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黄帝内经吗?
读了快三十年,黄帝内经是一本奇书,真东西,读懂它不容易。原因是术数方面的核心内容被隐藏了。
其他数的进制是错综复杂运算,比如六进制与三进制混合,即六气与律吕的三分损益,五进制与八进制混合,如五音与隔八相生。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六气是律吕,律吕是六气。凡讲律吕不讲六气,讲六气不讲律吕。后人难以明白。
五气经天化五运,内经讲五气运化在地,不提承天之气。如乙庚化金运,风气承之,气先后运。不懂承天是风气,难懂五运与五气的气与运的先至或不及了。
六气与五运的先至未至,未至先至……搞晕你。
再如,司天与在泉的气交的失守问题。司天主事,却交在泉,反之亦然。实是标中本三气在四六交天时刻的宗司问题,也就是同类气在十五天的未至或先至问题。
又如三而成天地人,三而三得九。九是九洲九野,九九归一,一是八十一,也是十。而九是分四大区域,合之三百六十度,共有五帝,是洛书九野四十五数。搞不清楚这个就搞不懂天圆地方。以至闹笑话。还有太多太多……
上述是原因是积气所造成的,积气成日月,才是黄帝内经的核心内容。
我作为中医爱好者,读过内经。我个人看法,内经就是中医的生理学和病理学,尽管内经也有临床内容。我在读伤寒、金匮之前,先读皇帝内经,在读伤寒、金匮时,感觉比较容易领会医圣张仲景当时的想法。读内经,对读伤寒、金匮帮助很大,这是个人的体会。
我感到神奇的是,医圣张仲景并没有引用内经的原文,但能把内经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吸收其精华成分,进而转变成自己的医学思想,这是医圣张仲景的伟大之处。六经辩证直接取自内经的三阳三阴分证,但完成了重大发展,六经辩证上千年实践的准确诊断,证明了医圣张仲景的伟大,同时也证明了内经的伟大。
内经的内容涉及理论和临床,个人的看法,内经的理论意义更大。内经所列方剂只有13个,这方面医圣张仲景对内经的发展,又有重大贡献,伤寒、金匮的方剂加起来331个,就成为代代相传的经方。经方上千年实践的可靠疗效,证明了医圣张仲景的伟大,同时也证明了内经的伟大。
我个人的看法,现在提倡的中医守正创新,要从经方的活用、新用入手。伤寒、金匮侧重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都是经过不断试错,证实确有疗效的理法方药,通篇很少论及生理及病理,这体现了医圣张仲景实践第一的思想,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是医圣张仲景的精明之处,以此留给后世发挥的余地和机会。医圣张仲景也说过很自豪的话,读了他的书对天下病也就知道的差不多了,但要真正读懂他的书,谈何容易,也难怪一本伤寒、金匮,竟引出这么多的各家学说。
经方的活用与新用,可以尝试从医圣张仲景医学思想渊源入手,从内经思想入手,这方面仝小林院士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例证。众所周知,仝小林院士活用、新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仝小林院士正是抓住内经病机理论这个抓手,找到了拓展经方应用的新途径,提出现代药理成果回归经方临床的新观点,从而在纯中药降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上述可知,对中医人来讲,内经就是理论源泉和创新灵感。如果中医是一个人的话,内经就是这个人的灵魂;如果中医是一座大楼的话,内经就是这座大楼的根基。中医正因为有内经,中医思维才会超前,至少可与西医比肩。21世纪的今天,内经总结的生命规律,天人合一、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治未病等中医观念,以及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等养生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我自知才疏学浅,但对内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我愿常读常新,以此有益身心。
真不好意思,本人没正儿八经的读过《内经》,甚至连《内经》书本都只是见过几本名人讲《内经》,没翻过。
只是通过网上学,只言片语,间断的听讲,向老师学者们学习。
不过我因自我修养调理身体,从中悟"道"了一些言语,理解上与有些老师讲解不一样。再结合一些"佛""道"之学说的学习,与心得体会,与典故之意分析,总是有点离奇古怪的感悟。然再细细听看网上的中医段子,查些资料,验证自己的理解虽知识面很窄却正确,切合中医原始理论。当然在没有依据方面,绝不会妄下结论。高度与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现有几小点知识讲出与中医爱好者及其它网友分享,或对你读《内经》有益。
一,《内经》是修仙养生长寿之术,不是医学理论之书,它比其它中医专著要深刻,对中医是最高指导意义之宝典。
二,《内经》中的黄帝岐伯等人,都是"内家"修炼的"得道"高人,根本不是医者医家,不行医。也非君臣关系。《内经》是高人论道的记实。
三,《内经》讲的全是"得道"后,超凡脱俗的高人"高维境界"下的人体自然,人与自然,自然之自然的真实描述。理解应有一定的"境界",不能解文说字的理解。
四,《内经》成书年代很久,这点最具争论。余以为从客观应相信传说的黄帝。因为,传说黄帝拜广成子,入道求仙,并"得道"成仙,享年一百五十多岁。
问题就在这享年,"成仙"在中国神话中就长生不老,这里却普实唯物的讲享年一百五十余。(以前专家说人不可活过百岁,现在普通人理想年令都能活:百一二十左右,你又怎理解得道高人之寿也不算多多少),合乎中医古人的客观现实的唯物精神。但黄帝毕竟是黄帝,首领统治者。因″得道"长寿人物,才有那种给华夏后人留下"精髓"的胸襟思想。他有能力,有资本,即使没有文字之时,他也能把这个精髓精华,口口相传,在"道家"内部传承下去。
历史都称我们是"炎黄子孙",而独把黄帝称之为"华夏文明"始祖,主要依据也在这理。
正如清华教授讲的,说考究《内经》成书的年限可能西汉时期。但《内经》内涵的成熟可能很早很早。
它是"道"家秘籍之传,不是社会上的杂谈正记之类版本。故根本不能用常规的社会常识去考究。
如果连《内经》准确内涵及背景都弄不清楚,但凭几个字面解释,字意分析就下结论,未免太轻率了点。
古人代代相传的历史,你不相信。然而又怎仅凭自己的偏面的现代逻辑,就敢当下编造个远古的新历史呢?
是的,学中医不读《黄帝内经》不亚于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找不着家门。
因为疫情在家无聊,就开始听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本来只是想了解一点儿养生的知识,没想到却发现《黄帝内经》竟然是一本奇书。
过去一提到《黄帝内经》,我就认为它只是一本老祖宗传下来的医书而已。自己又不是医生,偶尔翻一下也看不懂。
听了徐文兵老师和梁冬的《对话黄帝内经》的讲座,竟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虽然之前对医学一窍不通,但却听得如痴如醉,每天都要听上几集。
徐老师、梁冬的幽默和配合,让我不仅仅学到了很多有关医学和养生的知识,同时对生命也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理解。
同时也发现,自己作为一名家族系统排列师,在很多的排列案例中都曾经印证过《黄帝内经》里的很多的观点,这场疫情真的是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
感叹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恩一代一代圣人的不断创新和传承,世界的未来在东方,这个预言一定会得到验证的。
读过,而且仔细分析之后会发现《黄帝内经》里面的常识性错误还真不少。
《素问-灵枢》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黄帝内经居然还会犯天圆地方的错误?这可是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啊。
《素问-宜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这段也挺搞笑的,不过现在的小学生是没办法判断出里面的错误的,要知道这句话错在哪里,需要初中生了。毕竟汗出自皮肤表面的汗腺、涕出自鼻子、泪出自眼睛里面的泪腺、涎和唾出自口腔,这些知识要初中才学。
其实要发现这里的错误,还不一定需要初中的知识,只要你还具备基本的逻辑,看一下黄帝内经的另外一段。
《素问-解精微论篇》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这一段说涕出自脑,上一段说出自肺,所以到底哪个是对的?
《灵兰秘典论》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出自于心,然而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意识活动出自于大脑。黄帝内经认为谋虑出自于肝,决断出自于胆,喜悦的情绪出自于膻中,然而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这些也都是大脑的功能。
理性地分析的结果就是黄帝内经受限于成书年代的科技水平,人类对于外界事物以及人体自身的认识肯定是不如现在的,所以犯了一些现代人看来很傻的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还有一些总是喜欢说博大精深一类的笑话,那些人还真是要不得。
很高兴你关注这个事。既然提问你应该是对“黄帝内经”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了。
出于对中医的猎奇,“黄帝内经”,我闲来无事就看看,我不是按顺序看。
我先看了“阴阳应象大论”,分析了“阴阳”的概念是什么。也看了有关“气血同源”的阐述,做了分析。
今天疫情期间认真看了“天元纪大论”等七篇大论中的“五运六气”的内容,对“天干”、“地支”、“五行”、“五运”、“六气”……等,结合现代天文学,分析了形成的真实缘由,以及对地球环境影响实质。
现在有些人对此讲的朦胧玄虚,让读者难解“庐山真面目”,实在遗憾。
如蒙不弃,高兴与你交流探讨。
抄写过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