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吗?

提问时间:2023-07-28 00:51关键词:

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吗?

点赞1、公主岭 网友:若柔。

很多人认为元春主打金玉良缘,甚至不喜欢黛玉,我以微末见识写一写个人观点。

一、元春的黛玉的交集

在林黛玉还未进贾府之前,冷子兴就交代:

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

黛玉未进府,元春已是女史,而薛家也有十年没有进过京城。

在元妃省亲之前,文中一字没提黛玉宝钗见没见过元春,但在省亲当晚,元春却问:薛姨妈、宝钗、黛玉为何不见。

这就透露出一个信息,元春见过这两个表妹。

小说会安排很多暗场情节,不需要写得特别细,元春这么一句话,我们就知道她们以前见过,可能姐妹之间还有交往,曹公就不必在前文里写这么多余的一件事。

王夫人解释说外眷无职,不敢擅入,这是诗书世家的礼仪。

元春的表现是:

贾妃听了,忙命快请。一时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

一句阔别寒温,就说明她们都见过。

那么是什么时候见过呢?

便是黛玉进贾府之后,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前。

也就是说,宝钗是晚于黛玉认识元春的。

元春选入凤藻宫那一年,黛玉和宝钗年龄都还比较小,对于小孩子,元春能有什么厌恶之心?对她而言,钗黛都是小妹妹罢了。

二、元春不喜“玉”字

省亲当晚,元春把宝玉题的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

宝玉写诗的时候,宝钗就站出来指点宝玉元春不喜“玉”字,让宝玉改了。

有人就拿着这个说事,可见元春不喜欢黛玉。

这种逻辑堪称放屁,宝玉的玉难道不是玉了?

元春还讨厌自己的亲弟弟?

凤姐就曾经说过: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

我认为元春不喜欢玉字,凤姐的解释算得上一个理由。

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宝玉本身。

宝玉一见黛玉就问:可也有玉没有?

可见这句话,宝玉之前就问过。宝玉还自己吐槽: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所以宝玉肯定在元春和诸多姐妹里提过这个玉,不仅提,还要问别人有没有,然后还要说没意思。

再想一想宝玉小时候的日常,上到贾母,下到丫鬟奴才,天天都是“宝玉”“宝玉”,动不动还会有人问,宝玉的玉呢?那块玉怎样怎样。

搞不好宝玉自己还要上演砸玉,元春会喜欢那个字才怪。

再有就是金玉良缘。

薛姨妈和王夫人说过一句话: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这句话连黛玉都听到了,元春能不知道?

我认为元春很有可能对这个说法有些反感,否则她为什么要避开“玉”字?

宝玉写了红香绿玉,她就把“玉”字丢了,于是有玉的怡红院,成为没有玉。这一改简直是在宣布:你们都看见了,这里没什么玉。

三、元春端午节赠礼

这一节历来解释为元春更喜欢宝钗,有意促成金玉良缘。

关于二宝礼品一样我之前和很多朋友都解读分析,甚至争执过。

宝玉宝钗的礼品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

眼下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宝玉和宝钗相同的是凤尾罗与芙蓉簟;一种认为是红麝串。

在数珠儿是否等于红麝香珠上,我们几个人有些争执不下。

还有人指出红麝、凤尾与芙蓉,全都指向黛玉,怎么可能送给宝钗?是王夫人暗中调换。

还有人认为这礼物是宝钗参选失败,元春的安抚。

总之是二宝礼物一样了,所以有心人就往金玉良缘上靠。

其实我倒认为,黛玉和三春东西一样,是元春把黛玉当做她们贾府的自家人。我不认为这一点表示元春不喜欢黛玉,也不认为这点表示元春看好了宝钗做弟媳。

以薛家当时的状况,贾家当时的门第,元春不会看好这门亲事。这对贾府没有太大的裨益,薛姨妈和王夫人还在,两家的关系就一定存在,这时候成亲没什么益处。

我认为宝钗和宝玉东西一样,是元春在表示宝钗和其他女孩子不同。你看她送礼物时,因身份而产生了几个层面,贾母一层、王夫人等一层、宝玉一层、黛玉等一层,李纨凤姐这类外姓媳妇单独一层。

按理说,宝钗就该和黛玉她们是一层的。

宝玉是外男,所以和众姐妹不一样,而宝钗之厚重,与宝玉相同,不像是抬举,反而像疏远。

几乎是向外明说,看见没有,我多么重视这个薛家的姑娘,她的礼品和我亲弟弟的一样,她是我姨妈的女儿,是住在我们贾府的客人。

但王夫人、薛姨妈、宝钗,她们却觉得这像是信号,元春好像支持金玉良缘了!

接着的清虚观打醮就很神奇,很多人就认为这是贾母公开反对金玉良缘,让元春这一赠礼没有下文,王夫人薛姨妈有口难言。

其实仔细看,元春赠礼之后凤姐和贾母状态很特别。清虚观打醮是凤姐撺掇起来的,她很高兴,想去给自己放个假。而贾母也很高兴,表示要一起去。只有王夫人不愿意去,理由两个,身体不舒服,预备元春那里可能有人来。不愿意去的还有宝钗,贾母却要求她和薛姨妈一起去。

看贾母状态,王夫人就笑:还是这么高兴。颇有种我们都胜利在望了,你还有功夫高兴?

但贾母表现却是:心中越发欢喜。

我认为这个欢喜是贾母读懂了元春的意思,祖孙两人心照不宣地来了一手。凤姐这个人精也看出来了,所以想去休假放松。

在张道士提亲的时候,贾母在道士跟前来了句: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用和尚来回绝道士,贾母真乃神人也。

更神的是贾母后面的话:

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她竟然说就算穷都无所谓,薛家有钱吧?在一边吧?听见了没?宁愿找穷的也不考虑!

如果元春支持金玉良缘,那么她就会有应对贾母的策略,但是没有。王夫人薛姨妈这边一点动静都没了。王夫人预备元春那里有人来,可能压根就没有人出现。

所以想宝钗那句话: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谁是妃子呢?上头穿黄袍的才是妃子啊!

用宝钗的话来反击宝玉,就是:上头穿黄袍的才是妃子,你这会来说我像妃子了?

而真妃子元春可不就是有宝玉这么一个好兄弟吗?

那么宝钗那句话的潜台词应该是:你真是你皇妃姐姐的好兄弟!

你姐姐戏弄我,你也戏弄我,当我是什么?你就应该和那些嬉皮笑脸的姑娘们顽去!

所以元春支持金玉良缘这件事我认为绝不是在这个时期,一定是贾府走上末路,在某种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而这种不得已造成了宝玉和宝钗的悲剧,特别是宝钗个人的悲剧。

因为元春的描写就这些,后文无从分析,所以只能谈到这里。至于她不喜欢黛玉,我认为是无稽之谈。更喜欢宝钗这种说法我认为也有失偏颇。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一家之言,如有错误请指正。

-------------丸----------------

文:祁门小谢

点赞2、深圳市 网友:初遇见

元春是喜欢林黛玉的。

在省亲时,曾夸过薛林二妹与众不同,不是贾府姐妹所能比的。但必定仅见一面,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也只有一个大概印象而已。

在感情上元春对黛玉要比宝钗更近一些,因为她和姑姑贾敏曾一同在贾母膝下长大,受教育。贾敏风姿绰约,对这个小侄女影响很大,从感情上,素养上,贾元春都会更觉黛玉亲近一些。

但是这种亲近抵不过母女间的血缘关系,在《红楼梦》前文皇帝曾说过,二、六日妃嫔家女眷可以进宫探望。贾母老了,去的不多。但王夫人经常去,母女间无话不谈,在宝玉的婚事上,王夫人无非是贬黛扬钗,所以出现了端午节宝玉和宝钗礼品相同,高于黛玉和三春一事。表明元春的态度。

但贾母随即进宫,说明自己的态度,宝钗的最大不足是商人出身和惹事生非的薛蟠。

在教养自己成人的祖母和自己的亲生母亲意见极不一致的情况下,元春选择了中立,所以在后文中再也没有提及元春对宝玉婚姻的干预。

单凭端午节赐礼一事,并不能说明元春不喜欢林黛玉。

点赞3、阳泉市 网友:血凡尘

在小白看来,元春确实不喜欢黛玉,其主要表现在这两点,其一,元春省亲时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得意去掉“香玉”二字(宝玉曾对黛玉说过耗子精的故事,最后有一句,世人只知道香芋,却不知道盐政科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可见,元春去掉香玉而字,就是否定了黛玉);其二,元春省亲后的第一个端午节,给众人赐礼时,独宝钗、宝玉二人礼物相同,而黛玉,则同贾府三春的礼物相同。


但元春之所以不喜欢黛玉,原因却是诸多方面的,下面,小白简单的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她不喜欢黛玉的原因:

第一:元春不喜欢同自己性格相同的黛玉

在《红楼梦》里,元春唯一一次出场就是在省亲那一回里,并且在贾府也只待了六七个小时,因此,元春对黛玉的了解其实并不多。

在元春省亲的过程中,她对黛玉的了解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其一:初次见面的外貌之中

元春,以贵妃的身份回家省亲,其代表的,是皇家风范,所以,她省亲过程的礼节,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如宝玉这样的外男,不得进入元春所在的房间;如薛姨妈、宝钗、黛玉,这些无职外眷,也是同样不得进入,这些人,都是由元春特意下旨召进来的。


贾妃见宝钗、黛玉二人亦发比别姐妹不同,真是娇花软玉一般,可见,从外貌上来看,元春对她二人都是喜欢的。


其二:众姐妹作诗,元春从黛玉的诗中,看出了其同自己相同的性格

元春省亲时,特意用作诗这件事,试探了众人的文采,如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李纨,都每人做了一首。

众人做完后,经元春鉴赏,笑着说道,终是薛、林二人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因此,从这个时候看来,元春对宝钗、黛玉二人的感觉还是类似的。

但黛玉接下来为宝玉做的那首诗,却真实的表现出了黛玉与元春性格上的相同点。


在这之前,元春同父亲贾政隔帘相见时,曾说道:田舍之家,虽榧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及,骨肉各方,众无意趣。

元春面对父亲时所说的这几句话,无意流露出了她对皇宫生活的厌倦,就如同她先前与贾母、王夫人见面时所说的,当日既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一样。

而黛玉帮宝玉做的那首诗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种忙!

黛玉做的这首诗,是对元春之前同其父亲所说的那番话的回应,而能如此直接的说出,可见,黛玉同元春都是性情中人。


元春当日以女史的身份进宫,她的这种性情中人的性格,必定为她带来了许多的麻烦;而如今面对黛玉、宝钗;这两个极有可能成为宝玉妻子的;极有可能成为荣国府未来当家人时,她自然比谁都能理解这种性格不适合管家的本质。


所以,虽然黛玉有才华、外貌好,但其性格上的不足,确实导致元春不喜欢的原因之一。


第二:元春不喜黛玉,同母亲王夫人的态度有关

元春省亲,只是对黛玉的性格有所了解,而她了解黛玉最主要的来源,是从王夫人处听来的。

元春晋封后,圣上因孝而下旨,每月二六日,贵妃的誊眷可以入宫同其相见。

从元春省亲正月十五开始,到五月初五端午节赐礼,这期间王夫人进宫的机会共有三次。

而她们母亲二人相见,聊的最多的地方估计就是宝玉的婚事了;毕竟,元春一直重视宝玉;又一直对自己的母亲孝顺;而王夫人讨厌黛玉这一点,我们应该不用再过多讨论了吧。


也因此,端午节赐礼时,宝玉、宝钗二人的礼物相同,而黛玉同三春的礼物相同,这一份区别,就是元春对待宝钗、黛玉二人不同态度最直白的说明。


许多人认为,宝钗、黛玉二人礼物不同,是王夫人调包的,但在小白看来,这种情况绝不会存在,其一:皇家赐礼,岂能儿戏!其二:以元春对王夫人的孝顺,她未免不会按照母亲的意念行事。


第三:黛玉对宝玉庇护纵容的态度,让元春不喜

元春,对宝玉这个弟弟,一直照顾有加,当日未进宫时,就亲手教他认识了一千多字,进宫后,又再三叮嘱自己的父亲,不严不成器,过严恐生不虞。可见,元春对宝玉是寄予厚望的。


但在元春省亲,以做诗检验宝玉的能力时,黛玉替其做了一首,这诚然属于黛玉对宝玉的庇护;宝玉、黛玉二人的文采相差甚远,元春又是一个女史出身的女子,她难道真的看不出来吗?


只是,当着众人的面,她也不好斥责黛玉,只能以大局为重,一笑而过。


但显然,因此事,黛玉在元春心中的印象必定不好。

小结:

从性格上来说,元春同黛玉是相同的,比如当日宝玉将北静王送给自己的珠子给黛玉,她立马仍掉;而元春,虽然被封为贤德妃,但并不喜欢宫中看似富贵的生活,她向往一家人在一起的田园生活。


元春省亲,她在亲人面前的几次落泪,都显示出了她性情中人的特点;而这种性格,却诚然不适合于宫中贵妃间的争斗,也不适合成为管家的太太。


同时,元春对王夫人这个母亲一直孝顺,当日之所以特意照顾宝玉,就是因为她体恤母亲上了年纪;如今,面对宝玉的终身大事,她这个做姐姐的又怎么能不理性的参考一番呢?


因此,元春在这诸多原因之下,确实不喜欢黛玉这个女子,而元春赐礼便是最好的说明。《红楼梦》后期,宝钗、宝玉成婚,应该也是元春的旨意。

点赞4、海伦市 网友:团魂!

因为元春身份高贵,她的看法可以左右贾府对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的态度,因此,许多读者往往凭借第二十八回,元春端午节赐礼,宝玉宝钗礼物相同,而猜测元春不喜欢黛玉。事实上却正好相反,元春十分欣赏黛玉。



第十八回,元春省亲,不但亲口褒扬了薛林二人"与众不同”,还重赏了一个名唤龄官的小戏子,并因龄官拒绝表演“原非本角之戏”而欣赏她,吩咐管事的不要为难她。

大观园十二戏子,"一个个歌具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为何龄官独得元春青眼?这与龄官长相有关,从后文"龄官划蔷"一节,我们知道龄官相貌身段与黛玉十分相像。所以,此处明写元春欣赏龄官,暗写元春喜欢黛玉。这正如宝钗生日宴上,贾母赏一个无名却似林妹妹的小戏子一样,爱屋及乌也。



贾元春既然喜欢林黛玉,为什么又不支持木石姻缘呢,这自然因为选弟媳与选喜欢标准不一样。贾宝玉的妻子只有能在关键时刻助宝玉,甚至是贾府一臂之力的,才算得上上选。而宝钗有薛家财力做后盾,有王家势力做援助,正是贾宝玉的理想伴侣。而黛玉却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什么依靠也没有。更何况,王夫人还十分讨厌她。



可惜元春的愿望是好的,但却忽略了宝玉的感受。以至于发展到最后,林黛玉无望而死。薛宝钗嫁宝玉却独守空房。

点赞5、惠州市 网友:惆怅暮烟


在贾元春的生命中,没有友情也没有爱情,她的眼里只有亲情。她不喜欢林黛玉,同样也不喜欢薛宝钗,要说喜欢,她只喜欢贾宝玉。


贾元春在书中正面出场只有一回,她的喜好与性格,都在这一回体现了出来,这便是第十八回元妃归省。


这一情节没有现实依据,完全出自曹公的虚构。但是古代帝王出游倒是常事,每到一处必有行宫,花费巨大。因此,在小说中,元妃归省也不能太寒酸,于是便有了大观园。


也就是说,大观园实际是为贾元春而存在的,对元春具有象征意义。之后贾府众少女进入大观园生活,也可看作是元春施恩的体现。


所以,元春的存在根本就是为了贾府而服务的,这也是她的命运。自打她被送进宫后,她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环境决定了她为人处事谨慎的态度。所谓“二十年来辨是非”,一入宫门深似海,她要随时判断各类人各种事,是利是弊,孰是孰非?


因此,她所站的角度要高于贾府众人,要兼顾宫里的规矩和贾府的前途。我们看她在归省时,所有流程都是提前拟定好的,具体到什么时间来,什么时间回宫,穿什么衣服,具体见什么人,表面上都是程式化的。


这种程式化的流程并不能表现出她的喜好,但是在具体每个流程上的项目则体现出她的用意。她参观完大观园后,第二步便是会亲人,这是她情感宣泄的集中表现,她所见之人都是进宫前已熟识的亲人,娘们儿一见便哭了起来,这哭泣中包含了太多的成份,有她自己内心的委屈,有回到贾府的激动,还有对现有生活的不满。


但是,她既然选择了那条路,她还是会坚定的走下去,所以,她虽然说了一些情绪情的话,但对于贾政,她还是说了更多的以家国为重的话。对于外戚,她先是邀请她们进来,这其中就包括林黛玉和薛宝钗。


然后她看到了薛林二人,先从外貌上给予了肯定,“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娇花软玉一般。”,此时,薛林二人在她心里的评分是一致的,就是贾母口中所说的“模样儿好”。


接着便是诗才比拼,小说原文中已说明,林黛玉本打算在省亲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没想到,元妃只让做了一匾一咏,最后却胡乱作了一首《世外仙源》五言应景。


但是,她随后又帮宝玉作了《杏帘在望》,两首诗也都得到了元春的赞赏。不过,薛宝钗也一样得到了赞赏,此时,还是看不出元妃对薛林二人的态度。


如果真要说到元春喜欢谁,唯有贾宝玉。你看她见到宝玉时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又是摸头,又携手揽于怀内,又是笑又是哭,这才是她表现喜欢的方式。


到了第二十八回,元春借端午节赏礼,对薛林二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这样的作风是符合元春身份的。


对于薛林二人家世背景,她必定是早有耳闻。薛家无父只有兄,林家在她省亲时已是父母双亡。虽都是系出名门,但此时谁对贾府更有利,已是非常明显。


在省亲时,她又亲自考察了薛林二人的外貌和诗才,虽然当时她说薛林二人的诗作与众不同,但两首相比意境却是完全不同的。


薛宝钗所作的《凝晖钟瑞》,气势磅礴,拍马屁的味道很浓厚,这非常符合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她在贾府口碑甚好,上下都满意,这说明她本人是很会察言观色这一套。



相比之下,林黛玉所作《世外仙源》,虽也有拍马屁的嫌疑,但是所选辞藻则比较朴实,没有那么华丽,包括她代宝玉所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也是如此。这与她的性格特点也是一致的,基本的礼节有,但如果要她大肆拍马屁,她是做不到的。


因此,站在贾元春的角度,她肯定更喜欢薛宝钗的诗风。因为生活在烟火气十足的现实社会中,薛宝钗的理性生活要优于林黛玉的感性作风。


元春在省亲时亲自考量了之后,她还不能表态,她还要综合贾府的态度。那么贾府的态度是由谁决定的呢?是贾母还是王夫人?


年老的贾母在贾府实际已经不管事了,每天就是寻欢取乐。那么在给宝玉娶亲这件事的态度上,她是怎么想的呢?她肯定是喜欢林黛玉,血缘关系放在那里,她又十分喜爱贾敏,如果不是这样,她是不会接林黛玉到贾府的。


但是,子女婚姻历来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贾母有意撮合,也还是要看王夫人和贾政的态度如何。贾政自然是听贾母的话,但王夫人就是另一说了。


王夫人和薛姨妈是姐妹,她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更近,所以,王夫人肯定是更倾向于薛宝钗。这样一来,宝玉选妻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王夫人身上。


但是王夫人又碍于贾母的身份,不好表态,因此,在她眼中,但凡看到“水蛇腰,削肩膀”,眉眼长得像林妹妹的人,心里就升起一股子厌恶之气,因为一时不能做主,心里压抑,自然就会拿别人出气。


她嘴上说喜欢像袭人那样,笨笨的女孩子,但是薛宝钗可不是笨笨一族的。薛宝钗八面玲珑的作风,而且外貌也是一等的风流,她怎么就喜欢了呢?可见,王夫人所说的话与心里想做的事是不一致的。


那么,对于贾府的矛盾,贾元春知道吗?肯定知道。端午节赏礼,她故意将宝玉和宝钗赏成一样,将黛玉和别的姐妹赏成一样,这已是再明显不过的表态了,她最终与王夫人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这也是她从大局出发的选择结果。


所以,对于贾元春来说,对于薛宝钗和林黛玉,谈不上喜欢谁不喜欢谁,她考虑问题的角度是哪个对贾府的发展更有利。

点赞6、中卫市 网友:修罗メ尊

元春喜欢黛玉,但赞同金玉缘,这并不矛盾。而这也正是作者的痛苦之处,人生有时候不得不认命。

从元春省亲那一回,可以看出她是喜欢黛玉的。

1、元春很赏识龄官,说:“不能为难小姑娘,要好好的教她学戏。”另外又赏了龄官两匹布,和一些银子食物等东西。

别忘了,龄官的容貌和黛玉很相似,别人都不敢说,唯有湘云直接说出来。因此,湘云、宝玉和黛玉还闹得很不愉快。

2、诗言心志,元春赞赏黛玉的文采。

原文: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由此可知,这一次见面,她对黛玉的诗才是喜欢的,是肯定的。

后来黛玉替宝玉作的“杏帘在望”一首,又得到了元春的高度评价。原文: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

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元春至对黛玉的诗才是非常欣赏的,毫无不喜或讨厌之意。

如果说端午节赏赐的礼物,唯独宝玉和宝钗与众不同,便说元春不喜欢黛玉,未免太片面了。

试问,作为女儿的元春如何能拗得过王夫人?况且元春本身就是为了家族利益而牺牲自己,眼光自然同情黛玉,但是又不得不为家族利益长远考虑。

所以,元春喜欢黛玉,但是站队金玉良缘。

点赞7、楚雄彝族自治州 网友:死亡咫恋

贾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她选择性的接受薛宝钗,放弃林黛玉,曹雪芹在省亲当晚以及随后赐节礼的环节有几个细节影射的特别清楚。更直接影响到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结局。原文是这么说的……

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当天,发生了如下几个细节,可以看做贾元春对林黛玉的态度。

第一,贾元春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

(第十八回)“大观园”园之名, “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 “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蘅芷清芳”赐名曰“蘅芜苑”。 “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贾元春基本接受贾宝玉原来题的大观园匾额。唯独将日后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匾额“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这么一改,增加了“怡快”,却去掉了“香玉”。

元春省亲结束后的第十九回,贾宝玉在给林黛玉讲“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最后将林黛玉比作“香玉”。

(第十九回)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林黛玉是贾宝玉口中的“香玉”,贾元春偏偏去掉了贾宝玉喜欢的“香玉”。这是曹雪芹的故意伏笔,变相说明贾元春对林黛玉的不喜之意。

第二,薛宝钗亲口说出贾元春不喜“香玉”

还是省亲当天,贾元春命贾宝玉给潇湘馆等几处最好的轩馆题诗。贾宝玉下意识还是喜欢“红香绿玉”,又写了一句“绿玉春犹卷”,算作微弱反抗。这时宝钗看到后,一句话透露出贾元春确实“不喜欢”林黛玉。

(第十八回)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贾宝玉坚持用“红香绿玉”,贾元春却不喜“红香绿玉”。关键还在“香玉”二字。香玉本指林黛玉,作者隐笔写出贾元春不喜林黛玉。

以常理论,贾元春之前根本没见过林黛玉和薛宝钗,对两位表姐妹的观点都来自祖母和母亲的转述。省亲短暂,元春也虑不到自己家人以外的事。她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观点,反倒是出自本能的先入为主。林黛玉被王夫人不喜,性格中确实也有弱点,更将贾宝玉压制的死死的,这些被贾元春从母亲口中知悉,必然会有先入为主的不好看法。

贾元春改“香玉”,当然不是针对林黛玉,她也不清楚“香玉”代表林黛玉。可作者如此写,就是以上帝视角告诉读者,贾元春对林黛玉的态度是不喜欢。

第三,林黛玉给贾宝玉作诗是大忌

薛宝钗提醒贾宝玉“绿玉”改“绿蜡”,让贾宝玉重温一个典故,温故知新。被宝玉奉为一字之师,贾宝玉因此进益。可林黛玉替贾宝玉作了一首诗纯属作弊,贾宝玉毫无裨益不说,还纵容他好逸恶劳。

同样都替贾宝玉作弊,薛宝钗情商高,林黛玉情商低。贾元春高高在上,就像监考老师一样对这一切看在眼中,如何对林黛玉有好的观感?(有人若非较真看不到,我也没办法解释)。

省亲结束后,第二十三回到第二十八回数次出现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送茶的细节描写。周汝昌先生研究认为,是荣国府内有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议婚”。送茶为“茶礼”。而且王熙凤让贾宝玉记录的没头没尾的账单,也类似“聘礼”,最后更有句话没说出来,恰恰极可能是最重要的话。

可惜,第二十八回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薛宝钗与贾宝玉相同,明确支持“金玉良姻”。元春不是赐婚,贾家可以不采纳元春意见,但不能不重视。自此贾宝玉的婚事被无限期的搁置起来。贾母、贾政、王夫人都说过几年再说。贾母更是清虚观打醮之时怼了“做媒”的张道士,第二天就没再去不说,连端午节中午王夫人准备的赏午宴会都没参加。老太太明确带上了情绪。

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确实表达出贾元春对林黛玉的不喜。奈何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根深种,第五十七回更是不惜“疯癫”表达非林黛玉莫属不惜一死之意。这使得金玉良姻和宝黛姻缘彻底陷入死胡同,如何破局令人好奇。

王夫人再歇斯底里抄检大观园借骂晴雯“病西施的浪样”攻击林黛玉也没用。总不能看着贾宝玉出意外。所以,八十回后破局之人还在贾元春手中,她的贵妃之位就是最大的权力。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破局的契机出现在贾元春和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身上,正是他们将林黛玉这个“香玉”从贾宝玉身边去掉,才给了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机会。

林黛玉的结局多次论述,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指明她像王昭君一样远嫁异国,与贾探春一起效仿潇湘妃子二女同嫁,最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客死异乡。

能办到这一切的,正是贾元春所代表的皇权,而皇权上位者才有资格围“玉带”,林黛玉判词图画“一围玉带,四株枯木”,隐喻林黛玉被权力裹挟。她对宫花和鹡鸰香念珠(都是皇权之物)掷而不取,代表对被动结局的反抗。您觉得呢?

以上观点基于《红楼梦》80回文本为基础,80回后续书仅供参考,不作评论依据。文中观点为君笺雅侃红楼主观理解,线索都为原文所引用见仁见智,多歧为贵。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文/君笺雅侃红楼」 ??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红楼梦》程乙本?

点赞8、常宁市 网友:落单恋人

贾元春是贾政的女儿,宫里的贵妃娘娘,是贾府地位最高的人。

林黛玉是贾政妹妹贾敏的女儿,是贾元春的一个小表妹。

但是请注意,贾元春与林黛玉之间有十几岁的年龄差。当元春进宫做女史的时候,黛玉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小女孩。

林黛玉八、九岁的时候才出进荣国府,这就意味着在省亲之前,贾元春同林黛玉从未见过面。

对于林黛玉这位小表妹,贾元春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有理由,不喜欢这个小表妹吗?

一.元春省亲是国事活动,无暇顾及亲戚之情

元妃省亲是帝王心术,是皇帝以孝治天下的宣传手段。

……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

①皇帝允许嫔妃省亲,表现得温情脉脉,充满孝道之情。可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国事活动。

②既然是国事活动,那么省亲的整个过程,对于荣国府的每一个人都必然要谨慎,小心断乎不可出错!

在这样一个严肃的气氛中,亲情是不存在的东西。

元妃省亲的整个过程,就算是她的亲祖母、亲生母亲也要给她下跪行国礼;亲生父亲甚至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隔在帘子外面给贾元春行礼。

这样严肃的国事活动中,千人一面。林黛玉是什么性格,是什么样的为人,贾元春根本看不出来。

既然什么都看不出来,又何谈讨不讨厌?

所以贾元春对林黛玉基本上是无感的。

林黛玉在贾元春心里算得上什么?

不过就是一个,要按礼数见见的小表妹而已。

此时的贾元春的心里会想什么?

十几年没有见亲祖母和母亲了,她最在乎的,是她祖与母和母亲相守的温情时光。

她最在乎的,是见见自己的亲弟弟贾宝玉。

剩下的行礼、饮宴、看戏全是虚的。

此时贾元春,对于贾环这个她的庶出弟弟从未出现,就完全没有想过要问一声!

贾环可是她的骨肉至亲。那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贾元春对这个她从未见过的庶出弟弟很讨厌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以贾元春此时贵妃的地位,她完全不可能在乎嫡庶。在荣国府,她的任何一个弟弟有出息,对于她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那么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推及到林黛玉身上,无论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将来都有可能嫁得好。谁有出息,对荣国府都是一种助力。

站在贾元春贵妃娘娘的高度,她完全没有必要去踩一个捧一个。

对于这两位小表妹,她的态度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一样的高贵典雅、例行公事,却缺乏起码的亲戚之情。

林黛玉与薛宝钗容貌美、诗作佳,贾元春会夸奖她们比自己的妹妹强;林黛玉与薛宝钗容貌丑、诗作差,元春同样会照礼数去夸她们比自己的妹妹强。

这些就是礼数中虚伪的客套话,根本不用去分析。

可很多《红楼梦》的读者,还是会从元妃省亲的细节过程中,读出元春有可能不喜欢林黛玉,那就此时就来分析一下,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二.红香绿玉与诗作

贾元春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所以改成了怡红快绿。

有很多读者以此得出结论,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

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玉字去掉。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因为:

①就匾额本身意义来说,红香绿玉是一种静态的感觉。而改作怡红快绿之后,马上就变得鲜活有生命力。

在宫廷中的生活太压抑,因此贾元春给了她的家人最美好的期盼,就是希望他们活的永远有生命力。

②玉字并不能指代林黛玉。贾宝玉这一辈儿的所有男子命名全是斜玉旁,或者可以换一种说法,这一辈的男子就是玉字辈。

贾元春不喜欢玉字,那是否就代表着,贾宝玉这一辈儿的男子她全不喜欢?

无论是从道理还是亲情上来说,这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因为这个匾额,元春将玉字去掉,就说明她不喜欢林黛玉的推论也不成立。

③这怡红快绿,最后被定名为怡红院,住的是贾元春的亲弟弟贾宝玉。

并不是林妹妹林黛玉。

此时这个玉字,同林黛玉就更没有关系了。

分析红香绿玉之后,再来分析诗作。

一些读者会认为,在做诗的过程中,林黛玉帮助宝玉作弊,将是元春不喜欢黛玉的一个理由。

其实这个理由不成立。

其他的姑娘们每人做一首诗,而宝玉需要一人独作四首。

此时的元春想干什么?

她一定在为弟弟将来打基础,给弟弟树立一个才子的名声,方便他以后蟾宫折桂。

那么此时只要贾宝玉交上去的诗作好就可以了,至于究竟是谁写的,贾元春完全不会在意!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首颂圣诗马屁拍得极为典雅,传到皇帝的耳朵里,是为家族争光添彩,争荣誉的事情。

林黛玉帮宝玉作诗,贾元春这位亲姐姐看在眼里,只会心存感激,绝不可能因为这个理由去讨厌林黛玉。

在整个省亲的过程中:

林黛玉向元春行礼,行的还是国礼;

之后做了一首诗,然后替宝玉作了一首诗。

除此之外林黛玉和贾元春没有任何接触。

元妃省亲时,贾元春根本没有不喜欢黛玉的机会,所以,一些读者会认为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这件事情,体现在端阳节赐礼上。

三.端阳节赐礼

贾元春在端阳节赐的礼物中,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林黛玉同其他的姐妹们一样。

这个礼物,能说明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吗,甚至能说明贾元春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赐婚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端阳节这个节日主要是在祭祀,谁会在祭祀的时间为自己的亲弟弟赐婚!

所以,端阳节赐礼,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贾元春支持金玉良缘的理由。

贾元春给了薛宝钗与众姐妹不一样的礼物,不过是给自己生母的妹妹,薛姨妈面子罢了。

站在贾元春的高度,在荣国府不倒,她自己不败的前提下。她亲弟弟,贾宝玉的婚事有非常多的选择。

不一定非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打转。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很优秀的姑娘,但是短板也特别明显。林黛玉是一个破落贵族,没有家族支持;薛宝钗出身商人之家,没有地位。

而在京都清贵的读书人家很多,以贾元春的贵妃之尊,完全可以为弟弟选择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父亲是进士出身,且凭着自己的真本事在朝为官的女子为妻。

宝玉正妻的出身,怎么也不会低于李纨!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王夫人虽然有进宫请安的资格,但宫规森严,贾元春的身边时时刻刻有宫女围着,王夫人与贾元春绝对没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王夫人同贾元春,绝对没有说过宝玉的婚事。

不然的话,金玉良缘不可能被传出去。

对于自己亲弟弟去娶商人家的女儿,贾元春绝对不可能坐视不管。

在贾元春的眼里,林黛玉就是自己的姑表妹。因此她会出于亲情,表示出这个对自己这个表妹的喜欢。

但豪门贵族的婚姻,从来就是利益的相互交换。

贾元春根本不可能,有让林黛玉嫁进荣国府的打算。

因为从门第上,就没有看上林黛玉落魄的家庭。

所以林黛玉的性格、脾气,贾元春完全不会在意。因为那些同她毫无关系。

贾元春没有不喜欢林黛玉的理由。顺便多说一句,贾元春不会选择林黛玉做弟媳,可同样也看不上薛宝钗。

点赞9、齐齐哈尔市 网友:佳人如玉

贾元春不仅不讨厌林黛玉,而且还颇为欣赏,只是囿于许多原因,选择了“择钗弃黛”。

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贾元春的表妹,但在省亲之前,贾元春是不曾见过这两位表妹的。

在第二回,冷子兴与贾雨村说荣国府时,刚失去母亲的林黛玉还在江南,而贾元春已经进了宫中做了女史,入了皇宫,便难再踏出宫门,直至埋芳宫墙深巷之中了。

不过,贾元春是幸运的,在她封妃不久,上面又大开方便之恩,允许娘家有重宇别院的妃子,回家省亲,以尽骨肉之情。爱出风头的贾府当然不会放过这等机会,大观园很快建起来,贾元春终于得以在进宫多年后,风光归省。

这一次省亲,自晚上七点多到次日凌晨两点多,短短七个小时,贾元春该看的园中景致都看了,该见的人也都见了,其中就包括了薛家母女和林黛玉这几个亲戚。

虽是如此,但因为时间过于匆忙,加上尊卑有别,她几乎没有跟贾宝玉这些弟弟妹妹们寒暄的机会,更谈不上深入交流。然而,在省亲后,贾元春的一个行为,令人颇为费解。

在第二十八回,时逢端午,贾元春命人从宫里带出了礼物,赐给贾府中人,其中礼物的安排很引人注意,收到礼物的弟妹中,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模一样,有宫扇、红麝串、芙蓉簟和凤尾萝。而与薛宝钗同为表妹的林黛玉,则和迎春三姐妹一致,只有宫扇和数珠儿。明显降低了一个档次。

再迟钝的人,都能嗅到微妙的信息,贾宝玉和薛宝钗不仅一样,而且比几个姑娘多出的还是芙蓉簟这样的床上用品,这几乎就跟新婚礼物一般了。

所以,别说是敏感的林黛玉,就连后知后觉的贾宝玉,都感到不妙,忙问袭人“是不是传错了?”在他心里,就该林妹妹跟自己领一样的礼物。

有朋友认为,贾元春的做法,是将薛宝钗看成外客,才提高了送礼的档次,而将林黛玉视为自家姐妹,才让她的礼物与三姐妹相同。

这么一说,确实很有道理,毕竟贾母也曾将林黛玉说为自家女孩儿。可是,在元春赐礼后,贾母的做法却否定了这种可能。那就是清虚观打醮事件。

清虚观打醮,是贾元春拿钱让贾家男人去祈福的,可大热的天,贾母竟然破天荒让阖府女眷前往看戏,值得一提的是,薛姨妈母女不愿去,贾母非要拉她们过去不可。

在清虚观期间,贾母借道士说亲一事,斩钉截铁称贾宝玉年纪还小,命中不该早娶云云,反正只有一个意思,贾宝玉这几年不会娶妻。而道士说的亲事对象,是一个十五岁的女孩。这与薛宝钗的年纪不谋而合,贾母急匆匆表示拒绝,这在薛家听来意味着什么呢?贾宝玉再晚几年娶妻,那薛宝钗又得拖到什么年纪呢?

而贾母急忙忙要将贾宝玉几年内不结婚的事昭告天下,是为什么呢?不就因为,贾元春前几天通过赐礼含蓄地表示自己倾向选择薛宝钗为贾宝玉的妻子吗?

所以,元春给贾宝玉和薛宝钗赐下的礼物,就是在含蓄表达自己对宝玉妻子的选择。

而针对此事,许多读者就疑惑了,贾元春如此抉择,是因为她讨厌林黛玉吗?

答案是否!元春不仅不讨厌黛玉,而且还相当欣赏她。

贾府归省,也就是贾元春唯一接触两个表妹的一次,虽然说接触时间非常短暂,但薛宝钗和林黛玉在贾宝玉作诗期间的行举,已足够透露两人的性情。

本来,林黛玉是想借这机会大展诗才的,谁知贾元春只让每人一首,就有点扫兴了,虽然作的诗和薛宝钗一样被贾元春称赞,但那可是“胡乱”作的,黛玉性情中人,又自持才高,在“胡乱”时,可是完全不顾旁人眼色的,就像后来咏海棠时,大伙都在冥思苦想,她自己摸摸花,看看树,就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时间一到后,就快笔一挥,“掷与众人”,这掷,就是丢过去,这动作无论如何看都很高傲任性吧?

所以“胡乱”应付元春作诗时,黛玉的任性必然难以掩藏。

而到了贾宝玉作四首诗时,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情就完全看得清清楚楚了。薛宝钗看到贾宝玉用了元春改掉的“绿玉”,赶忙上前提醒,并帮他用典改字,这不仅非常有眼力介地迎合了元春,还点到为止帮到了贾宝玉。

而林黛玉呢?看到贾宝玉大费神思,刚才又因为无法大展抱负,直接给贾宝玉作了一首,完后搓成一团,掷到宝玉跟前。这动作,想是八百度近视眼都能看得见了。

这件事上,薛宝钗表现得很世故,很懂得迎合尊长。至于林黛玉,就是张扬,任性,恃才傲物。

而在贾元春看来,林黛玉这种张扬、自我才是她最欣赏的。这从她对待龄官一事就能窥见一斑。

贾府为了接驾元妃特意买了一个戏班子,小旦龄官就是其中一位。省亲时观戏一节,因为龄官唱得非常好,元春特意单独赏下糕点。又命唱《游园》和《惊梦》,这两出戏龄官本身也唱得很好(因此后来贾宝玉还单独找她唱,不过被拒绝了。)可是龄官却拒绝了,理由是这不是自己的本角戏,非要唱别的。

班主贾蔷好说歹说都不管用,只好硬着头皮上,本以为娘娘知道要恼了,谁知元春听说后“甚喜”,特别命人“不可为难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完后还赏下一堆东西。

贾元春的反应,让人很讶异啊,龄官那可是违拗命令,她一个尊贵的娘娘,不仅不恼羞成怒,还大加赞赏,这是什么情况?

其实细细一想非常简单,无非因为贾元春常年在皇宫那种“不得见人的地方”,凡事唯君命是从,一刻做不得主。她做的事、说的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或者模板的,稍有行差踏错,那送掉的可是整个家族的命运。

在皇宫如履薄冰的贾元春,自踏入贾府那一刻,就开始哭泣,各种花式哭泣,这无尽的泪水,就是她一生的不甘和委屈啊。

正因此,非常渴望自由的她,见到龄官的自我后,大为赞赏,毕竟在她的世界里,这是无法企及的奢侈品。

而龄官的任性和自我,与她的影像人物林黛玉如出一辙。

我们需要知道,作者将龄官安排为林黛玉的影像人物,是有用意的,而龄官深受元春赞赏,侧面透露了林黛玉也被贾元春欣赏。正如晴雯被王夫人厌恶,是因为王夫人内心对林黛玉的憎恶一样。

既然欣赏林黛玉,为何元春还是选择了宝钗?

入宫多年的贾元春,深刻地明白,在他们这种家族,每个人的婚姻甚至生命,都会关系整个家族的命运。当年她贾元春是,贾宝玉亦不例外。

按那个时代家长的价值观,显然薛宝钗才是最佳的儿媳人选,贾元春比贾宝玉大上许多,两人形同母子,她的人生经验与所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告诉她,表面上持重沉稳的薛宝钗,才能更好地做一个妻子、儿媳甚至当家奶奶。

当然,从省亲的元宵节,到赐礼的端午节,这过去的五个月里,贾元春难免也会受到母亲王夫人的影响,毕竟宫中椒房眷属每月可以进宫两次探视,母女拉家常时王夫人恰到好处地厚此薄彼太有可能了,而作为女儿,又只有这么一个了解贾府的渠道,贾元春“择钗弃黛”,实在是情理之中。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