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有没有不是陕西人,谈一下来西安的第一感受?

提问时间:2023-07-05 11:16关键词:西安,陕西

问题补充: 西安是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今正迈着前进的步伐走向国际化,你来西安的感受是啥呢?

点赞1、北流市 网友:手放开々

我是山东烟台人,童年生活在山东潍坊。1970年十二岁时随父母全家迁到陕西西安,安家在玉祥门里的西北一路,距离城墙也就百步之遥。

七、八十年代的西安,生活物资比较匮乏,与潍坊相比差距很大。潍坊除粮油凭粮本限量供应外,其它各类肉蛋水产副食品都是敞开供应。而西安的肉蛋水产和副食品全凭肉票和副食本限量供应,面粉基本都是普通粉,蒸出来的馒头比较黑,面粉含筋少,擀面条必须在面中加少量的盐,否则煮出来的面条全会断成节节。食用油每人每月仅供应四两,而潍坊是半斤。那时西安的苹果也比较少见,每年秋天老家烟台的亲戚都会通过铁路托运寄来一筐国光苹果,每到这时,我就会骑上28自行车给驮回来。唯有大荔的西瓜与潍坊的西瓜一样都是甜沙瓤,不同的是大荔西瓜的瓜籽小,潍坊西瓜的瓜籽大,洗净晾干后可生吃也可炒熟吃。

刚来西安头两年,对西安的气候不是很适应。冬季还好,气温和降雪与潍坊相似,主要是春夏秋三季差异较大,西安春秋两季多雨,如若是下雨则必然是连阴雨。而潍坊春季少雨,夏季多阵雨,绝无连阴雨,下雨前,白云乌云汇集而来,电闪雷鸣,顷刻大雨倾盆,三五分钟,云彩散去,阳光普照。七十年代西安的夏季是比较凉爽的,记得,上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时,每逢周末都要到莲湖公园露天游泳场去游泳,但那几年奇怪得很,每到周末老天必下雨,而且都是阴雨绵绵数天,在泳池里呆上半小时身体就冷得直打哆嗦。感觉西安夏季酷暑高温,好像是这近二、三十年才出现的吧?

七十年代的西安,城区是很小的,城墙以内才算是城里,从环绕城墙一圈的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环城北路这四个路名就知道当年的西安城有多大了。那时的玉祥门内还有庄稼地、菜地和磨坊,市儿童医院前面也有一片菜地,大雁塔南面全是庄稼地。记得有一次跟随父母登上大雁塔,向北一眼望去,都能看到钟鼓楼和报话大楼的大钟表,以及解放路和火车站。那时西安最繁华的地段就属钟楼周边和东大街了,由钟楼沿北大街向北至莲湖路和西五路口的北大街商场,由大差市沿解放路向北至民生商厦,这是当年西安最繁华的路段。那时西安人见面问“干啥去?”答曰“进城去!”这里的“城”指的就是城墙以内的范围,更确切一点说就是钟楼及其周边的商业街,最主要的就是东大街。

时光荏苒,一晃五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西安今非昔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三环以内都建成新城区了,城市的绿化和环境也越来越好,公共交通也越来越便利。我家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从七十年代最初的平房,搬入九十年代的楼房,进入二十一世纪又搬入高层电梯房。像七十年代那样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尤其是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西安这座城市越发让人有了更强烈的安全感和认同感。纵观这一年八个月以来新冠确诊病例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中,西安的新冠确诊人数可以说是最低的。这起码可说明一点,就是西安市民的受教育程度、自身素质及自律性是很高的,我们从各类媒体上,很少听到有像南京毛老太和北京昌平夫妇这样的明知自己到过疫区,自身也有发烧咽痛等症状,却仍旧聚众打麻将,置防疫要求于不顾,最终导致所涉及的小区封闭,数千人甚至上万人被隔离,附近的学校、企业停工停课,全城紧急做核酸检测的这类典型的人和事。就说夏天的重庆小情侣和澳门游学生吧,他们曾到西安乃至陕西多处景区参观游玩,但西安及全省却无一例本地确诊病例。那么自10月16日发现上海一对老年夫妻核检阳性至今,西安的新增确诊人数也仅有十四人,其中确诊的本地人仅七人,这个数字远远低于额济纳旗和兰州的确诊人数。西安做为一个全国的旅游热点城市,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如此卓有成效,实在是难能可贵!防疫工作能取得如此成效,除政府防控措施得力有效之外,也离不开西安广大市民高度的防疫意识和认真遵守防疫要求的自觉性。

如今,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模式正从注重海权向陆权与海权并举转移,曾受制于“偏重东南”模式困扰的西部地区必然迎来新的生机。地处中国大陆原点、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陆上通道,始终是中国陆权时代最具优势的城市之一,从西北的交通和资源条件来看,西安也是最具优势的城市之一。以西安这样的向心力,不是一个局限于中国西北的重要城市的概念,而是整个亚洲的一个重要的国际化城市。在陆权再度崛起的历史格局中,作为陆权的龙头,西安必须也必定再度腾飞。

点赞2、西安市 网友:风云男子

我是个四川籍女人,老公是西安土著,在西安生活了8年。西安给人的第一感受是城市大气恢宏,古老与时尚相得益彰,历史底蕴深厚;教育资源发达,人们普遍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西安底子不错,就是经济还不太活跃。

西安是个千年古都,市内文物古迹众多。城墙、大小雁塔、钟鼓楼、碑林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时时刻刻都向你彰显着他昔日的辉煌和王者风范。特别是近几年火到海内外的大唐不夜城,每年春节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人山人海的场面,怎一个挤字了得。今年西安由于疫情,大唐不夜城比往年冷清了许多,笔者有幸在大年初一游玩了一番,确实震撼,其金碧辉煌,似梦回大唐。可以说西安的年味很浓很浓,一句话,西安年,最中国。

西安的教育资源非常发达,除北京、上海和南京,在中西部地区堪称老大。陕西的高等教育光重点大学就有8所,3所985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所211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由于陕西人口少,一流的大学多,陕西娃比四川娃更容易考入心仪的大学。为了娃的前程,我毫不犹豫地将孩子的户口落在了西安。娃也争气,考上了沿海的一所985大学。

西安的民营企业很薄弱,高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教育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央企,经济不太活跃。大学生毕业后想在西安体面地生活除了考入编制内,就只能进国企。

点赞3、禹州市 网友:逢旧人

我不是陕西人。

第一次来西安是1961年11月,那年我12岁。是随祖母由北京迁往延安途经西安。是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大城市,到延安去的。

那次我们在西安三天,住在炭市街地质局招待所。等我父亲单位接我们的大卡车。也没到哪儿去玩儿。印象深刻的是炭市街口每晚有一个馄饨摊儿,味道特好!其他的没什么印象了。

1965年,我到西安念初三(住校),学校在西影路,离大雁塔很近,每天早晚跑步到大雁塔,有时在大雁塔东边的桃园背书。那时的大雁塔没什么房屋,也没人管,我经常登塔。每到周日,西安的同学回家了,我就步行到东大街,或者解放路,逛半天,到下午,走到东羊市东口,吃一碗阳春面,才回学校。

文革时期,没事儿的时候约几个同学去兴庆公园玩儿,有时骑自行车去华清池,疯了两年,直至68年10月到宝鸡插队,离开了西安。

说实话,那个时候对西安的印象一般。记忆也不深刻。印象较深的是66年文革前我在西安勤工俭学,在大兴善寺栽电杆,一天一块钱,干了七天文革就开始了。当时领工的马师傅对我们可好。以后再没见过。

但是西安养育了我,我又娶了西安老婆,我经常到西安看望岳父母,来的次数多了,就有感情了。西安在我的注视下,越来越好了。我爱西安。

点赞4、怀化市 网友:傲雪狂飘

我是山东人,来西安生活第八年了,西安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美食特别多!凉皮肉夹馍我吃了半年多,每天吃都不腻!现在各种面食吃到爽!胡辣汤一个月吃个一两次吧,刚开始觉得口味太重,发现一段时间不吃还有点想[灵光一闪]收入不高,消费水平却不低,如果没房在西安生活估计攒不下多少钱!好玩的地方特别多,出去都要消费,应该说适合旅游!

点赞5、丽水市 网友:傲视判决

我不是陕西人,第一次去西安是05年,那时候二环还没修起来,高铁也没有。

曲江和大雁塔周围去过,有都市感,人文气息比较足。

大雁塔外面有艺术生素描画像的,一次十块钱,还有那种快照,20到5块都能喊出来。

晚上有唱歌的,夜幕降临后吃点喝点听听歌也不错。

就是潮气比较重,天一黑雾气浓,衣服都感觉湿了。

大唐芙蓉园是应该去的,园中景致按照春夏秋冬设置,绕一圈,进门左手是杏林,然后是池塘夏荷,秋景是啥忘了,接着就是玄武岩装饰的那个诗词河谷,应该是表示冬景。

当时还有那个水幕电影,猴子的那个。

还有剧场表演,也很不错。

市区的话逛过开元,南书院门那时候诗书气已经比较淡了,回民街好多吃的也不错,但是卫生不怎么样。

小雁塔要过节去,有一些表演,平时去没啥看的。

回民街有个榜眼及第,闹中取静,很值得逛一逛。

周边就是华清池,秦陵,华山等。

去秦陵的时候是被导游骗了,说什么先拜始皇再看兵。

里面就是个坟包,不过当时有秦代舞乐表演,算是补偿了一下失望。

兵马俑外面卖泥人的太多,衣服里面揣着一盒小泥人,看到外国人就冲上去,三两块钱的东西能卖好几百,也算是一道风景。

钟鼓楼周围动不动有卖古董的,说是地里挖出来的……

经典实在是太多了,去过翠华山,文景公园,还有很多皇家园林改的公园,都不错。

不过要有一些历史文化储备,要不很多建筑思想领悟不了,就是看热闹了。

对了,还去过半坡,挺震撼的。

总之,西安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总体感觉还不错。

但当时火车站乱象很多,卖假烟的,拉皮条的,骗人的……

有一次去买烟,想着卖贵点的应该是真烟,结果假的都不想看第二眼。

好多年没时间去玩了,有些可能都记得不是很准,整体感觉还不错。

点赞6、台州市 网友:初夏少女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对西安有耳闻是我很小的时候,大概八几年吧,七八岁生活在河南农村,夏天,天气特别热,吃了晚饭,天渐渐黑了,一堆人都在门口乘凉,杂七杂八的聊天,我也挤进去凑热闹去了。

村里有一个邻居亲戚在西安,不久前到亲戚家去了一趟刚回来,就聊起了他在西安的所见所闻。

那个人说西安的晚上如同白天,灯火通明,商场玻璃橱窗里的模特看着就像真人一样,西安人吃饭的碗就跟盆一样大,面条宽的像裤带,一根可以捞一碗,一个烧饼有锅盖那么大(其实就是锅盔),西安人天天吃羊肉泡馍…当时在我们村里那他可是见了大世面了,我们羡慕不已,我甚至都听的哈喇子流下来了。后来他又说,别看西安这好那好,可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住的地方特别小,像鸽子笼,哪有我们农村宽敞。当时我瞅着满天的星星,努力的想像西安的样子,想着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和西安有任何交集,永远也不可能到的了西安,因为咱在西安没有亲戚,路程又远,没钱去啊,后来又宽慰自己的想着西安也没啥好,住的挤死人了,还没我们农村好。

谁知道多年以后我竟然嫁给了陕西人,我们一家也定居在西安。

刚来西安的时候觉得西安人豪放热情,节奏不是特别快,主要是大学特别多,有文化底蕴,美食也特别多,那时候西安还没有高铁、地铁,后来通了高铁、地铁之后大家出行也更方便了,房价那时候也还不是特别贵,西安现在的高楼越来越多,城市也更具现代化,06年孩子在西安上小学,孩子在这座古城长大,上大学也没有离开西安。我们一家见证了西安这座城市这十几二十年的发展,以后的以后也要在这座城市一直住下去,西安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