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最寒酸的酒席,是什么样子的?
就是今年,我们村有一个孩子考上了211大学,母亲残疾,父亲有点智障,但是不是怎么严重。没钱上学村里几个长辈张罗给他办了升学宴,一共四个菜,一个花生米,一个拍黄瓜,一个炖鸡,一个炒鸡蛋,喝的是长辈们打的散酒,而且规定今天来吃饭的每人最少500块上不封顶,看个人能力有一个做生意的拿了一万块钱,大部分都是一千块钱,那酒喝的也香,菜吃的也香。
孩子和他父亲出来敬酒的时候,没有不喝的,他父亲不怎么会说话,就是到酒,孩子给我们大家磕了三个头。
我吃过最寒酸的酒席,是我资助的一位女孩的大学升学宴,为了她能带更多钱去学校,酒席办得很寒酸,但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她的升学宴是她们村长带人操办的,因为女孩没有父母只有年迈的奶奶。
他们村不大,只有50来户人家,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来了人,他们是大山里的村子,村里人并不富裕。
但每户人家都包了最少500元的红包,那天除去酒席的费用,还剩38000多,这是乡亲们给女孩的学费和生活费。
我曾经资助的这个女孩叫方晴,金华武义白姆乡人,是我参加公益活动《春蕾计划》,认识的一位小姑娘。
认识她的时候,她只有9岁,却才上一年级。看了她的资料,我决定资助她上完小学,那时只要每学期资助600元就行,我一共资助了2个女孩。
方晴是个可怜的孩子,6岁的时候,父亲因为癌症去世了。因为父亲的病,家里借了不少的钱。
她母亲大概是因为觉得太苦太难了,在方晴7岁的时候,抛下方晴和方晴奶奶远嫁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看过方晴,也没有联系过方晴。
方晴父亲还没有去世之前,她家的日子过得还挺不错的。方晴父亲是个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匠活。
她父亲一直跟着包工头干活,收益还不错,方晴父亲是个乐善好施之人,谁家有困难向他求助,他只要有能力,都愿意帮忙。
村里的有个老人无儿无女,是五保户,方晴父亲只要在村里,就会每天去看他。给他买点吃的,给他整理屋子,陪他说说话。所以,方晴的父亲在村子里名声很好。
虽然方晴是女儿,但父亲也很疼爱她,那时的她生活得很幸福。可在方晴4岁的时候,厄运来到了她们家。
方晴父亲被查出肝硬化,而且挺严重的,医生建议他好好休养,可方晴父亲并没有太在意。而且他也不可能好好休养,不干活,代表着没有收入,他还有老娘,老婆孩子要养呢!
他这个病是不能喝酒或者少喝酒,可方晴父亲不抽烟,平时干活累了,就喜欢喝几口小酒,而且他从来不舍得买贵的酒喝。
一次,方晴父亲干着干着活,突然晕倒了,工友们急忙把他送进了医院。
许多检查做下来以后,发现方晴父亲的肝硬化变成肝癌了。医生建议他做手术,这样可以延长性命,可他拒绝了。
方晴父亲想:女儿还小,母亲又老了,如果自己不在了,也许妻子有可能会改嫁。老母亲和孩子怎么办,他不能多花钱拖累家里。
方晴父亲刚生病的时候,方晴母亲还是很好的,她一直劝丈夫积极治疗。告诉丈夫:“只要人活着,钱是能赚到的。如果开刀可以延长寿命,我们就开刀,家里的钱不够,我们就去借。总之怎样做对你好,就怎么做!”
“婆婆年纪一天比一天大,女儿还没有长大,我和女儿和这个家都需要你。只要你心态好,你一定能战胜病魔的。”
那时的方晴母亲一直鼓励着她父亲,又借了钱,陪着方晴父亲去上海做手术。
她自己在医院连个包子都不舍得吃,天天就对着水啃馒头。为了是省下钱给丈夫买营养品。
方晴父亲做好手术,看上去恢复得不错,人也精神的不少。回家以后,因为身体还没有恢复,也不能出去打工,只能在家做一些轻巧的活。
方晴母亲为了丈夫的药钱,为了还债,换她出去打工。方晴告诉我:“那时候我很乖,我每天都陪着爸爸,我还会给爸爸按摩。因为有时候我看见爸爸很疼的样子。”
好运并没有强在方晴她们一家身上,方晴父亲的虽然做了手术,可任然复发了,而且癌细胞还转移了。
这时地方晴家已经没有钱给她父亲看病了,因为已经没有地方借钱了。
父亲还是离开了方晴,方晴那时才六岁,其实不是很懂死亡的意思。只不过每个给她父亲送葬的人看见都会说:“唉,这孩子以后要受苦了!”
办完方晴父亲丧事不久,她母亲决定去广州打工,她母亲有个亲戚在广州一家厂里做拉长。告诉母亲,广州的工资比她在武义打工高多了。
母亲让奶奶照顾方晴,决定去广州打工,因为家里还欠了钱,女儿又快要上学了,她得出去赚钱啊!
方晴母亲刚出去的半年,还月月往家里汇钱,时不时打电话给奶奶和方晴,告诉方晴要听奶奶的话。
可半年后,方晴母亲的电话越来越少,钱也不是每个月都汇回来了。母亲在电话里告诉奶奶:“现在活少了,我工资也不高,只够自己过日子的。”
方晴母亲去广州打工一年多后,终于回家了。方晴看见母亲很高兴,因为已经一年没见母亲了。虽然奶奶对自己也很好,可还是想母亲。
可方晴没想到,母亲回来,是告诉奶奶:“妈,我要结婚了,这里是3000块钱,给你过日子。”
“小翠,你新找的男人是哪里的?对你好吗?你再婚妈妈是肯定不会反对的,我也知道前几年晴晴爸爸生病,你也受苦了。”
“就是你新找的男人,会对晴晴好吗?他自己有没有孩子?钱我不要了,我自己种地也能养活自己,这钱留着你和晴晴用。”
“妈,晴晴我不带走,让她陪着你,也给你留个念想,毕竟她是你们方家的孩子。”
“那个男人结过婚,离婚了,有两个孩子,家里负担重,所以他也不高兴,我带晴晴过去。”
“我也怕带晴晴去,会委屈晴晴。等我条件好了,你如果愿意,我再来带晴晴走。”
方晴奶奶知道自己不能怪她母亲,毕竟一个女人也不容易,还年轻,让她守着自己一个老太太过日子是不可能的。
就是苦了自己的宝贝孙女,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方晴奶奶觉得这都是命啊!
方晴知道母亲不要她了,放声大哭,可还是没能阻止母亲出去的步伐。更让方晴没有想到的是,母亲这一走,就再也没有联系过她。
奶奶开始农忙的时候,回家种地,空的时候,带着方晴去武义,金华捡垃圾,卖废品的日子。
本来孩子应该是7岁上学的,可方晴因为跟着奶奶在外面捡垃圾,到9岁才上了一年级。这还是村长催着,方晴才有书读的。
方晴的村里是没有学校的,要上学得去乡里,奶奶不放心方晴,跟着方晴去了乡里。
我是在方清上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认识她的,我在《春蕾计划》的册子里看见了方琴,十分喜欢这个小姑娘,觉得她的眼睛很清澈,我毫不犹豫的选中了她,做她的赞助人。
选中她以后,她10岁生日的时候,我把她接到了金华,给她买了书包,本子衣服,吃的,给她奶奶买了一些药。带她去吃了一次肯德基。
当儿子知道这个小姐姐是第一次吃肯德基的时候,儿子告诉我:“妈妈,你过年不是替我攒了红包吗?我可以把这钱给姐姐吗?”
我家儿子可不是个大方的主,他可护食了,这次怎么这么大方,我就问他:“今天你怎么这么大方?愿意把你的红包给姐姐。”
“妈妈,我比姐姐小了4岁,但我已经吃了不知道多少次肯德基了。你会带我去,爸爸会带我去,爷爷奶奶也会带我去。”
“但小姐姐很可怜,她没有爸爸妈妈,她只有奶奶。妈妈,我是奥特曼,我会保护姐姐的。所以我要把我的红包给姐姐用。”
我没想到,资助了一个小姑娘上学,还让儿子学会献爱心了,那天儿子一定要我,带着儿子去游乐场玩一圈。
送方晴回去的时候,他还把自己的一辆小火车送给了方晴。
方晴是个懂事的孩子,我给她留了家里的地址,她给我写了一封信。
信是叫她们村子里来金华打工的人送过来的,一起送来的还有她和奶奶一起摘的,野生猕猴桃。
方晴在信里写到:“阿姨,谢谢你的书包衣服,奶奶也说谢谢你,谢谢你给她买的药和吃的。”
“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不会辜负你的。”
这封信没有多少个字,很多都是拼音标注的,但让我感觉到方晴这小姑娘真不错。
后来为了老公不出去工作的事,我和他闹起了离婚,很久没有关注方晴了。
再想起方晴还是儿子提起的,“妈妈,快过年了,姐姐有没有放假?你可不可以接姐姐来我们家?我想和姐姐一起玩,我想让爷爷奶奶给姐姐红包。”
我才想起,我只简单地给方琴赞助了六年的学费而已,原来答应过她会去看他了,我都没有实现。
但现在应该放假了,我只去过方晴的学校,我不知道她家住哪里。后来慢慢拖着拖着,我也就没有去了。
后来我离婚了,我去了外地工作,和方晴也很久没有联系了。想想她快小学毕业了,我决定去武义她的学校看她一次。
没想到没有找到她,找到她原来的班主任才知道,方晴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班级第一。
因为她9岁才上学,学校根据她的特殊情况给她跳了一次级。所以现在他已经上初中了,而且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乡中学的。
我感到有些懊恼,对自己, 也不知道方晴的学费是谁替她交的,我赶到乡中学去找方晴。
几年没见,方晴虽然才14岁,但个子已经跟我差不多了。“方晴,真不好意思,阿姨出了一些事情,没能来看你。你的学费有人给你交吗?”
“阿姨,没关系,现在您不是来看我了吗?学费交了,奶奶帮我交的。”
“我们村里人很照应我和奶奶,平时不但会帮我们种地。他们还都会把吃完的饮料瓶放起来给奶奶。”
“我平时也会帮奶奶捡废品,虽然有些同学看不起我,可我并没有觉得难为情。”
“我觉得只要自己学习好,吃得差点,穿得差点,只要干净都没什么。”
“而且学校的老师对我很不错,学校里大部分的同学对我也很好。他们平时也会把他们的矿泉水瓶,饮料瓶什么都留给我。”
“阿姨,我的成绩一般都是全校第一,我跳了一级,上次写信的时候忘了告诉你了。”
“我除了帮奶奶干活,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我一定要更努力地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阿姨,以后我想学医成为一名医生,我想救和爸爸一样的病人。”
“方晴,你一定能实现你的理想的,阿姨等着你成为一名医生。”
我告诉方晴,我会继续资助她中学的学费,直到她高中毕业,我给了她自己新的手机号码,让她有事和我联系。
可我再次食言了,资助完方晴初中的学费后,她读高中的时候,我儿子生病了。我带着儿子四处求医,也就没有心事也忘了方琴的事。
唉,方晴也没有给我打电话,我再次得知方晴的消息的时候,是她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
“阿姨,我是方晴。”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号码。
“今天我收到了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考上了中山大学的医学院。”
“方晴,恭喜你,你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还有阿姨要和你说一声对不起,因为阿姨食言了。”
“阿姨,你没有对不起我,你帮了我很多,没有你,也许我都没法继续读书。”
“方晴,你现在在哪里?阿姨,过几天回金华,我们见一面。”
“我现在在金华打工呢,好的,阿姨,你回来给我打电话,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我们见一面。”
过了几天我回到金华,给方晴打了电话,约她见面。
方晴已经长得比我高了,人也长的很漂亮,变得精神了,而且看上去很自信。
“方琴有困难,你跟阿姨说,阿姨能办到的,一定帮你。”
“阿姨,不用,村长要给我办一个升学宴,其实我知道村长的用意。他就是想帮我,给我凑学费。”
“其实这几年我和奶奶捡破烂,暑假的时候我打工也攒下了不少的钱,原来是够我上大学用的。”
“可是年初的时候奶奶生病住院了,花了不少的钱。奶奶很自责,觉得她拖累了我。”
“我告诉奶奶上大学是可以贷款的,奶奶身体不好,我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我想带着奶奶一起上大学。”
“而且中山那边的天气应该比我们这边暖和,对奶奶的病也会更好。”
“以后学成了,我要回到我们的大山里来,奶奶身体不好,大山里也有很多像奶奶一样,身体不好的老人,我学有所成,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
“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这些年,我碰到了很多好心人,如果没有这些好心人的帮助,我可能辍学了,我现在没有能力回报他们,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好好学习。”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对我帮助过的人,自己如果有能力了也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去方晴村里参加了她的升学宴,她们村村风纯朴,可是没有富豪,都是一般家庭,但都参加了这场升学宴。每个人包了最少500元的红包。
那天的酒席有5桌,还是露天酒席,摆在他们村口的老樟树底下。酒席很寒酸,最好的菜应该是红烧肉,鸡,鸭和鱼,每桌12个菜,4个冷盘,就4个荤菜,大多数都是自己地里种的蔬菜。
很多蔬菜都还是吃酒席的村民给的,虽然吃的是酒席,但没有酒,每桌只有一瓶可乐,一瓶雪碧。
那天除去买菜钱,红包还剩了38000多,(我没有多包,只包了1000红包)村长不舍得买菜是为了有更多的钱可以留给方晴读书和生活。
那天,村长讲了话,村长说:“方晴是我们大家看着长大的孩子,她也没有辜负我们大家,她考上了重点大学。”
“她爸爸是个好样的,她爸爸帮过我们村里绝大多数的人。所以我们村子的人现在帮方晴也是应该的。”
那天方晴最多说的是,谢谢,谢谢,谢谢!方晴告诉乡亲们,以后她学有所成,一定好好报答她的乡亲们。
写在最后:
方晴是我参加《春蕾计划》时认识的小姑娘,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是她的照片。第一次见她本人,是她10岁的时候,我已经资助了她两年,10岁她才吃了她人生第一次肯德基。
这个小姑娘话不多,但有不属于她年纪的沉稳,那时她还在上小学,她就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那时她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医生,现在她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她也是我儿子的学习榜样!
她对我说,其实她很幸运,虽然没有了父母的爱,可奶奶对她很好,而且村里人也对她很好,还有想我这样人的帮助。
而且她从来没有抱怨过抛弃她的母亲,她对我说,她只希望母亲过得好,她说她可以理解她母亲,她和我讲这句话的时候,她才14岁。
我其实有些惭愧,我原来是想资助她读完高中的,可是后来因为自己的有一些变故,只资助了她上完小学中学的学费。而且其实小学钱不多,一年600元,一共也只有3600元。中学也是3600元。
方晴一直说应该感谢我,其实我在她身上学到很多。在她考上大学的第二年,我因为病情确诊后心态崩溃了,断了所有人的联系。
她曾经在qq上给我留过言,大概是放假去我店里找过我,没找到我吧!
她现在肯定是名很优秀的医生了,也可以很好的照顾奶奶,报答她曾经对她有帮助的村民。
在这世界上还是好人比较多,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善良的好人!
虽然方晴的升学宴是我吃过最寒酸的宴席,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淳朴的老村长,淳朴的村民,还有那个满怀理想的方晴小姑娘!
08年冬天,在陕甘交界的一个村子,参加了一个老乡家孩子的婚宴,八个菜,但是,我还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贫穷。当时,就只感觉农民真的挺可怜的,贫穷太可怕。
当时因为工作原因,出差驻那个村子半年左右。往常开车去县城吃饭购物,回来时候帮大家带一些日常用品,慢慢的,和村子里的老乡关系处得不错。
一个老乡儿子结婚,早早就来喊我一定要去他家吃酒席,推拒不过,就带了礼金去参加婚礼。
问句题外话,08年,你们随礼都什么标准?这里的礼金绝对让你想不到。
我带了200块钱过去,等到登记时候,我看到,礼簿上很多人随礼2块、5块,10块,最多的也就20块。
院子里搭了棚子,角落有临时砌的炉灶,上面两口大锅热气腾腾,有厨师挥着大勺在忙碌,整个小院喜气洋洋。
我被让进屋子里坐着喝茶,等新人举行完仪式开席。
一阵鞭炮声起,酒席开始。
一桌八个人,桌上摆着四个凉菜,一栏热气腾腾的馒头,我记得有凉拌豆芽、拌土豆丝,还有两样不记得了。
因为大冬天刚下过雪,看着凉菜,我没有动筷子,其他人动作利落,每人一个馒头,掰开馒头挥动筷子,瞬间,四个凉菜盘子见了底。
坐下我旁边的大婶看我没动,硬要把她夹好菜的馒头给我,我笑着拒绝了,如果我拿了,她就只能吃白馒头了。
很快,热菜开始上了,帮忙端菜的人会顺手收走桌上的空盘子。但是热菜只能是一盘一盘上,菜上桌,如果你没注意看,瞬间就只能看到空盘子了,具体是啥菜,就得根据碎渣渣自己推测了。
第一盘麻婆豆腐,因为下饭,桌子上的馒头秒空,就听的周围此起彼伏喊着让上馒头的声音。
第二盘芹菜炒肉丝,第三盘豆芽炒肉丝,第四盘粉条炒肉丝。
旁边坐着的婶子,嘴里嚼着馒头问我怎么不吃呢,我笑着说吃过饭来的,这会儿不饿,你们快吃吧。
反正,这几盘菜,我都没吃,因为,根本不等我拿起筷子,盘子就已经空了。
这四个菜后,很长时间没有看到再上菜,但也没人离开,都围着桌子聊天。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也就跟大家一样坐着没动。
聊天的功夫,新人来敬酒了,十几块钱一瓶的白酒。新郎喜笑颜开,给新娘介绍桌上的人都是些谁,说着大家一定要吃好云云。
十几分钟后,酒席上又热闹了起来,不是我想的什么压轴大菜,是面条,飘着红油的臊子面。
转头看看,几乎每个人都埋头呼噜呼噜吃着面条,面条一碗碗端上来,这倒真是管够。我一个桌上有个大婶,我眼看着她一会儿功夫吃掉了四碗。
面条结束,陆续有人离席,在大门口,新晋级的公婆笑着送客,每个人都笑着谢谢主家的盛情招待。
回去的路上,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和我同行,我问她吃饱没有,她笑着说吃饱了。小姑娘跟我说,那家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人家,酒席办得好,她吃了两个馒头两碗面条。
看着小姑娘灿烂的笑脸,我揉揉她脑袋,这就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吧,这样的菜,在我理解就是老百姓的家常菜,可在小姑娘眼里,已经是酒席规格。
那个小姑娘,在我离开以后,她给我打过电话,说爸妈要给她定亲,但是,她听我说过外面的世界,想出去看看。我让她买了票告诉我,我去车站接她。
后来,这个小姑娘没再回老家,听到她自己说不想再回去,我从心底里为她高兴。我自己花钱给她报了一个茶艺学习班,陪着她练习普通话,带着她在茶城找了一份工作。她不肯回去,父母无奈,只能是退了男方的彩礼。
现在,小姑娘早已是一个七岁孩子的妈妈。打工两年,她嫁给了一个城中村拆迁户的儿子,自己开了店,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
当然,我也有好处,她知道我喜欢喝茶,有了好茶,一定会给我留点儿。
说明一下:只是如实描述了所见所闻所感,不相信你说明你看到的太少,当然,我也没看过太多。
1,随礼200,是因为我的朋友圈子当时随礼大多这个标准,不是我凡尔赛。
2,我只喝茶不卖茶,也没得卖,别拿这个说事儿。
3,没有看不起谁,也不存在刷优越感,只是生活不同罢了。
4,酒席代表的是当地的经济文化,并不是说办酒席的老乡寒酸,他代表的是当地的酒席标准。
5,能够受邀参加,很高兴,也感受到了老乡们的热情热闹。写出来只是感叹老百姓生活不易,中国贫困的地方很多。
6,帮助小姑娘,只是被她的勇气所折服,不是标榜我是好人,我只说自己不是坏人而已。
就在前一阵,我刚参加了亲戚家的婚礼,这是我这辈子吃的最寒酸的酒席,回家直接躺床上起不来了,嘴唇都上火起泡了,缓了好几天才缓过来。
今年的十二月二号,是我姑姑家孩子结婚,本来大喜的日子大伙都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毕竟是自己的妹妹出嫁,没想到隔天送亲,差不点没把我送走。
十二月四号是送亲的日子,也就是男方办酒席的日子,凌晨三点妹妹就起床去盘头,我们也都跟着起床了,因为妹妹嫁的地方比较远,离我姑姑家大概三百多里地,一大早就来电话,说接亲的车就已经在大姑家所在的镇上等着了,大概凌晨五点来钟就能到我姑姑家,然后不到六点我们送亲的车就得出发,所以我们大伙都起的比较早,东北的冬天又很冷,尤其是凌晨,那真是嗷嗷的~~冷。
可算是录像结束,妹妹也吃完面条准备上车了,我还以为上车就好了,毕竟三个多小时的车程,足以让我睡个回笼觉了,结果我坐那车,司机老是抽烟,经常开窗户,我又做的后排座,说实话倒是不冷,但是也不暖和,干脆没睡着。
再加上头晚是我小姑搂我睡的,好几个人一张床,可挤了,还有呼噜声,我和我小姑聊天聊到半夜十二点才睡着,结果睡的正香,三点又得起床。
这是我们送亲启程的时间,整好早上六点整
我要睡不好觉,就没精神,头也疼,身上还感觉冷,一路颠簸,可算是三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了,可谁知,连个正经呆的地都没有,连结婚典礼都是露天的那种。
这是半路录像师傅录视频取景
这两张是我们到达目的地往里走时我拍的照片
这是结婚典礼时拍的照片
一路颠簸不算,大冬天的还是这种露天结婚典礼,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心情,冷到骨头里的感觉,那可真是心飞扬,透心凉,不过是自己妹妹的结婚典礼,我怎么也不能错过,就算冻的直打颤也得忍着。
好不容易熬到结婚典礼结束,因为我们早上都没吃饭,想着吃饭总能热乎热乎了,谁知道,宴席是在那种搭的冷棚子里,外面那么冷,菜刚上去估计就得凉,就像我的心情一样。
后来总算找个好地方,是在房间的客厅里有一桌席,专门是为那些喝酒的男宾客准备的,我也不管自己会不会喝酒了,也不管满桌都是男的了,找个地方我就挤坐在中间了,虽然是在房间里,但是门都是开的,椅子也可凉了,还是一样的冷。
菜刚上桌,我就傻眼了,大多数都是冷拼我也就不说了,桌子还不带转盘,只能夹到自己附近的几道菜,对面的我根本就夹不到。
没办法,不吃我饿啊,所以他们喝酒,我就是吃,整个宴席,我就没吃到一口热乎菜,吃了点菠菜花生米,口感还挺好吃,就是有点凉,又吃了两个大虾,不仅凉还可咸了,吃了几口猪舌头,这个除了凉点没别的毛病,还可以,又吃了几口干煸蚕蛹,肘子啥的干脆一口没吃,太凉了,看着就不能好吃,又吃了几个芝麻麻圆,也是凉的,但是它解饿啊,因为我减肥不吃大米饭,我就吃了这么点东西,剩下的菜我甚至都没看清是啥菜。
主家那边一劲劝酒,人家这些人都不喝了也不行,好像不喝倒就是没喝好似的,而且又是喝酒又是抽烟的,没完没了的。
这是我们坐车回来时拍的照片,两个小时四十多分,我们还没到家,还在路上
好不容易熬到十二点,我们才算上车启程往回走,又是难熬的三个多小时,坐那车也可矮了,都伸不开腿,这一路我都要崩溃了。
后来可算是到我大姑家了,我说啥也不呆了,晚上住可挤了,再加上头天晚上我还没睡好觉,吃也没吃好,我可受不了,所以直接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回家了。
到家我就颓废了,一点精神都没有,直接瘫床上了,要知道,去参加我姑家婚礼之前我还连着在外随好几份人情呢,已经整整四五天没回家了,折腾完完的了。
回家这一宿倒是睡的挺热乎,睡的也挺好,谁知道隔天嘴唇就起了一个大泡,牙也是疼了好几天,后来缓了好几天才算缓过来。
这是我吃的最寒酸的宴席了,不仅饭菜都是冷拼,路途还遥远,最主要是还冷的直打颤,大冬天没吃到一口热乎菜[捂脸]
大概是1967年秋天的时候吧?我奶奶娘家的侄儿要结婚了。我就在办喜事的前一天下午,顶着能刮起地上已经落地的树叶的大风,跟着奶奶,提前去了奶奶的弟弟家。
晚饭和我们家里的差不多:一碗米汤,另外是笼笹里蒸着一些切成段儿的红薯,还有八个油糕(看样子是每人一个,这个是家里平时没有的)。另外就是窝窝头了。
奶奶给我夹了一个油糕,她自己也夹了一个。我的这个油糕,看起来似乎要比奶奶的那个大点儿。但是咬开之后,里面的馅儿是萝卜丝的。这样的油糕,我们叫菜糕。包捣烂的红豆和红枣泥馅儿的,叫豆糕。那个时候的农村,多数人家在做油糕的时候,菜糕的比例是要远远多于豆糕的。
奶奶吃的那个油糕,虽然看起来不饱满,有些瘦小。但是它是一个豆糕。于是奶奶就把我的半个菜糕,和她咬了一半的豆糕换了。这样我也吃到了半个豆糕。
直到晚饭吃完,笼笹里面的那个盛油糕的碟子里,剩下的六个油糕都没有动过。它周围的红薯、山药蛋丸子和窝窝头,却被一扫而光了。
第二天早上,早饭和咋天晚上的饭差不多。中午,客人们就来的多了。院子里面临时搭建的席棚下,摆了一些从学校里面借来的桌子。两张双人课桌往起一并,四面四个双人板凳。来客口中谦让着,却尽量把领着的孩子们往板凳上拖。以便能坐满一圈儿吃饭的人手。
端盘子的人上来了。他端来的是一摞儿八个大碗,以及几个黑釉小碗。还有一大把筷子。大人们人手一个大碗,小孩子们则是黑釉小碗。
不一会儿,跑堂的手里垫着两块笼布,端上一个热气腾腾的大瓷盆来。盆里还放着一把大铜勺子。有个年长的客人站起来,拿着铜勺子,给八个大碗盛上菜以后,有人接过了勺子,给自家和身边的孩子们盛菜。大半勺就是一小碗。
菜里漂着些许油花。是由少量的粉条、豆腐以及胡萝卜、白菜做的熬菜。大盆撤下去之后,端上来了一盘儿油糕,一盘儿白面馍馍。馍馍的个头儿很小,比一颗鸡蛋大不了多少。被一个客人戏称为“脚后跟蛋蛋”。
人们都拣大个儿的油糕夹。我自己因为有咋天晚上吃油糕的经验,认为小个儿的油糕才是豆糕。于是我就拿筷子扎了一个。一吃,果然是豆糕。
正在我暗自高兴的时候,旁边的一个小孩却快哭了:他对大人说:我也要吃豆糕!
他家大人瞪了他一眼:有啥吃啥!再挑三拣四,下次岀来就不带你了!
我暗中观察了一下,一个桌子上,大小一共十二个人。就我和一个老者吃的是豆糕。剩下的全部是菜糕。
那几个白馍很快就不见了:基本上人手一个。有的吃了,有的晾晾之后,装进口袋里了。估计是带回去,给小孩子们吃的。
一会儿,跑堂的又端上一大盆玉米面做的和煎来了。这个管饱。并且问大家,还有要熬菜的吗?也可以自己去厨房外面的大盆里盛去。
大约半个小时后,几个同桌的大人们放下了筷子。跑堂的过来问吃好了?大家都说好了好了,于是就相约离开了饭桌。站在院子里聊天,等待娶媳妇的回来了“厮见”——认亲仪式。
这是我在一生中,吃过最寒酸的酒席。没有之一。后来听老舅舅(奶奶的弟弟)和奶奶事后聊天,说那一天玉儿(奶奶的侄子)办事宴,一共花了26块钱。没有兑下(欠下)多少饥荒。
姨姥八十大寿那天,我算吃上了这辈子最寒酸的酒席,舅妈把寒酸这两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舅妈这个人不仅寒酸,而且又扣又吝啬,心眼儿还比较多,姨姥八十大寿都已经过去八年了,现在舅妈还是很多亲戚朋友的谈资。
舅妈老早就准备姨姥的寿宴,因为姨姥不仅后辈儿比较多,而且后辈儿中有权有势的也也比较多,舅妈早就盘算好了,办这次寿宴能够大赚一笔,也因此打起了她的小算盘。
伙食上先说米饭吧,也不知道舅妈是哪来的经验,她说每个人四两米饭就足够,也按照这个量去买了大米,结果啊结果,酒席吃到一半了,饭不够了,接着就是开始拿农村的大锅煮饭,一来二去很多人等不及了,就走了一多半……
接下来再说菜,我拿几道有代表性的说:
炖肉:舅妈买的肉也很有代表性,主要就是五花肉,按说五花肉是适合炖肉的,但是舅妈买的五花肉实在太肥,由于又是冬天,舅妈安排把炖好的肉放在炉子上加热,肥肉一加热就出了特别多的油,等炖肉端上去几乎没多少人愿意动筷子。
炒菜:炒菜这块舅妈玩的就更嗨了,因为买的五花肉比较肥,导致炒出来的很多肉看起来很香,但吃起来很腻,而且里边所谓的瘦肉吧,仔细一吃还不是真肉,而是买的那种合成肉。
但最终呢,菜都被吃的差不多,按照舅妈的理论,她还是对这样的结果挺满意的,认为是自己家招待的好。
而真正的结果就是菜不够,平均每桌十一个人,算总共才上八个菜,要是女性的朋友的饭桌,这样的菜量还是勉强够的,很多桌不仅把菜吃完了,而且还不够,也只能等不及就散席了。
更搞笑的是舅妈买的鸡炖的肉,她买的不是白条鸡,就是那种便宜的鸡架,为了避免让别人发现没有鸡头,还特意买了好多鸡头一块炖在里边。
有人吃着吃着就跟舅妈开玩笑,说这鸡肉怎么这么瘦,看起来没有肉的样子,舅妈脱口而出的解释就是买的是柴鸡,柴鸡肉不仅香而且比较劲道。
突然又有一桌发现端上来的鸡肉,有好几个鸡头,这下舅妈更会解释了,舅妈说一块炖的鸡,难免鸡头分配不均匀,没想到舅妈的这个解释倒是很说的过去,尽管好像原因不是这样,但从结果来说没任何问题。
接着再说舅妈安排的饮料吧,我们当地比较习惯喝杏仁露,由于姨姥的大寿是在冬天,所以舅妈还很贴心的把露露全部放到热锅里煮,因为煮热的露露喝起来可能和冬天更配。
但是露露热好了,舅妈又一瓶瓶的从锅里拿出来,全部倒进盆里,然后又往里边倒进很多米汤,米汤就是大锅煮米饭剩下的汤,按照舅妈的说法,兑水的话颜色就淡了,兑这玩意儿不容易看出来,说着说着自己就笑了。
最最让我们几个小辈儿感觉不舒服的是,还是发生了。
因为前边需要替姨姥一家招待客人,所以我们几个小辈就没有先上桌吃饭,等到客人走了一大半以后,我们几个才开始要吃饭,可是这个时候第二次蒸的米饭还是够吃的,但菜已经基本没了。
舅妈看着帮厨的厨师就让他做几个菜,可是转眼一看就剩下不到3斤肉,还有几斤黄瓜,8个鸡蛋和6个西红柿。
最终厨师看着剩下实在不算多的食材,硬生生的给我们做了几道菜:
有黄瓜蘸酱、扮黄瓜丝、炒黄瓜片,最后又用黄瓜和鸡蛋西红柿做了一盆鸡蛋汤,还有一盘就是白糖配西红柿。
大家说这样的酒席算寒酸了点吧?甚至可以说舅妈有点过分的节俭了,亲戚朋友不仅没吃好,很多人心里还都在埋怨她。
但就是这样的舅妈,我却因为这件事又很感动
酒席结束后,去掉花销还剩下4万多块钱
舅妈拿出一万给了我姨姥
剩下的3万多块钱给了舅舅住院用
因为舅舅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诱发了很多并发症
然而这么多年也过去了,老太太手里有钱但也没断过钱花
舅舅虽然赚不来钱,但舅妈舍得给老人花
包括后来人情送往的还礼
也都是舅妈一个人负担着
尽管这段酒席挺寒酸的,但又特别感动。
一个同事因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他老婆为感谢帮忙的人,办了几桌酒,菜只是一般家常菜(是娘家几个人帮做的),一荤五素,每桌一瓶酒一包烟,酒席比较沉闷,桌上的烟、酒没人动,一些老酒鬼、老烟民都没有喝桌上的酒、抽桌上的烟。闷声吃完便告辞了。
村里的张大爷去世了,他是一个孤寡老人,无儿无女的,街坊邻居自发送他一程,办了几张酒席,每桌炒了八个家常菜,那是我吃过最寒酸而又温暖的酒席。
张大爷是我们村里的“五保户”,一辈子没有娶媳妇,也没有领养孩子,孤身一人。
那个时候,张大爷家原来是“地主”,家里比较有钱,不缺吃不缺喝,好景不长,农民翻身做主了,地主就遭殃了。张大爷也跟着遭殃,本来相中了一个女孩,两人都快要结婚了,谁知道家里发生了变故,这门婚事就算了。
村里的姑娘都不愿嫁给一个“地主”的儿子,就这样,张大爷很难娶到媳妇,再加上他人老实,不多言多语的,更没姑娘愿意嫁给他。
父母去世后,张大爷就一个人生活在村里,家里就两间土房,还有几亩土地,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台黑白电视机。
张大爷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靠种地,种水果卖钱,一年收入也就五六千,生活过得很拮据,村里的人都比较同情他,家里有不要的衣服或者剩菜都会给他。
张大爷人很好,心地善良,还喜欢帮助别人,谁家需要帮忙,他会第一个去,从不计较报酬这些,所以村里的人都喜欢他。
村里谁家办红白喜事,张大爷每次就主动去帮忙干活,什么活都愿意干,不怕累。张大爷胆子还大,家里有老人过世了,晚上需要人去守坟,每次张大爷就去,一个人在山上过夜,真佩服他。
村里只要有人办事,张大爷知道了,都会去送礼,他条件差,就只送200块钱,大伙让他别送礼了,留着自己买吃的,张大爷笑了笑说:“礼可不能少,还是要送的”。
街坊邻居知道他没钱,每次张大爷送完礼,主家就会买一些米面粮油送去,不想要张大爷的钱,知道他生活的不易。
就这样,张大爷跟村里人友好相处了几十年,大伙都会互帮互助。
谁知道张大爷68岁时,就得了重病,村里人知道了,都去看望了他,还给他拿钱。
由于张大爷无儿无女,没人照顾,街坊邻居就轮流给他做饭送去,顺便照看他一下,还给他倒屎倒尿,没有一个人抱怨。
张大爷去世前,他侄女也来照看了一段时间,一直到张大爷去世。
村里人知道张大爷去世了,都很难过,觉得张大爷命太苦了,一辈子没有享什么福,孤独终身。
街坊邻居就自发送张大爷一程,每家出500块钱给张大爷办sang事,负责人去买菜回来,会做饭的邻居就主动帮忙做饭,男人就负责端菜,都分工明确。
还办了6桌酒席,每张桌子一共8个菜,有炖鸡汤、炒肉丝、拍黄瓜、粉蒸肉、炒青菜等,都是一些很普通的家常菜。
那天我也去了,村里的人来了很多,六张桌子根本不够,大伙就挤在一起,默默吃着饭,也没人主动喝酒。
这是我吃过最寒酸的酒席,别人家办酒席,都是大鱼大肉,只有张大爷家的酒席很普通,但这是我吃过最温暖、最有人情味的酒席,因为我看到了村里人的团结和善良。
张大爷这辈子无儿无女,没人送他一程,村里的人就自己掏钱办酒席,热热闹闹把张大爷送上山,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
这顿酒席让我至今难忘,虽然很寒酸,但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酒席,也是最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