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6关键词:传统,习俗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点赞1、寿光市 网友:墨清殇

按照传统,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寿终正寝,自然地死亡,这种丧事才可以被之称为“喜丧”。之所以说它喜,喜的不是老人的死亡,而是其死亡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时,没受到折磨、没有痛苦。

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错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信仰,祖先,是我们的基本信仰。

中国的古老传统认为,老人过世后,就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阴间。在阴间,他们还会关注自己的子孙后代,保佑他们平安和各个方面的顺利。所以,人们修建宗祠来祭奠列祖列宗,供奉主要祖先的牌位。

老人新近去世,他的灵位还不能直接摆在祠堂接受供奉,必须要通过道士的“接灵”仪式,才能进驻宗祠,这样才能位列祖先之位,接受子孙的祭拜。

还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祠堂虽然是供奉逝者的地方,但不是每个逝者都能有资格进入宗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在一定地点、以一定方式去世的老人,才能有资格进入宗祠。

比如,必须是在给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之后才去世的人,否则,他就是“夭折”;还有,逝者应该是寿终正寝,最好是在自己的屋里去世。

相反,如果是“夭折”,或者是客死他乡、亦或是被人抛尸荒郊野外,这样的逝者是不能进宗祠的,他们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没有固定的去所。

更甚者,如上吊、投井、他杀、摔死、淹死等形式的非正常死亡,都会被认为是“凶死”,也就是“不得好死”。他们的亡魂在阎王那里通不过,最终要坐水牢、下地狱。

所以,老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正常地“老死”,能够进宗祠接受子孙的供奉,能够保佑子孙后代。后人们呢,自然也不愿意自己家的老人客死他乡,或者是“凶死”,这样对老人死后不好,对年轻人和家庭也不好。

因此,人们都会祈祷自己家的老人都能够寿终正寝,自然而然地去世,这样的丧事也被认为是喜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喜丧”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当前兴起了不管怎样的“死”、死在哪里,都是“喜丧”,子女都会为此举办一场“热闹”葬礼的风气,这也给老人很大的心理安慰。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部叫《喜丧》的电影,讲的是一位86岁高龄的孤寡老妇人身前身后的故事。


老人叫林郭氏,早年丧偶,面对艰难的生活,她没有退缩,独自一人将六个孩子拉扯大。

孩子们长大后,都离开了林郭氏,在外开枝散叶,各自安家,林郭氏则独自在农村老宅自己过日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林郭氏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一天,她突发了脑梗塞,还好及时被邻居发现,送去了医院。

虽然林郭氏并无大碍,但这可吓坏了她的儿女们。因为害怕老太太再此犯病,儿女们商量着将老娘入住敬老院。

然而,敬老院床位紧张,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等待有老人去世,林郭氏才能住进去。

在等待敬老院床位的时间里,老太太决定到各个孩子的家里轮住几天。

然而,就是这几天在儿女们家的兜兜转转中,林郭氏本以为能够在晚年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但“孝子贤孙”们的丑态尽出,彻底让老人伤了心。

老人觉得自己不仅对儿女没用了,还成为了他们的拖累。所以,就在林老太即将被儿女送到敬老院前一夜,她简单地梳洗了自己,拿起全家福端详了片刻后,毅然地吞下了一瓶老鼠药,悄然地离开了人世。

第二天,儿女们发现老太太去世,都觉得如释重负,马上为老太太办了一场“风光无限”的喜丧。

灵台上摆着老人的遗像,相片上林老太依旧慈祥,笑看着台前忘情表演的脱衣舞女郎……

《喜丧》这部现实主义电影,聚焦的是一个普通农村老太太的生死,导演和编剧通过老人在自己的几个儿女家不受待见,像烫手山芋一样,被推来推去,最后选择为了不拖累儿女而自杀的故事,串联起了关于农村养老、孝道伦理的崩塌、传统的异化等种种问题,揭露了当前中国农村老人们所面临的残酷现实。

在此,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养老、孝道等问题,就单说“喜丧”这个传统习俗,它的背后就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当代的老人已经有了一些科学知识,不再迷信鬼神观念,对死后的世界也没有多少寄托。但是,他们仍对自己身后的丧葬仪式有着很高的期待,希望儿女们给自己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作为对这个世界的告别。

当代的子女们呢,他们虽然在老人生前对其普遍苛刻,很少尽义务,让老人享受到自己的福,但他们都会给老人一个“死了埋你”的承诺。

所以,老人们普遍期待着一场“有吹有打,有说有笑”的葬礼。

本来,若按传统老规矩,很多没达到年龄标准、非寿终正寝的逝者享受不到热闹、隆重的葬礼,只能裹尸草葬。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上的演变,就不太讲究以往的那些规矩了,只要是办丧事,都很热闹。所以,“喜丧”也就不再有死亡的方式和时空限定,“死”就是唯一的条件。

因此,当人们以一种纯粹的唯物主义、“科学”的眼光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时候,生命就祛除了原有的神秘性,人们对死亡也就不再充满敬畏,生死的仪式,尤其是葬礼,就摆脱了禁忌和严密的规则,逝者不再是主角,葬礼逐渐成为了“孝子贤孙”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丧礼的排场越来越大,它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向逝者告别,而是一个向外界展示家族实力的工具。


当前社会上,丧礼仪式正在变成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其本身的神圣和庄严,则正在人们工具性表达的过程中逐渐被消解殆尽。本该庄重葬礼,正在演变成为一场场收钱和送钱的游戏。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点赞2、梅州市 网友:龙靖宇

人逝达到“喜丧”,依习俗,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谁故去都算喜丧,喜丧要具有喜的条件。

在我国,习惯上,不满一个甲子六十岁而死是不可称寿的,不能没享寿,只能说享年。享寿便具有褒义,享年是中性的。满六十而逝,可称有寿享寿了。人是重寿敬老的,越高寿越得人敬,越有喜意。六十岁满是初寿,八十岁是中寿,百岁是上寿,在年龄条件上,初寿之上,中寿之下逝去,是不称喜丧的,要八十以上,具体的要米寿以上才可以算。七十七岁叫喜寿,八十八叫米寿,九十九称白寿,百零八叫茶寿。一般不耄耋之龄逝世,不称喜丧。

不是寿终正寝的自然死亡也不算,天灾人祸意外而故就不能算,要自然合天命,是善终,不是恶死。在社会家庭上也要有喜的条件,要儿女双全,见四代,即享到“全福”:家业兴旺,人丁繁茂,儿孙满堂,坐儿孙福禄,孝抚友爱,在社会享有声誉,对社会有贡献,无恶行,具备善始善终条件,有善心,善念,善意,善行,造福后人。

点赞3、宣城市 网友:任人渐疏

大体上讲,有四条标准:

1、寿终正寝。即自然死亡,尽天年,合天命。无疾病。

2、年龄85岁以上,见四辈人。

3、有善念、善意、善心,一生无恶行。

4、家业兴旺,人丁繁茂。

点赞4、焦作市 网友:喵大人

所谓喜丧,是指过去老人寿长超过八十而逝,就可以让后人欣慰了。为啥呢?因为过去人的寿命普遍短,一般人能活到八十是件很幸运的事。因此:

儿子不想哭。为啥?因为儿子觉得父母能活这么大年纪,已是罕见的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嘛,干嘛再去哭哭啼啼,应该为老人庆幸才对。

孙子不愿哭。孙子和爷爷奶奶隔代了,虽然小时候没少得到爷爷奶奶的疼爱,但是,孙辈长大后也努力地回报孝敬了爷爷奶奶。他们认为内心虽然希望爷爷奶奶继续活下去,但是,还有自然规律限定呢。所以,在孙辈看来,这不过是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没必要假装孝顺哭哭啼啼。

重孙不知道哭。重孙辈一则小二则没有得到过老爷爷老奶奶的疼爱,对他们来讲亲情上不是那么强烈,所以他们的逝去,对重孙辈不是很震撼,因此也就不知道悲伤。

这种局面就被人们称之为喜丧。

各地风俗不同,加上时过境迁,对喜丧的界定也就不一而足了。

比如我们泰安农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享年八十以上,寿终正寝的就算喜丧。而今人们寿命普遍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刚过八十就驾鹤西归,多少有些遗憾。所以现在来讲,八十多点就走了的,说喜丧实在是不好意思。按现在人的寿命来讲,能称得上是喜丧起码也得八十八上吧。

点赞5、云浮市 网友:安朵儿

我们当地传统习俗,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无疾而终算“喜丧”!但是“喜丧”还要具备这几个条件:一是去世的老人没有长辈,二是去世的老人必须有儿有孙、三世同堂或者四世同堂。

点赞6、石嘴山市 网友:余生梦断

喜丧,完全来自民俗;和成文的典籍无关;换句话说,喜丧并非属于"国家礼仪规定"而是老百姓在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

为了回答"喜丧"的岁数到底多大?就必须先来看看什么是"寿"。寿的基本含义"活的长久";不仅如此,还必须是"全乎人"(即全寿、全终、全福)。


首先看"全寿";全身的"起点"的七十七岁,即七十七岁叫喜寿,八十八是米寿,九十九为白寿,一百零八为茶寿,一百二十称为天年;

简单说,喜丧的老人岁数应该大;活的越久越符合条件;


这是"硬指标";其次还有"全福";全福的条件一般是"子女双全"、四世同堂,有的甚至可以见到第五代子孙;而且子女中还不可以有夭折或者说死于非命之人;

最难的第三点,即"全终";这里是"善始善终"也就是"建功立业"留下"阴功"造福后人;换句话说,吃,此人还必须担任过高官,为乡里乡亲办过几件实事儿;或者在村里资助过儿童教育,修桥铺路等等。


如此来看,喜丧并非仅仅是看谁活的时间长;还必须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至少也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一大家子人口加起来可以达到一百多人——

人气旺,才有资格说"喜丧"。

点赞7、资阳市 网友:清秋悲楓

过去的人由于医学不够发达,许多疾病现在能治好的过去就没法治好,加上营养不良导致疾病缠身,国家成立之初,经济萧条疾病肆虐,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多,建国以后为了减少疾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人们体质,人均寿命很快就增至57岁多。

那时候寿命达到60周岁已是过了花甲之年就很不错了,算是福寿双全功德圆满,死也不抱有遗憾,因此,年过七十已是“古稀”。

你想想看,那时年过花甲去世都不抱有遗憾,“人过七十古来稀”,活过70岁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按照过去农村的丧葬习俗,古稀之人驾鹤西去,在操办他的后事就算是喜丧了。

现在七十岁的人去世,在操办后事的时为什么就不能算喜丧呢

因为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很注重修养,加上医疗技术先进,人均寿命已达到74岁多,八九十岁的人比比皆是,七十岁就走人他是带着遗憾而走的,因为脑子里想的是根本没活够,给这个岁数的逝者办喜丧,我认为不恰当,逝者没活够,硬给逝者办喜丧,逝者睡在地下都不甘心,没有考虑到逝者的感受,逝者在九泉之下何以安宁,因此,最好不要给70岁的逝者操办喜丧。

多大岁数去世才可以办喜丧呢

我认为应该是八十岁以上,因为老人到了八十岁以后身体的方方面面都老化了,表现在耳聋眼瞎,口辞不清,大小便失禁,不思饮食,步履蹒跚,老态龙钟,有的还是没有了思想的痴呆症,对生活失去了向往,对这个世界不再留恋,阎王爷让他寅时去决不会逗留到卯时,对死没有恐惧感,早死晚死都没有遗憾,他是高高兴兴而去的。

象这种老人仙世后自然是喜死,所以在给他操办丧事的时候就应该带点喜庆的色彩,我这样分析对吗。

点赞8、海城市 网友:鹿眼少男

问:"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按照传统习俗,多少岁算"喜丧″?

过去,我们这里的喜丧,是年龄大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寿终正寝,才叫喜丧。

老人请过初寿的不是横死的人,在家寿终正寝,就可以办喜丧。

一般丧事和办喜丧的标准就是,一般的丧事只能有鼓镲和唢呐吹打入殓起棺下葬,办喜丧除去这些,还可以请民乐穿道袍吹打,这民乐里就是有笙管吹奏了,还有戏班的坐腔戏演唱。不是喜丧的只请唢呐。

题目问多少岁数算喜丧?过去人的寿命不高,一般就是六七十岁,过八十的就是凤毛麟角,喜丧的年龄也不高。人不到六十为享年,人到六十为享寿,但人到六十并不做寿,到六十六岁才请初寿,八十为大寿。六十六岁的头一年,到六十五岁就办寿那叫请寿,请六十六。

过了六十五请过初寿人老人平安去世,就可以办喜丧了,六十四岁去世,就是一般丧事,不能办喜丧的。到了七十九岁请过八十去世的老人,就是老喜丧了。老喜丧不仅可以请民乐穿道袍笙管吹奏和唱大戏,还可以跑方渡桥的。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