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石达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2关键词:做法,石达开

问题补充: 比如他要是不出走你们说他愚忠,或者走到一半回家,被杀了,又是愚忠,继续往西走部下都逃跑了,越走人越少,不是必死?

点赞1、龙岩市 网友:清风冬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老陶说的没错。

石达开最好的办法是,成为归附于太平天国的势力,背靠这颗大树。

他可以类似于刘备背靠刘表,或者壬辰倭乱时朝鲜背靠大明。

也就是说,他最低程度作为盟友性质,同太平天国同进同退,但千万不能完全脱离,甚至互相为敌,不然就死定了。


为什么这么说?

虽然洪秀全操纵韦昌辉一伙杀了杨秀清和他的部署,又杀了石达开全家,差点干掉石达开,确实大家翻了脸。

但最低程度,洪秀全和石达开都有共同的敌人,就是满清。

石达开后来的所作所为,是不同洪秀全玩了,试图自己拉杆子开辟另一个天国。

但是,太平军本来实力就是有限的。


最初成功达到南京是,太平军其实只有四万兵力,都是沿途长征过来的军人,战斗力较强。

但随后北伐折损了2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老兵。随后连连征战,虽连续击败清军,自己损失也很严重。

到了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军兵力虽多,骨干老兵却所剩无几。而新兵大多是强行征召入伍的,很不可靠,战斗力也非常弱。

也就是说,就算洪秀全和石达开两军回合在一起,未必能够对付得了清军,更别说各自为战。

石达开宣称自己有十多万大军,其实通过他军内并没有什么名将就可以看出,真正跟他走的人并不多,应该只有几万人,而且战斗力还不强。

之前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军一路北上伤亡惨重,五个王死了两个王,但大体还算顺利。

这不是说太平军很强,而是清军太弱,无论八旗兵还是绿营都是垃圾,能打硬仗的极少。

但经过太平军这一路北上的作战,各地民团乡勇都组建起来,战斗力同之前是完全不同了。


相反,太平军实力却有所下降,主要兵员素质差了很多。当年北上期间,太平军官兵都是叛逆谋反,被生擒也是死路一条,只能拼死杀敌。况且老家广西也回不去了,只能拼命打一片新天地。

现在很多太平军都是强行征召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的普通农民,压根就不想打仗,寻机就逃走。

所以,宝庆战役石达开用了主力部队,连续攻打宝庆长达2个多月。

面对小小的宝庆,就是打不下来,太平军最终战死8000人,受伤很多,48名将领被俘,元气大伤。

宝庆战役预示着石达开几乎必然灭亡。


在缺乏稳定根据地的情况下,就必须有一支强悍善战的军队,可以打下一个根据地。

但现在石达开脱离洪秀全,又不愿意和旧部为敌,也就没有稳定的根据地。

靠武力去打?

以宝庆战役的太平军战斗力来说,已经不能保证击败清军。

至此,石达开已经无法在湖南站住脚。资料中这么说:石达开在湖南转战五个半月,虽然初期攻势凌厉,但未能攻占祁阳,武冈,没有后援基地,更没退路,终至孤军深入,粮草不济,士兵因长期作战而疲惫不堪。入湘后大量招募的天地会成员,根本不耐苦战,一战即溃,甚至不如左宗棠在湖南新募集的兵勇善战,原不能和训练有素的湘军匹敌,这时宝庆会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无奈之下,石达开只能被迫游走,进入广西最终进入四川。


石达开本来就想要占领四川,开创新局面,但此时他根本就没有称霸四川的实力了。

此时石达开军力已经很虚弱,在广西遇到地方民团武装,作战也很不顺利。比如,庆远德胜镇附近的牛岩山寨,经常袭击太平军小股部队,前后杀害二三百人。而集结大军逐个扫平山寨,又极耗费时间精力。

1859年12月,石达开派了1万多人,次年元月才将牛岩寨啃下,结果只歼灭了五六百名团练。

这种情况下,石达开内部发生分裂。


其实,很多官兵对于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本来就是很不满的。

当时走的时候,很多旧部不愿意同石达开一同离开。

一开始,诸如杨辅清之流直接同石达开划清界限,接受洪秀全指挥。要知道,杨辅清是杨秀清的族弟,同洪秀全本来有大仇,此刻也选择回去了。

此次到了非常困难时期,朱衣点等将领更是直接脱离石达开,“万里回朝,共匡王室”。

拉走的石达开部队,也有数万人,最终在江西铅山河口与由湖北回师的李秀成会师。

由此, 石达开兵力越来越少,到大渡河覆灭时只有5000人而已。


石达开的灭亡几乎是必然的,他犯了很多根本上的错误,而且实力也太弱了。

其实,今天看来,如果石达开只是盘踞南方几个省份一角,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仍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不顾自己实力,擅自四面游走不断作战,只能加速灭亡。

点赞2、阳春市 网友:折扇掩面

我的老师罗尔纲先生是太平天国史研究大家,他生前一直坚持认为,石达开正确的做法是要么不“远征”,要么在“远征”遇阻后仿效其部下吉庆元、朱衣点等回归天京,“求得天王谅解”,当时我年轻气盛,没少因此和罗先生争执,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根本行不通的。

为什么行不通?

正如李秀成所言,洪秀全“被东、北王弄怕”,非常猜忌手握辅政大权的昔日“胞与”,即在上帝教体系内和自己同样是“上帝之子耶稣之弟”的首义诸王,惟恐他们仿效杨秀清、韦昌辉,让自己重演昔日被架空、险些被夺权的一幕。而且这种担心最明显的特点,是宽待死人、苛待活人,曾经“逼封万岁”的杨秀清死后两年就被彻底平反,头衔甚至比生前还高,差点要了他性命的韦昌辉1858年后的批判也明显缓和,但活着的石达开却被安王、福王架空,在他出走后则不断被暗中削去“天父第六子”、“圣神电”、“电师”等和神有关的头衔,最终完全降为一个凡人。同样,被捧上神位的杨秀清,其继承人的地位被洪秀全幼子洪天佑占据,而杨秀清的亲子除一人外都被杀死,仅有的杨天照明明就躲在太平军两次占领的杭州,其庇护人杨水娇却绝不“认祖归宗”。杨水娇曾经是女官最高职位——女军师,谙熟宫廷内幕,她这样做当然是知道,洪秀全的“给杨秀清平反”完全是叶公好龙,他绝容不下一个活着的真正“幼东王”威胁到自己的神圣地位。因为这个道理,只要石达开不死、不走,他和洪秀全间就永无宁日。洪秀全可以容忍李秀成、陈玉成等异姓,是因为后者始终是凡人,是晚辈,而石达开是同辈兄弟,也是一度被广为宣传的上帝儿子、耶稣胞弟之一,天京之变后,这两人已很难共处了。

那么,如某些人假设的那样,他取洪代之或出走后自立为王如何?更糟。

太平天国是一个建立在上帝教教义基础上的奇怪体系,这个上帝教的体系核心,是天父天兄天王和“父子公孙”的一套,尽管前后期侧重点不同,但主要脉络就是“天父天兄”授权自己的亲子、亲弟洪秀全为“天下万国万方真圣主”,建立人间的太平天国,而这个人间的太平天国又要由“代代幼主”继承,因为幼主不但是洪秀全的亲子,还是“天兄”的养子。这个体系因为从金田到永安的军事奇迹而被百万之众接受并相信,只要这种迷信不坍塌,洪秀全就会是太平天国的“共主”,就连拥有“代天父传言”特权的杨秀清都无法撼动,他看似手握大权,“天父附体”时可以父亲身份打洪秀全屁股,但一旦回到杨秀清身份,就仍然抵不过洪秀全的一次密谋。石达开是上帝教构建的神学体系中地位最低的“神人”,由他来取代洪秀全则整个神学体系都会崩溃,如果彻底推翻这个神学体系,他“义王”的人设又会破产,无论哪一条都足以让元气大伤的太平天国陷入灭顶之灾。

同样,他远征时是打着“出师再表真”,即自己忠心对待天王、天王却无端猜忌排挤的旗号出去的,并以此博得广大军民将佐同情,不但追随者、即便未追随者也“恋恋不舍”,一旦独立称王,等于宣布自己当初说的都是瞎话,同样会引发远征军的信仰危机和大混乱,其后果不堪设想。

投降清朝?别逗了。

清朝对“发逆”,是越资深的越不能信任重用,因此原来只是先锋的程学启、原本不过外围或散卒的张国梁、冯子材、丁汝昌、桂锡珍都得到重用,原本职位较高的陈炳文、邓光明、蔡元隆、马融和、丁太阳等则处处憋屈。太平天国降将中地位最高、离上帝教“神学圈子”最近的,是韦昌辉亲弟、右军主将定天义韦俊,他以池州降清,投降后卖力死战,夺取枞阳一役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太平军后期头号主力——陈玉成部最精锐的赤岗岭四垒守军全军覆没的命运,说太平天国在这一刻被判了死刑也不为过。但在清廷和曾国藩的双重猜忌排挤下,立下大功的韦俊最高也只升到副将,且升他做副将的目的居然是给他戴顶高帽子退休。石达开在太平天国“人学”和“神学”体系中地位都在韦俊之上,他会混得比韦俊好么?他可是“真天命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石”啊。

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最佳选项,是对洪秀全和天京敬而远之,即继续打太平天国旗号,承认洪秀全的地位,但不进京、不辅政,专意经营自己的安徽、江西地盘,让天京吸引清方注意力,掩护自己向两湖扩张,把内部矛盾留待以后。这样自己不用冒险,洪秀全也投猫忌器不敢发作,清方目睹太平军内部不乱,同样无隙可乘,形势会好得多。

既然已经入京、辅政、出京,覆水难收,“远征”也不失为一个中策,既保全自己,也给洪秀全一个台阶,事实上远征期间洪虽然做了很多手脚,但至少在“凡人”层面上还是给石达开留下分寸,双方没彻底撕破脸。但“远征”皆大欢喜的前提,是石达开不能吃败仗,不能丧失发展势头,否则那些希望跟着他攀龙附凤的部下就会离心离德,即便不投降清朝也会找借口“还朝”,因为天京能给他们更高的名分(从广西“还朝”的童容海自己提拔自己做六爵中第四等的燕爵还引来同僚不满,和天京李秀成部回合没几天不但自己名正言顺做了六爵第二等的安爵,连不满他的同僚也提拔成第三等福爵,一年后童容海更升到主将、义爵甚至保王,那些不满他的同僚中也有好几个后来封王的——道理很简单,翼王属官体系中最高的爵位也就是燕爵而已,做天王家臣的家臣,当然不如直接做天王家臣前途远大。

而要想避免更多失败,石达开就不应该远离太平天国核心区域发展,而应该继续以江西、两湖等靠近太平天国核心区域的地方扩张势力,这样虽然容易受到天京和洪秀全的掣肘,却减少了自己发展的阻力和风险,只要自己始终保持旺盛势头,后来导致死局的内部分崩离析就不容易发生。

史实却正好相反:为避免和洪秀全的纠缠,石达开先离开自己经营多年的安庆渡江南下救援江西,又在江西战局不利情况下东越仙霞岭,试图和另一路与天京分道扬镳的太平军,即杨秀清义弟杨辅清部合作,经营浙南和福建,不料他到了浙南、福建,杨辅清却被洪秀全用高官厚禄吸引过去,放了他的鸽子,迫使他不得不仓猝改变计划,经赣南西取湘军云集的宝庆,并从此踏上一步错、步步错的不归路。

点赞3、抚顺市 网友:最初模样

石达开的正确做法是离开天京后马上向清朝投降,这样,自己的利益才能保住,而不是大渡河才投降。或者向洪秀全陈情自己的错误,石达开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点赞4、烟台市 网友:折了樱桃

石达开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少帅之一,在太平天国中谱写了一曲悲壮之歌。

石达开少年英武,是洪杨集团重要一员,年未十七岁,就被洪杨集团邀入七王核心圈,被封为翼王石达开。

金田举义后,石达开披挂上阵,英勇善战,成为了天国擎天一柱。

随着洪秀全定都南京,天王洪秀全和九千岁东王杨秀清之间,出现裂缝,西王韦昌辉借圣旨乘机滥杀杨党和无辜将士,甚至加害于石达开。

石达开幸运出逃,在洪秀全授意下,带兵迅速镇压韦昌辉集团。举义七王仅剩天王和翼王。但洪秀全的猜忌,任用两个窝囊兄长,牵制和打压石达开。

石达开为避祸和失望之极,带走了天国全部精锐,欲远征四川,自立为王,三足鼎立。

石达开出走,大大削弱了天国的实力,经一连串自相残杀和分道扬镳,天国从此进入防守自保的残局。洪秀全本人应付一定责任,石达开意气用事,也为未来厄运埋了单。

石达开远离京都自保本是上策,但仓促带兵远征西川,没有制定好相应的大纲方针,只是一味地机械的流冦式行军方式,沿途没有广泛宣传和招纳新鲜血液,相应地寻找落脚点。这样,一路奔波,一路消耗,看不到尽头,士兵疲惫不堪,士气消沉,严重的滞延了行军速度。

在大渡河边,石达开又没有掌握沿途第一手气候变化的资料,及时渡河,就在河边为爱妾潘珏庆生,白白丧失了渡河良机。在河水暴涨的时候,已无法抢渡,陷入了清军重围之中。

石达开杀了爱妾,已做好了最后一搏。最后,为救全军将士,慨然独自一人走向清军中帐谈判。

清军拿下了石达开,就幡然变脸,向天国将士下诛杀令。

石达开被当众凌迟,据说上千刀,一刀刀宰割,石达开仍面不改色丶怒挣双目,表现出了一个华夏勇士视死如归的神勇风采。令人可歌可泣!

石达开之死,还留下一个谜团,石达开生前写了一份自白书,留传下来已是涂改甚多。从曾国藩凌迟石达开丶杀尽天国勇士来看,决不会是悔过书之类,相反,有可能效姜维劝钟会自雄那样,曾国藩不敢拿原件给清廷主子看,怕惹事生非。所以,涂改得面目全非。

石达开虽然是天国悲剧人物之一,但他的笑对凌迟的壮烈事迹,仍然是华夏英雄赴汤蹈火丶万死不辞的一个真实写照,一段不朽的虎将传奇!

点赞5、常熟市 网友:縯出結涑

石达开加入拜上帝教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邪教乱我中华,打击儒家,试图在中国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虽未能成功,却使中国人口减少1.9亿,江南几成废墟,清朝国力大大受损,耽误了清朝改革开放,俄贼还趁机占领外东北与外西北,使国家遭受巨大损失。

世界三大战争灾难:太平天国运动,一战和二战。

石达开的一生,实际上是大起大落的。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翼王,在定都天京后,石达开数次击败宿敌湘军。并且,“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更是成为了太平天国唯一的摄政王。石达开执政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逆势,近乎全部被逆转。由此可见,石达开在军政事物上是具有大才的。

但是,洪秀全因为此前受到了“天京事变”的影响。所以,在后来便封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为王,以此来分化掣肘的石达开的权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石达开盛怒出走天京。这段历史,往往会被当做“天京事变”的延续。同时,针对石达开出走这件事,后世也是议论纷纷。那么,历史上石达开出走的做法到底正确吗?

首先,我们从石达开个人的角度上看,他的出走明显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这样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出走的仓促上。因为出走后的石达开根本没有任何战略规划,甚至存在着很大的轻敌思想。这样的情况,在1857年出走后尤为明显,他先是率领军队驰援江西,后又在1858年率军经略浙江。最终,这个曾经的常胜将军,俨然变成了,一个屡败屡战的将军。无奈之下,石达开只好率军,回师广西。

因为,受到战略上的缺失以及轻敌思想的影响,石达开在出走后,显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如果,其不选择出走的话,仅是在朝中运筹帷幄,显然要更好一些。但是,出走后的石达开在性格上,也有着很大的变化。这样的情况,在于石达开的屡战屡败,部队的补给问题上。很多人都劝石达开率军队东归,但是石达开却始终纹丝未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使得他自己,在大渡河陷入了绝境。

同时,这次出走从全局角度出发,也是错误的。首先,从太平天国的内部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分化,这次分化使得太平天国的内部,本就因为“天京事变”受到影响的凝聚力,进一步趋于瓦解。因为,那个时候的天平天国内部,众多人士都视石达开为顶梁柱,这个顶梁柱一走,一时间整个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这也是洪秀全,在得知石达开出走后,为何紧忙写信劝说石达开归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石达开的出走,使得刚刚扭转一些的局势,又变得恶劣了起来。石达开离开天京的时候,使得整个天京城的防卫,都空虚了起来。并且,各个战场也因为天平天国内部的权力掣肘,在各个战线发起了反击。尤其是,此前石达开翼殿将士的驻地,在其出走后纷纷跟随,这就使得太平天国的战场局势迅速恶化。虽然,后来经过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的苦战,局势稍有好转。但是,石达开的离开,还是使得当时太平军的力量,被极大的虚弱。

历史就是这样,石达开的负气出走,所造成的后果,千载难以赎回。从很大程度上说,石达开离开天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在他出走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

综上,石达开的出走,使太平天国陷入分裂,有利于清朝乃至全体国民,但是,不利于石达开与太平天国。对于他而言,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出走,发动兵变,软禁天王,自己总揽朝纲,说不定还能打败清朝做皇帝。当然,如果真是这样,百姓又要遭殃了,中华文化也要万劫不复。

谢谢石达开出走!


点赞6、三明市 网友:逝水无痕

翼王出走时,其实带走很多人,可走到一半时,好多人又纷纷理他而去,回到天京了。石达开基本就是东一下,西一下,没有一个大战略目标,被清军到处围堵,假如我是石达开,


首先是建制啊,重新组织现有的势力,整编部队。


其次,先打下一块地方,跟下面的谋士将领自家同族兄弟商量,今后的出路。


当时的情况,没有外援,部下还都是南方人,所处的地方还都是四战之地


第一个,南下广西,在广西建立根据地,跟西南土司搞好关系


只要打回老家,起码兵源有了,矿产武器有了,可以炒湘军老家,东图广东福建,西进云南四川,北进江西安徽湖南


可历史上石达开好像这么干过,但是就溜达了一圈,历史上最根本原因好像是出走后战力不行了,根本攻不下大城,所以只能不停流窜,一次大的失败跟包围就不行了。


所以前提完成这个大战略,还得走老路,那就是不停转进,避实就虚,在此过程中,整编军队锻炼军队战斗力,搜集工匠,火药,大炮,重新组建土营(并改为工兵营),网罗各地矿工,

点赞7、黄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魔之尊者

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石达开后期的每一个决定都令人唏嘘不已。

无论是选择出走,还是转战过程中屡屡受挫,石达开似乎就没有做对一件事情。

或许是同情其遭遇,后人常常讨论:石达开原本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后人事后“热心的建议”,有的石达开真的做不到,有的石达开已经尝试过了。

只不过···并不存在什么“正确的做法”。

从出走那一刻起,石达开就已经“运去英雄不自由”了。

出走是唯一选择

石达开的第一个争议决定是:出走。

对此,“热心”的后人争议不休。

有人怒斥其“分裂主义”,有人认为他应该干脆反了天王。

然而,这些“热心”建议,石达开真心办不到。

石达开辅政,“人心咸服”,已经使其与天王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经历过杨秀清的逼疯万岁,韦昌辉的攻打天王府,洪秀全是绝不允许再有一个“杨秀清第二”的。

因此,洪秀全先是安插了自己的兄弟洪仁达、洪仁发分其权,后又有“加害之意”。

都到了这步田地,石达开如果选择继续选择老老实实替天王效力,恐怕马上就要去见杨秀清、韦昌辉了。

因此,除了出走,就只有取天王而代之了。

取天王而代之,其实也只有两种结局:1、行动失败,去见杨秀清、韦昌辉;2、行动成功,太平天国迅速分崩离析。

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凝聚人心的。

洪秀全的宗教地位是天父的次子,这是不可动摇的。

这一点,深入太平军人心。后来,太平天国失败后,洋人传教士还是发现:即便是已经降清的太平军将领,依然认为洪秀全曾得到天父的旨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杨秀清还以为以“天父下凡”来走“宗教流程”,连宗教地位都没有的石达开真心走不了“宗教流程”。

直接把洪秀全赶下来,自己作老大,本质上就是彻底戳穿拜上帝教的谎言。

如此,太平军人心离散,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全剧终”是毫无疑问的。

而作为太平天国的翼王,也长期宣传“拜上帝教”的石达开,也必然失去诚信、威望,不可能立足!

因此,在保留太平天国翼王身份前提下,出走,另创一番天地,是石达开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正确的方向与尴尬的身份:失去江西

对于石达开出走后“往何处去”,许多朋友“热心”地指出:应该选择在天平天国的势力范围附近,就近经营根据地。如此,能与太平天国主战场相互照应,比不要后方的远征要好。

其实···石达开,一开始确实就是要就近发展的。

石达开出走后,到达安庆,张贴告示:愿意跟本将的一起干,不愿跟随的不勉强。

当时,九江林启荣、景德镇韦俊、皖鄂之间陈玉成、皖北李秀成等人都不愿跟随石达开,而江西、皖南地区的将领多愿跟随石达开。

因此,石达开的选择是:一方面,在皖南、江西,经营自己的根据地。同时,继续以太平天国通军主将的名义协调自己与其他不愿跟随者之间的关系。

既利于太平天国全局的发展,又能使自己自成一派,这便是石达开最初的选择。

而且,看起来,石达开是有条件达成这一目的的。

天京事变前,石达开曾横扫江西,吓得曾国藩留下遗书,如果不是当时奉命东征,石达开已经拿下曾国藩了。

然而,这一次,石达开却再难重现辉煌了。

因为:石达开并不是全局的指挥者,也没有当初杨秀清这样的全局指挥者,石达开,只是“夹心饼干”而已了。

当时,非翼殿的将领石达开调不动,同时,非翼殿的将领们也都希望石达开能帮他们一把。

因此,石达开不但无法领导全局,反而受到多方掣肘,行动紊乱。

他时儿配合杨辅清(非翼殿,但与洪秀全当时也关系紧张)往赣东发展,时儿又想救援吉安等城,经营自己的根据地···忽东忽西,行动紊乱。

要知道,当时,湘军水师已经复振,太平军要想要多水的江西来回机动本就诸多不便。

结果,忽东忽西之间,不但一事无成,反而因为没有救援九江林启荣而受到诸多指摘。

转战江西,名利双输!

显然,自出走的一刻起,无论石达开是否坚持打太平天国的旗号,他与洪秀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竞争对手,他想要与其他太平军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并不现实。

然而,石达开并没有放弃“留在主战场”的想法。

他选中了浙江。

正确的方向与错误的思路:退出浙江

江西,是当时清军与太平军反复争夺的主战场,太平军即便团结一致也未必能占据优势,何况彼此貌合神离呢?

因此,石达开选择了没有那么“复杂”的浙江。

浙江,是当时大清的粮仓和出口丝茶的主要产地,又是当时围攻天京的江南大营的主要粮饷来源。

攻占此处,不但能使石达开获得富庶的根据地,而且也能破坏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围困,看起来是双赢的选择。

同时,当时的浙江空虚,石达开拥有绝佳的夺取机会!

显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以浙江为发展方向,都是一个英明的决策。

然而,在开辟浙江的过程中,石达开却在战略指导上犯了错误。

石达开将攻占衢州作为经营浙江的前提条件,顿兵于衢州之下。

衢州为咽喉之地,自然十分重要。然而,当时的浙江虽然空虚,但敌人要从其他省份调兵增援也是十分便利的。如果石达开不能抢在敌人援军云集前抢先取得有利态势,等到敌人援军抵达,一切都成空谈。

顿兵衢州,使石达开错失了经营浙江的机遇!

相比于后来经营苏南、浙江时李秀成的”举重若轻“,石达开在战略指导上的能力似乎还不如忠王。

正确的方向与不当的节奏:入川受挫

经营闽浙失败后,石达开退回江西,并正是确立了以四川为发展方向。

这是一个无奈的决策。

原本,石达开是要入闽与杨辅清会合了。

当然,杨辅清在福建已经打开局面时,被洪秀全任命为中军主将,”回归天京“。

而且,杨辅清退出时,宁可将耗费巨大代价打下的阵地放弃给清军也不等待石达开。

考虑到杨辅清后来与石达开的合作关系,杨辅清的这一决定显然是执行天王的旨意。

这说明:天王不希望石达开在附近经营根据地,宁可让清军占据福建、浙江,也不愿让石达开驻于此!

近处待不住,只有远征。

而四川,则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四川,是”高祖因之以成帝位“的地方,自古就是不错的经营之地。清代时,人口多,经济富庶,更是理想的根据地。

同样重要的是:当时的四川,十分空虚!几年后,李蓝起义不过数千人,攻入四川,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威逼成都!

因此,抓紧时间,尽快入川,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石达开原本的企图是,取道湖南,直接入川。

入湖南后,一度风驰电掣,然而···很快,就顿兵宝庆,一败涂地!

太平军初起时,攻桂林、长沙都不能克,石达开此时攻不下宝庆,并不丢人。

然而,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不能克桂林、长沙,兵力却越打越强!

这是因为:杨秀清对节奏的把握十分精当!

何时攻,何时围,何时撤,炉火纯青。

因此,当时的太平军,虽攻城不克,但依然不断发展壮大。

相比之下,石达开攻宝庆,先则不积极攻,后则长期耗着不走···最终,不但不能克城,反而蒙受重大损失,被迫逃回广西···

后续:不必讨论

此后的石达开,似乎已经不必讨论其决策成败了。

退回广西时,石达开“心已死”。

太平军初起时,也曾遭遇重大挫折,蓑衣渡之败后,一度兵不满万,几近败亡。

然而,洪杨当时仍胸怀大志,坚定领导,形势迅速复振。

初回广西时,广西也有其他一些起义军可以争取,石达开如果胸怀大志,仍有可为。

然而,石达开似乎心灰意冷,甚至有“归隐山林”的意思。

心灰意冷至此,自然使下属失望,众将纷纷“万里归朝”,离开了石达开。

此后,石达开在四川盘旋数年,幸亏在大成国起义失败后,许多余部来投,声势才一度复振。

最终“兵败大渡河”,虽然不乏遗憾之处,不过,其实已不必讨论了。

当时,清军在四川兵力已盛,即便石达开渡过大渡河,也难以在四川打开局面,而如果不入川,在西南偏僻之地建立根据地,可能也只能“延续时日”,不可能改变大局了。

对于一个有“归隐之志”的将领来说,讨论战略决策是奢侈的。


总的来说,在自己有“归隐之志”前,石达开对方向的每个决策都没有什么问题。

后人对其决策的“热心建议”,其实并不比石达开自己做出的决策更好。

然而,石达开虽是杰出将领,却并不是“创业之主”。

他能看到正确的机会,但在协调能力、全局指导、发展节奏,乃至斗争意志上,都不足,并不能把握住看到的机会。

而从更大的角度来说,石达开不可能摆脱拜上帝会奇葩教义的束缚,不可能排除内部矛盾的干扰,虽有杰出军事才能,却注定是要失败的。

所以,后人不必讨论“怎么作才是正确的决策”,因为,对石达开来说,其实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了。

点赞8、绵阳市 网友:我在等你

石达开的一生,揭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陷阱:常年在舞台上演出的明星们,往往意识不到舞台本身的重要性,以至于误以为,是明星养活了舞台,而不是舞台捧红了明星。

石达开年少成名,不到20岁,就被封为“太平天国翼王”。在他离开太平天国这个大舞台之前,石达开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名将,曾经横扫天下一切挡路者,就连曾国藩这样的牛人,好几次都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气得曾文正公差一点要跳江自杀!

令人奇怪、估计也令石达开本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从1857年,石达开闹分裂,率领几十万太平天国将士出走天京、离开天王洪秀全之后,转战几千里,途经十数省,什么仗都打过,就是再也没打过胜仗!直到最后兵败大渡河,被俘遭凌迟处死,死时年仅31岁。这是为什么呢?



石达开在太平天国之时,只管打仗,其它的宣传、扩军、纪律、练兵、后勤,一概都不用他操心,所以,专注于作战的他,能百战百胜,一旦离开了太平天国这个大舞台,失去了根据地之后,他就会发现,自己事事不顺,直到走上灭亡的不归路。

由此可见,石达开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不要离开太平天国这个大舞台,或发动兵变、取代洪秀全,自立为天王;或在出走之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特别是在洪天王后悔的时候),回归太平天国,留在这个舞台上,继续他的“演出”,当他的“明星”。而不是选择一意孤行、四处流窜、盲目单干、自寻死路。

点赞9、麻城市 网友:逆天零界

兵不在多,在于精,石完全可以只留下身体强壮武艺出众,又愿意追随自己的士兵,其余的老弱病残都赶回到洪秀全身边或发给路费遣散回家,就算最后只有300人肯跟他走,他也可把队伍拉进广西十万大山,占几个山头打游击,曾剃头带湘军来搜山围剿也不怕,大不了撤到越南去,后来的黑旗军在中越边境保境安民,官军剿了几次剿灭不了,最后,人民解放军来了,陶铸带兵剿了大半年才搞定,而且主要还是土匪家属喊话,让他们下山回家分田地,他们自己也想分到田地过好日子,主动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降,这样才彻底剿灭了[机智]

点赞10、三明市 网友:南巷清风

石达开算是太平军中最能打的将军,不仅打仗勇猛,还谋略过人,曾把曾国藩打的都差点上吊自尽。奈何他一人挡不住太平军分崩离析的趋势,败局已定,本想以和谈判来保住手下众将不遭惨死,谁料敌人出尔反尔,最后遭凌迟处死。

在众叛亲离的境地,无力回天的两难绝境。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带亲信,逃亡,要么就是为保手下不死,牺牲自己。但是他要是逃了,不符合石达开的性格的,所以后者就是正确的选择。选择英勇就义。 Hiーーーーー

 ☆ * .  ☆

  . ∧_∧ ∩ * ☆

* ☆ ( ???)/ .

 . ?   ノ* ☆

☆ * (つ ノ .☆

   (ノ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