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8关键词: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点赞1、内江市 网友:末世岛屿

王大妈拿着100万的存折,对着女儿说:“这100万,你哥分40万,你20万,剩下40万我管。”儿子低着头不吭声,女儿看着王大妈,想说又不敢说,生怕老妈把钱收回去。


王大妈看儿女这样,她知道自己必须做这个决定,说:“那就这样说好了,下午你们把我东西收拾好送过去,我晚上就住过去。”儿子像是被刺了一下,猛地抬头说:“妈,你不再考虑下吗?”王大妈二话不说起身就走。


王大妈和王大爷已经退休多年,帮儿子把孙子带大,如今孩子上中学,外孙女也帮忙带大,上小学。老两口这才退下来享受晚年,可没想到,王大爷因为一场大病后病故,王大妈成了真正的独居老人,这时她体会到一个真理,也让她做出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去儿子家住,孙子因为正处于叛逆期,和父母多次争执,她又因宠孙子,和儿媳起冲突,儿子夹在中间难做人。


王大爷去世后,她有几个要好的老姐妹就说:“你也去养老院住,现在那里设施也好的很,你去了咱们也是个伴,和孩子住一起矛盾多,真的不行。”王大妈听了这话很生气,她说:“我有儿有女,又不是孤寡老人,我住养老院算咋回事,就是孩子们也不会同意。”


就这样,王大妈住进了儿子家,孙子是王大妈一手带大的,正上初三。他见奶奶来了,特别高兴,王大妈心里也很欣慰,觉得幸亏没听老姐妹的话,不然哪能享受到这天伦之乐。


刚住进来一个月,王大妈就和儿媳起冲突了。



一个周末下午,孙子从外面回来,他看见王大妈就抱着她胳膊说:“奶奶,有件事你得帮帮我。”王大妈就这一个大孙子,从小就是有求必应,她拍着孙子的手说:“说吧,又要让奶奶干啥?”孙子这才告诉王大妈,自己学同学时髦,打了耳钉,又怕爸妈看到生气,所以就想到让奶奶出面告诉父母,父母总要给奶奶面子的。


王大妈这才发现大孙子的耳朵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两个耳洞。王大妈也不是守旧的人,她觉得大孙子这耳钉带上还挺好看,就是现在是个学生,戴个耳钉不符合学生的规定,她告诉孙子,上学的时候可得取下来,放假了想戴了戴一戴。


按说王大妈这个决定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孩子都愉快的接受了,没想到晚上儿子媳妇回来后,就因为这个耳钉引发了家庭大战。


儿子儿媳外出回来,看到孩子居然带了耳钉,当时儿媳就发飙了:“你说你这孩子,整天不好好学习,这歪门邪道的学的倒是快。”孩子一听这话不高兴了,他反驳:“我们学校好几个同学都打了,咋人家父母没说孩子?我难道打了个耳钉就是走歪门邪道了?我这又不犯法。”


儿媳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你还有理了?学生不能穿奇装异服你不知道吗?你打个耳钉就像个混社会的小混混,这是去学习吗?”说着双手就朝孩子的耳朵上伸过去,她想要把耳钉取下来。


这下子彻底激怒了孩子,他咆哮着:“我打个耳钉咋了,我奶奶都没说啥,你有啥说的?这个破家一天到晚吵吵吵,我也不想呆了。”


孩子说完摔门而去,这下子王大妈坐不住了,她一边让儿子赶紧去追,自己也要在后面追。儿子不让她去,说天都黑了,要是王大妈有个啥意外,这不是添乱吗?


好在儿子很快就把大孙子追回来了,孩子一言不发就去了卧室。儿媳气的脸都红了,她朝王大妈吵吵:“孩子打耳洞,你还说好?这有什么好,难道这符合一名中学生的标准吗?孩子你不会教育就不要教育,我教育孩子你别瞎掺和。”


儿子见气氛越来越紧张,赶紧把儿媳推到了卧室,只留下王大妈一人在沙发上生闷气。她要强了一辈子,自问对儿子儿媳问心无愧,更是心疼这个唯一的大孙子,没想到因为这样一件事,儿媳不问青红皂白就朝她一顿发火。


王大妈坐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她看儿媳送孩子上学,就儿子一人在家时,说了想了一夜的话:“孩子打耳洞我给他说了上学不能戴,放假戴,孩子都答应了,还挺开心。没想到你们一回来就这样了,最后还怪到我头上,也不是我让他打的呀!我的个性你知道,你家我是不能住下去了,说不定哪天闹的更凶,你是儿子在中间是个夹心饼,难做人呐。”


儿子听王大妈这样说,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想到王大妈接着说:“我昨晚气不过,给你妹打电话了,刚好他们两口子都在家,说今天过来接我。”儿子知道王大妈的脾气,做好的决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的,他只好帮王大妈收拾东西。


王大妈住到女儿家,没想到这是女儿女婿的一个圈套,七十岁的人去了变保姆。


王大妈就这样住进了女儿家,她都没和那群老姐妹说这件事,她觉得很丢人,一开始自己信誓旦旦的说住儿子家没事,没想到这么快就打脸了,只能住女儿家。


她到女儿家,女儿就像是看到了大救星一样,两眼放光地说:“妈,你可来了,你来了就好了。”



王大妈还以为女儿对自己的这番遭遇有所心疼,没想到女儿接下来的话,让她觉得自己是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坑:“妈,你不知道,前两天我公公在家晕过去了,幸亏送医院送的及时,做了全面检查后,医生说他这是因为心脏的血管堵造成的,需要做支架,婆婆也着急上火地住院了,你女婿这两天只好常驻医院,昨晚回来拿东西刚好听到你说要来,我们俩都挺高兴的。


王大妈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她问:“你公婆都这样了,我来住你家你俩高兴啥?”


女儿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你知道的,你女婿是个独生子,这下子他父母住院了只能他一个人去伺候,这还伺候不过来,有时候还需要我去帮忙,这两天我这孩子没着没落的,都不知道咋弄。”


王大妈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是个救急的,她一边心疼女儿受累,一边气女儿算计她,可是这是自己的孩子,有啥办法呢?


王大妈就这样以将近70的高龄化身女儿家的保姆。给他们一家人做饭,还得照顾病号,做病号饭,还得操心孩子上下学,这些弄完,王大妈还要给女儿家搞卫生,几天下来,王大妈硬是瘦了一圈。


就这样,亲家出院后,女婿也没有谢谢王大妈,觉得她这是应该的。这时王大妈才明白过来,女婿这是知道自己没地方去了,觉得自己住他家就该做这些,可他没想过王大妈也是要70的老人。


一时间,王大妈觉得生活没有了奔头,自己虽然生了两个孩子,可到头来,自己却没有人心疼。


老姐妹的一番话,让王大妈决定卖房,自己给自己养老。


王大妈住儿子家和儿媳起冲突,住女儿是免费保姆,这才是个开始,今后该怎么做呢?王大妈一时间不知道改怎么做了,她自认为是一个替儿女考虑的人,也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为啥老了老了就和儿女弄不到一起去了呢?


王大妈实在是憋屈的慌,就和一个关系特别要好的老姐妹说了这件事。


老姐妹一听就说:“我当初劝你去养老院,你还说去了是给孩子们抹黑,自己有儿有女不能住那里。你看我,我也有儿呀,我就住了。我用我的退休金养活自己,也不给孩子们找麻烦,更何况这里都是年纪相仿的人,咱们的共同话题多,反而开心。孩子离的远,远香近臭,关系反而好了。



王大妈听了老姐妹的一番话,想了很久,于是她做出一个决定,把房子卖了。卖了100万,王大妈也不把这些钱都据为己有,收到钱后,她开了最后一次家庭会议。


儿子女儿来了之后,王大妈说:“我不顾你们反对还是把房子卖了,卖了100万。我今天把钱分一分,老大家加上我大孙子,分40万,老二分20万,剩下40万我养老。我知道你们要说我有退休金,那些钱够我在养老院花,这笔钱是万一我生病了,住院花,不让你们掏钱。你们都是一家人,我能不麻烦你们就不麻烦你们。你们平时如果有空来看看我就行了,没空就算了。”


听到王大妈真的要去住养老院了,儿子心里很难过,他挽留王大妈,可王大妈心意已决还是去了。


结语:


回到题主的问题: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非常认同这句话。人老了,如果可以独立生活,尽量还是独立生活,有事子女在出面。这样双方都是独立的生活,谁也不干涉谁,相对自由,不管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要轻松一些,就像王大妈,虽然一生都为儿女着想,可是牙和舌头也有打架的时候,总是会有矛盾的,这样反而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


人老了,想要过得舒心一定要懂得这几点:


1、有条件的话,还是自己住。这样自己也过得顺心,还不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


2、尽可能自己手中有钱。就像王大妈,在儿女家过得不舒心,可她有钱,所以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今后的生活,孩子还没啥意见。


3、不管住不住一起,尽量少参与孩子的生活,少管孩子的事,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意见和准则,让他们去折腾去吧。自己照顾好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就是为孩子着想,为他们减轻负担。


人老了,您觉得要不要和子女住一起?

点赞2、松滋市 网友:时光末路

母亲今年春天住院,遇到了68岁的蒋奶奶,她儿子给她办手续,她在旁边流着眼泪破口大骂:“我把自己房卖了,给你们买600万的大房子,现在你媳妇想把弄到医院不管了!”蒋奶奶骂声引来了众人围观,儿子不敢吱声,女儿却表情复杂,似有难言之隐。

蒋奶奶的儿子把手续办完,帮着拿蒋奶奶的卡交了钱就说自己要上班,逃也似地离开了医院。

蒋奶奶的女儿年纪看着40多岁,面相温柔,但是难掩憔悴,对蒋奶奶有点不耐烦,我们外人都看得出她的敷衍。

安顿好蒋奶奶的第 二天,周围病房的人都知道了蒋奶奶家的故事,她是大嗓门,喜欢找人聊天,一旦说起话,完全看不出是一位病人。

我儿媳不孝!”蒋奶奶的开场白总是这句话:“我卖了我的老房子300万啊,给儿子换了600万的大房子,现在他们想把我撵出来,我就不走,病好了我就回去!”

一听她这话,我们听得人都觉得蒋奶奶儿媳真过份,老人花了那么多钱,怎么能这样对待老人?

蒋奶奶说:“我儿媳是护 士,喜欢打扮,每天描眉画眼,每天出门准备一小时,回家洗漱面膜又是一小时。

她还说:“我儿媳天天睡懒觉,大白天叫也不起床,我看个电视声音大点都不行。”

我儿媳对她的猫比对我都好,但是那个猫毛弄得家里到处都是,我就把她猫送人了,她还跟我吵架,好多天不回家给我做饭。”

我孙女看个手机,电视,我儿媳就不让,我悄悄把自己的给孩子玩一会,她就暴跳如雷,一点也不尊重老人。”

我们开始还附和她,但是发现她越说越多,停不下来,这个儿媳看来的确不怎么样,不过蒋奶奶也是真挑剔,弄得我们一众人很是好奇,这个儿媳真挺厉害,到底是什么样?

蒋奶奶的女儿话很少,很多时候都是默默地一个人远远地待着,刷刷手机,接接电话,按时打饭打菜,倒是一直都在蒋奶奶身边。

有人就说:“你女儿挺乖巧,在这里伺候你蛮周到。”

蒋奶奶撇撇嘴:“自己没本事,还嫁个没本事的老公,不过这次也是为了照顾我,把工作辞了。快40岁的人,在家一点事不顶用。”

我有点惊讶,她女儿我以为40多了,整个人显老好多。

晚上的时候,令人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我送饭回来,看到蒋奶奶屋里挤满了人,蒋奶奶的儿媳年轻漂亮,带着一个10来岁的小姑娘,手里拎着不少东西,没一会功夫,就把蒋奶奶的病房收拾了利利落落。

蒋奶奶的女婿看起来木讷老实,手里拎着饭盒和很多日用品,一口一个“妈”叫得很是亲切。

我被眼前的这一切迷惑了,这还是蒋奶奶口里看不上的儿媳和女婿吗?

一家子和医生交流,安顿好了蒋奶奶,还排了班,晚上还是女儿留下来照顾蒋奶奶。

到了第 二天,她女儿渐渐和大家熟了,带给我们和蒋奶奶截然相反的说法。

其实蒋奶奶老伴在的时候,帮着儿子在郊区买了85平的房,小两口结婚后就住在那里,后来,生了孙女,蒋奶奶不愿意带,孩子的外婆就从扬州来帮着一直带。

可是孩子上幼儿园了以后,老伴身体忽然不好了,那时候听说花钱多,蒋奶奶做主,要把儿子的房子卖掉,她一直嫌弃那个房子远,离她远,而且还在五楼,她腿不好,去一次太累了。

但是儿媳儿子都很反对,那个房子离儿媳医院近,她上班方便,孙女也在小区上幼儿园,动来动去实在麻烦。儿媳儿子还表示想办法凑钱给老爷子看病。

蒋奶奶感到自己的权 威受到了挑战,她心中很不满,也不经过孩子同意,把自己的老房子卖了300万。

儿子女儿知道消息,气得不行,但是木已成舟,拿蒋奶奶也没办法。

但后来老伴还是走了,也没花多少钱,大部分报 销了,蒋奶奶不得已交了房,搬到了儿子家。

儿子家就两室,以前孩子外婆和孙女一起住,这下,外婆也不好住了,自己收拾行李回了扬州。

蒋奶奶从来就不喜欢儿子的房子,她也不认识什么人,房子又局促,天天在家闹着要换房。

儿子儿媳给她闹得没办法,答应换房,女儿蒋奶奶是从来看不上的,也从来没考虑过的,当年女儿找了开出租的女婿,她就没有正眼瞧过女儿女婿两口子。

现在她的女儿一家三口住在60平的房子里,女儿到处打零工,她问也不问,她认为,那是女儿当年不听她的话,执意不要面包要爱情的结果。

儿子儿媳被蒋奶奶说动,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换了600万130多平的房子,还贷了100万,新房子视野开阔,三个卧室,蒋奶奶也有一间大卧室,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这婆媳相处是门学问。以前蒋奶奶和老伴生活,在家里一言九鼎,儿子和儿媳在郊区生活,只是周末见面,儿媳对她礼貌周到,自己的小家也打理的井井有条,孙女有外婆照顾,可以说日子平淡如水。

但是这两人从装修就开始了龙争虎斗。

蒋奶奶喜欢中式,喜欢深色实木家具,儿媳喜欢现代,喜欢浅色家具。

买房时,蒋奶奶把钱丢给了儿子,只留了20万,自己还有2000多退休金,到了装修,自己是舍不得再拿钱,也拿不出钱来了。

钱不在自己手上,蒋奶奶发现这装修上自己没有发言权,说啥都不管用,她每次设计和看家具都跟着,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儿子后来都是听老婆的。

尽管儿媳在蒋奶奶的卧室里选了蒋奶奶喜欢的风格,但是蒋奶奶的怨气由此开了头。

儿媳是护 士,讲卫生,爱干净,以前老伴在的时候,承包了大部分家务,蒋奶奶也讲究,但是现在她自己动手,发现没那么简单,眼睛也老花了,她和儿媳一样,看不得乱,但是儿媳自己收拾,她收拾不好,就指使儿子,儿子每天上班回家很累,难免厌烦,就干的有一搭没一搭,她觉得这都是儿媳在背后捣乱,两人的关系更差了。

这些都是小事,这次生病来住院,原因却是蒋奶奶自己。

蒋奶奶一直有个打牌的习惯,每天下午午觉醒来,晚上吃过晚饭,都要打。

但是换了新小区,人也不认识,小区倒是有个场地,可是烟雾缭绕,蒋奶奶也不喜欢。

她每天都手痒痒的厉害,实在想玩就去小区外面打几把,受不了味道再出来。

时间久了,她竟然认识了几个同样爱好的小姐妹。

有一天她提议:“去我家吧,我家安静。”

其他阿姨问:“你儿子儿媳能愿意吗?

蒋奶奶撇撇嘴:“他们敢不愿意,房子一半钱都是我掏的呀!”

果然,打了一个星期都相安无事,阿姨们都有眼色,儿子儿媳在家就不来,走了再来。

蒋奶奶过得开心,小曲都开始哼起来,也不找儿媳麻烦了。

那天她们照例支起桌子打牌,忽然门一响,儿媳疲惫不堪地回来了,显然头一天值夜班了。

另外三个阿姨作势要收,蒋奶奶摸了一把好牌,怎么能舍得散局,她建议:“我们去我卧室,关起门来玩。”

这一玩就是两个小时,大家玩得尽兴,屋外静悄悄的,什么事也没有,大家都夸蒋奶奶儿媳懂事。

到了晚上,儿媳和儿子的屋里就传来了争吵,蒋奶奶心知是什么事,但装修的事自己还气着,也不想去劝儿子儿媳。

就这样,蒋奶奶每天呼朋唤友在自己的卧室打,偶尔还使唤儿子儿媳洗水果倒茶。

那天晚上,儿媳接孙女回家,准备洗水果,发现自己买的樱桃不见了,她找了一圈,进了婆婆的卧室一看,牌桌旁边的篮子里,只剩了梗和籽。

儿媳“啪”地摔门而出,蒋奶奶的朋友都站了起来,纷纷表示要告辞,蒋奶奶觉得自己丢了面子,马上按住小姐妹,冲到客厅:“这房子有我一半,你不高兴不要在我面前掉脸子!”

儿媳从来不和她当面吵,顶多是不吱声或者离开家。

这次儿媳把孩子的书包一收拾,牵着孩子说:“你的房子,我走好吧!”

孙女吓哭了,拉着妈妈手不让走,蒋奶奶冲上前去,想要分开儿媳和孙女,可是自己一下没站稳,摔倒在地上。

这一摔就进了医院,她长期久坐,情绪暴躁,查出来不少毛病。

不知道儿子给儿媳说了什么,尽管她还生着气,儿媳当晚还来医院看了她,应该也有道歉的意思。

我们周围的人听了蒋奶奶女儿的版本,觉得她儿媳其实还不错,起码不和老人争吵,她家的婆媳矛盾都是琐碎的生活小事。

1.其实蒋奶奶不应该卖房和儿媳买在一起,当初如果她肯听女儿劝说,拿300万在儿子小区买个小的就更好了。那样的话,装修风格,卫生,打牌这些事根本不会有人管她。

2.她过于强势,这种性格之前的老伴会迁就她,但是儿媳儿子不一定会,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不满,矛盾积累,迟早爆发。

3.蒋奶奶对女儿实在冷漠和无视,但是她生病,又是女儿一直默默地陪伴她,照顾她,不因为她的任性和骂而不管她,但蒋奶奶买房卖房,从来没有考虑过生活困难的女儿。

4.“远香近臭”,其实可以想象,如果蒋奶奶病好了回家继续住一起,还会吵吵闹闹,建议蒋奶奶和儿子儿媳商量,在小区买个小房子或者单独租一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就好。这样老人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互不干扰,能减少很多矛盾。

点赞3、梅州市 网友:心懒意怯

吴阿姨高高兴兴地与儿女住在一起,结果却是不欢而散,她跟儿子说:“我的家是你的家,你的家不是我的家”。

我过去的邻居吴阿姨今年67岁,老伴去世的早,一个人辛辛苦苦将儿女拉扯大,儿子和女儿不放心她一个人住,让她去家里一起住。她在儿子和女儿家各住了一年,最后对与儿女住在一起彻底失望。主要有以下问题:

1.寄人篱下生活不自在。儿子住两室一厅的房子,夫妻俩和孙子分别睡两个卧室,把吴阿姨安排在了储物间,放了一张单人床,旁边都是杂七乱八的东西。吴阿姨文化程度不高,唯一的爱好是看电视。但她每次去厅里看电视,没看多长时间儿媳就要关机,说电视声音大太吵人。吴阿姨要求儿子买个小电视,放在吴阿姨住的小屋,但儿子不同意,说储物间都是纸箱等易燃物,不宜放电视。吴阿姨觉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没有办法,只能一忍再忍。

2.生活不习惯。吴阿姨是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可自从跟儿子生活以后,虽然吃穿不愁,生活无忧,但心情总是很郁闷。小两口下班回来就钻到屋里不出来,儿子偶尔跟他说几句话,还嫌他啥都不懂,让他闭嘴少说话。习惯了一辈子大喇叭,到了儿女家成了哑巴。她看不惯儿媳逼孩子学习,跟儿子偷偷说,孩子还小,不要逼得太紧。儿子却说,您不懂,别瞎掺和。有时候看着孩子学习很辛苦,就说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再学,儿媳马上急眼,说老思想会耽误孩子。

3.子女看重钱。儿子和儿媳做得很过分,家里买菜等日常生活开销基本由吴阿姨掏钱,即使这样做,儿媳也不领情。儿媳觉得让婆婆同住是尽了孝道,吴阿姨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吴阿姨住在女儿家时,女婿总是说挣得太少,家里开销太大。吴阿姨被弄得很不好意思,时不时拿出几千块钱贴补女儿家。每次拿钱时女婿立马乐不可支,说一大堆好听的话,两个月后又恢复原样。经过一段时间,吴阿姨看明白了,有钱才是娘,没钱啥也不是。

4.额外负担重。女儿和女婿都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吴阿姨很体谅他们,每天除了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外,还承担了接送孩子的活。孩子每天都要上兴趣班,吴阿姨陪着去不成问题,关键是家长也要跟着学,回来辅导孩子,如果你不学,那微信群的作业就完不成。吴阿姨岁数大了,脑子不好使,智能手机也摆弄不好,女儿和女婿教了很多次,还是不会。很多次孩子的作业没完成,老师就找家长。小两口抱怨吴阿姨不用心。吴阿姨觉得,每天这么累死累活的伺候你们,不但不知道感恩,还让我去做老人做不到的事情,心情很坏。

5.饮食起居差异大。吴阿姨口味偏清淡,喜欢养生,由于有三高,在饮食上面更加小心谨慎。而儿女则截然相反,高兴了就在家吃,不高兴了就下馆子或者叫外卖。他们喜欢火锅、炸鸡、烧烤、小龙虾、啤酒等等,更加注重的是美味。作息时间方面,吴阿姨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而儿女通常都是夜猫子。如果吴阿姨唠叨几句,孩子们就很不耐烦了,老人的好心反倒成了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最后,吴阿姨毅然决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住。一个人的生活很是自在,经常找老姐妹聊聊天,偶尔外出旅游,心情非常舒畅,再也不去儿女家做带薪的免费保姆。吴阿姨为人好,平时有点什么事,邻居都会帮忙,他感叹儿女虽亲生,却不如邻里。她说:我想体验一下同住养老好不好,现在知道了,人上了岁数只要生活能自理,千万别和孩子同住,那滋味不好受。她跟儿子说:“我的家是你的家,你的家不是我的家。”

老人和子女住一起,确实可以享受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家庭幸福。但是,同在一个屋檐下,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日积月累,有些小的分歧就可能产生矛盾。矛盾深了,便难以调和,结果是老人和孩子都很苦恼,最后往往不欢而散。

总结和启示:

1.每个人步入晚年,都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但不是每个老人都能子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有些老人固执的认为,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到老那天必须住在一起养老。同住才知道,那滋味真的不好受。

2.老人和儿女是两代人,存在代际差异。彼此的观念不同,生活、饮食、消费、育儿、卫生等等习惯差异很大,长期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冲突,父母和儿女都不开心。

3.住一起容易触发婆媳矛盾。婆媳关系是家家最难念的一本经。很多婆媳刚开始关系还是不错的,但相处久了,看到对方的缺点更多了,就会产生矛盾。所以,如果老人和子女分开住,这样婆婆和儿媳见面的次数不多,产生矛盾的机会也就自然减少,即便见面时有什么意见,分开一段时间各自冷静就会好多了。如果分开住的话,婆媳更容易和谐相处,家庭更和睦。

4.只要生活能自理,尽量不要和儿女同住。老年人惬意的生活方式很多,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心情舒畅,身体自然健康,不必跟儿女住在一起找不痛快。分开住了,才会距离产生亲和美,分住的距离越远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越好。那这个距离究竟是多远才好呢?最好就是“一碗汤的距离”,也就煲好一碗汤,送到子女那里还不凉。这样,老人既能够想子女的时候就过去看看。而子女又可以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尤其是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他们可以立马就赶到床前。

5.当老人不能自理的时候,可以请保姆到家里,或者去住养老院。

点赞4、许昌市 网友:望川秋水

那天我带着饭菜回家,姥姥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大哭,我问姥姥怎么了,姥姥说妈妈不让她在我们家住了,晚上妈妈告诉我原因之后,我立刻跟妈妈说:赶紧把姥姥送回去吧,不然你和我爸爸也没法好好生活了。


姥姥今年75岁了,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我妈排行老三,外公走了以后,姥姥自己在家总是觉得孤单,她搬进了舅舅家,在舅舅家才住5天,就被舅妈赶出来了。


姥姥特别伤心,但是她不想一个人在家住,要求我妈姐妹三人轮流养她,妈妈先把姥姥接到我们家来住,原本我妈妈是一个比较活泼的人,可是自从姥姥住在我们家之后,妈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


姥姥住进我家之后,经常捂脸大哭!


大概是外公刚走的缘故吧,姥姥常常念叨身体哪哪都不舒服,我妈带着姥姥去医院做检查,检查一圈之后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妈妈觉得姥姥是心里有疙瘩,劝解到:“你还有我们呢,你啥也别想就在我家好好地住着,想吃什么我给你做,吃完饭你就出去跟其他老太太一起聊天锻炼身体。你心情好了,身体也好了。”


一开始姥姥不太适应,妈妈就带着姥姥出去散心。妈妈说她能理解姥姥的那种空缺感,毕竟姥姥依赖姥爷习惯了,姥爷走后她整个人的状态就像是失去支柱一样,所以她想陪伴姥姥一段时间。



可是没想到妈妈不仅没有把姥姥带开心了,姥姥反而让我们家充满了低气压,每天我们的心情都是压抑的,我都有一种想要逃离家的感觉。


姥姥三天两头的哭,有时候还一边哭一边说:你姥爷就是个没有良心的,他都不管我了,我以后怎么办?


我对姥姥说:外公他是生病没的,他还怎么来照顾你。再说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也在陪着你呢。


在我们的安慰下,姥姥心情好一些了,转头姥姥又开始埋怨舅舅:你舅舅也不给我打电话,我生他养他这么多年,他是不是觉得我年龄大了帮不了他了。


然后姥姥各种吐槽舅舅,把舅舅说的一无是处,其实我们都知道舅舅有点差劲,可不能总活在对这些亲人的埋怨中吧,我们生活就已经挺难的了,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找罪受。


姥姥经常坐在沙发上唉声叹气,整个人总是处于愁苦的样子,时间一长,我们都不愿意劝解姥姥了,因为我们不管如何开解姥姥,她总是有无数反驳我们的理由,总结一句话就是:她太命苦了,她的儿女都不疼惜她。


姥姥觉得妈妈照顾得不够用心!


妈妈请假在家陪伴了姥姥一段时间之后,就去工作了,毕竟我们还要生活,不可能时时刻刻的陪伴在姥姥的身边。


为此姥姥心里有了疙瘩,姥姥觉得妈妈怠慢她。


姥姥的妹妹有一次给姥姥打电话,她问姥姥最近怎么样,姥姥说:“我现在就是一个累赘,都不想管我,老三还给我摆脸色看。还总是让我干活,真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过几天我就离开,别让人家厌烦。”


姥姥的妹妹给我妈打电话把我妈数落了一顿,我妈心里也委屈。


回到家之后,我妈就问姥姥:你跟我小姨说我给你摆脸色看了,还说我总让你干活,我工作一天回来比较累,我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因我没有笑脸,你就觉得我给你脸色看吗?再说我也没有让你干活呀,你的衣服你自己都没有洗过,我能让你干什么活?


说到这里,妈妈更委屈了:我哪天不是做好饭就给你端到面前?早上你吃完饭走出门溜达,中午我下班赶紧回来给你做饭,你不是吃完饭把碗都留到我晚上回来洗吗?



其实我特别理解妈妈,她工作一天回来了,姥姥从没有主动给妈妈倒杯水,心疼妈妈的辛劳,即便有时候妈妈回来之后累得不想动,还要强撑着给姥姥做饭,姥姥也没有动手做饭过,跟别人打电话说妈妈让她干活,还真是冤枉妈妈。


姥姥又一次念叨:你看人家某某某的女儿,人家带着老人出去旅游,还有谁谁谁也是常年住在女儿家,人家跟我说,你也让你闺女带你出去玩玩。


最后妈妈跟姥姥说,我知道你不想回你家,那你就踏踏实实地住在我这里就好了,你别整天说这家的闺女如何那家的闺女如何,也别总是念叨着你要回家。我在能力范围内,会尽心尽力的照顾你!你也别跟人家比,我过得不如人家,只能尽心的照顾你。


姥姥总是管得太宽!


姑姑跟我爸爸借钱,我爸爸很快就转账过去了,巧的是没过多久舅舅也跟我爸爸打电话借钱,舅舅给表哥买房子,手里的钱不太够,想要跟爸爸借钱15万。


爸爸不太愿意,跟妈妈说最多借5万,舅舅之前借了我们家2万,这都十年了还没有还钱呢,当初我爸爸买房子时候,舅舅手里有钱都不还钱,为此我爸爸特别不想借钱给舅舅。


姥姥无意间听到了,趁我爸爸不在家的时候,跟我妈说:“你哥哥用钱了,你不能不借呀,那是你亲哥,以后有事你还得靠着你哥哥呀!你可不能这么糊涂,哪怕是你出去借钱都要给你哥凑齐了这15万。”


姥姥的话音刚落,妈妈的脾气就上来了:“这是我家的事情,你就不要操心了,以前的两万还没有还呢,现在又借钱。”


姥姥让妈妈大度一些,舅舅还不了钱,妈妈就当做是丢了。这下妈妈彻底生气了:我们家的钱也是辛辛苦苦赚来的,怎么就当做丢了呢!


姥姥见妈妈不同意,气得直说妈妈就是白眼狼,连兄妹情都不顾了。


其实我特别不能理解姥姥的做法,姥姥偏心了舅舅一辈子,我妈付出再多她都觉得舅舅比我妈要好。


姥姥不是不知道,1995年,我爸爸做生意赔本,家里连3块钱都没有,那时候舅舅家过得比较好,我妈跟舅舅借钱,可是舅舅不仅没有借钱给妈妈,还任由舅妈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我妈是哭着回家的,而我姑姑知道之后,凑了500块钱给我爸妈送来应急。因此姑姑有困难的时候,我爸爸二话不说就立马转给钱的缘故。


我妈妈曾经跟姥姥说过姑姑家时如何帮助我们,可惜姥姥应该是没记住,于是趁着晚上吃饭的时候,让我爸爸借钱给舅舅,还说就当做提前给她的养老钱了。


我爸爸当时脸色就黑了,姥姥说这话就有点让人伤心了,姥姥其他的孩子都没有出养老钱,就丹丹让我们家出钱。


另外姥姥大概忘记前几年我爸爸生病住院的时候,舅舅即使知道了,也没有打个电话慰问一下,更不要说是上门来看望了,舅舅对我们家的作为,我爸爸怎么可能心甘情愿你的借钱给他。


为此爸爸跟妈妈冷战了一周,妈妈也生气。就想要把姥姥送到其他的姐妹家,缓解一下她和爸爸的关系,姥姥不想走就在房间里大哭,看着姥姥大哭我也有些心疼,可是依旧支持妈妈的决定。


姥姥在我们家住的这3个月,不是指责我妈不够关心她,就是唉声叹气说自己苦命,还总是觉得我爸爸做的这不对那不行的,插手我们家的事情,让我爸妈之间的关系也有些紧张。



写在最后:题主问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在我看来最好不要住在一起,俗话说:远香近臭。


1. 生活习俗不同,两代人的观念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住在一起彼此之间能够理解还远一些,如果一方不能忍让另一方就会出现矛盾。


2. 性格不同,有的老人住在子女家中,总想着插手子女的事物,上到接人待物下到吃喝,总想替子女做主,还摆出一副我为你好的样子。


其实子女自己小家的事物,还是人家自己来做决定比较好,有句话说得对:一家人只能有一个主人。


3. 有些老人偏心习惯了,时刻的想着自己偏爱的那个子女,处处以她的利益为先,这样更容易与不被疼爱的子女发生冲突。

点赞5、乐清市 网友:嘵メ醜

我认同这句话,觉得有一定道理,老少两代,甚至三代人,住在一个房子里,生活上不方便,行为上不一致,想法要求不一样,有磨擦有矛盾,大家都不开心,郁闷生气是难免的。


有百分之九十的老人都认同这句话,只有少部分老人,愿意死活与儿女住在一起。

有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也认同这句话。心甘情愿的,愿意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也少之又少,即是需要父母的帮助,他们也不一定愿意与父母同住。

老人与子女,都知道住在一起会不开心,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父母,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呢?这是个无耐的问题。

因为有不少儿女,需要父母的帮助,又没有能力在自己的身边,给父母买一套房子,只能住在一起,父母为了帮助自己的孩子,也只能委屈求全住在一起。

父母和儿女住在一起,虽然是帮助儿女,但是儿女未必会知足,有好多儿女会觉得,父母的相帮是应该的,将来要给父母养老,自己目前有困难,父母必须帮,现在不帮,将来不养老。

就因为老少三代住在一起,才出现了那么多有不是的父母,那么多不孝的儿女。产生了严重的家庭矛盾,有的甚至结下了难以化解的矛盾,这都是两代人住在一个屋沿下的产物,大家都不开心是不可避免的。

两代人有代沟,好多事情想不到一起,做不到一致,话说不到一块去,人可忍一时,让一事,天长日久,筷子不可能不碰碗,锅沿不可能不碰勺子。

比如,消费观。

老年人,从旧社会过来,吃不饱,穿不暖,过惯了穷日子,最怕的就是受冻挨饿,节俭已经溶进了骨子里,一粒米,一棵菜,一寸布都不舍得浪费了。

年轻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就泡在蜜罐里,加上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不知道挨饿是什么滋味,挨冻是什么感受,在他们心里,一切都来的很轻松,很容易。

老人看不惯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剩饭剩菜不过夜,倒掉,八成新的衣服鞋子丢进垃圾桶里,没钱花了贷款,不爱做饭,下馆子叫外卖,晚上不早睡,早晨不早起,这些习惯在父母那里就是败家娘们,就是不会过日子。

年轻人看不惯老人的一些做法,认为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不可取,什么年代了,还用的着那样过日子。

两代人的不开心,其实真不是有什么大问题,就是一些鸡毛蒜皮,日积月累行成的矛盾而已,既不是父母不通情达理,也不是儿女有意不孝敬父母。

所以,父母和儿女,能分开住的,最好分开住,需要互相照顾的,也要保持一定距离,距离产生美,这话有道理。


我认同这句话,父母千万别与已经结婚的儿女住在一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和儿女分开住,分开住利大于弊,行为习惯上互不干扰,生活上不用互相将就,会减少磨擦,有利于家庭和睦,提高幸福指数。

点赞6、湖州市 网友:莫殇鑫

幺公走的时候当着一大家子的面交给幺婆一个铁盒子,让幺婆务必保管好,10几个人挤了满满一屋,我们几个还小也没有太多伤感,和堂妹堂弟几个在里面呆了一会儿就出来了。


我们在外面跳橡皮筋,没多久就听到幺婆哭,你个死老头子,你走了扔下我一个人怎么活啊?


叔叔伯伯们就放鞭炮,然后就分配谁负责报信,谁负责采购,谁负责在家接待客人,幺婆手里始终抱着一个黑色的铁盒子,目光呆滞的看着门板上躺着的幺公。


下葬那天我们全家都去了,虽然我们不是他的亲孙女,但是按规矩也要去送一程,发丧礼之前由年龄大了和辈分排位,跪在灵堂前男的磕头,女的哭丧。


我们几个小孩排在最后一排,哭了10多分钟周围的邻居就要来劝了,一个一个扶起来,可是我们几个小孩根本没有哭,躲在后面低着头说悄悄话。


小2妹问小4妹,爷爷交给奶奶的铁盒子里到底是什么?是金银首饰还是钱?小4妹说,她爸爸妈妈猜测估计是有金银首饰也有钱。


因为幺公是生意人。

小2妹说她爸爸妈妈猜测里面肯定有金条,感觉很重的样子。


小4妹说她爸爸妈妈说,等3天过后就让奶奶跟她们一起生活。


小2妹说我爸爸妈妈说我们家是老大,奶奶应该先去我们家。


2个人吵得不可开交,劝哭的婶婶们马上来到我们面前了,可是脸上压根就没有泪痕 ,小2妹提议抹口水,二个人就低着头互相往脸上抹口水。


复三(就是下葬三天)过后,幺婆家大伯就召开家庭会议,让我爸爸奶奶还有其他几个长辈去做见证人。


大伯就说父亲走了,就剩下母亲了,他作为老大应该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大伯母和堂哥连连点头附和说同意。


幺婆4个儿子3个女儿,其他几个听到大伯这样提议,都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母亲和自己一起生活,媳妇和女婿们都积极响应。


后来经商量决定,7个子女家随幺婆选择,她喜欢去谁家住就在谁家住,如果生病住院了,费用就兄弟4人平摊,女儿女婿随心意,给不给都行。


女婿们都大气地说,要给的要给的,平摊就好。


幺婆带着她的衣服和幺公留下的铁盒子去了大伯家,大伯娘每次赶集都从我家门口路过,问我妈要不要一起去,不去的话需要什么东西她给捎回来。


我奶奶牙不好喜欢吃不带皮的滑片汤,幺婆牙口好喜欢吃炖猪蹄,炒肉丝。大伯娘就换着花样给她做。每天早上还给她煮个白鸡蛋。


堂弟小5就天天陪着他奶奶,他奶奶要去地里摘菜他就赶紧背背篼拿镰刀。他奶奶要说渴了就赶紧给她倒开水,没有开水米汤也都给她盛半碗。总之有求必应。


幺婆喜欢吃梨和桃子,大伯就到我家来缠着我爸,让我们家门口的桃树和梨树分两棵给他们种,我爸说我家的树都挂果了,现在挪地方栽不活怎么办?大伯说不管怎样,既然母亲喜欢吃就种2棵试试。我奶奶就发话了说给他们两棵,省得他们跑过来摘。


在大伯家住了不到一年,5姑父40岁生日,大伯他们就用滑竿,二根木头上面绑一个椅子(最简易的轿子),抬幺婆去了5姑父家,陪着她去的还有她的铁盒子,5姑父家条件好,在集市边上。


5姑父特意请木匠给幺婆做了一辆带轮子的木头椅子,赶集的时候就推着幺婆在街上逛逛,大家都说这老太太有福。


和幺婆同睡一个床的外孙女天天给幺婆捶背,晚上烧水给她泡脚,给她剪指甲,给她洗澡吹头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抱着幺婆的铁盒摸一摸,总是问幺婆铁盒里是什么东西?幺婆说不知道,钥匙不在她那里,她也打不开。


幺婆喜欢吃糍粑,5姑姑就买了糯米给她做,或许是吃多了不消化,幺婆病了,住院的时候大大小小围了一屋子,把傍边的病友羡慕得紧。都说她好福气,孩子们都很孝顺。


2叔责怪5姑姑没有照顾好幺婆,出院就不让幺婆去5姑姑家住了,幺婆就带着她的铁盒子来到2叔家。


有次幺婆抱着铁盒子在躺椅上打盹,2叔家堂哥就悄悄去拿走了铁盒,用钳子打算把铁盒撬开,他刚要开始撬,幺婆就大喊有贼偷了我的盒子。


在山坡上干活的大伯和堂哥操着扁担冲回家,结果是自己人,幺婆就说不想在2叔家住了,想回大伯家。堂哥和大伯把幺婆接回自己家里。


晚上2叔2妈地里干活回来,知道因为堂哥撬铁盒子气走了幺婆,把堂哥拉到幺婆面前狠狠地揍了一顿,让幺婆跟他们回家,他们保证孩子不会再犯。


幺婆摇摇头,说以后哪里也不去,就在大儿子家呆着。她吃得惯大伯娘煮的菜。也没有人问她铁盒子里面是什么东西?


就这样幺婆在大伯家住了10多年,临走前才把钥匙交给大伯母,让她好好保管,说是幺公一生的心血,也是幺公的嘱托。


后来大伯母也带着那个黑色的铁盒子生活了很多年,我问我妈那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妈说她也不知道。


直到大伯母走了传给堂嫂,堂嫂把他打开了,里面是幺公写的家风家训,还有半块砖头,幺婆走了留下的银手镯和银发钗,再无其他了!


不知道堂嫂当时心里有没有失落感。

题主问:说人老了千万不要和子女住在一起,这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吗?为什么?

我不认同,不是每个子女都不孝顺,也不是每个老人都倚老卖老,不通情达理。

你看看晚年生活过得好的老人,

他们都是睁眼瞎,很少掺和子女小家庭的事情。

每天就是乐呵呵地看看电视,吃吃饭,聊聊天,散散步。

养老其实就是养身修心。

尽量让自己豁达一点。

祝?天下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获。

点赞7、迪庆藏族自治州 网友:不灭红神

非常认同,目前正困惑的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老人爱唠叨,年轻人不耐烦!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生活习惯中,一大隐患问题!

妻子因为要照顾儿子一家子吃饭问题,比我早一段时间来到了儿子家,经营十几年的药店停业后,把刚刚翻新的楼房装修好,出租出去后,我也来到了儿子家,一家人住在一起了。


妻子每天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活,我在附近找了一份工作,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

孙子上下学,由儿子开车接送,儿媳妇开了两个自己的门市部,经营衣服和鞋子。中午不回家吃饭。带饭给雇佣的营业员一起吃。妻子把我们祖孙三代伺候吃了早饭,给儿媳妇做中午带的饭菜,之后开始做中午的饭菜。每天上午忙个不停,下午去菜市场采购,天天如此。只有晚饭后,属于自己的时间,放松心情,彻底休息了。

我吃了晚饭,洗漱完了就睡觉,工作一天,浑身乏力,睡不着也就躺着看会手机。


上班的第二年年底,因为劳累过度,腰间盘突出了,停止了工作,保守治疗了一段时间,就是春节了,新冠疫情开始了,等疫情结束了,去了南方女儿那里,帮忙建厂房,回来时间就快春节了,一年就这样度过了。

有工作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感觉,在家里这段时间,感到了很多不适和代沟。

首先吃饭就是大问题:孙子吃饭是无肉不欢,儿子是这不吃那不吃!对口的饭菜不多!把做饭的妻子搞得焦头烂额!众口难调啊!把爱吃包子、饺子等面食的我俩,也不得不以做米饭炒菜为主了。而妻子胃口不好,米饭也不对她的胃口!

作息规律也是一个大问题:晚上看手机玩电脑游戏,是孙子、儿子、儿媳妇们的主要工作,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床,不知说过多少次,真的是磨皮嘴皮子,也无济于事!


看着即将上高中的孙子,玩物丧志,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真的是很痛心!大好时光,白白浪费了!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真的是为难和气愤。只有老师叫家长的时候,儿子儿媳才训斥孙子一阵子,之后又我行我素的玩起来了!

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等,有着天壤之别,看不惯的东西太多了!

已经感觉到了不协调的气氛了!可能孩子们,对我俩也已经感到厌恶了!

妻子总是给我唠叨:等孙子上了高中,赶紧回老家吧!已经迫不及待了!可想而知,妻子内心的感受,是多么惆怅啊!

虽然自己也明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天天搭钱也没有什么怨言,再说儿子经常给钱,买这买那的,也不是钱的事,就是感觉心里不舒服,没有一点幸福感,非常压抑的感觉,心里不平衡似的!这种感觉越来越敏感了!

这么多年的积蓄,都帮助儿子买房子车子了!留下的也没有多少了,妻子的身体也三高了,每天大把的药用着,还要照顾儿子一家子的生活,我感觉挺内疚的,还没有过过舒心的日子,真的是惭愧!


希望孩子们也能理解,老人们的苦衷,老人都愿意有自己一个老窝,吃好吃赖无所谓!心情好!虽然孩子们希望老人在身边,方便彼此照顾,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真的是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影响着生活质量问题,希望彼此体谅,回归自然吧!那样都是一种解脱吧!

点赞8、东营市 网友:情伤玫瑰

不一定。有的是这样,有的不是这拜。

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长辈和晚辈都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住一起还是比较好。一来老与小之间形成互补,各尽所能,家里的大小事务可能会处理得更加完美;二来家里人多有老有小会更有家的氛围,心情更加舒畅。

如果长辈和晚辈之间,有任一方不那么通情达理,就是想住一块恐怕也难相处!如果是这种情况,还是选择不住一块的好。不经常、不时刻在一起,发生不愉快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还有就是,明明白白长辈与晚辈之间很和谐,但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选择各住各的;同时,明明白白长辈与晚辈之间有隔阂,但又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住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结合客观实际,才能做出比迨。

点赞9、连云港市 网友:家庭煮夫

儿媳妇邀请三姑去城里带孩子,三姑要求给她租一个房子单住,媳妇和儿子不理解,三姑声泪俱下的一番诉说,媳妇终于明白。原来,三姑曾经在女儿家带孩子三年,留下了难以痊愈的心理伤痕。

三姑是个实在的农村妇女,一辈子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付出一切,老实巴交的夫妻俩靠种田养鸡把儿子女儿都供成了大学生,到孩子成家的年纪,除了一屁股债务,啥也帮不上孩子。

好在孩子争气,女儿和儿子都在省城立足,而三姑夫妻俩全心全意挣钱把多年来欠下的债还清,也算是了却心事一桩。

外债还完不久,三姑父就生病去世,而恰恰这个时候,女儿生了孩子,因为女儿婆婆是城里干部,还没有退休,女儿就让三姑去帮忙照顾孩子。

女儿还说:“妈,你来我们这看孩子,省得在家里一个人孤单,爸一走,剩你一个人在家,万一有不舒服的,连口水都没有人端!跟着我们我们也放心!”

女儿说得很是个道理啊,谁也没有异议,三姑就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去了女儿家。这一去三年,后来三姑说这三年是她这辈子最难挨的日子。

女儿研究生毕业,大学老师,女婿博士毕业,搞研究的。女婿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因为工作原因,回到家里,简单的逗几句孩子就憋到屋里看书去了。

女儿也一样,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最多的交流时间都在餐桌上,女儿女婿经常的聊天话题是一些专业上的问题或者国际时事之类,三姑既听不懂,也插不上话,唯有尽心尽力照顾孩子。

但是照顾孩子的方法总是不由自主地忘记女儿安排的科学方法,总不由自主地采用以前的老习惯,诸如白天给娃用尿布,不用纸尿裤,自己吃过的东西给娃吃,吃啥都想给娃尝尝。

女儿从来不客气地当面指出,女儿不客气也罢了,自己的孩子,当着女婿的面,女儿照样严厉地指责三姑,而作为女婿,不但不劝,也会看似轻描淡写地火上浇油。

后来,经过磨合,三姑逐渐带孩子不被女儿夫妻挑毛病了,但女婿对三姑总也亲不起来,很少和三姑说话,三姑就当他是工作太忙了,也没有计较。

三姑生日,女儿订了一个蛋糕,当日的饭菜还是三姑煮的,女婿除了口头上一句祝福,没有任何表示。而不久之后就是女婿的妈妈生日,女婿不但给他妈妈买了昂贵的礼物,还带着父母一起去外面聚餐。本来,三姑不想去参加,因为三姑觉得自己一个农村妇女和亲家没话可说,但女儿说让三姑也去。三姑就跟着一起去了。

奶奶一见孙子高兴地接过去抱,一到吃饭时,自然而然地就把孩子交到了三姑的手里,仿佛三姑是保姆似的。而女婿看着却视而不见。

女儿马上把孩子接过来:“妈,你先吃,我等一下再吃!”三姑一赌气,就拒绝了:“我不舒服,不想吃,我先带着孩子打车回家吧!”

女儿知道妈妈有点生气,就打车让三姑带孩子先回家了。当天晚上,三姑就很生气,和女儿摊牌:“我是你妈妈,我是来给你们帮忙的,我是长辈,不是你们的保姆,你看燕军(女婿的名字)天天那态度,十天半月不主动和我说句话,偶尔说句也是说宝宝姥姥,一月四十天都不听他喊一句妈妈!”

女儿连忙为老公打圆场:“妈,你知道,他的脾气就是那样冷的,工作压力又大,天天看书到半夜,分秒必争,搞研究的人情商都低,你别在意!”

三姑执意要回家:“我还是回自己家生活吧,你们这也不缺钱,可以请个保姆!”女儿苦劝不下,请保姆又不放心,不得不劝老公和三姑道歉。

女婿是个工作狂,人有点内向,从来没有想着还要负责和岳母联络感情。经过女儿的指点,女婿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诚心诚意地向岳母表示了感谢和道歉。并且承诺,只要三姑愿意,这辈子都可以在他们家里养老。

一面是女儿女婿真诚的挽留,一面是亲手带的小外孙,三姑妥协了。以为女婿态度会有所好转,然而并没有,之后的家庭生活依然如故,女儿女婿下班时间各忙的,三姑一边看孩子一边煮饭,因为女婿有什么科研任务,女儿要进修,各有各的事。

三姑一边带孩子一边煮家务,天长日久,疲倦不堪。但女儿夫妻俩似乎已经习惯。

本来嘛,两个年轻人工作上进,并不是在打游戏或者外出花天酒地,老人为年轻人付出点也没啥,但三姑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自己本来是去给女儿帮忙的,如果去给人家做保姆,一月也得有几千块钱,给女儿帮忙,尽心尽力,并没有要女儿一点钱,除了管吃管住买衣服外,女儿也从来不曾说给妈妈一份零花钱。

这一切都可以接受,可连女婿的笑脸都难见到一个,天长日久,三姑这心里就是郁闷得很。加上亲家母生日宴上女婿和亲家母的表现一直堵在三姑心里,三姑一直很郁闷。

女儿虽然给的家用也充足,但给的是家用,作为妈妈,不可能把女儿给的家用自己留用。也许女儿觉得妈妈住在她家里,什么开销她都出了,老人就不需要零花钱了吧。

没收入,逢年过节,回老家,给亲戚孩子掏红包,都没有钱充面子。三姑想给女儿说要一份工资,又怕女儿说出一些自己难以接受的话。

好像是从女儿上了研究生后,基本不回家,和妈妈联系也很少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小学没读完的农村妇女,母女之间似乎可聊的话题也没有了。

三姑虽然天天和女儿一家在一起,除了亲手带的小外孙,三姑感觉到自己在女儿家就是寄人篱下的保姆。但三姑这些感受都压在心里,一心盼着外孙读了幼儿园,自己回农村。

终于熬到外孙读书,三姑虽然很舍不得小外孙,但还是主动要求回了自己家。这一次,女儿挽留了一下,却没有强留,女婿更是很自然地谈起了三姑以后回家的未来生活如何如何,仿佛根本没有想要挽留三姑一样。

三姑明白,前一年夫妻俩拼命挽留,是孩子小,真的离不开她,而孩子读了幼儿园,女儿自己可以有时间接送,她的存在就可有可无了,也许人家就等着她主动离开呢!

不管怎么样,三姑终于获得了赦令,恢复了自由身,回到了自己家,女儿最后给了一笔生活费,也算是对三姑三年的功劳表示了感谢。

之后的几年三姑一个人虽然有点孤独,却也自在,儿子女儿多少给点生活费,自己又种了两亩田,种点菜,养点鸡鸭,日子过得很轻松。

之后,女儿也没再邀请过三姑去住,虽然外孙多次说想外婆。其实三姑住在女儿家的几年里,不光三姑不开心,女儿女婿一样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自在,只是因为需要老人帮带孩子,凑合罢了。

这是三姑主动选择了离开,如果三姑真如先前他们承诺的那样,一辈子赖在那里养老了,后来肯定会有更大的矛盾。

几年的好日子过去了,儿子也娶媳妇生孩子了,媳妇邀请三姑去带孙子,三姑不可能不同意,但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不和媳妇儿子同住,要在外租房子独住,多小的房子都没关系。

媳妇很是想不通,儿子也想不通,儿子还质问母亲:“你帮我姐带孩子时不也住在她家里吗?怎么到给我们带孩子就非要租房子呢?咋地,难道怕媳妇给你气受?在外租房的话,显得我们多不孝顺似的,一边让老妈带孩子,一边不让住家里,像怎么回事啊?”

媳妇也附和道:“是啊,妈,让我们多难做人,好像是我这媳妇不愿意让你住家里似的!”

逼到没办法,三姑的眼泪都掉了下来,在女儿家三年的委屈一古脑地倒了出来,因为那是自己的女儿,三姑多年来一直把委屈藏在心里,不跟任何人提起。


儿子和媳妇听了老娘声泪俱下的诉说,理解了三姑的为难之处,在相邻居小区租了一套小户型,承诺,三姑只帮忙带白天就好,晚上小夫妻自己带。

一碗汤的距离让三姑和儿媳妇相处很好,感情处得比和女儿还好,后来孙子长大后,儿子索性把租的小户型买了下来,让三姑踏实地在那里住着带孙,养老。

@蝉鸣初夏“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这句话可以适用绝大多数家庭,因为长辈与子女住在一起,那晚辈不止是自己亲生的子女,还是子女的伴侣,没有感情基础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再加上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以及城乡区别等因素,互相不习惯看不顺眼都是正常的事,天天一个锅搅和,舌头牙齿都得打架,何况本来就是认识不久的陌生人呢?尤其是农村的父母和城里的儿媳妇或者女婿,各种生活方式以及三观都不相同,在一起会产生很多矛盾,一方面晚辈觉得已经在迁就老人了,而老人又觉得寄人篱下的凄凉如影随形。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两代之间也会随着孩子的长大从心理上逐渐疏远,从生活习惯上逐渐割裂。两代人最好的相处距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即使让老人带孩子,早上送过去,晚上接回来,老人也有放松的时间,子女也适当地承担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而不要觉得有老人在家,就把全部家务负担都扔给老人,以至老人觉得自己是免费的保姆,从而心理产生失落与不平衡。

点赞10、简阳市 网友:一坤倾城

30岁的同事李婷接了60岁的公公婆婆过来一起住,原以为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却没想到因为三个碗的事情,闹了个天翻地覆。

同事李婷30岁,身高一米五八,体重100斤,是非常匀称的身材,但是这几个月以来,她是肉眼可见地瘦下去了,原来她接了公公婆婆过来住了。

公公婆婆60岁了,又有退休金,简直就是自带工资的保姆。

李婷的公公和婆婆是同时退休的,他们说也不习惯出去旅游,就在家里帮李婷带孩子,给他们减轻一点负担。

孩子有李婷的公公婆婆接送的话,李婷和老公就不需要每天早起,下班也不用匆匆忙忙。

李婷的公公闲不住,他就找了一份工作,就是给一个停车场做看守员,每个月3000元,很悠闲,看看报纸,喝喝茶。

婆婆在家里做家务,做一日三餐,中午婆婆只有和公公一起吃饭,李婷夫妻都在各自公司的食堂吃饭。

公公婆婆过来后,他们只需要去上个班,什么都不用管。

孩子接送,做饭什么都是父母做好了,甚至他们回到家里,连饭都不用做,碗也不用刷,什么都不用搞,就跟住宾馆一样,他们多快活,父母又有退休工资,生活费也不让他们掏,他们觉得好快活。

父母将家里卫生都做的好好的,饭做的好好的,有人刷锅,有人做饭,有人做卫生,有人带孩子。李婷他们回家抱个手机一躺,多快活,什么都不用搞,比住宾馆还舒服。

但是好久不长,李婷和婆婆因为三个碗而吵架了。

婆婆买了三个碗,却吵了个天翻地覆。

婆婆过来烧菜做饭,还自己带着工资来的,李婷比较感激,觉得自己找对了人家,每次吃过晚饭,她就争着要洗碗,婆婆说不用洗碗,你们上班一天也累了。

于是李婷每次吃过晚饭后也就没有去洗碗,就带着两个孩子辅导作业了,李婷的老公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还没过一个月,李婷的婆婆对这两个人很有看法,说这两个人是好吃懒做的,李婷很委屈地说:干活你又不让我干,我不干活,我也就歇着嘛,就是懒吗?上班了一天也是很累的。

矛盾就在三个碗里面爆发了。

婆婆买了三个碗,挺大的,不知为何只买三个碗,像极了汤碗。里面都是带花的,像是漆刷上的。

问题是这三个碗都用来盛汤,盛面条,用着用着呢,里面的图案都快掉完了,李婷就跟婆婆说这三个碗的质量不好,你就不要了,你看都掉漆的,吃了对人身体不好的。

但是婆婆就是不听,说:我就喜欢这样的碗,喜欢这样的图案。

那天婆婆做好面条,又拿那三个碗盛面条,李婷的公公常常有饭局,晚上很少在家吃饭。

三个大人三个大碗的面条放在桌子上,婆婆进屋拿东西去了,李婷就重新拿了个碗,把那个大碗里的面条倒进去,将大碗扔到垃圾桶,什么也没讲,就这样吃了,吃了之后,婆婆刷碗去了,发现少了一个大碗,并发现那碗扔垃圾桶了,婆婆将那碗捡起来洗洗,又非常生气。

对李婷的老公陈强讲,陈强就说:你把那个碗扔了去吧,那个掉漆,对身体不好。

陈强顺手将那三个碗都扔在了垃圾桶里。

这可惹火了婆婆,婆婆说:我买东西你们都不喜欢,这三个碗真不喜欢的话,你过年再扔不行吗?非得在这个时候扔掉。

李婷说:这碗真的不行,迟早要扔的,干嘛不早点扔呢?你用这个碗吃饭,对身体是很有伤害的。

婆婆就和李婷吵起来了。

婆婆说:不能再住一块儿了,哪怕小孩没人带,我也不管你们了,我还自己贴工资给你们做保姆,接送孩子。

李婷说:我也不稀罕你们贴工资给我们做保姆,你们不过来,我们一样能把孩子接送,只不过累一点也无所谓,还是很更自在一点,你在这里的时候,那么强势,天天什么事情都要顺着你,我们也不舒服。你还不如跟那些阿婆们去跳跳广场舞,还自在一点。

家庭的矛盾就慢慢地扩展开了。

公公请人在家喝酒,家里乱七八糟。

李婷的公公爱喝酒,因为又在停车场当看守员,活很轻松,饭局很多,有次他就请了一群退休前的老同事在家喝酒。

那天李婷下班回家,还没开家门,就听到家里了鬼哭狼嚎的声音。

原来公公和那一群人喝酒喝醉了,有好几个男的在发酒疯,哭的哭,笑的笑。

李婷下班很累,也没给公公打招呼,就进了卧室休息了,孩子们在旁边的房间里写作业,其实也没心思写作业。

婆婆在厨房里忙碌着,还在炒菜。因为公公他们边吃边喝,菜都吃完了,婆婆就重新加了几个菜。

有一个男的喝醉了酒,在那里大哭,说自己以前的母亲没钱看病去世了,然后在那里哭爹哭娘。

李婷皱眉,她不希望家里传出,都说在别人家里哭,对主家不好,尤其是李婷的房子买过来还没三年。

几个男的喝醉了酒,又哭又嚎的,吓得李婷的两个孩子不敢出卧室。

李婷听了,实在受不了了,就出去说你们能不能别哭了?要不然让陈强送你回去吧?

陈强还没下班,就给陈强打电话,叫他送几个喝醉的男人回家。

结果公公听了发火道:我们两个老的还在这个家里呢,还轮到你儿媳妇做主吗?

李婷忍住怒火道:喝酒伤身,喝个小兴就可以了,烂醉了容易出事。

没想到这句话捅了马蜂窝一样,喝酒的人都吵她了,说她一个妇道人家管那么多事。

李婷气得把桌子上的酒瓶子什么菜呀,全部通通地给它们推倒了,然后自己跑到卧室里哭去了。

而公公还留这群人在客房打了大通铺睡觉,那些呕吐的气味,真的让人难受。整个家里乱七八糟的。

李婷崩溃了,大哭起来。

如果这些还是没关系,但是他们插手了孩子的教育,让李婷非常崩溃。

去超市买东西都要撕袋子过来当垃圾袋。

李婷生的是一对龙凤胎,两个孩子都已经七岁了,上小学一年级了。

每次婆婆家将两个孩子从学校接过来的时候,都会拐到一个超市里面,带孩子来逛超市。

每次婆婆都会教两个孩子去撕那个装东西的袋子,那种袋子很薄的,装个菜,装点东西用来称,每次都要撕下好几个袋子放在菜里面。

李婷都不知道这些。有一次她吃过晚饭后带两个孩子去逛超市。结果两个孩子去称一点饼干的时候,很熟练地又撕了好多袋子,放在饼干袋里面。

李婷很纳闷地问他们:你撕那么多袋子有什么用?我们用到多少就撕几个,不要撕那么多。

孩子说:奶奶说了,撕些过来可以放家里当垃圾袋用的,我们就可以省下买垃圾袋的钱。

李婷是满脸尴尬地走出超市。

李婷和公公婆婆是心里都不舒服,你们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们不顺眼,常常发生吵架事件,但是又没有办法,都是憋着屈住在一起。

为了让大家都过得好点,李婷给婆婆报了好几次旅游团,让她出去旅游,让自己清静几天。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认同,能动的时候还是不要在同个屋檐下了,毕竟远香近臭是没错的。

如果大家都有颗包容心和理解心,那么和子女住在一起还是其乐融融,如果那种只有我自己有理的,我是老人,你们就要听我的,基本住在一起都不会开心,容易吵吵闹闹。

更多的时候,你有理赢了,但是同时你也输了,何苦让自己非得跟孩子住在一起,闹得彼此不开心。

我发现了一个很现实的事情,周围长寿的老人,很多都是不跟子女住一起,哪怕只剩下一个老人,他也要自己一个住,一位阿婆说:只要我能动,我就不跟子女住一起,我现在还能自己照顾自己,我不掺和子女的任何事情,管好自己的嘴,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不给子女添麻烦,就是对子女的帮助了。我现在80岁了,我也不给子女做饭吃,我也不指望子女给我做饭吃,我自己想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做饭,不看子女的脸色,自在就行。到时真的不能动了,那就给子女一点孝敬的理由吧。

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是什么看法呢?

点赞11、中卫市 网友:巷尾青苔

张阿姨试探性地给她儿子说:儿子啊,你大姨今天给我打电话说想我了,我想回老家呆几天。

她儿子犹犹豫豫地说:妈,你好不容易回去一次,要不然就在老家多住一段时间吧。

张阿姨就像生怕儿子反悔似的忙不迭地说了一声好,说完后她心里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她早就在儿子家住够了,估计儿子儿媳也够了。

张阿姨和她儿子、儿媳就住在我们家楼下,她老家是农村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儿子和儿媳在我们小区里买的房子。张阿姨的老伴在前年因为癌症去世了,儿子不放心她一个人呆在老家,于是就把她接到了城里。

儿子回老家接她的时候,他们村的人调侃她说:你以后就跟着儿子在城里享清福吧。

她笑着说:是啊。

她带着憧憬跟着儿子来到了城里,可是没多久她就发现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的日子实在算不上什么享清福,反而有些度日如年。

她一辈子节俭惯了,就连一粒米都不舍得浪费,不管是掉到地上还是饭桌上都会赶紧捡起来吃了,可是儿子和儿媳妇不一样。

儿媳妇特别看不惯她这一点,有一次吃完饭,她照常往喝完粥的碗里倒了点开水,把碗涮得干干净净,然后接着把水喝了。儿媳妇实在忍不住了,说:妈,你喜欢喝粥的话下次多煮一点就是了,咱家条件又不是很差,我和你儿子挣得都不少,你至于连涮碗的水都喝了吗?让别人知道了多丢人啊。

张阿姨一本正经地说:咱老家很多人都这样,这有什么丢人的,过日子就得知道节俭,老百姓的钱都是省出来的,我和你爸就是靠这样省出了供我儿子读书的钱,你们也得学着点,可不能太浪费了。

儿媳妇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你管好自己就行了,我们怎么做不用你管。

这句话说得张阿姨心里特别难受,她觉得自己这么说没错啊,她和老伴供儿子读书的钱确实就是这么一点点省出来的,老家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怎么现在的年轻人就觉得这样不正常呢?

张阿姨连续好几天都有些闷闷不乐,她也不是对儿媳妇有意见,可就是开心不起来。特别是每次看到儿媳妇把隔夜的菜或是饭都倒掉的时候,她的心都疼得要滴血。她给儿子说了好几次剩菜不要倒,留着她吃,可她儿子根本不听她的。因为剩菜剩饭的事,她和儿子闹了好几次矛盾。

她说儿子浪费粮食,儿子说吃剩菜对身体不好,张阿姨感觉无比憋屈:我都吃了几十年的剩菜剩饭了,以前长毛的馒头都照样吃,身体不照样很好吗?

和儿子儿媳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张阿姨不止和儿媳妇的关系闹得有点僵,就连儿子对她都没之前那么孝顺了。

儿子和儿媳妇出去逛街回来,每个人手里都大包小包的,张阿姨阴阳怪气地说:东西不要钱啊,怎么买了这么多。

她儿媳妇喜滋滋地说:今天商场里搞活动,很多东西比平时便宜很多,所以我们就多买了一些,我们还给你买了一双鞋。

听说给她买了一双鞋,她心里多少宽慰了一些,她一边接过鞋一边问儿媳妇多少钱,儿媳妇说:不贵,打完折还不到三百块钱。

张阿姨听了后差点哭了出来,她忍不住大声说:不到三百?在咱老家这些钱都够买十双鞋了,你们怎么就这么不会过日子啊。

儿子说:妈,你能不能不要整天说咱老家怎么样,你现在是在城里,不是在老家,我有能力让你过更好的生活,你为什么还非要去过之前的那种穷日子呢?

张阿姨说:我不是心疼你们花钱吗?你们挣点钱也不容易。

儿子说:你不用心疼我们,只要你开心就行。

张阿姨说:我不开心,一点都不开心,你们要是真想让我开心,以后就别再在我身上乱花一分钱。

儿子没再说话,看了她一眼然后就去了卧室,卧室的门砰的一声,张阿姨的眼泪又差点出来了。

张阿姨感觉在儿子家自己做什么都是错,儿子儿媳嫌她用脏水拖地、嫌她洗衣服放着洗衣机不用,非得用手洗,嫌她刷碗不用洗洁精,还嫌她上厕所不知道冲水……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儿子儿媳白天上班不在家的时候还好,下班后她和他们呆在一起,浑身各种不自在。

最让她不安的是儿子和儿媳经常因为她吵架。虽然没怎么当着她的面吵过,可是她晚上起来上厕所的时候,经常听到儿子和儿媳妇在卧室里争吵。第二天,不止儿媳妇,就连儿子对她的态度都不怎么好。

她以前很少过生日,就算是过,也从来没买过蛋糕,最多包点水饺或是煮几个鸡蛋。住到儿子家里后,离她生日还有好几天儿子就嚷嚷着要给她好好过一个生日,到时候一家人出去好好吃一顿。她说什么都不同意出去吃饭,最后各退一步,儿子儿媳同意在家吃,她同意多做几个菜,买个生日蛋糕。

到了她生日那天,她儿子竟然一声不响地给她买了条金项链,她心疼地刚想说去把项链退了,儿媳妇竟然先冲儿子发起了脾气。

儿媳妇说:你给你妈花好几千块钱买条项链至少先和我商量一下吧?

儿子说:我又没花你的钱,我给我妈买东西为什么还要和你商量啊。

儿媳妇说:你孝顺,你对你妈好,你妈过生日你一下给她买条金链子,那我妈呢?我妈过生日你连个电话都不知道给她打。

儿子说:谁妈谁孝顺,我孝顺我妈,你孝顺你妈,我妈辛辛苦苦把我养这么大,我孝顺她是应该的。

儿媳妇气得直接把蛋糕摔在了地上,她说:你说的这叫什么话?你孝顺我妈就不应该了是吗?你现在住的这个房子,你妈给咱添一分钱了吗?可我妈呢?买房子她给了咱二十万,装修又给了咱十万,到头来你还能说出这种话来,你的良心呢?你还有一点良心吗?

儿子说:不管买房子我妈有没有给咱添钱,她都是我妈,她养了我几十年,我就该孝顺她。

儿媳妇说:我没有不让你孝顺她,但你至少该提前给我打声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行!

张阿姨又是伤心又是生气,哆嗦着大声说:你们别吵了,你们再吵我今天就回老家!

她的儿子不再吱声,儿媳妇说:妈,这是我和你儿子之间的事情,这个事我和他今天必须说清楚,说不清楚这个日子以后没法过,你不要在里面瞎掺和。

张阿姨含着泪说了一声好,然后饭也没吃就回了卧室。

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虽然没几天儿子和儿媳妇又和好如初,那天的事情就跟没发生一样,可张阿姨越发觉得住在儿子家就是一种煎熬。

儿子和儿媳结婚都快八年了还没有孩子,张阿姨做梦都想着抱孙子,她想:如果儿媳妇生了孩子,我天天在家弄着孩子,日子会更好过一些。

以前她还不怎么催儿子和儿媳,慢慢地,她把生孩子挂在了嘴上。她经常有意无意地给儿媳妇说谁谁家又生了个大胖小子,谁谁家又添了个大胖孙女。儿媳妇又不傻,自然知道她说这些话的真正意图,儿媳妇说:妈,我的工作现在正处于上升期,现在还不想要孩子,你再怎么催也没用。

张阿姨着急了,她说:你今年都已经32岁了,和你差不多年龄的人孩子都生了两个了,你们这连一个都还没有,你现在不生过几年不就成大龄产妇了吗?你不会是身体有什么问题吧?

儿媳妇有点哭笑不得地说:我的身体我清楚,我和你儿子暂时还没有要孩子的打算,这件事你就别操心了,我们什么时候想生自然就生了。

张阿姨哭丧着脸说: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儿子,我们家是不是要绝后了啊。

听起来她似乎是在说儿子,可实际上是在指责儿媳妇,儿媳妇生气地说:照你这样说,如果我第一胎生的是女儿,你岂不是还会再要求我生二胎?我生孩子不是为了给你们家传宗接代,如果我想生的话我自然会生,我不想生别人再怎么催也没用,我和你儿子说好了,如果我一直不想生,我们大不了就做丁克。就算哪一天我想生了,不管男孩女孩我都只会生一个,以后不论是做丈母娘还是做婆婆,我都会管好自己,少掺和儿女的家事,更不会催着儿女去生孩子!

张阿姨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等她儿子回到家后她就哭着说他们要是还不要孩子的话她就回老家。儿子气得对儿媳妇说: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和我妈说话?为什么非要惹她生气,我是她儿子,你是我老婆,你也算她半个女儿,你为什么不能对她尊重一点?你下次再惹她生气,我就让你好看!

儿媳妇毫不示弱地说:她养了你,你欠她的,我不欠她的!她敬我、我敬她!她对我好,我也会对她好!她和我说话阴阳怪气,我也不会好好和她说话!你如果真把我惹急了,我现在就把你妈撵回老家去!不信你就给我试试!

张阿姨的儿子顿时就跟撒了气的皮球一样,一声都没敢再吭。

这件事之后,张阿姨的儿媳妇有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怎么搭理她,就跟躲着她一样,每天早上起床后早饭都不吃就出了门,晚上她都上床睡觉了,儿媳妇才回来。她和儿子之间似乎和之前也不太一样了,儿子下班回到家后光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是玩手机,都不怎么和她说话。她心里非常压抑,感觉在儿子家一天都呆不下去了。

勉强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她下定决心要回老家,因为怕儿子不同意,所以故意找了个借口。她说:儿子,你大姨今天给我打电话说想我了,我想回老家呆几天。

儿子低头沉默了一会说:妈,你好不容易回去一次,要不然就在老家多住一段时间吧。

她忙不迭地答应了。说完后心里竟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第二天,儿媳妇难得没有早走,而是陪着他们一起吃了早饭,去上班的时候还笑着叮嘱她别落了东西。张阿姨的心里又是轻松又是苦涩。

仔细想想,张阿姨和她的儿子儿媳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如果非要找错的话,那只能说错在两代人生活在一起。张阿姨觉得自己一肚子委屈,可实际上,她的儿媳妇心里也是憋了一肚子气,他们双方都不开心。

“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我是非常认同这句话的。老人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可儿女的心里也不好受。两代人生活在一起不开心,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就是生活习惯方面的不同。

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方面有很大的代沟。老人习惯了节俭,可年轻人却习惯了浪费,老人饮食清淡,恨不得天天吃素,年轻人口味却比较重,恨不得顿顿大鱼大肉。老人习惯早睡早起,年轻人却正好相反,更喜欢晚睡晚起。

谁也无法说服谁,谁也无法适应谁,老人看不惯年轻人的做派,年轻人也看不惯老人的行为。老人管得多了年轻人不乐意,管得少了自己心里又不舒坦。最后两代人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

其次是两代人的思想不同。

同样一件事,年轻人认为该这样做,老人却认为该那样做,很难达成协调和一致。比如在带孩子方面,老人还是按照自己的老一套,殊不知现在的育儿理念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前不一样了。老人认为年轻人就该听自己的,毕竟自己年纪摆在那里,吃过的盐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要多,可年轻人却认为老人思想老旧、不可理喻。

本以为沟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却发现沟通竟然没有任何效果,甚至还不如直接吵一架的效果好。老人憋了一肚子气,年轻人心里也不好受,彼此都不开心。

再就是子女的家庭会不可避免地因为老人产生一些矛盾。

虽然都叫爸妈,可对自己的亲爸妈和对岳父岳父或是公公婆婆肯定会有区别,什么事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自己的爸妈,有时候一方考虑事情不周到,另一方可能就会心生不满,并且大吵大闹。和自己的爸妈闹了矛盾,过不几天就都消气了,可如果和岳父岳父或是公婆闹了矛盾,可能很久都难以释怀。妻子或是丈夫会忍不住在对象面前抱怨老人,而老人的子女听到对象说自己父母的坏话,自然不会开心,小两口可能就会你一言我一语的吵起来。

没有几个老人能一直和儿媳妇或是女婿和平共处,特别是婆婆和儿媳妇,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有的老人特别爱挑事,他们见不得子女家庭和睦,小夫妻越是在他们的挑拨下闹的鸡飞狗跳,他们越是开心。

虽然两代人住在一起彼此都会不开心,可有时候迫于无奈,两代人不得不生活在一起,比如老人帮年轻人带孩子,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子女照顾等等。那么,如果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老人和子女们该怎么做呢?

老人就要有老人的样子,少说话多做事,虚心接受儿女的建议,不要动不动就摆老人的架子,更不要随便干涉儿女的决定,不要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做父母的,不就应该希望儿女的婚姻能和谐、幸福吗?他们的婚姻不幸福,对于老人来说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子女们也要有子女的样子。父母把我们辛苦养大,我们理应对他们尊敬和包容,因为他们一向以来也是这么包容我们的,我们对父母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迁就,出现了问题第一时间应该是和老人沟通,而不是冲着老人发脾气。

老人还是尽量不要和儿女住在一起,可以偶尔在一起短期的住几天,最好不要长期住在一起。如果不得不长时间生活在一起,那么老人请尽量做一个明智的老人,儿女请尽量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只有这样,双方才有可能愉快的一起生活下去。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