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难出头?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一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反而早懂事。那为什么难出头呢,那是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好的环境,两者要是同样努力的话,有钱的孩子条件好,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父母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广,处理事情都比较得心应手。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是有穷人家的能出人头地滴。
看着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有相反的想法 其实穷人家也出了很多优秀的的人。
比如说我们中国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先生,他小的时候家境就非常贫寒。他在瑞典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是《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讲小时候去你收割了麦子的麦田里捡麦穗那一个人把他捡的麦穗通通的没收了,想想那时他们家是多么的贫寒。后来他通过努力,不也是成了一个有名的文人吗?还成了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文学奖的人。
另外就是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他也出生于乡村,他们家那个时候也并不富有。但是他一直坚持求学,高中补习了好象是两年,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然后搞英语培训,最后创立了新东方。今天的新东方在国内国际上都有非常大的知名度。这些与他从小接受他妈妈的教育以及他妈妈对教育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有的人总是以为穷人家钱少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自己的孩子走不了多远。即使我们物质贫穷,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能够给孩子树立正确理念,让孩子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相信做好人能够赢得更多人的帮助,这样穷人家的孩子也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我是睿心妈妈,今日头条育儿问答达人,今日头条原创作者,期待你的关注、阅读、收藏、分享、转发。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贫穷不仅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它也会限制你的试错机会,提高试错成本,让你没大踏步一次,都需要极高的魄力与风险。显然多数人不具备这样的素质,所谓人穷志短就是这个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很难出头。
成功并不是多努力,多刻苦就可以了。因为成功从来都是低概率,需要试错,经历了若干次错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学过概率论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每次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连续五次都失败的概率只有百分之六十,也就是你有了百分之四十的可能性成功。
但如果你家庭贫穷,很抱歉,你没有五次机会。
如果你升学,在小概率北大和大概率本校之间,无疑会选择大概率。
我记得那时候一个单元里(我们宿舍楼四室一厅)有十六个人,其中有九个要考研,北大一个,清华四个,人大两个,本校两个,结果就是除了本校两个都没考上。没考上的有的二战依然没考上,有的仓促找了工作,现在也没那么好。
当然我有个朋友一鼓作气挨着边考上了专硕,那就不一样了,这小子在北大两年,哥俩的差距就拉开了。
如果你家庭条件好,家里能保证好工作,家里有出国的钱,你自己折腾几年北大也值(清北的影响力除了国际名校之外确实没必要出去了)。
如果没有的话,就谨慎点。守定而后战,守不定而战,风险太大。
在工作后更是如此,工作要稳定,收入要稳定,切忌大起大落。
也许你会说多少寒门子弟是靠自己的魄力与决心,趟出来的辉煌之路。
这句话没错,但你仔细去看一下有多少人去趟过这条路,趟失败的都干啥去了。再看下趟成功的他的媳妇与贵人是谁,或许你就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
每一次重大抉择,对寒门而言,都是胜负在呼吸之间。必须谨慎,持稳,守定而后战,不求大胜,但就不败。
试错机会多少与试错成本高低呈负相关联系。如果你是寒门,试错机会就少,试错成本极高,你不敢输,你怕输,不是你是个“输不起”,是你必须“输不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在兢兢业业努力的前提下,把握住一个或者两个机会就足够改变了。没把握住也有安稳生活,这或许更接近我们的宿命。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长跑,穷人家的孩子跑得会辛苦一些,能跑出好成绩的比例也低一些。大概几点原因:
1、起跑线不一样。“人生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残酷,但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其实起跑线不是孩子早背几首唐诗、早学会几个单词。起跑线是大环境和大背景,包括教育资源乃至各种资源的差距。我老家在东北,虽然从小成绩好考上北大,但上了大学之后发现,当时北京和上海同学的综合素质、眼界与见识,总体来说要好过我们这些其他地域的学生。
现在,我的孩子在西城(北京公认教育资源最好的区域)上小学,孩子的学校、老师、活动安排、课外实践等等,都让我满意甚至惊喜。我因工作的缘故也常会去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还会接触到很多留守儿童,教育资源上的差距对我来说非常直观。即便各个层面都在努力减少差距,但道路可能相当漫长。
资源的便利易得也会影响家长心态。我女儿班上的家长们,周末和寒暑假常自发邀约着带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目的就是带孩子玩玩,心态上很平和随性。有次我们几个家长带孩子去首都博物馆,首博地下有一层在进行“老北京风俗文化展”,场馆就是实实在在的四合院,地上画着跳房子的格子,几个小朋友们就在博物馆里开心地跳了半天房子,家长们则在一旁轻松闲适地聊聊天。当资源非常丰富易得时,没人硬逼着孩子看啥、记啥、刻意要珍惜什么机会,学习成为愉快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孩子的情绪和心理更健康,人文艺术修养的形成更自然而然。
2、家长作为人生“教练”,指导能力有差别。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遭遇大大小小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没有问题时也涉及到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预见未来发展、选择自己的人生。毫无疑问,有知识、有文化、自己事业生活都比较成功的父母,会有更多指导和帮助孩子的方法手段。
有些家庭,由于父母具有能力和见识,孩子从小到大遇到困难和选择时,父母都能参与讨论和给予建议(不是包办,但也不是以“让他自己选择、自己承担后果”、“鼓励她独立”为名,把全部责任扔给认知尚未成熟的孩子);有时可能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和向更专业和资深的人士咨询;有时让孩子去参加实践自己体验探索等等。在一些家庭中,甚至在孩子已经长大、步入职场之后,在职业发展或人际关系遇到困惑时,仍能和父母探讨沟通。这些孩子就算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至少扎扎实实地站在了父母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而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妈妈,对孩子的指导很可能只能停留在“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这样的层面;等孩子更大一些后,除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关切和担忧之外,在探讨和解决困难方面,就很可能爱莫能助。
3、人生长跑的目标不一致。人生有很多岔路口,选择不同的方向,会跑到不同的终点。贫穷可能使一个家庭目光放得较短浅。我老公家是农村的,我公婆在很贫穷的条件下努力供养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出来读书,而且男孩女孩都一样,这在当时当地是很少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公公本人中师毕业,还是很重视教育的。在他们的家乡,大部分家庭的选择是让孩子初中毕业后读中专,因为中专直接指向就业,能更早给家里挣钱。当时有些中专的录取分数与重点高中不相上下。这些上中专的孩子不是不聪明、不优秀,但家庭的选择最终很可能给孩子的一生设定了上限。
当然,上述都是大多数的情形。穷富都有好有坏,具体到每个孩子和家庭本身,不能一概而论。
在现行的商业模式下,即便是穷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家,并学有所成,也是很难出人头地的!他们一但进入社会领域,由于没有雄厚的原始家族经济积累,便只能去应聘企业公司高管或白领,勉强地成为中等工资收入阶层群体,要想进入顶层或老板层级是很难的!因为现时代企业的整合已大部分固化了,单纯靠奋斗创业或运气机会赚取产品差价而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穷人越来越穷!已经富起来的人们也面临着守业难和竞争激烈的压力。许多公司企业,尚还面临着技术技能更新换代,重新整合的考验。若要是从原始起步,谈何容易?即便是已经拥有了较大财富的企业公司,弄的不好,也会有破产的危机!由于商业资本竞争领域的水越来越深了,给继续深化改革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现还处在社会末端的穷苦人家,大都已经错过了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契机,高房价、高教育成本,高医疗费用,已经压着年轻的人们只能频于应对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而无暇顾及原始创业积累。穷人家孩子的社会人脉关系本就狭窄,又无法与富有者整合,是很难进入富人的圈子里的,又如何来改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国家提倡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是势在必行的英明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给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创造不断上升的空间和条件,给大家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这就是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穷人家的孩子很难翻身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