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先袭关羽,再破刘备,东吴护国名将,为何结局是被孙权逼死?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0关键词:结局,刘备,关羽,孙权,名将,护国

先袭关羽,再破刘备,东吴护国名将,为何结局是被孙权逼死?

点赞1、东营市 网友:穆如寒江



陆伯言是东吴政权中我个人最为钟爱的人物。且我个人认为三国标志性的王佐之臣,魏为荀彧荀文若,蜀汉武侯诸葛孔明,吴即为陆逊陆伯言。三位一样的人品贵重,正直忠诚。济世安民,定国安邦。

且陆逊相较于二位更多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更为强悍的统军指挥,领兵作战的将帅。40余年为东吴鞠躬尽瘁,真正的出将入相。结局却比油尽灯枯的诸葛亮,理想湮灭郁郁而终的荀彧更为凄惨,被维护尽忠了一生的孙权逼杀。


陆逊其人堪称完美。

为将,善隐忍能负重。洞察大势,嗅觉敏锐,捕捉战机准确无比,出手狠辣果决。袭取荆州时或攻灭或诱降,迅速顺利的堵死后路。关羽败亡。夷陵之战更显沉稳老辣,避锋芒就疲敝,主次分明。刘备败亡。后期威慑北魏,堪称护国柱石。

为官。在地方为牧,休养安境,深得民心。在中央为相,深思静虑,施政有方,直言敢谏。

为人,人如其名。谦逊低调,团结同仁。礼让前辈,举荐后辈。人格魅力连敌人都心折。

为师,是孙权所有儿子的老师。教导严厉。为父,看看同样杰出的陆抗就知道了。



完美其实就是毁灭的根本。此为陆逊不得善终原因第一也。试想,得民望,有军心,人格完美。外拒强敌,内主国政。出将入相,军政一把。干到这份上想全身而退都不可得。君主为自身为后代都是断不能相容的。

其二。陆逊所在江东本土势力在顾雍与陆逊相继为相后已然壮大至极。最善于制衡的孙权在经历立储党争的混乱以后,深深的警觉到了本土派的强大与威胁。废孙和杀孙霸,重手打击本土势力,剪除陆逊的党羽,流放陆逊的亲族。“累谴中使责让逊”,明确警告威胁陆逊。眼见极有可能连累家族或有灭顶之灾的陆逊,以他的见事之智,知人之明,以他领头羊出头鸟的代表性地位。还不明白该怎么办?仅留给史书四个字“愤而至卒”。势大难制,结党干储,直接威胁到皇帝根本权力。此为陆逊之死的直接原因。

其三就要说孙权了。孙权实在太像越王勾践了。早年忍辱负重,终成大事。称帝之后的晚年,刻薄寡恩,多疑善变。看他对待有奠基传位大恩的哥哥孙策,称帝后仅追封个杂号郡王,给侄子们封些个侯爵。再看对他有拥立大功,稳定朝局的张昭,耿耿于怀,故意不封丞相,恶意羞辱。当初倚重陆逊之时,言听计从,恨不能君臣一体。一旦发觉自己权力受到威胁,马上由猜疑转变为猜忌。直到除之而后快。结果可比肩诸葛亮的最佳托孤之臣在他看来已经成为幼主最大的威胁羁绊而除去。最终所托非人的吴国在混乱动荡中灭亡。也是报应不爽。



伯言被逼愤卒,文若郁郁而终,孔明呕心沥血。每每思来总让人既心慕于其风采事迹,又为其终扼腕叹息,凄然不已。

点赞2、和田地区 网友:梦想之巅

陆逊的直接死因,是无奈被卷入吴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两宫之争”,最后被孙权训斥,激愤而死。深层原因,则是吴国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政治环境导致的。三国时期,吴国是最为复杂的一国,乱世下的种种政治、文化矛盾,在吴国一并体现。陆逊之死,是吴国政治环境的一个缩影。

一.吴郡孙氏与陆氏的恩怨

孙氏的发迹始于孙坚。可能很多人都以为,孙家和陆家是到了孙策时期才有接触。其实不然,据《三国志 裴注版 吴录》记载,在孙坚任长沙太守的时候,冒着跨境举兵被问罪的风险,救援了时任豫章郡宜春长官的陆康从子。可以说,孙坚是对陆家有恩情的。

吴录曰: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於坚。坚整严救之。主簿进谏,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乃进兵往救,贼闻而走。

孙坚是“袁术系”的将领。后来,他在攻打黄祖的时候战死,部曲在其侄孙贲带领下投奔了袁术。后孙坚长子孙策投入袁术麾下,领孙坚以前的兵马。袁术想攻略徐州,向时任庐江太守的陆康借粮。陆康是典型的东汉名士,在他的心中,袁术就是个叛逆。所以,陆康不借,并积极备战。袁术大怒,派孙策攻打庐江郡。按道理,孙坚曾有恩于陆家,但是有一次孙策拜见陆康的时候,陆康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没有接见,可能从心底看不起门第低的孙氏,只让主簿接待孙策。孙策觉得受到了怠慢,史载“策尝衔恨”。孙策打庐江用了两年时间,战斗很惨烈,城破后,陆康病死,陆氏宗族损失大半。陆氏与孙氏从此结怨。

二.东吴政治的“先天不足”:门第卑微,难以服众

自董卓以来,天下大乱,攻杀朝廷委派的郡守、刺史是常有的事。孙坚当年讨伐董卓,从长沙郡起兵,就先后攻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时天下群雄,“袁术系”可以说是一大派系,实力雄厚。袁术四处攻城略地,实际控制一郡以后,就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向朝廷表奏自己袁术系的故旧为太守,替自己统治。如果朝廷不同意,干脆就自己任命为太守。所以,当时很多州都出现了多个刺史,很多郡出现了多个太守。他们有的是袁绍表奏的,有的是袁术表奏的,有的是朝廷任命的。巅峰时期的袁术确实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势力,这也是他后来膨胀自立为帝的原因。

孙策与袁术之间也有矛盾。在袁术拼命扩张的过程中,孙策鞍前马后,出力颇多。最初,袁术许诺表孙策为九江太守,结果用了丹杨人陈纪。攻打庐江郡陆康时,袁术对孙策说:“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结果攻下庐江,袁术任命其故吏刘勋为太守,孙策大为失望,有了脱离袁术的想法。当时,朝廷任命宗室刘繇为扬州刺史,扬州旧治所在寿春,但是已经被袁术占据。袁术故技重施,自命琅邪人惠衢为扬州刺史,与刘繇争夺扬州。孙策舅舅吴景当时是袁术的督军中郎将,与孙策堂兄孙贲一起领兵攻略扬州,结果连年不克。孙策于是主动请缨,帮助吴景平定了江东。此时名义上,孙策攻下的江东都是袁术系的地盘。

孙策攻下江东后,也学起了袁术那套,自领会稽太守,任命吴景为丹杨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从豫章郡分出庐陵郡,以孙贲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袁术僭越自立为帝后,孙策同袁术彻底绝交,自此走上了独立之路。这时候,吴郡孙氏的先天不足就体现出来了:门第卑微,难以服众。

东汉,以儒家经史学问入仕。通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努力,就会形成一些累世公卿、儒学传家的大家族,被称为“世家”。像弘农杨氏(杨修)、荥阳郑氏(郑浑)、汝南袁氏(袁绍袁术)这种都有家传的儒学。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这些家族都颇具实力,关系盘根错节,为一方之大族,被百姓所敬仰。汉末举察制盛行,民间又好清评。一旦获得好的名声,就有大几率被举察、出仕,官位、财富随之而来。出身寒门,则努力想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士族,而本就是士族的大族,则互相联姻,彼此关照。像吴郡陆氏,三国志记载,世江东大族。当时,江东有“顾、陆、朱、张”四大姓,彼为姻亲之好。而吴郡孙氏,《三国志 裴注 吴书》只记载,坚世仕吴。这种寒门,在地方上本就被轻视,骤然统治江东,根本得不到本地高门的青睐。孙策又是引兵强行占据江东,这在这些地方儒学大族、书香门第看来,即使与袁术决裂了,也是叛逆的行为,为人不耻。袁术有人追随,是靠着袁家的地位以及个人本就为汉后将军,地位尊崇。孙策虽被曹操表为讨逆将军、吴侯,但其家世、威望、年龄均不足以抚江东。

孙策御江东,是以武力强镇江东,与大族关系极为不睦。如果杀前吴郡太守许贡,是因为许贡在背后捅孙策刀子,非杀不可,那么杀江东名士高贷就完全是因为孙策忌惮本土士族。据《三国志 裴注 吴录》记载,孙策想与高岱讨论左传,结果有人故意对高贷说孙策厌恶强过自己的人,导致高岱在讨论的时候过于谦虚,被孙策认为是轻慢自己而抓了起来。本不致死,结果很多江东人为高贷求情,孙策没想到他有如此影响力,就杀他以震慑江东士族。可见,强如孙策,内心上都因为孙家门第低而感到自卑,展现了玻璃心的一面。孙策掌权之时,多任用淮泗将领及之前的旧人,像张纮这样的扬州本土人士极少(张纮后来还去了许都,孙权时期才回来)。

孙策26岁遭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意外身亡,孙权继位,从其面临的窘迫就可以看出,孙策在江东的统治有多不稳固。三国志记载,孙权执权后,只控制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而且还没有完全控制。东汉政坛有特殊的“二元君主观”,即只要被郡守征辟过的幕僚,一般都会对郡守“以君视之”,汉末幕僚为郡守守丧的记录比比皆是。由于孙氏在江东统治时间过短,士人英豪对孙氏并没有君臣之谊,离去的甚多。江表传记载,孙策羁縻统治庐江,表李术为太守。结果孙策死后,李术并不承认孙权的统治。这些都说明,孙吴政权先天不足,根基极弱。

三国志 吴主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江表传: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三.后天政治畸形:两宫并立,陆逊之死

孙权能顺利度过接班后的动荡期,完全依赖张昭、周瑜这一文一武的鼎立辅佐。张昭本就为徐州名士,素来与江东本土士族交好,在其辅政期间,孙权幕府开始大量征辟本土士族。陆逊就是在这期间被孙家征辟的,时年二十一岁。陆逊长陆康子陆绩几岁,为陆家的纲纪门户,实际掌门人。孙权以孙策女嫁于陆逊,标致着孙氏和本土大族行联姻亲之好,开始和解。

虽然如此,孙权依旧继承了孙策对本土士人影响力的忌惮,在征召本土士族的同时,幕府也大量征召流亡北人、以及本土寒门庶族,并且对流亡北人、寒门庶族更为重用,用以压制士族。当时在江东人才的组成,主要是流亡北人、本土士族、孙策淮泗旧臣。上文已述,孙策死后,曹操以许都天子名义征召士人才俊,流亡北人有大量应征北归的,故流亡北人在东吴本就属少数派,用少数派压制多数本土派,实为上策。但流亡北士,甚至淮泗旧臣,也并不让孙权放心。典型例子就是肱股之臣,张昭。孙权第一次对张昭失望应该是在建安七年,曹操要求孙权送世子为人质,张昭默许。而建安十三年,面对曹操大军,张昭和大部分江东士人更是主张投降,令孙权大失所望。细品张昭的人生履历,就可以揣测张昭心里。张昭类似于曹操的荀彧,是儒学世家出身,在心中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委身于孙氏军阀本为避难江东,不得已而为之。所以,遇到名义上代表汉朝的曹操,张昭心中的第一选择自然是投降。

所以,孙权面临的东吴政坛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要靠外地人打压本地大族,另一方面还要用本地大族制约外地人,可谓步步惊心。纵观三国,“士庶之争”、“本土与外人之争”这种东汉至隋唐鲜明的富有时代感的政治矛盾,在吴国是最严重的,远胜魏蜀。而随着淮泗旧臣渐渐故去,尤其是周瑜、鲁肃、吕蒙的相继离世,淮泗旧臣已经不足以撑起整个孙吴政权。重用江东本地士族,走“本土化”建国路线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孙吴政权的无奈。吴国本土化建国,以陆逊为上大将军,顾雍为吴国首任丞相为标致。“顾、陆、朱、张”四大姓备受重用,另外还有如全琮这样的本土士族。

三国乃乱世,故将领多有私人部曲。“世兵制”这种军制,魏蜀吴三国皆有,但只有吴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军制。世兵,近似为武将的私军,可世袭。尤其是大族掌握军权后,多次利用平盗贼、灭山越的过程中扩充私军。像陆逊,就是利用这样的机会重建了陆氏私军。也正因为如此,吴国出现了像“西陵步氏”这样步骘、步协、步阐两代三人世袭“西陵督”的情况,因为西陵军队就是步氏私军,是可以继承的。所以,这种混乱的军制,一方面导致了吴军时高时低的迷之战斗力,一方面也加剧了政坛的争斗,这也是孙权为政的有意为之,对臣下分化瓦解。陆逊,就一直处在这样的政治漩涡中。

陆逊自年轻时入幕,就备受孙权赏识。自陆逊助吕蒙袭取荆州、夷陵大破刘备后,陆逊就手握重兵,屯驻武昌,直至官至上大将军,位高三公,江东陆氏复兴。但在孙权晚期,孙吴政权相对稳定之后,开始着手打压重臣,最著名的就是任用吕壹,监察百官,实为特务统治。吕壹倒不只针对江东本土大族,但其危害之大,已经到了陆逊言之落泪的地步。吕壹倒台后,被其整治的人全部平反,孙权打压重臣的目的没有实现,于是精心炮制了孙权晚年最大的政治案,“两宫案”。

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又立孙霸为鲁王,并且异常宠幸,让孙霸产生了非分之想。之前说过,吴国政坛本就复杂矛盾重重,孙权以二子为诱饵,更加加剧了这种畸形政治。和霸二人在礼仪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别,虽然后来各自立宫,但又各自征辟幕僚辅佐,人为造成了大臣的站队分裂。虽然,在赤乌七年,孙权斥责二人,令二人不要与朝臣交往,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孙权意图分化打压大臣之心昭然若揭。当时明确支持鲁王孙霸的,主要是重臣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孙弘和杨竺。而支持太子孙和的,主要是顾谭、陆胤(陆逊族子)、张休(张昭之子)、朱据、张纯、诸葛恪、吾粲(太子太傅)等。可见,江东士族、流亡北士的后代纷纷站队,开启大混战,其中四姓“顾、陆、朱、张”都是支持太子孙和的。

此时陆逊接任顾雍为丞相,自此出将入相,被卷入了“二宫之争”。陆逊本来是被指定辅佐先太子孙登的。孙登喜好儒学,与江东士族交好,又在淮泗旧臣、流亡北士中素有贤明。可以说,是理想的接班人。但是,孙登早逝,陆逊身份敏感,并不想明显的支持孙和或者孙霸。三国志记载,当时二宫并立,内外大臣世家子弟争相送入二宫侍奉太子和鲁王。而陆逊此时异常谨慎,并不送陆家子弟进宫。吴郡全氏掌门人全琮之子全寄依附鲁王,陆逊还写信劝告全琮,让他不要卷入两宫争斗,并且以西汉汉武帝心腹“金日磾杀子”的故事来劝说全琮。这些都说明,陆逊本身不想卷入这场争斗。

三国志 陆逊传: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且闻二宫势敌,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琮子寄,果阿附鲁王,轻为交构。逊书与琮曰:“卿不师日磾,而宿留阿寄,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琮既不纳,更以致隙。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结果,当时鲁王党的杨竺和全琮经常在孙权面前进谗言,想更立太子。太子孙和没有办法,让陆逊族子陆胤、太子太傅吾粲请求陆逊上疏表谏。陆逊于是几次上书,陈述嫡庶之分。当时陆逊已经年过六十,作为陆氏掌门人,已经到了不得不站队的地步。吴四姓均为太子党,其中顾谭是陆逊外甥,陆胤是陆逊族子。身为陆氏掌门人,已经不可能独善其身了。经此上书,陆逊坐实了太子党的身份。很快,太子孙和被软禁废黜,太子党顾谭、顾承、姚信被流放,太子太傅吾粲被处死。孙权多次派使者去责骂陆逊,已经六十三岁的陆逊,本就身心疲惫,一气之下死了,史载“愤恚致卒”。

而孙权又将孙霸赐死,将鲁王系大臣打压了一遍,最后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两宫案”中主要太子党和鲁王党的结局:

主要太子党:

(1)陆逊,吴四姓,激愤而亡。族子陆胤,下狱后获释。(2)顾谭,吴四姓,顾雍之孙,陆逊之外甥,流放。顾承,顾雍之孙,流放。(3)朱据,吴四姓,处死。(4)张纯,吴四姓,处死。(5)张休,彭城人,张昭之子,处死。(6)陈正,陈象,族诛,籍贯不明。(7)太子太傅吾粲,吴郡本土,但为寒门,处死。(8)诸葛恪,诸葛瑾子,琅琊人,无事。(9)施绩,丹杨人,无事。(10)滕胤,北海人,外戚,无事。

主要鲁王党:

(1)全琮,吴郡全氏,孙权女婿,外戚,无事。全寄,全琮子,处死。(2)吴安,吴郡人,吴景孙,孙权外甥,外戚,处死。(3)孙奇,孙辅之孙,宗室,处死。(4)杨竺,广陵人,处死。(5)步骘,淮阴人,外戚,无事。(6)吕据,汝南人,外戚,无事。(7)吕岱,广陵人,无事。(8)孙弘,中书令,会稽人,无事。

由此可以看出,“两宫之案”,江东本土大族处罚最重,其次为宗室、外戚中亲近本土士族的,而其他流亡北士和外戚中,除非像吾粲、杨竺这样的两党核心成员,否则处罚较轻。至此,“两宫案”是孙权晚年一手导演的政治大案基本被史学界定性。经此大案,两派江东强臣精英损失惨重,同归于尽,为未来东吴灭亡埋下了伏笔。尤其是江东本土大族,依旧逃不过被孙氏猜忌的命运,被打压的最惨。陆逊之死,只是孙吴畸形政治下的牺牲品而已。而孙权则“自认为”清除了潜在的“大族权臣”,为幼帝孙亮登基铺平了道路。后世之君也不乏效仿者,唐太宗李世民就一手导演了李承乾、李泰争斗,最后立李治为太子,是为唐朝版的两宫之案。其手法,与孙权如出一辙。

点赞3、儋州市 网友:冰洁雪儿

简单点说,谁都怕养虎为患。养个宠物猫还可以。猫虽说也有利爪,猫就是猫,猫虽有虎之形,但不会变成老虎。就是睡在身边,也无大碍。虎睡在身边可不行。终究是心里不舒服不踏实。也不叫人放心。一但人家对你不放心,那你就惨了,被收拾那就是早晚的事了……。谢谢

点赞4、松滋市 网友:别皱眉

只要稍微了解一些三国历史,对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都不会陌生。可实际上,发生在东吴的“两宫之争”要远比曹魏集团的更为血腥、残酷。

人们之所以知道曹丕与曹植之争,除了因为三国中曹魏势力最大外,怕是有更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曹植是很多文人心目中的“白月光”。

正是因为曹植对于文坛的影响力,所以人们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都会给予极大的关注。而那些没有文人关注的历史,则往往消失在人们视线当中。

分析

早年的孙权有多么的英武,那后面的孙权就有多么的暴戾。发生在东吴的“两宫之争”,足以证明孙权的内心充满暴戾的种子。

而东吴集团也因为“两宫之争”形成了两大派系,原本表面还算团结的东吴集团,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也开始走向历史的轮回——内耗。

  • 孙登死了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还是想说,如果孙登没有死,那东吴或许就不会有两宫之争。就像曹昂或者曹冲只要活一个,那曹丕与曹植就很难有机会一样。

孙权寄予孙登的希望极高,虽然孙登的母亲身份并不高,可抚养孙登长大的人却是孙权的正室夫人。所以,孙登当太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

看到了吧,孙权刚刚成了吴王,就要给自己选一个继承人,而这个继承人就是孙登,是他的长子。

孙登成了太子,孙权自然不会让他成为光杆司令。故此,孙权又给孙登配了一个东吴最高配置的人才集团来教导、辅佐他:

铨简秀士,以为宾友,於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

孙权很重视孙登,否则的话也不会促成孙登与周瑜之女的婚姻。虽然周瑜不在了,但他在东吴军界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孙权把如此重要的一个军界臂膀给了孙登,这就是对孙登最大的保护。

当然,孙登也很争气。他长于文章,礼贤下士,仁爱宽和。人们对他,不吝溢美之词:

孙登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爱人好善。

他不仅品行好,而且行政能力也不错。起码,我们能看到的是,孙登的表现绝对在线: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谘询,然后施行。

总而言之,孙权信任孙登,重视孙登,爱护孙登。所以,孙登有了充分历练的机会与经验,而且成绩还不错。

但可惜的是,孙登不是长寿的人。他只活了三十三岁,他的死对孙权打击很大。可如果他只是普通一员,那他的死只影响一家。但他是太子,所以他的死影响了一国。

  • 两宫之争

孙登死后,孙权立了一个新的太子,这个太子就是孙和。孙和能成为太子,要感谢两个人。

一个是自己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受宠;另一个是前太子孙登,孙登与孙和关系不错,所以孙登有遗言,希望孙权可以立孙和为太子。

彼时的孙和独获孙权之宠,也给孙和配了一个很高的配置:

使中书令阚泽教以书艺。好学下士,甚见称述。赤乌五年,立为太子,时年十九。阚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皆从容侍从。

孙和是个好人,他和他哥哥一样为人宽和。所以,东吴的老臣,都对他给予厚望。也正因为此,东吴四大家族张、顾、陆、朱的代表人物都是支持他的。

而此时,四大家族虽然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但如果说到对整个东吴影响力最大的,那一定是陆家的代表人物——陆逊。越是大族的人越喜欢支持正统,孙和就是正统。

陆逊支持孙和,这对孙和继位而言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了。毕竟,陆逊一人既能代表世家大族,又基本能代表军队。

再加上有其他大族的支持,孙和继位应当没什么问题。可最终还是出现了问题,问题发生在孙霸身上。

孙霸是孙权所有儿子中最像孙权的,所以孙权很宠爱他。以至于宠爱到,默许孙霸“僭越”的程度。

在孙霸受宠的时间里,他所受到的待遇、礼节几乎与孙和相同。很像琅琊榜里面的情节,除了不是太子外,其余的都与太子相仿。

正因为孙霸如此受宠,所以他身边也集中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主要是以武将为主,其代表人物有步骘、吕岱、全琮、吕据。按理说,他们应该和陆逊站位相同,可他们却选择了孙霸。

受宠、有人支持,孙霸自然不会甘心只做一个普通的皇子,所以他也想当太子。于是,他开始构陷太子孙和,导致孙和失宠,而他的地位逐渐提升。

到了后来,孙和甚至被软禁起来。这件事,引发了东吴的一场巨大内耗,数个重臣因为支持孙和而受到牵连。而陆逊也因为这次两宫之争忧愤而亡。

  • 陆逊之死

陆逊是东吴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有陆逊的存在,东吴就多了一层护身符。

在我看来,陆逊对东吴的贡献要强过鲁肃和吕蒙,就算是和周瑜比也不遑多让。所以,陆逊在东吴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可再怎么至高无上,陆逊也是臣子。作为臣子,他为了考虑自己家族的未来,必须要在政治上有一个站位。

作为东吴四大家族之一,东吴除了孙权之外的“精神领袖”,东吴的上大将军,东吴的丞相。陆逊没有必要投机,他只需要支持明面上的法定继承人就可以了。

可政治没有这么简单,尤其是在支持继承人上面。“君心难测”,你不知道皇帝啥时候就想换个继承人,更不知道啥时候自己支持的继承人就成了弃子。

如果陆逊不参与其中,或者陆逊也是个投机分子,那陆逊不会忧愤而死。可陆逊参与了,他不仅参与了,而且还是孙和坚定的支持者。

他曾经就辅佐过孙登,后来又支持孙和。说到底,陆逊这么做,除了为了陆家的未来,还因为孙登、孙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代表了“儒家的道统”。

不管现在的人们怎么评价“立嫡立长”这种“封建思想”,但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认知与局限性。所以,陆逊的选择从那个年代来看就代表着正义。

在孙登、孙虑相继死后,孙和就是孙权的长子。而且,孙和又有仁爱之名,有能力、有品行,陆逊没有理由不支持他。可陆逊再怎么支持,也抵挡不住孙权不想支持孙和。

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也为了支持自己心中的道统,陆逊向孙权进言:

及太子有不安之仪,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

但最终的结果是孙权不听,此时的孙权就是不再信任孙和了。他虽然没有想好新的继承人,但孙和在他这里是没有机会了。

与此同时,凡是支持孙和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打压。陆逊虽然在明面上没有遭到打压,但也被孙权所训斥。而且,在支持孙和的人当中,很多人都出现了“背叛”的现象。

此时的陆逊年龄也不小了,本该养老的他,在担心国家未来的同时,还遭到了孙权的训斥,以及队友的背叛。最终忧愤而亡。

结语

其实,最早的时候陆逊本不想参与两宫之争。即便孙权已经立孙和为太子了,可陆逊还是觉得能力和品行更重要。

只不过,在后来的接触中,陆逊觉得孙和有这个资格,他才成为了太子一党。再加之自己的族人,以及东吴的世家大族,支持孙和的人居多,陆逊终究成了坚定的太子支持者。

可君恩难测,曾经的荣宠因为皇家权术的关系,很快就荡然无存。不管是两宫之争的主角孙和与孙霸,还是他们的支持者,如陆逊、孙弘都没成为最后的赢家。

点赞5、湖州市 网友:悦悦超乖

题主说的是东吴的陆逊,其实陆逊的功劳还远不止此,其在东吴位极丞相,但也难逃“功高震主”的厄运,最后被孙权逼死,其实在功高震主的原因之外,还有更深刻的一层原因,那就是陆逊是孙权哥哥孙策的女婿,而从法理上来说,孙策的儿子同样具有继承权。以下将梳理陆逊的人物生平,并揭开其被逼死的诸多原因。

陆逊其人,不是书生,而是大将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陆逊很多时候被人认为是书生,其实其不是书生,而是大将,早在建安二十一年,陆逊就因功被封为校尉,

“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后来在建安二十四年,又被封为将军。

陆逊

“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而陆逊在后来的荆州战役中,作为吕蒙的副手,取得了荆州战役的全面胜利,并俘虏杀害了刘备集团的大将关羽,随后在与刘备的夷陵之战中,陆逊更是作为主帅,拜大都督、假节,督军五万西陵拒刘备。而陆逊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光时刻。

除此之外,在魏国与吴国的石亭之战中,陆逊又一次作为吴军主帅,大破曹军,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东吴大将,而其战功可以说是媲美周瑜,远超鲁肃和吕蒙。

陆逊政治生涯高光,也为自己埋下祸根

陆逊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而且其出身名门望族,根据《三国志》记载,陆逊是江东世家大族。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在东汉末年,世族掌握地方势力,对于江东地区,就有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而陆逊便是其中之一,在孙氏集团初期,其预想通过武力征服,最后以孙策被刺杀被结束,随后孙权开始调整策略,拉拢重用江东世家大族,诸如顾雍、张昭、陆逊等等都是被拉拢对象。

东吴文臣

除却江东世家大族之外,陆逊还曾担任东吴的丞相,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代顾雍为丞相。三国时期的丞相权力极大,参见曹操和诸葛亮即可,而此时陆逊权力达到顶峰,不仅担任丞相,而且“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可谓军事、政务、地位都位极人臣,而这也为陆逊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孙权猜忌,陆逊被逼而死

作为臣子,身份地位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皇上猜忌,孙权更是出了名的猜忌,因此,在孙权的太子与鲁王之争时,陆逊作为丞相,以东吴的社稷为重,坚决站队太子,并上书。

“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籓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然而就是这次上书,给了孙权以口实,本来就忌惮陆逊的孙权趁机进行了打击。

晚年猜忌的孙权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面对孙权的猜忌打击,陆逊再明白不过,最终郁郁而终。

陆逊逼死的原因

陆逊被逼死的的原因大多被认为是功高震主,孙权多猜忌,而且陆逊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表明态度,这是一个敏感话题,而陆逊也因为此被孙权逼死。

其实除此之外,陆逊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孙权哥哥孙策的女婿,作为法理上来说,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拿走了基业,那么孙策的儿子也有继承权,同样的可以参考司马懿家族,司马昭就一度想要把权力传递给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而且许多官员也有这样的思想。作为猜忌心极重的孙权,不可能不意识到该问题,作为处理,孙权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但是只追封自己的哥哥孙策为王,而对于孙策的儿子,自己的亲侄子孙绍,孙权干脆就不封王,仅仅封为上虞侯,可以说极不地道,而作为孙绍的姐夫,陆逊如果不被除掉,那么有可能就会上演逼宫,拥立孙绍继位,这是孙权不能接受的,于是由于陆逊的政治地位、特殊身份,其也必须死去。

点赞6、玉溪市 网友:言沁诺

在东吴的将帅系列中,偷袭荆州,杀死关羽的是吕蒙;破刘备的是陆逊,虽然在偷袭荆州时,陆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是以吕蒙为主打的。

吕蒙早就有病在身,在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后,剧烈的战事已经严重透支了他的体能,他也终于完成了毕生的愿望,在松了一口气之后,旧病复发,终于不治而亡。

我们不要受历史虚无主义阴谋论的影响,把吕蒙之死按在孙权头上!因此,吕蒙之死是自然死亡,并不是被孙权逼死的。

可是继任的陆逊却是真正被孙权逼死的。其实,也不是孙权要逼死他,而是世家大族的利益逼死了他。

东吴快速兴起的原因

陆逊家族是江东世家大族,所谓是朱张顾陆是也。孙氏起于江东,如果仅靠孙坚和孙策二人的武勇,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据江东的目标的。因此,团结江东士族,依靠他们的力量来为自己效力,才是孙策在江东站稳脚跟的关键。

后汉三国时期,黄巾之乱已经波及到了全国,江东之地也未能幸免。为了自保,江东世家大族纷纷武装起来,建立私兵部曲,如果能够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孙氏家族就可以在一夜间有兵有粮。

正是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大家世族的代表如周瑜、鲁肃、张昭、张闳、顾雍、步骘等汇集在了孙策身边,吴郡最有势力的陆氏(陆逊)、张氏(张温)也和孙策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无形中促进了南方的世族对孙策的认可。

东吴快速兴起的代价

但是,孙氏付出的代价也并不小,以孙策为例,他虽然获得了世家大族们的支持,但也许诺了这些世家大族世掌兵权的条件。也就是说,这些世家大族们的私兵部曲是可以世代传承的,这和曹魏与蜀汉的军队编成截然不同。

能够世掌兵权,就意味着他们的利益可以世代传承下去,正是在这个利益的驱动下,江东世家大族纷纷投靠孙策,孙策也依靠他们打下了江东地盘。

但是,这个策略却有着极大的隐患,那就是如果当孙氏家族满足不了这些世家大族们的利益需求后,这些手握重兵的世家大族就会反叛。

孙策是个武人,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不如孙权,这也是孙策在临终前说过的那样:“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当然了,这种制度也有其好处,那就是孙吴政权不养兵,军队的征集、训练和后勤补给皆由将帅们自己完成,这倒不是说孙权没有兵,而是把兵权下放到世家大族手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孙氏与士大夫们共治天下的局面。

孙权如何化解世袭兵权制度

世袭兵权这种制度在创业时期是可以用的,到了国家稳定的时候,这种局面就必须要改变。但是,如果强行改变这个制度,势必要引起内部的不满和动荡,因此,孙权开始扶植出身普通士族和平民出身的将领。

自鲁肃死后,孙权开始大力扶植如吕蒙、甘宁、凌统、周泰这样的草根出身的将军,他们都是起于卒伍,被孙权委以重任的。孙权既然无法在短期内削弱那些世家大族们的权势,那就扶植这些没有家族背景的将军们来与他们抗衡,同时,也给予了他们世袭领兵的权力。

从此之后,孙吴政权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孙权利用南方大家世族的支持,逐步奠定了立国的基础。俗话说的好,水涨船高。在东吴快速扩张的时期,这些世家大族也没有闲着,他们充分利用世袭的兵权,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每一家都拥有部曲几万乃至于十几万,并且世镇防区,俨然一方诸侯,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总结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之前的从龙老臣已所剩无几。陆逊自荆州之战崭露头角后,又于夷陵大败刘备,成为孙吴自周瑜、鲁肃、吕蒙之后崛起的名将,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东吴世家大族们的代表人物。

如果陆逊能够见机得早,及早放弃世袭兵权的权力,化解孙权心中的猜忌,自可长保禄位。可是,世家大族们最在意的并不是由谁担任领导,而是哪位领导能够给他们家族带来最大的利益。陆逊手握兵权,又出将入相,还涉嫌干涉东吴皇位的继承人之争,那自然是要被打压的对象。

因此,陆逊由过去孙权对他的言听计从,变成了数次直谏不被接受,最终愤恚而卒。其实,不是孙权要逼死他,而是世家大族的利益逼死了他。

点赞7、济宁市 网友:辣条小妹

陆逊。

因为深层次的矛盾。

第一,江东四大家族看不起孙家

顾陆张朱,是看不起小豪强出身的孙坚孙策孙权的。在四大家族里也就朱家在孙策起兵的时候主动给予帮助,关系不错。其余都不喜欢孙策孙权。

陆逊:

第二,陆家与孙家有血仇

原本,孙策祖母是陆家女。这样的关系应该很亲近,但祖母已去,孙坚早亡,孙策这样的新毛头毫无政治能力。

192年,17岁的孙策受袁术的命令去进攻庐江。太守陆康拒绝借粮给袁术,被攻破之后,陆康被虐死牢房,陆家子弟在监狱中折损几十个。作为后辈,孙策如此对祖母的娘家,确实过分了。

四大家族之陆绩:陆康子,陆逊之叔

所以,陆家一直被孙策孙权所怀疑。孙权嫁孙策女儿给陆逊,未必就不是一种政治试探,若孙策女儿横死,陆家估计会遭遇更惨烈的屠杀。

第三,孙权的怀疑

江东是四大家族的江东,自身及姻亲占据土地人口的半数,所以他们一直都反对扩张,竭力主张画境自守。因为:对外扩张出去,自己就得出最多的钱粮人手。而收益大头是孙家,其次是孙权核心基础的淮泗军人及中小世家。自己只能喝汤。

投资与收益不对等,傻子也不会支持孙权对外扩张啊。

正因为如此,孙权一直在扶持周鲁布全这样的中小世家,吕蒙这样的寒门,还有诸葛瑾张昭这样的外来户,试图让他们去取代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之顾雍:

但是,中小世家欠缺底蕴,外来户更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孙权晚年陷入恐惧。自己死亡之后,江东会不会被四大家族安全控制,子孙沦落为傀儡?

所以,孙权直接上阵,废了张家,故意冤杀丞相顾雍,逼死陆逊,就是想让四大家族暴露出实力,可以彻底铲除。

可惜,四大家族的能量与智慧,不是小门小户的孙权可以针对的。

四大家族之张温:

四大家族和血生吞了这些。偃旗息鼓等待时机。结果呢,孙权死后,接连爆发权臣动乱,中小世家及寒门被一扫而空,诸葛恪被灭族,江东只有四大家族来重新收拾局面,孙权依旧死不瞑目。

点赞8、三沙市 网友:国妓逼赛

陆逊的悲剧在于孙权是与士族阶级对抗的顶梁柱!但同时,他又是东吴的悲剧所在。

本来,孙策就是陆逊的仇人。公元194年,袁术派孙策攻打庐江,将庐江层层包围,陆康奋起抵抗,与孙策大战一年余,终因寡不敌众庐江城陷落,陆康病逝。陆康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

此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吴郡。陆康的幼子、陆逊从父陆绩比陆逊小六岁,所以,陆逊帮他支撑门户。

无独有偶,孙策被许贡的家人暗算,临死前对孙权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须知,孙策死时26岁;孙权才19岁。那么,孙权有什么本事会比孙策还强呢。

这就是孙策所说的“举贤任能、各尽其心”!孙权在这方面的确是要优于孙策滴。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掌权之初,他就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

而恰恰就是孙策的死,让陆逊才有机会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赤乌七年(244年)正月,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所以,孙权得到了以顾雍和陆逊为代表的士族支持,才得以稳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孙权与江东士族相互合作,让东吴政权得到了发展及扩张。

其实,孙权一直在等打压士族的时机,由于事态的发展始终都没有给过他这个机会。从孙权掌权开始,一直到称帝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他几乎都是在与曹操、曹丕、曹叡进行各种各样的战争,极其需要士族阶级的支持!使得他不得不向以陆逊为代表的士族阶级妥协,来巩固东吴的江山。一旦时机成熟,原形毕露:

孙权的时机到来了!东吴赤乌四年,年仅33岁的太子孙登去世。之后孙权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八个月后,又封第四子孙霸为鲁王。于是孙霸与孙和展开了明争暗斗,文武大臣划分为了两派。

太子孙和的支持者是丞相陆逊、太常顾谭、将军朱据等等,他们都是江东四大士族的成员,而他们之所以支持太子,是打着维护正统的旗帜,扩大自己的权力和政治影响力;鲁王孙霸的支持者有大司马全琮、骠骑将军步骘、中书令孙弘、侍中孙峻等等……这群支持者皆是寒门出身,他们是皇权的附庸,而他们之所以支持孙霸,是为了保护皇权,避免士族一家独大情况的发生。

二宫相争的结果是孙权罢黜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孙权用两个儿子的牺牲为筹码,将太子党的骨干成员处死或者流放,士族的力量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而鲁王党的寒门成员们强势崛起,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寒门权力的扩大也就加强了皇权的统治力量,孙权就此打败了士族力量。

陆逊就是在这种权利归属的斗争中愤愤不平[酷拽],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孙权却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等太子党收监审问。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也被遣使写信责备打听宫中机密。

在狱中,杨竺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胤又对孙和的存在不发一言,陆逊终不胜愤忿而卒。

陆机(陆逊的孙子)说:“曹操、刘备的武将,不是晋国所能选得;攻入石头城(南京)的军队,也没有昔日曹刘军队那么多。攻与守的道理,或者有前人的成法。山川险要的地势,也不会突然改变。但成败的道理颠倒,古今的趋势迥异。为什么呢?是因为孙权、孙皓二人的政治教化不同,使用的人才各异。”

点赞9、淮安市 网友:末日控

东吴的护国名将应该是指东吴四大都督吧。他们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中只有鲁肃是正常的寿终正寝。周瑜、吕蒙、陆逊都是英年早逝而且死的有点光怪陆离。

《三国演义》中,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吕蒙是关公的神灵索命而死的,陆逊是抑郁寡欢而死的。演义中的这些死法虽然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起码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他们都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只是死因不得而知了。

周瑜为什么被诸葛亮气死了,其实就是周瑜自食其果的。周瑜三番五次地要杀诸葛亮,诸葛亮三番五次地识破周瑜的阴谋诡计而逃脱,因此周瑜就气死了。周瑜是怎样害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化解的?

第一次、周瑜派诸葛亮带一千人去曹营劫粮。

这不就是想借刀杀人吗?带一千人去不就是送死吗?即使诸葛亮不死于曹兵之手,也会被周瑜以完不成任务的借口而杀头。

诸葛亮就对鲁肃说自己既能打水仗又能打陆战,不像周瑜只会打水仗。激得周瑜要亲自带兵去劫粮。后被鲁肃阻止,劫粮一事不了了之。

第二次、周瑜令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想用无中生有之计杀了诸葛亮。

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却只要三天的时间。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己找死,心中大喜。结果诸葛亮以草船借箭的方式,按时上交了十万支以上的箭。

第三次、诸葛亮在七星坛祭风,周瑜暗中部署徐盛和丁奉带兵埋伏,准备一借到东风就不问青红皂白,杀了诸葛亮。

结果,诸葛亮早有安排,赵云架小船接走了诸葛亮。徐盛和丁奉扑空。

这就是孙刘联盟期间,诸葛亮在东吴的遭遇,诸葛亮以自己的大智慧化解了周瑜的阴谋,同时又维护了联盟,最后终于大败曹军。

后来,周瑜又派鲁肃向刘备索要荆州,又被诸葛亮巧言拒绝。周瑜又准备用假道伐虢之计,假装带兵要取益州而顺道取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周瑜和诸葛亮的较量中,反复失利。周瑜终于发出了

“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忧愤而亡,享年36岁。

吕蒙的死更是耸人听闻。吕蒙死在了孙权为自己召开的庆功大会上。吕蒙打败了关羽,并擒拿关羽,为东吴夺取荆州居功至伟。所以,孙权无论如何都要为他召开庆功会的。

庆功会上,孙权对吕蒙颂词如潮,今吕蒙惶恐不安。这还不算什么,孙权还要亲自为吕蒙酌酒。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了:

吕蒙接酒欲饮,忽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买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孙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以上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中的原话。

吕蒙死时,七窍流血,应该符合中毒而死的症状。吕蒙却表演了一段关羽借体还魂的好戏。

反正吕蒙是早不死、晚不死,正好在要喝孙权给他倒这一杯酒的时候死了。吕蒙生于公元178年,死于公元220年,享年44岁。

陆逊享年62岁。(公元183年~245年)是病死的,但是史书上却明确指出是抑郁寡欢而终的。陆逊的抑郁寡欢是由于和孙权产生了龃龉,被孙权多次严厉责备。陆逊和孙权的主要矛盾在于:

第一:陆逊参与了太子孙和的废立之争。

孙和因为和金公主不睦,被孙权废了。在此过程中,陆逊力保太子,惹怒了孙权,被孙权多次大声责备。

陆逊当时担任丞相、上大将军的职务,属于东吴最德高望重的人啊,被孙权数次当众辱骂,自然就羞愧难当。

所以说,大臣的地位太高,未必就是好事。孙权专门为陆逊设置了“上大将军”一职,以示荣宠。

陆逊的“上大将军”的职务是汉朝独一无二的,也甚至可能是整个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了。即便如此,也难以保证孙权和陆逊不发生矛盾。因为,两个人的品质、性格截然不同啊!如果发生矛盾,那么陆逊被斥责、被打压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孙权是君,陆逊是臣。

如果,陆逊是的职务不是那么的登峰造极,威望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他也就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孙权的责备。可是,陆逊如此的地位和威望,就有了必须维护的颜面了。而孙权的当众责骂,就使得陆逊在广大江东父老面前颜面尽失,所以他心情郁闷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陆逊和孙权的政见不同。

孙权喜欢实行严刑酷法,有罚无恕,而且对老百姓想要横征暴敛。

陆逊则主张轻刑便民、怀柔弘远。他多次建议孙权要轻徭薄赋、养本保民以黄老之法治国。最后,达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这些孙权都听不进去了。晚年的孙权穷奢极欲,贪图享受,根本没有了统一天下的追求。

周瑜早期就追随孙策;吕蒙早期跟着姐夫邓当干,而邓当也是孙策手下的大将;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他们跟孙策的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猜想到是孙权在排除异己而逼死他们。

巧合的是,周瑜、吕蒙都英年早逝而且颇似死于非命。而所谓被孙权逼死的陆逊享年62岁,反而是三人中最长寿的人。

东吴的政治局面更加云诡波谲,政治斗争更加残酷激烈,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被孙权逼死的。这些坏就坏在孙权对孙策的追封过于吝啬,只封了孙策一个王而不是帝。这就容易诱导别人往孙策的部属能否一直忠于孙权;孙权是否要对孙策留下的人搞清洗等等方面去想。而巧合的是,周瑜、吕蒙两位大都督都是孙策留下的老部下;而且他们都没有寿终正寝。

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究竟是一种疏忽,还是有意把江东地区六郡八十一州县,从孙策创业的影响中剥离出来?

点赞10、禹州市 网友:分手寂寞

其实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大都知道,越是才华出众,越是功高镇主的人往往下场会越惨,陆逊他可以说是横空出世,接连打败了刘备,关羽等等举世闻名的英雄。因此他在东吴的士兵们心中的威望是非常的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一个心腹大患,孙权当然要想尽办法处死他,来保证自己政权的安全。

点赞11、乌海市 网友:夏七彩

说实话,东吴的几任大都督都算是英年早逝,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已经算是个大大的例外了,在位二十年。

但就是这二十年,手握大权,才让他最后卷入了太子之争,被主公猜疑。

晚年的孙权,依然不肯退位,对权利的掌握让他疑心加重,怀疑儿子怀疑大臣。临死临死还要在带走几个人,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一个疑神疑鬼的主公,一个手握大权的臣子,无非两种结果:逆袭上位,夺权身死。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