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2关键词:父子,秦国,王翦

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

点赞1、固原市 网友:惜颜凝眸

在秦始皇面前,所有人都只是棋盘上的棋子,即使手握60万大军的王翦也一样。就算王翦再有能耐,他这孙悟空也逃不出秦始皇的五指山。

王翦虽然是周灵王的太子晋的十八世孙,然而传到他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因此他与平民无异。

不过他运气不错,被秦始皇选中,在其身边做事。

像他这样的人应该不少,秦始皇选中他们就是想要找出一两个有能力的人才出来,委以重任。

后来,王翦在一众人中脱颖而出,争取到了攻打赵国的机会。

他没有辜负秦始皇的期望,一战成名,接连夺取了赵国的九座城池。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始皇就在布局自己的棋局了,大将想要反叛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启用出身低微的王翦,就是因为他在朝中和军中毫无根基,他只能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这种人别说没能力反叛,从利益考虑也不会反叛的。

在秦始皇清除了秦国内的吕不韦和嫪毐势力后,做到真正的大权独揽,他终于可以开始实施自己的一统天下计划了。

王翦因为此前的表现,被授予了消灭赵国的使命。

秦国的计划是,由王翦和杨度二人分兵攻打赵国。

由于赵国连年被秦国打,兵力严重不足,此番面对两路秦军,必然顾此失彼,首尾无法相顾,最终赵军必败。

然而秦军忘了赵军的主帅叫李牧,此人多次力挽狂澜,挽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次也不例外。

由于李牧的存在,战局陷入了焦灼状态,整整一年都没什么进展。

秦始皇明白,王翦在外领军的时间有点长了,再这样下去,让他在军队中发展起自己的势力就不好了。然而临阵换将也不合适,必须想办法打破僵局。

秦朝君臣经过商议,决定采取离间计除掉李牧。赵国非常配合的更换了赵军主帅,王翦那边立刻向赵军发起猛攻,不久就攻下了赵国都城,赵国灭亡。

接下来今年,秦始皇本来想修生养息,暂缓对外用兵。谁知却发生了“荆轲刺秦王”事件。

秦始皇这下可忍不住了,竟然有人敢行刺我?来人,去把燕国给寡人灭了。

于是,这任务又交到王翦手中。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一直属于小透明,实力很弱。王翦率领秦军,在易水河边大败燕军。

眼看着王翦就要灭掉燕国了,此时却收到秦始皇的命令:撤军。

秦始皇的盘算很明显:王翦这人是有将才的,如果现在让他连灭两国,威望会不会太高了?到时候万一还要用到他统帅大军,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因此,此时最好的做法是让他少立功,给其他人多一些机会。避免出现王翦在军中一家大度的情况。

于是灭亡魏国的任务就和王翦没什么关系了。

但是为了避免王翦闹情绪,导致以后打仗出工不出力,秦始皇很机智地启用了王翦的儿子王贲。

毕竟,用你儿子不用你,你王翦总不能有意见吧?

当时魏国已经被秦国蚕食的差不多了,但是魏国的位置刚好挡在进军楚国的路上,因此想要消灭楚国,必先灭亡魏国。

而楚国也明白情况,于是派出援军支援魏国。

王贲倒是没让秦始皇和王翦失望,他率领的秦军,先击败了楚军,然后再掉头攻打魏国。

魏国的都城大梁是当时少有的坚城,秦军久攻不下。换做其他人,只能打持久战了。

然而王犇并非普通人,他引黄河之水水淹大梁城,仅用了三个月便攻下大梁城,魏国就此灭亡。

消灭魏国后,下一个目标便是楚国了。

然而派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呢?

当时秦始皇询问了身边的将领一个问题:消灭楚国要用多少兵力?

王翦给出的答案是60万,而李信给出的答案是20万。于是秦始皇果断选择了启用李信,还对外声称,王翦老了。

其实,用多少兵力不是重点,即使王翦说用20万,李信说用60万,秦始皇也会以李信老成持重唯有启用他的。

因为秦始皇这时候已经开始要打压王翦了,不想再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当一个将领的功劳过大的时候,就有可能威胁到君权,最好的做法是将功劳尽可能多地分给各个将领,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王翦也对秦始皇的想法心知肚明,于是骑驴下坡,自称年纪大了,请求告老还乡。

于是,李信便带着20万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往楚国进军了。

李信的计划是兵分两路,由蒙恬率领偏师吸引楚军主力,而李信本人率领秦军主力,绕到楚军侧翼发动突袭。

其实,李要20万秦军完全够用了,只要不发生意外。

然而,意外偏偏就发生了。

秦国丞相昌平君反叛了,一时间,被秦国占据的旧楚地百姓纷纷响应,叛军声势浩大。

无奈之下,李信只得撤军平叛。

结果被楚将项燕抓到漏洞,不断追击撤退的秦军,一时间秦军损失惨重。

虽然后来昌平君的叛乱被平息,但是秦军已无力继续征讨楚国了。

秦始皇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再次启用王翦。王翦依然要求使用60万秦军伐楚,秦始皇为了心中的伟业,只得答应。

然而,此时整个秦国的精锐可以说都掌握在王翦手中了,秦始皇能放心他才奇怪了。

于是,他和王翦说,你在前面好好打仗,你的家人我会好好“照顾”的。说得好听,其实是把王翦的家人当做人质罢了。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在王翦麾下安插了大量自己的人。这些人都是靠着军功升上来的,和王翦并不熟,秦始皇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这还不够,毕竟这可是60万大军呀。于是秦始皇往王翦军中派遣了比以往更多的监军,防止他图谋不轨。

做完这些准备后,秦始皇才不情不愿地让王翦上路。

王翦也不是傻子,一看秦始皇这架势,明摆了不信任自己,也许楚国灭亡之日,便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时。

为了让秦始皇放心,王翦不断给秦始皇写信索要赏赐,田地、房产、财物、佳人,只要能想得到的他都要了一遍。

秦始皇一看,原来王翦是想要荣华富贵呀,这好办。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根本不算问题,于是秦始皇开开心心地满足了王翦的要求。

看到自己的做法起作用了,王翦便安心布置对楚军的作战。

王翦知道,这60万大军是秦始皇的心头肉,因此为了避免秦军伤亡,和楚军打起了持久战。

当然,这肯定是得到了秦始皇同意的,不然他又要担心军队变成王翦的私兵了。

楚国国力远不如秦国,最后楚军硬是被秦军给拖垮了,楚军主力被王翦消灭。

然后他又花了一年时间,彻底消灭楚国残余势力,楚国至此灭国。

此战奠定了王翦在秦国的地位。然而由于秦始皇的顾忌,王翦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大的作战,在家安度晚年,寿终正寝。

我们可以看出来,秦始皇从头到尾都在避免武将做大,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不管王翦有没有反意,他根本没有机会反叛。

在秦始皇手下做将领,除了忠心做事,没有其他选择。一旦将领有点小心思,秦始皇可以让他立刻失去兵权,身首异处。

面对这样的君主,王翦自然不敢谋反了。

点赞2、枣阳市 网友:花田与歌

王翦灭楚之时,手握六十万大军,几乎掌握了当时秦国的全部精锐。而王翦之所以不敢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根本没机会谋反,或者说没能力谋反。

我们先来捋一下王翦灭楚的过程。

王翦是秦国名将,而且是嬴政心腹当中的心腹。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为秦王。因为年纪太小的原因,当时秦国的大权,都掌握在丞相吕不韦以及太后赵姬手中。后来这位秦国的赵太后还找了个情夫嫪毐,和她一起把持秦国的大权。而作为亲儿子的嬴政,虽然身为秦王,但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大权旁落。

王翦大概就是在这期间,开始追随嬴政,成了嬴政的铁杆支持者。

嬴政也是个狠人,虽然少年登基,却很懂得隐忍,一直在隐隐积蓄自己的力量。公元前238年,嬴政到了及冠之年,准备举行冠礼。当时手握重权的嫪毐,害怕嬴政亲政之后,会收拾自己,于是选择先下手为强,反动政变。早已隐忍多年的嬴政,终于等到了机会,一举干翻了嫪毐,顺便也将吕不韦逼得自尽。就连生母赵姬,也被他囚禁起来。

就这样,嬴政通过一场成功的政变,彻底掌握了秦国的大权。

随着嬴政掌握了朝堂大权,王翦的好日子自然也就来了。身为嬴政的核心支持者,自身能力又很强,王翦会被嬴政重用,自然也就不奇怪的。

公元前236年,也就是嬴政亲政两年之后,王翦奉命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在这一战当中,王翦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举攻下了赵国的九座城池,王翦也由此开始了自己攻灭六国的传奇。

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秦国先灭韩国,再灭赵国。然后就发生了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这件事之后,秦军大举进攻燕国,燕国虽然没有被灭掉,但也彻底被打废了。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其实已经占领了半个天下。而此时秦国统一天下的绊脚石,就只剩下了三个,魏国、齐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当中,齐国在最东面,暂时打不到。所以秦国接下来要对付的,就只能是魏国或者楚国。而魏国和楚国当中,明显魏国要更弱一些。

柿子当然要挑软的捏!

公元225年,嬴政以王翦之子王贲为主帅,率领秦军进攻魏国,直逼魏国国都大梁。王贲引黄河入城,水淹大梁,最后逼得魏王不得不出城投降,魏国自此被灭。

在魏国之后,自然就是楚国了。

此时天下的局势,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三国时代。虽然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三国,隐隐有统一天下之势。但这个时候的齐国和楚国,实力依然很强。齐国和楚国,都是老牌强国,国力不容小觑。如果在这个时候,齐楚两国能够合力抗秦,嬴政恐怕还真没那么容易统一天下。但问题是,齐国多年以来,一直实行孤立政策,不愿连楚抗秦。这样一来,局面就成了秦楚之间的一对一决战了。

嬴政明白,和楚国的这一战,将会直接决定秦国能否统一天下。只要能够灭掉楚国,仅剩的齐国根本就不足为虑。

但问题是,秦国到底需要消耗多少国力,出动多少兵马,才能成功灭掉楚国?

当嬴政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当时秦国的武将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一种是以王翦为首,认为至少需要六十万的兵马才行;另一种是以当时秦国的另一位大将李信为首,认为只需二十万兵马就足够了。

这两者之间,相差了三倍之多。而经过考虑之后,嬴政选择了李信。结果,李信带兵到了楚国之后,被楚国大将项燕直接给打了回来,败的一塌糊涂。

李信的这场败仗,可以说是嬴政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仅有的一次大败。最后没法子,嬴政只好再去找老将王翦,请王翦灭楚。

嬴政:请老将军出山灭楚。

王翦:还是之前的条件,没六十万大军不去。

嬴政:咱划个价,四十万行不?

王翦:四十万爱谁去谁去,反正我不去。

嬴政:妹的!给了!六十万就六十万!灭不了楚国,回头有你好瞧的!

就这样,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征讨楚国。

在征讨楚国的过程中,王翦屡次给嬴政写信,要房子要地,狠狠敲了秦王陛下一杠。对于王翦这种敲竹杠的行为,嬴政还只能乐呵呵的答应下来。不答应怎么办?整个秦国的精锐几乎都在王翦手里,这要是忽然来个倒戈一击,谁受得了?能用房子票子解决的问题,那还是问题?

王翦倒是也没辜负嬴政的信任。到了楚国之后,稳扎稳打。当时楚国派大将项燕带了四十万大军营地,双方加起来都过百万了。然而王翦却只是坚守不出,直接原地驻扎了下来。就这样等了一年之后,项燕终于放松了警惕。王翦趁机抓住机会,一战打得了项燕的全部主力。楚国自此再无抵挡之力,很快就被秦国给灭掉了。

这就是王翦灭楚的全部背景和过程。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本身。王翦和项燕对峙的时候,手握六十万大军,几乎掌握了秦国全部的精锐。为什么却没选择反戈一击,自己谋反做秦王呢?

因为王翦根本没这个机会。

首先,秦国当时实行的是征兵制,而非募兵制。简单来说,就是秦国的这六十万大军,其实并不是职业军队,而是秦国从国内征召来的壮劳力。

熟悉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都曾产生过这样一个疑问: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打仗,几千人可能就是大战了。动用万人以上的大战,极少极少。但到了战国时代以后,一些著名的战争,动辄是几十万人参战。比如长平一战,秦国俘虏了几十万赵军,最后因为怕管不住,一口气全都给坑杀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当然不是战国时期人口暴增。而是因为春秋时代,士兵一般都是士,是要自己准备武器的,有点像后来西方的骑士。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大家为了追求胜利,就开始实行征兵制。但凡打仗,就从全国范围内征兵,所有壮劳力都得上战场。能不能打仗暂且不说,能壮壮声势也是好的嘛!所以到了战国时代,所谓的几十万大军,其实多半都是普通农民。不打仗的时候在家耕种,打仗了国家就征召你。

而在这种征兵制度下,士兵的亲人家眷,全都在后方,都在秦国。就算你王翦想反,手底下的士兵愿意和你一块反?就不担心家人被连坐?

其次,秦朝当时实行的监军制度,也不允许王翦有这个机会。

征兵制下的军队,只认虎符不认将军。这个也可以理解,都是从各地方征召来的普通人,几十万人怎么可能都认识王翦?就在这场大战的二十多年以前,就曾发生过一起‘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大致就是说信陵君从魏王手里偷了虎符,直接就能调动整个魏国的兵马,然后救援了赵国。

所以,王翦虽然是当时秦军的主帅,但他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他自身,而是他手里的虎符。如果单凭王翦自己,累死他也调不动这六十万秦军。而王翦身边,遍布了嬴政派来的监军。一旦王翦有异心,这些监军们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夺了虎符,限制王翦的权力。

第三,大势也不允许王翦这么做。

王家是秦国的老牌贵族,受历代秦王礼重。而且那个年代,大家好像还是比较重视血统的,大家会认为嬴政是秦王,但不会因为你王翦手里一时有兵权,就承认你也是秦王。所以,就算王翦有这个心思,而且成功指挥军队反戈一击。那么接下来,王翦就会面对既不得军心也不得民心,更无法取得秦国传统贵族支持的尴尬局面。估计还没等大军打到咸阳,军队就已经十不存一,彻底溃散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王翦执掌六十万大军之后,嬴政也是对他极为忌惮。很多人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嬴政没有眼光。谁都知道兵越多仗越容易打,早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战,也就没有李信那一败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嬴政真的看不到这一点?显然不是!

嬴政也知道,派六十万大军去,基本上是一定能打赢的。但问题是,派二十万大军去,如果李信反戈一击,秦国还有足够能力去应对,不至于伤筋动骨,更不至于彻底改换门庭。但如果派六十万大军由王翦负责,让王翦一个人统领整个秦国的精锐,那风险可就太大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嬴政肯定是不愿意这样选的。

但后来没办法,李信败了,所以嬴政就只能选王翦了。

而从王翦后来自污的手段来看,嬴政就算将这六十万大军交到了王翦手上,肯定也是对其有诸多限制,比如派监军之类的手段,肯定是不会少。而且,秦国不是那种暴发户,人家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自然有足够的手段,来约束前方将领。尤其是对于当时掌握了整个秦国精锐的王翦,嬴政估计肯定是将自己所有能用上的手段,都给用上了。

要是这种条件下,王翦还能成功指挥军队谋反的话,那才是见鬼了呢!

点赞3、湘乡市 网友:狼狽。

这个问题下面回答真的太逗了,笑死人了,一群人根本没搞清楚秦朝军事制度就胡说八道。

王剪父子之所以不敢谋反的原因是秦朝实行的是征兵制而不是募兵制。王剪父子手里根本没有六十万军队!

简单来说,别看今天电视剧把秦军吹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事实上从秦国开始,秦朝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脱产常备军的。

秦国真正的职业军人或者说常备军,只有咸阳秦王有一群中低级贵族子弟自带干粮、自带马匹和武器在秦王身边做“郎官”,这些算是职业军人。

剩下的全部都是征发的义务兵。

简单介绍一下,按照秦的军职,男子15岁开始每个月要在老家接受军事训练,到了20岁转为正卒,然后按照法令每年去衙门指定地区服兵役若干个月。

导致秦朝灭亡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那支部队就是陈胜和吴广带领下去渔阳替换已经服役到期的其他义务兵的士兵。

换句话说,假设渔阳城每年都有一万人戍边,但是这一万人并不固定,前三个月是河南义务兵,中间三个月是山西义务兵,最后三个月是安徽义务兵。

这种情况下,渔阳边军将领根本掌握不了军队,好不容易把河南这一万义务兵收买了,结果到了三个月,人家回老家了。

那么秦国要出去打仗怎么办呢?

还是和更戍一样,从秦各地抽调军队,天南地北哪儿都有,说不好听的,以陈胜吴广去渔阳戍边为例,渔阳守将未必能听懂陈胜吴广的楚音。

在沟通都费劲的情况下,王剪以及一切想在秦汉时期造反的将领如何保证这一群临时来到他麾下的来自天南海北的中下级军官能跟着他一块造反?

征兵制另一个好处就是每一队士兵的“来历”都十分清楚,在没有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官府很容易按图索骥找到造反士兵家属。

章邯带着三十万秦军投降项羽,秦军议论的焦点也是自己留在关中的家人惨了:

章将军诈我等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如不能,诸侯掳我等东归,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史记》

事实上秦汉事实的征兵制下,极少有将领率众谋反的,因为将领麾下的军队都是临时调集的,根本没有办法长期与军队待在一起。

真正军队与将领长期待在一起,要到唐玄宗改征兵制为募兵制以后了。

点赞4、松滋市 网友:菰島。

王翦父子,带着六十万秦军远征楚国,目标是要灭楚。但这六十万秦军,也几乎是秦国所有的能战之士。将举国之兵交给一个将军,将军会不会谋反,对君王来说,是个难题。带着举国之兵出征,君王会不会怀疑自己,对于将军来说同样是个难题。

历史上多少权臣谋朝篡位,多少君王残杀忠臣,兔死狗烹,卸磨杀驴,乃至弑君自立,割据一方的,并不鲜见。但多少次惨痛的教训,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约与反制约方式。

家属作为人质

将军出征,家眷留在君王身边,美其名曰让将军后顾无忧,实则是人质。也有将军心甘情愿的将家属作为人质,作为带兵的保证,意思是让君王放心,有进无退。外放的大臣,归附的诸侯,都是至少要把儿子派来一个,学习也好,侍卫也好,入朝为官也好,总之是个“质子”。

虎毒不食子,古人更相信原始的亲情。东周时期,郑庄公为春秋第一霸,对天子不敬,妥协的结果是周王和郑庄公互派质子。

王翦父子也不例外,王翦父子的其他家人,也是人质。为了让秦王放心,王翦不断的给秦王上书,汇报战事是次要,主要的是要求秦王给自己增加田园、食邑,讨要各种奖赏。要的次数多了,连周围的人都觉得过分。

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王翦却认为不够,说君王把举国之兵都交给我了,哪里会在乎这些东西呢!果然,秦王每次都同意王翦所请,给王翦家人更多奖赏、荣誉。

派监军、副将等其他手段

当然仅有质子,还不一定能控制这些权臣悍将,确实有人不顾亲情,干大事不拘细节。三国时期,马腾自己入朝为官,马超留在西凉,韩遂把儿子留在许昌,自己在西凉。但马超、韩遂仍然要造反,马超弃父,以韩遂为父,韩遂弃子,以马超为子。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造反时儿子也在康熙身边,康熙也是杀了在朝中为官的吴应熊。

重要的征战,为了号令统一,便于指挥,君王都会赐主帅节钺、尚方宝剑,代天子出征,主帅实际上就有了战场上生杀予夺之权,包括战场上随机应变之权,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重要事项,主帅还是要请示的,等待君王的命令。

君王也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主将之外,还会派副将,派监军,还会把自己信任的将领和军队安插进去,甚至运送重要物资到前线的将领,也会带去君王的书信,遥控前线。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会脱离控制的。秦末战争中,项羽作为副将,甚至杀掉了主将,成为军队的控制者,灭掉秦国后自立为霸王,反而大封诸侯,后来干脆弑杀义帝,是典型的功臣取代君主,以下克上。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借助领兵作战的机会,发动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的。

封建社会,军队就是政权的命根子,为了防止大权旁落,许多天子选择御驾亲征,牢牢掌握军权。比如汉高祖刘邦、蜀国刘备、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都是喜欢御驾亲征的主儿。

形势是最根本的原因

所谓形势比人强,一个将领想要谋反,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具备才行,条件不具备,想也枉然,具备了,手下人都会替自己想。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但韩信就没办法谋反。首先韩信没有个人势力,是个高级打工仔,带的都是刘邦的将领和新招的病。韩信刚打胜仗,收了许多降兵,刘邦就出其不意的夺了韩信兵权,以至于韩信不得不重新训练新兵,根本没有机会培养个人实力。

而赵匡胤做点检,领兵出征,恰是后周孤儿寡母没有主心骨之时。赵匡胤只管喝酒装迷糊,手下将领就把事情办妥,黄袍给加身了。周世宗的忠臣,转眼可能就会自立为帝。

还是这个秦王,派赵佗远征岭南,恰逢秦国大乱,没人管他,赵佗竟然自立为王了。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形势会变,人也会变。

三国时指挥灭蜀的大将钟会,是个单身汉,不存在人质问题,灭蜀之后,在降将姜维的撺掇下,想要自立。钟会囚禁了军中的主要将领,希望支持他自立,但下层军士将更希望得胜回家,反而发动兵变救了被囚禁的将领,杀了姜维和钟会。

将士想回家,有时候连皇帝都约束不住。隋炀帝带着骁果军在江都,长时间不说回西安的事情,这些老家在西安附近的军士都不干了。制造兵变,竟然把隋炀帝弑杀了,然后打包回家。

而王翦带的秦兵,同样不可能不回来。前方战事未定,敌人在前,后方还需要秦王提供大量物资,也没有条件谋反。等到基本平定了,秦王早已派官员接管郡县,士兵也只想着衣锦还乡,哪有心思跟着他谋反呢?

王翦完成灭楚任务后,激流勇退,退归田园,得到了善终。王翦一脉也是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共同的敬奉的祖先。

点赞5、广安市 网友:单恋〢

王翦率军灭楚时,兵力达60万,大秦几乎“空国中甲士”。

其间,王翦更是率军坚壁不出达1年多,长期坐拥大军。

绝大部分军队都长时间委任于一将,一般情况下君王是睡不着觉的。

可是,整个灭楚之战期间,秦王政都似乎很坦然。他既不掣肘,也不遥制,似乎笃定王翦不会谋反。

这是为何呢?

兵是谁的兵?将是谁的将?

历代武将为乱,都有两个前提:兵为将有、财务独立。

如果兵是朝廷的兵,军队的主要供给都依赖君王,那么,将军再牛逼,也就是一个打工的。

战国时的名将,都是这种打工仔。

战国时,普遍实施的是征兵制。

士兵本是各郡县乡的编户齐民。男子到了一定服役年龄后,将姓名登记再公家的名册上,按国家需要,服一定的徭役、兵役。

战事一发,国家从相应郡县征发兵马,再君王指定将领领军。

战事结束,论功行赏。赏赐完毕,士兵回家接着为民,将领回朝接着做官。

同样,对于将领来说,除了作战期间需要听命于上级将领,平时各有所属,与大将并无隶属关系。

兵是大秦的兵,将是大秦的将。

一旦为乱,这些将士的姓名登记于名册,家人也会受累。

同时,战国时,将领没有私人地盘,除了部分补给靠就地解决外,大部分补给由国家统一调度、安排。

军队规模越大,就地解决的部分就越有限,就越需要国家统一安排。

所以,对将士来说,杀敌立功也是正经事,不会跟着造反。

白起也好,李牧也罢(战国各国皆为征兵制),无论曾经统领多少兵马,一旦“君要臣死”,往往毫无抵抗之力。

听谁的调令

大将领兵的合法性,完全来自国君的任命。

而国君的意志,是通过严谨的”符玺节“三位一体的体系来实现的。

尽管国君不多干涉将领的战场指挥,但一旦国君想要调整军队,只需玺、符、节就可。

盖有御玺的文书、存于君王处的虎符、通关凭证,三件物品。

尤其是虎符,一半存于君王处,一半存于领军将领处,一旦有人带着君王的一半虎符到来,两符相合,就可以获得发布君王命令的权力。

魏国的晋鄙,久为宿将。他在看到信陵君带来的虎符时心中存疑,要请示魏王。

信陵君身边的朱亥直接一锤子砸死他,魏军将士也没办法唧唧歪歪,只能听命。

因此,除非军中的主要将领全部都被大将“搞定”,否则,大将即使自己不服从,也没有任何办法。

而秦国的军制下,大将不可能获得“搞定”大多数将领的机会。

强人监督

尽管君王一般放手,不干涉大将具体的指挥,但君王也不是“二”,是设有专门监察部队行动的官员的。

史书未载王翦部队的监军使者,但一般重要部队的监军使者的背景都在领军大将之上,其影响力也极大。

比如,后来蒙恬军队的监军使者是公子扶苏。

而大将,是无权斩杀监军使者的。

当初,齐国司马穰苴领军,监军庄贾傲慢无纪,态度蛮横,司马穰苴严明军纪,杀气腾腾,但也知道“君之使不可杀之”,只斩杀使者的随从,砍一跟车上的木头了事。

可以说,在严密监视下,大将是没有机会收买军队的。

有些“例外”的王翦

当然,如果王翦无论如何都造不了反,那他就不用费尽心思讨要良田美宅“以自坚”了。

为了防范大将为乱,秦确实有完善的制度。但是,征楚时的王翦有点“例外”。

一来,王翦父子领军时间已经非常长了。

秦国大将为战时由君主临时任命,其意义在于削弱大将与将士们的私人关系。

但是,在灭楚之前,王翦已经领大军进行了灭赵、灭燕战争,每次都领数十万大军,其中,灭赵战战争曾与李牧相持年余,此外,其子王贲也领导了灭魏战争。

可以说,除了调动军队不多的灭韩之战以外,其余各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尽管系临时受命,但王翦长期领大军,在军中已经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所以,在秦王否定其“灭楚需要六十万”的主张后,王翦已经“因谢病,归老于频阳”了。

王翦可不是白起!这可不是和秦王赌气!早早归老,离开军队,才能活得安稳!

二来,这次是“空国中甲士”。

你找某宝借一些钱,某宝有严格的信用体系,人家不怕你不还。

但是,如果你把他所有的钱都借到手里了···那问题就不是什么信用体系可以解决的了。

因此,如王翦自己所说:秦王怚而不信人,空国中甲士委任给我,很危险!

王翦的例外在于:“借”的兵足够多,个人影响力足够大。

王翦“自固”之术

王翦为使秦王安心,不断找秦王政讨要良田美宅,讨得连身边的将领都看不过去了。

其“自固”之法有两重用意。

1、自降个人恩德。

将领的影响力,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个人恩德”。

古代不少良将,以“不贪女子财物”,“散财以飨士卒”以得士卒之心。

或者,如安禄山一般,通过自己请求天子赏赐诸将,加强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王翦身上,那他就很危险了。

而且,对于影响力近乎“过剩”的王翦来说,他不必采取这些措施。

另一类,是更容易领取“君王恩德”。

将军能打,将士追随他能立功,即便将军如霍去病一样“贵不省士”,将士也乐于跟从。

这种恩德,来与君王。将军只是帮助将士领取恩德的中间人物。

一般要作乱的将领,多立足于强化个人恩德,削弱君王恩德。

还未出征,王翦就不断请赏,连身边的将领都以为“亦已甚矣”。

王翦的行动在军中表明:王翦只为自己博取君王恩德,不施展私人恩德。

相反,秦王不断赏赐王翦,也表明:恩德属于秦王!

2、加强君臣互信。

王翦应当还记得自己不久前干过的“好事”。

他与李牧对峙不能取胜时,参与实施反间计,使李牧被杀。

现在自己领空国之军在外,一旦君臣不能长期保持互信,那么,谣言来时,难保君王不会“宁可信其有”。

王翦屡屡请赏,其目的与小孩子撒娇原理一致:小孩越是撒娇,越是表明自己对大人的依赖。

王翦虽功高,但并不是“功高不赏”,君王只需多给良田美宅,就可以赏赐其功。

但是,总的来说,王翦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表明他具备了谋反的能力。

他之所以不断请求私人赏赐,其目的是为加强秦王信任,以防止被“易将”,也是为了降低个人名声,使秦王安心。


总的来说,在大秦的军制下,领军大将谋反的机会极小。

王翦因为领导的军队足够多,影响力足够大,比较特殊。

但是,王翦在出征前及出征之初,就通过不断请赏,降低个人恩德,自己将其造反的可能提前被大大降低。

因此,王翦领“空国之军”在外,或进或退或坚壁养士,秦王政不遥制,不掣肘,放手使用,遂成灭楚之功。

点赞6、安阳市 网友:念卿天涯

王翦是秦国军队的一颗“螺丝钉”,充其量就是一个最大的螺丝钉,那个坐镇咸阳的秦始皇才是秦国军队的实际指挥者!

事实上,秦始皇可是精通权术的帝王,军权和王权就是他的命根子!

为了王权的尊严,他不惜压制母后,为了军权他也会屠戮敢于谋反的人。

王翦这个人比较聪明,善于获取秦始皇的信任,但是这也说明他根本不敢谋反,想都不敢想!

王翦这个人,非常能打!

秦始皇开始给他二十万军队,让他攻打楚国,可是他拒绝了秦始皇的命令,说来也是讨价还价,他居然嫌少,他要六十万军队才敢动楚国!

秦始皇开始以为王翦越来越老,胆子越来越小了!打楚国怎么要那么多军队呢?

秦始皇想着:没有张屠夫,还要吃带毛猪不成!于是,他就问身边的少壮派军官。

有一个年轻将军愿意带领二十万秦军发动灭楚之战!结果楚国却打败了这二十万秦军!

这一下,秦始皇终于知道王翦的厉害了!没想到王翦居然神机妙算!知道楚国的底细,非六十万军队不能灭楚!

于是,他又把王翦叫出来!让他带领六十万军队进攻楚国。

这就是王翦手握六十万军队的开始,一离开秦国,王翦似乎成为秦国最有权势将军!

事实上,秦始皇也怕他谋反,在军队里安插了几个密探,秘密监视着王翦的一举一动!

王翦对于这些也是习以为常,为了防止密探们给秦始皇提供一些危言纵听的情报,进而干扰秦军的作战,王翦想出一个妙计:继续向秦始皇讨价还价,不断的向秦始皇所要奖赏,希望秦始皇能够给自己一套大别墅!

大臣们都骂王翦贪得无厌,大权在握,还要秦王给他置办家业!没想到秦始皇居然非常高兴,尽量满足了王翦的小算盘!

后来,王翦终于说出了这样做的缘由:他实在是怕秦始皇怀疑自己的忠诚,所以故意索要奖赏,让秦始皇认为他王翦就是一个贪财的大老粗,这样就不会怀疑他谋反了!

这说明王翦不谋反,确实是非常害怕秦始皇!

担心自己,还没有战胜楚国,自己就被秦始皇的密探打小报告,然后就撤掉他!

可见,王翦根本不敢谋反!

王翦不谋反,除了害怕秦始皇,还有不能谋反的内在原因:

王翦掌握60万大军,不是长期管理,而是暂时指挥秦国的军队与楚军决战,之前这些军队不是由他直接管理

说句实话:

王翦再厉害!

他也就是临时工一个!

所谓大将军仅仅是战场上的将军,不打战的时候,他就是闲人一个!

和平时期,秦国军队归地方军事长官训练和日常管理。

那个时候,秦军的日常管理和作战指挥是截然分开的,王翦掌握军队仅仅是作战指挥,也是临时性的工作而已!

打完战,军队的指挥权还得交给秦始皇。

战国时期,指挥军队需要国君的虎符,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一个例子!

只有拿到国君的虎符,才可能调动地方上的军队。

同样的道理!

王翦也不是每天都掌握秦国军队,打战的时候,秦始皇才会把虎符交给王翦,这样子,王翦与秦军的关系不是依附关系,而是正常的“工作关系”!

说白了,王翦和部下的隶属关系是临时性的,他们平时不是生活在一起,也不是铁哥们,咱们不要用赵匡胤来类比王翦。

想当年,赵匡胤作为节度使,职权比王翦可重要多了,权力的范围也更加大,赵匡胤可以直接管理军队,其部下都是他的铁哥们,他的军队已经成为他个人的武装。

所以,才有后来的黄袍加身!轻而易举的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

而王翦则不同了!

王翦指挥的军队不是他个人的武装,秦军是秦国的军队,不是私人武装,所以秦国将军想谋反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一个秘诀:严格控制秦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即使这样,秦始皇也会有很多办法来制约领军在外的将军们,事实上将军们的家族都必须在秦王的控制之下,相当于是秦始皇的人质!

这样的话,将军们一般不会挺而走险,毕竟造反能不能成功,还是未知数!

但是,只要王翦敢于谋反,其家族必然被屠戮了!

总而言之,王翦不敢,也不能谋反!秦始皇有手段和权术,王翦真的害怕秦始皇,秦国也是有严格控制军队的各种军规,王翦真的不能谋反!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