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振兴与传承,究竟应该依靠谁?
京剧的振兴与传承依靠谁也不行,只能是顺应潮流,自然选择。
京剧自形成以来,在中国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高的。只是九十年代开始没落。
其顶盛时期是上世纪二十至七十年代。
我想如果不是电视和智能设备,电脑,手机的出现,它可能还会继续辉煌发展下去。
但事物的发展是没有如果的,可能会有巧合。如果那天巧合了,京剧可能会再创辉煌。不过这种巧合几乎也难以重现。
但京剧的艺术魅力的确是博大精深的。让它自然消亡总令人心不甘,情不愿。
所以目前还存在国家十大重点院团(实际是后来补上了一个成为十一个)。具体那十一个我也说不上来,但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湖北省京剧,云南省京剧院,大连京剧院及后补上的江苏省京剧院应该在列。
这就是人为的传承与扶持,有一些效果,但还无法说是振兴。
特别是新冠的原因近三年的演出更少了。多数还坚持每年几十场,个别的以客观原因为借口,演出少到不足几场。
估计就算没疫情影响,他们也不会拿出多少戏来。
倒是非国家重点院团的贵州省京剧院,重庆京剧院还算弄的有声有色!
看来京剧要想好一点,可能还不能有那多的重点院团。保留三五个,其他的让他们自己去找饭吃才对。
否则演不演戏都拿工资谁还去自讨苦吃啊。更谈不上什么传承,振兴了,不把老祖宗的玩意丢完就算万幸了!
下图1是云南省京剧演员董芸的演出剧照:摄影唐工。
2是疫情期间演员在家炼功:网络截图。
3是湖北省京剧院裴永杰先生演出剧照:摄影唐工。
京剧能作为历史痕迹保留下去,但谁也振兴不了。因为故事旧唱腔固定节奏慢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依靠熏陶、从小发现、倾囊相授、更好的宣传平台和表演平台,当然还有收入,不指望和国足收入比,但最起码能让心里觉得国粹的传承还是值得的。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影响范围遍及全国,在世界上(特别是华人圈)也有巨大的影响。京剧如果想要更好的振兴和传承,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京剧要出大师,要有划时代性的领军人物。
传统京剧自徽班进京开始,已历经200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有着名震一时的京剧大师,如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李少春等大家。虽然,京剧是一个群体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但无可厚非的是,正是这些名角挑起了京剧的大旗,引领了当时社会的主体戏曲潮流,让京剧繁荣了近200年而不衰。
在郭德纲出现之前的几十年,相声也像如今的京剧一样高居庙堂之上,很少走入到大众中间。那时候相声没落,相声要灭绝的呼声不比今天京剧要完的呼声低多少。如果没有郭德纲的出现,相信今天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传统相声为何物了,更别提能拎得清相声的辈分和传承谱系了。在一定程度上讲,是郭德纲挽救了相声,他居然成功的让90后、00后的年轻一代喜欢上了相声这个传统艺术形式。
而纵观目前的京剧行业,纵然也有很多国家一级演员,但演技差距很大,其评定标准也已由观众群体转变为行业机关,一级演员虽多如牛毛,但真正能挑大旗的,几乎没有。所以,要想传承和振兴京剧文化,亟需一个京剧之中梅兰芳、相声之中郭德纲一样的领军人物!
其次,京剧要与时俱进,多出符合现代生活的剧作。
传统京剧有不少经典的曲目,比如《四郎探母》、《长坂坡》、《群英会》、《龙凤呈祥》、《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文昭关》、《四进士》、《野猪林》、《霸王别姬》等,都是历来传颂的名曲名段。但随着时代变迁,以及受众群体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娱乐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变化。那么京剧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来适应观众的需求。比如解放后,《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龙江颂》《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等样板戏的创作,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它符合了那个激情如火的观众精神需求。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需要创新一些符合新时代观众需求的高质量的新曲目呢?这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京剧要有国家政策的扶持。
国家现在已开始了多元化对戏曲的政策支持。下一步更要在京剧文化普及、艺术学校开办、传统艺术进校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让人民大众更理解和认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热爱包括京剧在内的各种传统曲艺;从儿童就要普及传统曲艺的兴趣学习,发现好的曲艺苗子,不断充实和发展京剧人才队伍。
最后,京剧要交给市场去自由发展。
众所周知,目前京剧属于国家扶持的剧种,包括各类剧团运营、人才培养、资金支持…都来源于政府扶持。这也许更像温室里的鲜花,受不了市场恶劣环境的考验。实际上,更应该让京剧回归市场、适应市场,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自由发展。或许这样更能刺激这个行业的发展,在市场环境中逐渐锻炼其筋骨,以促进资金盈利、人员培养,以至于百花齐放,曲目繁荣。
以上为一家之言,敬请批评指正!
题目不错!
但京剧振兴与传承,究竟依靠谁呢?
两字?政府。
有政府及其财政支持,就全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