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春秋战国那么多思想家,他们的知识从哪来的,看了什么书,为什么我们比不上他们?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6关键词:春秋,战国,思想家

春秋战国那么多思想家,他们的知识从哪来的,看了什么书,为什么我们比不上他们?

点赞1、郴州市 网友:倾城泪

第一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的知识从哪里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的知识从私学与讲学中得来一部分。除了这些途径,他们或从官学,或从家学,或从游学,或是阅读所得。

如老子,就身为周王室国家图书馆馆长,相信后来他的很多知识是源于阅读官方图书馆的藏书;庄子曾为小吏,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相信就读于官学;

管子、孔子家贫,应该是就读于乡学,后因成绩优异而为人知;而到了孟子时期,私学兴起,孟子的老师是子思的门人。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比不上他们?这要从春秋战国时的环境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有这样的局面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时期的历史环境:周和春秋其实是平行的400年,周王朝后期(也就是春秋阶段),分封了很多的诸侯国,靠着礼、乐治国已经维持了近千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相互间的竞争(初期主要表现为军力)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个环境下,思想文化得到了合适的土壤:

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正如政治课上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有了余力去发展文化思想。

第二, 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有了更多变数,这让人更加迫切地去思考,去追赶。

第三, 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

在这种环境下,大批知识分子抱着“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思想,积极努力学习,兴起了许多私学,形成了讲学之风。

一大批知识分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争艳斗芳。

而我们所处的年代,正是和平年代,社会发展稳定,文化一脉相承。

缺少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与碰撞,要想再像那个时期出现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应该是难以达到的。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点赞2、岳阳市 网友:落樱纷飞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得益于文化下移私学的兴起。

在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个文化的轴心时代。影响现在的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几乎都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仿佛世界是商量好了一样。“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著名命题。他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墨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处于这个文化的轴心时代之上。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开始爆发,一下子诞生了许多在人类思想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

他们有: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他们并称为孔孟之道,儒家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道家的第二号人物、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法家思想更是群星璀璨,在韩非子和李斯出现之前,在那个时期的晋国和魏国,早已经产生了一大批法家的思想家。

其他的还有兵家、阴阳家、小说家、农家等思想家。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在那个阶段,一下子就进入了哲学文化的轴心期,一下子产生了那么多影响深远的伟大的思想家呢?他们是怎么接受教育的呢?

好玩的国学,从中国文化史上的角度,对此进行一一的解答。

首先,是社会的分工。孟子提出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好多人还批判说,这是为统治阶级找借口,是反动的。其实他们根本就未能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生产力发达之后,必然产生更加明确的社会分工,有的人从事文化、文学等工作,有的人还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也就是说,有人是体力劳动者,有人是脑力劳动者。这是历史的必然。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从劳动者中分化出了士。这个士,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当然,士还有武士,总之是已经脱离了土地等体力劳动的人。

第二,春秋时期的常年的战乱,让士逐渐摆脱了与他们所依附的主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独立自主性,也就是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们可以自由流动,跳槽的概率很大,这样就增加了士与士之间的文化和知识的交流。

第三,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都想改革开放,都想富国强兵,大国想当霸主,小国力求自保,于是人才就成为当时最核心的竞争力。各国都开出高价吸引人才,而这些人才的来源就是士。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战国时期的四公子,每个人都养了很多士。谁养的士多,谁就最牛。

第四,这时最重要的。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好多原来的礼法原来的制度和规矩,全部被打破了,这个打破就是创新,就是为下层群众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我们知道,在孔子老子之前,教育和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这些贵族在官办的学校中,接受教育,主要的内容就是六艺,刘艺又分成大六艺,小六艺。大小六艺其实都差不多,都是贵族们的受教育的教材。比如诗经、尚书等内容,比如书法、驾车等文化和军事技能。在贵族的垄断下,文化成了特权,普通老百姓只能做文盲。其实这个很可怕,往往好多人先是做文盲,后来就变成了流氓和群氓来了。

但是这个状况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打破,因为好多国家突然就没了,就被灭掉了,连周朝的政权都名存实亡,原来周朝的国家官办的学校,因为诸侯国的崛起,连招生都出现了困难,大家都在自己的诸侯国内读书,后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严重的国家兼并现象,很多国家机构包括教育机构全部解散,那些老师和国家馆藏的文化典籍全部流入民间。史书上说,周朝的首席大乐师到了齐国,二乐师去了楚国,三乐师去了蔡国,四乐师去了秦国,打鼓的方叔流落到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跑到汉水附近,全都成了江湖艺人啦。

这样就为民间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孔子把这种现象叫作“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意思是周天子的这些专业官员纷纷流失,知识都随着他们跑到边远偏僻的地方去了。现在的历史学家称这种现象叫“文化下移”,也就是说,原来专属于贵族的受教育的特权,随着这些知识分子纷纷流落到民间,普通老百姓也多了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周天子的悲哀,却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平民的幸运。因为,他们受教育的几率大大提升。这也为后来孔子创办私人学校,做中国最早最牛的民办大学的校长,提供了客观条件。

自此之后,春秋战国时期民办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孔子不是第一个办私学的,但他的规模最大,与他同时期的,还有很多,据说有个叫少正卯的人,开的学校更加火爆,一下子就把孔子的学生给拐跑了,据说只有颜回跟着孔子在抱头痛哭。民间教育的崛起,为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崛起,创造了知识条件。

而我们所说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们,除了家传的渊源之外,大部分从士中来,他们大都接受过私学的教育。

除了私学的发达,官办的研究院、大学也开始兴盛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稷下学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齐国兴办了稷下学宫,用高官厚禄吸引了几乎是所有的各家各派的学者前来讲学做研究,一时间形成了文化中心。孔子的弟子子夏在河西办学,也是人才辈出。

这是为什么一下子出了那么多思想家的主要原因。

至于他们看什么书,这个要看各家的学术主张了,还要看他们的来源。这一点请参考司马迁的老爸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

至于我们现代人为什么比不上古代人,这个有点复古主义思想了,不做回答。

点赞3、常宁市 网友:仗剑天漄

春秋战国时期,著书立说的目的与现在不同,那个时候写书是为了传承技艺或者谋个一官半职。

举个例子,思想家老子为什么要写书?为什么我们比不上他呢?

老子写书的目的主要还是传承技艺,把一生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交给自己的门生或者徒弟,写书不是为了普及知识,所以晦涩难懂,没有弟子们的解读,后人根本看不懂。

可见老子写书,主要还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写在竹简上让弟子们阅读学习,这个也是所谓的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就是这个徒弟们形成的一个小圈子,他们一起学习和传承道家的学术。

同样的道理,老子的知识也是来自自己的老师,他的老师把一些核心知识传授给老子,老子把那些核心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又参考百家思想,然后形成自己的思想。

那么,春秋战国的思想家会看什么书呢?《诗经》《礼》这样的书肯定是要看的。

孔子就曾经问《礼》老子,说明孔子和老子曾经一起讨论《礼》这样的古书,那个年代的书都是竹简。

为什么我们比不上他们?

我再举一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写书主要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他们写书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实际作用,不是空话和大话。

比如孙武写《孙子兵法》,这本书就是作为吴国对楚国作战的“战略对策”,进献给吴王阖闾,帮助吴王讨伐楚国。

事实上,最后吴王凭借这本书的指导,曾经统帅3万兵马就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占领了楚国的首都,成为一代霸主。

因为《孙子兵法》发挥了实际作用,所以才流传下来,也就是说春秋战国的思想家写书都是为了运用,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为了取悦读者。

他们写书就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往往具有真才实学,不是浪得虚名。

再就是他们写书是为了传承技艺,不是为了普及知识,因此他们写的东西知识浓度很高,没有半句假话和废话,甚至于一个字都不能改动。

现在的书,不要说一个字不能改动,估计删除一大堆废话都不影响作者们的意图和思想。

总之,在知识的重要性和含金量方面,后人都无法与春秋战国的思想家相提并论的。


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有趣的历史故事!

作者|龚柳辉

点赞4、永城市 网友:傲视云天

中国有两个大师云集的时代,一个是春秋战国,一个是民国。这两个时代最大的特点,也是与其他时代最大的不同的就是乱。这个乱不只是指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更重要的是它处在中国两次最大的变革时期。前者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后者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正是乱世出英雄,春秋战国时期,老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孔子一直追求恢复“周礼”,但这个“周礼”是由他定义的,并非完全是过去的老制度。而是融合儒家治国理念的新型制度。如:仁政、薄赋、民贵君轻等。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让人们更多的去思考,人类何以至此,又将去往何处的终极问题,这就为思想家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法家的霸天下,墨家的非攻,道家的无为,无不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民国也是同理。

其次是宽松的政治环境。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接连不断,但统治阶层对各种思想流派还是很包容的,甚至各国兴起养士之风。政治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即使是截然不等同的思想在当时也能共存。孔子能够周游列国,与这种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如果是在其他时代,可能会被当做异教徒抓起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成为国教,之后很多文化派别就没落或者消失了。

第三,国人厚古薄今的传统。人们常常发出人心不古的感慨,认为古代的就是好的。即使孔子,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充满理想色彩的上古时期,成为各代统治者追求的目标。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很多新的思想流派,随着这种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开山鼻祖的地位也不断的被拔高。以至后人无法超越,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很强的传承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存在被后世过渡拔高的嫌疑,但不可否认,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璀璨辉煌,最群星闪耀的一个时代。唯心点说,大师总喜欢成群的来,成群的去。如孔子、柏拉图、释迦摩尼、安拉等,他们几乎诞生在同一个时代。但是仔细分析,还是能够找到不少必然性的原因。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钱学森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中国曾经无比辉煌的科学文化在近代为什么会落后)是一脉相承的,明的专制,清的独裁,让我们在文化领域再也没有了唐诗宋词大山大河的气象。春秋战国产生了那么多的思想家,并不是他们读了什么书那么简单,其背后的原因依然值得我们深思,甚至是反思。

素颜历史,专注于有趣的历史问题。期待您的关注,欢迎互粉哦。

点赞5、乐山市 网友:请留步

春秋战国为什么能出那么多思想家?因为周和周以前国家的教育很封闭,为了便于统治,执行的是愚民之心,强民之体,愚民之智而强民之骨的统治策略。高端的教育与思想都控制在少数统治者手里。后来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很多书籍与有才华的人员流散到各地,才成了各种文化的源头。

东周时期,王权被强大的诸侯不断的削弱,各诸侯国开始了弱肉强食的征伐吞并时代,也给了各种思想充分验证的土壤。当时的很多谋士都要诸侯王下跪,求先生教我。苏秦挂六国相印比诸侯王都风光。

一种事物之所以兴起,就是要有一个充分支持该事物的环境。当时的各诸侯国,突然有了治理国家的权利,确没有治理国家的方法,没有方法就面临着死亡。思想家恰巧需要在国家治理中验证他们思想的正确性。思想家与各诸侯的共同需求造就了一个特殊的时代。

而且当时因为周王权的衰弱,礼崩乐坏。一下几乎没有任何管制,这种大自由的环境也促进了各种思想的产生。

说我们比不上他们就有点过了。现在的对科技,能源,各种物质上的应用与认知是古代不可想象的,这也是现代思想的成果。

点赞6、汕尾市 网友:冬暖阳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春秋战国时代那么多的思想家,他们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我们看看儒家的情况。

在孔子以前,教育和学术是由官府掌握的,是用来教育贵族子弟,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所以《周礼》说:“古者学在官府。”而教学的内容,根据《国语·楚语上》所说,包括《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等书籍。一般人是接触不到那些书籍的。所以老子做过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国家档案馆馆长),才能写出五千余言《道德经》。

到了孔子才开始设立私学,孔子说自己是有教无类,不论是谁,只要肯送上“束脩”(十条干肉),孔子就愿意教他。而孔子教学的教材,被称为“六书”,分别为: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是《诗经》,是先秦官方及民间诗歌总集。书是《尚书》,是公之于众的古代王室文献。礼是《礼经》,是对先秦各种礼仪的记载。易是《易经》,是占卜之书,但是其中也包括了哲学道理。乐是《乐经》,记载周代音乐理论。春秋是孔子修订的鲁国国史。

以上是儒家的情况,那么其他思想家读的是什么书呢?具体的情况可能永远也无法知晓了,但是根据《汉书·艺文志》中的记载,先秦诸家全部来自于王官,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推测,各思想家的学说源流,其实都来自于先秦时代官方的种种文献、档案。也许春秋战国时代,礼坏乐崩,官府的文献档案流入民间,成为诸子百家的思想来源。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现代人比不上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吗?

居士我不认为现代人的思想比不上古人。现代我们学的种种知识,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每一门学科拿出来都能完爆先秦时的思想家。但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依然是伟大,他们的学说、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很多伟大的思想、理念其实并不复杂,比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条放诸四海皆准的“黄金规则”,但是它也是很简单的。孔子提出后,就拥有了这句话的“发明权”。但是,后人真的想不出这句话吗?显然不是。

其次,先秦思想家们提出的学说是基础,我们后人的很多思想都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学习现代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往往要追溯到学科的源头——也就是先秦时代。

最后,后人还会对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作出自己的解读,所以他们的思想就显得越来越高深,越来越神秘。比如宋代思想家陆九渊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六经注我”,也就是用儒家六经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实也就是用自己的思想来发挥儒家六经,而不是忠实于六经的愿意。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点赞7、梅州市 网友:温瞳ゞ

现代人的自负,主要来源生活的富足,更源于快捷并无微不至的信息覆盖。基于此,他们对上古人类视同畜类,并雅称之进化。人类的文明,专家们把它定有文字的历史。素不知人类生于此球宇何止几百万年呢?我们的祖先代代生息,累累积淀了多少生存理念和生活技法,有一天被有心者涵而统之于书籍,便视为天赐圣物,把个漫漫人生路视为蛮荒,岂不荒谬!人类的历史永不会终结于一山一原,我们还要登月去银河天外, 我们的骨子里继承着先祖的精神思想,这便是几百万年的智慧灵魂。要不,我们何以有今天的丰衣足食!

点赞8、秦皇岛市 网友:残陌浩空

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一个现代人每天吸收的信息量,足以超越古代人一辈子,认知层次的差距更是巨大,居然还有人会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能在知识上远胜今人。

学界有个观点,认为西方哲学是发展的,以古希腊为源头,以文艺复兴为转折,步入现代文明。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是“起始即高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就是中国哲学的高点。

这个说法其实多少有一点道理,因为文化的演进,不能离开文化的多元、包容与碰撞。百家争鸣恰恰是多元的碰撞的过程,很容易产生火花。但在那之后,当中国陷入思想的单一化之后,就陷入了停滞期。当然,如果你认同这一点,那就不要动不动嚷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了,因为一种文化竟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进步,这一点也不光荣。

不过,“起始即高峰”绝不等于一个尊崇儒家的宋代人,在思想和认知上会比不上一个春秋时代的人。原因很简单,认知能力必然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社会所能提供的基本知识体系为基础。同样道理,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电子革命和信息革命这三大时代的巨变,而且都是加速度式的跨越发展,信息获取和学习方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的认知能力,只会远超古人。

所以,结论有两个:第一、如果说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的知识是中国古代的高峰,那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进步,这一点非常丢人,尤其是跟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相比。第二、不管春秋战国的思想家在古代的地位如何,相比一个受过基本教育、三观正常的现代人,他们都是落后的。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