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十四爷又会打战又年轻,康熙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他哥哥胤禛,不传给他?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1关键词:康熙

十四爷又会打战又年轻,康熙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他哥哥胤禛,不传给他?

点赞1、永州市 网友:旧梦吟年

谢邀。

题干中的十四爷,是康熙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皇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爱新觉罗·胤禵,最后继承康熙帝皇位的皇四子、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是爱新觉罗·胤禵的同母兄,也就是亲哥哥。

要解答这个问题,悦史君认为,康熙帝晚年的夺嫡风波,以及十四爷爱新觉罗·胤禵和四爷爱新觉罗·胤禛的成长差异,才是关键。

应该说,康熙帝年幼继位,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等,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辉煌成就,但他在确定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上,虽耗尽心力,还是一团乱麻。

康熙帝一生育有35个儿子,除去皇长子爱新觉罗·承瑞、皇三十五子爱新觉罗·胤褑等11名皇子早夭,写在宗谱上的还有24位皇子。

早在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就册立刚满两岁的皇次子、嫡长子爱新觉罗·胤礽为皇太子。

可到了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却以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为由,罢黜了他的皇太子之位。

这样,就引发了皇长子多罗直郡王爱新觉罗·胤禔、皇三子和硕诚亲王爱新觉罗·胤祉、皇四子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皇五子和硕恒亲王爱新觉罗·胤祺、皇七子多罗淳郡王爱新觉罗·胤祐、皇八子多罗贝勒爱新觉罗·胤禩、皇九子固山贝子爱新觉罗·胤禟、皇十子多罗敦郡王爱新觉罗·胤?、皇十二子固山贝子爱新觉罗·胤裪、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皇十四子固山贝子爱新觉罗·胤禵等11位成年皇子,对皇位的觊觎。

康熙帝在宣布剥夺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的郡王爵位,把他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后,为了缓和诸子争储的紧张局势,在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爱新觉罗·胤礽为皇太子。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罢黜了爱新觉罗·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将他禁锢在咸安宫。

皇子混战随之再起风波,四爷爱新觉罗·胤禛和十四爷爱新觉罗·胤禵这对亲兄弟,成了明争暗斗的对手。

接下来,悦史君对两个人的实力对比,进行纵向比较。

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爱新觉罗·胤禛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生母为满洲正黄旗包衣出身的宫女乌雅氏。

按照清初后宫成例,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爱新觉罗·胤禛满月后,时为贵妃的佟佳氏代其生母乌雅氏来抚养他。

佟佳氏的父亲是康熙帝的舅舅、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佟国维,姑姑是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所以,她既是康熙帝的嫔妃,也是康熙帝的嫡亲表妹。

而此时,康熙帝的原配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都已去世,身为后宫份位最高的嫔妃,贵妃佟佳氏实际上摄六宫事,更在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被立为皇后,是为孝懿仁皇后,成为康熙帝生前册封的最后一位皇后。

佟佳氏没有儿子,爱新觉罗·胤禛成为佟佳氏的养子,对他的成长大有裨益。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6岁的爱新觉罗·胤禛进入上书房学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张英教他四书五经,中允、起居注官徐元梦教他满文。

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9岁的爱新觉罗·胤禛开始跟随父皇康熙帝四出巡幸,并奉命办理一些政事。

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爱新觉罗·胤禵出生,爱新觉罗·胤禛整整比他大10岁。

爱新觉罗·胤禵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康熙帝很喜欢,经常带他一起出巡。

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19岁的爱新觉罗·胤禛跟随父皇康熙帝,征讨准噶尔部首领绰罗斯·噶尔丹,掌管正红旗大营。

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册封21岁的爱新觉罗·胤禛为多罗贝勒。

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爷爱新觉罗·胤禛侍从父皇康熙帝,视察永定河工地,检验工程质量。

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爷随同父皇康熙帝,巡幸山西五台山。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爷侍从父皇康熙帝,南巡江浙,对治理黄河、淮河的工程进行验收。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罢黜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四爷支持复立爱新觉罗·胤礽,同时与八爷多罗贝勒爱新觉罗·胤禩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十四爷爱新觉罗·胤禵则支持八爷当皇太子,被盛怒之下的康熙帝下诏打二十大板。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复立爱新觉罗·胤礽为皇太子,同时四爷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十四爷被封为固山贝子。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罢黜爱新觉罗·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从此没有再选立皇太子。

四爷虽然多次随从巡幸、外出代办政务,处理政事娴熟,但他懂得韬光养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同时向父皇康熙帝表现诚孝,赢得了康熙帝的信赖。

与此同时,四爷还暗中拉拢支持者,十三弟爱新觉罗·胤祥,大舅子、定西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和舅舅、理籓院尚书、步军统领佟佳·隆科多等人,都是他交往密切的对象。

十四爷则与八爷党关系密切,锋芒毕露,形成十四爷党。

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

康熙帝命十四爷为抚远大将军、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

一时间,十四爷成为呼声最高的储君人选。

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十四爷彻底平定西藏叛乱,送达赖六世至拉萨,威名远震。

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爷奉命前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冬至时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爷清查京、通两仓,又遵命代康熙帝冬至祭天。

同年十一月,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驾崩,佟佳·隆科多随即宣布康熙帝遗诏: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四爷由此继承皇位,改次年年号为雍正,史称清世宗宪皇帝。

此时,十四爷还远在西北平叛。

关于这个结果,后世包括当时就有一些议论,认为康熙帝传位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四爷使了坏,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四爷和佟佳·隆科多等人篡改了康熙帝遗诏。

实际上,这纯粹是无稽之谈:第一,古代用的都是繁体字,“十”不可能改成“于”,第二,皇子的排行前面加“皇”子,如皇四子,如果是皇十四子,根本没有改动的可能。

悦史君认为,康熙帝没有选择十四爷,而选了四爷,有以下3大理由:

第一,四爷有治国理政的才能,而且很务实,让不少人真心归附,他的谋士戴铎就曾向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说四爷:“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

相比之下,十四爷则较为冲动,而且搞小团体。

其二,四爷懂得韬光养晦,埋头发展实力,使得康熙帝不仅不起疑,还大有好感,其他皇子也不会针对他。

十四爷则出尽了风头,成了明显目标。

第三,四爷善于用人,通过十三弟爱新觉罗·胤祥和佟佳·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年羹尧控制十四爷和稳定西北军政,从而大业成功!

十四爷和他的小团体则没有做好准备,最后只能自吞苦果。

还是那句话,能屈能伸方是大智慧!

(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赞和评论,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点赞2、普洱市 网友:群众甲

康熙皇帝到底想把皇位传给谁,史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从史料记载来看,两人都有即位的可能性,康熙皇帝到底更喜欢谁,只靠历史记载,其实很难得出结论。要想知道康熙为什么传位给雍正,而不是传位给老十四,首先要明确一点,康熙选择继承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康熙皇帝曾经表示过,大清帝国将来的接班人要满足2个基本条件,第1个是有能力有担当,能够承担重任;第2个是年富力强,康熙亲口说过一个人超过40岁,精力和体力都会下降,做事的成效也会降低。这样看来,在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雍正已经45岁,允禵则是35岁,后者似乎更符合康熙皇帝的要求。而且,雍正即位前后也发生了很多无法解释的谜团,史书记载也存在很多前后矛盾之处。

首先是康熙病重时,曾经明确表示不允许大臣们上奏,也不要来探病。然而,康熙去世那天,奉命祭天的雍正却一天3次“奉诏入宫”,这显然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有学者推测,雍正并不是“奉诏入宫”,而是趁康熙帝病危之际,专门到畅春园探听消息。

其次,按照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的说法,康熙临终前召集7位皇子入内,当众宣读传位诏书,但是继承皇位的雍正却不在7个人之列,这一消息还是由隆科多偷偷告诉他的。如果康熙果真当众宣读了传位遗诏,怎么会不通知雍正?隆科多和雍正又何必这么鬼鬼祟祟?

此外,雍正说皇十七子允礼在当时的7个人之中,但是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允礼那天在紫禁城当值,根本没有去畅春园。而且,允礼听说雍正即位的消息后,表现得十分吃惊,甚至吓得拍马就跑,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现在已经很难搞清楚。

最后是雍正拿出的遗诏可信度不够高。如果康熙皇帝确实留下了传位遗诏,隆科多为什么不当众取出,反而在康熙死后第3天,才重新拟写了一份公布天下。而且,康熙临终前对身后事做了妥善安排,连嫔妃的去处都有相关谕旨,却偏偏没留下最重要的传位遗诏,这有些不合常理。

以上是史学界对雍正即位合法性提出的一些主要质疑。下面再分析一下,允禵究竟是不是康熙默定的接班人。

允禵真正成为外界看好的接班人,还是在西北叛乱的时候,康熙皇帝从诸皇子中选择允禵出任统帅,并册封为“大将军王”。而且,允禵出征时,康熙亲自主持了皇帝规格的仪式,并且要求蒙古诸王公大臣听从允禵的号令,还告诉允禵要注意笼络人心,似乎是在为他的即位铺路。

允禵是一个性格耿直、才能过人的皇子,皇九子允禟曾经说过,他们兄弟中没有谁比允禵更贤能。当然,这可能是一种恭维的话,毕竟在皇八子允禩失势后,“八阿哥党”转而支持允禵,允禟肯定也会站在允禵的身后。但也能从侧面看出,当时的允禵确实很出众,得到了部分皇子和文武大臣们的认可。

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太子胤礽被废之时,允禩受到牵连,允禵为了保护兄长,当众顶撞康熙皇帝,气得老爷子差点拔刀杀人。但是经过这件事后,允禵和康熙皇帝的关系并没有变得特别疏远,在西北发生叛乱的时候,老爷子依旧对允禵委以重任,这多少能够说明,允禵在他心目中地位很高。

但是问题又来了,允禵如果真是康熙选定的接班人,他在病重之时,为什么不把允禵召回京城?只有两种可能,其一,康熙不想传位给允禵,故意把他支走;其二,康熙想召回允禵,但是消息没有送出去。究竟哪种可能性更高,后人恐怕永远都无法知晓。

再就是允禵被召回京城后,雍正迫不及待地收缴他和康熙皇帝之间往来的奏折、信件,似乎有毁灭证据的嫌疑。而且,雍正的生母乌雅氏似乎也认为,允禵更有资格继承皇位,看到雍正粗暴地对待允禵后,她甚至拒绝成为皇太后。当然,雍正并不是乌雅氏亲自抚养长大,他和母亲的关系不如允禵和母亲的关系密切,乌雅氏很可能只是爱子心切,才会做出过激反应。

不过,仅凭这些内容,并不能断定允禵就是康熙默定的接班人。相比之下,康熙临终前让雍正代为祭天,参考清朝历代皇帝的做法,这几乎就等于告诉世人,雍正才是他的接班人。而且,论治国理政的能力,雍正确实更强一些,政治经验也更为丰富,允禵和他相比,仅剩的优势可能就是年龄更小和党羽更多。

但是,由于雍正即位前后存在太多不寻常的细节,也很难断定,雍正就是康熙皇帝默定的接班人。个人认为,康熙皇帝也许真的没有来得及留下遗诏,也没有做出最终决定,从现实情况考虑,雍正似乎更适合接班,因此才会派他去祭天;从理想状况考虑,允禵似乎更适合接班,因此才会对他委以重任。

就在这种犹豫的过程中,康熙皇帝病了,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养,他的身体稍微有些好转,这在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也许康熙皇帝认为自己的身体没有大碍,还能够多活几年,就放弃了书写遗诏的想法。谁想到,康熙皇帝的病情突然恶化,很快就撒手而去,隆科多出于某种原因,倒向了更有优势的皇四子胤禛,在他的拥立下,胤禛得以即位,成为雍正皇帝。

笔者的理由:康熙在世的时候,隆科多站在皇帝一边,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哪位皇子。不过,隆科多是步军统领,控制着京城的兵权。因此,当康熙皇帝去世后,无论哪位皇子即位,都需要得到他的支持,新君登基后,他都是“拥立功臣”。在这种情况下,哪位皇子即位,对隆科多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选择一位关系相对比较近的,并且最有优势的,才是他真实的内心想法。

当时在京城的皇子中,老大和废太子已经失势,老八早就被康熙皇帝放弃,老三热爱文学,老五、老七等人保持中立,老四是康熙选择的祭天代表。就是用脚趾头想,也知道拥立老四是最佳选择。老十四远在西北,而且并不是特别明确的继承候选人,当你面对相似情况的时候,你会选择西北荒漠上的允禵还是就在身边的胤禛?

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要忽略雍正为了登上皇位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用了十多年时间韬光养晦,一方面取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另一方面保持着和兄弟们的友好关系,虽然党羽势力不如老八和老十四,但是集团成员都很关键,特别是年羹尧控制着西北通往京城的要道,既能够替他牵制允禵,又能够威慑其他皇子。

因此,雍正的皇位大概率是抢来的,不过并不是从允禵手里抢走的,而是直接从康熙皇帝那里抢到的。正如某位知名学者所说,“夺嫡”必然指的是有人坐在那个位置上,其他人去抢才能叫做“夺嫡”。如果根本就没有人坐在那个位置上,又何来雍正“夺嫡”之说?最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康熙没有指定接班人,众皇子展开争夺,雍正获得胜利。

点赞3、通化市 网友:卓一凡

从胤禵出任大将军王那一刻开始,康熙就已经将胤禵,从皇位继承人的名单上剔除掉了。这是因为,康熙帝需要的是一位守成之君,而不是一位勇武的君主。康熙感情最深的一个儿子无疑是太子胤礽。但胤礽却屡屡失德、犯错,这就让康熙不得不重新选择皇位的继承人。康熙所选的继承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善于理政,不结党营私、一心为公。二、性格稳重,能够善待一众兄弟。三、母族实力强大,能够平衡各方势力,登基后不会屠戮兄弟。

康熙临终前曾特意叮嘱胤禛,戒急用忍,一定要善待你的兄弟。这就是说康熙觉得胤禛登基后不会屠戮兄弟,但对此依然不放心的康熙,又特意叮嘱了胤禛一番。康熙希望继位的君主,能够善待兄弟。胤禛不擅长领兵作战,他所擅长的是发掘人才和治理内政。康熙觉得胤禛登基后会善待兄弟,那胤禵就不会吗?咱们来看看胤禵的作为:因议立太子一事,胤禵曾和胤祥大打出手。在胤禵和胤祥交手的过程中,胤禵更是推开了上来劝架的胤礽。

当时胤禵更是说道:不要你假惺惺。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胤禵敌视胤礽,且胤禵性格容易冲动,喜欢用武力表达不满。这样的胤禵一旦登基,必定容不下胤礽。胤禵和胤祥大打出手,胤禵没有给康熙留下好印象,而胤禛却不同。胤禛伸手握刀,阻止康熙砍杀胤禵,这就给康熙留下,胤禛重视兄弟之情的印象。

胤禵一贯和八爷党走得很近,为了构陷太子,胤禵更是模仿过胤礽的调兵手谕。当时张廷玉就曾出言提醒康熙,手谕上的字不是胤礽的笔迹。事后康熙帝难道不会调查?不管私下里有没有过调查,康熙心里其实都已经有了一个答案。模仿胤礽调兵手谕的人,必定和八爷党有关。可以说模仿手谕的人,为了达成目的,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大清未来的国君,需要的是一个守祖宗家法的人。胤禵和胤祀等人走得很近,等到胤禵登基、治国时会不会被胤祀等人影响呢?答案是必然的,胤禵任由胤祀等人摆布,大清的吏治将更加腐败。胤禵想要摆脱胤祀等人的控制,必然会闹的剑拔弩张。到那时冲动,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胤禵,必然会大肆屠戮兄弟,这是康熙不愿意见到的。

胤禵擅长领兵,人又年轻这不假,但胤禵却给康熙帝留下了一个做事冲动,爱搞小团体,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印象。选择胤禵为储君,其他儿子就无法善终。另外胤禵身上还有一个无法继承皇位的致命缺点:胤禵的出身不如胤禛尊贵。胤禛是佟佳氏皇后的养子,胤禛登基后必然会善待佟氏一族。胤禵的母亲是德妃,背后没有强大的母族。登基后的胤禵必然会大力提拔,德妃的家族子弟。这时旧有的朝堂格局就将被打破,随之大清内部便会陷入动荡。胤禛登基能够平衡各方势力,没有容人之量的胤禵却不能。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是胤禵无法成为皇储的致命伤。胤禵在众兄弟中,既不是年长的皇子,又不是嫡子,登基后的胤禵很难压制一众兄弟。胤禛不同,胤禛的养母是佟佳氏皇后。胤礽被废,胤禔被圈禁,胤祉因卷入胤礽和胤禔间的争斗被康熙放弃。这时额胤禛就既是嫡子,又是名义上最年长的皇子。

那为何康熙还要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呢?正如邬思道对胤禛所说,只有胤禵领兵出战,清军才不会被八爷党掣肘,清军才能平定西北叛乱。晚年的康熙,需要的是朝局稳定,作为智者,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康熙在接受胤禛的奏请,封胤禵为大将军王的同时,也答应了让年羹尧出任四川总督一职。

胤禛用掌管粮草的年羹尧来制衡胤禵及其麾下的西北大军。谁又能说,默许了这一切的康熙,不是在用胤禛来制衡胤禵呢?相比起远在西北的胤禵,康熙无疑更好掌控孤臣胤禛。善于理政,又和军队没有瓜葛的胤禛,才是晚年康熙,牵制胤禵,压制其他皇子的最佳棋子。康熙被胤禵顶撞,气得生病卧床时,康熙曾对德妃有过一番叹息:你生的这两个儿子呀!叹息过后,康熙却晋升了德妃,并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康熙此举无疑是在安抚胤禵,平息议立太子的风波。

点赞4、慈溪市 网友:醉醉醉女

康熙是一个特别英明的君王,尤其是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时隔几百年史学界依旧没有对晚年康熙到底立谁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史学界也分为好几派,这些派系中争议最大的便是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与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

胤禛与胤褆是同父同母所生,也就是亲兄弟。十四爷常年在外征战,四爷却一直在朝中与八爷相互博弈。在立嗣这个问题上康熙的心理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当年自己亲手扶持起来的太子被自己两次废掉。

说明康熙的手腕是非常硬的,面对结党营私这种事情,康熙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原太子与大阿哥都被皇帝废掉,康熙亲手打掉朝中最有势力的太子党与大阿哥党后,最后竞争力当皇帝的人是八阿哥。

然而八阿哥处处都在模仿康熙,康熙曾评价老八:八阿哥处处学朕,可处处学得不像。朕的宽仁治仁,却被他改成了以宽容收买人心,即便是他的宽容是真的,我大清的江山也会断送在这宽容之手。

由此可见,八爷从九龙夺嫡一开始就已经被排除行列,康熙迟迟没有对他动手也是有原因的,那便是他还需要用八爷来牵制其他阿哥。四爷一直没有退出皇位的竞争,直至八爷党彻底丢人现眼,康熙对于老八这个人也是彻底死心,这也就造成了四爷与十四爷二龙夺珠的局面。

不过格林认为:康熙根本没有想要传位于老十四,他最想要传位的还是老四胤禛。

康熙晚年的时候,派遣大军西征,在出征前挂帅的人选也是愁坏了康熙。当时老四在朝中也是获得了很多大臣的支持,然而老十四有老八、老九、老十支持。势均力敌的二人,一定会想办法让自己手下的人去西征,当然朝臣也是这么想的。

可康熙在思索一番之后,派遣了老十四亲自前去。此去路途遥远,康熙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若是西征途中有个好歹,继位的人选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格林认为,从西征开始后,老十四的夺嫡之路也就结束了。尤其是老十四在西征胜利后,他并没有同意老十四班师回朝,反而是让其驻扎在西藏镇守一方,这也就侧面说明了老十四不具备当时夺嫡的条件。

那我们说一说为什么康熙会选择四阿哥:

先说几个必要条件:

1、康熙末年国库亏空严重,大量的国家财富被皇亲、大臣们贪污挥霍,一旦发生战争、灾害等大事国家都拿不出钱来解决问题。康熙晚年尽力营造一种祥和的政治氛围不希望撕破脸。

2、雍正的儿子弘历是康熙最喜欢的孙子(也有史学家认为雍正能够得到龙位与弘历的关系是非常大的)。

3、国家并不需要能征善战的君王,只是需要一个能征善战的贤王。于是这也就奠定了老十四的夺嫡失败,因为老十四上位后,大概率是一路西征或者北伐。国家的压力肯定会很大,大清亡国的概率也很高。

反观四阿哥,当年在有一定实力后,他想的是先拿出王爷们贪污的财产,其次是稳定民心。几次赈灾都是四阿哥办的,而且办得妥妥帖帖,康熙也正是看重了四阿哥会过日子这一点,才会选择让他继位。

多种原因之下,适合继位的只有老四胤禛,于是让他登基也就不言而喻了。不过史学界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老四是篡位的,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的话,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接着聊。

文章结尾让我们迅速回顾一下,康熙晚年浩浩荡荡的九龙夺嫡事件:

1、大阿哥因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被囚禁,夺嫡之路失败!

2、太子两次被废,只因结党营私,夺嫡之路失败!

3、三阿哥天赋平庸,不值康熙重重栽培,夺嫡之路失败!

4、四阿哥天资聪慧,得到了康熙的喜爱,成为皇帝!

7、十三阿哥辅佐四阿哥,成为铁帽子亲王,世袭罔替。

5、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擅长阴谋诡计,被康熙嫌弃,夺嫡之路失败!

6、十四阿哥更加适合辅佐贤王,被派遣至西藏,夺嫡之路失败!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点赞5、济宁市 网友:血屠杀手

选皇帝不是选大将军,皇帝需要能够统筹内外驾驭群臣,统兵打仗是大将军的任务,不是皇帝的任务。十四阿哥能够带兵打仗,却不是治国的能手。从雍正继位后十四阿哥的表现不难看出,十四阿哥是一个性格冲动,心胸比较狭隘的人。如果让十四阿哥做了皇帝,清朝肯定会被治理的一塌糊涂。


十四阿哥的优点

十四阿哥的优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十四阿哥比雍正皇帝年轻。十四阿哥出生于公元1688年,康熙皇帝驾崩的时候,十四阿哥只有35岁,正是继承皇位的最佳年龄。而雍正皇帝比十四阿哥年长了10岁,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雍正皇帝已经45岁“高龄”,并不是继承皇位的最佳年龄。

第二个优点是十四阿哥能够带兵打仗,康熙让十四阿哥担任抚远大将军,负责平定青海叛乱,足以说明十四阿哥的带兵能力并不差,否则康熙皇帝也不会把10万大军交到十四阿哥的手中。


雍正皇帝的优点

雍正皇帝的主要优点有两个,第一个优点是雍正皇帝勤奋能干,是刷新吏治的最好人选。康熙皇帝晚期,清朝的吏治腐败,年迈的康熙皇帝对于吏治有心无力。为了清朝的江山稳固,康熙皇帝希望新皇帝能够励精图治,改变清朝吏治腐败的问题。

第二个优点是雍正皇帝善于权谋,一个皇帝可以不擅长带兵打仗,但是必须要懂得权谋。十四阿哥有自己的手段,不过他的手段都是一些小聪明,并不是治国驭民的本领。相比于精通权谋的雍正皇帝,十四阿哥只能算是一个政坛小白。


康熙皇帝是否考虑过传位十四阿哥

自古以来,太子都是留在朝廷里面等待继位,只有皇子才会被派到边疆打仗康熙皇帝派遣十四阿哥出征的时候已经接近70岁高龄,如果康熙皇帝真正想要让十四阿哥继位,怎么会把十四阿哥派到边疆作战。

而且康熙皇帝派遣十四阿哥指挥西北的军队,却让年羹尧负责十四阿哥的粮草供应。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人,只要十四阿哥敢于起兵造反,年羹尧立刻就能切断西北大军的粮草供应。从康熙皇帝的这一部署来看,康熙皇帝派遣十四阿哥出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让雍正皇帝继位。


总结

康熙皇帝选择雍正皇帝继位,是一次非常正确的选择。雍正皇帝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雍正皇帝继位之后,积极整顿吏治,改变了康熙晚年贪官横行,国库银两空虚的困境。假如没有雍正皇帝的励精图治,也就不会有清朝的康乾盛世。

点赞6、娄底市 网友:难再续

康熙驾崩之后,隆科多从正大光明的牌匾后拿出诏书宣布传位四皇子胤禛!宣读完之后雍正上位,但是却有很多人抱有疑问,明明康熙生前那么重视十四爷胤禵,怎么会突然传给四爷呢!

所以很多人就猜测这诏书做了手脚,毕竟隆科多是有机会篡改的,当时比较流行的一说是隆科多改了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不过现在想想这种说法是何等的滑稽!哪有说传位十四子的说法,再怎么样也应该改为皇十四子吧!更何况皇四子胤禛是最合适做皇帝的人选,康熙传位给他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康熙剧照

自古以来就有皇位之争,上至天子下至臣民,都会觊觎正主的地位,所以老祖宗创立了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即是嫡长子继承制,专门解决继承权利地位相关矛盾!所以每朝每代立储是个天大的事!

本来立太子不是件麻烦的事儿,但康熙却纠结得很!因为嫡长子承祜年幼夭折,然后就立了一周多岁的胤礽为皇太子,由于皇后生下胤礽没多久就薨逝,所以康熙对于胤礽是非常的重视和宠爱!

胤礽剧照

但正是因为这宠爱让太子胤礽骄纵,德行有失!康熙不得不做出废太子的决定!而且不再立太子!

这样一来就热闹了,因为各位皇子都有机会登上那龙位!这就上演了九子夺嫡的戏码!九子夺嫡最终的后果就是四皇子胤禛杀出重围,最终登上帝位!

那为何康熙为何不直接传位给自己一直喜欢的十四皇子胤禵,而是选择四皇子胤禛呢?

雍正剧照

康熙不选胤禵而选择胤禛继承大统的原因

帝位的传袭做出的选择无外乎以下几种依据。

第一种依据就是地位

不但只有母凭子贵,还有子凭母贵,也就是说皇后的嫡出是很大概率继承大统的!

中国历史上君王嫡出居多,胤禵与胤禛都是孝恭仁皇后所出,身份更为珍贵,在九子夺嫡中占有优势,而且古代讲究的是立长不立幼。雍正占有更大的优势!

第二种依据就是皇子自己争取的权势。

当然这一点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因为主动权差不多掌握在康熙手里,康熙的意志占有一个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就算胤禛争权,培养自己的势力也拧不过康熙!

康熙只要一句话可以瞬间把他从天堂拉入地狱。这一点提出来那是因为历史上的皇位传袭不都是皇帝的意志,比如说最典型的李世民,硬生生的抢了大哥的太子之位,并且让李渊退位让贤。因为李世民的权势已经超过了李渊,所以他才能够僭越礼制和李渊的意志,强势的坐上帝位!

李世民

第三种依据就是立贤。

对于“贤”这个字眼可以有很多解释,你可以说仁爱,宽厚,存百姓。但是有一个词更贴切,那就是“适合”。能够满足上一代君王的期望!

前面也说了如果康熙的太子胤礽足够贤德,不负期望。就不会有其他皇子什么事了,正因为太子的德行不足为人君,康熙为国家社稷着想,也只能做出废太子的决定,那么康熙又是怎么看待四皇子与十四皇子的“贤”呢?

首先先来说下十四皇子胤禵。

要说十四皇子胤禵不贤德,估计谁都不信,要不然不会被康熙宠爱。胤禵从小聪慧深受康熙喜爱,康熙每次出巡也要把他带到身边,并且经常会给他赏赐,以至于一些大臣都在猜测,康熙是否是把胤禵当做皇储来培养的。

十四皇子胤禵

但胤禵为人比较重情义,他最喜欢的是才华横溢的八哥胤禩,所以跟他走得很近,成为八爷党的一员。自从太子被废后,八皇子胤禩跃跃欲试,利用张明德相面,给自己争取机会,这种野心也暴露在康熙眼里,八皇子乃是庶出,不应该有这么大的野心,从此八皇子算是凉了,在康熙的心中形象一落千丈。

八皇子胤禩

有一次康熙训斥胤禩企图谋害胤礽时,胤禵却挺身而出,用性命保胤禩!也就是这一次让康熙彻底断了对胤禵的继承大统的念想!此事件表明胤禵是完全不适合做皇帝的,这是为何呢?

首先是实锤了胤禵是八爷党,以胤禩为核心!此时的胤禵已经20岁,早已成婚生子,说的每一句话都不再是小时候的童言无忌。他如此维护胤禩,如果以后把皇位传给他,必定会受胤禩很大的影响,关系到皇权问题!

其次胤禵做出如此冲动之事,表面看是他讲义气,看重兄弟感情,但是在康熙眼里这是愚蠢的做法,根本不懂帝王之道!感性大过理性,不懂得取舍。这种性格是完全不适合做皇帝的,所以康熙这一次是真的怒了,最让他怒的是胤禵让他彻底失望,所以当场就气得拔出佩刀!还好被五皇子劝止。这才只是打了胤禵二十大板!

还有件事能说明胤禵的冲动不理性!

康熙去世之后,雍正登基,胤禵回京奔丧,见到雍正却不肯行礼,以表心中怨愤,被旁边的侍卫看在眼里,连忙提醒,但却被胤禵怒骂,要将其治罪!

后来还是八哥胤禩出来解围,让胤禵下跪!这件事也被列入胤禵的罪状之一!

雍正登基已经是尘埃落定的事情,胤禵竟然为了一时之气做出冒犯皇帝威严的事来,可以看得出他是个不会隐忍的人!

雍正剧照

隐忍这种性格对于君王来说何其的宝贵,说远点的有越王勾践的隐忍,让他最终战胜吴国,成为霸主。近点的那就是康熙了,康熙隐忍鳌拜,这才有了智擒鳌拜的精彩一幕!那么作为康熙的下任继承者雍正同样有这种隐忍!这也是他能够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子被废之后,其他的皇子都蠢蠢欲动,而四皇子胤禛却表现出与世无争的样子,一方面他知道康熙并没有完全放弃太子胤礽,所以明面上是支持太子复位的,刚好顺了康熙的心意,另一方面并没有与其他的皇子拉帮结派,而是成为一个中间人物,与八爷党也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关系,很好的运用了中庸之道,以退为进!

果不其然的是太子再一次复位,但此时的太子已经患得患失,为巩固自己太子之位而做了很多谋划,但都在康熙的掌握之中!

康熙再次对胤礽失望,这一次太子是彻底被废了!

太子再次被废之后,胤禛并没有积极筹划争夺储君之位,此时的八皇子胤禩已经失了圣心,朝廷中呼声最高的是十四皇子胤禵与三皇子胤祉。十四皇子出征西北,驱逐准噶尔势力有功。

三皇子受命开蒙养斋馆,聚集有学之士!这在很多朝臣眼里都是储位的象征,因为培养人才与门生大多是太子处理的事,也是为了巩固太子之位!

三皇子胤祉剧照

那么胤禛在干什么呢?他在韬光养晦,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介闲人!对康熙也是至诚至孝。并且时常展现出其治国才能,康熙也渐渐地让他处理一些政务,出巡的时候也带着他学习处理政务。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与年羹尧隆科多多有接触!

年羹尧剧照

很多接触都表现出没有刻意,但实质上却笼络了人心!

当然晚年的康熙让胤禛陪同出巡处理政务也可以说明他的用心了!

这么睿智的康熙怎么会看不出来雍正的那些心思,只是雍正确实是最像他,也是最有帝王之相,懂得帝王之术的人!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帝王是最为有名的,他们都有一颗帝王心,所谓的帝王心就是理性,无情,决绝。不被感情左右!以江山社稷为重。但做得最勤恳的还是雍正,至少康熙和乾隆晚年都开始享乐了,但雍正还是勤政到最后一刻,也正是因为她的勤政导致身体每况愈下,最后暴毙而亡!他与秦始皇还是有点相似,都是勤政爱民的好君主,他也用行动证明当初康熙的选择是正确的!想对比十四皇子的感性,冲动。你还觉得康熙的选择有问题吗?

点赞7、巴中市 网友:独步悠然

在康熙众多皇子中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的,所以在康熙晚年才出现了九子夺嫡的事情。这是康熙的幸运同时也是康熙的悲哀,很多皇帝都在为选一个有才能的继任者而发愁,康熙是为了怎么从这么多有才能的皇子中怎么选一个而发愁。


在康熙众多皇子中军事能力最强的是十三阿哥还有十四阿哥都是比较杰出的将领而且年龄几乎相差无几。如果只是选择军事将领去平定西北叛乱十三阿哥因为外公是蒙古王爷可是比十四阿哥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真正的国家大事并不是这样决定的,所以才会出现十四阿哥被封为大将军王平定叛乱。


康熙晚年因为执政时间太长加上康熙比较宽厚所以导致晚年党争不断吏治败坏,这样的情况肯定需要一个在政治上具有高超技巧的继任者这才是选定接班人的关键。军事上只是最后的短兵相接如果把国家治理的很好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实力去打赢战争。所以有治理国家才能的皇子才是康熙真正的继任者所属。

点赞8、丽江市 网友:帅气称霸

十四爷是个军事天才,在康熙二十多个皇子中是很少见的。康熙五十七年,十四皇子受封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征讨准葛尔部落的策妄阿拉布坦。在临行前,康熙在太和殿亲自授印,王公大臣都要送行,可见康熙对老十四的信任。



十四爷在军事调度上确实一个难得将才。用兵果敢,治军严明,并且平定了西南形势。但是在政治上却不如自己的四哥。



十四爷的性格,为人待人还算和气,以礼为先,但有时过于恃才傲气,性格上不太沉稳。面对巨大的压力面前,老十四未必能够扛得住。



康熙在考虑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不只考虑个人的才能,也要考虑到当下王朝的情况。此时的王朝是需要一个治国理政的人,不是去开疆扩土的人。此时的王朝需要的是一个沉稳老城的人,不是一个说动怒就动怒的真性情的人。还有就是看看后辈的潜力。所以最终选择了皇四子继承皇位。从雍正帝行为上也印证了康熙选择他的几个特点,能干,老城,铁腕手段。

点赞9、商洛市 网友:一世安然

带兵打仗和治理天下是两回事,一个优秀的将军未必是一个优秀的皇帝,因为二者所需要考虑的事情不同,一个优秀的将军他需要考虑的是将外界的敌人击败最后取得胜利,而在这个过程中自身所注重的只有赏罚分明,因为只有这样将士才会认可自己,听自己的命令从而在战场之上达到号令严明,最后获得战争的胜利,但是皇帝不同。

皇帝在意的不是个人的得失,他考虑的是全局的事情,因此对于个人的性格有极高的要求,因为他性格如果有缺陷很容易被他人所利用,最后给大局带来巨大的损失。

将军在战场之上是可以失败的,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皇帝却不可以,因为他是天意是权威的象征,只要他说出的话便必须要人,一个人长期的习惯是很难进行改变的,康熙正是考虑到这些因此才不愿意立十四皇子。

点赞10、唐山市 网友:高阳璇

政治家是敏锐的洞察力,全局的掌控,以及人才的运用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等等,不是你说的这个,你说的是运动员武警什么的其中一个标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