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古代盗墓者的下场
五代盗墓祖师爷温韬下场够惨,被后唐皇帝给杀掉了
温韬,陕西耀县人,五代时的一方诸侯,被后世尊为一代盗墓祖师。
这个人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反复无常,特别能装孙子,趋炎附势;第二就是喜欢玩古墓,先后盗掘了唐代的十八座皇陵,除武则天的乾陵留存外,其余唐代帝王陵都开了棺,相信李家人一定特别憎恨他。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温韬正好在西安镇守,先后做了7年的地方行政长官,对管辖地所属的唐陵悉数发掘,尽取其金银,高祖、太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等全部中招,《新五代史 温韬传》还记载了他挖掘出钟繇、王羲之墨宝的事情,唯有在发掘乾陵时,风雨交加,他才没敢动手。
此后,温韬的动静实在太大,天下皆知,投降了后唐庄宗后,大臣郭崇韬进言,说他天生有反骨,务必要斩杀掉,最终被后唐明宗李嗣源诛杀。
看来,钱财身外物,还是不要贪财盗墓的好,否则结局就会很惨啊。
喜欢就留言、关注、转发,与我一起讨论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的精彩
说起温韬这个人,他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军阀,又是臭名昭著的盗墓贼,当年的关中十八唐帝陵,除了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墓没盗掘外,其余全被刨了个干净,等于说整个唐朝21个皇帝,除武则天和李治乾陵,被朱温虏到洛阳昭宗李晔,赶到山东哀帝李柷,剩下17个皇陵全被他盗掘,其劣迹无论正史、野史都有详细记载,坐的瓷实得很。
关中十八唐帝陵分布图。
温韬,陕西耀县人,从小就劣迹斑斑,不学无术,长大了以偷盗为生,唐末天下大乱,靠着钻营混到了陇右节度使李茂贞帐下,不久升为耀州刺史,公元907年唐被朱温所篡,建立“大梁”,温韬升为耀州节度使,关中地区刚好是他的辖区,而唐帝陵就散落于此,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温韬,本名已无考,跟着李茂贞时,改名李彦韬,投靠朱温后,赐姓温,投靠李存勖,赐名李绍冲。
唐朝曾经济十分繁荣,国家富有,帝王的厚葬之风尤其盛行,到了五代时期天下大混乱,唐帝陵早已无人看守,在温韬眼中,皇陵底下埋藏着无数奇珍异宝,无论是发横财还是扩充实力,都是最直接的方法,于是打起了主意,这人很聪明,首先把目光瞄准了最富有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当年由阎立德和阎立本两兄弟精心设计建造,可惜了。
他知道帝陵都很坚固,并不盲目挖掘,而是找墓道口,温韬亲自主持,带着队伍找疑似墓道口的地方都做上记号,然后非常有耐心的等着下几场大暴雨后,挨个检查做上记号的地方,有一处山坡的树木在雨后稍有倾斜,如不做记号根本看不出来,于是令人向下挖,果然就是昭陵的墓道口,众人洗劫了昭陵,可悲的是士兵眼里只有金银珍宝,对珍藏的名家笔墨、书画视若无睹,仅珍宝,他动用了几千士兵拉了一个月才拉完。
有种说法,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当年被唐太宗得到,甚是喜爱,留下临摹本后将真品带入棺材,被温韬盗墓所毁。
很快温韬又把目光瞄向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奇怪的是只要一开挖就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隔天再来挖又是如此,还下起瓢泼大雨,一次比一次凶猛,众人从没遇见这种古怪事,觉得是鬼神在保佑,温韬心底后怕了,所以再没打乾陵的主意,但是其它的陵墓就没有乾陵这样幸运了,在温韬坐镇耀州7年时间里,先后把剩余16座帝陵全给盗掘干净。
温韬盗墓的行为搞得后来的皇帝都很介怀,比如后周太祖郭威就因温韬盗墓再三下令自己死后瓦棺而薄葬。
温韬因盗墓臭名昭著,也因盗墓命丧黄泉,他作恶多端,名声非常臭,在政治上又是个墙头草,温韬最先是李茂贞帐下,又转投朱温,并在两者间反复,最后归了李存勖,当时温韬有军队,对李存勖来说有点用处,并没杀他,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夺得皇位,这个人本是李克用养子,皇位不正,李嗣源为了显示自己合法性,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惩办温韬,这和嘉庆登基清算和珅解决政治痛点一个道理,温韬是当时人神共愤的大恶人,李嗣源的后唐本就打着延续李唐的旗号,杀了这个盗祖陵的人就是大快人心,众望所归,所以李嗣源为巩固帝位,将温韬夺位后流放,赐死。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温韬”各位看官瞅着这俩字,估计满脑壳的大问号,这是那犄角旮旯里的物件?但瞅着前头的修饰语盗墓,各位看官那大嘴巴一乐,这兴致可就提到了脑门顶子上了,都有那么个撞进来瞅瞅的冲动。
为嘛?神秘呗!各位脑补一下一副画面,月黑风高的大晚上三个人,拿着根棍子俗名洛阳铲的玩意,东杵杵,西杵杵,找到了,三人脑壳前绑着手电筒下去,没多久五个人就爬了上来,下去的时候穿着啥没瞅见,这上来的时候每人一条白色的大裤衩,分五个方向跑……
扯到这里,认真的小伙伴这就急眼了都:“快别扯犊子了,你跑题了都,三个下去,还五个人上来,还五条白色大裤衩,你欺负咱各位看官不识数咋地!”
老梁摸了把鼻涕,瞪着无辜的大眼珠可怜兮兮的说:“神秘呗,盗墓的不都这么说!多一个人叫神秘!这一家伙多出俩人那叫更神秘不是!你瞅瞅,下去没五分钟这裤子都换了,这叫神秘加神秘不是!”
滚!哈哈!好了,玩笑扯到这里就,咱把话头扯回来。
这温韬,这玩意盗墓可没有这么神秘,人家可是官盗,组织一帮子大头兵,扛着大铁锹,戴着头盔,腰里踹着俩把大刀,晚上不干,就挑那青天白日里去干,深怕别人不知道,每搞一次,找两张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盗出的明目详细记下来。当时无论是地主老财还是干巴巴的老农,都知道这位的癖好——盗墓。
说道这里,有人就会想起近代的盗墓头一号东陵大盗——孙殿英。孙殿英和这位比无论是气势还是规模那都没得比,但论效果,这孙殿英有人说好的(那玩弄了半个世纪号称老佛爷的老女人,光着身子被这位扔到了荒郊野外),可这温涛就是一坨那什么东西,根本就放不到台面上。
所以,想要了解这盗墓贼是怎么死的,咱还的说说温韬这个人。
温韬
温韬出生在五代十国,大家伙知道这年代,是咱大华夏最乱的年月。他是五代中的梁国人,就陕西那片,就这方脑壳成年之后,还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节度使,用在现在的词形容一下,那也是一代军阀。
这混蛋可是毫无底线的,按照诸葛亮的说法,你伸手摸摸他那后脑勺,一大块反骨割的你手指头疼,这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这货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土匪胚子,被当时的军阀李茂贞看中了,搞了一个州给温韬,让他做了刺史。就这一举动,把个温韬感动的痛哭流涕,发誓将自己的温姓给抠了,随了李茂贞的姓。
这把李茂贞给乐坏了,又搞了一个义胜军给他,归他调度。这没几年的功夫,梁太祖带着大兵就围了李茂贞,方脑壳温韬一看形势不妙,抱着梁太祖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投降了,将李茂贞丢给自己的一个州,还献了出来。
咋说呢,李茂贞那是当时的巨军阀,还是有手腕的,这不没几天的功夫,又活了,梁太祖也没能拿他怎么样。
这温韬一瞅,这鼻涕泡还没擦干净,干爹这又活过来了,忙不迭又站到了李茂贞的身边当儿子去了。
李茂贞也没有嫌弃这货,还拿他当盆菜使唤,得,没过多久,温韬又瞅见梁帝势大了,一脚又把李茂贞踹了,跟着梁帝,还把李姓抠了,把亲手撕的稀碎的温姓,糊了起来粘自己脑袋上,以示和李茂贞决裂。
瞅见没,这温韬就是个没有底线的小人而已,而且极其的善变狡诈善于专营的而,谁的势力大,就磕头认谁做爹,题主给他那方脑壳扣一王字,这真有点子过了!
总结一下,这就是一天换一爹,高兴的冒着鼻涕泡,这一月换一爹,就不高兴的主。
盗墓
咱瞅瞅,他又都干了那些个破事。
大家伙知道,唐朝时期,是咱大华夏最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超级大国,死个人厚葬一下那都不是个事,何况是唐朝的帝王。
拿地图瞅瞅,从干县到蒲城,那嘎达稍大一点的石头山就有一座唐帝王的陵墓,撸直了手指头数数,十九个,这些陵墓除了唐高宗李治这病秧子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没被这方脑壳光顾之外,其余的都被他挖了。
这其中就有最牛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这墓可大了去了。光陵园面积就有两万公顷,大清早起来绕着园子跑一圈,那就是六十公里。
陪葬墓就有一百八十多个,哪拿着斧子掏人家耳朵的程咬金,拿着两塔一样的槊尉迟敬德,与唐太宗有布衣之交的长孙无忌,那名人多了去了,所以这昭陵那可是坚固,光这墓就用了三千块大石头切成,每块都有两吨重,而且石头和石头之间都铆的死死,插根针都没地方。
温韬瞅着这昭陵口水都流出了半里地去,得,这货带着部队去了,根据他自己个的经验,没多久就把这昭陵给开了。
据说放唐太宗棺材的地方,有很多石匣子,每个石匣子都装满了珍宝,各种书籍字画海了去了,但这温韬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喜欢墓里的丝绸,这字画全丢地上了,坏了不少,那个有名的《兰亭序》就从这一刻起,在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其余的宝物,几千个大头兵拉了一个月才拉完了事。
瞅着一大堆珍宝,这温韬把玩了没有多久,就又盯上了武则天的乾陵,带着大兵就去挖,你也说怪了,这大铁锹往下一挖,这瓢泼大雨就下了起来,大铁锹一收,这雨就停了,干了这么几次都是这样的,这温韬后脊梁骨就冒了汗,这才打消了挖乾陵的主意。
这方脑壳一边挖着墓,一边给自己个找着爹,一边当着节度使,这时间点就到了后唐时期。靠着墓里那点东西,这货连唐庄宗的皇后刘玉娘都贿赂了,不然唐庄宗就要搞死他。
到了,唐明宗李嗣源瞅着天下安稳了,回头就看见一脸贼像,后脑壳顶着一块反骨的温韬,怎么瞅着怎么恶心,一杯毒酒下去,这货也就去找唐朝那十八位帝王,看看谁缺儿子,找爹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盗墓现象自古便有,这种行为不仅打扰死者安宁,为世人不齿,对文物的破坏性也十分巨大。
虽然防盗技术一直在发展,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墓的招数仍然层出不穷,其中,五代十国的温韬,臭名最是昭著,是中国历史上最疯狂的盗墓贼,民国时期的所谓大盗孙殿英和他比起来简直是人畜无害。
温韬,原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他从一个没有文化的山贼起步,成长为有名的盗墓祖师爷,这都是源于他对金钱有着超乎寻常的热衷,只有窃取更多的金钱,才能攫取更大的权力,这一点温韬十分清楚。
关于温韬,还有一个传说,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一颗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的地区,于是老百姓就开始瞎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
温韬倒也不辜负这个传说,他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冲动,很快走上“正途”,盗墓成瘾,当上耀州节度使之后,开始疯狂出击。
包括武则天在内,唐朝共有21位皇帝,建了有20座皇陵(武则天与李治共享一座乾陵),位于陕西关中地带的被统称为“唐十八陵” ,在这18座陵,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的乾陵得以幸免之外,其它每一座皇陵都难以逃脱他的魔掌。
倒不是因为温韬高看乾陵一眼,他实际上为了乾陵出动过大量兵力,那么为什么乾陵能够幸免呢?
邪门了,每次发兵去盗乾陵的时候,总是遇到怪天气,今天雷电交加,明天风雨不断,后天妖风阵阵,多行不义的温韬,说不害怕是假的。总疑神疑鬼是两位皇帝的阴魂一起作法,准备把他招了去,只好悻悻作罢。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墓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让他给毁掉,所以考古界都一致认定温韬是中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一个盗墓犯,有千古之罪。
这货盗墓的时候一般都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进行,并不避讳他人眼光,还将所盗的物品编成册子公诸于世,胆量之大,无出其右。
从史书上记载的温韬的生平来看,这是一个狡诈善变的人物,他对朝代的更替看得很开,谁的势力强大一些就依靠谁。
你可以说,在动荡的年代里,这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中国的死节之士虽然历代都有,但趋炎附势之徒必定是多出千百倍的数量级,我们不能强迫温韬学习前者。
但温韬的结局,注定是以惨败告终,其根源还是他没有掌握好度,贪得无厌,取索无度,早年盗墓的臭名,加上善变的性格,吃亏是必然结果。虽然他有大批的宝藏可以来充当资金,甚至连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都能贿赂,但最终温韬还是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杀。
很简单,在当局者的眼里,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小人,今天可能够反了后梁,明天就能反后唐;今天你能盗先唐的陵寝,明天就有可能盗我的陵,这样的人,在非常时期还有些利用价值,肯定不是一个可以长期交往的伙伴,一旦时局平定,头一个就要对准他开刀。
这也是后来温韬惨遭灭门之灾的根本原因。 温韬在政治上奉行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就是墙头草,随风倒,只认实力不认人。他也为他的左右摇摆付出了代价,最终被老李家报了仇。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做得恶行多了,这种结局简直是天赐的报偿。
【温韬-千古之罪人】
笔者简述:
一代盗墓王温韬,五代时期梁国人士,原名李彦韬。温韬还有一段传奇:温韬生下来的时候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之嵯峨山,有很多相信迷信的人物就开始宣扬,说一个能给唐帝王陵带来灾难的人出世了。
无论是官方记载还是野史记录,温韬盗了18座帝王陵(其中还包括武则天的乾陵,经过多次尝试开盗,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温韬专盗帝王陵其行为极为可耻,引起人们特别是大唐明宗帝柰嗣源不共戴天之仇。李嗣源认为:温韬这个家伙无耻之极,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今天背叛后梁,明日极有可能背叛大唐,李嗣源翻来复去想法对付温韬,如果留着温韬的一条狗命,对自己相当的不利,这难道以后盗挖自己的陵墓不成?故唐明宗李嗣源下诣,将温韬全家及滴糸靳草除根。
【话外音】韬对武则天的乾陵感到无能为力?
笔者研读了一些资料据说:温韬每当靠近武则天的乾陵时,此时的天空就出现了奇异的天象,“狂风、骤雨、雷电。温韬共有三次盗武则天的乾陵,因此天象均未成功,甚至被吓的几乎是魂飞魄散,只好摆手。
说起盗墓贼,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起著名的“东陵大盗”孙殿英,以及他从清东陵盗取的众多无价之宝,但若论起盗墓之胆大妄为,丧心病狂,还要说“五代盗墓王”温韬。
在温韬面前,就是孙殿英也要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盗墓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职业,与人类的陪葬风俗相伴而生。盗墓历史上,不乏很多大人物,比如人类历史上跑的速度最快的曹操,就曾组织了专业的盗墓部队“摸金校尉”,专门盗掘他人坟墓,偷取贵重陪葬品,用于弥补军费之不足。
盗墓发展有一个特点,墓葬越豪华,陪葬品越多,被盗的几率就越大,被盗的程度就越惨,败家皇帝乾隆、败家娘们慈禧的陵墓被孙殿英洗劫一空,就是这个道理。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王朝,其皇帝陵的规模十分盛大,也难逃被盗噩运。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是古代历史上最黑暗混乱的阶段之一,其时兵荒马乱,皇帝轮流做,“兵强马壮者为之”,出现了很多奇葩人物,温韬就是其中之一。
温韬生活在唐末五代,是当时众多大小军阀之一,他的权势不算很大,曾在后梁时期出任耀州节度使,而耀州恰好管辖关中一带,关中正是唐朝皇陵所在地。
温韬在耀州任职七年,为了发财致富,他把眼睛瞄准了辖区内的唐朝皇陵,眼前这十八座皇陵,就如同一个个巨大闪光的金元宝,亮瞎了温韬的狗眼。
温韬按捺不住财富的诱惑,他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向黄帝陵动手。
盗墓这种事情,温韬干的比孙殿英更得心应手,因为关中完全是他的地盘,根本没人过来干涉,而且当时社会舆论不发达,也没人曝光他的“英勇”事迹。
于是在任职的七年时间里,温韬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把唐朝十八个皇帝陵挖了一个遍——包括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这种重量级皇帝的陵寝,把老李家的陵墓来了个一窝端,岂一个惨字了得。
但十八个皇帝陵中,还是有一个“幸免于难”——虽然被挖了,却没挖开。
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陵寝叫乾陵,这是一座规模极大的陵墓,所以温韬把乾陵当作压轴陵来挖,他组织了数万人马,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挖掘乾陵,却想不到每次开挖,老天爷就突然变脸,不是风雨大作,就是雷电交加,每逢此时,大队人马无处避雨,只得撤退。
更奇怪的是,只要人马一撤,乾陵的天气立刻雨转晴,温韬看天晴了,再派人马动手,结果老天爷又来变天,大队人马只好又撤退!
如此重复三次,温韬害怕了。盗墓贼不怕人骂,却最怕天谴,老天爷似乎在冥冥中保护着乾陵,温韬虽然不解其中缘由,却知道敬畏,最终放弃了挖掘乾陵的想法,乾陵就此逃过一劫,成为唐朝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成功的皇帝陵。
饶是如此,温韬也赚的盆满钵满,当然名声也变得臭不可闻。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掉后梁,一贯善于随风倒的温韬再次倒向李存勖,还拿盗墓所得宝贝贿赂李存勖的皇后,进而讨得李存勖的欢心,被赐姓李,名绍冲。李存勖的大将郭崇韬力主杀掉这个反复无常又盗掘唐代帝王陵的家伙,但一向以继承李唐自居的李存勖说了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已宥之矣,不可失信”,然后放过了这个臭名昭著的盗墓贼,继续让他干节度使。
不过温韬的好运没能持续太久,李存勖倒台后,李嗣源上位,他先是把这个盗墓贼下狱,后又释放出狱,让温韬退休回家养老,不过最终还是把他赐死了。
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盗墓贼温韬,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可耻的一生。温韬的可耻是整个五代十国黑暗混乱的缩影,但他最终还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尽管这个惩罚来的晚了一些。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就是汉唐,本着合久必分的历史趋势,强盛过后必然是大分裂,汉朝灭亡后是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大乱世,同样,唐朝灭亡后是数十年乱世的五代十国,而中国历史上盗取皇陵最大的案件就发生五代十国的后梁到后唐时期。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李茂贞作为唐朝的权臣因为军功一步步高升,成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与唐室分庭抗礼,还击败了唐室军队,被唐室封为岐王,其控制区就包括了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李茂贞手下有一个叫温韬的耀州节度使。
温韬是陕西耀县人,因为依附于李茂贞,曾被任命为耀州、崇州、裕州节度使,这三州包括今天的陕西省富平县、三原县、泾阳县、咸阳县、礼泉县及乾县周边地区,即是李茂贞的地盘,又是当时唐朝的皇陵所在地。
处于乱世中的温韬就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时而依附于李茂贞,后又投靠朱温,但不管是李茂贞还是朱温,都是让温韬担任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藩镇总是喜欢改地名,而耀州、崇州、裕州其实都在关中,也就是唐朝皇陵附近,温韬在关中当了七年的节度使。
唐朝的节度使就相当于地方上的军政一把手,权力相当大,也就是温韬在关中当节度使期间,他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把唐朝的皇陵盗了个遍,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盗墓事件,也是最为恶劣的盗墓,比民国初年的孙殿英盗取清朝陵墓事件还要大得多。
众所周知,唐朝的皇陵都是厚葬,陪葬的珠宝、财物是相当的多,在唐朝都城长安附近连绵数十里,温韬足足用了七年时间,盗取了他有条件盗取的所有唐朝皇陵,分别是:
唐高祖的献陵、唐太宗的昭陵、唐中宗的定陵、唐睿宗的桥陵、唐玄宗的泰陵、唐肃宗的建陵、唐代宗的元陵、唐德宗的崇陵、唐顺宗的丰陵、唐宪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敬宗的庄陵、唐文宗的章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宣宗的贞陵、唐懿宗的简陵、唐僖宗的靖陵。
唐朝一共有21位皇帝,温韬就盗取了17座,只有武则天的乾陵等几座皇陵没有被盗,不是因为温韬人仁慈,而是因为温韬在准备盗取武则天的乾陵时,忽然天降异象,一时之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样恶劣的天气就突然降临,天气不好就没法盗,每次温韬等人一回去,天气就正常了,下次又去盗乾陵时,天气又变成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了,如此几次,温韬也不敢盗了,认为冒犯了老天爷,毕竟当时的人挺迷信。
温韬从小就是盗贼出身,大字不识几个,不知道他怎么混上节度使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也许武功才是生存之道,温韬作为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他盗取唐朝皇陵的手段和其他盗墓贼是有些不一样的。
1、明目张胆,盗取的财物还公开宣布。
温韬盗墓是直接公开进行的,在光天化日下就开始,没有任何掩盖的行为,身为盗贼,温韬甚至连做人起码的羞愧之心都没有,哪里有财物就盗取哪里,盗了皇陵之后,还将所盗财物公然制作成册,并且这盗墓册还流传了下来,以至于让人知道温韬盗了哪些财物。
尤其是温韬盗取了唐朝最伟大皇帝唐太宗的昭陵,唐太宗是唐朝历史最有名的皇帝,也是政治成果最丰硕的皇帝,当然唐太宗下葬所陪的宝物也就最多,尤其是那幅出自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也在唐太宗的陵墓之中,因为《兰亭集序》存世的都是临摹作品,真迹只有唐太宗有,这个已经成为无价之宝,价值不可估量,而温韬作为盗贼出身,根本就不认识《兰亭集序》这种绝世书法作品,在盗出来后,无价之宝的《兰亭集序》被丢弃,而温韬却看中了装《兰亭集序》绸缎盒子。
2、动用军队数量最多的盗墓。
温韬身为节度使,手下有数万的军队,温韬盗墓就直接把自己的军队开进皇陵开始盗取,每次都有三到四万人,这个规格的人数来盗墓,真是大手笔了。
3、盗取皇陵数量最多,财物最多。
唐朝皇陵的大多数都被温韬所盗取,这么多的皇陵埋藏了多少财物,全部被温韬盗取拿来挥霍,一方面是自己挥霍,另一方面是打点上下,将宝物送给自己所依附的势力,比如李茂贞、朱温等,后梁灭亡后,温韬还投靠了后唐的李存勖,并用盗取来的财物收买了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所以在李存勖一朝,尽管盗取了很多皇陵,干了罪恶滔天的罪行,温韬仍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仍然活得好好的,也许这就是温韬能够历经三朝的原因所在吧。
但是,李存勖虽然没惩罚温韬,但并不代表温韬就能高枕无忧了,李存勖去世之后,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李嗣源就杀了温韬,李嗣源之所以杀温韬其原因就在于:温韬是个盗墓贼,而且盗的还是唐朝的皇陵,李嗣源的朝代也是唐,这个温韬盗了前唐大量的皇陵,分别就是一种对“唐”的侮辱,而且温韬连前唐的皇陵都盗了,后唐的皇陵自然也会被他盗的,所以干脆杀了他,就这样,一代盗墓恶贼温韬被杀,他的那些盗墓而来的财物也被朝廷充公。
乱世出英雄,也出枭雄,这温韬是一个很有看点的人物,能把“坏人”做得如此彻底,而且厚颜无耻,并且颇有成就,历史上温韬绝对是数得着的。
首先,他生而为盗贼,开始是小打小闹,最后却能混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在他做长安行政长官七年,几乎将辖区内所有的皇陵都盗挖一遍,诡异的乾陵除外,十八座唐朝皇陵均遭此君毒手。
其次,他能以“叛徒”的身份,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他能混上官饭吃,完全靠抱大腿,谁有权势他跟谁混,对此事《新五代史》上有明确的记载——
“温韬,京兆华原人也。少为盗,后事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茂贞以华原县为耀州,以韬为刺史……已而复叛归茂贞……末帝时,韬复叛茂贞降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温韬其人,豪无节操,五代时期死士很多,可以青史留名,然而温韬不走这条路,他太过于现实和势力。
温韬跟曹操、孙殿英之类齐名,但比后者却嚣张很多,温韬每次盗墓都率领部队前去,就差敲锣打鼓了,他动辄带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开挖皇陵,挖到珍奇异宝后,还要立个名册登记,然后结集出版,供世人观瞻,观赏他盗墓的成果。
盗挖皇陵后,他还要公然进出朝廷对皇帝进行贿赂,当时的皇帝李存勖和他宠爱的皇后李玉娘都曾受贿过,也是荒唐到了极点。李存勖和李玉娘也是一对极品,李存勖非常纵容皇后李玉娘,圣旨几乎都可以用她的手颁布,而他们二人又非常贪财,平时闲着没事,经常做点买卖,包括水果、蔬菜瓜果之类都要拿出去贩卖。
当时的温韬、张全义,袁象先,都通过贿赂刘皇后而得到很多好处,高官厚禄享用不尽。
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温韬这样的小人才能浑水摸鱼,放在政治清明的环境里,他早就死一万次了,恐怕会被挫骨扬灰。
后世考古学家认为,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来搞笑,是因为他没文化,他对于珍贵文物的破坏可谓是古今第一人。
我们都知道《兰亭序》的珍贵,据说兰亭序被李世民带入昭陵,而昭陵惨遭温韬盗取,他不仅取走了数不清的宝物、文物,还有这些珍贵的字画。温韬看不懂字画,不知道这些是价值连城的东西,是真正值钱的,他只将装裱字画的绸缎狠狠撕下来带走,字画扔了。而《兰亭序》也在那次盗墓中被遗失了,十分可惜。
不过,后世专家也存在一丝侥幸——《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里,而乾陵是温韬唯一没盗的陵墓,如果真是那样,可真是文化史上第一大幸事。
因为温韬登记的册子上,没有《兰亭序》的名字,所以《兰亭序》可能还在古墓里。
温韬为什么没盗取乾陵呢?因为他前后三次接近乾陵时,突然上天刮起大风,闪电不断,暴雨如注,吓得温韬慌忙逃窜,一向不信报应的他,也开始心有余悸,认为是报应。乾陵因为诡异的天象而躲过一劫。
温韬到底盗了多少宝物呢?《新五代史》也给予了记载——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温韬的下场如何呢?
据说他出生时伴随奇异的天象——有匪星陨落在昭陵附近,相术师说:此乃大唐的灾难。而他最终也被后唐明宗李嗣源灭了满门,人们都说,这是他丧心病狂盗墓的报应。看来报应还是有的,只是时机未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