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有对贵阳历史很了解的盆友嘛?


崇敬将军,追寻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今天介绍几位贵阳籍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他们也是当地的名人,他们是:
△王炳文,贵州贵阳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51年生,1969年从贵州入伍,曾任,任西藏军区司令部侦察处参谋、西藏军区边防第六团副团长,第三、第六团团长、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西藏军区参谋长、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1998年授予少将军衔。
△肖裕声,祖籍湖南衡阳,贵州省贵阳市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50年生于贵阳,1969年入伍。他是毛新宇的博士生导师。历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200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
△郭渝成,女,满族,贵州贵阳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52年生,1968年入伍。历任贵州省军区44医院副院长、成都军区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主任、304医院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2008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她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现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
俗话说“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时期在不同地区都会出现几个著名人物把当地文化推向最高峰。
贵阳文化
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精神,古往今来出现过许多的著名人物。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
王阳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生于浙江,成道于贵州。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并发落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
在龙冈,他写成了《五经臆说》,以其极富反叛精神的“异端曲说”向程朱理学发起猛烈轰击。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质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度过了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
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杨龙友
杨龙友(1596-1646),名文骢,号山子,万历24年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诗、书、画皆擅,堪称三绝。他说:“余生长万山中,而家大人又癖嗜山水,故名山大川,往往性情相习,亦往往机缘相凑,所谓得之习惯。亦根之胎骨也。”自然的灵性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主要诗文有《洵美堂集》、《山水移》、《台宕日记》等。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诗人、学者——姚茫父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1876年5月生于贵阳。1897年中举,光绪进士,戊戌变法时东渡日本,学法政,归国后任职邮传部。辛亥后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其后在清华学堂、民国大学、朝阳大学执教,并曾任北京女师和京华美专校长。
姚华学识渊博,为我国著名学者,诗文书画,名满海内。其绘画既注重师法自然,力求形神兼备,又讲究笔情墨趣,博取众长而自成一家。其书法雄遒茂密,真行隶篆,造诣俱深。
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文史学家——陈恒安
陈恒安(1910—1986年),贵州贵阳人。自幼学书从颜体入手,继临《宋璟碑》《元次山碑》等,行书写《争座位帖》又攻读《说文解字》,并学杨沂孙篆书。20岁后受包世臣、康有为书法理论影响改习北碑,对《郑文公碑》及云峰山诸刻石、《张猛龙碑》和各种造像下力尤多。
当代中国著名画家——宋吟可
1902年生,江苏南京人。原名阴科。幼喜绘画,1917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厂绘图部学习书封面设计及插图,并自学中国画传统技法,得吴昌硕指教。1945年定居贵阳。擅人物、花鸟、山水,以表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为主。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及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宋吟可画辑》、《宋吟可作品选辑》等。曾任贵州美术家协会主席。
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萧娴 萧娴(1902—1997)中国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家,字雅秋,号枕琴室主,又号蜕阁。1902年出生于贵阳。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萧娴自小耳濡目染,极喜写字,因聪慧好学,又习篆刻、赋诗歌、学绘画,少年时代便名震书坛。
在贵阳的名人中重点介绍贵阳人引以为傲的3位院士,他们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沈德忠(1940—2014),贵州省贵阳市人,人工晶体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曾任建材部非金属矿研究所工程师,中材科技集团总公司人工晶体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教授等职。
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晶体材料的生长、应用及探索研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他研制成功大块高光学质量的KTP单晶,彻底打破了美国对该晶体的垄断和对我国的禁运。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熊毅(1910—1985) ,贵州省贵阳市人,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32年获北大农学院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51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土壤队研究员、队长,中国科学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等职。
他毕生致力于土壤科学事业,是中国土壤胶体化学和土壤矿物学的奠基人,土壤发生和土壤资源研究、水稻土和土壤肥力研究、土壤生态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他带领科技人员在黄淮海平原开展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和农业综合治理工作,为提高黄淮海平原的粮食生产能力做出重大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殷宏章(1908—1992) ,生于山东兖州,原籍贵州贵阳,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29年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兼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交换教授,北大教授,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所研究员、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等职。
他主要从事植物生物化学、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研究,为中国植物生理学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你知道还有哪些贵阳名人请补充。
近日读到一本书,名为《贵州历史故事》,作者范同寿,其中就有不少贵州名人。贵州的名人大家说了不少,我就按此书的年代编排略作一点补充,也算是借花献佛,供大家品评讨论。
其一有唐蒙。汉武帝时期,番阳(今江西波阳东北)令,出使南越,吃到一种产于巴蜀的食物,叫枸酱,蒙由此推测,从巴蜀有近道可达牂牁江而通南越。唐蒙上书,愿探寻此道,如能抵夜郎则就近募兵,顺牂牁江而下,出奇兵平定南越。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夜郎国。夜郎候阳奉阴违,蒙忧虑,主动请婴,修筑从僰(音博)道通牂牁江的道路,后因阻力和困难太大而半途中止。唐蒙过境夜郎,征讨南越,其作用不仅是为西汉政权开疆拓土,实际上也多少改变了夜郎地区的交通状况。所以夜郎的老百姓非但不恨他,反而把他记住了,桐梓境内的“蒙渡桥”,便是为纪念唐蒙而命名的。
其二有盛览、尹珍。汉武帝时牂牁郡有青年名盛览,聪慧勤奋,刻苦好学。那时夜郎地区乃蛮荒之地,识字、读书人如凤毛麟角,苦于无良师。恰逢司马相如奉命出使西南夷而至牂牁郡,盛览趋之求教,相如感其致诚,将作赋心得倾囊相授。盛览学成归故里,忧心家乡因交通闭塞致文化落后的局面得不到改观,个人的力量就像“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于是他决定兴学授徒,让大家一起来热心于传播文化,最终使牂牁地区渐渐有了读书的风气。
尹珍,字道真,毋敛(今独山、荔波之间)县人。时常感叹家乡文化落后的状况无法改变,遂决定到中原去拜经学家许慎为师,以求取真经。珍到汝南,说明来意,许慎深受感动,收珍为徒。尹珍不负众望,学有所成,名声渐大,家乡人担心他不把所学知识带回来传给家乡子弟。预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年,尹珍回到家乡,随即广收门徒,开办学校,专门讲授儒家经典,使毋敛一带的教育文化有所发展。公元153年,他又拜学者应奉为师,虚心求教,一时传为美谈。后来东汉朝庭了解到尹珍在儒学方面的造诣很深,特选拔为官。先任尚书丞郎,公元162年升为荆州刺史。尹珍在贵州讲学的范围很广,在今之正安、绥阳等县,皆有其讲学遗迹,道真县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得名。
其三有冉琎、冉璞兄弟。二人系播州(今遵义地区)人氏,年少喜舞枪弄棒,年长爱好游历山川,沙盘演武。公元1236年蒙古兵由汉中进犯四川,一月间成都五十四个州郡陷落,时势严峻。冉氏兄弟二人,虽处僻壤,却心系国家兴亡,只弟二人决定,投
余玠麾下效力,余玠为南宋末年抗战名将。公元1242年南宋朝庭任命余玠为四川安抚置制使兼知重庆府,负责抵抗蒙古军。余玠到任后,设招贤馆,集思广议,冉氏兄弟在这时向余玠献计:自成都失陷,重庆、合州处战略要沖,一旦失守,必致全川陷落,势必牵动大局。但合州地形不利防守,只有因山势修城立寨,筑垒屯兵,迁州城于山里,才能阻遏蒙古军的进攻。余玠听此言大喜,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兄弟二人进而指出,尽地利莫过于合州钓鱼山。若能迁城钓鱼山,广聚粮,加强备战,则敌难破。随后余玠命冉氏兄弟到合州修筑钓鱼山城,同时在嘉陵江、沱江、渠江沿岸险要处建山城十余处,将各州治所移入山城。同时南宋朝庭任命冉氏兄弟分别为承事郎、承务郎,看手搬迁合州和整顿防务事宜。公元1258年,蒙哥亲率大军,沿嘉陵江分兵进攻重庆、合江,蒙古军围攻钓鱼山城达九个月,山城固若金汤,岿然不动。不久主帅蒙哥中流矢身亡,蒙古军不得不放弃围城而退军,直至南宋都成杭州被攻破,合州和重庆仍在南宋军民的掌握中,合州军民团结一致持地利坚守三十六年之久,冉氏兄弟二人居功至伟。
其四有奢香。明洪武年间,贵州水西彝族土司霭翠和其妻奢香归附明朝,明朝庭设贵州宣慰司,治所在贵阳,封霭翠为宣慰使,地位在其他土司之上。马晔为贵州都督,其人好事贪功,鼠目寸光,不顾当时情势,企图在短期内用武力消灭所有土司。为达到这一目的,马晔无事生非,挑起矛盾,乘势兴兵,攻土司领地,捕土司头目,搅得地方不安宁。奢香虽为一女子,但却比男儿土司更具政治远见,任马晔挑唆,不为所调动。马晔不甘一事无成,设计污陷奢香,使奢香受奇耻大辱,水西各级头目不服气,要起兵割地自雄,她虽十分委曲,却想到战端一开,地区要大乱,百姓要遭殃,如此则正中昏吏之下怀,这是不顾大局的蠢事,是断断不可行的。三思之后,奢香对部下动之以情,晓之以义,绝大多数人的愤怒被平息下来,少数挟私极重的也不敢轻举妄动。奢香感到马晔不走,迟早要出大乱,再则受此大辱,也要向朝庭讨个说法,于是她决定上南京告御状,朱元璋判清事件原委后,杀马晔以平民愤。
后来奢香还为改变贵州地区闭塞状况,加强与中央和邻省的联系,在环境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亲自率领军民开驿道,疏交通,使黔东北与川、滇、湘连接起来,方便了邻省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她又设龙场九驿,累功受封顺德夫人。作为一名少数名族妇女,她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其事迹在贵州各族人民中传为千古佳话。
其四有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时期,思州、思南两同宗田姓土司为夺地而相互仇杀,打得老百姓没有安宁日子过。朱棣设计智擒二田姓土司,随即杀之以安民。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庭下令按照内地各省行政建制,建贵州布政使司,次年又设置贵州按察使司,连同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置的都指挥使司,贵州三司具全,成为明王朝十三行省之一。贵州行省的建立,是明朝对边疆地区统治政策的改变,这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之后的贵州名人就不再列举了。唯独张之洞可以说一下。张之洞原籍河南沧州南皮,而非贵州兴义府,因其父在兴义为官,举家南迁,出生于兴义地区。据民间流传,他耻于为贵州人,原因就是,黔省有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毁誉在外。把他算在贵州人里有点牵强。不是贵州人的人能为贵州谋福祉且以贵州人为荣,当仁不让是贵州人。否则不能算是贵州人。
述古是为了继承前代精华的思想,但重点还是在当下以及未来。如今的贵州已今非昔比。高速公路已通到县,老百姓买了车,人的交流贸易范围就会更宽。高铁在贵州架个“大十字”,北可通成、渝、甘、陕、京;南可达南海;西接昆明;东往上海,南来北徒的物资产品在贵州汇聚交换。贵州修桥筑路的成本对平原地区大得多,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贵州的扶持决心有多大。贵阳正在建轻轨,东西南北新城区规划有数条轻轨相连,以后出行不再是大问题,大数据在贵安落户,带动很多产业,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可以预见将来的社保、医疗、读书、衣食住行等条件会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奔小康一个都不能落下……这许许多多好的好事喜事,古人泉下有知也会感其至诚。古人的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后人才知道前代的事。现在的多数人看不到当代的建设英雄,只是因为“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年以后,史家也把他们的事迹写入史书,那脉落就清晰了。即然如此大家就应该少点牢骚可以防肠断,多点“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样才不至于辜负了“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好代。
贵州唯一开国上将杨至成将军(1903年11月30日——1967年2月3日)。

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在贵州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杨至成将军来自于贵州三穗县,少数民族(侗族)。三穗县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岑巩县、镇远县、剑河县、天柱县相邻。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曾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
我国开国将军1614位,贵州仅有一位上将杨至成将军和一位少将陈沂将军。

陈沂少将来自遵义,17岁参加革命,曾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和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
众星璀璨,1614颗星星照耀祖国大地,2颗星星点亮贵州,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些英雄,是他们让我们过上和平年代,让我们祖国走上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