军人常服上的黄绳子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这种常服上的“黄绳子”,正式的英文名称是Aiguillette,现代人民解放军常称之为“绶带”,实际并不贴切,清末、民国时代中国军队翻译为“参谋带”,才更加接近于这个东西的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参谋带的历史源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法国军队)
参谋带的历史自然和参谋有关,缘起于拿破仑战争时代,当时随军的秘书、参谋人员因为需要随时随地进行簿记等工作,尤其是经常要骑在马上完成记述命令、草拟文件以及图上作业等工作,为了方便起见,于是习惯性在肩章上栓根绳,绳子的一头扣上粉笔或者铅笔(也是拿破仑战争中开始普遍出现),这样方便随时拿笔。同时,为了右手握笔书写方便通常是挂在左肩。
这种系在军人肩侧的绳绦,于是成了参谋、文书人员的重要外在标识。
参谋带时期
参谋带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头上不再系着铅笔或者粉笔,代之以金属的笔状装饰物。
(参谋带头上的金属吊坠,实际上就是“铅笔”的化身)
(中国近代将Aiguillette译为参谋带,是非常接近这种装饰历史典故的译名)
(民国北京政府时代的一张有趣照片。合影中的2名参谋都按照当时的规范,在左肩佩戴了参谋带,表示自己的参谋身份。由于海军蓝色公服没有肩章,为了方便佩戴参谋带,两个人都在左肩上装了专门为挂参谋带用的单肩章)
(高级官员穿着大礼服、礼服时,为了好看也佩戴参谋带。不过除非自己真的是参谋长、参谋之类,否则都会把参谋带挂在右肩,以示和参谋人员的区别)
在改为装饰品之后,实际上这种带子普遍是参谋人员佩戴的,以表示其参谋的身份,无论穿着礼服、常服都要佩戴,通常套在左肩膀的肩章下(海军的蓝服因为一般没有肩章,参谋人员在佩戴参谋带时,会额外装一个单肩章)。
因为觉得这玩意有很不错的装饰效果,以至于其他军官在穿着大礼服、礼服时,为了突显豪华气派,也挂上了参谋带。不过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参谋人员,非参谋人员通常是佩在右肩。
五花八门时期
参谋带发展到二战时代以后,乃至到了现代,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五花八门时期,在很多国家渐渐被当作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制服装饰品而广泛运用,而不明白其本来的文化寓意。
不仅军人佩戴,甚至于警察、保安乃至所有制服上,为了好看,都可以拴上参谋带。
但是也有一些国家,仍然保留着参谋带的传统用法。
(人民解放军把参谋带称为绶带,具体的佩戴方法采取的是“男左女右”)
而人民解放军对于这种带子,除了军乐队、仪仗队普遍采用外,其他军官在穿着礼服时按照“男左女右”的佩戴方式,如果按照其传统寓意,男军官就全成了参谋人员。
这个问题的问法有问题,犯了两个常识性错误:一则,那不是黄绳子,而是绶带;二则,常服上不佩戴绶带,礼服上才佩戴。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军人礼服上的绶带有什么含义?
我国古代也是有绶带的,可以追溯到周代,是一种系纽带或印钮的丝带,后来演化为职级身份的象征。到了清朝末年,北洋新军受到西方的影响,军服逐渐西化,才出现了现在的绶带样式。绶带是一种礼仪需要,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感,营造庄重、肃穆、大气的氛围。
首先,现行礼服绶带是以07式军服为基础的。07式军服很漂亮,融入了不少时代特色,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绶带设计极为精美,往往在正式场合身穿礼服,才能看到绶带。最明显的就是,七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的时候,时任中部战区副司令员的张旭东上将,佩戴的就是绶带。
此外,仪仗兵、军乐团、文工团等人员礼服上的“黄绳子”,不能称之为绶带,而要称为穗带。
其次,绶带的佩戴方式很有讲究,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这一点可以从上图中看出来,男女绶带的佩戴方式明显不一样。
现在网上有人卖礼服绶带、穗带、常服等军用品,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对军人礼服要有敬畏之心,平日里欣赏即可,不要想着试图去购买,别让爱好践踏了军服的神圣感。
这个问题极具专业性,因为前面有军队“常服”这个限定条件,一般说来,军装上挂“绳子”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军官或者礼兵的“绶带”,二是参谋军官的“参谋饰绪”。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绶带”只是在军官(或礼兵)的礼服上专用,没看见在常服或者野战服上还挂这种东西的,因此,问题的答案只能有一个:参谋饰绪。
(武警军官礼服绶带)
关于玩意儿的起源,据说是军事狂人、法国皇帝拿破仑手下的参谋们发明出来的,这帮人老得进行图上作业和记录命令什么的,那时候都是用铅笔,为了防止司令官临时有命令时抓瞎,参谋们就用绳子把铅笔接起来,一端系在扣眼里,一端把铅笔别在肩章上。
军用地图一般用红蓝两色铅笔,既然有了这个鼻祖,你会发现参谋“饰绪”也有两个坠头,只是不用再挂铅笔而已。
(日本海军参谋饰绪)
要特别注意,按照这个逻辑,毕竟大多数人都习惯用右手工作,所以参谋饰绪为求方便一般挂在右肩。而现在我军的军官礼服和礼兵绶带是挂在“左肩”的,这也就是参谋饰绪和装饰用绶带的一个重要区别。它逐渐演化成参谋军官的专用标识,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由于参谋体系比较独特,所以使用最为广泛。
这东西别去看抗日神剧,那基本是胡编瞎戴,最近看过几部日本的二战电影,把里面的内容抛开,其对本国军队参谋绶带的刻画还是比较准确的:在东京的办公室里,参谋总部的将军们挂金色参谋饰绪(看参谋总长梅津投降时照片),在冲绳岛的前线,参谋军官挂军绿色的参谋饰绪,原因也很简单,在战场上挂金色(黄色)的标识,那是给敌人提供射击活靶子。
(参谋总长梅津投降)
日本陆军的参谋是一个地位很高的阶层,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都不成,一般没有陆军大学的学历是当不上参谋的, 海军的参谋也绝大多数上过“海军大学校”。再加上日军另类的参谋体系,所以,这些参谋们佩戴参谋饰绪也是一种自我陶醉,以证明其高人一等的学历和资历,尽管很麻烦,但是仍然乐此不彼。
参谋饰绪一般都是固定在右肩,系在领下第一个扣子上,由两粗两细四道金线或黄色丝绸编制而成。甲午战争时期的1895年,日军对饰绪规定进行了修改:饰绪长为4尺5寸二,其两端有链组,加入金属零件各1个。参谋将官的直径是2厘米,参谋佐尉官直径1.8厘米 ,胸前金属零件做成石笔形状,为金色长2寸六分,到二战后期又出现了简化版的饰绪。
(日本陆军参谋)
在参谋系统以外,日军的将官在身穿军礼服时也可以佩戴黄色的金丝“绶带”,主要是出席正式场合和典礼时的装饰,而绶带原本是用于连挂勋章、奖章和略表的带子,这与参谋饰绪含义是不同的。你会发现在一些将官留存的旧照中确实有绶带的存在,因为那都是用来装13的“标准照”,而在前线或者战区身着军常服或者军便服时,一般不会挂那东西的,太零碎。
日本天皇的侍从武官、皇族、王公等佩戴的是银色的“绶带”,作为礼服专用,他们与将官一样,其“绶带”是三股三进的,而参谋佩戴的饰绪是六股六进的,所以粗细也有区别。民国军队的高级将官们,也只有在特别正式的场合身穿礼服时,才会佩戴绶带,这完全是一种装饰了,比如蒋介石、何应钦等人的大礼服照片。
而现在我军的绶带更是礼仪性质的,换装07式军服后,军官配发的礼服都佩有绶带,同时礼仪兵、军乐团员、文工团员等人员的礼服上也有绶带,通常一端扣在右(或左)肩肩章之下,另一端扣在右(或左)衣领下,呈半椭圆形垂在胸前。
警察的礼服其实也佩有银色绶带,方式方法与部队基本相同,并且条例规定,军警男装绶带佩挂于左肩,而女装绶带要佩挂于右肩,但这都属于“礼服”范畴,与提问并不符合,就不多着笔墨了。
(山本五十六身后的参谋)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军人常服的那根黄带子是什么?别说您了,一开始小编也好奇,后来翻阅了一些资料算是搞明白了。
这根黄色的带子,它的名称有三个,分别是参谋带,绶带和穗带,虽然叫法不同,但意思都一样。
至于您要问这绳子的意义,它其实就是用来标识身份的。
要是再深入一点的说法就是为了好看,普通人一瞅就感觉威武,敬佩,就感觉穿在自己身上会不会也这样,从而对军人这个身份产生向往。
现如今各个国家的军队,军人的礼服上都会佩戴上这种绶带,大体都是这么个意思。
题主的问题,到这里算是回答完毕了。
那么接下来咱们就说说绶带的来历,再从侧面再加深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有兴趣的小伙伴您可以接着往下瞅。
绶带的来历。
话说绶带在西方和咱们中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绶带在中国的一个发展,然后再聊一聊西方绶带的发展过程。
话说在中国,绶带出现得很早,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周朝。
当时的绶带的形式和作用,跟现在的有所不同。
他大概就两种作用,一种是用来系帷幕用的,把帷幕一捆,再往下耷拉几根细碎的绳子头,远远地看过去也好看,所以当时绶带纯属于一种装饰物。
在后来又进行了发展,人们发现这绶带垂下那点细碎的绳子头也好看,给人一种飘逸和美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干脆在玉佩上也挂起了这种绶带,出去走路上一晃一晃感觉挺美的。
这事,您要是翻阅《周礼》的话,就会发现这上面是有这些记载的。
当然上边都是文言文,所以小编就不列出具体内容,让您看了。
那么话说道这里,您也能感觉出来了,在一开始的时候,绶带说白了他就是一种装饰,系住东西之后,还能垂下点零零碎碎的东西,纯粹为了好看,没有其他含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吗?从拴帷幕的绳子,摇身一变这就变成了拴在玉佩上的装饰物。
当然了,任何事情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他的意义和内涵也被人们不断地赋予进去了。
过程是这样的。
因为这绶带拴上去确实挺好看的,所以很多王公大臣挂玉佩的时候,就愿意给下边点缀上一点绶带。
这不,时间一长,在人群中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那么这种习惯一旦落到实处,这就有了意义,他就开始用来区分阶级的划分。
为嘛呢?
当时的玉可不是一般人能佩戴地起得。大家伙都知道,我们中国人对玉的喜爱。
所以他的价格是不一般,普通人就用不起这东西。
也就是说玉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划分等级的东西,那么这绶带变成了玉本身的装饰品之后,那就不用说了,绶带慢慢地在这种环境中,沾了光也被赋予了这种划分阶级的象征。
咱不说别的,就在《礼记》中记载,他就有详细的描述。
说天子身上如果要佩戴玉那必须得是白玉,而这白玉要用到的绶带必须是玄色的,那么诸侯佩戴的玉必须是山玄色的,他们的绶带就只能用朱红色来点缀等等。
据说当年孔子闲居的时候,他的身上佩戴的是一枚象环,用的绶带是赤黄色的。
那么封建社会这就在制度上,进一步地赋予了绶带特殊的意义。
打这里起,这绶带从最开始单纯的好看,这就慢慢地有了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对等级进行划分。
再往后的话,绶带也不仅仅往玉佩上挂了,毕竟这算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等级的象征啊。
所以这绶带慢慢地开始代表起了权力的划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在官印上也有了绶带的出现。
不说别的,过去官员外出的时候,这官印就在腰里头揣着呢?
然后把这官印的绶带从口袋里掏出来,往外头这么一耷拉,哎,这就作为官阶的一个标志,就出门了。
当然了官员如果退休或者是在任上死亡了,绶带不是一种废弃物,随随便便地被家人收走或者丢弃,而是要和官印一并还回去的,交还给朝廷,私人是不能拿走的。
那么这种规矩确立之后,就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这日子可不算近啊!
再往后进入到清朝末期,由于西方的入侵,当时中西文化的交融之后,绶带就又有了其他的含义。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西方的绶带。
咋说呢?西方人其实也有佩戴绶带的习惯,来历也众说纷纭的,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
所以小编就不从头说了,挑出和文章有关系的一段给您说道说道。
话说,战争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开始的时候,也没那么多繁琐的事,冷兵器时代都比较简单。
那么进入到热兵器的时候,有一个职务比较特殊。
啥职务呢?参谋。
参谋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地图上写写画画啦,弄根笔搞个记录啦,琢磨个战役过程啦等等,看起来是一个依靠脑力劳动的文职工作。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参谋往往需要红的,蓝的,黑的等等各种颜色的笔,进行标识。
这笔一多了的话,他的口袋也搁不下,就不知道放哪合适。
再说口袋就算是能放下,用的时候,翻找起来你还得掏兜子去找,也啰嗦麻烦。
老话说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这些个参谋,有些人就想出了一个法子,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干干脆脆地找来一根绳子,往身上这么一搭,一头和肩膀上的纽扣拴在一起,然后把这笔和一些个小零碎就挂在了这条绳子的另一头。
您还别说,就这么一弄的话,他还特别方便。
只要想写,不用找也不用掏口袋,捞起笔来他就能写,这就和办公桌上的笔用一根绳子拴的道理是一样的。
绳子的长度也没有太多的讲究,自己感觉长度是否合适就可以了,通常情况下,人们是用右手写字的,所以这根绳子就拴在了左边的肩头上。
当然挂的东西多了,慢慢这根绳子另一头也会挂上一个类似于笔袋的东西。
后来其他的参谋把这事就当做了一个传统,干脆一人一条绳子就抗在了肩膀上,专门用来挂笔。
这个事最后发展,他就成为了一种参谋专用的一个配饰,不用参谋自己弄了,而是军装上就自带这么一根绶带。
于是在当时,这就成为了参谋和文书人员的一个标志性的东西。
所以西方绶带他是给参谋准备的,一般的军官是不带这东西的,这也是为什么绶带也被叫做参谋带的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根绶带就是区分参谋的一个标志。
中西结合以后的绶带。
那么这事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统治者也想着学西方,把西方的一套东西给搬过来。
当然了这里头不仅仅包括了军事理论,连服装都一套弄过来,消化吸收之后这就给清末的军队装备上了。
您要说这事,他还是光绪三十四年的事,当时的统治者弄出了一个禁卫军。
小规模的试验培养,按照西方的路子走。
在这支军队中,他也是有参谋的,当时的参谋和官佐的衣服设计是一样的。
按照西方的惯例,为了以示区分,那么这支禁卫军,他就给参谋弄了一条绶带。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过去老照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堆人拍合照,有些人肩膀上耷拉一根绶带,而有些人没有。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挂绶带的人,他一准是一名参谋,其他人员属于军事官员。
其实清末时期,这根绶带也没有佩戴多长时间,因为清朝随后就没了。
清朝以后,这就进入到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这两个政府是沿袭了仿照西方的样式,所以这绶带也就从清朝这里继承了下来。
那么这个时候,绶带的含义又不一样了,他不再是参谋的专属品了。
有时候,我们看这个时期的老照片,很多大一点的军阀,拍照尤其是拍军装照的时候,都喜欢那种挂着绶带的军服,也就是军礼服进行拍照。
之所以这么做,更多的原因是衣服上挂上这么一条绶带,确实好看,其实您自己也能感觉得到,这个时期这条绶带叫大绶。
所以这就打破了参谋挂绶带的习惯,后来绶带也作为一种荣誉,给获得战功的人佩戴。
您比方说,一枚勋章发下去了,如果没有佩戴绶带,直接挂在胸口上,这叫无绶;通过绶带将勋章挂在脖子上这叫颈绶;用绶带把勋章挂在胸口上,这叫襟绶,说法好多的。
所以勋章他也是有绶带的。
那么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人民子弟兵也有了自己统一的制式服装,勋章制度也建立了起来。
而勋章的等级,他其实是从材质和绶带的镶条进行区分。
您比方说一级二级的英模勋章的绶带,他就是黄底黑边的,两者之间的区分,是用中间编制一道和两道红色镶条,作为区分的。
一二三等功的勋章绶带都是白底黑边,这三枚勋章的绶带分别用一条,两条和三条粗细不同的红色镶条进行区分的。
您看绶带从过去阶级划分,地位划分,变成了如今的一种荣誉划分。
这说得有点远了,接着说衣服上的绶带。
再往后发展,这绶带在衣服上挂着,他就成为了一种装饰。
咋说呢?至今绶带上那挂笔的痕迹,您还是可以在一些绶带上看到的。
不说别的,绶带下边一般情况下,都会坠着一些个金属圆柱形的装饰物,这其实就是从过去的笔演化过来的,很抽象,但还是能看出笔的一个形状。
所以绶带不仅在勋章上有体现,他还成为了军礼服的一种装饰。
不过我军在军礼服上挂绶带,那还是八七式军服之后才有的。
而在八七式军服中,其实也就是仪仗队,文工团,军乐团和驻外武官的礼服上会有绶带,部队上的军官是不佩戴绶带的。
咋说呢?他们这些人的服装其实也不叫军礼服,而是叫礼宾服的。
这款军服哪怕是将官的礼服都是没有绶带的。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当时的将官礼服上没有绶带呢?
咋说呢?原因是当初设计这款服装的时候,我军沿袭朴素简洁和经济的理念来设计军服的,所以军服上就没有那么多装饰和点缀。
自然而然的大部分军礼服是没有绶带的。
那么这事到了九七式军服,就有了变化。
不说别的,当时驻港部队,第一次给驻港部队配发了礼服。
这套九七式军礼服不仅有军种的胸标,姓名牌,臂章,还搭配上了绶带。
而这根绶带就是黄色的。
说实话当时小编看电视的时候,看到那身服装感觉就是好看,威武帅气,看着就有那么一种敬畏的心理。
话说到在这里再说个小知识,算是科普吧!
佩戴绶带的时候,其实是有规矩的。我军佩戴绶带的惯例是,男左女右,这算是一个小小的区分吧!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军人很严肃,军服的设计自然也是有道理的
军服是一种制式服装,只能军人使用。由于军人职业比较特殊,因此军服相较于其他服装也更为人所好奇。实际上军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一只军队的精气神,也能看出一个国家军队的正规化与否,同时军服也反映了军人的等级,对于作战指挥是有帮助的。按照使用状态的不同,军人的军服可分为作训服、常服、礼服等等
如果小编没猜错,所谓的黄绳子应该学名叫“绶带”,一般常服上没有,应该是与礼服相配
绶带是用于连挂勋章、奖章和略表的带子,也是一种装饰品。通常以丝绸制作,有规定的颜色和斑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勋章和奖章皆配有绶带。一般来说军人出席重要场合时候会使用它,而且男装绶带佩挂于左肩,女装绶带佩挂于右肩。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崤山小虎第473条回答。
军人常服上的“黄绳子”绝对不是《西游记》里金角大王的“幌金绳”,是用来捆绑仙家的;而是有专门的属于叫“绶带”,用来“捆绑”荣誉的,或者彰显军人荣誉的。
在这里小虎特别说明一下,“绶带”和“绥带”的区别。
一、绥带(sui四声)。
一般指用于迎宾、礼节性场合,迎宾人员或礼仪小姐别在身上的带子,主要用于醒目,提醒来往宾客注意事项等。
比如:火车站的迎宾小姐披在身上的带子、战士退役、军人受奖等批在身上的非制式带子。
这上面三种形式宽大、醒目的“披红”都是“绥带”。
二、绶带。
所谓绶带是指连挂奖项、勋章、略表等的带子。通常有国家、政府或军队授予,属于制式配发或授予的荣誉。
绶(shou四声):印绶,指古代用于拴官印的带子。现代则用于系奖项、勋章等。
比如:各种奖励的绶带、以及国家和军队授予的大绶等、国家元首出访某国时获得的大绶等。
此种由国家授予的,永久的、制式的荣誉,有规定制式的称为绶带。
作为军人来讲,国家规定军人在礼服上或常服上可以佩戴绶带以此来彰显军人的自豪和荣誉,所以比带应为“绶带”。
所以绶带的作用就是为了彰显荣誉,标榜功勋与价值。是给予授奖人最高的荣誉。而且,通常只有高规格的奖励才会有绶带,普通奖励还够不上绶带。
那叫穗带,也叫绶带、文明带、精神带,总之叫法多的很,并非常服上的东西,而是军礼服的配备。所以,普通的士兵阶层一般没有这种东西的,只有文工团的演出服、乐团、仪仗队的礼宾服会配备。现在一些地方保安也喜欢整这玩意儿,让业主不明觉厉。
按照最传统的解释,是叫“穗带”还是“绶带”需要分清楚是否具备功勋。有功勋意味的为“绶带”,它代表了荣誉。无功勋的兵种认证或纯礼仪装饰则为“穗带”。不过我军一般不做这种区分,而外军的道道又太多,就不做细谈了。
美军的穗带恐怕是最不起眼的,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更符合标题的“常服穗带”概念。美军受过训的新兵下连队后即可获得穗带,带子会区分兵种,比如什么步军蓝,炮兵红,骑兵黄之类,某些部队甚至还有一战时的外军绶带。
美军不允许穗带挂在工作服和作战服上,只有严肃的正式场合才能佩戴,所以这个时候穗带便回归了“兵种识别”功能。
通过绶带,单一系统内的官兵能很快通过带子来辨别各自的单位和工作内容,比如美军“副官队”的穗带,从总统助理到各级将军副官都有相应的制式,不过真要研究得另开帖子了。
在一些特殊的礼仪场合,士兵们也会被配发穗带执行任务,比如联合国的中国蓝盔们就干过这种事儿,穿着作战服挂穗带。这其实是一种土鳖的做法,不过我喜欢。
据说早期我国有“男左女右”的挂法要求,但因为影响部队整体的观瞻而被取消了。在我军,穗带主要作用就是好看,是一种礼仪纯装饰用的饰品,吊在身上既不能战斗力+5也没有荆棘光环,顶多魅力值+1,但军人外在的荣誉感不正是靠这些东西来提升的么?
捷克布拉格城堡卫队的穗带粗壮又华丽,按照西式传统通过军装第二粒纽扣固定一端。只是配色总让人想起我国传统的彩条布。
罗马尼亚卫队的这种打扮更符合穗带过去的风格,现代军装说实话与这种亮闪闪的丝带并不是很搭,更多的来自于一种习惯性传承。
非要说的话穗带、绶带是一种从外军沿袭来的“接轨惯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欧洲近代甚至更早。但究竟有什么文化内涵或源头说法并没有人关心,也得不到标准的答案。总之这是现代军队通行的礼仪饰品,礼仪、礼宾、和一些外交场合都可以佩戴。
关于穗带的源头众说纷纭,网上比较多的说法是根据沙俄士兵的兵种识别带而来,不过有些外文资料说它来源于古代骑兵的拴马绳,这些绳子平时盘在扈从身上,下马后可以用以拴马放马,打仗时可以用来绑缚战利品。
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是过去“火绳枪兵”的火绳演变而来。火绳枪兵需要消耗大量的火绳和火药,这些火绳和火药罐被盘起挂在肩头,时间长了,火药罐带成了武装带,火绳成为穗带。
“海军说”也有,一些说法认为过去的水手和海军诞生了这种传统,他们总喜欢把缆绳挂在肩头。
最后一种说法更搞,据说穗带来自于古代警察,那些城市卫队们为了彰显城主的荣誉,需要打扮得花里胡哨招摇过市,所以连捆犯人的绳子也做得漂亮无比。这些绳子不需要做的太粗太长,所以时间长了,卫队们总会想办法将之弄得好看一些。最后变成了军服上的穗子。
与网友讨论的时候还得到了一种最恶俗的说法:欧洲过去拿麻绳当厕纸,所以许多骑士为了向女士或领主、爵士们拍马屁,在负责护卫时,会故作潇洒的盘着绳子把他们迎到茅房,亲自挂上绳子。而这种士兵自然会被领导拍拍胸脯说:“好样的”。久而久之大家都学会了这招,于是...呵,这个肯定是扯淡无疑,仅供大家一乐吧。
你觉得会是哪种原因呢?
首先纠正一下,解放军的常服上是没有黄色绳子的,礼服上才有。
礼服上的这根绳子叫绶带,主要作用一是装饰,二是彰显军人荣耀,三是体现国家和军队威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礼服多于重大庆典和礼仪场合时穿着,比如授衔仪式、节日庆典、表彰大会等场合。
前苏联和美军军人配带绶带都有较长时间历史,我军直到07式军装时才为军官配备的礼服。礼服上配有绶带,使得服饰与服装更加协调,增加了军装的美感。绶带颜色为金黄色,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体现军队威严。
大家一定对于仪仗队、军乐队以及文工团等军人常服上有黄色绳子感到比较的好奇。其实,这个“黄绳子”也被称之为精神带、文明带等。
而军人佩带黄色绳子,显着更加雄姿勃发,精神抖擞。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军人都可以佩带黄绳子。例如我国的佩带黄绳子的军人大多数是文职军人、仪仗队以及功勋军人等,而普通的士兵则没有佩戴黄绳子。
不过,相比于其他军用装备而言,我国对于军人佩带黄绳子要求也不是非常严格。现在很多高档的物业公司,其保安也佩带黄绳子,那么这黄绳子起源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呢?
1、军人常服上黄绳子简介
军人常服上的黄绳子起源于拿破仑战争时期,拿破仑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其对于军事艺术要求非常严格。让自己属下务必要做到言行禁止,因此拿破仑希望自己的命令能够完完全全的传达到基层军事指挥人员。所以要求自己的秘书、高级参谋以及高级将领随身携带笔与纸张。
纸张固然是非常容易携带的,而笔不同,如果拿文具盒,定然是非常麻烦的。拿破仑的手下一名大将缪拉发明了黄绳子,即将笔挂在自己胸前,即简单也非常容易携带,还不碍手碍脚。
在拿破仑的军队中,文职人员以及大将佩戴黄绳子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在拿破仑帝国覆没以后,军人常服佩戴黄绳子的行为非但没有被取缔,而且还不断的发扬光大。在1853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文职军人与将领佩戴黄绳子的现象更加的普遍,其中黄绳子上挂的笔与口袋中的纸张,成为英法联军的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
而我国军人佩戴黄绳子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期,在甲午战争之后,天津小站成立了我国首支近代化的军队,在训练方法以及军人仪表等,都全面借鉴西方,因此文职人员佩戴黄绳子也被引用。
在民国成立之后,军人佩戴黄绳子的行为更加的普遍。当然,在民国时期,地方军阀,对于佩戴黄绳子的要求也是比较的严格的,一般只有督军与副官才可以佩戴黄绳子。而在蒋介石统一全国之后,规定只有文职人员与艺术军人才能够佩戴黄绳子,也就意味着军人佩戴黄绳子已经走向正规化。
2、军人常服上黄绳子的意义
现在军人常服黄绳子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与作用。现在军人常服上的黄绳子,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意义:
一是区别文艺兵、仪仗队与其他作战的军种。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只有仪仗队与文艺兵在接待外宾与大型的活动时候才佩戴黄绳子。
二是良好的装饰效果。例如仪仗队佩戴黄绳子,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装饰效果,在接待外宾的时候,能够向外宾展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精神风貌。
三是区别不同的兵种,这主要是在美国,美国军人普遍佩戴绳子,不同的兵种,佩戴不同的绳子,例如海军陆战队佩戴的绳子是蓝色的。
军服上的那根“黄绳子”叫做绥(读作读音suí)带,我军只有军官礼服上才配置黄色绥带,常服上没有;美军的陆军士兵常服倒是有绥带,但不是黄色。目前我军军服上加绥带的作用是装饰,部分国家的军服绥带除了装饰以外还具备区分兵种的功能,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兵种,比如炮兵、工兵佩戴鲜红色;装甲兵佩戴土黄色;航空兵佩戴深蓝色;宪兵、专业士官配戴绿色等等。绥带在成为军服装饰品之前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实战工具,最初出现在法国海军,是一种测量工具,当军舰行使到某陌生海域时一般舰长都会要求测量海深,这时候值日军官就会从右肩上取下标有刻度的绳子扔入海中测量船舷到海底的深度。为了让绳子快速下沉到海底,军官们会在绳子的两头系上尖头的金属坠子,这就是绥带的雏形。由于这个方法特别实用,法国陆军炮兵也开始效仿这种做法,只不过绳子变得更细、更短,绳头系的则是便于地图作业或记录命令的铅笔。下图为装甲兵参谋军官使用的土黄色绥带。
绥带曾是是参谋军官最实用的作业工具
陆军炮兵在学习海军使用绳子做为测量工具以后被参谋军官们发掘出它最实用的一面,它集测量与书写功能于一身,系在肩上又能触手可及,而且行军作战时也不会丢失,一旦有测量需要即可将它从肩上取下来使用,而遇到指挥官下达命令时则直接伸手拉过来就可以书写记录,故此绥带成为参谋军官的标配。西方国家的军队指挥中心一般由正指挥官、副指挥官、参谋长散打职务军官组成,正指挥官的职责是决策;副指挥官的职责是协助指挥;参谋长的职责是根据指挥官的决策来策划行动计划或者为指挥官决策提供建议。因此地图作业是参谋长和参谋军官的必备基本技能,我们经常在战争题材影视剧看到指挥部里各种犬牙交错的态势图就是参谋长带来参谋军官们绘制的。当指挥官下达作战决心后,做为参谋的军官们是指挥部里最繁忙的人,而系在肩上的那条绳子就起到了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因此这根绥带就被称为“参谋带”,前来报告军情或者领命的士兵们只要一走进指挥部就知道谁是指挥官,谁是参谋长了。下图为正在地图上使用“参谋带”测量炮击参数的炮兵参谋军官。
从实用工具“参谋带”到象征荣誉的“绥带”的华丽转身
参谋制度起源于德国,德军中有这样一句话:聪明又懒惰的人,适合当司令官;聪明又勤快的人,适合当参谋长;愚蠢又勤快的人,可以被支配着使用;愚蠢又懒惰的人,就只能叫他滚蛋了。这句话实际上就说明了司令官只要是提出作战设想和大体方向,而具体的作战计划的制定和人员,后勤,物资等等这一切具体的安排都需要由参谋们来决定,参谋长就是一个总负责人,所有的司令官的设想都需要参谋长及他手下的参谋们来替司令官完成和实现。因此参谋长在军队其实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职务,它的作用仅次于指挥官,但是地位却低于副指挥官,造成原本是参谋长做出的贡献,而功劳则全部由指挥官受领或者指挥官与副指挥官共同分享,却没有参谋长什么事。那些获得晋升、胸带勋章的指挥官们为了表达对自己参谋长的敬意,特意命人用金丝编制成参谋带,并将系在参谋带上的铅笔换成黄金吊坠颁发给做出突出贡献的参谋长佩戴,至此做为实用工具的“参谋带”正真成为象征荣誉的“绥带”。但凡左肩佩戴有金黄色绥带的军官都是在战争中为军队做出贡献的参谋军官,这种做法被西方各个列强国家效仿,绥带从此成为参谋军官身份的象征。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视察前线的德军总参谋长毛奇,他身后两位同样戴着参谋绥带的军官都是参谋长,而旁边两位没有绥带的军官则为军事主官或指挥官。
绥带从荣誉的象征到装饰物的演变
随着测绘技术以及器材的进步,参谋军官们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左肩随时挂着绳子搞地图作业了,做为荣誉象征的绥带开始逐渐被佩戴到出席庄重场合才穿着的礼服上。在人们眼中那些军装上挂着金黄色绥带的参谋军官远比胸口佩戴无数勋章的指挥官们帅得多,事实上参谋军官们左肩上的绥带确实更符合人类审美观,因此原本只有做出重大贡献的参谋军官才能佩戴的绥带被设计师们忽略了其庄重的象征意义,在为领袖或者将帅们设计礼服时也加入了绥带元素,而领袖与将帅们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也欣然接受这种原本只属于参谋军官荣誉象征设计,绥带从此沦落为大人物的制服装饰物。这里反而又进一步说明了参谋长们的无奈——作用和贡献非常大,但是地位却非常低。不得不说“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的说法不仅仅存在于我国,而一种军界的客观普遍现象。下图为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攻克旅顺港的日军将领合影,居中畜白色胡子大胡子者是被军人奉为“军神”的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而旁边三位右肩上带着黄色绥带的军官都是他的参谋长,没有绥带的军官都是各参战部队的军事主官。
绥带做为制服装饰物时的注意事项
虽然大人物们剥夺了参谋长们的独有荣誉,但是军队指挥官们始终离不开参谋长,或者说参谋长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所以各个列强国家除了大人物以外,军队还是比较尊重参谋长军官的,为了在实际行动上表达这样的尊重,在为军官和士兵们设计礼服或常服时可以加入绥带元素,但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非参谋职务不得使用金黄色绥带;第二、非参谋职务不得在绥带上使用吊坠。这就是美国陆军士兵常服能佩戴绥带的原因,他们的“绥带”是都是围绕左肩肩章一周且没有吊坠的款式,相同设计的还有英国警察制服,总警司以上警衔的警察制服可以有红色绥带,却不能带吊坠。而我国就厉害了,不但非参谋职务的军官也能人手一根带吊坠的金黄色绥带,而且警察礼服也搞了带吊坠的绥带!也难怪来我过参加交流的外国军人惊呼道:中国人真厉害,不但每位军人都能当参谋长,就连警察也能从事军队参谋工作。不知道当他们看到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哥也在右肩佩戴金黄色绥带时又会作何感想。下图为在我军将领陪同下检阅长白山舰的英国海务大臣乔治贝拉斯上将,他只在右肩佩戴一枚军衔而且有金黄色绥带,说明他曾经担任过参谋长职务。
综上所述,军装上的“绥带”是一种军队文化传承的体现,就像海军的袖口军衔甚至军人之间的敬礼行为一样,都是从具有实战意义中逐渐演变为礼仪意义的。能正确利用绥带元素来设计制服的国家必然是拥有悠久的强军历史,而那些只图美观而乱搞的国家真不知道该如何用实际行动去体现军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参谋职务军人的尊重,倘若只是单纯地认为只要军装设计得更好看就能提升军人荣誉感的话会不会显得太过于肤浅了呢?据说我军下一代士兵冬常服也要像美军那样加入绥带设计元素,真心希望设计师们在加入绥带之前能好好研究以下军队文化,千万不要再搞出给士兵们佩戴上带吊坠的金黄色绥带的可笑设计了。下图为身着佩戴灰色带有吊坠绥带的我国警察礼服,警察礼服配军队“参谋带”的奇葩现象恐怕只出现在我国。
在一个个升旗或阅兵式里,高大伟岸的身影,一个个军人挺拔的背影伫立,十分气派。不同颜色的军装,也构成另一种美丽的风景。
仔细看时,会发现有些军装上面有黄色的绳子,不论海陆空的常服都有这样的黄绳子,它们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这种常服上的“黄绳子”, 英文名称是Aigillette,正式的名称叫穗带,也叫绶带、文明带、精神带,清末、民国时代中国军队翻译为” 参谋带”,总之叫法多的很,并非常服上的东西,而是军礼服的配备。
现代,穗带通常是礼仪兵、军乐团员、文工团员等人员礼服的装饰品。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队员、礼兵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旗班等礼兵着礼宾服时佩带穗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参加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演奏时以及文工团员演出时均佩带穗带。
绶带一般用金线、银线或彩色丝线编织成的有金属装饰端的带子,通常一端扣在肩章之下,另一端扣在衣领下,呈半椭圆形垂在胸前。男装绶带佩挂于左肩,女装绶带佩挂于右肩。
不同国家的绶带颜色会有不同,同一国家绶带的颜色会根据兵种的不同而不同。
那么,绶带的来源是什么呢?
绶带作为军服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早于17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的军队中采用。1762年始,俄国总参谋部的将官、校官和尉官、副官、军事地形测绘员、宪兵、机要信差以及某些龙骑兵团、胸甲骑兵团、火枪营和掷弹营的人员,均佩带绶带。
也有说法是说在拿破仑战争时代,当时随军的秘书、参谋人员因为需要随时随地进行簿记等工作,尤其是经常要骑在马上完成记述命令、草拟文件以及图上作业等I作,为了方便起见,于是习惯性在肩章上栓根绳,绳子的一头扣上粉笔或者铅笔 , 这样方便随时拿笔。
同时,为了右手握笔书写方便通常是挂在左肩,所以绶带也称为参谋带。这种系在军人肩侧的绳绦,于是成了参谋、文书人员等的重要外在标识。后来,绶带用以表示身份,无论穿着礼服、常服都要佩戴。
从二战以后到现在,很多国家渐渐将绶带当作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制服装饰品而广泛运用。不仅军人佩戴,甚至于警察、保安乃至所有制服上,为了好看,都可以拴上绶带。 但是也有一些国家,仍然保留着参谋带的传统用法。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绶带的佩戴方法。
军礼服在右键肩章下方和右侧衣领下方分别有一个扣子。绶带上有两个小套环,一个挂在肩章的扣子上,另一个挂在胸口。绶带的正确佩戴是左高右低,通过心部以示诚意。一般情况应佩戴绶带男装绶带佩挂于左肩,女装绶带佩挂于右肩。
查遍中国军服史,在晚清(民国)之前,没有什么“黄绳子”,这个玩意儿应该是民国时期的舶来品。
没什么用,要说意义,就是为了“接轨”,或者说是为了突出官与兵的区别。
军人的使命是战争或者准备战争,实力不靠面子,里子才重要。
最美军服65式,别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