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2关键词:白起,赵括

问题补充: 韩信,诸葛亮等用计都要败十几次丢几个城池

点赞1、葫芦岛市 网友:怎敢扰

赵括没那么好骗,白起也没那么精明。

什么阵前换将,都是演义的戏份,真实的战争没有那么多三十六计。在实力形成碾压的情况下,兵法毫无作用。但是,在实力旗鼓相当的时候,兵法能发挥作用吗?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这句话本身就有一个天大的漏洞。那就是:你要骗人,所以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你要骗人,首先就要确立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就是:你比对手聪明、你知道对手不知道的情报。



但是,哪里有那么多不聪明的对手让你骗?又哪有那么多关系生死的情报是你知道而对手不知道的?

所以,有时候兵法和诡道就是在自欺欺人。兵法没用、诡道扯淡,那么什么才是关键?这个关键也许就是一场赌博的概率问题。

01.秦赵之间是实力碾压的较量,还是旗鼓相当的较量

自秦芈八子和魏冉以来,秦战国就是想打谁就打谁,而且打谁谁死。白起的各种创奇战绩,都是在这个时代中创造出来的。长平之战杀赵国杀得够狠,但白起杀起楚国来一点儿也不比赵国差。



赵国在这个时间段怎么样?说实话,不怎么样。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基本上就没什么大作为,想制造个热点上头条都不行。最多也就是跟北边的无赖燕国,互相搞点儿摩擦。

但是,赵国的军事实力在赵武灵王之后完成了一次升级。一个是动员能力强,国内组织虽然不够集权但军事动员却相当强,简单说就是能征到兵;另一个是赵地尚武,与草原民族充分交流后,战士、军队和打法上都不弱。再加上另外一点,就是赵国一直没怎么打大仗,实力得到了保存。所以,赵国应该是关东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一个,也是唯一能与秦国一战的战国。



还有就是上党十七城,这个地方确实应该归属秦国。因为韩国割地赔款,就已经把上党割给了秦国。但是,上党地区毕竟距离秦国本土太远,所以秦国的作战能力打到上党就必须打个折扣。而赵国呢?上党地区距离赵国国都邯郸非常近,穿过太行径道就是上党地区。所以,在上党这个关键局部,赵国拥有距离优势,能够更有效率地把战力投入过来。

所以,秦国的确非常强,但赵国也不弱,特别是军事上。在上党地区,赵国的战争效率更高,所以完全可以弥补国力不足的劣势。因此,秦赵长平之战,是一场旗鼓相当的较量。

02.赵括在长平之战发起了一场赌博,原因是逼不得已

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0年4月,老将廉颇对阵秦将王龁。起初之时,廉颇一点儿也不保守,赵军一点儿也不惧敌,率先向秦军发动了进攻。进攻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秦军赶出上党高地,只要秦军退守到河内、赵军全定上党,那么赵国就获得了地利优势。



廉颇想得是挺好,但是战场较量却真心打不过,因为秦军太能打。可以说,赵军在关东六国就没遇到过这么硬的对手。非但打不过,赵军还被秦军追着打。战场硬刚、赵军刚不过,于是赵军就只能后退坚守,退到了丹水以东。这时候是公元260年7月。

这是战场形势的变化,秦军咄咄逼人、赵军猥琐发育。而庙堂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赵国要换帅,以赵括取代廉颇。而且,也不是换个主帅那么简单,赵括不是一个人来的长平前线,他还带来了二十万赵国援军。



数字肯定有出入,战国战争都是动辄十几万和几十万的规模,所以必然有虚夸的成分。但是从中可以知道的是:赵国换帅加增兵是确定的。所以,长平之战的规模就扩大了。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消耗就要扩大,这时候就得拼国力。战场上四个百十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谁家的粮食多。

按理说,赵国应该比秦国更有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上党的关键局部优势,原因就是离家近。但事实却是秦国的家底真心厚,赵国拼家底根本就拼不过秦国,甚至都差出了两个数量级。所以,在长平这个关键局部,赵国一点儿优势都没有。

既然拼国力拼不过,那就只能速决战。赵国要发动全线进攻,目的就是在粮食和资源全都耗尽之前,最大限度地输出战争暴力。这样做,可能会有两个结果:

一个结果是把秦军赶出上党地区,只要赶出上党,秦军再想爬上来就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这就是廉颇起初的战争设想。廉颇做不到,赵括能做到吗?主将不重要,重要的是赵括带来了20万援军。本来双方是势均力敌的对峙,突然之间赵国增加了20万人,这就是新的外部力量注入。



另一个结果是以自损一千来杀敌一百,就是要把秦军给打疼,为接下来的和谈增加筹码。甚至在双方都有了极大消耗的情况下,就会引来齐、魏、楚、韩等外部势力的介入。秦赵都打废了,其他几个虎视眈眈的战国自然就要介入一番。这样的话,战争就会提前结束。

所以,在赵国方面看来,战争胜败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结束战争才是主要问题。而赵国之所以着急结束上党之战,就是因为国力不允许。再耗下去,赵国就得耗成经济破产。因此,赵括主动进攻,也是一种不得已。

03.秦昭襄王也要在赌桌上梭哈一把,目的是把赵国打废

燕国和齐国太远,秦国就是想打也打不着。而且,远交近攻之下,秦国与燕齐还建立了友好关系。所以,在秦国人的眼中,就是除了燕齐二国,其他的国家都要打。楚国打废了、韩魏打服了,单单就剩下一个赵国了。



所以,秦国一定要占领上党,也一定要狠揍赵国。秦国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要跟赵国来一战。

但是,秦国没想到秦赵之战来得这么快。秦国也有自己的算盘,那就是在拿到上党十七城之后,再兵出太行山与赵国较量。

但是,赵国也不是傻子,摆明就是不允许秦国拿到上党高地。所以,取上党和揍赵国,这两件事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了。

于是,秦赵和谈期间,秦国也没闲着,也在拼命向长平前线增派军队。至于秦国的间谍有没有能力主导赵国庙堂临阵换将,以赵括代廉颇,最好还是当个笑话听得了。

赵括他老爹马服君赵奢把秦军揍疼过。战国时代都是贵族领兵和军事世家出将,谁也不能说赵括就一定是纸上谈兵。秦国也不可能知道赵括就是一个废物,而且还是一个特别自信的废物。

而且,赵括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坚决贯彻赵国庙堂的决策,就是要尽快进攻、尽快结束长平之战。而这一点是老将廉颇做不到的。打仗,既有军事问题也有政治问题,而在政治问题上,赵括比廉颇强。



赵括进攻,秦国的最佳策略就应该是只守不战,就是要跟你耗。但秦昭襄王就是不这么干,非要在战场上把赵军打废。于是,秦国不仅增兵而且换将,白起成为秦军前敌总指挥。秦国这就是准备梭哈的节奏。

04.赌博赌得是概率,秦国的胜面大但赵括也不是毫无胜算

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整个长平之战,白起一共歼敌四十五万,不是一下杀了四十五万战俘。而秦军呢?秦军的死伤也超过二十万人。不仅战场损失严重,而且秦国基本上也打光了家底,所谓“国虚民饥”。如果秦国不是打不动了,秦昭襄王也不会接受丞相范雎的建议,准许韩赵割地停战。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



从中能够看到的是,赵括主动进攻,并非完全徒劳,他虽然没有能够通过自损一千以杀敌八百,但是也做到了自损一千以杀敌五百。秦昭襄王、白起以及秦军战士,这一仗赢得一点儿也不轻松。秦国和秦军,结结实实地被赵括打疼了。

赵括的赌的是要尽快结束战争,秦国赌的是要彻底打废赵军。可以说,秦国赌赢了而赵括赌输了。一赢一输,总要找找原因,这个原因大体有三:

一个是秦国胜于庙堂,增大了赢面。秦国庙堂目标明确而且从一而终,就是要拿到上党郡、就是要干废赵国。而赵国庙堂却一直犹豫不决,先是犹豫要不要上党,再是犹豫要不要停战,最后还要犹豫着临阵换将。在自己的犹豫中,赵国失去了一切筹码。

另一个是秦国的实力和秦国的决心。如果秦赵实力完全对等,赵国一定能够取得上党的关键局部优势。但是,秦国实力太强,所以赵国一直就没有在上党这个家门口占到任何便宜。赵括决战长平的时候,赵国庙堂除了恐惧就是害怕。而秦国呢?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秦昭襄王基本上就是御驾亲征了。白起在前面打仗,昭襄王这家伙直接跑到河内郡搞运输来了。而且,决战关头,秦国还在拼命向前线投入力量,整个河内郡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都送到了白起军中。这个力度、这个决心,完全是赵国没法比的。

再一个就是白起的想象力。孙子兵法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白起玩得是什么?白起玩得是以五十万大军围你赵括五十万大军。此种想象力是赵括这个初出茅庐的贵族子弟比不了的。

但是,白起也在冒险。因为五十万围五十万,但有一点被突破,赵括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要么把秦军赶下上党高地,要么自损一千杀敌八百,甚至都有可能自损八百杀敌一千。



白起为什么能有这么神奇的想象力?秦昭襄王为什么敢以梭哈的方式与赵括应赌?这个原因就是秦战士真得太能打,这群人死战不退而且几乎从无败绩。秦昭襄王敢跟赵括玩梭哈,是因为对秦战士有信心;白起敢玩五十万围五十万,也是因为对秦战士有信心。

最后总结:

凡人没那么好骗,赵括这个名将世家也没那么好骗,其之所以主动发起进攻,是因为赵国庙堂的政治决策、是因为赵国国力所迫,还是因为自信自己的二十万赵国援军。

长平之战,就是秦赵之间的一场豪赌。在这场豪赌中,赵括并非毫无胜算。因为他的目标很低,要么把秦军赶出上党、要么以自损一千为代价而杀敌八百,全部的目标就是尽快结束战争。

长平之战在秦国方面是两个人共同担当的,一个是秦昭襄王,就是要跟赵括赌上一场,而且梭哈着赌:一个是名将白起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就是敢把你几十万大军给包围吃掉。

秦昭襄王和白起,敢与赵括应赌,主要是因为秦国的目标很明确、秦国的准备很充足,而且秦国的国力真能扛住这场大战。而最关键的一个硬筹码,就是秦战士和秦国军队真得最能打。

点赞2、即墨市 网友:心凉@

你可以看一下有部历史纪录片。其中有一段动画描述了最后的大决战!

当时白起进行了战略大撤退!前后边战边撤,放弃了2—3道防线,后撤了很远。并且秘密埋伏士兵于侧翼!

赵括当时的局势是手里没有余粮,必须速战速决!赵括也不是傻子,基本将军觉悟还是有的。如果一开始秦军就撤退埋伏,赵括也绝对不会上当!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败退中。赵军消耗了粮草,却不断取的胜利,但杀敌较少。这样赵括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加,但却面对敌人可以随时回来,以及粮草越来越少窘境!

我猜为了追上敌军,这时候赵括不得不带领骑兵提前出发追击敌人。这样导致两个后果:骑兵和步兵脱节,没有足够的斥候(骑兵)搜寻附近地区!当他以为可以追上秦军,并给秦军致命一击,然后班师回朝的时候。秦军埋伏已经完成。等赵军步兵进入埋伏圈以后,从后面包围赵军。

至此赵军完了!

事实上,这就好像二战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一样,士气高涨,步步紧逼,但后勤不足。不过隆美尔技高一筹,把两个德国师带出了,逃了回去。

点赞3、揭阳市 网友:生性太萌

“纸上谈兵”让赵括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大败,就是因为赵括率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造成的。事实真的如此,赵括就真的这么好骗吗?


其实不然。事实上,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而是真正的将军。长平之败,赵括有过,可廉颇亦有过。非但如此,赵国上下,相如有过,虞卿有过,平原君有过,而首要之过非赵王莫属。纵观秦赵大决战前后,赵国在重大战略决策上接连犯错,可谓是只知兵法却不识诡计,焉能不败?


长平大战缘起于“上党之变”。上党的突然易手,使得秦国苦心经营的河外优势在顷刻之间荡然无存。在这一轮秦赵博弈当中,赵国由于秦国的大意,一开场是占了上风的。但谁能料想,这个一开盘就取得的巨大优势,后来竟然反而成为了赵国的巨大包袱,致使赵国的战略战术一错再错,终致溃不成军。

赵国在占据上党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也就承担了在博弈中“做出选择”的义务。本来是战是守唯赵定夺,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事关国运的重大决择,赵国君臣前后矛盾莫衷是一,在这场“战略大考”当中交了一张不及格的答卷。


秦赵对抗当中,秦国的战略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削弱乃至攻灭赵国,为秦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开路。而赵国的战略目标却是摇摆不定的:一方面,赵人深知秦强赵弱,赵国需要奋发图强方可求存;而另一方面,自阏与之战赵奢大破秦军之后,赵人便以“首胜强秦”自诩,心中怀有和秦国一争天下的豪情壮志。

占据上党俯瞰河内,就意味着赵国必须在坚守不出抵御秦军和大举进攻一分高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战略当中做出选择。而且赵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做这个选择,上党之变就是秦赵大决战的开始。随着秦国大军隆隆开赴前线,赵国的选择空间在急剧的缩小:是以坚守保邯郸,还是以决战战争天下,赵国君臣需速做决断。


在这关键的时候,赵国两员大将廉颇和赵括在用兵的根本方略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议。廉颇主张深沟高垒坚守上党;赵括却提出集中已抵达上党的二十万精兵主动攻秦。一番争执后,廉颇以王命领军之权否决了赵括的提议。赵军依廉颇部署三线设防。

实际上,赵括的力主进攻并非是他急躁冲动的表现,而是他对局势有了深刻理解后提出来的正确意见,在当时的形势下,赵国唯有用军事来支持伐交,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以战求和”之效果。大方向没错,可赵括的进攻之策却是错的,若依赵括之策进兵,赵军的右翼便立遭白起暗设于沁水的三万奇兵伏击。赵括实战经验不足的弱点也在这次争论中暴露无遗。


赵国君臣上下的犹豫不决,给了秦国宝贵的时间调兵遣将压向上党,并在南线筑起高壁坚垒,双方这一对峙就是三年。赵国五十万大军兵屯上党,粮草消耗之大可想而知。再这样长期对峙下去,赵国一旦粮食欠收,便是坐困愁城之势,这时的赵国有点坚持不下去了,赵军有了急于决战的心情。

在听到未经证实的白起病重之传言后,赵孝成王立刻撤换了廉颇,起用了赵括。可是,三年对峙下来,上党形势已然大变,此刻再用赵括“弃壁垒壕沟而轻锐猛攻”,实在是为时已晚。世人都说是赵括的轻敌冒进,以致大败,可又有谁设身处地替赵括想想呢?这场战争其实是两国君主智力与毅力的较量,是赵孝成王先抗不住了,临场换将。对长平之败,赵括是有责任,但最大的责任更应该由赵王来负。


那么,赵括率领的45万大军又是怎样跳进白起包围圈的呢?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策略,开始向秦大举进攻,此时白起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秦军主力佯装败退,并在长平东南构筑壁垒工事。赵括果然中计,追击秦军进入埋伏。此时两支秦军部队悄然出击,一支2.5万人去断赵括后路,另外一支5千骑兵去攻打赵军大本营。断其粮道。

白起将赵括团团围住,却围而不打,只出动骑兵反复骚扰,慢慢对付赵军。而赵括只能坚筑壁垒,等待救援。围困持续了46天,疲惫、饥饿不停地侵袭着赵军,腐蚀着赵军的战斗意志。秦王得悉赵军主力长平被围后,悉数征召15岁以上的男子组成临时兵团并亲往前线。从赵军两翼直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赵军的退路。


赵括意识到情势之危,将部队分为四个部分,殊死突围。此时战争已经进入到最惨烈的阶段。40万赵军被秦军团团围住,4次突围均告失败。惨状可想而知。疲惫,饥饿,伤病等一系列绝望在四处蔓延。这也许就是白起所期待的。绝望中的赵括决定组织最后一次突围。可在秦军坚不可摧的阵前,赵军一个个倒下……,赵括也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绝望的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大国交兵,胜负常在战场之外。长平决战,赵国虽占先行之利,却未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从而陷入于己不利的长期对耗之中,关键时刻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又连出昏着,当攻不攻,当守不守,大败亏输,原是当然。反观秦国,当守则守,当攻则攻,用兵伐交配合默契,战略决策清晰果断。

两国君王谋臣决策能力的高下和前线将士综合战力的比拼,优势都在秦国一边。此战秦国大获全胜,一举奠定扫平六国一统华夏的基础,乃是秦国战略博弈水平高出赵国一筹的结果,而决非对方将领一时冲动的侥幸。表面上的偶然性之下,隐藏着极为深刻的必然性。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侵权删

点赞4、攀枝花市 网友:王者霸权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题主之意,说的乃是战国时期最为恢宏惨烈的「长平之战」,赵括贸然出击,中了白起的埋伏,最终大败亏输的故事。

确实令人费2如同现今的 P2P 或民间非法集资,前期都要用高息揽储,丢几个诱饵出点血才能让人上钩。诸葛亮,韩信用计亦是如此,一败再败才能让敌人信以为真。赵括作为一军统帅,却轻易上钩,似乎坐实了其「纸上谈兵」的「千古美名」。

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下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从小喜读兵书,谈论兵法无人能敌,赵括真的只是嘴皮子功夫厉害吗?

作为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军事教育自然是一流的。赵括也曾跟随赵奢参与对秦,对齐之战,也颇有功绩,并非完全没有战场经验,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将倾国之兵 40 余万交到赵括手里,也自然是有所考虑。赵括果真是无用之人。比起刚出山的诸葛亮而言,赵括的实战经验还是要丰富的多。

赵孝成王也不会作此安排。作为赵武灵王的后人,赵孝成王也不是傻子。

赵括代替廉颇作为赵军主将后,果断改变了廉颇坚守的战争策略,并根据情况调整军事将领。在长平之战最后的关键时刻,又组织大规模的军队突围,这些手段和策略能够得到调整并执行,说明其在军中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

假若赵括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没人买他的账,这些措施是无法落地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赵括在军中和赵国国内的军事地位。

「纸上谈兵」只是后人的附会,毕竟,在赵括生活的战国时期,哪里有纸?造纸术乃是东汉之后才有的事,赵括没见过纸,又怎能「纸上谈兵」?赵括莫非会穿越不成?

那么,赵括如果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怎么会轻易掉进白起的圈套呢?这得从赵孝成王「弃廉颇上赵括」的大背景说起。

长平之战历时半年,廉颇主导的前三个月中,赵军数战不利,不得不采取防守策略。这让赵孝成王非常不满,于是便动了临阵换将的想法。

廉颇在与秦军交战的前三个月中,明确感受到了如果贸然出击,与秦军正面碰撞,赵军战斗力处于下风,不得不采取坚守策略,这种策略从军事上看是正确的。

赵孝成王考虑的却是另一种情况,那就是赵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在长平之战后期,赵国不得不向他国借粮,这说明赵国的粮食储备和后勤出现了大问题。如果采取长期坚守策略,军中断粮,溃败也是早晚之事。既然如此,不如调整战争策略,改守为攻,放手一搏。

长平之战并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而是秦赵两国举全国之兵的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秦军先后动用超过 60 万人,赵军兵力达到 45 万人,这样规模的战争对后勤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秦赵两国都吃不消。

相比于赵国,秦国拥有关中和巴蜀两个大粮仓,这两地又是游离于中原诸侯之外的相对独立的战略大后方,相对稳定。加上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采取的奖励耕战策略,秦国的综合国力远在赵国之上。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尚且吃不消,赵国的处境就可想而知。

廉颇的坚守策略,是否能坚持到底是个未知数,长期坚守对后勤的考验又极为苛刻。在此时,同样吃不消的秦国又放出了反间计,一句「我们不怕廉颇,只怕赵括」,最终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赵军总指挥,替换廉颇。

(白起)

由此可见,弃廉颇上赵括,是以赵孝成王为主导,赵括的自告奋勇以及秦人反间计的推波助澜的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秦人的反间计,并非他们真的不把赵括放在眼里,而是廉颇的坚守策略也让秦军消耗不起。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秦人要求的并不是赵军换何人为将,而是必须改变赵军坚守的战争策略,速战速决。

改变赵军的战争策略,就必须更换赵军的主将。此时廉颇在前线,赵奢已死,李牧尚未出头,秦人反间计的对象也只能是赵括,别无他人。

秦人的这种心态,其实也是赵孝成王的心态,双方都拖不起。可以说赵括正是带着赵孝成王的心态和对国内后勤情况的客观认识,再加上血气方刚,改变了廉颇的坚守策略,率军出击。

长平所处的上党地区,属多山高地,在这种山地地形情况下,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驰名天下的赵国骑兵,战斗力也自然受到限制。比起看着人头就眼冒绿光的秦国,重装步兵而言,赵国骑兵的战斗力大大折扣。

公元前 260 年农历 9 月,经历半年之久的长平之战最终结束。赵括战死,赵军投降,最终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

(赵括突围)

在长平之战的最后关头,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冒死突围,不幸中弩箭而亡。军中无主将,赵军顿时崩溃,此也可见赵括在赵军中的地位,赵括在赵军在,赵括亡赵军降!

赵军后勤不济,出现重大危机,改变战争策略势在必行。赵括带着赵孝成王的进攻策略赶赴长平,最终战败身死。

「纸上谈兵」之赵括,未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但就其个人最终结局而言,我们至少可以说,赵括死得像条汉子!

点赞5、娄底市 网友:邪恶萝莉

赵军急于求战,白起只是顺势而为

《孙子兵法》中有“胜可知,而不可为”,即任何军事行动都能通过庙算(兵棋推演)判断胜负,但绝不能按自己的沙盘游戏发动战争,犯“敌未动,我先动”的战术错误,“兵者,诡道也”只能是以利诱使敌方按预定作战计划行动,进入预设阵地,然后予以歼灭,敌不动则无计可施!

《韩非子》一书中,评论“长平之战”是赵国犯了“胡服骑射”之患,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也有了开疆拓土的野心,在未能准确判断秦赵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冒然接受遭到秦军攻击的上党降书,进军上党与秦军开战。

秦军与赵军的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260年,是为了争夺上党地区历时三年的大战,赵军45万,秦军接近60万,战役规模超过淮海大战,上党是秦军进入中原门户,秦军势在必得。

前期赵军主帅廉颇与秦军统帅王龁在长平对垒数年,赵军后勤补给困难、赵国已经难以继续作战,在廉颇坚守不攻的情况下,赵孝成王只能临阵换将,派遣赵括接替廉颇,秦昭襄王立刻秘密派遣白起进入长平。

从当时的战场态势看,赵括领兵意味着赵国要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从数年的苦战中抽身撤退,因此赵括只是替罪羊,执行赵王的进攻命令;秦国得知赵括抵达前线,肯定判断赵军要进攻,所以秦王立刻派遣善于打歼灭战的人屠白起指挥秦军。

长平战场地形属于《孙子兵法》所言的“绝地”,白起审时度势,秘密派遣王龁领25000精锐埋伏到前沿,待赵军进攻立刻切断其退路,另外一路5000骑兵切断其粮草补给,秦王得知白起围困住赵军主力后,果断征调全国15岁以上男子发举国之力驰援白起,斩断赵国的援军,为白起歼灭赵括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长平之战并非赵括能骗,而是顺手牵羊围歼赵军!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长平之战后,秦赵两国元气大伤,秦襄王断然否决了白起乘胜进攻邯郸的图谋,迅速班师回国休养生息,待日后再战,可见秦王韬略远在白起之上,秦统一六国时,秦军围困邯郸数年难克!赵括虽然战死,也服从了赵王命令遏制了秦军东进步伐,延缓了赵国存亡,不能说全盘皆输!

图片来自网络!

点赞6、新泰市 网友:璇天蝶舞

什么好骗不好骗,不管什么阴谋诡计,到了决策的时候选项一点也不多。

比如说,飞夺泸定桥,都算准了,你可能要夺桥,但是蒋介石这边援军行动迟缓,守卫泸定桥的敌人也以为撤去了木板就安枕无忧。结果,在某一天的清晨起来,被勇猛的红军战士打蒙了头。

再说黄土岭战斗,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自以为很牛掰,看看地形,觉得可能会被伏击,就把军队分成小队分批行进。这样发现情况,后面的可以组织支援侧影。结果怎么样,该被分割的分割了,该被包围的包围了,阿部规秀很倒霉,被炮弹炸死了。但是日军的战斗素养很高,其他的人自发的收拢部队,凭借火力负隅顽抗,没有被全歼。

赵括的是典型的山地大兵团作战。这几十万人出击是如何展开的,如何部署的,不知道,只知道的结果是被切断了后路。这里类似朝鲜战争里的穿插战,实际就是被扎了口袋。赵括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在外边被人包了饺子,两面夹击,只能建垒防御,固守待援。

白起派了2万5000的部队突袭断后,又派5000骑兵去切断出击部队和营垒的通道,轻装精兵袭扰,一气呵成,而且很成功,说明赵括根本没留什么后手。几十万的部队出击啊,你不事先做好部署,几十万人动起来就乱糟糟,什么战术都别想了。那时候可没有电话电报,战场传递信息效率可低了。

固守待援,作为三军统帅的人心里没底么,是不是以为赵王家底厚还能派20万援军来解围?这个援军到底还有没有?不清楚。那你就该知道,一味的固守迟早是要被人玩完的。所以,突围宜早不宜迟。其实,很多人都不理解,曾经我也不理解。电影里,林彪就说,“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作战决策迟缓,不够坚决,往往也会带来失败。

长平之战的结尾也很戏剧,史书上说的是赵括战死,就投降了。赵括突围没有做好指挥安排么?楚云飞还说,“就是两万头猪,抓也要抓两天。”

赵括好骗么,肯定不好骗,那为什么上当了? 纸上谈兵嘛,林总打平型关还要仔细勘察地形,研究战法呢,赵括研究了么。其父就评价赵括,破赵军者必括也。

廉颇以20多万固守,秦军尚且不能攻破。赵括又带20W部队,防守更应固若金汤。古代攻城方都是要付出更多代价的。而赵括却把焦灼的态势玩成了一面倒,其能力就不要再洗了。秦国不可能花重金为自己挖一个大坑的。

点赞7、增城市 网友:夏日香气

长平之战到了后期,

秦赵双方都拖不起了

两国唯有决战!

赵国的失败赵括背了锅,

当时情况就是换了李牧也没胜算,

损失小些而已!

这场决战中,

白起派出一队不着甲的轻骑兵,

深入赵军后方绝了赵国粮道,

实在是战神之笔。

几十万军队粮道被绝,

赵括只能趁军心尚在发动决战。

秦军虎狼,

正面对战赵军败不奇怪!

所以这场战役胜负并不出奇。

但白起杀俘四十万,

天下震动,

诸国恐慌。

长平之战随着人屠之名与赵军四十万冤魂载入史册。

点赞8、广州市 网友:动鸡不淳

长平之战成就了白起战国四大名将的威名,一战俘虏赵国四十万将士,从此赵国再也没有单独抵抗秦国的能力。而赵括则是成为“纸上谈兵”的反面教材,轻敌冒进,把赵国四十万大军陷入狭小空间,自己突围的时候战死,四十五万赵军在弹尽粮绝后四十六天投降白起,结果惨遭屠戮。

长平之战的起因,发展,到最后惨痛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如果是赵孝成王不贪,就不会有长平之战。再比如平原君如果不是短视,也不会有长平之战。最后,如果不是赵括,长平之战最多是秦国因为损兵折将而后退。赵国不会损失四十万将士,从此元气大伤。

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赵括轻敌冒进,中了名将白起的圈套,最后被白起堵死了后路。但赵括为什么要轻敌冒进,难道他不知道白起的厉害吗?都是贪心惹的祸!

1)天上掉下来来馅饼,赵王很高兴。

自从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家的土地范围非常奇怪。从地图上看,赵国在东北角,而魏国好像就是一个大U字型,韩国就是魏国U字里面的。


这样的情况下,魏国的国土面积和秦国接壤,所以只要秦国东进,魏国首当其冲。在秦国的慢慢蚕食下,魏国的西部领土,位于韩国西面的,在公元前262年时,都被秦国拿下。这样原本坐山观虎斗的韩国,就直接和秦国土地全面接壤了。

韩国的军事能力本来就弱,根本无法抗衡秦国,最重要的是韩国的国土是南北狭长的形状。并且中间细,两头大,形状像一个葫芦。秦国名将白起很快就找到了主攻方向,韩国中间的要塞野王城被拿下。就这样,韩国北部的上党郡和南部国都新郑完全隔开。南北再也不能连在一起。

韩国的韩桓惠王十分惊恐,就派阳城君到秦国求和谢罪,愿意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但秦国的这样强势让上党郡郡守冯亭很不舒服,他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秦昭襄王大怒,公元前260年派大将王龁进攻上党郡。

赵孝成王非常想要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找平阳君赵豹商量,赵豹说不能要,如果要的话会遭到秦昭襄王的疯狂报复。你觉得你能干的过秦昭襄王吗?

不死心的赵孝成王又去问平原君,作为战国四大公子的平原君大失水准,竟然说可以要。赵孝成王不傻,就问平原君:“如果白起来打我们,谁来抵抗?”平原君回答:“廉颇!”

就这样赵孝成王同意了接收上党郡。秦昭襄王非常愤怒,直接让王龁率三十万大军进攻赵国。廉颇也领着二十万大军去迎敌,双方在长平短兵相接。大战拉开序幕。

2)名将廉颇的无奈,赵王占了秦国的便宜,就要单独承受秦昭襄王的怒火!

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完全就是两个要地不要命的傻子,因为至少三个原因他们不应该动秦国的东西:

第一,秦军是有名的虎狼之师!

自从秦国进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行了中国王朝历史最牛逼的军功制度,只要能上阵杀敌,就是出身地位再低,也一样拜将封侯。所以秦军真不是吹牛,都是人人不怕死的豪杰之士。所以都称秦军为“虎狼之师”。看见对方的人头,就像看到了真金白银。所以秦军的勇猛是赵军不具备的。

第二,综合国力秦国已经远胜赵国!

其实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赵国一个国家完全干不过强秦。秦国当时已经拿下洛阳,从面积上来看,就是当时三分天下,秦已经占据一份,楚国占据一份,剩下的赵,燕,魏,齐,韩等五个国家才占据一份。这个时候赵国要一个国家独自抵抗强秦有点自不量力了。

第三,赵国是抢了秦国的上党郡才被秦国揍,道义上赵国不会被其他五国同情,因此没人来救。

所以说,在这一点上,赵豹是清醒的。上党郡虽然有十七座城池,虽然利益巨大,但是秦国的秦昭襄王和名将白起,拼了老命花了二年时间才拿到的。你不花一分钱就想从狠人秦昭襄王手里抢东西,真是嫌命长了。后面我们会看到秦昭襄王为了要全歼赵军所下的血本。

赵王收了上党郡,就让廉颇去顶杠。廉颇号称战国四大名将,真不是徒有虚名。并且极具战略眼光,在王龁还没有打过来的极短的时间,就布置了三条防线。把战略纵深先拉开。

并且廉颇这三条防线布置的非常有特色。都是在异常险峻的地方,光险峻还不够,每一个险峻的防线后还有一座坚固的城池,都是双保险。

看过《亮剑》的都知道,李云龙在打平安县城的时候,丁伟在部署阻击日本人的时候要求,逐次梯次配置,步步迟滞日本人的进攻。因为丁伟明白,他的实力不足以抵挡日本精锐的进攻。因此采用的是步步阻击,减少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

廉颇为什么要布置三道防线就是这个原因。廉颇知道赵军本来就不是秦军的对手。更何况这时候秦军还同仇敌忾。人家花了好几年,死了几万士兵才换来的城池,就这样被赵孝成王轻易的就拿走了。秦军将士们会怎么想,肯定会如狼似虎。其他五国会怎么看赵国,肯定是赵国被打的越惨越高兴。为什么?谁让你这么贪心!没有人会愿意为朋友火中取栗。

所以廉颇很清楚自己打的是怎么样一场战争。要想占便宜,只能赵国自己硬抗秦国上下的怒火。而赵国的士兵打这场仗肯定是一肚子意见。

廉颇的第一道防线是山峰险峻空仓岭:


第二条防线就是沿着丹河建立的丹河防线,河宽四五十米,并且后面有三个高峰,视野极好,一览无余。

第三个防线在就是百里石长城,这一道是长城防线,对于秦军来说更难。


王龁气势汹汹带着三十万人马,全军上下同仇敌忾,非要痛揍赵王一顿。但仅仅是空仓岭防线,区区二万赵军,秦军就花了三个月,损兵折将几万才拿下来。并且人家赵军一看守不住,直接退回到丹河防线。

攻击受挫的秦军早已经失去了刚来时的锐气,看着四五十米宽的丹河,还有河对面一脸阴笑的廉颇,早就失去了刚来时的雄心壮志。就这样,廉颇每天躲在地堡里不露面,三十万秦军只能怼天怼地怼空气。

3)冲动的赵孝成王,不自量力的捡便宜者。

你有没有见过路上捡了别人的钱包,还想把丢钱包的揍的鼻青脸肿?

对不起,赵孝成王就是这样一个捡钱包的。他拿了本属于秦国的上党郡,秦国来揍他,他还理直气壮,非要把秦国揍的鼻青脸肿。自以为是的赵孝成王不知道秦昭襄王和秦军上下窝一肚子火,廉颇知道。

赵孝成王想把秦军揍的鼻青脸肿,廉颇知道不可能。赵军一出去就是被揍的命。赵孝成王命令廉颇出战,廉颇是真正的名将,深知“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拒不接受赵孝成王的命令。因此赵孝成王很愤怒。

秦昭襄王看到王龁打不进去,非常着急,就找范雎来帮忙。范雎说:“廉颇不出战,我们可以换掉廉颇!”听的秦昭襄王一脸懵逼,难道你是赵王?

范雎神秘一笑,开始派间谍到赵国散布谣言:秦国就怕赵括。并且给赵孝成王身边的亲近大臣送钱送美女。赵孝成王很快知道了赵括是当世的名将,完全可以战胜白起。


找赵括来一问,赵括虽然很理智,但还是有点小得意,没想到外面我的名声那么响,但他还是谦虚了一下:“我真打不赢白起,但是再给我二十五万,我完全可以战败王龁!”赵括没想到的是,他马上会更出名,远远超过他的父亲。因为他的无能,白起会坑杀40万赵卒。赵孝成王非常高兴。马上临阵换帅。四月份秦赵大战,七月份走马换将。赵孝成王这一决定将名垂青史。

赵括很牛逼,带二十五万人到了丹河防线。而情报工作做得极好的秦国马上就派白起悄悄挂帅。并且秦昭襄王下令,有任何泄漏白起为帅者,立即斩首。

就这样,无论是赵王还是赵括,都不知道对面换成了战神白起。而此时秦昭襄王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疯狂的举动,秦国只要是年满15岁的男人,都上前线。这一次秦国要举全国之兵,拿下赵国最精锐的部队。而赵国啥也不知道。

赵括果然神勇,白起手下的秦军被打的落荒而逃,就这样白起的士兵一跑,赵国的士兵就兴奋的追,追着白起的军队打。这一下便宜捡大了。

其实也不是赵括傻,是因为白起太狡猾。廉颇龟缩在丹河防线后,秦军还真攻不进去。只有秦军跑了,喜欢捡便宜的赵军才有可能追出来。这也就是赵括,要是廉颇,你跑你的,我看着你跑就可以了。

赵括这一追,秦军很快退到了第一道防线,空仓岭。这下秦军占据地利,赵军仰攻。而此时,白起把秦昭襄王派来的几十万人马,很快攻下赵军的第二道防线,丹河防线。

这下赵括的几十万人马就傻了眼了,廉颇布置的两道防线,前有空仓岭,后有丹河防线。几十万秦军曾经一筹莫展的事情,现在居然落到了赵军头上。

而秦军围而不打,派人继续穿过百里石长城,完全封锁了赵军所有的退路,并且还布置了“打援”的部队。这时候任何从赵国派来的援军,全部被挡在滏口径,这条唯一穿过太行山的生命通道。至此,四十万大军成了“翁中之鳖”。

赵括虽然屡次派人冲击秦军的防线,拼死突围。但直到赵括被箭射死,也没有突出去一兵一卒。赵括死后,已经断粮四十六天的四十万赵军投降。

而白起担心投降的赵人太多,不好控制,直接坑杀了这四十万士兵。只放了年纪较小的240名士兵。

白起这一战震惊了世人,而赵国死了四十万士兵,再也没有能力和秦国争锋。只剩下什么时候灭亡了。

综上所述: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已经是百战战神。在战国时代赫赫威名。而赵括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而已。连他的父亲都不相信他能打仗。但赵王居然听信间谍的话,让赵括统领四十万士兵。只能说,赵王不是为了取胜,而是选择他一厢情愿的认为而已。屁股决定脑袋坑死人啊!

赵括果然没有辜负秦国对他的期望,干脆利落的出了丹河,追击秦国军队,结果被切断了后路,困在自己辛勤经营的防线内,被秦军包了饺子。白起一战成就战神,赵括证实了“纸上谈兵”。

不是赵括傻,而是白起太狡猾!


点赞9、南阳市 网友:偏执i

45万军队出击是会战架势,只因秦军箭阵太强,压缩在一个口袋阵中,好比淮海战役打黄维兵团三十万,压缩在双堆集,密集炮火下冲不出去,天大雪,军少粮,黄维兵团投降。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