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朱元璋,朱元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

点赞1、九江市 网友:漠无痕

要怪就怪当时的朱元璋太单纯,厚黑学的水准还没有及格。



龙凤十二年,原本与朱元璋三足鼎立的陈有谅、张士诚,有一个已经被朱元璋消灭,就是陈有谅,只剩下一个张士诚。


张士诚与陈有谅根本没有可比性,陈有谅是一个极具上进心的野心家,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一直将陈有谅视做自己的头号敌人。


而张士诚则只是一个只顾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地主。


“鄱阳湖之战”是陈有谅与朱元璋的决战,双方都投入了全部的有生力量,如果说这时张士诚从背后偷袭朱元璋,朱元璋必死无疑。


就算朱元璋能够活下来,积攒多年的实力也会损失殆尽,彻底丧失争夺天下的本钱。


可是张士诚对于鄱阳湖之战的情况不管不顾,就如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躲在江浙一带过他的幸福生活,以至于落得个孤木难支的下场,印证了朱元璋并没有看错他。


随着陈有谅的被灭,朱元璋实力暴涨,灭掉一个江浙一带的鼠目寸光之辈张士诚,势在必行,但是却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是除掉小明王。



一旦灭掉张士诚,能够威胁到朱元璋的就只有北方的元朝。


而北方的元朝早已乱成一锅粥,扩廓贴木耳、李思齐、张良弼、孛罗等人,仗着拥兵在外,各占一地,谁也不服谁,你打我,我打你。


在外的大臣不和睦,在内的大臣也不和睦,大臣们为了争夺大权,相互陷害,相互算计。


总而言之,当时的元朝全体大臣都有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对于起义军的发展局势不管不顾,爱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


谁主中原,到这时局势已经明朗。


小明王的父亲韩山童是红巾军的创始人,红巾军有很多支,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支。


朱元璋的势力虽然已经盖过所有的红巾军,成为无人能够抗衡的第一,但是名义上却还是属于小明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自在。


所以在即将消灭张士诚之际,朱元璋明面上叫廖永忠到滁州将小明王接到南京执掌大权,实际上在暗地里命令廖永忠在坐船的时候,将船凿个洞,淹死小明王。



虽然正史里并没有记载小明王是死于朱元璋的之手,但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小明王绝对是死于朱元璋之手。


廖永忠就算吃了雄心豹子胆,也不敢在杀死小明王的情况下,回来向朱元璋复命。而朱元璋作出处罚也令人大吃一惊,他仅仅是关了廖永忠几天禁闭。


在此之后,关于廖永忠私自杀死小明王一事就不了了之。开国之后,朱元璋不计前嫌,还大度的给廖永忠封了一个侯,其中没鬼才怪。


其实小明王早就该死了,只是被朱元璋救了。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猛攻小明王所在的城池安丰。由于小明王拉着大旗,在此之前与元朝有过不断的冲突,地盘不断减少,兵力也不断减少,根本不是张士诚的对手。


作为小明王第一得力助手的刘福通命人拼死将求援的信息送出,而接收这个信息的人就是朱元璋。


安丰作为南京的屏障,一旦失去安丰,就等同于要直接面对张士诚势力,况且朱元璋隶属于小明王,哪有小弟有实力救大哥,却看着大哥被打死。



就在朱元璋决定发兵救援小明王之际,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他,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刘伯温认为小明王根本没有活着的必要,现如今的朱元璋势力庞大,小明王活着只会妨碍朱元璋,并不会对朱元璋有多大的好处。


再者说了,如果朱元璋去救小明王的过程中,陈有谅突然发兵顺流而下,到时候双面受敌,该如何是好。


对于刘伯温所说的话,朱元璋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当一回事,硬要出兵救小明王。


刘伯温被逼得无可奈何,只能死死的拉住朱元璋,不让朱元璋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依旧走了。


三月初一,朱元璋率军出发救小明王。三月十三朱元璋到达安丰,与张士诚发生冲突,但是却不能够保住安丰,只保住了小明王,就连刘福通都战死了。


朱元璋无比的郁闷,他怎么想都没有想到是这么个结果,原本以为能够保住小明王,也能够保住安丰,结果只保住了一个小明王,安丰反而没保住。


朱元璋到这时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



对于小明王这个一看就心烦的人,朱元璋选择将他安排在自己之前的根据地滁州,同时将伺候他的人全部换成自己的人,将他控制起来。


一向精明的朱元璋,终于也吃了一次大亏。


朱元璋救小明王,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涛汹涌,因为在当时有一个人正在蠢蠢欲动,这个人就是陈有谅。


陈有谅在当时已经集结了六十万大军,上千条军舰,如果说趁着朱元璋救小明王,顺流而下,直接冲往南京,朱元璋必将万劫不复。


可是陈有谅就如同没有看到朱元璋救小明王一样,没有做出任何选择,一直待在自己的根据地,这让后世不得而解。


直到四月份才率领大军冲向朱元璋,但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陈有谅明明有六十万大军,却硬要死磕位于南京上流仅仅只有两万守军的南昌。


而这一死磕可就是八十五天,原本旺盛的士气早已被他磨没,为鄱阳湖之战的失败打下基础。



结语


朱元璋救小明王是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唯一一次犯下的足以改变命运的错误。可惜陈有谅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一旦抓住这次机会,称霸天下的就不一定是朱元璋,而是陈有谅。

点赞2、石嘴山市 网友:清幽兰

朱元璋并不想小明王死,至少在称帝之前不想。小明王之死,是一场义军内部对于究竟尊谁为正统的一场政治斗争,我们后文会详细说明。

懂得了这点,我们才能理解朱元璋为何不顾压力,坚持亲自去安丰救小明王。

穷途末路的韩宋政权

说句实在话,小明王韩林儿虽然是大宋政权的皇帝,但实权是掌握在红巾军名将刘福通的手里。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刘福通和韩林儿之父韩山童一起密谋起义。不料消息走漏,韩山童不幸牺牲。逃出生天的刘福通于五月在颍州率众起义,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连战连胜的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建都亳州,国号大宋,年号龙凤。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五月,刘福通攻破了汴梁,大宋政权终于夺回了昔日的京师,取得了“还都汴梁”的历史成就。

韩宋政权印章

此时的韩宋政权意气风发,甚至还对元军发动了三路北伐。但三路大军因各自为战,相继失利,反而极大了损耗了韩宋政权的元气。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八月,元军大将察罕帖木儿攻破汴梁。刘福通带着韩林儿退往安丰,韩宋政权就此一蹶不振。

戊寅,察罕帖木儿督诸将阎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赛因赤、答忽、脱因不花、吕文、完哲、贺宗哲、孙翥等攻破汴梁城。刘福通奉其伪主遁,退据安丰。—《元史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多年来一直和元军勾勾搭搭的张士诚,派出大将吕珍偷袭安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韩宋政权吴国公朱元璋力排众议,亲自率领大将徐达和常遇春驰援安丰。三月,朱元璋所部击败吕珍,将韩林儿和刘福通转移到滁州宗阳宫居住。

朱元璋为何要做忠臣?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红巾军出身,在郭子兴死后便接受了韩宋政权的改编。而朱元璋的官职从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江南行中书省兼总省事平章、江南行省左丞相再到吴国公,都是出自于韩林儿的任命。

实际上在元末义军中,朱元璋的发家条件算是比较差的。因为在他的周围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样的豪强,每一寸土地的扩张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谋士朱升对他提出的所谓九字真言,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坚持猥琐发育。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人都不可投靠,朱元璋只有认当时最正统的韩宋政权为主,依靠刘福通挡住元军主力,他自己才能在江南慢慢发展实力。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朱元璋剧照

现在张士诚所部攻下安丰,不管是把韩林儿杀了还是送给元军,他朱元璋怎么办?自立为帝?条件还不允许。为主报仇?贸然北上的结果就是被陈友谅和张士诚一起包饺子。而此时阻止他去救韩林儿的人是谁?刘基刘伯温。

太祖方亲援安丰,基曰:“汉、吴伺隙,未可动也。”不听。友谅闻之,乘间围洪都。太祖曰:“不听君言,几失计。”—《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根据曾长期在李文忠帐下效力的刘辰所著《国初事迹》,当时刘伯温极力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即使把韩林儿救出来,该如何处置他呢?刘基的话其实暴露了他们这批前元进士、官员的对于韩宋政权、红巾军乃至于朱元璋本人的真实看法:土贼

到底奉谁为正统?

但是朱元璋没有吃刘伯温这一套,他不但要救小明王,为了以防万一还要亲自去救。本次救驾成功后,韩林儿下旨追封朱元璋三代祖先均为吴国公,老朱本人的身份则是"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

当年七月,朱元璋在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中取得全胜,次年正月,韩宋政权册封其为吴王。吴王自开中书省、大都督府、诸卫亲军指挥使司,几乎与皇帝没有区别。但据永乐朝户部尚书夏元吉所著《一统肇基录》中所录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开头第一句还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可见此时的朱元璋在名义上仍然是韩宋政权的臣子,那么这个吴王大概率还是由韩林儿所册封,而非朱元璋自封。

朱元璋与刘伯温剧照

当年十一月,徐达大军将张士诚牢牢围困在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内。此时对于朱元璋来说,张士诚已经是瓮中之鳖,在劫难逃。浙江的方国珍早已奄奄一息,苟延残喘。湖广的陈友谅早在两年前就已被灭。放眼天下,是正式考虑北伐中原,驱逐元廷的时候了。因此朱元璋做了一个决定,派水军大将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来南京。

廖永忠是巢湖水师出身,朱元璋军中最优秀的水军将领。老朱派他去接皇帝,也是怕有人半路做手脚。只是万万没想到廖永忠本人,已经被文人集团给洗了脑。韩林儿竟然在瓜洲渡口意外溺死,据说刘福通和韩林儿同死。

廖永忠战鄱阳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朕亲见之,可谓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向,以徼封爵。—《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这里的关键点在哪里?如果我们按照正常的时间线来推算:韩林儿到了南京,依然是皇帝。他以大宋皇帝身份下诏对蒙元发动全线北伐,名正言顺。吴王朱元璋收复中原,功高盖世。皇帝韩林儿自愧无德,三推三让,将皇位禅让给吴王朱元璋。吴王殿下受禅称帝,改国号、年号。姑且假定其国号仍为大明,则大明上承大宋,元朝将在后世的史书中被认定为伪朝。刘伯温这些人,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前元进士,而是伪朝官员。江南文人的特权也将受到大规模的冲击。

朱元璋剧照

结语:利益,只有利益,才是江南文人勾结廖永忠害死小明王的根本原因。小明王之死如果是朱元璋本人刻意所为,为何要挑选在北伐前的节骨眼上?自己好不容易立的忠臣人设崩塌不算,还有可能引发潜伏在北方的红巾军旧部不满。

皇帝死了,朱元璋自然不能再用龙凤年号,但是他本人明显准备不足,只能在第二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启用一个不伦不类的“吴元年”,同时发出的命令由"吴王令旨"改称"吴王圣旨",表示自己已经是代理皇帝。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朱元璋对小明王之死毫无准备。但是人虽不是他杀的,这个锅却背了六百多年。冤哉!

点赞3、遂宁市 网友:一瓢月色

这其实是个非常常见的政治操作,当年项羽也干过,秦末爆发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军得有个正当口号,就把楚怀王找来当傀儡领袖,后来秦朝被推翻了,项羽虚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上,楚怀王已经成了他号令天下的阻碍,但楚怀王还有利用价值,项羽借楚怀王的名义分封完诸侯后,就才把楚怀王杀了。

楚怀王“义帝”

朱元璋和小明王韩林儿之间的关系,与项羽与楚怀王之间的关系是有相似之处的,其实随着元末任何一支割据势力的做大,韩林儿最后必然会成为他们的阻碍,自己手上没有兵权最大的悲哀在于,天下大势将定之时,也就是寿终正寝之时。

韩林儿的祖上是何许人,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如果按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说法,韩林儿是宋朝王室的后裔,也因为这个原因,韩林儿在他的父亲韩山童死后,被刘福通利用,推举为义军领袖,建立了韩宋政权。

韩林儿

在最初形势尚不明朗之时,各路义军纷纷响应号召,发动起义,这个阶段大家也没啥利益冲突,起义进行得十分顺利,各地也建立了割据政权,互相之间逐渐出现利益冲突,而元军在整顿军备后,顽强展开了反击,韩宋政权的实际统帅刘福通没什么军事才能,部队屡次被元军击溃。

公元1362年,刘福通和元军交战后,战败逃回了安丰,而元末另外一支割据势力张士诚已向元军投降,被封为了太尉,他处于摇摆观望的状态,他所割据的区域,面积广阔,物资富足,手下有将士数十万,实力强大,此时又正好是韩宋政权最脆弱的时候,张士诚便出兵包围了安丰。

张士诚

韩林儿被困在安丰城内,城内物资匮乏,甚至出现了吃人的情况,而朱元璋在名义上也是韩林儿的部下,刘福通走通无路只能向朱元璋求救,事实上朱元璋也考虑过,如果把韩林儿救来,以后自己势力壮大了,该怎么处置韩林儿,杀也不是,拥立他称帝更不可能。

但此时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并非韩林儿,而是张士诚,他的势力本来就已经够大了,如果在让他打下安丰,灭了韩宋政权,那么朱元璋起事就缺少了正当理由,而张士诚的威胁也将更大,营救韩林儿就算失败了,在名声上也会给自己加分,又能削弱张士诚的实力,就算把韩林儿救回来,人在自己手上,以后怎么处置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吗?

朱元璋

所以朱元璋亲自率兵救援韩林儿,成功击退了张士诚的部队,成功“控制”了韩林儿,朱元璋准备将韩林儿接到应天府,一路上对韩林儿礼遇有加,朱元璋也得到了一些“好处”韩林儿加封了他祖上三代一些空虚的头衔,朱元璋占据了道义上的正当性,虽然在不少人看来这是毫无意义的。

公元1366年,朱元璋大败张士诚,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此时的韩林儿对朱元璋的利用价值已经所剩无几,朱元璋便在年末请韩林儿前往应天府,特意让大将廖永忠一路护送,途中韩林儿“意外”翻船淹死在了江中。

韩林儿

点赞4、信阳市 网友:晴(天)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分清楚朱元璋为什么要救小明王?和为什么要杀小明王即可。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最后就有刘福通、韩山童、韩林儿的造反,韩林儿被称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说他重新出来主天下。宣称:“弥勒降生,明王出世”,韩林儿成为了元朝末年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而小明王一直的口号是“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代表了绝大部分起义军的心声。

朱元璋救小明王的原因无非就以下几点(有点像刘备的为人):

1、北方小明王政权尽管日薄西山,但它的存在多少能挡住北方过来的敌人,再说,张士诚打下安丰后,自己东、北两边都与张士诚为邻,情况更不妙

2、自己尊小明王为主,官职还是小明王授予的,如果不救,有亏于忠义气节,日后还怎么要求手下将士忠心?

3、打张士诚几乎每次都能赢。

救小明王更多的是为了达到军事上的一些目的,为自己赢得名声与时间。

而在救下小明王达到自己目的之后,想起了刘伯温的话语:他说:“主公,像您这样贸然派兵去救,真的是自找苦吃。假若救下了,他小明王是你的主子,打个比方,你是媳妇,找个婆婆来管着你,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吗。再说,就算救下了,你能把小明王放在哪里呢?”于是容不得小明王。

在开头我们又说代表广大起义军的口号“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如果小明王继续活在世上,那这个明王出世,天下人肯定是向着韩林儿。在小明王死后,朱元璋在北伐的檄文当中有这么几句话,一个“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与小明王的口号差不多,变相的在宣传自己才是真正的明王,一个死了的韩林儿只是小明王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朱元璋一直不承认自己杀害了韩林儿,这也是历史遗留的悬疑!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在留言区讨论。

点赞5、连云港市 网友:心酸i

公元1351年,刘福通和韩山童打出“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口号准备起兵,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同时也是转世的明王,他将以大宋皇帝后裔的身份,率领大家反元复宋,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美好新时代!

但是很不幸,在起兵前夕,韩山童就被政府军捕杀了。

听到韩山童被捕杀的消息,刘福通在仓促间举起了叛乱大旗;虽然起义进行的非常仓促,但是因为叛乱的大潮刚刚开始,所以大元帝国还没有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在这种背景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很快让整个河南省风云变色,再后来,等到张士诚大败元朝宰相脱脱之后,刘福通便拥戴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皇帝,正式在中原地区开国立号。

由于在刘福通一系的宣传中,韩山童是转世明王,那他的儿子韩林儿自然就是转世明王之子,因此人们说起韩林儿时,通常都是称之为小明王。同时因为韩林儿在位的时候,年号是龙凤,所以人们说起这个政权时,通常都称之为龙凤政权。

龙凤政权建立之后,就派人邀请郭子兴一系加盟,当时郭子兴已经去世,郭子兴的军政势力分别由其儿子郭天叙、小舅子张天祐和养女婿朱元璋接管,他们三人再经过一番商议之后,都同意加盟龙凤政权,于是他们三人都挂起了小明王的大旗,并遵奉小明王的皇帝。

三人之所以愿意加盟龙凤政权,一方面是因为龙凤政权是当时最大的叛乱集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龙凤政权在北方,正好替他们挡住了元朝政府军的围剿。

当然,因为朱元璋他们加盟了龙凤政权,所以龙凤政权在北方与敌人死磕之际,就不用提防南面有人背后捅刀子了。

从这层意义上说,双方的合作是双赢的,龙凤政权可以依靠郭子兴各系力量的的呼应,安心的在北方发展,郭子兴各系背靠龙凤政权,在南方安心的扩张地盘,都不用担心有人背后捅刀子。

再后来,龙凤政权在大元帝国政府军的围剿下,渐渐退缩到了安徽境内,它一方面与张士诚接壤,另一方相对于张士诚,也非常弱小。在这种背景下,张士诚便想着将这个残破的龙凤政权给兼并掉,从而壮大自己的实力。

面对张士诚的这种如意算盘,朱元璋自然坐不住了。

因为,当时南方三大巨头,陈友谅的实力要强于朱元璋,朱元璋的实力强于张士诚。现在,如果让张士诚兼并掉龙凤政权,就可能让张士诚的实力追上朱元璋,到时朱元璋夹在陈友谅、张士诚之间,能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更重要的是,从地缘上,如果张士诚兼并掉龙凤政权,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城,就会失去屏障。要知道,朱元璋之所以可以安心在江南扩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背靠龙凤政权。

虽然说,龙凤政权一天比一天衰弱,但只要它存在,朱元璋的大后方就是安全的。现在,龙凤政权如果被张士诚给兼并掉,那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城就会暴露在张士诚的打击范围内。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张士诚率军进攻龙凤政权时,朱元璋就立即派军前去救援,但因为陈友谅还在一旁虎视眈眈,所以朱元璋并不敢与张士诚全面开战,他只是把小明王为代表的龙凤政权,迁到了自己的地盘上,他并没有和张士诚争夺龙凤政权的地盘。

虽然说,龙凤政权的地盘被张士诚所占领,但因为朱元璋成功把小明王为代表的龙凤政权,迁到了自己的地盘上,对朱元璋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胜利。因为,一方面这意味龙凤政权的大旗还在,这样张士诚即便占领了龙凤政权的地盘,也没有办法强有力的控制这片地区。

另一方面,龙凤政权当年一直叱咤整个江北地区,现在这个政权被朱元璋迁到了自己的的地盘上,朱元璋在江北,就会拥有无与伦比的政治影响力,至少那些龙凤政权的残余势力,都会向朱元璋靠拢,他们既可以壮大朱元璋的势力,也可以牵制张士诚。

明白这一点,就能够理解朱元璋为何要救援小明王了;至于后来朱元璋杀害小明王,是因为当时朱元璋已经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成功统一南方,下一步朱元璋准备正式开国立号,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再留着小明王,否则他怎么合法的称帝呢?

点赞6、丽江市 网友:苏薇儿

为了自己的未来,杀人也是要讲究艺术,讲究收效的。什么时候杀,以什么样的方式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元璋去救他,是在给世人塑造一个英明仁爱的君主,这他做得十分圆满!杀他,那也是在水到渠成,该杀该成大事的时候!伟大的人物,千古一帝,他做事总是要选准最佳时机,否则,历史上就不会有朱元璋了!

点赞7、渭南市 网友:青衫如故

救小明王和杀小明王并不冲突,因为这不是一年的事儿。朱元璋去安丰救小明王是在大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而廖永忠水沉小明王是在大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这短短的三年内,发生了什么?导致小明王被杀?

1、 为何救——依然有价值

小明王韩林儿就是个放牛娃,因为其父韩山童的原因才被尊为大宋龙凤政权(国号为宋,年号为龙凤)的皇帝。这个龙凤政权一直被朱元璋所认同,并奉韩林儿为自己的“上级”。

大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拥戴下称帝。而这个政权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朱元璋抵抗元军,而朱元璋自己在江南一带打拼。那时的朱元璋比较低调,与元军也是战战和和,因为韩林儿称帝,所以他才是元军的主要目标。

大元至正二十三年,大宋农民军在北方被打败后,小明王落脚在安丰,受到张士诚部的攻击,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看出小明王还有利用价值,准备救援,但是部下却纷纷表示反对。但朱元璋却力排众议派兵往救。

“设鸾驾伞扇迎驻滁州,创造宫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奉之甚厚”——《记事录》

此时,朱元璋彻底控制了龙凤政权。这样,朱元璋既可以利用小明王的旗号和复宋的目标来号令军士,争取群众,又可以缩小自己的目标,避免树大招风。

而就在那一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命小明王封赠自己的三代。胜利后,仍然以小明王的名义对自己做出正式封赠成为吴王,为以后登基做准备。

这时的小明王依然有利用的价值。

2、 为何杀——已然成累赘

大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开始对张士诚发动大决战,一路势如破竹!天下已非朱元璋莫属了,此时的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因为朱元璋要准备称帝了。

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用船到北方去接韩林儿,说要迎他来坐天下,结果半路就见了龙王爷。朱元璋要廖永忠戴罪立功(皇帝被杀了,就这个处罚,呵呵)并举行国丧,在应天城内遍挂孝幛,停止娱乐活动一个月,又命在长江边设小明王灵位,亲率文武百官到江边哭祭,声势弄得十分浩大。

不过,从此之后,朱元璋再也不提自己曾经是韩林儿的臣下,连当年立的一些石碑,也因为曾经用了韩林儿的年号,一律捶毁,文字史料,更是消灭得一干二净。

第二年张士诚彻底被剿灭,到了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这就是洪武元年。而那位廖永忠得到了一个侯爵,要知道他一直都是以副将的身份南征北战的,刘伯温不过就是个二等伯爵,廖永忠何德何能(据说本要封他为公)?其中缘由可以知一二。

3、 真原因——立儒灭白莲

就在至正二十六年五月讨伐张士诚檄文中,朱元璋首次将白莲教定义为妖术,他抛弃白莲教义,就意味着皈依到孔子门下。随着夺取天下形势已显,朱元璋开始了尊孔活动。

白莲教是韩山童早年传播的,“明王出世”就是他们弄出来的谶语。宗教在当时是很有市场的。但要想安定国家,儒家才是朱元璋所需要的,明朝立国后,朱元璋开始了对明教、白莲教的严厉镇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颁“禁淫祠”诏:

“不许塑画天神地,及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巫觋扶鸾祷圣,书符咒水诸术,并加禁止,庶几左道不兴,民无惑志。”

后来朱元璋又修订《大明律》,将明教、白莲教列为“旁门左道”,严行禁止。有明一代,白莲教、明教势力一直被牢牢压制。

不过,朱元璋仍然以“大明”作为国号,因为他以继承小明王的身份称帝的,因为在外界看来,小明王是意外死亡,朱元璋也是名正言顺。其实翻开历史,这种把戏无数次的上演,朱元璋只是名义上挂靠在小明王旗下,江山都是他自己打下来的,这和那些吃着皇帝的俸禄反皇帝的篡位者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后世认为朱元璋得国最正。

点赞8、永城市 网友:梦钕煌

小明王是注定要死的,毕竟他实力不行绝霸着大义的座椅,这是碍着朱元璋的前途了,当然杀小明王之前要把他的价值给榨干了,这才是一个合格君王该做的事,所以朱元璋才去救小明王!

当时小明王被张士诚包围在安丰,眼看就要完蛋了,小明王赶紧向朱元璋求救!对于救不救小明王,朱元璋阵营产生了分歧,刘伯温说不能去救,你去救了就会陷入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夹击,万一被包了饺子多不好啊!再说你真救了小明王后,你朱元璋如何处置啊,突然多了一尊神压着你,你不受气才怪呢!但是朱元璋决定要救,因为朱元璋看得更长远,朱元璋知道阻挡自己的统一天下,也就陈友谅和张士诚了,这迟早和他们干上。救了小明王不仅扬威自己忠军的名声,也会助长自己部队的实力,毕竟小明王是大家起义部队的首领,救了他就有更多起义部队投奔朱元璋!再者就是救小明王的同时又顺便打击张士诚削弱他的实力,对将来朱元璋一统天下是有好处的,说白了,救小明王得到的好处是多多的,至于救了小明王如何处置那就简单了,在自己的地盘还不容易处置他吗?

朱元璋救了小明王,小明王立刻封了朱元璋为吴国公,朱元璋名声在外,在朱元璋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王,这时身为吴王的朱元璋权力和皇帝差不多,小明王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只是戴着个名义君王的帽子罢了,说白了现在的小明王已经对朱元璋没有利用价值了,反而成了一个负累,毕竟朱元璋统一天下只剩下元朝这个敌人了,北伐中原干掉元朝这个伟大战绩的名声不能落入小明王手里,虽说实质操作的是朱元璋,但朱元璋就想完美的把这个功劳抓在自己手里,一点都不能给小明王,毕竟干掉元朝,朱元璋就是开国之君了,可小明王是朱元璋名义上的上司啊,你朱元璋是皇帝,那小明王是什么呢,真让小明王便宜当了开国皇帝吗?显然不可能啦,因此小明王必须死。

在北伐中原前,朱元璋做了一个决定,派水军大将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来南京。廖永忠是巢湖水师出身,朱元璋军中最优秀的水军将领。只是万万没想到韩林儿竟然在瓜洲渡口意外溺死,刘福通和小明王韩林儿一同死了,这显然不是意外啊,落水不可能没人救啊,何况廖永忠熟悉水性怎么可能会让小明王出事呢!所以廖永忠出发前得到了朱元璋的暗示,小明王不能来南京,随便搞个意外让他死就是啦,廖永忠懂了朱元璋的心思,也就弄死了小明王,朱元璋再也不用担心谁抢了他的皇位啦!




点赞9、兴化市 网友:大漠孤星

简单回答吧,救他是因为朱元璋需要利用小明王来凸显自己军队的王者之师;因为那时候还有很多枭雄,比如陈友谅等人是朱元璋的大敌;后来杀了小明王是因为小明王失去利用价值,因为朱元璋此时扫除天下枭雄,自己登临帝位唾手可得,需要小明王死,自己登临帝位才名正言顺。所以先救后杀小明王。

点赞10、中山市 网友:踏浪狂奔

这里关系到人心所向的问题,牵涉到合法性问题。名不正言不顺,虽令不行,只有获得合法性,才能名正言顺的打下去。

没有绝对的盟友,只有绝对的利益。当初朱元璋去安丰救小明王,正是为了合法性。首先是起义军反了元朝,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军拉开了推翻元朝残暴统治的大幕,天下人立刻就认准了小明王是潜在的正统,具有取代元朝的合法性地位的组织。

第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翻译过来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从古至今从未变过的观念,这个观念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历代王朝的合法性也来源于此。至今也为变过,这也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地方,中国政府代表全民利益,从来不是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如果人民发现那个王朝不再是民为邦本的时候,这个王朝就逐渐失去了它的合法性。

第二,当时的社会矛盾是什么?是元朝统治者不把老百姓看与老百姓想活命但是元朝就不让老百姓活命的矛盾。谁能解决这个矛盾,谁就能获得政治的合法性;小明王一派首先抓住了,他自然就获得了合法性。

第三,石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非常符合古代君权神授的时代的意识形态,老百姓看到彗星会说有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看到奇才会说天神下凡。在当时元朝的腐朽的统治不符合了百姓认为的意识形态。

第四,因为老百姓已经逐渐剥夺了元朝的合法性,虽然元朝还是名义上的老大,但是民心已失。小明王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争夺合法性地位的人选。当时的小明王已经被围困了,如果不救援,那么老百姓会对他们这一群造反的王大失所望。得天下从来不仅仅靠的是武力,还有人心。

朱元璋救援小明王,是为了给自己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朱元璋的起义军在当时就是为了反抗元朝,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土匪——好土匪。但是朱老板要想做大做强,就得获得政治合法性——让天下人认可他可以和元朝争天下。这就是好比,当初曹操为啥费死老劲要救汉献帝。很明显,朱元璋去安丰救援了小明王后,很明显天下百姓认为朱元璋够仁义,朱元璋首先在老百姓心目中有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再者朱元璋部队就获得了合法性。

这时候就相当于,朱元璋创业公司里,朱元璋是创始人总裁兼实际控制人,小明王是名誉董事长。

再说朱元璋为啥要杀小明王!

后来,朱元璋干败了陈友谅,打败了张士诚。搞定这两个对手之后,开始和明朝开战了,朱元璋输了会一无所有,元朝输了会回到漠北放羊。天下人都知道,和元朝对战的是朱元璋,这时候小明王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反而因为出镜率太低而淡化,人民逐渐认可了朱元璋的地位合法性。但是,人心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是最不忍直视的。小明王觉得这里面有自己的功劳,朱元璋是靠小明王的名头才打得天下。小明王怕朱元璋取代自己,不知道从哪里想来的馊主意,给朱元璋使了小绊子。于是,小明王不死也得死了。小明王降旨以金陵为都城,朱元璋要迎接小明王到金陵,小明王居然接受了,这是他的死因。

第一,朱元璋带领创始团队打下来的江山,大家都指望朱老板给封赏呢,图的就是个光宗耀祖富贵荫庇子孙。但是朱元璋认小明王,而且在创业还未成功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对小明王怎么样,但是创业成功后,大家自然不想小明王登基,希望朱老板登基,自己的功劳全在朱老板哪里,小明王登基了,赖账了你找谁去。可是小明王好死不死又想当皇帝,这招致了朱元璋创业团队的极大的不满。

第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朱元璋这样城府的人,怎么会将创业维艰的成果拱手让与一个傀儡皇帝,况且小明王能力什么都一般,如果要一点股份,可以接受。但是要全部股份,根本不可能,朱老板跟小明王客气了一下,小明王真的就要了。朱老板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这么重大的事情,廖永忠居然办砸了;韩林儿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将他迎回应天,至瓜步时船翻而死,朱元璋因此归罪廖永忠。到大封功臣时,朱元璋对诸将说道:“廖永忠在鄱阳湖作战时,忘我抗敌,可谓奇男子。但却派与他要好的儒生窥探朕意,所以封爵时,只封侯而不封为公。”一个水战娴熟的名将,鄱阳湖大战都没翻船,风平浪静的水面居然翻船了。他翻船不小心淹死了小明王韩林儿,诸位大将都长出了一口气——功劳保住了。

以廖永忠的功劳,虽然封赏肯定的。但是朱元璋居然说他本来可以封公爵,看看开国公爵里,徐达这么大功劳才是公爵,廖永忠一个偏将封侯爵,自己偷着乐吧。(爵位里高低顺序是:公、侯、伯、子、男)

第三,天下的人心所向,也是朱元璋。小明王在这个时候出来争夺,很明显是愚蠢的,会被天下人声讨。这在现代也是如此,把创始人赶出去的公司基本上都完蛋了,雅虎、俏江南、等等。这是天下人认为的合法性再朱元璋,小明王在老百姓眼里是个天使,但是不是天子。

作为一个人,不管身在何处,头上戴的是什么皇冠,身上是什么标签。一定要认清自己,你曾经付出过什么,你能收获什么。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即使朱元璋不杀小明王,朱元璋手下的功臣也不会放过小明王。

点赞11、泰安市 网友:失者毁心

小明王,姓名叫做韩林儿,元朝末年的河北栾城人。

他的父亲是韩山童,信仰白莲教,积极的传教,在安徽的阜阳认识了刘福通。当时朝廷无道,天下沸腾,可没有一个人挑头。韩山童依靠传教发展了很多信徒,积极准备聚众起事。1351年黄河泛滥,朝廷不得已征召了很多民工修理河堤,这给了他们天赐良机。

他们在黄河故道埋下一个单眼石人,刻了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当民工们挖到了石人后,刘福通等人借机大造文章,说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后代,元君无道,宋当光复。人越多就越容易被煽动起来,当天就举行了起义(当然准备工作也早就做好了,蓄谋已久嘛,比如旗帜、武器之类)。元朝政府虽然昏庸但是镇压叛乱不管谁当皇帝,都会毫不留情。结果没多久,韩山童被捉,死了。他的儿子,韩林儿和他母亲躲在了距离阜阳不远的砀山。

4年后,刘福通等人的势力强大后,就找到韩林儿,拥戴他做皇帝,建国称宋,年号龙凤。这是在1355年。

当然,新成立的宋政府里的掌权者还是刘福通。此时,因为刘福通是首义者,所以南方江淮流域同时兴起了很多武装,都打着龙凤政权的名义,包括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人们都把他们叫做红巾军。

既然刘福通要当这个老大,而且还组织了政权。那么元朝政府的军事压力就都朝刘福通这儿来了。刘福通也针锋相对,派3路大军北伐。结果有的半途而废,有的绕道竟然打到了朝鲜,最后给人用美人计也败了。总之,北伐并不成功。

北伐不成功,刘福通被元军列为头号打击对象,不得不败走安丰,这是在1359年。

如此情形下,勉力支撑了2年后,1361年,龙凤政权的山东、河南等地相继被元朝大军攻陷,在安丰的韩林儿只有在应天设府的朱元璋的江南省了,这也是两年后的1363年当刘福通在遭到已变节投靠元廷的张士诚攻击时,第一时间向朱元璋发出救援信的原因所在。

此时的朱元璋,已在7年前开府,奉龙凤政权为正朔,名义上是韩林儿的臣子。由于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主力在北方遮挡了元朝的讨伐大军,所以当时的朱元璋能在南京附近安全地发展实力,到了1363年朱元璋收到求救信时,他已经是南方最大的三个势力之一了。其余的两个,一个是正在攻打韩林儿的张士诚,一个是朱元璋最大的仇敌陈友谅。这三家,沿着长江一字排开,彼此之间互相攻伐,都想兼并对方。

救还是不救?

此时的朱元璋刚刚34岁,传统的忠义思想还存在。刘伯温当时已经归附他了,这位军师对他说:救韩林儿将会造成中心空虚,容易被他人打偷袭;再者,救了韩林儿,放在身边如何安置?毕竟你朱元璋还是人家的臣子。

朱元璋说:救。理由有三:

第一,我现在还是龙凤政权的平章政事,君主有难,于情于理,当救,这是忠义气节,出来混社会不能丢。

第二、我作为封疆大吏如果不救主难,我如何要求跟我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第三、我们能在南京待着这些年过了好日子,都是托韩林儿他们的福,他们挡住了元朝的攻击,现在被小人欺负,我受人之恩,怎能不报?

可以想见,朱元璋还是很厚道的。

然后,朱元璋又说了一句:以前经常跟张士诚打,每次都能打赢,这次也会赢,不会耽搁太久。

朱元璋自信满满地上了战场,结果他到了那里,仗已经打完了,张士诚已经攻下了安丰,现在张士诚的土地从江苏往北,到淮河以北,整个围着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既然来了,就开打,连战三场,都打赢了,也顺利地救下了小明王。可是张士诚擅长的是防守,这样一直耗下去不是个办法,因为从南昌那边传来了一个消息:陈友谅打过来了,而且还是倾国之众,60万大军泰山压顶而来——这是拼命来的。

朱元璋不敢怠慢,留下一支偏师看住张士诚,自己带人匆匆赶往前线。走到一半,他就后悔这次救下小明王了,带着在身边,浑身不自在。朱元璋就把韩林儿留在了滁州,给他盖了一座宅子,软禁起来了。

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有惊无险,赢下了这场明帝国的立基之战。战后,朱元璋剩勇追穷寇,一直打到武汉,抓住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彻底解决了西边的威胁。

这时,能在南方与他争长论短的只有张士诚一家了。1366年,他派出20万大军讨饭张士诚,功在必取。因为他打张士诚,打出了手感,没输过。

这时,李善长提醒朱元璋,在江的北边,还有一个韩林儿呢。

朱元璋就派遣部将廖永忠去过江,把韩林儿接过来,结果船沉了,韩林儿死了。

朱元璋很恼怒,这明摆着就是瓜田李下,意外出现的太敏感了,不是傻子都能明白是朱元璋指使的。廖永忠当然没得什么好,被朱元璋抓了杀了,可是朱元璋这黑锅就背定了。

朱元璋为啥要杀韩林儿?

他完全可以把韩林儿接过来,像赵匡胤一样,厚待柴氏后人,不费多少银子。3年前,他还出死力去救的主子,现在就这样稀里糊涂,一点儿也不高明的被自己手底下人做掉了。

所以,这件事,极有可能是廖永忠等私自揣摩上意,本想邀功,结果这招太不高明,反而丢了卿卿性命。

假设,杀韩林儿是出于朱元璋的指使,那么能够推理出来的理由有:

第一、陈友谅势力已经平定,张士诚也即将拿下,天下即将一统,不再需要这面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功用丧失了。

第二、清除掉登基为帝的障碍。

第三、给手底下的将士们一个念想,熬了十多年,终于到咱们的出头之日了。韩林儿一死,朱元璋必定称帝,这些人跟着他出生入死,不就是想攀龙附凤吗?这下,可是很好鼓舞一下士气了。

不过韩林儿已死,廖永忠百口莫辩,朱元璋瓜田李下,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几百年过去,连大清都亡了。

点赞12、信阳市 网友:鯖諷吹萩

其实嘛,一山不能容二虎,作为“龙凤政权”臣子的朱元璋想要当皇帝,想要发展,那不是小明王死就是他亡,最终朱元璋还是选择了先下手为强。但是,至于为什么明明要杀的一个人,朱元璋还要冒着危险去安丰救他呢?其实,朱元璋救得不是小明王而是他自己,或者说是稳定大局。

首先,元末明初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年代,一切繁文礼节都被打破,到处都是割据势力,主要有四大势力:一是陈友谅的汉军;二是张士诚的吴军;三是朱元璋;四是元朝廷军……四大势力彼此合作,又彼此牵制互攻,并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真正的利益,而朱元璋是四者中最弱的一个。

弱肉强食,朱元璋又处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者之间,北边又有元军,所以一开始朱家军就经常遭到一顿毒打。为了缓解这个尴尬的局面,朱元璋只好下令修身养性,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少出头,降低自身的存在感来求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可是,你不惹人,别人会惹你,明天陈友谅来占几块地,后天张士诚就在背后搞点小动作……但是,这些都是小事而无伤大雅,可当安丰被围,那就是个大问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元末的大环境下,朱元璋是归属了小明王为首的红巾军,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起码小明王的红巾军不会像同属红巾军的陈友谅那样打朱家军;而且,小明王所处的地盘安丰一带就恰好在朱元璋的北边,可以说北边的红巾军为朱元璋挡了不少的子弹,牵制和削弱了元军的实力。

假如这时,安丰被攻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就要直面元军的主力,到时候朱家军的实力还不够雄厚,陈友谅、张士诚和元军又一同攻打,那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的朝代也可能就不姓朱了。

这也就很好理解了!朱元璋是为了自己、为了大局而必须去援救安丰,就算知道救回小明王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但对于大局来说,这都不算什么。

但是,率大军去援救安丰,必然会造成后方的守备空虚,假如这时陈友谅搞点小动作,那就是背腹受敌,所以说朱元璋这个举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冒着极大的危险。后边的事也如刘基所预料的,陈友谅趁虚而入,但没有攻打守备空虚的应天府(即南京),反而攻打了守备充足的洪都,这也算天佑朱元璋。

洪都将士的坚决守卫,为朱元璋的回防争取到了时间,最终两全其美,安丰的围解了,也挫败了陈友谅,陈友谅更是战死,朱元璋的“皇帝梦”又进了一步。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