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以五十万银元贿赂冯玉祥推翻曹锟统治,为什么请段祺瑞做临时执政,不自己做大总统?
张学良后来评价父亲和蒋介石的从政能力时,认为张作霖是“有雄才无大略”,而蒋介石则是“有大略无雄才”,基本符合事实。
张作霖统一东北军政后,拥兵30万虎踞关外,袁世凯死后,开始觊觎北洋政府的所谓“中央权力” 。他首先联合直系在1920年“直皖战争”中搞垮了段祺瑞、徐树铮的皖系,皖系军队土崩瓦解, 段祺瑞下野去天津做了寓公。
搞掉皖系后,张作霖随即与直系翻脸,1922年爆发第一次直奉大战, 张作霖大败;两年后奉系卷土重来,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用50万大洋收买直系第三路军司令冯玉祥倒戈,成功击溃直系。但首先回师北京的冯玉祥软禁曹锟,驱逐溥仪,组建临时内阁,已经事实上控制了北京。
吴佩孚仅带2000人南逃,冯玉祥的“国民军”则通过大量收编直系残部,发展到近10万人马,与奉军入关主力部队的兵力已经不相上下,在北京政权谁当老大的问题上,冯玉祥和张作霖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
张作霖深知自己并非北洋系统出身,为避免一次性树敌过多,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就狡猾地公开声称:只对直系复仇作战,绝不染指北京政权,同时承诺赶走直系后与广州方面联合组建新政府,公推孙中山主政,段祺瑞主军。
于是1924年11月,张作霖和冯玉祥共同赶到天津段祺瑞寓所,讨论战后利益划分问题,史称“天津会议”。张大帅失口否认由段祺瑞主军的承诺,坚持奉军大举入关直逼长江流域,以扫荡直系残部,遭到段祺瑞和冯玉祥的联合抵制,这两位清楚,张作霖是要用武力做后盾,建立他来控制的傀儡政权。
段祺瑞是老牌政客,在自己没有军事实力的情况下,准确判断出冯张二人的矛盾与所图,提出了以京汉铁路为奉军和国民军势力分界线的方案,在互相的军事实力还不能一口吃掉对方的情况下, 张作霖和冯玉祥只能暂时接受这一提案,同时一起推举北洋元老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概括来说,就是张冯相争,老段得利。
这是个暂时妥协的解决方案,张作霖和冯玉祥一方面都自认资历不足,一方面又可以接受第三方组阁,反正段祺瑞没有部队,对他们双方都构不成威胁。就这样,段祺瑞第三次出山,组织北京政府,电邀孙中山北上。
当然,没过多久,冯玉祥就忽悠郭松龄反奉;再没有多久,恼羞成怒的张作霖所部奉军就与国民军兵戎相见。
因为做不做大总统,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拥有北洋政府的控制权。
袁世凯在1916年6月6日病逝了之后,黎元洪坐上了大总统的位置,而段祺瑞则“屈居”内阁总理。
可是,黎元洪因此掌控了北洋政府吗?并没有。
段祺瑞虽然只是内阁总理,不是大总统,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他主导北洋政府。
原因何在?
这就在于黎元洪手中并无一兵一卒,而段祺瑞却手握重兵,而且获得了北洋系几乎所有人的支持。
段祺瑞曾经担任过北洋六镇其中三镇的统制官,之后又担任陆军总长,他在北洋政府的威望仅次于袁世凯。
黎元洪在入京之前,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副总统兼湖北都督。
然而他被袁世凯强行调入京城之后,那就是一个没有一兵一卒的副总统,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副总统。
他在派系上既不属于北洋系,又不属于革命党阵营。
这也就导致了黎元洪即便当上了总统,也得不到北洋系和革命党任何一方的支持。
他之所以能够在袁世凯病逝了之后当上大总统,说白了也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南非北”的人物而已。
如果段祺瑞不顾南方革命党的反对,执意要当大总统的话,其实大总统这个位置还真轮不到黎元洪。
只不过为了平衡南北两方,段祺瑞才选择了退一步,把“非南非北”的黎元洪推出来堵住了悠悠众口。
但是,实权仍然还是在段祺瑞手上。
1920年,段祺瑞在直皖战争中输给了曹锟和吴佩孚之后,曹、吴二人控制了北洋政府。
不过,这时候的曹锟立刻就当上了大总统吗?并没有。
1918年,冯国璋辞去了副总统之职,也因此结束了以副总统代行大总统职权的生涯。
冯国璋一走,大总统一职再度空缺,谁来当大总统?是资历足够深厚的徐世昌。
曹锟和吴佩孚控制了北洋政府之后,曹锟也并没有马上取代徐世昌成为大总统,因为时机还没到。
虽然曹锟没有当大总统,可这耽误了直系掌控北洋政府吗?并没有,北洋政府一样在曹、吴二人手中。
一直到了1922年,直系在第二次直奉之役中取胜,才逼走了徐世昌。
徐世昌走了之后,期间还历经周自齐、黎元洪、高凌霨三人,当然周、高二人是以总理之职摄行大总统之权。
一直到了1923年10月,曹锟才通过贿选当上了大总统。
这都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当不当大总统,对于能不能控制北洋政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除非是像曹锟这样对于大总统拥有执念的人,否则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其实并没有必要一定要当大总统。
张作霖在1924年取得了第二次直奉之役的胜利之后,也是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比曹锟吴佩孚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
他之所以在第二次直奉之役之后没有选择当大总统,第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马上控制京城。
张作霖在和直系开打之前,的确拉拢了冯玉祥。
可是,当时第一时间控制京城的人并不是张作霖,而是冯玉祥。
冯玉祥趁着张作霖和吴佩孚打得不可开交之际,悄然返回了京城,然后软禁了曹锟。
他既然已经在第一时间返回京城并控制了京城,张作霖再想在打败吴佩孚之后挥师入京就难了。
而且当时的冯玉祥虽然实力不如张作霖,可是也已经不可小觑了。
至少张作霖在刚和吴佩孚打完的情况下,绝对不会贸然再对冯玉祥出手,而是选择休整以积蓄实力。
这也就是说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之役之后,即便有心想当大总统,在没有控制京城的情况吓也不可能实现。
而冯玉祥虽然控制了京畿地区,但是他也自知实力不如张作霖,所以也只能选择退一步。
这一步怎么退呢?
那就是冯玉祥一定不能自己当大总统,不然就会成为“天下共击之”的目标。
不仅是张作霖饶不了他,各省督抚也不会答应。
毕竟冯玉祥的资历和威望摆在那,谁会服他?
在张作霖和冯玉祥两个人都不可能出任大总统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相互妥协。
经过了妥协之后,张作霖和冯玉祥才选择把资历够深,但已经没有威胁的段祺瑞推出来当临时执政。
段祺瑞虽然当上了临时执政,成为了北洋政府表面上的第一把手,可实际上呢?
北洋政府实际上还是服从于冯玉祥和张作霖,当然张作霖的影响在冯玉祥之上。
张作霖对于冯玉祥一直占据京城也心有不满,于是在1925年选择和直系合作,这才打败了冯玉祥。
冯玉祥在1926年通电下野并出走之后,张作霖才算相对完整地控制北洋政府。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张作霖能不能选择当大总统呢?
可以,但是没有必要。
因为当时的局势太过复杂,直系孙传芳盘踞在东南一带,吴佩孚盘踞在长江中游,南方也对北方虎视眈眈。
张作霖根本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大总统的职衔而成为众矢之的,或者说是落人以话柄,让别人能够名正言顺地对他出手。
这就和曹操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选择直接称帝一个道理。
他一旦到了京城,不管当不当大总统,他都已经成为了北洋政府实际的掌控者。
他虽然没有当大总统,但也弄了一个海陆空大元帅的职衔给自己。
在张作霖之前,可没有人拥有过海陆空大元帅这个职衔,这也算是一种特殊性,也一样彰显了他在北洋政府的地位。
至于当不当大总统,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实权最重要。
直奉第二次战争期间,奉系张作霖与直系大将冯玉祥暗通款曲,冯玉祥突然反戈,发动兵变,从前线回师北京,扣押了直系首脑、当时的北京政府大总统曹锟,直系政权随之垮台。
奉系军阀张作霖
早在直系控制北京政府期间,南方孙中山、皖系段祺瑞与奉系张作霖就结成了“段、孙、张三角反直同盟”,共同对付直系军阀。直系垮台后,由于张作霖、冯玉祥威望和资历都不足以控制北京政府,所以他们共同商定推举北洋元老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首脑,收拾战后残局。冯玉祥、张作霖、卢永祥等人先后通电拥戴段祺瑞,1924年11月10日,段祺瑞在天津私宅与张作霖、冯玉祥举行会议,划分了张作霖和冯玉祥的势力范围,确定津浦路为奉军发展方向,京汉路为冯玉祥国民军发展方向。会议还决定:1、对东南不用兵;2、允许吴佩孚下野,不通缉他;3、召集全国善后会议,讨论组织政府等善后问题。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11月15日,张作霖、卢永祥、冯玉祥、胡景翼和孙岳五人联名拥戴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执行政府职权;22日,段祺瑞进入北京,24日在陆军部宣誓就职;25日,段祺瑞任命政府各部总长,临时执政府正式成立。
北洋元老段祺瑞
段祺瑞当时无一兵一卒,他的这个临时执政职务事实上是总统兼总理,名义上权力非常大,但实际上政府实权却操纵在张作霖和冯玉祥手中,这种局面为日后的乱局埋下了伏笔。
便于操纵
因为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张作霖用五十万银元收买冯玉祥临阵倒戈,反了吴佩孚,抓了曹锟。并不是张作霖不想做第一把手,只是当时形势不允许!因为当袁世凯一死,皖系段祺瑞当了最高领导权,张作霖联合孙中山和曹锟一起推翻了段祺瑞。后来张作霖又与曹锟吴佩孚大打出手,发动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张作霖战败。过了两年张作霖卷土重来,他深知自己不可能在正面战场上打败吴佩孚,就用钱收买冯玉祥,让他倒戈,反了直系,导致吴佩孚战败,带着2000人逃往南方。冯玉祥就占领了京津冀,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大片地区,收复了很多直系的部队。当时张作霖刚进关内,没有根基,没有百姓支持,很多部队和粮草都在进关的路上,实力还没有到当大总统的时候,不说冯玉祥,就是很多地方实力派都不会服张作霖的如孙传芳,孙中山,都不服他,所以他推出段祺瑞做临时执政,好做自己的傀儡,谐天子以令诸侯,为奉系谋福利,好为奉系做大做强争取时间,和三国曹操是一个套路,既可以做大做强又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在后袁世凯时代的北洋军阀中,强作霖是最聪明,最有能力的一位了。
他先是支助冯玉祥50万银元,借刀杀人,不费一兵一卒就搬倒了曹锟。而冯玉祥显然不具备入主北京的实力,大权旁落到段祺瑞手中。但段祺瑞没有强大的军队和经济来源,只好讨好日本人,与日本人签定了卖国的二十一条,遭到了全国各界的声讨。眼馋北京政权已久,被段祺瑞抢走桃子的冯玉祥终于等到了机会,出兵赶走了段。
但冯玉祥必竟是小字辈,论玩权术,跟张作霖这种老奸雄差远了。张作霖自认为自己虽然在东北称王已久,但在内地,论影响力还达不到单独主政的地步。所以他一方面从东北出兵入关,真逼北京城,一面又联合觊觎北京政权己久的山东直系军阀吴佩孚,将立足未稳的冯玉祥赶出了北京城。
随后二人联合控制了北京中央政府。而后张作霖挥师南下,打败势力发展到上海以南。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大部分地区被张作霖控制。张学良也跟随父亲征战沙场,成长成为新一代
将军。
张作霖虽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击败了曹锟、吴佩孚,但是想做总统也是有困难的。
首先就是冯玉祥不会同意。毕竟在推翻直系统治的过程中,冯玉祥功劳是最大的。要不是他在背后捅刀子,张作霖想彻底击败吴佩孚,还是有些困难的。吴佩孚可是北洋最能打仗的大帅。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控制了北京周边。之后他又迅速招兵买马,麾下已经有了二三十万人,可以跟张作霖抗衡。
冯玉祥背叛直系,当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跟张作霖合作只是迫于形势。其实冯玉祥是更希望请孙中山来当总统的。
若张作霖直接来北京做了总统,冯玉祥能同意吗?依靠武力,张作霖想灭掉冯玉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曹锟、吴佩孚倒台后,直系失去了北方地盘。但当时长江流域,如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大部分还处于直系控制之下。实力依然是不容小觑的。
南方的直系大将,如齐夑元、孙传芳等,是不会拥护张作霖这个对头的(更不会拥护冯玉祥这个叛徒)。
而段祺瑞呢,他是皖系大佬,已经下台4年了。他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对各方都没有威胁。而且段祺瑞很有威望,北洋各方对他还是很服气的。他当国家元首,各方都能接受。
总结一下,就是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冯玉祥、直系残部三方都还很有实力,达到了均衡状态。三方之中的任何一方人物当了总统,其它两方都不会同意。最后三方妥协,请了一个中立方的段祺瑞出来,当了临时执政(段祺瑞实际上是个傀儡而已)。
首先要说一点,在张冯联合中,段祺瑞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张作霖和冯玉祥两个人历史上并未往来,在张作霖打算和直系兵戎相见时,他联络了段祺瑞和孙中山。但是此时孙中山所部远在广东,距离太远。段祺瑞只有卢永祥还是能一定程度上指挥的动。但是卢永祥偏居浙江,又被直系军阀包围,难以发挥作用。
这种情况下,段祺瑞想到了和吴佩孚不和的冯玉祥。所以他从张作霖手里要了一笔巨款,派人联络冯玉祥,最终促成张作霖和冯玉祥合作。两者之间是合作关系,不是从属。
而张作霖和冯玉祥之间的合作基础并不牢固。在击败吴佩孚以后,张作霖撕毁协议,推翻不入关的承诺,命令部队占领了天津,还把已经接受冯玉祥改编的23师缴械。继而派兵进驻北京。
而占据北京的冯玉祥一度打算组建一个临时政府,但是没有得到其他军阀和列强的承认,面对奉系的军事威胁,他需要一个能缓和关系的人物。
而奉系此时虽然实力比冯玉祥强大的多,但是直系在南方还有实力,特别是吴佩孚在河南的残部是直接威胁,所以也不敢彻底撕破脸。
在这种情况下,推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人来组建政府就是最现实的选择,而原本是双方牵线人的段祺瑞就是最佳人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