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不杀大将?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8关键词:皇帝,东汉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不杀大将?

点赞1、上饶市 网友:黑骑士@

在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的悲剧一再重演。许多封建王朝的开国功臣都难逃被诛杀的下场,因为飞鸟被射尽以后,弓箭就没用了,兔子被捕杀完了,猎狗就没用了。天下平定了,那么将领们的兵略,谋臣们的智慧,反而让统治者感到害怕,这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皇帝最怕别人造反,而死人是不会造反的。可是在光武帝一朝,未杀一个功臣。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开国之勋臣,光武帝一个未杀

在汉明帝时,绘中兴功臣二十八人画像于南宫云台,号称“云台二十八将”,这些是对东汉开国功勋最著的功臣。二十八将分别是: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祐、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脩、邳彤、刘植。后来又补充了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共计三十二人。

二十八将也好,三十二将也好,这只是一份不完整的清单。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没有列入名单中,比如马援、来歙等人。在这些将领中,有些人是死于战场,比如来歙与岑彭都是在攻打公孙述时遇刺,马援是在平定南蛮的战争中染病身亡,其余大多数人都得以善终。开国功臣中,光武帝不曾杀害其中的任何一人。

第二,不杀功臣,与光武帝的修为有关系

为什么在历代反复上演的屠戮功臣事件,在东汉却得以避免呢?这显然与光武帝刘秀的修为有关。他从来不是一个嗜杀之人,而是一个重感情、重交情的人。作为一名帝王,他并非冷冰冰的,而是富有人情味。

他把这些功臣视为兄弟,推心置腹,在他的私人信件中,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式,他自己称呼“吾”而不是使用“朕”这个字眼。他所受的儒学教育,让他有“仁慈”之心,甚至在写给隗嚣、公孙述等对手的信件中,仍然流露出情真意切。光武帝的胸襟宽广,只要是真心投诚,既往不咎。包括曾经参与杀害其兄刘縯的朱鲔,他仍然接受其投降而不追究杀兄之仇。在来歙、岑彭等爱将遇刺后,他写信给公孙述,强调只要投降,不必顾虑东汉政府会秋后算账。即便对于敌人,能不杀的,他也不愿意杀,更何况对于功臣。

第三,光武帝不担心功臣造反吗?

这里我们还要讨论一个问题,光武帝就没有担心功臣造反吗?

事实上,光武帝就遇到几次严重的叛变事件,包括彭宠、庞萌等人的叛变。吴汉曾经是彭宠的部将,而庞萌则是光武帝认为可以托孤的大臣。刘秀信任到认为可以托孤的人,居然都叛变了,还有什么人可以值得信任呢?然而,刘秀没有受这些人叛变的影响,吴汉曾是彭宠的部将,可是刘秀照样信任;马援曾是隗嚣的部将,刘秀没有怀疑他的忠心。这就是刘秀非凡、伟大之处,这种胸襟,确非常人所有。

第四,广博的胸襟来源于自信

那么这种胸襟又是从哪来的呢?是从自信中来的。

刘秀的自信,源于他非凡的才干。他不仅能驾驭将领,也能带兵打仗。他初出茅庐时,便以昆阳之战而声名远扬,此役可列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战例。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刘秀的军事才能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诸葛亮曾评价他说:“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就是说光武帝的英明神武有兵略,这是天赋,运筹帷幄、妙计奇谋都在众人之上。

这种军事天赋给予他强烈的自信,自然不会因为手下大将的战功卓著而严加防患。反观汉高祖刘邦,被韩信称为最多只能统率十万大军,而韩信则自称带兵是“多多益善”,这怎么能让刘邦吃得好饭、睡得好觉呢?

第五,光武帝有驾驭诸将的能力

在刘秀身上,有一种豪侠的气质,这也使他极富个人魅力。正是这种气质,吸引着许多优秀的人才汇集到他的身边。

刘秀对诸将领有很高的驾驭本领,他从不吝惜于赞美之辞。比如他评价邓禹:“谋谟帏幄,决胜千里。”当诸将领纷纷谈论自己功劳时,贾复总是不言语,刘秀就说:“贾君之功,我自知之。”论及耿弇平齐时,赞叹道:“有志者事竟成。”冯异破赤眉,刘秀赞其:“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诸如此类,举不胜举,都可以看出刘秀十分懂得赞赏别人,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反过来,这又使得诸将领更加效忠于他。

在平定群雄后,刘秀偃武修文,未尝不是削弱诸将权势的一种手段,引导他们从武转向文。这种手段,比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要高明。事实上,自从平定公孙述后,列侯之中,除邓禹、李通、贾复等人得以参议国家大事外,其作功臣皆不用。由是可见,刘秀也并非毫无防患,只是手段太高明了,所以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点赞2、自贡市 网友:扒一扒。

光武帝刘秀,虽然不经常用功臣来当官领军,但对他们却非常大度包容,很多小过失,他都可以原谅和不计较。

远方进贡朝廷的金银财宝,或山珍海味,刘秀一定先行赏赐所有侯爵功臣们,有时连御厨房都没有剩余。

所以功臣们都能保持自己的尊贵爵位和财产,没有一人受到诛杀或贬谪。

那么,为什么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不杀大将呢?主要还是存在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刘秀的大将们很少有实质性的权力,他们想为非作歹,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不诛杀他亲密战友的皇帝。

并不是说他亲密的战友,道德学问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已经没有什么过错,而是刘秀处理得当:他不给这些功臣们实质性的权力,无论是军权,还是行政衙门的权力。

多亏他没有任用贾复当宰相,以贾复的蛮横暴躁,那将会产生很多不愉快的结局。

刘秀让很多开国功臣,回家安享富贵,带薪退休,只要他们忠心就行了,功臣集团因此没有成为权势集团,他们后来都成为地方上的豪门世家。

由于开国的大将们,很少有实质性的权力,他们就是想为非作歹,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其二、刘秀能够以天下和朝廷利益为重,不会为了亲戚而滥杀无辜,刘秀的一生有太多的仁慈和英明,不杀大将和功臣成为刘秀的一大特点,不杀“强项令”,不杀大将朱鲔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 刘秀不杀“强项令”

东汉洛阳令董宣,以不畏豪强、不惧权贵、奉公守法而著名,而汉光武帝刘秀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也很是赞赏这种高风亮节。

董宣曾经任北海相的时候,请当地很有势力的豪强,公孙丹当了郡中的武官。

可公孙丹更加肆无忌惮,横行霸道。他准备建造自己新的住所时,请来的算卦先生说,当有死者,方可破土,风水才会转好。

于是,这个公孙丹居然让他的儿子,滥杀无辜的路人,把路人的尸体堆到新造的房子里,来去所谓的“晦气”。

董宣知道了,立刻逮捕了公孙丹父子二人,立马诛杀了他们以泄民愤。

公孙丹的宗族、亲戚、党羽30多人,竟敢带着兵器,去府衙喊冤,聚众闹事。

董宣考虑到公孙丹的这些宗族党羽,以前都是跟着“逆贼”王莽的,还怕他们到时候跟海盗勾结趁机反叛,所以下令书佐,水丘岑把这些人全部诛杀了。

这个事情,其实还不是什么事儿,洛阳令董宣还敢于处罚皇亲国戚的湖阳公主的亲信。

湖阳公主的家奴,居然敢白日杀人,后来他藏匿于公主家,地方官员都不能抓他归案。

后来,公主出行,居然敢用杀人犯驾车。

于是,董宣就在夏门亭这个地方,等侯他们的马车,他挡住公主马车的时候,以刀画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然后命令公主的家奴下车,不由分说,格杀勿论。

公主气得火冒三丈,立马还宫,向刘秀告状,刘秀大怒,召见董宣,想捶杀他。

董宣叩头大喊:“皇帝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容奴才杀人,以后如何治理好天下?

然后,董宣以头击楹柱子,搞得自己流血满面。

刘秀马上令身边的小黄门,去阻止他的自杀行为,答应只要董宣肯叩头,而且向公主道歉就行了。

没想到,董宣不肯道歉,也不肯磕头,公主在一旁火上浇油地说:“皇帝为平民百姓之时,藏匿罪犯,地方官员都不敢进门搜查。

现如今,你已经贵为天子,难不成威信还不能行于一个小小的县令吗!”

此时此刻,刘秀大笑着说:“天子不比百姓呀”,因此说:“还是放了强项令吧”,与此同时,还他赐钱30万贯。

  • 光武帝刘秀不杀大将朱鲔

汉光武帝刘秀一次率大军攻打洛阳,守将朱鲔拼死抵抗,双方激战了几个月,仍然没有结果。

刘秀见自己长期困顿于坚城之下,恐怕军心不稳,形势有变,就派人劝降朱鲔。

然而,朱鲔却因为自己曾经是谋杀刘秀哥哥的主谋,认为投降也是死路一条,不如坚守待援,说不准还有转机。

刘秀得知他的顾虑后,就派人转告朱鲔,说举大事者,不计小怨。朱鲔今如投降,官职可保,也不会受到杀戮?

河水在此,刘秀指河发誓,决不食言,朱鲔听闻此言,随即投降。

刘秀也果然不报私仇,任他为平狄将军,还封他为扶沟侯。

光武帝刘秀,也堪称中国帝王中的顶峰人物。

历史上的皇帝中,据说汉高心黑,魏武残忍,唐宗好色,宋祖阴险,明祖嗜杀。

而光武身上,却没有这些让后人印象深刻的帝王特征。

  • 刘秀不杀功臣,居然也不好色。

刘秀把多达15级的后宫姬妾制度,缩减为五级,而为其生子的只有三位:废后郭圣通、光烈皇后阴丽华、许美人。

许美人凑巧地为他生下了小儿子刘英,被封为楚王。

这是刘秀唯一一个并非由郭圣通和阴丽华生育的孩子。在废了郭圣通之后,也没有大开杀戒,郭圣通晚年生活也非常舒适,刘秀的宫廷无冷宫。

其三、刘秀是比较宽容自信的皇帝,毕竟自己是有真才实学,不是鹦鹉学舌,也不是照葫芦画瓢的刘邦,刘秀自己对军事和行政都比较精通,所以能够驾驭文武大臣

为了平定河北,刘秀面对的局势是相当复杂的,当时,更始帝盘踞河南,赤眉军占据山东,公孙述称帝四川,隗嚣割据两北,各地势力都比他强大。

刘秀能够高瞻远瞩,谋略过人,31岁称帝,仅仅花了10多年时间,就彻底扫平群雄,统一了全国。

每一仗都赢得干净利落,让对手不得不服气。

刘秀不杀功臣主要还是,因为他有充分的自信,他不怕功臣造反,刘秀的学问也是非常了得。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大字不识几个,经常羞辱知识分子,被很多人称之为“流氓皇帝”,可是刘秀20多岁,就已经进入汉朝的最高学府,也就是太学,他在那里学习《尚书》,他可以说是历代帝王中文凭最高的一个。

事实上,名高位重,犹如无形的枷锁,如果没有进退的智慧就容易被锁住,等到想出来的时候,却为时已晚。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代的开国皇帝,几乎都要上演杀功臣的悲剧,这就是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也只有极少数皇帝没有这么做,光武帝刘秀不杀功臣、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两个比较仁慈的特例。

刘秀出身皇家刘姓疏族,事实上,他年轻的时候没有想着当皇帝,理想只是“当官就当执金吾,娶妻就娶阴丽华”,后来都实现了。

也是后来受情势所逼,长兄刘伯升被昏君杀害,昏君又要杀他,不得已才北上开疆拓土,最后当了皇帝。

此外,刘秀不杀功臣,向往文质彬彬的治理天下,这也与他的理想和才学完全吻合。

毕竟,刘秀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不是鹦鹉学舌,也不是照葫芦画瓢的刘邦,刘秀自己对军事和行政都比较精通,所以能够用更好的办法,来驾驭他的文武大臣,事实上,他也没有必要杀戮开国功臣和大将。

点赞3、临海市 网友:权控江山

谢谢邀请!刘秀建国称帝时大约四十岁吧!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那些和他一起打仗的将军们大多年龄相当或是稍长一些!刘秀的年龄可以等待那些功臣慢慢的死去!再说了一般杀手下的功臣都是怕他们居功自傲,威胁后人或是继承人的位置!刘秀去世时他的继承人已经三十多了!而且能力也不错。何况功臣大将这时都死的差不多了!再有就是刘秀本身自己很有能力,他的对手们都是些农民起义首领,只知道占地盘,没有眼光,刘秀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把他们一个个消灭了,所以刘秀也不用有能力超凡的像韩信,萧何这样的人物!而且,刘秀很会用人,他把那些在外有功的人来回的调动,不能一个地方呆时间长了!再有功者就调到京城自己的身边,让他们时刻在自己的眼皮下面!无法有所动静!还有刘秀本身忠厚老实,以仁厚出名!所以他没有啥大将和有功之臣!

点赞4、通化市 网友:十万吧众

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不过,刘秀与他的兄弟,倒是既做到了共患难,又做到了同富贵。

打下天下后,刘秀手下的功臣们,终身富贵,而且,富贵爵禄还延续到了他们的后人。

刘秀是怎么做到的呢?

将星闪耀,但没有谁“尾大不掉”

楚汉战争时,韩信独当一面,一举扫平魏、赵、代、齐,降燕破楚。

而彭越、英布,也长期独成一派,有方面之功。

打天下时,刘邦“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坐天下时,此三人不除,刘邦恐怕觉都睡不好!

相比之下,刘秀打天下时,就没有“捐之”什么人了。

邓禹进据关中(后被冯异取代)、吴汉平定蜀中、寇恂坐镇河内、耿弇扫荡齐地、贾复留在身边···

在刘秀的调度下,云台二十八将,将星闪耀,但却没有任何人的功劳、实力足以构成威胁。

长达30年的调整窗口

开国皇帝最担心的,还是后人压不住这些老兄弟。

英布造反时,曾说:韩信、彭越死了,刘邦年纪大了不会亲自来,别人我都不怕!

所以,如果开国皇帝时日不多,那就只能痛下杀手。

刘邦取天下时,已经50多岁了,而韩信等人才30来岁!

所以···

刘秀就没这个担心了。

他一口气当了33年皇帝,大部分开国功臣都“活不过”他。

几个功劳比较突出的大将:吴汉、冯异、岑彭,都已经去世10年以上了。

只有老同学邓禹比他多活了1年。

所以,刘秀基本不用担心下一代压不压得住老兄弟的问题了。

高爵厚禄,不以任事

而在坐天下的30多年里,刘秀也不只是“熬死”大将,他采取了妥善的任用手段。

就在公孙述等人还没有被平定时,刘秀就已经“休诸将于洛阳,分军士于河内”,防止大将久任“尾大不掉”。

同时,刘秀就找到了邳彤、耿纯,让他们让出军权,就国。

刘秀对不大情愿的耿纯说:汉文帝让周勃就国,作天下的表率,现在也是一样的。

于是,从耿纯开始,功臣们陆续被剥夺大权,享受爵禄。

这些功臣所得封邑最大也不过一个大县。荣华富贵没问题,要造反就没什么条件了。

当然,在权力得到制约的情况下,仍有不少人可以任职立功。

比如:王霸,就在上谷任职二十多年,与匈奴、乌桓交战数十次。

不过,这样的职务、实权,是完全不可能构成威胁的。

利用红利,偃武息兵,减少用兵需求

如果外部压力大,朝廷用兵需求持续较大的话,那么,大将持续立功,引发天子猜忌的可能还是不小的。

比如:被朱元璋诛杀的蓝玉、冯胜、傅友德,都是立国后对外战争持续立功的将领。

这是没办法的,明与北元的战争,不是朱元璋说不打就能不打的。

刘秀这方面的压力就小得多了。

由于西汉对外战争的红利,此时外族的威胁不大。

是战是和,主动权操持于刘秀之手。

平定天下后,刘秀与太子讨论攻战之事时,就表示:要“退功臣而进文吏”,休养生息、偃武息兵。

对匈奴,刘秀以“苟非其时,不如息兵”,不大举用兵。

对西域,刘秀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放弃过早介入。

对乌桓,刘秀“以币赂乌桓”,安抚招降。

在这种政策下,大汉对外用兵的需求大幅降低,开国大将也没有持续立功、掌兵的机会了。

儒者气象,一时风会不同也

刘秀本人,以及他的功臣,大多都是受过儒家教育的。

这对君臣相安带来了许多好处。

刘秀认识到:“直绳则亏丧恩旧,较情则违废禁典”。既不想亏欠功臣,也不愿废法。

这才有了刘秀处心积虑的安置举措。

而刘秀的功臣们,也都有一定文化素养,知道文种、韩信等人“兔死狗烹”的故事。

所以,他们大都主动配合刘秀,退让以避嫌。

邓禹,疏远名势,让儿子十三人,各守一艺。教养子孙,不修私产,不谋私利。

贾复,敦儒学。

耿弇,主动上大将军印,辞职。

这些功臣,守退让,转武为儒,得以安守富贵。


刘秀善待功臣的佳话,离不开当时的客观环境。

但是,这个过程中,刘秀目光远大,未雨绸缪,独特的御人之术,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点赞5、安庆市 网友:九五之尊

在我看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最大的能力除了隐忍之外就是不滥杀。在面对更始帝的继承人放牛娃刘盆子投降的时候,刘秀并没有像很多冷血君主一样将他杀掉,而是让他做了个平民。因为刘盆子不仅知趣,而且对自己不构成威胁。

刘秀打天下有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的辅佐,因此有人心中就会有个疑问,在天下太平、四海皆安的时候,刘秀为什么不抡起屠刀将这二十八个兄弟或者说潜在的威胁全都干掉呢?

留其性命,削其兵权

答案是没有必要,因为这二十八个人对自己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包括其他的功臣勇将也都没有威胁。刘秀对这些好兄弟的做法给予钱财、地产,但削夺其兵权。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会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的,我认为“杯酒释兵权”的灵感就来自于东汉开国的光武帝刘秀。前人走过的路做过的尝试,被赵匡胤完美的继承了,说光武帝刘秀是赵匡胤的老师并不为过。

无兵无权,无忧无祸

同时鉴于西汉三公的权力过大,刘秀成立了一个独立的部门,由自己完全控制。朝政大权实际上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不怕这些人阴谋作乱,因为这些手中既无兵、亦无权。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之后,天下群雄并起、战乱纷飞,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食不果腹,随时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刘秀结束乱世东汉建国之初,民众的数量大幅下降,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谁要造反,将百姓再次带入水深苦难之中,估计没有人会支持,这也是众将不会作乱、也无法作乱的一个根本原因。

君位已正,出师无名

第三就要说到正统的问题,东汉建国之初刘氏的正统地位还是被人所认同,这就是更始帝刘玄和刘盆子尽管能力一般,但仍然被人拥戴成为君王的原因。只有正其位、才能谋其事,而所谓的正其位就是要以刘氏作为领袖才有号召力。

从这个角度讲,刘秀手下的诸将没有一个人是刘氏宗室,因此他们如果造反就形同于作乱,没有任何的合理借口。兴无名之兵,出无名之师,作叛乱之举,陷万民于苦难,要干这笔买卖,绝对是只赔不赚的。

天下第一,舍我其谁

说到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光武帝刘秀确实很能打,他不仅手下能人如云,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是独一无二。昆阳之战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尽管名声在外,但恐怕任何一个人面对刘秀都不是对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点赞6、福清市 网友:花却雨

这么说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刘秀没杀过一个无辜的大将,对那些背叛了他,或者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刘秀也绝不手软。哪些“幸运儿”成了刘秀的刀下鬼呢?东汉开国为何没出现常见的“兔死狗烹”君臣杀戮呢?

倒在刘秀剑下的“战友们”

1.李轶

李轶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应该有起码的操守,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利益!

说起来李轶还是个“老革命”,他和他的堂兄李通,是最早追随刘縯、刘秀兄弟的一批人,为此李氏在长安和南阳的族人,惨遭灭族大祸。李通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始终站在刘秀这一边,后来还娶了刘秀的妹妹刘伯姬,东汉建立后位居大司空。

李轶则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他眼看刘縯不敌刘玄,便立刻改换门庭,还积极推动杀害了刘縯。作为回报,李轶被封舞阴王。

随着刘秀在河北的崛起,李轶的好日子到头了。汉军主将冯异在攻打洛阳时,给李轶写了一封信,劝他回头是岸。眼看刘玄要玩完,李轶又立刻变脸,他配合冯异出卖刘玄,希望重新回到刘秀的怀抱。

不过,刘秀并未选择原谅李轶。刘秀有个基本原则:敌人可以给出路,背叛的人只有死路一条。有位网友概括得很到位:从良的给出路,劈腿的永远没机会!

刘秀耍了个心眼,他把李轶写给他的效忠信,故意泄露给洛阳城的另一位守将朱鲔。朱鲔大怒,二话不说就砍了李轶!

2.彭宠

彭宠之死是个悲剧,客观讲刘秀是有一定责任的。彭宠原是刘玄任命的渔阳太守,但是他在吴汉的劝说下,早早地投靠了刘秀。在平定河北期间,彭宠给刘秀送兵输粮,成了刘秀的造血机器,云台二十八将中,吴汉、盖延、王梁,都是彭宠的部下。

河北平定后,刘秀派心腹朱浮出任幽州牧,成了彭宠的顶头上司。这个任命让彭宠很不满:自己贡献那么大,曾经的部下都当了三公,自己仅仅挂了个大将军空衔。

这位朱浮也不是省油灯,这家伙性格偏激,仗着文才好,皇帝又信任,一边跟彭宠闹矛盾,一边不断给彭宠打小报告,甚至诬陷彭宠要谋反。

刘秀见他俩闹得实在不可开交,就下了一道圣旨,令彭宠离开渔阳,到京城任职。这个多少有点偏心的决定,让彭宠很不满,他要求跟朱浮一起到洛阳,被刘秀一口拒绝。这下彭宠害怕了:皇帝是不是把我调到洛阳收拾我?

他老婆和部下也竭力怂恿彭宠:在渔阳你就是土皇帝,到洛阳还不是案板上的鱼肉?在朱浮和刘秀的挤压下,彭宠一怒之下反叛了,他自立为燕王,打跑了朱浮,走上了与刘秀对立之路。

刘秀那时候兵力不足,只好听之任之,直到三年后才腾出手平定彭宠之乱。在上谷太守耿况父子的打击下,风雨飘摇的彭宠,被他的奴仆杀害,凄惨落幕。

3.邓奉

邓奉的死最可惜!他的叔叔邓晨,就是刘秀的二姐夫,阴丽华的母亲,还是邓奉的族姑祖。因为刘、邓之间的亲密关系,当年刘秀出行河北时,担心阴丽华遭到刘玄报复,特地将她送到邓奉府上,由邓奉的数千家族武装保护她们阴氏一族。

然而,历经血与火考验的“一家人”,却在刘秀登基后不久翻脸了。原来吴汉征南阳时,过度的劫掠杀戮,激怒了邓奉,他一怒之下组织起南阳父老反了,把吴汉十万大军干废了!

那时候的刘秀正处于焦头烂额之中,他接连派出七员大将征讨邓奉,却都被邓奉打败。一年后,冯异西征成功,腾出手来的刘秀亲征邓奉,兵败的邓奉被迫投降。在岑彭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刘秀“挥泪斩马谡”。

邓奉谋反的理由,史书说法有点欲盖弥彰。我个人认为,两个因素是导火索:一是阴丽华落选皇后大位,二是河北集团在朝中势力远远盖过南阳集团。这两件事都损害了邓氏一族的利益,深感失望的他,又眼见吴汉在南阳肆虐,没憋住火。

4.苏茂、庞萌

这俩人原来都是刘玄的部下,更始政权败亡后,归降了刘秀。庞萌还非常得刘秀赏识,被任命为侍中,刘秀还称赞他是“可以托孤的人”。结果这二人在平定刘永、董宪的过程中,先后反叛,给刘秀造成了巨大损失。

同样,史书对他们反叛的原因语焉不详。我个人分析,他们两人既不属于南阳集团,也不属于河北集团,属于政治边缘派系。又因为是从刘玄那里投降而来,家族还不是豪门集团,所以,他们要想在刘秀那里出人头地的机会不大。

从这两人先后与盖延等将军们发生矛盾来看,刘秀军中派系斗争是非常严重,他俩应该就是派系斗争的牺牲品。

随着刘秀对山东各路军阀的剿灭进程,庞萌被自己的部下所杀,苏茂被“自己人”张步所杀,二人都被“亲密战友”作为投名状,纳在刘秀帐下。

除了以上几位,刘秀没杀过一位将军,这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主旋律”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刘秀得到了后世高度赞誉。其实客观讲,天下统一后君臣残害的悲剧原因并不简单,除了皇帝的猜忌,各派政治斗争纠缠其中,很难用黑白两个字说清。那么,刘秀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东汉开国为何没有“兔死狗烹”

  • 1.武将集体退休享福,不对皇权构成威胁

建武十三年,天下统一后,刘秀开始大规模实施“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让所有的将军们集体交出兵权,拿一份封赏回家养老,哪怕有的将军才三十多岁。

其实,刘秀这么做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个长远规划,他早已意识到未来功臣集团势力,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刘秀的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是文官与武将两条线独立运行,不交叉。从建武四年前后,刘秀基本上就把武将剔除出朝政管理范围内,让专业的文职官员担当文治。

二是给武将集团的待遇非常高,文官集团无法望其项背。比如邓禹等重要功臣,封地超三个县,几乎等同于一个王爷。而文官即便做到三公,也不能封侯。

因此也有人称刘秀的这个策略叫“赎买”,以经济利益回收军权。所以,刘秀与将军们的“协议”很清楚,大家照章办事,他们不像其它朝代的武将那样,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最后被皇帝“治命”。

可能你要问,再多的封地,哪有手上的权力香?其实这话在东汉未必成立,东汉的功臣集团,在历朝开国功臣中,整体素质是最高的,他们与皇权的关系处理,也是高层次的。

  • 2.功臣集团大多出自豪门士族集团,个人素质高,双方是合作关系

大多朝代的开国功臣都是贫苦出身,武功有余文治不足,取得天下后,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也不懂得如何处理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甚至无法遏制个人欲望的膨胀。

刘秀集团不是这样,他手下的队伍非常“纯洁”,只招收豪门士族集团,农民武装被收编后一律遣散。这些豪门士族集团大多数是带着家族武装的“股东”,不是纯粹的“打工仔”。

这个特性注定刘秀与功臣集团的关系是合作,是董事长与股东的关系,刘秀既没有能力对他们下手,也没有必要对他们下手。

其实,这些豪门集团与皇权之间,以及豪门集团内部,也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是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斗争方式,不会以破坏结构稳定的方式进行,而是以势力的均衡去化解矛盾。

  • 3.刘秀保障了功臣集团的长远利益,双方是战略合作伙伴

功臣集团之所以心甘情愿地交权,不光是多几亩地,多几栋别墅的问题,而是他们与皇权之间,通过婚姻形成了相互渗透的关系,缔造了相互支撑的政权结构模式,从而保障了功臣集团家族长期利益。

从中央政权层面,功臣们虽然退出了朝政,但是他们的子弟受到了提拔和重用,并且相互联姻,结成政治同盟。

从地方政权层面,功臣家族保留了地方势力,靠察举制保证家族子弟出仕的途径,甚至由这些家族垄断了察举。

家族长远利益,当然要比功臣个人利益重要,有这么个长效机制作保障,何乐而不为?

功臣在长期利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自愿退出,皇帝既解除了武将对皇权的威胁,又得到了维护皇权的政治基础,双方一拍即合,这就是刘秀不杀功臣的秘密。

点赞7、济南市 网友:灵魂之神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这历史上开国之后,没有杀了跟着自己个闯天下的将军,也就两个,一个是唐朝的李世民,另一个就是题主说的这位——刘秀。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难道他们不害怕功高震主?不害怕这些个骄兵悍将不好伺弄?给自己弄个尴尬啥的?”

震主?咋震?刘秀自己个就是统兵的大将,军事才能搁历史上哪都是往前头摆的,你让下头人震一个?还没怎么震就得先让刘秀整趴下,晃起了小白旗。

刘秀的军事才能,这可不是俺能够评价的,后世的诸葛亮都是这么说的

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

瞅见没?咱华夏第一谋士都是这么个评价,您还能有啥说的?而且后世其他人的评价也是不低的。

所以这震不动的。

其实这震于不震的这到是其次,最要命的是刘秀活的够久,活了六十二岁,这岁数搁在历史上,那都是长寿了。而且人家在位的时间也是足够的久远,足足三十三年。

所以您想要震一下,咋也得把刘秀给熬死了才成。

可问题来了,刘秀在死之前难道就没有安排吗?他的太子跟着他有样学样,那可是足足学了十四年。

开国太子,这时间又长,您感觉这太子的威望能低了吗?不能够啊!刘秀死之前还能不培养一下太子的班底,让这权利平稳过渡?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所以这历史上不杀大将,或者少杀大将的前提,这开国皇帝寿岁必须够长,在位时间够长,再加上安排的太子爷能够被培养的时间长。

没有这三个条件,不杀也得杀,历史上开国强盛没传几代,跟着就分崩离析的朝代很多的,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个大将威望太高,能力过强,开国皇帝一死,上位的皇太子压根就压不住导致的。

您瞅瞅五代十国,南北朝时期,这一幕幕上演了多少遍了,一个坑里头载了不止一次,咋也得清醒了。

别的不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刘秀不杀大将,不仅有以上的可观因素,也有着他自己的个人原因。

首先刘秀有着足够宽广的胸襟。

您比方说刘秀的统一战争足足进行了十二年,其实这个时间多也不多,没有演变成一场大分裂,这就一点都不多。

那么为嘛他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开国呢?就是他的胸襟,让这个时间大大的缩短了。

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

朱鲔,估计大家伙没听过,可这人那是刘秀的大仇人啊!当年刘秀和自己的哥哥刘演一块起兵的,结果哥哥刘演就是被这货给坑死了。

您就说吧,这仇大不大。

结果刘秀一点都没有计较,这朱鲔投降过来之后,一样用,后来还要给他封个胶东王当当,只不过这朱鲔推迟了,说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有约定,异姓不得封王。

不管咋说这朱鲔也算是个明白人,最后刘秀依然封了他一个扶沟侯,给了一个平狄将军。当然这也不是刘秀做秀啥的,事后再找麻烦的。没有的,后来这朱鲔还做了少府。

您知道这少府是干嘛的?其实就是管理皇帝私人财物的一个官,但您别以为这官小,那可是九卿啊!这算是朝堂里头核心圈子里头的人物。

您瞅,刘秀就是这么大胸襟。

所以很多敌将,一瞅人家只强调投降,之前你干的那些个事,那都是各为其主,绝不秋后算账,您就说说吧,但凡有点能为的人,能不听人家的号令?

听的多了,这威望自然而然的就上去了。

其实这么做,还是有白眼狼,有些人就是感觉不够,你给的再多,他都觉的给的少,给的少了,这就要叛变的。

刘秀也遇到过,您比方说他最为信任的彭宠,就这么一份信任,居然还叛变。

当然面对强大的刘秀,他们的叛变就是一小撮小火苗而已,毕竟人是感情上的动物,刘秀给予了很多人的信任,那么其他人同样回馈更多的信任。

这不吴汉作为彭宠的手下,刘秀又给予了足够的信任,让他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死的时候谥号忠侯,效法大将军霍光的丧礼来办的。

咋说呢?如果是没有底限的无限信任,那就是咱传说中的老好人,这压根就不可能成为一皇帝,撑死了也就是人缘好一点而已。

刘秀的信任是建立在自己能力之上的,咱前头就说了刘秀的个人军事能力那是杠杠的。

就凭借他自己的能力,给予了你信任,你要造反,自己掂量掂量够格吗?那彭宠就是前车之鉴。

说道这里,咱不得不想起项羽,他这人个人能力那没得说,搁历史上哪都是能排的上号的存在,但就是斗不过刘邦,为嘛呢?

他就是没有那份信任,给别人足够的展示空间,以为自己的能力足够,啥都要自己来,结果就是把自己给累死了。

而刘邦能?让大家伙一块围殴项羽,把项羽活活给困死,累死!

这就是差别。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点赞8、新泰市 网友:繁华似锦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家王夫子有言:“三代之下,君臣交尽其美者,与光武为盛焉。”意思是说,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一直到明末清初的时间过程中,若说哪一朝的皇帝和大臣关系最为融洽,当然是光武帝刘秀和他的臣子们关系最好了。

光武帝刘秀虽然是汉室宗亲身份,但他的家境情况基本和平民百姓差不多,青少年的时候是个种田能手,由于王莽篡权引起天下大乱,他28岁时跟随哥哥刘縯起兵,曾经指挥过著名的昆阳之战并取得全胜,后来来到河北地区经略运营,身边聚集了一帮人才,以河北为根据地发展壮大,称帝建国建立东汉王朝。

在刘秀扫平天下建立王朝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冯异、邓禹、耿弇、马援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将,其中以云台二十八将最为著名,但是这些人在东汉建国天下太平之后,全部得以善终,而且都和光武帝刘秀的关系非常好,刘秀没有像朱元璋那样除掉或者算计一个功臣,因此刘秀也被冠以“仁君”的美誉,他与臣下的关系也常被赞为历代君臣关系之榜样。

那么为什么刘秀能做到这些呢?虽然刘秀以仁德著称,但也并不只是因为他宅心仁厚,心眼儿好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1.刘秀称帝是天命所归

在两汉之交有一个神奇的预言,这个预言在刘秀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有了,而且这件事被明确记载于史书之内,这个预言就是“刘秀当为天子”。当时还有一本名为《赤伏符》的书,专门讲了刘秀力挽狂澜重新建立汉朝的事情,到现在来看这都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当时还有一个叫刘歆的历史和语言学家因为这个预言直接把自己的名字直接改成了刘秀,而且改名的时间就在真的刘秀的出生前后,这事到现在都有些匪夷所思。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刘秀当了皇帝之后,大家也都认为是天命所归,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谁敢挑战上天呢?所以没有人不对刘秀服服帖帖,根本不会有想法挑战刘秀的地位了,那么在刘秀百年之后,他的皇位传给谁呢?当然是他的儿子,刘秀有十个儿子,儿子继承老子的皇位也是天命所归,其他人也不会有啥想法,因此在这个预言的强大作用下,直到刘秀的孙子汉章帝继位,都没有敢挑战皇权的大臣出现。

2.刘秀继位时很年轻

刘秀28岁起兵,31岁称帝,起兵到称帝,只用了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年轻的开国皇帝,这实在是太优秀了,而且刘秀也是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长安皇家太学毕业,果真是九年义务教育一枝独秀啊,因此也被称为“最有学问”的皇帝,在刘秀起兵打仗争天下之时,他的很多手下比他的年龄还大,但从年龄上看,基本上都活不过他,如何能以老功臣的身份挑战他的权位呢?实际上刘秀活到了65岁,在古代的帝王中,也算是长寿的了,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功臣早就放下权力好多年了,更无法挑战皇权。

更何况刘秀有着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卓越的学识,超越他人的深谋远虑,他的才能常常让部下为之折服,极少有人敢对他有不臣之心,诸葛亮就曾称赞刘秀才干太高,使得他手下杰出的人才好像才干低了一样,所以他也不必担心有谁功高震主。

3.刘秀实施了极佳的用人施政方略

史书评价刘秀的施政方略说: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是说刘秀做了一些管理制度上的改革,让那些打天下的功臣武将们在国家管理上退后,给他们有好名声却无实权的地位,并且从制度和人文关怀上给他们好的供养,让他们颐养天年,这样一来,那些功臣们有吃有喝有钱花还有人人尊敬的好名声,本身后代只要表现好还能封侯拜相,这样谁还想着去篡权和造反呢,搞砸了就是死罪啊,那王莽死了还没几年呢!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

因此,虽然刘秀手下的功臣名将有很多,但他在功臣们面前毫无压力,根本不担心他们会有什么挑战。

点赞9、七台河市 网友:无所谓。

光武帝刘秀给人的感觉外表上是温文尔雅;性格上是坚韧谨慎;行为上是坚定勇往。

刘秀能光复汉室得益于:千百年来是大汉王朝给了人们一个统一稳定的有了归属感凝聚力的国度;给了人们一个有着尊严有了民族气节的国度。所以当王莽篡位大肆更改汉朝制度、更始即位不能有效节制部下的为非作歹,弄的天下乌烟瘴气。人们心怀汉朝久矣!谶书上所言“刘姓当会复兴”之类的话语虽然不可信,但也是有其道理的。

当年一个骑着牛犊的庄稼汉、一个以种田为乐的儒生、一个有着刘姓皇族血统的偏远宗族子弟,当他放下一切决心投入到重振大汉往日辉煌的伟大事业中的那一刻,他的心是一往无前的坚定。当他以昆阳一战奠定一生伟业之基础的时候,就注定了他的非凡人生。随后又以更始朝代理大司马的名义在现今河北一带传播善政、广施恩德、恢复汉朝官名制度,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天下人朝思暮想的一切,他的所作所为为他吸引了不少的能人志士,这些人就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中。像前期的王常、马武、岑彭、冯异、吴汉、盖延、王梁、景丹、邓禹、贾复、陈俊、耿弇、王霸、任光、邳彤、寇恂等等,这就是刘秀最初的班底,包括后来的马援、马成、臧宫、来翕、祭遵、杜茂、窦融等。他有着非凡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他有着广阔的容纳宽容之心,在消灭了王朗、扫平了北方十四路贼寇之后以河北为基础初建了西汉政权——他就是被尊称为双字谥号的帝王“光”“武”。

他在消除对手统一全国的征途中,他礼贤下士,不以皇权压人,对待陇西的隗嚣、巴蜀公孙述、北方的彭宠还有山东的张步这些人都是先礼后兵,多次给予他们悔过的机会,但他们都妄自尊大,不识时务。在于对手刘秀都能一再的忍让,更不用说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们了,在一些战役中邓禹、盖延、吴汉、王梁都犯过错误致使损兵折将,刘秀也只是象征性的给予降职处罚,并未深纠。

反过来再看刘秀的这些将领们,哪位不是深明大义、一心为国、身先士卒、见识广阔、治军严明,从来没有诋毁同僚、中饱私囊、辱骂士卒的草包。阴皇后又是贤惠柔和识大体,外戚也没有专权干政的现象。刘秀本人也多次强调人权问题(不准买卖奴婢)和官吏制度,百姓生活逐渐殷实安稳,整个王朝从上到下体现出了两个字——和谐!

以上就是刘秀为何不杀功臣的主要原因和别的帝王最大的区别所在。

上有这样的君主下有这样的部下,君主没有杀部下的想法,部下更没有反叛的理由,况且到了公元36年的时候,起初陪同刘秀一起打天下的部下们以去世多半,当得知刘秀用礼仪教化来治理国家的时候邓禹、贾复自愿交出军权而研究儒家文化。有他俩做表率,后来的将领当然就知道何去何从啦!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