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不敢占领洛阳”的讹传为何流传这么广?真实情况如何?
1944年5月25日,洛阳城沦陷。整个洛阳保卫战击毙日寇20000多,国军将士牺牲10000余人,受伤被俘3000多人,守军突围后仅存官兵2000多人。
日寇占领洛阳后兽性大发,到处烧杀淫掠,罪恶滔天,暴行令人发指。占领后把洛阳改为“福阳”,在洛阳城JY妇女数百人;在偃师每日强征民夫5000人修筑铁路,大量民工被以“怠工”处决;在宜阳仅5月份一个月内,日寇就制造了石陵大屠杀、水沟庙大屠杀、穆册大屠杀、漫流村大屠杀等12次大屠杀,杀戮无辜村民1580人,JY妇女257人,最小者仅11岁;5月份日寇在攻打栾川潭头的河南大学时,将100多名未及逃走的师生集体枪杀,其中包括农学院院长王直青,另有10多名女生被J杀;在洛宁县卢氏东张村屠杀近1000村民……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累累惨案,还能说日寇不敢攻占洛阳这样臆测的话吗?据我所知,这个讹传开始于一些没有历史知识的网友把洛阳谐音为“落阳”,而日军军旗和日本国旗都是太阳标志,就说日军因犯忌而不敢攻打洛阳,这种讹传一度流传很广。
其实查一下历史就会知道,抗战时在洛阳发生了一场非常惨烈的战役:洛阳保卫战,这是日军发起的豫湘桂战役之河南会战中最惨烈的一场城市保卫战。
守卫洛阳的是武庭麟将军指挥的15军和94师,这是一支豫西子弟兵部队,武庭麟将军是洛阳伊川人,副军长姚北辰是洛阳县人,15军官兵大多也是豫西人,将士们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家乡落入日寇魔爪,因此士气高涨,壮怀激烈,武庭麟号召官兵要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和勇气抵御日军的进攻。
1944年5月7日下午2点,15军接到14集团军的命令,15军军长武庭麟担任洛阳守备,统一指挥94师和15军,令94师死守洛阳城,15军着即占领洛阳外围既设阵地,协同94师固守洛阳10到15天。
守军总共只有7个团1.8万人的兵力,其中15军4个团,94师3个团,部队接令后立刻进行战前准备,5月8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任命武庭麟为洛阳警备区司令。
5月9日日军第1军渡过黄河开始进逼洛阳,洛宁等周边县城相继沦陷,洛阳成为一座孤城,5月11日晨,日军开始向洛阳城发起进攻,血战至5月22日,日军以63师团、坦克第3师团、骑兵旅和野添兵团等数倍于我守军的兵力猛攻洛阳,15军根据当日午后蒋介石空投的“固守洛阳、将派陆空军增援”的命令,将主力全部撤入城内,与94师合力坚守城厢防区。
但蒋鼎文和刘峙却抗拒执行驰援洛阳的命令,守军陷入孤军奋战的不利境地,5月23日,日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以“防止洛阳古城毁于战火”为名,逼迫白马寺僧人给守军送去一封劝降书,当场被守军司令武庭麟将军严词拒绝,于是当日城厢争夺战全面展开。
日军一天内发炮8000多发,至夜间攻城日军已达3.5万人,坦克战车400多辆,野炮120余门,运输汽车1000多辆,战至24日午后3时,东北、西北城角被日军攻破。
守军指挥系统开始中断,守城官兵利用民房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逐街逐屋进行争夺,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黄昏后,全城进入混战状态,击毙日寇8000多名,15军官兵伤亡3000多人。
战至夜间,在已经无法再坚持战斗的情况下,下令部队各部突围出城后,到洛阳城外集结,到25日,未突出城的官兵仍在与敌血战,但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洛阳沦陷。
守城官兵突围后仅剩军官316人,战士1795人,守军牺牲1万多人,受伤被俘3000多人,洛阳百姓在日军轰炸中丧生近万人,共击毙日寇2万多人。
洛阳保卫战是豫湘桂战役第一场会战河南会战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河南会战中最为惨烈悲壮的城市保卫战,虽然最后还是以洛阳沦陷告终,但誓死守城的国军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出了令敌人胆寒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其壮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足当为后人永世铭记。
向洛阳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英烈致敬!
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谢支持!
著名的台儿庄大捷毙伤日军2万多(日军自报11984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可你知道吗,在被称为“千里大溃退”的豫湘桂战役的首战豫中会战时,河南豫西子弟兵在洛阳保卫战中可是杀掉2万多日寇,而且发生了激烈决绝的巷战,与日寇逐屋争夺,血战到底!台儿庄战役是以29万国军对战5万多日军,自身伤亡5万多人,日军伤亡2万余,而洛阳保卫战是以1.8万守军对阵3万多日军,毙杀日军2万多,自身牺牲10000余人,与日军战损比例大约1:2。
此战不仅为豫湘桂“大溃退”下的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增添了与日月同辉的光彩,也在其屈指可数的惨烈悲壮之下获得了局部战术胜利。
笔者10多年前就在一些网站上,看到过类似“日军忌讳“落阳”不吉利而不敢攻占洛阳”的说辞,在不了解抗战史时的确很容易相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然而翻开历史书却让我们大吃一惊:洛阳不仅被日军攻占过,而且这场战斗还是抗战中最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之一!
战斗结束后,日军发现竟付出了2万多人被击毙的代价,的确开始介意“洛阳”二字的谐音不吉利,所以攻占洛阳后一开始改为“顺阳”,意为顺从日本的奴役统治,后来根据当地维持会和其他各界的建议改为“福阳”,妄想着福佑日本。
但无论小鬼子对“洛阳”发音有多么心存芥蒂,都没有耽误日寇攻打洛阳,而且作为当时“打通大陆交通线”(豫湘桂战役日方称谓)战役的首战豫中会战的硬骨头,日军为攻占洛阳不惜血本。
投入攻城兵力最多时达3.5万人,坦克战车400多辆,大炮120门,各种支援运输汽车1000多辆,从1944年5月9日陆续攻占洛阳各郊县开始,一直强攻到5月25日,在付出了2万多鬼子的性命之后,才占领了洛阳。
守城的是武庭麟将军指挥的第15军和第94师,其中15军仅有4个团,加上94师的3个团,总共才1.8万兵力,但由于从将领到士兵很多都是豫西子弟兵,大家同仇敌忾,抱着誓死坚守与洛阳城共存亡的决绝之心,以不占优势的兵力和装备,顶着日军陆空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在每日炮弹近10000发的火力下,硬是如钢铁般坚守了17天。
超过了上级下达的“坚守10到15天援军必到”的命令规定时间,而援军却一直没有到来(蒋鼎文和刘峙抗命拒不救援),直到最后粮弹耗竭守无可守,才下令已经陷入混战的各部自行突围出城,到城外集结时,仅剩军官316人,士兵1795人,余下未来得及出城的部分官兵仍在街巷中与日寇缠斗血战,最终寡不敌众,于25日城陷殉国。
这是何其悲壮惨烈的战斗!虽然洛阳沦陷,豫中会战失败,整个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但洛阳保卫战却是中国抗战史上为数不多的一次歼敌过万(20000多日本鬼子)的伟大胜利!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和敬仰!
强烈致敬所有在洛阳保卫战中孤军浴血奋战到底的豫军钢铁部队!
永远铭记、缅怀和敬仰在洛阳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所有抗战忠魂!
以上原创回答希望题主满意。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转发关注,谢谢大家!
日军侵华不是不敢占领洛阳,而是日军占领了郑州以后,向西挺进到了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当时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当大队长,遭到中国军人的抵抗。
田中角荣看到当时的黄土高原,就撤兵回去了。因为那里沟壑纵横,他不敢进入。
所以占领洛阳,最终是从临汝的南方方向进入洛阳的,而不是自古以来由古荥阳官道进入洛阳的。这个古代的官道就是关公过5关斩6将,走的道路路线。
而古荥阳就是刘邦跟项羽两军对峙鸿沟的楚河汉界所在地。现在的象棋也是这个楚河汉界。
而虎牢关实际上就是荥阳汜水镇,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在那里养老虎,所以称为虎老关。
虎牢关以西就进入黄土高原,虎牢关以东就是华北平原的一个的尖角末端。这几个地形就是由新郑开始,逐渐向郑州抬高,到了荥阳汜水镇达到最高点。荥阳与黄河大堤之间就是华北平原的末端。
所以日本军队从豫东向郑州挺近的时候,实际上是一马平川的道路,田野。
虎牢关在荥阳汜水镇汜水河的西边,汜水河的东边是汜水镇。
虎牢关就是进入黄土高原的第1关。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沟套沟,岭套岭,有的沟是相互通联,有的沟就是死胡同。
特别是在黄土岭顶上跑100米,岭底下可能就是二三十里地。这在孙子兵法上称为陷地。所以懂兵法的人不敢进入这样的地带。
所以不是日本军队不敢占领洛阳,而是日本军队不敢从正常的古道上,进攻洛阳。
因此日本军队是从南边进入洛阳的,而不是由东向西攻入洛阳的。
实际上日本军队只是打到了陕西,西安和山西太原以东地区。西安和太原以西日本人就打不进去了。因为这一带地形不适应坦克和机动车行驶。特别是沟套沟,适用于游击战不适用于阵地战。进入黄土高原就如同进了迷魂阵,不知道哪个地方有埋伏。关键是被打了,看见人,人家一跑就不见影了。从而日本军队不敢从这里进攻中国了。
石塘网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958条回答。
“日军侵华不敢占领洛阳”是谣言。
实际上1944年一号会战时期,日军以惨重的伤亡攻陷洛阳,占领全城。
防御洛阳的是豫西本土部队第15军。他们为了保护家乡的父老乡亲,以区区近2万人的数量面对10万日寇,从5月9日坚守到25日,整整防御了16天之久。
而同一时期的重镇许昌,虽然守军新编29师拼死防御,吕公良师长壮烈殉国,但也只坚守了9天而已。
此战日军伤亡巨大,有近万人的数量。但15军几乎全军覆没,殉国1万多人,受伤被俘3000多人。战后突围回到后方的军官仅有316人、士兵1795人,几乎拼光了。
战役最后,15军连马夫、担架兵、伙夫甚至女兵都拿着刺刀手榴弹拼命了。
日军由于久攻不克,丧心病狂地使用重炮轰击洛阳,将城市大部分炸成废墟,炸死无辜老百姓近万人。
那么,为什么日军在1944年才占领洛阳呢?
原因如下:
第一,客观军事条件的不具备。
当时日军基本是沿着中国的铁路线进攻,而豫西当时只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没有南北方向的铁路。
而陇海铁路的北面,还是黄河天险!
日寇虽然可以将一部分军队强渡黄河进入豫西,但无法解决持续的物资运输问题。依靠黄河进行大量运输显然不靠谱,日军还是要控制南北方向的铁路。
兵无粮草自散,没有大量的军事物资,日军是无法在豫西立足的。
但当时陇海铁路和平汉铁路的交汇点是在郑州附近,而在1938年国民政府被迫以水代兵,掘开黄河造成泛滥,郑州、开封一代成为黄泛区。不但平汉铁路被冲段,这里的泛滥情况也不适合军事作战,一直等到1944年泛滥地区缩小日军才开始进攻。
所以1938年掘开黄河以后,日军被迫放弃南下进攻豫中平原的战役,直到1944年毁灭前一号作战才发动进攻。
那么,只有第一步先打下豫中保持南北的平汉铁路,第二步才能进攻豫西占领洛阳等地区。
因为第一步是1944年才开始做的,所以攻打洛阳只能在1944年开始。
第二,豫西易守难攻。
大家看看15军防御洛阳战役就知道。
15军是杂牌军,本来是横行豫西的土匪部队镇嵩军改编而成。
这支军队装备低劣,兵员素质也不高,在国军中属于二三流。
然而依靠官兵的作战意志加上洛阳附近极为复杂的地形,15军仍然能够坚守洛阳半个月之久,造成日军万人伤亡。
而豫西的地域辽阔,有2万多平方公里,几乎都是纵横的山地地形,非常适合防御。
后来日军从洛阳向潼关进攻,就在灵宝地区的山地上打了个大败仗,狼狈又退回洛阳。
日军不是三头六臂,也好评估仗好不好的,如果难度太大,他也不敢去冒险。
第三,豫西的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有限。
大家都知道,豫西自古贫穷落后,日军占领这里根本捞不到什么经济上的好处,甚至粮食都无法依靠当地自给自足。
就军事上来说,豫西是潼关的门户,也是陕西关中平原的门户,地理地位重要。
可是,日军根本就没有做出过占领陕西的计划,因为占领该省需要花费巨大兵力,还要使用大量兵力驻守,更重要的是不能改变抗战大局。
既然日军没有计划占领陕西,那么占领豫西就没什么军事上的意义。
抗战中,日寇对于洛阳人犯下了很多血债。除了1944年攻打洛阳时杀死近万洛阳无辜平民,之前不断轰炸这里。仅仅1940年,2月20日,日机108架轮番轰炸洛阳一天,国民政府礼堂(今青年宫)周围3平方公里内被夷为平地,死人以万计。
这还不算。1944年洛阳沦陷后,日寇在这里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尤其糟蹋了很多妇女。
网上有详细的洛阳保卫战记述,这里就不粘贴了。
1944年的洛阳保卫战是抗战时期极为惨烈的保卫战之一。守备洛阳的是第一战区第15军(军长武庭麟)、第14军第94师。15军又称“镇嵩军”,多为吸纳的洛阳周边绿林人员,战力强悍。
国军同日军的战斗是从争夺城厢而全面展开,西起谷水,东至老城,其中在青年宫和上清宫附近战斗最为惨烈。洛阳保卫战以国军退出结束,日军战死2万多人,国军战死4要多人。
洛阳沦陷后,日军认为他们大量士兵殒命与洛阳这个名字有很大关系。认为是因为“洛阳”这个城市的名字不吉利,觉得国名中有一个“日”字,而洛阳谐音“落阳”,就是落日,在意思上与日本国名相克,因此,日军进入洛阳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洛阳”改名为“福阳”,取福佑“日出”之国的意思。
日军改洛阳名为福阳,也根本不能福佑其残暴,日军已经是日薄西山,困兽犹斗,日军打过洛阳没多远,往西没有到函谷关就已经力不从心,更没有进入陕西,转过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个古都名字也改回了洛阳。
最后说一句,抗日战争时期,按战斗力和伤亡人数两项排名是:川军、豫军、赣军,湘军、桂军、鲁军。
真实情况是:日本鬼子不但攻占了洛阳,还嫌“洛”字谐音“落”不吉利,竟然把洛阳改名为“福阳”,可憎的很!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遗憾的是现在有些洛阳人掩耳盗铃,竟然说不知道这段耻辱史。
真实情况是日本不仅进攻并占领了洛阳,还在战后对洛阳进行了一场屠杀。而所谓日本侵华不敢占据洛阳,纯粹就是胡说八道。这种谣言之所以流传如此之广,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人对抗战历史并不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心理反差效应的影响——毕竟很多人非常愿意相信一群肆意作恶的屠夫竟会对某座城市产生尊重、热爱的心理。但实际上,一头凶狠的野兽哪会管这些?
事实上,在抗日战争时期,洛阳发生过一场惨烈的保卫战。镇守洛阳的是第15军,又叫镇嵩军,以及第14军94师。他们死战洛阳,损失惨重,最终还是因力量悬殊不得不撤出洛阳。此战日军伤亡两万人,我军阵亡一万人,被俘三千人。最终成功突围而出的只有两千名官兵,镇嵩军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洛阳多地还遭到了日军的烧杀掳掠。可谓是非常悲壮惨烈的一场恶战。没想到居然还有人传出日本不敢占洛阳的谣言。
这个谣言中提到日本侵华时之所以不敢占领洛阳一是因为日本尊敬大唐文化,而洛阳是唐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是因为日本尊重“洛”字,“洛”是日本的千年古都,因此不打带有“洛”的城市。乍一看好像有理有据,其实就是在放屁。日本文化界确实尊重唐朝,但关军人什么事?再者说了,唐朝文化关普通老百姓什么事?
就算他们再尊重中国的古代文化,但中国人民在他们眼里不过就是可以被奴役驱使的对象。当时的日本文化界甚至还搜山检海寻找日本才是中华正统的史料依据,妄图摧毁并重新构造中国的历史。日本人这么做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日本统治中国、奴役中国人建立理论支持,这才是法西斯的思维本质。抱有这样思维的日本人根本不会因城市名字中带个“洛”字就心生善意。
日本的千年古都倒确实被称为“洛”,说起来这也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毕竟洛阳做过多个中国王朝的国都,因此长期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人才习惯性将他们的古都称之为“洛”,而日本的各地的统治者进都城也会被称为“上洛”。日本在攻陷洛阳后,很快就叫洛阳改名为“顺阳”。剥夺洛阳的“洛”字,就是为了让日本的京都变成唯一的“洛”,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侵略。
另一方面日本也认为“洛”谐音“落”,日本的国名与国旗图案都与太阳有关,太阳也是他们的信仰之一,洛阳实在是不吉利,于是改为“顺阳”,意为顺应日本。后来又改名“福阳”,意为福佑日本。但总之不会再让这座城叫“洛”了。
直到1945年5月洛阳被光复后才改回了名字。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彼时日本想改造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编织、构建出了无数种令人作呕的说辞,但仍没能撼动古城洛阳的文化意义。希望今人不要被所谓猎奇的谣言所骗。
“日军侵华不敢占领洛阳”的讹传流传广,不过是因为网络上的一小部分人不顾史实,胡编乱造的传播诸如下图中错误的观点,诸如洛字在日本是尊贵的字等而造成的。
真实的情况是:1944年,日寇发动豫湘桂战役。日寇于5月9日进攻洛阳,至9月25日全面占领洛阳。
豫西沦陷后,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向豫西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寇占领洛阳后,一是因为日寇的国旗是太阳,忌讳洛阳城名字谐音“落阳”对他们不利,二是因为占领洛阳时,遇到了激烈的抵抗,所以日寇将洛阳改名“顺阳”,意为顺从日寇统治,后来1945年,日本内阁执行“大陆奴化政策”,应当时洛阳城内洛阳维持会和各界要求将“顺阳”又改名“福阳”。1945年9月,洛阳光复,恢复了洛阳城本来名字洛阳。
这段洛阳被迫改名的历史,记录着日寇侵略洛阳时,所犯下的罪行。我们不能由于日本的京都有个“洛”字,就吹嘘日寇对洛阳敬重,就否定了这段历史。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希望大家牢记此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切不可相信像图一网友的那些自嗨之言。
真实情况我都不好意思回答:洛阳失陷后,国军跑的比兔子还快,我二伯回忆说,日寇在后面追,国军在前面跑,枪炮声震天动地,呼呼直响,象刮风一样,有些树叶子都被震落,但互相根本没见面,国军跑到我老家一带稍做休息,然后继续逃跑,其间只死了一个团长的勤务兵,这个可怜的孩子只有十几岁,出发后又跑回村里拿团长丢下的皮箱,结果被流弹打死。
不是讹传,是误解!是断章取义。
正确的解释是:日军不敢攻占洛阳。如果一定要攻占,那就离败亡不远了。
事实不就是如此吗????
看看所发表的内容,不知道抛出这个断章取义的论题!出于什么动机?
我就是洛阳人,从小没少听老人讲当年抗战的故事,没有听过日军不敢占领洛阳的传闻,倒是有很多说日本打到洛阳就投降了的传闻,很多人也愿意相信。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日军占领洛阳是在1944年,确实已经接近抗战尾声了,当然,但凡有点脑子的都知道,这跟洛阳的名字没啥关系,倒是日军把洛阳改成福阳但是有可能跟名字有关系。
另外,在我小学的时候,学校发过一本偃师历史还是缑氏历史(洛阳下属偃师县城的一个小镇,在抗战时期是县城,后来因为京九铁路县城改成了偃师)来着。一本小册子,里边详细记载了日军侵略缑氏,就是当时的县城的历史,也印证了小时候村里老人讲的故事,当时日军的总部就设在我们镇上的泰山庙,这个庙到现在还在,小时候过年村里有庆祝活动这里是很重要的一站,平时也是谁都可以进,直到差不多二十年前才因为年久失修禁止一般人入内。书里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我倒是清楚的记得一个情节,是缑氏跟隔壁镇交界处一个村子十二个勇士伏击日军的故事,那个村子叫西官茅,十二个勇士拿着最原始的武器伏击日军,最后仅幸存一人。
另外还记载有皮定均将军的部队如果攻打泰山庙的历史,我们小时候每次进去玩也经常能听到看庙的老人讲当时的战况,还指给我们看墙上炮击的痕迹以及弹孔。。。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这段历史!
我们镇上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最有名的应该是唐僧的出生地,陈河村,还有武则天的儿子下葬的唐恭陵!!
侵华日军占领洛阳后就气运大衰,洛阳城防主力是本地的“镇嵩军”和川军两个师,中国抗日战场为数不多能达到1:1伤亡的战役,如果不是孤军奋战,蒋介石能给以后援,洛阳还能坚持的更久。
洛阳沦陷后,日本鬼子对城区采取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对宜阳等县区依旧是烧杀抢掠搞屠杀。虽然洛阳保卫战战况惨烈,双方战损都很巨大,但是日本没有完全执行屠城政策,大概率是因为日本的京都也叫“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