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发明家戴梓,真的制造出了"机关枪"吗?
谶言这种东西,有时不能信,有时又不能不信。清朝初期著名的火器发明家戴梓,在十二岁时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有能匡社稷,无计退饥寒”。这句诗虽表达了戴梓的报国之志,却被其父斥为不祥的“谶诗”。纵观戴梓的一生,也确让此诗预兆了不少。
戴梓出生于1649年,字文开,号耕烟老人,淅江仁和(今杭州)人,父亲曾任晚明监军道,以作战勇敢著称,母亲周淑人,以教子严格而著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戴梓“性孝友,好施与”。他很孝重父母,其父病逝时,他正在跟随清康亲王杰书入闽平叛,得此噩耗,立即请假回家奔丧,因悲哀过度,竟哭瞎了左眼。在其年少时,一次他奉父命持金去街上兑换钱币,正逢一卖女老者哭诉其苦,戴梓深深受打动,就将金子全部送给了这位老人。戴梓在新婚那年,曾对新婚妻子说:“我将以若奁拯冻人”。妻子也十分通情达理,全力支持丈夫的正义举动,将全部心爱的金银手饰交给了丈夫,一个下午就全部施给了贫民。这件事感化了当地有钱人,“富商闻之,争相效活数千人”。戴梓还很有智谋胆略。清初发生了“三藩之乱”,青年的戴梓跟随清康亲王杰书平定靖南王耿精忠之乱,清军入闽作战,叛将马九玉率众扼守九龙山,清军前进受阻。是进是止,是战是守,众人莫衷一是,戴梓就向杰书进策说:“守固不可,战亦非计,诚得说九玉而降之,即用以导,上策也。”杰书立即采纳,派戴梓前往招抚,果然达到预期目的,马九玉率众归降。叛军总兵刘进忠以其兵众负隅顽抗,戴梓奉命单骑前往敌营进行招抚,面对敌人“夹道列戟如荠”的威胁,戴梓毫无畏色,既严历又耐心地晓之以利害,终于归劝刘进忠率众归降。叛将韩大任率众数万来归,杰书疑其有诈,仍派戴梓前往打探。见面后,戴梓劈头一句“尔祸至矣!”让韩大任十分吃惊。戴梓就严历地说:“君既投诚,而拥众自卫,能使人无疑乎?十步之间,一夫可缚,虽众何益,祗自取死耳!”接着戴梓透彻的分析,让韩大任不得不佩服,并讨教解决方法。戴梓就说:“释尔甲,却尔众,只身归命,王必怜汝,是可转祸为福”。戴梓诚恳的话,感化了韩大任,使他讲出了“吾固欲持两端,因便取事”的阴暗心理,并心悦诚服地跟随戴梓“并马诣军门”,归降了清军。在整个平叛过程中,戴梓显示了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胆略,帮助康亲王杰书采用剿抚并用的手段,很快平定了叛乱,叛首耿精忠也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投降,福建重归祖国的怀抱。戴梓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琴棋书画,天文历法,兵戎水利,都有独到之处,他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擅长发明制造火器。他曾研制成功多种火器,成为清初著名的火器专家。 据《清朝文献通考·兵十六》记载,戴梓发明“连珠火铳”后,康熙帝龙颜大悦,遂命戴梓研制子母炮,亦称“冲天炮”。戴梓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很快就将母子炮研制成功。康熙帝亲自率诸臣去试炮,炮弹射出后,片片碎裂,锐不可当。康熙帝大喜,将子母炮命名为“威远大将军”,并将戴梓的名字刻在炮身上。另据记载,康熙帝率军二次亲征噶尔丹时,就带上了子母炮,在昭莫多战役中,子母炮大显神威,仅向噶尔丹大营开了三炮,敌军就吓得败逃。戴梓还发明了一种名叫“连珠火铳”的武器,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但是戴梓并没有将“连珠火铳”献给军营,而是“藏器于家”。原因据说是被一个梦给吓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戴梓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人斥责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将此器献上使其“流布人间”,你的子孙后代将没有活人了。
常言道:“女无美恶,入朝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戴梓的博学多才,在各方面做出的成就,虽得到了清统治者的赞赏,也受到同行们的羡慕嫉妒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曾向康熙炫耀他们国家发明的“冲天炮”(又称“子母炮”),并夸口说,“冲天炮”只有比利时人能造,结果花费一年的时间都没有造出来,而戴梓只用了8天时间就造成了。“冲天炮”造好后,康熙率众臣亲临现场观看试射,“冲天炮”的火力威猛,弹无虚发,康熙非常高兴,并且大加赞赏,立刻为此炮赐名为“威远大将军”,并下令把制造者的姓名镌刻在炮身上以示纪念。为此康熙任命戴梓为翰林院侍讲,入值南书房。康熙二十五年,荷兰政府遣使来华。在荷兰使节带来的礼品中,有“蟠肠鸟枪”。奉康熙之命,戴梓很快就仿造了10支,并由康熙回赠荷兰来使,令使者大为吃惊。戴梓的才华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为人刚正不阿,敢言人过,在朝中也得罪了不少人,而他在“冲天炮”一事上更是让南怀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丢了脸面,埋下了祸根。南怀仁嫉恨在心,他逮住了机会,与曾向戴梓敲诈钱财而未得呈的张献忠的养子陈宏勋等人一道,诬陷戴梓,给戴梓扣上“私通东洋”的帽子。号称一代“圣祖”的康熙皇帝,竟不分青红皂白,信以为真,将戴梓削职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在那里,戴梓艰难地生活了30多年,被迫以卖字画为生,“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终于遇赦,但终因长年受饥寒折磨,身患重病,只能留居铁岭(今辽宁铁岭),雍正四年(1726年)辞世,享年78岁。
戴梓发明的连环火铳,有人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许多人还称其连环火铳为戴梓机关枪。其实连环火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关枪,它在很多细节上与机关枪的构造原理是不同的,应该是机关枪发展的前身。戴梓虽没有发明出机关枪,但他发明的连环火铳,是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出类似机关枪的人,对整个中国军事武器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中国的机械发明家戴梓,由于受封建时代的限制,没有让其尽情发挥他的创造发明能力,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落后,就是时代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任何时候,任何时代,这些都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扯淡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来自于《清史稿》。大概是说:戴梓曾经向康亲王贡献连珠火铳,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但是戴梓只是想王爷进贡一支稀奇古怪的步枪而已,他并没有将“连珠铳”献给军营。据说戴梓做一梦,梦中人斥责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将此器献上使其“流布人间”,你的子孙后代将没有活人了。
然而,《清史稿》其实是来自于纪晓岚所撰《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差不多,区别是1686年,荷兰政府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并且进贡“蟠肠鸟枪”。
当时康熙皇帝出于面子考虑,说我们清朝也有类似武器。随后皇帝命令戴梓仿造10枝枪,并回赠荷兰使者。
戴梓就仿制了10支“蟠肠鸟枪”,完成了任务。
但“蟠肠鸟枪”是什么样子,没人知道。
根据戴的后人戴遂堂描述:28连珠火铳的铳背是弹匣,可以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连珠火铳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
不过,这个故事根本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甚至未必是戴梓自己说的。
另外,戴梓的火枪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早在30多年前的英国,就发明了该枪,留下不少实物。
目前故宫里保存有一把康熙年间20连珠铳,应该是故事原型。
但这枪不算什么,实战的意义基本是0。
其实17世纪欧洲民间发明过很多连射火器,但没有什么实用的,不是因为结构复杂难以制造,就是因为故障太多无法实战。
最终都变成了类似于八音盒之内的奇巧淫技,成为收藏的手工艺品。
没有证据表明戴梓制造过该枪,就算造出来这种枪也不能用于实战。
戴梓是清朝人,既然有人说他曾经造出了“机关枪”,那么在此之前先让我先说说枪的历史。
枪的历史如果从雏形的火绳枪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可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第一代火绳枪
早先的枪和炮的关系实际上是同一类的武器,步枪不过是炮的缩小型。
最初的火绳枪,其点火机构是使用一个简单的呈C字形金属弯钩,其一端固定在枪托的一侧,并可绕轴转动,上面缠绕着一根火绳。
发射时,可用手指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压,从而使火绳点燃火药,然后枪弹出膛。
这是第一代枪的雏形,这时候的火绳枪实际上的使用效率还不如精良的弓箭。
第二代是隧发枪。
1600年,法国人最先装备了隧发枪,它是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从而引燃火药。
它的出现要得益于一名叫马汉的法国钟表匠,他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去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在弹簧的作用之下,将燧石重重的打在火门上从而引燃火药。
第三代是击发枪。
从1793年到1805年,法国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牧师,利用化学爆炸原理发明了击发装置,而另一名法国的机械工用纸火帽而引发了针刺发火技术,这便是后膛击发枪。
第四代后装枪。
后装枪最早出现在1840年,它是由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
它最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其弹药从枪管的后膛装入,从而大大的缩短了步枪的装填时间,其作战威力大大增加。
后膛装弹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一些列的枪械革命,自此以后不断的推陈出新,先后出现了连珠枪、勃朗宁半自动手枪、还有毛瑟步枪等。
第六代自动机枪马克沁。
在一代代的不断发展中,美国人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了自动射击枪械——马克沁重机枪。
这是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型自动射击武器,它采用自动供弹的方式,以每分钟发射600多发子弹的速度,闻名于一战。
戴梓生于1649年,死于1726年。
根据以上枪支的发展历史来看,到后装膛步枪时代,传统的铸造技术和单纯的手工作业已经不能完成后膛枪的制造工作,应该使用了车床削切技术。
但是戴梓生活的时代,应该说铸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还没有出现削切技术,如果没有车床削切技术设备,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后装枪的制造工作,自然更不可能出现戴梓制造的所谓机关枪。
更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如果没有西方国家在十九世纪的中期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们仍还一直沉睡在火绳枪的时代之中。
在第二代的隧发枪之中,其发射装置是一个钟表的发条,就这种简单的技术而言,在戴梓时代仍然不具备生产的条件,自然在大清时代就不可能出现隧发枪。
所以,一个生活在清康熙年间的人永远不可能造出自动连发的机关枪。
这个真的是一个误传。
不得不说,清代的发明家戴梓确实是很厉害,他有着很高的动手能力,曾经成功的仿制出很多西洋先进的火器,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增添了很多新的设计。也是因为如此,在网络上他往往被称为“世界机关枪第一发明人”、“领先世界的火器天才”等称号。
在真实的历史上,戴梓最有名的发明并非是火枪,而是赫赫有名的“威远将军炮”,也叫冲天炮、冲天子母炮。按照火炮类型上的归类,这东西属于中型臼炮,优势在于可以抛物线打击目标,还能使用爆破弹和榴霰弹(这就是子母炮弹称呼的由来)。在平定准格尔、平息大小和卓上,威远将军炮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关于这个连珠火铳,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可以说,戴梓改进的28发连珠铳并不是什么机关枪,二者在发射原理上就有着天壤之别。机枪的定义指的是利用弹药燃烧后产生的强大后坐力自动完成上膛、退弹和再装弹的过程,像加特林这样的武器能被归为机枪也是因为它的连发效果非常迅猛,而且不需要手动退弹。
再看戴梓的连珠火铳,在《清史稿》是这样记载的:“形如琵琶,火药弹丸,皆贮于铳脊。以几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极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凡二十八发,乃重贮。”从这些结构描述来看,连珠火铳看起来非常像一种半自动燧发枪,其子弹方面已经提出了较为先进的火药和弹丸统一装配(不然绝对没办法同是落入枪管)。所谓的铳脊贮弹,应该是类似于弹夹的一类结构,机轮开闭可能就是拉栓。
而且历史上也并非是康熙皇帝不重视这种武器,因为这连珠火铳并没有被戴梓敬献给皇帝,原因据说是因为戴梓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说你要是推行这种武器,你的子孙会遭殃。于是乎戴梓将这种火枪藏在家里不敢外传,最后这东西也就不了了之,没了踪迹了。
事有这么回事儿,不过这个"机关枪"有点问题!
火药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却由西方洋人发扬光大,这与清朝中期的闭关锁国,发展缓慢有着极大的关系。
清康熙年间,中国黑龙江北部被沙俄被大肆侵占,清军与沙俄屡次交手都被沙俄先进的“火枪”所压制。
清庭终于意识到了先进武器的重要性,清朝武器制造专家戴梓,在剖析了西洋火器的设计原理之后,在康熙十三年制造出了一种类似“机关枪”的火器,叫做“连珠火铳”。
“连珠火铳”可以称上清朝历史上最伟大的武器发明!
之所以很少用于实战,是因为“连珠火铳”的造价昂贵、工艺复杂,不适用大批列装清朝部队。 “连珠火铳”的枪身由枪管、机发器、枪托、瞄准器四部分组成,其外形与现代的步枪相似。“连珠火铳”最重要的组成部位是“枪托”,“连珠火铳”独特的内部设计,使枪托不仅能够储存子弹,而且还具有向枪膛输送子弹的功能,这一巧妙的设计与现代手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连珠火铳”一共可以装备28发子弹,子弹被储存在具有弹夹功能的枪托中。当扣下次扳机时,位于弹仓的铅弹会被推送至火药仓中,火药仓外的第二机随即发动,第二机推动燧石摩擦火药,火药燃起后子弹内部压力持续上升。
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铅弹进入枪管,由枪管内类似膛线的机关推出弹丸,弹丸在高温、高气压中迅速在前进, 可射穿250米以外的铠甲,连珠火铳能够一次性连开三枪,三颗发射出去的弹丸能够连成一条直线,对被击中者造成致命打击。
“形如琵琶,火药弹丸,皆贮于铳脊。以几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极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凡二十八发,乃重贮。”——《清史稿》
连珠火铳的设计精巧,性能稳定,杀伤力大,可以连发。
弹夹、弹仓的一体式设计能够减少装弹时间提高射击速度,作为一款清代研发的火器,连珠火铳的射击速度可以和手枪媲美,被誉为是“最古老的机关枪”。
连珠火铳的缺点是射程短、精准度偏低而且造价高,不适用于普遍装备部队。
连珠火铳之所以没有被后世发扬光大,和古代的封建思想有着一定的关系,据说戴梓制作出连珠火铳之后并没有献给朝廷,而是自己保藏在了家里。
因为戴梓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一个老神仙告诉他,如果这种武器流落人间必定会造成杀戮,他的子孙后代将会遭到报应,戴梓梦醒后便向苍天发誓,永远都不会将连珠火铳交出去, 如此一来,足以改变中国武器史的连珠火铳,就这样成为了在茅屋中吃灰的“废铁”。
如果连珠火铳的技术被后世发扬光大,会不会真的制造出“机关枪”?没有人知道。
但肯定是,古代封建社会下的中国,需要的并不是夺人性命的武器,而是击碎封建思想的信仰。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并没有,戴梓造的连珠火铳和机枪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
首先我想说连珠火铳这东西根本就不实用,火绳枪火药一定要压实了才有威力,连珠火铳目目前网传有很多版本,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火药都无法压实。威力必定会大打折扣,而且发完一轮的装弹时间长的令人发指,真打起来不如鸟枪管用。
而且机枪出现的前提一定是后装枪的出现,或者说是火药比例完美,定装药的大规模应用才催生了机枪,而在戴梓的那个时代,不可能。
这并不是说戴梓言过其实了,他真的是一个天才,荷兰使者送上蟠肠鸟枪,戴梓仅用十天不到的时间便吃透并仿制了十余枝,并回赠给了荷兰使者。
西班牙人来炫耀自己的子母炮,戴梓仅用了5天就仿造完成。
此外他还制造了威远将军炮,一种曲射火炮,可以把他理解成迫击炮。就是因为戴梓,清朝前期的火器还勉强能追上西方的步伐。
没有,技术壁垒差的太多。稍微有点武器常识都知道不可能。
先把戴梓发明的“机关枪”描述一下:
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
大部分人一看,噢?能连续射击二十八发子弹,勉强说是机关枪也貌似不无道理吧。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完全就是意淫出来的东西。
缺少必要的技术,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阁楼
清朝一直到鸦片战争,用的都是火绳枪,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枪真的不是同一个东西。清朝用的弹药是火药铅丸,定装弹根本是不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就随之暴露了出来。
1.供弹系统
戴梓所发明的“机枪”供弹药系统看上去非常非常的先进,至少已经从前装枪变成了后装枪,还采用了后代轻机枪所使用的重力供弹。
但是,有没有想过,他的激发装置是什么?总不能指望火药铅丸和定装弹上面一样有火帽吧?
激发的速度肯定要慢很多很多,而且这个重力系统貌似太纯粹简陋了吧?纯粹靠重力,弹药质量还跟不上,不稳定性和危险要有多大?
2.弹药
就是是纸制定装弹(早期的),都会存在火药残渣,更别说清朝的火药铅丸。明清的火器都比较落后,区别就是清朝落后的比较多。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掌握火药的最优配比。同样是靠火药爆燃推动,残渣只会多的多的多。
连续,快速射击28发子弹不清理残渣,这有可能么?
3.枪机
在乾隆时期清朝就有了全套燧发枪的生产技术,可一直到鸦片战争,用的还都是火绳枪。
究其原因就是枪机质量不合格,容易炸膛。像明清的枪,安全性其实非常低,因为火药和枪机都不合格。明朝的北部的士兵宁可用着炮仗一样的三眼铳,也不愿意用鸟铳真的不是没有原因的。
连续射击二十八发,真的是在挑战士兵的心里。
枪械最后是要大规模发放到士兵手里,被送上战场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问题,都能造成严重的事故。更不用说这种大方向上的问题,心里有点数就行。
如果戴梓真的把这个所谓的“机关枪”献给朝廷,恐怕是要人头落地了。罪名也很简单——谋害士兵。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这个机关枪打引号打的挺好,确实戴梓造的这个机关枪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而是一种连珠火统,也叫做二十八珠火统。
其实清朝并不是只重骑射,不重火器。清朝相对于明朝,火器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即使是对上最强盛时期的明军,他们的火器也是不遑多让的。只是后来对抗西方国家时由于差距过于悬殊,从而导致了清朝火器几乎被彻底的忽略了。
在康熙年间,由于耿精忠反叛朝廷,清军前往剿灭叛军,而戴梓也就是这个时候初出江湖的。他主动向皇帝献上了他的发明,连珠火统,在战场上发挥了极大的效果。这一发明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属于十分先进的。
但是,过慧易折,戴梓也是如此,当朝大臣对于这样一个精通机械的人尤为极度,于是他们便向皇帝缕进谗言,久而久之,皇帝就被他们忽悠了,于是戴梓被关进了牢房,最后因病辞世,而连珠火统也是被雪藏了起来,久而久之竟然失传了。
戴梓发明了能够二十八连发的火铳,当然这也是他借鉴西方的武器自己研究的。这把武器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机关枪了
除此之外戴梓还发明了一个东西,震惊了一些来中国的洋人。名为冲天炮。
说起戴梓,在当时的清朝可谓大名鼎鼎,他是武器天才,发明了中国特色的“机枪” 曾制造了“连珠铳”(又称“连珠火铳”)和“威远将军炮”(“子母炮”)。
连珠火铳,一次装填之后能储存弹丸28发,“连珠铳”的机关十分巧妙,可以将击发和装填两个步骤连时进行,从而简化了装填手续,大大提高了发射,也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
还有母子炮,另据记载,康熙帝率军二次亲征葛尔丹时就带上了母子炮,在昭莫多战役中,母子炮大显神威。仅像葛尔丹大营开了三炮,敌军就吓得败逃。当时确实让欧洲各国震惊,暂时搁置了觊觎清朝的野心。
是的,准确的说军炮,他是清朝初期火器制造家,精通兵法,天文,这一生主要成就是火器研制,已经是那个时代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