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南宋为什么坚持了这么久?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3关键词:南宋

南宋为什么坚持了这么久?

点赞1、眉山市 网友:微光倾城

南宋总共存在了152年,仅比北宋少了15年。

但是,南宋从实力、疆域上来看,远远不如北宋,他们是怎样坚持了152年的?

说起此事,要分两个阶段。

一、南宋和金国的107年



南宋和金国是世仇,没有金国,也就没有所谓的北宋灭亡,在金国的重拳之下,北宋变成了南宋,首都从开封变成了杭州。

而早期的金国,亡宋之心不死,动不动就要南征,但是,他们还是“年轻”,把握不住啊!南方的山多水多,金国的骑兵实在是费劲。

不过,金国和南宋能相处107年,是有两大原因的。

1、南宋和金旗鼓相当,打打和和,不断重复。

一是南宋的武将其实并不弱,特别是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些人能力都不俗,特别是岳飞尤其勇猛,让众多金国名将成了其背景布。

可是君心难测啊,岳飞是个愣头青,想的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后期只有宋钦宗了),但这正是宋高宗担心的,这父亲哥哥回来后,自己该去向何处?另外,岳飞等人就知道打打打,经济能不能跟得上,也不考虑,他宋高宗可不想过贫苦的帝王生活。

总之,宋高宗顾虑重重,这不是个胸怀宽广、目光长远的皇帝。

不过,趁着岳飞等人的胜绩,宋高宗和金国是愉快地签了“绍兴和议”,这使得两国安然无恙地相处了一些年头。

1161年,海陵王大举南侵,结果虞允文击退。

此时的主政者是宋孝宗,此人一心想创造北宋时期的辉煌,因此有了“隆兴北伐”,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就此,南宋和金国再次签订了“停战协议”。

不甘心的人还是很多,恢复祖业,完成伟大复兴,是无数南宋文臣武将的梦想。

于是乎,到了1206年,南宋首相韩侂胄力主抗金,而我们熟知的陆游、辛弃疾大力支持,关键是当时的宋宁宗也是无比支持北伐的,因此就在这一年有了“开禧北伐”。

说实话,此时的金国虽然不如之前猛,但南宋也不强,真是一个比一个烂。最后,获胜的还是金国。

1207年,礼部侍郎史弥远,杨皇后等互相勾结,将韩侂胄杀害了。

说白了,找了个替死鬼开刀了,接下来又是熟悉的操作了:和。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签订:嘉定和议。

一句话,宋金之间相处的107年,就是打仗,求和;再打仗,再求和。

2、蒙古对金的影响



在后期,金国越来越不堪,内部管理一塌糊涂,外部的敌人又特别强大。这个敌人说的不是南宋,而是蒙古。

蒙古越来越强大,金国越来越不安,从1211年开始,金国开始主动和蒙古干仗,只是,胜利的少,失败的多。甚至,金国不得已迁都到了开封。

即使如此,金国就像饿死的骆驼,依然比马大,还有不少兵马。

成吉思汗思索再三,选择了慢慢磨,一部人被他带回到漠北修整,一部分人继续和金国对战。

一个强大的蒙古在和金国对阵,金国也就没有时间和南宋纠缠,因此,南宋还算安全,安然活着。

成吉思汗纵然雄才大略,一度西征,打下无数土地,但对于金国,还是没有完全攻克。

1227年,成吉思汗死了,把金国灭了的重任,到了儿孙头上了。

经过多次战争,最终蒙古拿出大计划“联宋灭金”,经过多次的交涉,1233年,蒙古和南宋合作了,没过几个月,金国就嗝屁着凉四脚朝天了。

说白了,最后与蒙古的合作,只是权宜之计,南宋和不和蒙古联合,金国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在强大的蒙古面前,金国长期活着不容易。

从金国和蒙古开战算起,仅仅23年。

没有出人意外的是,仅仅一年,蒙古就变脸了,从1235年开始,蒙宋战争就发生了,整体战争经过了三大阶段,耗时44年,南宋倒下,元朝彻底建立。

问题来了,为什么南宋和蒙古能对抗44年?

二、南宋和蒙古对抗44年

南宋和蒙古能够对抗44年,而金国只坚持了23年,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南宋辖区的地形

我们看看南宋辖区的地形,彼时,南宋掌握了四川、重庆、湖北以南、安徽以东以南的区域。

看这些区域,要么就是山多,要么就是水多,攻打起来是不容易的,不像金国所在的北方,相对平原更多,这对于蒙古的铁骑发挥,是有绝对的帮助作用的。

所以,蒙古攻打宋,在地形上,南宋是有一点点地利的。

2、两个名将,对于延缓蒙古的攻打,作用非常大



蒙古攻打南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窝阔台阶段,第二阶段是蒙哥阶段,第三阶段是忽必烈阶段。

当窝阔台在1235年攻打南宋的时候,三路大军杀了过来,一路从陕入川,二路向襄阳和樊城扑去,三路进攻两淮。也就是西、中、东三路。

从大面上来说,三线战事皆不利,但两淮情况较好一些,南宋完全顶住了。

四川这边,虽然曹友闻等人非常拼命,但是实力差距太大,最终,曹友闻等人全部战死。

而荆襄这边,有窝阔台的皇子阔出攻打,襄阳一线也是丢了个七七八八。

看起来,南宋命不久矣。

可是,华夏民族,总是在关键时间会有关键人物出现。这一次,出来的人才叫孟珙,此人很猛。

首先,在1236年,孟珙在江陵挫败了敌人南下的企图。其次,在1237年,在黄州打败了围攻的蒙古军队。第三,在1238年,孟珙展开了大反攻,成绩不俗,拿下了襄阳、随州、荆门等地。一时之间,孟珙成了南宋的最佳狙击者。

还没完,1239年,窝阔台的人杀到了重庆奉节,这是要从重庆杀到湖北。看清楚了敌人的企图,孟珙带人赶了过去,在奉节打败蒙古人,让蒙古人东去难上加难。

蒙古人不甘心,从1240年起,想要打造战船,卷土重来。不过,在孟珙的安排下,偷袭放火,让窝阔台的人马无比狼狈。

1241年,窝阔台死了。

那时,蒙古偌大的家业,大汗死了,前线的人们无心恋战,各个皇子、皇弟、皇侄们,都开始惦记汗位之争了。

于是,在孟珙的带领下,反攻的号角开始吹响。

这时,朝廷给他添了一个副手,名字叫余玠。这人有大才,他负责四川的收复工作。余玠一到四川,开始对四川的军事、政治、经济进行大改革,他做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一套非常适合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



这套体系有多牛?这样说吧,南宋朝廷倒了时,西边还有一些地点靠这防御体系在支撑着。

最关键的是,这一套体系下,在后面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这导致南宋生命的延续。

简单来说,这一套山城防御体系,利用水路,将沿线各个城市连接了起来,在每一个关键的碍口,设置坚固的堡垒,一个地方被攻击,其它地方通过水路进行大力支援。

请记住这两个人,孟珙、余玠,他们对南宋的作用很突出。

可惜,孟珙影响力太大,皇帝有了疑心。这就是宋朝皇帝的毛病,武将能力太大时就会限制,怕成为军阀,夺了江山。

孟珙要接受一个降将范用吉(汉人),皇帝宋理宗多心了,于是,孟珙辞职了。辞职那一年是1246年,孟珙郁闷而死,年仅51岁。

孟珙走了,过了七年,余玠被莫须有的罪名给贬了。这很气人,余玠愤慨满胸,最后竟然暴卒。据说,是有人下了毒。

呜呼,两个如此出类拔萃的人,竟然有如此待遇。

从他们的死开始,南宋注定了会很快覆灭,因为皇帝脑袋里的水实在太多了。

3、那一场关键的战役:钓鱼城之战。



蒙古内部汗位的争夺,导致内部不稳,因此,从1241年到1257年,南宋还是渡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而1258年开始,蒙古大汗蒙哥,发三路大军来攻打南宋,这是拖雷的儿子,是忽必烈的哥哥。

哪三路大军呢?第一路大军仍然有陕入川,有蒙哥亲自带领;第二路继续攻打湖北鄂州,有忽必烈带领;第三路大军有兀良合台带领,从云南绕过来打广西。

三路中,最关键的战役,还是在蒙哥这边,他在攻打四川时,前期很猛,直到打到钓鱼城。

钓鱼城在哪里?在如今重庆的合川城东5公里。

当时是1259年,蒙哥手下有7万精锐,还有十万左右的投降军人,号称20万。而钓鱼城的主将,名字叫王坚,此人防守很有一套,当时能调配的人只有两万左右,不过还有十余万的百姓。

战争开始了。

因为钓鱼城属于山城防御体系的上游城市,沿江而下,防御体系中的涪陵、万州、云阳等纷纷支援,于是,这仗打的就好看了。

蒙古大军够努力了,竟然还攻击不下。两个多月后,看似,双方都有疲劳之意了,实则,蒙古大军更是熬不住了,因为他们里面很多人水土不服,还要面对瘟疫,粮食不足等情况。而王坚的人马动不动还搞个袭击。

终于,蒙哥怒了,直接到钓鱼城下指挥。很不巧,一个飞石打来,蒙哥应声而落,就此去了阎王殿。(也有人说瘟疫致死)

总之,蒙哥汗死了。

蒙古大汗死了,权力再次出现真空,蒙古的进攻态势暂缓,蒙古的战线开始收缩。

而忽必烈开始返回漠北,他要争夺汗位。

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他开始了蒙古内部的整顿,攻打南宋,暂时放缓了。

不过,我们需要记得这一场 战争:钓鱼城之战,它延续了南宋的生命。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否,钓鱼城就是著名的将领余玠创建的“山城防御体系”中的著名的堡垒。

哎!如果不是南宋自毁长城,也许情况还好一点。

4、忽必烈的手段



忽必烈是个精明的人,善于放权,也善于使用降将,可以这样说,南宋整个一朝,能比得上忽必烈的皇帝都找不出来。

忽必烈在1260年当了大汗,而从1267年开始,忽必烈的攻击开始了,此时,宋理宗已经挂了,上任的是宋度宗(1264年上位),此人脑子不太好使,有点弱智。

于是乎,朝廷里面,权臣当道,贾似道等人一手遮天。

南宋朝廷越来越衰弱了,而忽必烈却大肆采用降将汉人,并且转换思路,适应汉文化,学习汉文化,重用人才,是不是汉人都没有关系。

对于不擅长于水战的情况,忽必烈开始训练自己的水军,制造各种船只。

也许,忽必烈的攻势并不猛烈,是属于循序渐进,但效果却最好。

窝阔台猛攻6年,不得志,人死了,大军跑了。蒙哥汗,大刀阔斧两年,人挂了,军队没斗志了。

而忽必烈尽量做着各种准备,从1264年开始,坚持了15年,在1279年统一了全国。

可以这样说,忽必烈的进攻看似慢,实则稳健,看似延长了南宋的生命,但最后却一击致命。

厉害!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也明白了,为何南宋可以坚持152年?

前107年,南宋和金国在打打和和中过着日子,谁都没能把对方完全摁倒在地使劲摩擦,因此,胶着的情况较多。

而和蒙古开战的45年里,有两个大将孟珙和余玠延续了南宋的生命,有一场战争“钓鱼城之战”也延续了南宋的生命,最后,忽必烈的手段较为温和,拉长了南宋最后的日子。

点赞2、邢台市 网友:梦毁人离

因为钓鱼城之战给南宋续了二十年的命。

钓鱼城之战前,南宋独抗蒙古24年。

这与西夏的22年(1205~1227),金国的23年(1211~1234),没多大差距。

如果钓鱼城之战,宋军没打赢。蒙哥没有死在钓鱼城下。可能在1261前后,南宋就亡国了。坚持不了45年之久。

金国灭亡后,傻子也知道,蒙古人迟早要打南宋。

所以南宋便趁着蒙古大军北撤,河南防务空虚之际,先打过淮河。决心收复河南。然后以黄河、潼关为天然障碍,与蒙古军在淮河以北做长期对峙。

但不想,宋军实在太不经打了。

此战,六万大军北伐,没能收复河南,损失了好几万精兵,以致士气严重受挫不说。还给了蒙古出兵侵宋的借口。

1235年,蒙古以南宋违约为借口,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千里战线上,同时向南宋发动猛烈进攻。

前面说了,由于宋军北伐失利,士气受挫。

所以战争爆发之后,宋军很快就全面溃败。

其中西线战场败的最惨,秦岭天堑没能阻止蒙古军的入侵,整个四川盆地被蒙古军狠狠扫荡了一遍,就连成都也未能幸免,被蒙古军连着屠了两次城。

中线战场的情况,起初也不好。

蒙古军连破襄阳、随州、郢州、荆门、枣阳等军事重镇,轻轻松松就杀到长江岸边。

但非常幸运的是,这时候孟珙挺身而出,在江陵挫败蒙古水军,打断了蒙古军渡江南下的企图。挽救了中线战场。

见孟珙这么能打,宋理宗随即提拔其为高州刺史、知江陵府兼京湖安抚副使。不久后又再升为鄂州诸军都统制。把整个两湖战场都交给了孟珙负责。

而孟珙也是不辱使命,之后两年时间,先是挥师北上,收复襄阳、随州、郢州、荆门等江北州府,把战线推至襄阳附近。

后来在1239年,更是分兵西援,于重庆奉节大破由川渝入荆襄的西线蒙军,帮助四川宋军巩固了川渝东部的防线。

靠着孟珙的神操作,南宋这才勉强稳定了自蒙宋全面开打以来的战场颓势。

1241年,这是转机之年。

这一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


由于大汗死了,蒙古内部掀起汗位之争,无暇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

因而南宋也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调整时间。

乘着这个天赐良机,孟珙与四川制置使余玠联手收复川渝。并于第二年,基本收复了秦岭以南,原属于南宋的川渝领土。

只不过,由于成都平原被蒙古军几乎杀得是十室九空,成都已经不再适宜驻扎重兵了。

因此孟珙和余阶收复失地后,就把川渝的防务重心放到重庆。并根据川渝地形,创建了一套非常合理的“山城防御体系”。

所谓“山城防御体系”,就是指宋军在沿、江河或者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口,筑城坚固结寨。宋军依靠江河运输物资,各山寨之间互为声援的一套防御体系。

后来打死蒙哥汗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中,最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孟珙和余阶构筑完山城防御体系后,蒙古军屡次出兵攻打,都被宋军击退。蒙古军和宋军亦因此形成对峙局面。

不过,宋朝官场向来有政斗的传统。

而且皇帝和文官素来也不信任武将。

为了防止武将军阀化。皇帝和文官宁可自毁长城,也要把武将们按得死死的。

宋高宗弄死岳飞就是典型例子。

此前有蒙古这个外患,朝堂内的各势力还能团结一致对外。但等到蒙古军偃旗息鼓,外患暂消后,朝堂内的政斗也就又恢复了。

而孟珙和余阶,则都是政斗的牺牲品。

1246年,因宋理宗认为孟珙权力过大,孟珙被迫自解兵权。不久后,抱憾而亡。

1253年,因与宰相谢方叔合不来,余玠被宋理宗召还于朝。不久后,余阶暴毙。


实事求是的说,南宋人才济济。

没了孟珙,余阶,还有其他人。南宋不至于说因为死了个把人就要灭国。

然而关键问题在于,蒙宋战争是总体战,像这种全面战争,把首都设在偏东南的临安的南宋朝廷是不可能全面掌控战局的。

那时候又没有电话、无线电,皇帝怎么可能遥控千里之外的战争进行呢?

如果皇帝不给地方将领实权,让将领们自主经营,这仗根本没法打下去。

所以不客气的说,当孟拱、余阶等人被皇帝逼的死得死,退得退,地方将领兵权又被朝廷收回后,南宋离灭亡就不远了。

不灭亡,只能说是运气好。

而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

1251年,蒙古高层经过十多年的大汗争夺战之后,拖雷长子蒙哥胜出,成为蒙古的第四任大汗。

蒙哥即位后,第一时间没打南宋。因为当时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他的汗位,蒙哥为此跟他们大打出手。


等到平定这帮不服的贵族之后,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亚,分别派四弟忽必烈和六弟旭烈兀远征。

一直到1258年,蒙古军大致搞定西南后,蒙哥才盯上了南宋,决心一举灭宋。

此战,蒙哥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

命忽必烈从江淮进攻江西;

大将兀良合台从大理向湖南进攻;

他本人从汉中向重庆进攻。

三路大军一起进攻,预备在湖南会师。

战争初期,战场形势就如前文所言,宋军在皇帝收权后,不堪一击。

忽必烈一路,渡过长江,杀至江西南昌。

兀良合台一路,歼灭了十几万宋军,轻轻松松从云南大理杀到湖南长沙。

这两路蒙军,几乎将南宋由南向北打穿。

蒙哥一路也是所向披靡,连克多个重镇。四川大部分地区沦陷。

余阶当初构筑的防御体系,除重庆以东,钓鱼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据点仍由宋军掌握外。

其余大部分据点均被蒙古军攻陷。

按照这一势头继续下去,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的两路大军会合,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要蒙哥再拿下钓鱼城、重庆等要塞,三路大军合兵一处,南宋必亡。

因为此时的南宋,基本没什么筹码了。

幸亏,钓鱼城的两万守军誓死不降。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坚固城防与十万蒙古军血战。并在战役期间打死了蒙哥,令蒙古贵族因为又一次要赶回去争夺汗位,而放弃了既定的灭宋战略。

南宋这才又获得了喘息之机。

忽必烈带兵返回北上后,与其七弟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而大打出手。

这一战,打了五年之久。直到1264年才分出胜负。


虽然,最后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又统一了蒙古本部。但是由于人心尽失,四大汗国除了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外,全部都跟忽必烈闹翻了脸。

而失去了三大汗国的支持,忽必烈只能重用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来维持统治。

而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忽必烈又需要花时间调配内部统治阶级的利益矛盾。

所以在钓鱼城之战后,蒙古有八年时间没有大规模侵宋。

直到1267年,忽必烈搞定内部后,才又挑起第三次蒙宋战争。

这一战,蒙古军的战略思路很清晰——全力进攻襄阳!

除了攻击襄阳外,蒙古军在其它方向也发动进攻。但都只是佯攻,意在逼迫宋军分兵。

因此襄阳也就成了这一战的关键。

只要能守住襄阳,南宋就不会亡。

如果能在襄阳城下打死忽必烈,促使蒙古高层再回去争夺汗位,南宋就又能续命。

而一旦襄阳失守,南宋就离灭亡不远了。

所以,南宋方面也知道襄阳的重要性,在蒙古军围攻襄阳期间,临安也不断从各地抽调军队增援襄阳。

襄阳城内的守军也是拼死抵抗,多次与蒙古军进行激烈巷战。

只是双方的实力悬殊,宋军不仅骑兵、步兵打不过,甚至在此时,连水军也打不过。

所以激战六年后,襄阳失守。南宋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1274年,元军拿下襄阳的次年,二十万元军在忽必烈的一声令下,自汉江入长江,目标直指临安。

这一路上,南宋的守军,或望风投降,或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为了阻止元军东进,南宋宰相贾似道曾率十三万水师于安徽丁家洲与元朝水师会战。

可结果,向来擅长水战的宋军,竟然被刚刚组建没几年的元朝水军(组建元朝水军的人是南宋叛将)打得全军覆没。

自此,南宋军队主力算是全军覆没。再也无力回天。

1276年,元军兵抵临安城下,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

无奈之下,谢太后只得带着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南宋基本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谢太后携宋恭帝降元后,各地宋朝守军纷纷投降。但钓鱼城仍然拒绝开城投降。

直到1279年正月,元军为了拿下钓鱼城,与钓鱼城守将王立协定,不会屠城。这座为南宋坚守了36年的坚固堡垒才陷落。

同年三月,逃至崖山的幼帝赵昺在陆秀夫背负下蹈海而死,南宋彻底灭亡。

纵观蒙宋战争,南宋的整体表现其实也没比西夏和金国在对付蒙古军时强多少。

西夏军、金军拿蒙古军没辙。宋军也一样拿蒙古军没辙。

战役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蒙古人手上。

当然,西夏和金国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被他们的统治者频繁作死而被玩死的。

所以南宋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朝堂上的那帮勾心斗角的官僚玩死的。

蒙古人不是没给过西夏、金国、南宋联手反杀的机会,而且还给过不止一次机会。

蒙古每次死大汗,都要内讧很久。这是中原政权翻盘的机会,但宋金夏把握不住,频频浪费机遇。最终集体灭亡,也不奇怪。

点赞3、南宁市 网友:安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南宋始终有着严密的内部,举国之力进行反侵略战争。


稍微懂一些历史的人,都知道先安内后攘外这个战略是正确的。

对于中国来说,最可怕的并不是异族外敌,而是内部的敌人。

以大明为例,其实并非亡国于满清,而是毁于内部的农民起义,被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消耗到亡国。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上吊自杀的时候,满清还在关外。

而南宋为什么能够坚持这么久?

根本原因在于南宋内部还是稳定的,内部没有割据分裂势力,没有大军阀存在。

虽然南宋地盘不大,军力也比较薄弱,但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和蒙古人作战。

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但军队可以维持在40万规模,这也是比较了不起的。


另外,南宋有实力制造强弓硬弩、水军军舰等一系列优质武器,同时还可以修建坚固的城池,这些都是需要花费巨资的。

因为国家统一,力量集中,所以还是可以办到。

就军费来说,南宋军费长期维持在4000万贯每年,而第二次绍兴议和全国财政收入也不过5000万贯(约400多亿人民币)。随着南宋经济的恢复,即便是如此巨大的军费也是可以维持的。

为啥?因为敌人只有一个,可以用全国的财力来对付。

相反,蒙古人虽强大,但同样要考虑到持久消耗战的军费问题。由于蒙古人统治地区经济很差,内部敌人又多,一旦陷入持久战就无法坚持,只能停止攻势。


第二,南宋采用了正确的防御战略。

北宋之所以亡国,在于错误的防御战略。

在河南大平原上,同女真骑兵打野战,无异于自我毁灭。

况且首都开封位置过于靠北,几乎是暴露在敌人重兵集团的面前。

这种防御战略是荒谬的,也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相反,南宋防御战略则是比较正确的,以长江作为防御中间,向北拓展到淮河流域作为战略缓冲。

自古以来,从北向南攻打长江,只有三条路线。


一是沿着东面的大运河,直接用水军进入扬州、南京一带的长江。

走这条线的优势是,可以使用大运河运输物资和士兵,粮食和物资供应没有问题。

但是,这种打法就会进入南京、扬州一带的长江。

这里长江江面宽阔,平均宽度超过1公里。

这就决定了,进攻一方必须有强大的水军才行,必须先掌握制江权,击溃敌人水军。

如果这一点做不到,进攻一方就很危险。当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在这一代长江和南宋水军决战,军舰被打得全军覆没,金军陆军再强大也无法渡过长江作战。最终金军在完颜亮逼迫下,干脆将他杀死后撤军,因为不可能成功渡江作战。

另外,北宋末年金兀术虽然趁着北宋灭亡的有利混乱时期,一举渡过长江甚至攻破杭州。但是,因为金兀术没有掌握制江权,差点被宋朝水军挡在长江以南消灭掉,非常危险。

而南宋既然以长江为防御中心,不可能不优先建造水军。无论是契丹人、女真人还是蒙古人,想要一下子建立强大水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路进攻几乎不可能成功。


二是首先攻占最西面的四川,接着沿着长江向东前进。

这是曹魏统一三国的战略,首先大军占领四川全境,控制四川境内的长江。

随后军队在这里乘船顺流而下,分为水路两路西进。

此时长江就被突破,无法防御了。蜀汉灭亡以后,东吴也没有坚持多久就投降了。

但是,这种战术必须首先占领四川。

谁都知道,四川除了成都平原以外,四面环山,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在古代只要在四川重要山地要隘设置城池,配备强弓硬弩和足够粮食,敌人就很难攻破。

三是从中路突破襄樊。

这是从古至今,北方敌人最常使用的一种战术。

长江在襄樊附近,江面不宽,而且河流曲折,比较适合渡江。

防御一方如果在襄樊坚守,想要阻止敌人渡江就比较困难。

另外更重要的是,敌人如果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河北大平原以后,可以沿着平原一直进入著名的南阳盆地,顺着盆地的平原直接进入长江边的襄阳。

这条进攻路线基本都是平原,利于骑兵活动和大量陆地运输物资。

显然,襄樊一线似乎是最容易攻破长江的地方,所以自古以来南方政权都会在这里部署重兵防御。

而蒙古人对于这三路的攻击都没有好的办法。


对于东部的水军决战,蒙古人没有强悍水军,根本不是对手。况且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在苏皖地区的地形非常复杂,易守难攻,蒙古人也无法获得决定性胜利,甚至难以靠近长江。

对于西部四川的山地战,蒙古骑兵无法发挥优势,又缺乏强力攻城武器击破南宋的山地堡垒,连大汗蒙哥也死于钓鱼城下。合州钓鱼城一座小城,就坚守了36年之久。自然,蒙古人也不是随便就撤退的。他们在四川全境进行屠城,将四川人口杀到原来的3%,几乎杀绝。


最激烈的战役,发生在中路襄樊一线。然而,这一带地形较为复杂,尤其江边的沼泽、湿地、滩涂众多,蒙古人非常不适应。相反,南宋军队则比较擅长这种两栖作战,双方战斗力差距较小。另外,由于蒙古军队所到之处肆意屠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当地宋人老百姓横竖是死,全部揭竿而起组织义军,同南宋军队并肩作战。

蒙古人在一线四面受敌,一旦陷入持久战就无法继续,只能一次次败退。

即便蒙古人消灭南宋的最后战役,也花费了整整12年才获得最后胜利。

点赞4、鄂尔多斯市 网友:幽叶清风

宋辽金元时期,宋打不过辽,辽打不过金,金打不过蒙古,宋朝其实是处在食物链的最底端。

宋打不过辽,幽云十六州从太祖赵匡胤开始就立志收复,但最后一直到宋朝灭亡也没成功,还吃了好几次败仗,即便在北宋最强大的时候也只是和辽打了个差不多,还签订了澶渊之盟,花钱买和平。

辽打不过金,金1115年建国,到1125年就灭掉了辽国,仅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1127年又南下灭掉了北宋,即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两任皇帝都被俘虏。

金打不过蒙古,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1211年便展开了对金国的攻击,野孤岭一战,40余万金兵惨败于10万蒙古骑兵,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成了一个笑话。1234年,蒙古铁骑攻破蔡州,金朝灭亡。满打满算,金国在蒙古铁骑之下坚持了23年。

蒙古灭金之后,就开始着手进攻南宋了,从1234年宋军端平入洛开始算起,到1279年崖山海战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共历时45年。

北宋尚且不是辽和金的对手,那么疆域更小、国力更弱的南宋,在面对强大的蒙古军队时,为什么坚持的时间,比更强大的金国还要长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需要细细分析。

南宋在地理上占尽了优势

蒙古要攻南宋,无非三条路,从东往西分别是:两淮、荆襄、川陕。从地图上看,走两淮入建康,下临安,是最近的路线,但是蒙古人不擅长水战,所以他们更希望进攻四川,然后从四川顺着长江东下,直捣南宋的都城临安。长期以来,蒙古人就在这个方向努力,攻两淮和襄阳的一般都是配合部队,攻四川的才是主力。

1235年,蒙古窝阔台汗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对南宋的进攻,其战略计划便是“取蜀灭宋”。但是四川是有名的山城,其地形不利于蒙古骑兵发挥,尤其是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采取“依山制骑、恃险拒守、以点控面”的策略,修筑了十几座山城,然后以重庆城为大本营统一调度指挥,构成了著名的山城防御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各个山城可以互相联系,共同御敌,易守难攻。而蒙古骑兵更擅长的是在平坦的草原上纵马驰骋作战,碰到这种防御地形,简直无可破解。

1258年,蒙哥攻宋,虽然兵分三路,但他亲自率领的西路军才是主力,西路军的进攻方向就是四川。蒙哥从陕西攻入四川,逐步向南推进,在攻打著名的钓鱼城时受伤而亡,此次进攻以失败告终,而进攻荆襄和两淮的两路大军也不得不撤退。

期间,蒙古人还从西南进兵,灭大理,降吐蕃,征交趾,再迂回包围数千里,到南宋的后方,试图与自河南南下的蒙古兵合围夹攻。这个计划因为蒙古内乱和作战距离实在太长,最终没有实现。但也从侧面证明,蒙古面对正面进攻南宋,确实是无计可施。

直到忽必烈继位之后,才听取了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将进攻重点放在了襄樊。但襄阳和樊城经过南宋近百年的修缮,已经固若金汤,而蒙古人也的确不擅长水战,一直打了六年才攻破襄阳。襄阳一破,南宋无险可守,蒙古大军长驱直入,不到两年的时间便攻破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5岁的南宋皇帝宋恭帝。之后虽然文天祥、陆秀夫等人另立新君,顽强抵抗,但也只坚持了三年,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背主投海,南宋至此灭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蒙古之所以攻不下南宋,主要在于天险,无论是四川的山城,还是长江天险,都是蒙古军队十分不擅长的作战地形,导致其强悍的战斗力发挥不出来。而一旦失去地理优势,南宋的军队在蒙古铁骑面前,还真是不堪一击。这也是为什么蒙古人往西打顺风顺水,战无不胜,而往南打却举步维艰的原因。

蒙古内部发生了夺位之乱

蒙古在灭掉金国之后,其本身就陷入了内乱,一直腾不出手来全力进攻南宋,这也是南宋能坚持这么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1234年宋军端平入洛时,蒙古大汗为窝阔台。而这个位子,本来应该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因为成吉思汗的遗训和拖雷的谦让,最终才让窝阔台继位。所以,窝阔台对拖雷非常忌惮,用计毒死了拖雷,拖雷的妻子隐忍下来,暗中伺机为夫报仇。

1241年,窝阔台在一次喝酒之后,突然中风,第二天就死了,死因有些不明不白,有史学家推测是拖雷的妻子在窝阔台的酒中下了毒。

窝阔台死后,其长子贵由继位,但其母亲乃马真皇后临朝称制,掌握大权五年多的时间。这导致了很多大臣的不满,比如著名的大臣耶律楚材就因此称病不朝,还有一些王公也意图篡位,形势十分紧张。

乃马真皇后死后,贵由亲政,他对自己的堂弟、术赤的儿子拔都不满,决定讨伐他,但大军还走在路上,贵由就突然病死了,在位时间还不足两年。据推测,这也可能是拖雷妻子派人刺杀的贵由。

贵由死后,海迷失后在拔都等诸王拥立下垂帘听政,称制三年。在她统治期间,诸王争权,连遭天灾,国内一片混乱。1251年,拖雷的长子蒙哥被推举为大汗,海迷失后被溺死。汗位继承,便由窝阔台家族转移到了拖雷家族。

但是,蒙哥在位时间也不长。在1259年,蒙哥在进攻南宋时,死在了钓鱼城下。而且,他在位期间的主要任务不是进攻南宋,而是清理窝阔台的子孙们,这一举动不仅大大削弱了蒙古的实力,也加剧了蒙古王族的分裂。

蒙哥死后,蒙古算是彻底陷入了混乱,他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而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孙也纷纷加入进来,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支持阿里不哥,还有的干脆自己拉起山头,自称大汗。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了四年才获胜,正式成为蒙古大汗,但此时蒙古各部的分裂已成必然之势,成吉思汗的很多子孙并不服忽必烈,于是忽必烈不得不先着手稳定内部局势,也就更加腾不出手进攻南宋了。

在南宋抗蒙的45年中,蒙古的掌权者换了又换,窝阔台、乃马真皇后、贵由、海迷失后、蒙哥、忽必烈,而且经常爆发内斗,使得蒙古始终无法全力进攻南宋。而在此之前,有成吉思汗这个绝对权威的领导人在,蒙古上下能团结在一起,其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蒙古攻宋的时间并不连续

虽然宋蒙之战打了45年,但这45年并不是连续作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窝阔台攻宋,发生在1235年,到1241年结束。此次战争,余阶的山城防御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蒙古军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第二阶段,是蒙哥攻宋,发生在1256年,到1259年蒙哥死在钓鱼城之下而告终。此时余阶虽然已经死了,但他留下的山城防御体系仍然发挥了作用。

前两次进攻,由于蒙古选择的进攻方向不对,所以都没有取得效果。

第三阶段,是忽必烈攻宋,发生在1267年,此次南征忽必烈将突破口放在了襄阳,但仅仅是襄阳之战就打了六年时间,其实就是围城六年,最后襄阳坚持不下去了才被攻破的。

这次南征,持续了十二年,1275年攻破临安,1279崖山海战,这才最终完成了灭宋之战。

可以看到,窝阔台攻宋结束之后15年,才是蒙哥攻宋。蒙哥攻宋结束之后8年,才是忽必烈攻宋。往最少了算,南宋坚持的45年里,至少有23年时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

实际上,真正的蒙古灭宋之战,只是忽必烈这一次才能算,而且此时的蒙古国力已和灭西夏和金国时大大不如了,所以才打了12年。如果在刨去围困襄阳的6年,那么正面战斗的时间只有6年。

也就是说,如果蒙古没有发生内乱,南宋没有天险可守,最多只需要6年的时间,蒙古就能灭掉南宋。如果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军队,可能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吧。如果抵抗蒙古时间的长短,来判定南宋的军事实力强过金国,恐怕就有失偏颇了。

综上所述,南宋之所以能在蒙古的进攻之下坚持45年,原因有三,一是南宋有天险可守,易守难攻;二是蒙古内部发生动乱,无暇进攻南宋;三是蒙古攻宋时间并不连续,45年的时间大有水分。

点赞5、池州市 网友:素幕倾

南宋自立国以来,曾对面临亡国危机。

然而,南宋一次次危而不亡,一直支撑了152年。

度过第一次危局:1127-1130

南宋立国之初,风雨飘摇。

当时,金军兵锋打到江西、两湖、两浙,而南宋的政治、军事都出于无绪状态,民心离散,士气低落,国势不振,大有夭亡之势。

第三次攻宋时,金军横扫两淮,渡过长江,占建康,取临安,长驱直入,逼宋高宗到海上避难。

这种情况下,赵构不惜请求金人“见爱而赦己”,后又逃到海上,脸都不要了。

然而,1130年,情况出现了转机。

搜山检海,嚣张无比的金军居然在黄天荡被韩世忠所困,完颜宗弼“几不免”。

从此,金军“诉以过江艰危”,不敢再轻易渡江攻宋了。

如此,南宋才好歹算得到了喘息之机。

此后,南宋结束漂泊流亡,定都临安,政权渐渐稳定。

由此,南宋开始完善政权组织和防御体系,形成了以淮河、汉水、长江为核心的防线,不仅稳定了下来,甚至进行了一些反攻。

渡过第一次危局的原因

1、实力不俗、根基稳固。

南宋的整体实力不亚于金,在人力、物力资源上还优于金。

江南为鱼米之乡、财利之渊,四川“天府之国”,自然条件优越。

靖康之耻前后,大批北人南迁,使南宋人丁兴旺,兵源充足。

而且,尽管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但赵宋立国以来对士大夫、百姓都不错,赵宋皇室仍能得到士大夫、百姓的支持,南宋朝廷仍能以正统王朝的名义号召南北方人士。

2、地利。

金人自海上骑兵以来,靠骑兵横扫北方。

然而,川陕山地、南方水网,都不利于金人骑兵的驰骋。

所以,宋人有机会将金人阻击于江淮以北,川陕以东,足以立国。

3、金人的失误。

金人自起兵以来,连灭辽、北宋,气势如虹。

金人的军事实力确实令人震惊。

然而,当时的金人,一味依靠军事手段,不善治理。他们依然采取掠夺式经济,使占领区经济恢复缓慢,人口不能成为兵源,开疆拓土的成绩,没有转化为国力的优势。

更严重的是,金人的掠夺,激起了占领区人民的坚决抵抗。

各地的义军纷纷在后方抗金,牵制了金人的力量,为南宋的稳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战术上,金人在攻占两淮后,不以此为基地,利用河、海、港、湖操练水师,仍一味依靠骑兵远程突击,如此,即便能渡过长江,也不能久留,反而因进退不自由而险遭重挫!

4、不屈的救亡者。

南宋危而不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广大爱国军民的坚决抵抗。

即使在朝廷未能有效统一调度的情况下,韩世忠、岳飞等人,依然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时机打击金人。

而在北方和中原的义军,也纷纷出击,在极其艰难的状况下打击金人。

人心若此,南宋没有必亡之理!

有惊无险的相持:1130-1234

此后,宋金相持百年。

其间,彼此多次征伐,宋人败多负少,但基本上有惊无险。

1、1130年-1140年,金军的优势丧失。

黄天荡大战后,金人不再贸然渡江,而是将重点转移到川陕方向。

尽管金人在富平之战中取得大胜,但很快就遭到了吴玠兄弟的阻击,在和尚原、绕凤关、仙人关接连大败,受到重大挫折。

随即,岳飞等人组织了连续北伐,金人扶持的伪齐政权覆灭,金军也屡屡为岳飞等人所败。

尽管岳飞北伐因为南宋内部问题半途而废,但总体形势上,金人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宋金之间已经基本平衡。

最终,宋金议和,金人接受了宋人的“认怂”。(南宋初建时,高宗屈辱求饶,金人还不愿意搭理)

2、1160-1163年,海陵王攻宋。

此后,金国的海陵王认真组织了攻宋战争,兵分三路,意在灭宋。

然而,三路攻宋,全部失利,海陵王死于金人内讧,攻宋战争结束。

这是金人最后一次一举灭宋的尝试。

此后,尽管金人也组织过一些攻宋作战,但基本是以改善形势为目的,不再作一举灭宋的打算了。

3、1163年后,难以动摇的平衡。

此后,宋人组织了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皆以失利告终。

同样,金人在击退宋人北伐后发起的一系列反击,也难竞全功,多是以“惩罚性”条件结束作战。

宋金双方,已经绝对平衡,虽然宋人接受的和平条件一次比一次屈辱,但南宋基本上没有亡国之虞了。

相持百年的原因

南宋与金人相持百年,有惊无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实力的平衡。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人在兵源、财富上均居于优势地位。

实力上的平衡,使宋人能获得足够的资源与金人周旋。

同时,金人在军队建设上的失策,也使其始终无法真正威胁南宋根本。

金人从海陵王时期开始,就组建了水军,算是解决了水军从无到有的问题。

然而,金人水军的力量与南宋始终有着巨大的差距。

因此,金水军多无法发挥作用,金虽有雄兵,也就无能为了。

此后,自金章宗时期开始,金国的国力逐渐弱了,后来更是受困于蒙古的崛起,自保尚难,要想“取偿于宋”,就更是痴人说梦了。

第二次危局:1235-1241年

蒙古崛起后,连灭数十国,宋人过去的苦主西夏、金纷纷被灭。

而从蒙古与宋人最开始的作战来看,宋人似乎支撑不了多久。

1235年,宋人发起“端平入洛”。

结果,毫无悬念,当蒙古人反击时,宋人几乎一战击溃,大败而回。

随即,蒙古发起攻宋作战。

很短的时间内,宋人失去了大多数要地。

西线,蒙古人很快攻入四川,占领了成都。

中线,蒙古人很快攻取了襄阳!

西线、中线最重要的城市迅速陷落,意味着宋人防御体系的崩溃,几乎意味着南宋走向灭亡。

然而,由于蒙古军队投入力量不足,在孟珙等人的率领下,南宋军民发起反击。

襄阳数次易手,最终被南宋收回,而攻入四川的蒙古军队也大多退出了四川。

这次亡国之危,算是暂时渡过。

渡过窝阔台攻宋危机的原因

此战,宋军一开始的组织是极其混乱的。

不自量力的“端平入洛”,近乎是自杀行为,不仅损兵折将,更使防御体系出现了混乱。

对蒙古来说,一出手就攻取了成都、襄阳这样的重镇,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好的机会。

然而,此时,蒙古并没有作好灭宋的准备。

当时,蒙古人同时进行着西征钦察,东征高丽与南征南宋三场战争。

而在攻宋时,又兵分三路。

因此,蒙古军兵力不足,尽管依然连破宋城,但却无力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尤其是到了热天,南方湿热气候使蒙古军难以忍受,被迫回军。

同时,南宋仍有孟珙这样的良将守护,能够及时反击,使南宋从混乱中恢复过来,稳住局面,所谓国之柱石,大约就是如此吧!

第三次危局:1253-1259年

蒙哥汗即位后,再次发起了灭宋战争。

灭宋,蒙哥汗是认真的。

他先以“斡腹”之策,大迂回灭掉大理,直接威胁南宋西南,对南宋形成了“C型包围”。

然后,蒙哥汗再次发起直灭宋作战。

很快,蒙哥汗攻取了大半个四川,直向三峡,大有顺流而出之势力。

中路,忽必烈则直攻鄂州;南路,兀良哈自云南打穿南宋,直与忽必烈会合。

可以说,一旦蒙哥汗大军突破三峡,会合忽必烈,南宋的长江防线将彻底崩溃,亡国机会没有悬念。

然而···蒙哥汗“折鞭”钓鱼城。

志在必得的灭宋战争,就此结束。

渡过第三次危局的原因

宋人能暂时渡过此次危机,主要是宋人自己准备得好。

蒙哥汗三路攻宋,但关键在四川一路。

只有自四川顺流而下,才可能真正粉碎南宋的长江防线。

以常理,在攻取了2/3个四川,尤其是控制了成都平原后,其完全控制巴蜀之地,再顺流而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然而,南宋名将们创造性地在今重庆、川东打造了山地防御体系。

蒙哥汗身死钓鱼城是偶然的,然而,不能灭宋确实必然的。

当他无法攻取钓鱼城,突破南宋的山地防御体系时,其灭宋的计划也就破产了。

过不去的坎

南宋渡过了三次亡国之危。

第四次,终于撑不住了。

忽必烈“以汉法治汉地”,不但稳定了北方,还从北方获取了大量的兵源、物资,甚至任用了大量的汉将(尤其是水军将领)。

如此,与过去的蒙古军相比,元军在攻坚能力、水战上都已脱胎换骨。

因此,围攻襄樊,凭借水军拒援,凭借回回炮攻城,终于攻破坚城,在南宋的防御体系上打开口子。

此后,大举灭宋时,宋军水战、陆战、守城战均无力与元军角力,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但终究无法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了。


总的来说,南宋能够长期立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

尽管南宋朝廷缺少恢复之志,在大多数时间内只求苟安,但南宋军民保家卫国的勇气从来没有改变过。

无论是抗金还是抗蒙,南宋可歌可泣的勇气从未断绝。

尽管南宋朝廷重文轻武,压制武将,但南宋从来不缺乏爱国良将。

其中,前期的岳飞、韩世忠,中期的毕再遇,后期的孟珙、余玠,这些智勇良将,如柱石一般支撑着大宋王朝。

此外,金、蒙古在灭宋战略上的长期错误,也使南宋能一次次危而不亡。

南宋立国,西则依川陕山险,东则依淮、汉、长江组成的水网防御体系。

然而,金,忽必烈之前的蒙古,似乎都没有认真考虑解决山地战、水战、攻坚战能力不足的问题,每每以骑兵远程奔袭,虽能制造足够威胁,但不能粉碎南宋的防御体系,自然不可能从根本上灭宋了!

南宋得以多次危而不亡,多是因为上述原因。

然而,形势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

南宋朝廷长期偏安一隅,不图北伐,使北方失望,他们不再效忠抛弃自己的大宋朝廷,转而为忽必烈效力。

南宋朝廷长期不纠正其压制、迫害武将的“传统”,导致许多将领投敌,后来忽必烈的水军将领,如刘整等人,都是被“打算法”逼走的宋将!

这些将领投敌,既损耗了南宋的国防力量,也使对手弥补了自身的弱点。

当忽必烈将西域的工匠、南宋“送去”的水军将领,北方的兵源整合到一起时,南宋不再有”危而不亡“的运气了···

点赞6、晋城市 网友:ゞ戒。つ

基本就是有兵将、有钱粮这两大关键因素,才让南宋立立稳了脚根。

一:因为南宋继承了北宋的军事遗产。

北宋时,河南、河北的弓箭社传统,使得宋王朝虽然国策制度贱武,却仍然最大程度上维持住了自汉唐以来的民间尚武之风,培养储蓄了大量惯习战斗的壮士。

这就是所谓的汉唐余烈仍存。

就使得北宋末期,仍然不缺优质兵源,也不乏敢战之士。比如岳飞、张显、汤怀等,就是其中佼佼者代表。

西军的存在,与西夏的长十年累月战争磨炼,使北宋直至王朝灭亡,他的军队却没有亡。

北宋二帝被北掳了,但大宋仍然有多支久经战火考验的整建制强军、与众多的名将存在,还可以支持起南宋半壁江山。

比如韩世忠、刘琦、吴阶兄弟等,就是例子。

再从军队战斗力角度对比北宋末与明末。

  • 北宋末的宋军仍然敢于与金兵野战,并常有能在野战中击败金兵的战斗。
  • 而明末的明军,与清军打仗就是守城,基本已经丧失了与清军野战的勇气。

这是南宋能撑起江山,而南明一溃千里的重要因素。

二:宋朝有钱,荆湖、江淮、南方钱粮充足、人口兴旺。

如果说,一幅《清明上河图》见证了北宋的繁荣。

那么,“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首诗就告诉了后人,南宋究竟有富裕!

西湖边的临安城,繁华早已经不逊色于当年汴京了。

那么说到这里,为何南宋能坚持那么久的原因,已经一目了然也。

民间有优质兵源,军队有强兵、国家有名将,而且不缺人口、有的是钱粮,这就是北宋灭亡了、南宋却还能与金国南北并立的最大资本!

说实在的,看了以上所列的。

人们就实在想不通了,忍不住会长叹而问:

北宋条件那么好,怎么会被人灭亡了呢?

有人言之凿凿的称:什么北宋缺骑兵,什么金兵满万不可敌等等云云。

实际全是胡扯!

被文化阉割过的伪儒,一天到晩总在拼命宣传敌人天生就是强大,敌人不可战胜等等,为的就是替自己的畏敌投降找借口而已。

而他们从来不反思自己,他自已本来也很强,比敌人更强,却为何偏偏要把自己阉割成了弱者。

南宋与北宋一样,不顾强敌在侧,继续坚持以武制武,自我阉割。

从杀岳飞开始,一点一点的自毁长城,最后把能战的兵将全折腾光了,然后自然也就成了颗熟透的桃子,等敌人伸手来摘了。

(图片来自网络)

点赞7、如皋市 网友:乱世浮华

两个原因,就是南宋并不弱,而后期蒙古并不算强……

先说南宋不弱的第一个原因,先看看中国地形图就知道了,南宋地形恰恰是骑兵的克星……北方多平原,所以金朝骑兵能直接长驱直入汴京,但进攻南宋却屡屡受挫,金兀术还被困在黄天荡几十天……

因为历来统一战争大都是从北向南打的所以人们普遍感觉感觉南方军事很弱的错误印象……

而实际上,南方地形易守难攻,否则,也不会有南北朝时代,北方政权轮换更替,但东晋与宋齐梁陈坚持几百年了,另外五代十国时代,南方政权也比北方稳定得多……

南宋不弱的第二原因,南宋政权稳定,天然有合法性,君臣民众在坚持抗金时已经统一了作战原则,决不妥协和投降,而北宋皇帝光知道求和,甚至自己撤军,导致北宋两年就被攻克……

这个时代南宋名将辈出,和北宋傀儡将军不同,南宋将军作战时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这得益于南宋吸收北宋重文轻武的经验……

南宋不弱的第三个原因,南宋经济发达,粮食众多,足以坚持长久的消耗战,南宋构建大型城池,积蓄粮食,依靠地形优势搞守城战,反而让蒙古人一筹莫展……而蒙古人却千里备粮,消耗巨大……这样双方的强弱关系反而颠倒了……

再说说第二条,蒙古不强,很多人认为蒙古灭国无数,理应很强……

好吧,蒙古当时确实很强,不仅骑兵,就连各种军事力量,攻城武器,军事科技都远胜南宋,但蒙古却不是一条心,假如还是铁木真时代上下一心,以蒙古之强,灭宋何需40多年……

实际上,在铁木真一死,蒙古内讧就开始了……

而钓鱼城之战,蒙古蒙哥汗突然暴毙,之后就是蒙古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漫长的战争,这段时间蒙古人争夺汗位,使南宋有了残喘机会……

等到忽必烈上台之后,蒙古高层动乱结束,蒙古又开始焕发强大的战斗力,忽必烈只用了12年,就彻底灭亡了南宋……

所以说与其说南宋坚持了这么久不如问,为何蒙古自己内讧这么久……这也是蒙古太野蛮,虽然军事力量强大,却没有一个优秀的接班人制度,以至于后来的元朝也是皇帝轮流换……

另外,蒙古内讧老传统一直持续到一百年后,当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在南方打的不可开交之时,蒙古北方依旧争个不停,放任南方汉人军阀做大……

直到最后把自己赶回草原老家……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