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六七八十年代就没有垃圾一说,为什么现代农村垃圾很多呢?
六七八十年代以前,不是没有垃圾,而是把垃圾转化成有用的资源,再次利用,而且利用的十分彻底,是真正的循环经济时代。
当时,家家都有一个粪坑,这个粪坑作为终极垃圾的发酵池,发酵过的垃圾就是优质农家肥,上到田里,提供作物养料。
循环经济包含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任何废物在当时人们眼里都是宝,舍不得丢掉。
粮食及其加工副产物,包括蔬菜,餅粕糠麸,除了人的食用。连涮锅洗碗的剩飯菜,都是养猪喂鸡的优质飼料。剩下的垃圾粪便进入粪坑发酵。
杂草及农作物秸秆,农村人先挑出优质的作为牲口飼料,再留下烧火作飯、生活取暖。其余铡碎连同牲口粪便、草木灰等一起放入粪坑沤肥。
人们穿的衣服,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然后把破旧衣服抹成厚片,做成鞋底样式,再千针万线纳成鞋底。穿坏的鞋还要卖给做草纸的做紙浆。
拆房子的建筑材料,老房土是优质农家肥,砖瓦是要保存再利用的。就连残砖断瓦都要用做房基中间填空。烧煤剩下的炉渣,一个用途撒到地里改良土壤。还有就是做成建筑材料。
当时还很少塑料产品,都是易降解材料。农村的垃圾发酵肥料,作物吸收养分后又成为土壤,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
六七十年代消费低的可怜,哪有什么丢弃的,全是穷的精光,和现在比,那时在坑里,现在是天堂!
农村六七八十年代为什么没有垃圾?凡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前几年农村垃圾很多?就是不说现在的人都很清楚。
首先要说的是,六七八十年代没有塑料袋,人们上街赶集买东西都是用手提包或是小篮子,不向现在买东西随时都有塑料袋,用完之后随手扔,塑料袋满天飞。
六七十年代农村社员都有自留地小菜园,社员喂猪产生的猪圈粪归生产队所有,个人不许用猪圈粪上自留地小菜园。社员每家挖一个小粪坑,把掃堂屋地面的垃圾,掃院子的垃圾,鸡粪,人粪尿和生活垃圾通通送进粪坑里沤制积赞,种地之前挖出来用作自留地小菜园的肥料。
记得我小的时候,母亲让我掃院子,所掃的垃圾堆在一起,把柴草捡出来放到柴草垛上,碎草放在灶台旁边,用来烧火做饭,剩下的碎土垃圾送到自家的小粪坑里。春天夏天的下午放学后,挎着篮子拿着镰刀,到地头沟边割青草交给生产队里,记工员按斤量记工分。秋天冬天的下午放学后,拿着铁锨背着筐头子,去大街上路边上拾粪,送到自家的小粪坑里,或者是拿着小杷挎着篮子到地头路边上拾柴草。
总之,在那个年代里,农村没有环卫工,没有专人掃大街的(只有地主四类分子一年掃一两次),大队干部也没有反复强调如何搞好街道卫生,各个村庄的大街小巷里,干干净净,清洁卫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化肥,地里缺少肥料,家庭做饭缺少柴草。
八十年代以后,分田单干,家家都有喂的猪,农民把垃圾直接倒进猪圈里沤肥,猪圈肥上自己的田地,大街上还是很干净。九十年代以后,化肥增多,农民不再沤制土杂肥了,烧火做饭的柴草也充足了,再加上塑料袋逐渐增多,大街上,路边沟里的垃圾逐渐增多,塑料袋随手扔,大街小巷里满天飞,农村脏乱差现象确实很严重。
现在不同了,最近几年,农村脏乱差现象大大改善。象我们这里的村庄,村民向村委交纳卫生费,各村都有环卫工,巷口路边有垃圾桶,每天晚上有垃圾车把垃圾运出去。农民自觉得把垃圾送到垃圾桶里,没有人再在路面上随意乱扔垃圾。村委每年定期清理路边沟,乡镇环卫上有专人检查村卫生状况。村子里再也看不到垃圾道处有,塑料袋满天飞的不良现象了,村民日常卫生习惯也得到良好的改善。
这话说对了!那个时候怎么没有垃圾呢?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强吗?答案是否定的!都穷的要死哪来的垃圾?一件衣服穿好几个人,大的穿了二的穿,最后实在不能穿了也会剪了做鞋用,补衣服用。吃的就更不会有扔的了,很多人连温饱都没有解决,谁敢把剩饭剩菜倒掉?你以为是现在哪,不爱吃就倒掉?衣服不爱穿就扔了?他们那个时候的人有那个条件扔吗?都还在温饱线以下掙扎哪!
以前的供销社,回收废旧坏的塑料凉鞋,四毛钱一斤,胶鞋底一毛三一斤,破旧烂衣服一毛一斤,还收鸡鸭鹅的羽毛,收牙膏皮等。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村里我是第一个寻找别人丢弃的鞋底子,洗干净,挑去供销社卖的,以前村里人都没注意供销社会回收这些废旧物品。大家知道我卖了一块七毛钱的旧鞋底破烂衣服后,都有点眼红了,甚至有的女人还说,你卖的旧鞋底还有我扔在塘边的呢?许多女人说再也不扔没法穿的旧的坏的鞋,她们也要攒一些去卖给供销社,好得一点钱。
以前的人和动物的粪便,用来做农家肥,剩菜剩饭喂鸡鸭,喂猪。种的破菜烂叶也都进了猪的肚子里,烧柴草的灰也用来当农家肥。
总的归纳起来,以前就是循环利用的好 ,有一星半点垃圾扔在野地也不明显。
现在的农村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好的衣服鞋子都扔了,有些村民为了家里干净,不喂鸡鸭,好多农村人都不养猪了。剩菜剩饭都倒垃圾桶,偏远农村村前的垃圾桶推满了垃圾,前两天远在广西的小弟告诉我,过完年到现在,运垃圾的人还没去他们那里拉垃圾呢,垃圾桶都装满了,一路过垃圾桶旁边,臭味难闻,真希望开垃圾车的快点把垃圾运走。
60,70年代的农村,生活简单且贫穷落后。家家户户一头猪一个猪圈。生活做饭木柴为主有一点点剩饭剩菜给猪当饲料了。做饭烧火余下灰也是农家肥的好原料。
那时没有白色汚染(塑料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年一头猪,剩饭剩菜喂猪就列刷锅水也喂猪了。猪围生产了农家肥。一年到头还会有个外块的收入。
现如今猪不让养了,剩饭剩菜厨余垃圾是农村的源头。塑料袋大量使用,白色污染满天飞。最最主要的还农村的人卫生习惯,人的素质,都没有形成良好习惯。垃圾随手丢。造成农村垃圾成堆。
建设美丽的新农村任重道远。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把农村的建设成美丽的家园!
提到垃圾最难消除的是混凝土,其次是塑料制品。80年代以前农村几乎没有塑料制品,水泥也很少用。生活垃圾旧衣服、鞋子、棉絮都有人回收。庄稼秸秆喂牲口,不能吃的当柴烧。农村基本上没有垃圾。
现在塑料制品多了,小食品包装、家电包装、购物袋等等,诸多包装内衬都是塑料,也不允许焚烧。再是现在的衣服鞋帽大多是人造纤维,不易自然分解,抛弃了就是垃圾。建筑垃圾也多了,拆弃的混凝土,装修的瓷砖,翻修的公路路面等。农业垃圾更是普天盖地,庄稼秸秆,树枝树叶,野草,到处都是。农药瓶子袋子。农村真成了花花世界了。
能吃得都吃了,人不能吃的喂猪,能烧的烧了,衣裳破了做鞋底子,其他的扔进猪圈造粪,当时又没有塑料袋之类垃圾,所以那时基本上没垃圾!现在相反,吃的挑剔了,各户不喂猪,不烧柴,自己不做鞋,不造农家肥,塑料袋等又很多,所以垃圾多了!
那年代,不是没有垃圾,而是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列举几个实例来说明:
一、先说衣着。布料、棉花之类都是凭票证供应,再加上经济不富裕,一套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缝缝补补,补丁叠补丁,实在穿不成了,又将烂布头做成鞋。而现在根本就没穿补丁衣服的,有的衣服穿上几水就当垃圾扔了。
二、再说生活。好些人家口粮不足,瓜菜半年粮,即使有点残汤剩饭,第二顿照样温了吃,实在吃不成了,又用来养猪,那有生活垃圾。如今,塑料袋子一堆又一堆,食品随便扔,就不用多说。
三、观念不同。现在家家用电用煤气做饭取暖,而那时却不同:做饭靠庄稼秸杆、树枝和山坡蒿草,取暖靠树叶乱草煨炕,凡一切能燃烧的生活垃圾无疑都变成了燃料。
我岀生在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不是没有垃圾,而是把垃圾当成肥料种庄稼了,我记得小时候,父母交待,走路看到碎布条条,鹅鸭身上掉下来的毛,都要捡起来,带回家里存着,碎布条条可以用米糊糊,把它糊起来,晒干做鞋底用,鹅鸭身上掉下来的毛捡回家,存起来可以卖钱,
那时候还没有塑料袋子,装东西用的基本上都是竹子做的竹篮子,即使烂掉了,也舍不得扔掉,留着当柴草烧饭,树上落下的树叶子,不是你家的树,你都无权去扫,因为这颗树落下的树叶子归这颗树的主人所有,
烧过饭的草灰,在六七十年代可是一个好东西,农村每户人家门口外,都有一个坑,专门把草灰和扫地扫的灰尘放到这个坑里发酵后,可是很好的肥料,生产队会用工分买你家这样的垃圾,撒到田地里,庄稼有了这样的垃圾肥料,长的可旺盛了,
就连猪、狗、牛在外面拉的屎,都有人去把它捡回来当肥料,
总的来说,凡是能燃烧的东西,包括野外的草根,树叶,牛粪……等等,都有人去把它捡回来当柴草烧饭吃,家里略微有好一点的柴草,除了盖房子用,剩余的都拿到集市上卖钱了,
所以啊!六七十年代,不是没有垃圾,而是那时候的垃圾都是很有用的肥料。
现在为什么垃圾多了呢?
现在烧饭不用柴草了,盖房子不用柴草了,种庄稼用的都是化学肥料了,而且家里用的全是塑料制品,所以啊!现在的农村就岀现了遍地都是荒凉枯萎了的柴草,塑料垃圾遍地都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