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中年会发现,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大都过的很好”你怎么看这句话?
我73年生的 ,已经人到中年了,奔五的年龄,只有一个独生女儿。
我们这些70后,在生二胎事上应该是最悲催的一代。
60后基本生不出来了,他们不着急,波澜不惊。80后来日方长,他们也不着急。
唯有我们这些70后,之前被耽误了,现在放开二胎了,纠结无比,到底生还是不生?再不生的话就来不及了。

老实说,放开二胎后,我也曾纠结过,我们黑龙江计划生育是很严格的,这次好不容易放开二胎了,却在生与不生的事上犯了纠结。
因为独生女儿今年已经15岁了,再生的话,两个孩子年龄差距太大,这样的话会有代沟。
而且,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比较自私,想一人独享父母的宠爱,比如我女儿就明确反对我们生二胎。
在生不生这件事上,还有个纠结,就是现在养孩子成本太高了,主要是教育成本。拿哈尔滨来说,补课之风很盛,我女儿上初中后,一年补课费大概5万+,这还是初中,若是上了高中,花费会更高。
其实有时想一想,人生苦多乐少,人一生下来就是受苦的,与其这样,为什么要生孩子呢?还不如不生为好 。
而且,现在人类社会充满了变数,比如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夺取了很多传统的工作机会,将来我们的下一代,会面对怎样的世界呢?
以上是不生的理由,完全出于理性考虑。但是生的想法同样很强烈,因为我喜欢小孩子,而女儿小时候太可爱了,非常渴望时光倒流,再来一次。将来儿女绕膝,多好!
其实,我并不是那种封建的人,什么传宗接代都是扯,可是,还是有些介意女儿生的孩子将来要随别人的姓,自己将来要当外公的。
但是,有一点明确,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生一个孩子确实更轻松一些,经济方面相对宽裕一些,能把主要精力用在独生子(女)教育上,全心全力培养孩子成材。
而家庭有多子女的话,除非家庭条件极好,否则的话,养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确实比较累心的。
尤其将来子女结婚,女儿倒也罢了,儿子结婚,按照传统风俗,总该给儿子买房,再不济也得拿出点首付支援是不?
所以,只有一个子女和多子女家庭各有各的优势吧。借用那句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身知道,就看自己怎么想了。
最后祝福我们这些70后,祝大家平平安安,开开心心过一生。
有一位老人七十多岁了,癌症晚期。一个女儿四十多岁,未婚。
老人长期住在医院里,女儿在私企上班不能长期请假,其实长期请也可以,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基本上就算失业了,所以七十多岁的老伴陪护。中间需要做多种检查,老伴一个人做不了,还好可以请护工,明码标价的,并不缺钱的日子也并不是多难受,但是没有分担的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法分担。
另一位老人,四个子女家庭条件都不错,四家轮流住,但是交接的那一天都不情愿,老人出了上一家的门进不了下一家的门 最后冻死街头。
真正的幸福不是有一个或几个孩子,而是你要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晚年,指着谁都不是万能的。
我个人是独生子女,90后,生活在沿海城市,从小家庭幸福,我周围的同学绝大多数也是独生子女。后来上了大学,我们宿舍八个人,有三个人有弟弟,一个人有哥哥,另一个是有姐姐,其余的两个人和我都是独生子女。就家庭条件来讲,我们三个独生子女和另外一个有哥哥的舍友的家庭会比其他人好一点。先说说我那个有哥哥的舍友,他们家之所以生下了二孩的她,是因为她的父母真的太想要个女孩了,有点“重女轻男”,哈哈哈,用我舍友的话来说“他哥像是被领养的,只有我是亲生了”。玩笑归玩笑,这可能也是她父母教育子女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说说,我另外三个有弟弟的舍友吧。为了方便区分,分别起名小红,小绿,小黄吧。小红有一个弟弟,在她的口中,他的弟弟是一个不学无术,语言表达能力极其欠缺的一个孩子。她弟弟的各种班级群或者学校事务都是她在操心。在我们大二的时候正值他弟弟中考,由于平时学习并不是很刻苦,她的妈妈总是打电话给小红让她多劝他弟弟,小红对此也很无语甚至对他弟弟的行为感到愤怒,因为小红每次打电话都是去宿舍外面打电话,四年从没听见过她和家里人的通话过程。她弟弟的情况也都是听她和我们说的。对于她的父母很少向我们提及。但有一次让我印象很深,她如往常一样,在宿舍的大阳台那打电话(因为我们住六楼,那有一个露天的大阳台)我恰巧从食堂吃完饭回宿舍,需要穿过大阳台,就看见她在阳台打电话,那一次她的情绪非常激动,哭的很大声,我只听见她说“她考不上,难道还要怪我吗,我能怎么办”,说完这句话不知道电话那头说了啥,他就把电话挂了。然后坐在了地上。那一刻,我没去打扰她,因为是晚上,即使是知道有人路过她也不会知道是我。如此,我便回到了宿舍。过了大概半小时小红回来,我没向其他人说我的所看所听,她回到宿舍也是如往常一样,依然会和其他人搭话,但我很心疼她的努力“掩饰“”。后来,她的弟弟以高数分数线2分的成绩考上了高中,那天她是在宿舍打的电话,也是她妈妈第一次主动给她打的电话。但她好像并没有太高兴的感觉,只是说:“考上了就好”。中考结束,我们也很快就会考试放暑假,大二的那个暑假她没有回家,而是自己找了一份兼职赚钱。九月份开学后才知道,他干了两个月,挣了不到5000块钱,我的大学所在的城市,夏天很热很热,而她住的地方,不仅没有空调连风扇都没有。
小黄,她的弟弟比小红的弟弟小很多,还在读小学。但学习成绩也是不行,总是旷课逃学,小黄的家庭和小红一样也是农村,父母也是到处打工,供孩子读书。小黄是一个不太有主见的人,总是跟随别人的意见,对于一些大的决定总是难以抉择,甚至于谈恋爱,他总是被男朋友牵着走,男朋友说东就是东,连吃饭都是她去楼下等她男朋友。大四那年我们搬宿舍,很多人都是男朋友过来帮忙搬,而当她打电话让他男朋友来帮忙的时候,他男朋友说他太困了就不去了,大白天躺在宿舍睡大觉。我们都替他感到很无奈,而她依然没有任何的不高兴,反而还在为他找理由。而等到他男朋友搬宿舍的时候,她成了她男朋友专业唯一一个女朋友过来帮忙的人,为此她的男朋友还在很多男生面前显摆了一把,最后小黄累的躺了一整天都没缓过来。对于她的男朋友我并不想发表任何的观点,但我想说爱情是双向的,不是一个人的付出。小黄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但她好像总是觉得很多事是她应该的,我不清楚是不是家庭的原因致使她在感情或生活上如此的卑微,总是在为别人让路。有一次,办活动,电影周,我作为活动的策划和领导者,需要写方案并选一些电影,我就在宿舍问一下大家的想法,集思广益一下。我觉得《唐山大地震》还挺有意义的,于是就问我的舍友,暂时待定一下这部电影。讨论完大家都觉得挺好,但小红和小黄说他们没看过这部电影,这让我还是挺惊讶的,而我的舍长竟把她的惊讶当众说了出来,这让小红和小黄有些尴尬,最后,我的上铺打了圆场过去了。后来小红和小黄看了这部电影,他俩问我说“你说要是我弟和我同时压在那个石头下,我妈会救谁呢”,我当时有点愣住了,因为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可能因为是独生子吧,但我记得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我问过我爸,我说:“爸,要是你做选择,你会就谁”。我爸说;“我不会让你处在这样的危险中。”我就把我爸对我说的话告诉了他们,他们说你爸真好,不行,我也得问问我妈。过来几天,他俩还真的问了他们的妈妈,小红说她的妈妈没给出正面回答,小红说,我妈应该会救我弟。而小黄的妈妈说“我会救你弟弟,因为你比她大,你享受的爱比她多很多年。”当小黄说完,我当时真的很愤怒,我当时立马就说“那你怎么不问你妈,我弟要是我哥呢,你救谁。”小黄当时说,“对哈,不过.....我觉得我妈说的也对,我弟小,应该救他。”对于小黄,我是又爱又恨,我心疼她的“应该”,我恨她的“应该”。世上哪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现在也都毕业了,听说毕业后她,还是挺艰难的,我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她也回到了老家,也帮不上她什么忙,希望她可以遇到一个良人吧,好好爱她就好,把她缺失的都补给她。
最后说一下小绿吧,小绿的弟弟上初中,,是一个阳光善良的贴心大男孩,小绿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在家照顾弟弟上学,他的弟弟总是帮着妈妈干活,很孝顺妈妈,也很明白爸爸的辛苦,学习上很刻苦,他经常把她妈妈给的零花钱赞起来给她的姐姐小绿。小绿经常说我弟弟就是我的骄傲,还说感觉她和弟弟生错了顺序,弟弟更像是哥哥,总是操心这操心那的。但小绿也是不太有自己的主意,但她经常跟我一起,她的品质很好,没有过多的心思,但有点越努力越心酸的感觉。她总是出没图书馆,她就想拿一次奖学金,但她的学习总没太大的起色,奖学金也没拿到过。为此直到毕业,这都成了她过不去的坎。
努力的人总会有所得了,学习是一个长线的过程,既讲究效率也讲究方法,行为上的努力和思想上的努力要划分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今天看到了这个问答,突然勾起了很多的回忆,洋洋洒洒的就堆砌了这些文字,感谢遇见,希望我们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慰藉,希望我的朋友们都能一生努力一生被爱,希望大家在彼此都看不见的日子里都熠熠生辉。
感谢阅读,我是梦枕星河的女子,喜欢我的文字可以关注我。
感谢所有不期而遇
我是一个差不多揪着70尾巴出生的中年人。39岁时,大宝11岁半,二胎出生了,所有关于生不生二胎的利弊我全部都考虑过,但我发现这简直就是一个伪命题,我顺应了现实,还是把孩子要了下来。
直到现在,有时看着二胎天真灿烂的笑脸,我又会涌动当初的那些纠结,如果当初没有要这个孩子,我现在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个是经济上的,第一个是情感上的。
生二胎无非最大的影响就是家庭财政支出增大,进而给自己添加了不少的压力。特别是有些家庭在孩子出生以后,没有老人家可以帮忙,很多宝妈都是被迫辞职在带孩子(家里有矿,无须宝妈赚钱的另当别论)。说实在的,现今社会上很多的烦心事都是因为钱引发出来,因为挣不到钱就甩锅给生二胎,这事也不少见。
说说我的个人经历吧!我们家里没矿,当初因为全家人一致决定把二胎生出来,最终原本想送大宝去读私立重点初中的计划(提前录取了,年花费大概需四五万),最终去了一间公立初中就读。我曾经问过大宝,你恨不恨妈妈因为生了妹妹而没让你去读重点初中,她很懂事的说,那算什么呀?到底是人重要还是去哪里读书重要?初中毕业,大宝还算争气,靠自己考上了重点高中,着实是给我们省了一大笔钱。
原本担心二宝的出生会让生活品质直线下降很多,但这几年观察下来,其实也差不多,主要这几年的工作还算稳定,收入即使是没有增加,也不至于让生活陷入拮据,可能就是一些教育和消费观方会有所改变。比如对二宝的培养,我现在没有像以前那样子,不停的想给她报什么兴趣班,孩子每天就是快乐的玩耍,我对此也非常的佛系。
我现在是两个女儿,我从来没有奢望过未来的老年生活要靠两个女儿。自己也服侍过老人,未来孩子对自己能有多孝顺,也是随缘吧!
如果你想着生二胎出来,未来就能为你养老,这个赌注说实在真的很大。无论什么时候,真的还是得靠自己,年轻的时候自己攒点钱,老了的时候才能够为自己负责。如果你保证不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却寄望于孩子,多半是没有任何安全感。
从情感上来讲,小宝的出生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非常多的欢乐,其实不也等于用钱买的欢乐吗?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生孩子其实享受的是在养育她的过程,而不是想着最后的回报。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听着小家伙对自己说着腻乎的“情话”,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非常大的充盈,从这点上来说,我怎么会后悔生了二胎呢?
也许我没有生二胎,我也能过上只有一孩那样的中年生活:孩子在校寄宿自己除了上班,下了班几乎就是爱怎么乐就怎么乐,那是另外一种快乐。而我现在虽然会更忙更累,但我体验的是另外一种快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快乐,大脑获得的快感是一样的,真的没有可比性。
两种生活,各有各的遗憾,各有各的好,更不应拿对方的弊端去跟自己的益处相比较,生活嘛,本来就是冷暖自知,只要你觉得是值得的,它就是对的。
很多人到晚年才会发现,只有一个孩子的自己,晚景可能很凄凉。
中年朋友觉得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过得很好,因为还处于壮年嘛,等到晚年就不那么想了。
人生某一个阶段的感受,绝对不是人生的全部真相。
我一个朋友是脑血管专科的医生,大主任,主管临床很多年的那种。因为住院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常年跟患者和家属打交道,所以那些老年人,晚年过得好不好,他是相当有发言权的。有一回我俩聊独生子女、丁克老了以后幸福不幸福的问题,他就跟我说,他们医院里住院的老人,大致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家里一看就特有钱,至少几千万往上的那种,吃喝、保养、药品什么都用最好的,聘请专业护工两班倒的照顾,来探望的人也多,各种亲戚朋友,有时候担心休息不够,还得限制探望。
第二类,普通人家,没那么多钱,虽说用不起最好的吧,不过子女孝顺,兄弟姐妹轮着照顾老人,有的家庭也请了护工,看上去也还是不错的,老人平常心情一般都还好,恢复的也快。
第三类,独生子女家庭,家里说不上富裕,也不能说很穷,至少住院费、手术费什么的还是能按时缴的,子女很少露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类老人的问题,主要就是孤独,一言一行就能流露出那种孤独感。
第四类,家里明显缺钱,有的儿女多,但是吵架,有的家里就一个儿女,愁眉苦对。治,还是不治,生,还是死,是一个大问题。
第五类,老人一个人留在医院里去世的。有的是子女来了以后消失无踪,有的是一开始就没有子女过来,真的挺悲凉。
那天我和那位医生朋友聊了挺多,最后他总结了一下,啥样的晚年大概率能比较幸福:
首先要努力去做个有钱人,如果既有钱,又不缺儿女,那么恭喜你了,你会感到幸福的,有钱不一定幸福,但幸福确实与钱相关,尤其到了晚年。
大多数发不了财的普通老百姓里,子女多的更容易幸福,对,多子多福仍然成立。
所以,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多赚钱和多生娃,对人生幸福都很重要。
虽说这俩事儿,都有难度。
我就一个女儿,她已经上高中了,半月才回来一次,我现在就感觉到了清闲,没有所谓的人到中年筋疲力尽的感觉,反而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
有的亲戚、熟人见面会问我只有一个闺女吗?当听到答案时,会替我遗憾,说怎么不再要个,一个太少了,到老了怎么怎么样………
我这个人想的挺开,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再要一个孩子人生就完美无憾了?人生短短几十年,想开、看开,就那么回事。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所以一定要自己先活明白,自己一定要学会享受人生,自己这辈子享受过人生,才不枉此生来世上一回。
我现在的日子就很悠闲,平常上班,闲暇时间美美容、购购物、健健身、读读书……
可能有人会说自私,只想到自己。错了,因为只有一个闺女,我从没让她受到过委屈,甚至上大学的费用都给她准备好了。
等我退休了,我也准备自驾游,全世界是没能力看遍了,但全中国我一定要看一遍。
所以一个孩子也好,几个孩子也好,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对错。
“很多人到中年会发现,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大都过的很好”你怎么看?
是的!我用儿子的话回答你的问题。
很多年以前,我们在家里聊天。当我们聊到邻居张家就一个小孩,又高又胖,看样子非常健康的时候,儿子说了一句话:“妈,一个苹果,一个孩子吃了跟两个孩子吃了是一回事吗?”
我觉得儿子说得非常有道理。
一个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好。
在城市里,一个孩子的家庭,大都是50后、60后、70后的人。那时候,国家只准生一个孩子,想多生也不行。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很好。
1.一个孩子从小就享受最好的待遇。玩具高档;书籍很多。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2.家长有条件经常带孩子旅游,开阔眼界,增长了知识。
3.孩子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家长为了培养优秀的孩子,不惜一切让孩子去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中小学,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
一个孩子的家庭,岳父岳母、爸爸妈妈都有工作,没有经济负担。
一个孩子的家庭,自己有工作,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大都有退休工资。在经济方面没有一点负担。他们自己买房买车,老人多少都能给于资助,所以生活比较好。
如:我的两个孩子都是70后,都是一个孩子;孩子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有退休工资,所以他们的家庭都过的比较好。
我妹妹是50后,在烟台也是一个孩子;她儿子是80后,更是一个孩子。我妹妹两口子工资不高,但是一个孩子,他们的退休工资花不了,可以资助她的儿子。所以儿子有房有车,生活比较遐逸。
在城市,一个孩子的家庭,自己有工作,自己有工资,岳父母、父母都能帮助他们。所以他们的日子都过的很好。
岳父母、父母的养老问题自己都能解决。
城市一个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工作,有养老保险;有医疗保险。有病住院除了国家报销的部分,自己能承担。不用儿女讨钱。
养老问题,自己有工资,到老了可以顾保姆,可以去养老院。儿女跑跑腿就可以了。
所以很多人到了中年后会发现,一个孩子的家庭都过得很好。
妈妈住院,我做了陪护。邻床的大姨不到70岁,陪护的是她儿子,他焦虑地在病房里来回踱步,眼睛盯着手机屏幕,估计是在等谁的电话吧!
突然间,电话响了,他拿起电话的那一瞬间,眉头拧了个大疙瘩,整个通话过程,足足有几分钟,他只说了一句话:你如果实在不能照顾的话,那就给咱妈雇个护工吧。
不一会儿,病房的门开了,进来一个女人,应该是大姨的儿媳妇。大姨微微欠了一下身子,嘴角挤出了一丝笑意,有些讨好似地说:Y头来啦!
这个女人像没听见似的,直奔着病房的窗口去了,她两手插兜,站在窗前,像是思考问题,又像是和谁赌气。
听大姨说: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大姨的老公在儿子14岁那年,因公殉职了,从此,大姨从一个柔弱的女子,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她白天上班,晚上到毛衣加工点,领些手工活回来做,一干就是半了夜,亲戚朋友见她太辛苦了,参和着给她找个男人,大姨一个也不看,自己生养的孩子,打一下,骂一下就过去了,如果是后爸打的话,不是自己的孩子,会有个轻重吗?当妈的谁看了不难受?
为了儿子,大姨打消了再嫁的念头,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上大学,生活虽苦,倒也其乐融融。
大姨常说:等儿子结婚,娶上媳妇了,抱上孙子了,她就该歇歇了。
只是,世间万物有多少是按照你既定的轨道运行的?
儿子确实如她所愿,娶了个貌美的儿媳妇,只是,不肯生孩子,两个人要做丁克。
为这事,大姨没少开导媳妇,诸如,没有孩子,老了财产给谁继承?生病住院连个跑腿的人都没有。大姨越盼着媳妇生,媳妇越不生。
婆媳之间因此有了矛盾,儿子是个媳妇奴,媳妇说什么是什么?打从儿媳妇决定不生孩子的那一刻起,这个家就打破了曾经的美好与和谐。
尽管大姨倾其所有的对儿媳妇好,儿媳妇还是觉得她做得不够。儿媳妇眼中的婆婆,哪哪都比不上自己的妈。儿子呢?娶了媳妇后,他的亲妈就变成了岳母。
大姨孤单单的一个人,感觉自己的后半生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日积月累的悲伤,导致了大姨患了心脏病,需要支架手术。
大姨住进了医院,陪护当然是唯一的儿子,大姨的儿子近40岁,在单位里是个小干部,主管生产,算不上事业有成,但月薪近万的薪水,还是令大姨挺自豪的。
自己的病拖累了儿子,大姨觉得挺愧疚的,儿子人在医院,心在单位里,一天无数个电话,都是关于单位的。
儿媳妇是国企单位,工作比较清闲,大姨知道,就算儿媳妇天天在家休息,也不可能到医院来陪护她,给她端屎端尿。
儿子和儿媳妇的通话,大姨是听得真真切切的。
次日,病房里进来一个50岁左右的妇女,长的膀大腰圆,一看就是干力气活的人,她自我介绍姓王,是大姨的儿媳妇为大姨请的护工。
打从这个护工上岗后,大姨的儿子只出现在大姨的电话里,或视频或打电话。
护工王姐是我所见过最好的一个护工,也是最严于律己的一个人,她从来不坐患者的床,也不乱窜病房,更不会像那些护工在走廊里聚堆聊天,她给大姨按摩擦身,洗漱完毕后,就在那个固定的小凳子上,也不看手机,也不闲聊。
大姨偶尔咳嗽一声,她立马起身,按摩下大姨的后背,那关切的眼神,不像是大姨的护工,倒像是大姨的女儿似的。
把3床的患者羡慕的说:我如果遇到这么好的护工,我一定加倍给她小费。3床曾经那个护工,让她给按摩下,护工眼睛一翻,嘴一撇,没好气的小声嘟囔着:按摩惯了,总是想着按摩,毛病都是惯出来的。
可是护工王姐,仅照顾了大姨一周,就因为家中有急事回去了。
这期间,大姨的儿子也没雇到合适的护工,无奈,他又请了假来陪护大姨了。
单位和家都离不开他,大姨的儿子一脸疲惫,医院的陪护也没有地方睡,他每天晚上就坐在凳子上打个盹,媳妇休息也不来替他,偶尔来送个饭,像一阵风似的,来也快,去也快。
大姨心疼自己的儿子,可也没办法,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还有个侄女,但是远嫁,如果侄女嫁在附近的话,让侄女来替换下儿子,儿子也会轻松些吧。
儿媳妇,大姨是指望不上的,更不敢指望。
那天,儿子给大姨喂饭,电话响了,是儿子的岳父打来的,岳父焦急的声音说:你现在在哪?你妈在小区里遛弯,不小心踩了一个香蕉皮,摔了个仰面朝天,你妈本来腰就不好,这下不敢动弹了。你快点回来,我一个人弄不动她。
岳父的电话像是皇帝的圣旨,大姨的儿子,简单地安顿好了大姨后,拎着自己的衣服,一溜烟地跑了。
大姨瞅着儿子的背影,一个劲地叹气。
大姨的儿子光顾着岳母了,没法管大姨了,儿子打电话和大姨说:妈,我丈母娘伤的不轻,腿都不敢走路了,这几天,我没法照顾你了,你看你,是不是自己雇个护工啊!
大姨没说话,叹着口气,把电话挂了。
护工是医生给大姨找的,看起来很年轻,比前一个护工王姐小很多。
她嘴巴很巧,爱说爱笑,一来到病房就和大姨热情地握手,自我介绍姓刘,她笑着对大姨说:以后咱俩要好好合作啊!有什么需要我的地方尽管说啊!之类的话说了很多。
可小刘照顾了大姨一段时间,我们才了解,这人不仅嘴快,腿也快,一遛烟的就没有了,动不动就跑到别的病房,找她那个拐了好几个弯的表妹去了,她的表妹也是做护工的。
两个人时不时在我们这个病房,说说笑笑的,叽叽嘎嘎的,没完没了,令我很是纳闷,她作为一个护工,难道不知道病人需要休息吗?
大姨也许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姨说:小刘,你别光顾着说话哈,你打开一盒牛奶,插上管子递给我。
小刘有点不高兴,但还是麻溜地打开牛奶箱子,取出一盒牛奶,塑料管子往上一插,由于用力过猛,牛奶喷得大姨脸上,脖子上都是,大姨面露无奈。
晚上,大姨的儿媳妇过来送的饭,她再也不是第一次来时,那个趾高气扬的样子。
看样子是照顾她妈累的不轻,眼睛红肿,眼袋膨出。
大姨问:你妈现在怎么样?这一问,儿媳妇的眼泪下来了,“医生说情况不容乐观。”
大姨也没安慰儿媳妇,也许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吧?
大姨吃完饭后,儿媳妇拎着饭煲就走了。
3床出院后,又进来了一个大妈,大妈近80岁,冠心病发作了。大妈2女1儿,齐刷刷都来了,一个也不少。
儿子是医院的麻醉师,大女儿一看来头不小,大妈入院第二天,来了一帮员工,一个个往大妈手上塞红包。
听大妈说:这些员工都是大女儿单位的。员工走后,大妈把这些红包,悄悄地塞给了照顾她的小女儿。
晚上,大妈的儿子和儿媳妇来了,儿媳妇手上拎着不少好吃的,还塞给婆婆一个红包,大妈嘴上推说着不要,手已经接过红包了。
可以想象,大妈这两女一儿,照顾最多的应该是这个小女儿。
周末的时候,大女儿来了,是来替换小女儿回家休息的。
小女儿顺手把别人送的好吃的,都拿回自己家了。
结束语:人老了,有些事情真的是无能为力,她不想麻烦儿女,她知道儿女有工作,她也知道儿女要工作,要养家糊口。
可是不麻烦儿女,又有谁替自己跑腿,交这个费用,那个费用,办这个手续,那个手续。
再说,现在都是智能大数据时代,别说老人有病,就算没病,也弄不明白这些东西啊!
真诚地希望国家,以后会有更多养老机构出现,满足各个层次老人养老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孝顺的标准,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即而变化。
以前讲父母在不远行,现在多少人远离家乡在外打拼,你能因此说他们不孝吗?
丁克的家庭越来越多,你能说他们不孝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各家也有各家的情况,生活不易,孩子愿意伺候我们,当然高兴。
孩子若有难处,不能天天侍奉床前,我们也不能用孝顺绑架他们,你情我愿,互相尊重,有心意就好。
这才是当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的新模式。
我就是你说的这种情况。本人现处中年,是一名教师,位于省会城市,妻子是一名企业高管,就一个女儿在上大学。原先对没有儿女双全感觉有点遗憾,但是近几年好像心态越来越好,感觉就一个小孩挺好的,没有生活压力,夫妻都有自己的事业,经济上以后肯定不要孩子负担,可能还会支持孩子。想想当年要再多生个孩子,现在可能还要忙二宝,妻子也不可能专注事业,家庭收入可能要降不少,身心可能都不会这么放松,所以一个孩子挺好的,只要把她培养成人成才,以后能立足就行了,什么养儿防老,什么传宗接代?一切都是浮云!我常讲,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受罪的,只要一辈子少受点罪就是圆满!
很多人到中年会发现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过的很好,我认同这种看法,但在原来,老人们的观点多子多福,,子孙绕膝,讲究人丁兴旺,累死累活,心甘情愿,而如今则不同,年轻人多数只生一个小孩,图清闲享受,毋庸置疑,孩子少最突出一点经济上压力轻,生活轻松加愉快,专心致志抚育一个孩孑,学习各方面都能观察,照顾的上,而孩孑多则不同,压力大,经济上花销大,现在人们攀比,心理负担重,压的透不过气来。沒白天黑日地工作,过的不如一个孩的家庭轻松,看看周围的人群与家庭,不用到中年就己经感觉到了!所以我认同这种看法。
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吧,我有个姐,我们两家过得截然不同,我40岁,结婚17年,一个孩子,16岁,老公有两个姐姐,我结婚的时候婆家条件不好,我和老公很努力的经营着日子,我也想做个好媳妇,孝顺公婆和睦一家,娘家爸妈给的思想就是家和万事兴,但是这十几年我过得很不顺心,公公婆婆偏袒闺女,闺女又蛮不讲理,婆婆为了闺女,说瞎话,当戏精,各种挤兑我,把我和老公挤兑离婚后又找人去请我,说是只要我复婚婆婆给我跪下都行,为了孩子为了老公,我复婚了,婆婆继续作……现在我婆婆作的我们跟老公他姐好几年不说话了,我也好几年不怎么跟我婆婆说话了,我不敢生二胎,这样的家庭我只想把儿子好好带大,过好我自己小家庭的日子。
我姐婆家有个哥哥,有个妹妹,公公婆婆讲理,一大家人都相亲相爱,那样和睦的家庭她说生两个孩子多好,人多有事可以商量。
我觉得一个孩子也有幸福的,两个孩子也有幸福的,家里的老人很关键,穷过富过的让孩子们和睦了老人才幸福,别把心长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