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崇祯没有最大的失误,朱由检从登基那天起,他就一直昏招百出,只有不断的失误。你要非挑最大的失误,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诛杀魏忠贤,袁崇焕。这俩确实都该杀,但啥时候杀,怎么杀,这就是帝王的手段了。帝王若是张嘴就杀,闭嘴就留,这皇帝你都能当,没有找到接替者,你就把大臣杀了,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家有内帑存银数千万,却让大臣捐钱救国。大明是你朱家的天下,你自己抱着金银珠宝,指望臣工给你捐钱救国?
一天连杀36位大臣,光首辅就杀了两个。朱由检别说当皇帝,做个九品主簿,只怕都不够格,完全没有管理常识。你顺利时候,你可以杀大臣,并且越杀你威望越大,但当你挫折时,即便大臣犯罪,你也只能好言安抚,这时候杀人,你只会被大臣集体反水,那汉隐帝刘承佑就是例子。
给大臣吃草料,却推崇狼性文化,殊不知狼是吃肉的。朱由检认为,大臣就该义无反顾的给帝王做牛马,即便没有任何利益。殊不知奴隶制度,都灭亡两千多年了,封建社会还抱有奴隶制幻想,真不知朱由检这书咋读的。
综上所述,崇祯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勤劳是评价农民伯伯的,从来就不是定义君主的标准,昏君越勤,亡国越快。
想想为啥宣统那么无能,退位后仍有那么多遗老遗少给他磕头,而崇祯那么勤劳,自缢时身边却只有一个王承恩
谢谢邀请。如果纵观崇祯皇帝的生平,从如何毁灭明朝的这个方面来说,我认为,崇祯皇帝没有失误,他圆满的完成了亡国之君的任务,将明朝彻底的毁掉了。
在崇祯刚继位的时候,他就铲除了魏忠贤的势力,使得大家对他抱有希望。可是慢慢的,他的无能、暴戾、偏执等缺点都慢慢显露了出来。他使出了一系列的昏招,失误频频。
在这些错误中,从还想挽救明朝江山的这一方面来说,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杀了陈新甲。这一举动,他既断了明朝的生路,又彻底让他失去了群臣之心,成了一个确确实实的独夫民贼。
陈新甲是当时难得的能做事的人才,他敢作敢为,比起那些尸位素餐的大臣强百倍。当时兵部被大家视为危途,但陈新甲却敢勇挑重担,承担起兵部的重任。
在当时的明朝,面临最大的战略难题就是被迫要两面作战。明朝对外要面对满清,对内又要镇压农民军。而明朝实力不足,不能同时应付两个战线的作战。
所以,当对农民军占上风的时候,满清发动攻势无法抵挡。当抵挡满清时,农民军死灰复燃,纵横中原。这使得明朝的那点兵力左支右绌,疲于奔命。
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解决一方,然后再解决另一方是为上策。明朝对农民军是没有商量的余地,那么就只能从满清皇太极一方下手了。
皇太极当时并没有入主中原的打算。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战争的压力也给满清造成极大的危害。
由于明朝的经济封锁,满清的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难以调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皇太极侵略了朝鲜。但是虽然降服了朝鲜,可所得的物资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满清的需要。因此,为了稳定满清的统治,皇太极有和崇祯议和的意愿。
崇祯将议和的任务交给了陈新甲。经过双方的协商,皇太极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双方有了议和的希望。但是,天不佑明朝,在最后关头,出了差错。
陈新甲的书童把双方议和往来的文件当成塘报交给了外人,使得天下皆知。这样一来,舆论大哗。明朝那些言官交章飞劾,把这个议和与南宋秦桧议和相提并论。
在这个时候,崇祯不敢担起责任,不敢承认自己知道议和的事。他拿陈新甲出气,以擅自议和的罪名杀了陈新甲。与满清议和当然也再无可能了。最后,明朝灭亡在满清和农民军的夹击之下。
这件事,崇祯宣告了自己和明朝的死刑。首先,和议不成,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次摆脱两面作战的机会,再也无力挽回局势。
危害更重的是杀了陈新甲。当时大家都知道这件事背后的主使人是崇祯。在得知议和的事情后,言官弹劾是他的责任,无可厚非。但是,崇祯却不敢承担责任,反过来推诿卸责,甚至杀了为他卖命的陈新甲。这样一来,崇祯就失去了所有臣子的信任。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议和成功的话,消息就不会泄露了吗?到那个时候,崇祯就不会遇上弹劾了吗?如果那时崇祯遇上弹劾就会是什么样的态度,难道他就不杀陈新甲了吗?
大家都不是傻子。从这一件事上,大家看透了崇祯的丑恶的真实嘴脸。他就是让人去给他干脏活,在达成既定事实之后,看风色行事。如果没有人说话就过去,如果有了麻烦,就让那个给他办事的人承担责任,卸磨杀驴。明朝的大臣都不是傻子,为了大明的天下可以牺牲自己,可是这样的牺牲是谁也不愿意的。为什么非要为了彻底自私自利的崇祯去身败名裂,自寻死路呢?
有一句话,“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至此以后,大家再也不和崇祯合作。整个朝廷上上下下都视天下事为儿戏,等着改朝换代。崇祯再上窜下跳,也没有人把他当回事了。到最后,连外放当官都没有人去,崇祯只得靠抽签决定。
到了李自成的兵锋直指北京的时候,崇祯想要南逃南京。可是大家都以陈新甲的下场为戒,根本就不理睬崇祯的暗示。崇祯想要让大臣出头劝谏他迁都,可是大臣们都假装不明白他的意思,谁都不出面。
因为大家不想象陈新甲那样,自己出面让崇祯逃走得了性命,可是将来崇祯把丢失北部江山的责任推到自己头上,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为了崇祯而死,实在不值得。这是大家的统一认识。
最终,崇祯没有跑成,吊死煤山。他痛恨天下所有人,因此干脆毁掉这个江山。他留下所有中央机构,留下太子,使得满清得以利用政府机构执政,南明群龙无首。这样,明朝彻彻底底的亡国。
崇祯临死前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都是被群臣所误。可是,他的所作所为,正是表明了他就是亡国之君。如果他是个没有主见的庸君昏君,明朝也不会灭亡那么快。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崇祯皇帝是大明的亡国之君,却又是一个真正节俭和勤政的皇帝。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们对崇祯皇帝在位十几年的得失做了海量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失误也是众说纷纭。最主要的有一下几种:
1. 不该裁撤驿站,让李自成失业。
2. 不该任用孙承宗,在辽东大修堡垒,耗费了宝贵的财力。
3. 不该杀袁崇焕,自毁长城,等等。
笔者认为这都不是他最大的失误,因为这都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明朝政治的根基已经糜烂,北方残破,局势已经没有扭转的可能。即便没有上述情况出现,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北京还是保不住。
崇祯最大的失误在战略,是没有审时度势,坚决抛弃残破的北方几省,把西北和中原的饥民丢给对手。迁都南京,仿效南宋,依托长江天险,巩固江淮半壁。有崇祯这个执政十几年的正统皇帝在,就不会有北京沦陷、崇祯身死之后的江山无主的局面。也不会再有福王vs璐王拥立之争,马世英乱政和左良玉”清君侧”等严重的内耗行为发生。
在江南稳定局势之后,在想办法诏安退往湖广的大顺和大西军余部。依托相对富庶的南方,练兵备战,和清军长期对峙。我不相信饿殍遍地的北方数省能支撑清军在关内的长期占领和征战,没有海量的江淮和湖广的粮食供给,多尔衮的铁骑在北方只能吃人肉。
最大的失误就是死要面子。不愿意跟后金妥协求得外部和平,从而陷入内外两线作战。造成事实上的后金和农民军在战略上相互呼应,明朝军队疲于应付。
这就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刚刚把后金打发走,后院又起火。国内镇压农民军刚有了一点成效,后金军队又开始进攻。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最后导致政权灭亡。
明末的问题众多很难解决,非雄才大略之主不可为之。而崇祯皇帝虽然也是一个比较励志的人,但他17岁即位当皇帝,一方面过于年轻,非常缺乏政治经验,另一方面,明朝对皇子的教育远远比不上清朝。崇祯皇帝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治国理政的能力教育。
按照我的理解,明朝如果想避免灭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狠抓吏治,强化组织保障。
朝廷内部要进行大换血。针对明朝末年官场生态环境的恶化。要采取铁腕手段,大力镇压一批朝廷内部的政治老流氓。对一些腐败无能的官僚,要逐步加以清洗。
崇祯皇帝杀魏忠贤,不能说杀得不对。但最大的问题是杀了魏忠贤,谁来主持大局?杀了以后怎么办?杀了以后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什么?这些崇祯皇帝都没有考虑,他就是觉得魏忠贤该杀,先杀了再说。
魏忠贤确实很不好,但他毕竟把这个场面撑下去了。崇祯杀了魏忠贤,当时爽是爽了,但杀了之后,他又没有能力处置复杂的政治局面,造成国内形势更加糟糕。
所以光杀一个魏忠贤还远远不够。必须要逐步清理国内的那些政治老流氓。或杀或撤职,迅速立威。
大力培养,提拔年轻干部。要慧眼识珠,发现挖掘优秀的年轻人才。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提拔一大批愿意为国尽忠,拯救危局,思想上和行动上,各方面都能和皇帝保持高度一致的、有较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年轻干部。
通过打击腐朽势力,提拔新生力量。为实现帝国中兴提供组织人员保障。这一点崇祯皇帝远远不如宋高宗赵构。赵构在很短的时间内,凭借自己皇子的身份登基,迅速组织起了自己的一套健全的班子,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比如包括岳飞在内的中兴四将。
二、力求外部和平。
崇祯皇帝必须要搞清楚,绝不能同时陷入两头作战。但他偏偏就是拎不清这一点,他偏偏就不能放低身段,和后金政权进行平等对话。他也不愿意出于政策考虑的需要,对后金政权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
“攘外必先安内”。历来的统治者都非常强调这一点,这句话听起来非常不好听,但一个政权想要生存下去,国内不安定,整天兵荒马乱,还要想去抵御外敌,无疑是痴人说梦。
所以,崇祯皇帝必须要放下架子。尤其在国内形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更要放低姿态。不到万不得已,不与后金产生军事冲突。主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与后金的矛盾和冲突。
要派出得力的谈判人员,和后金展开平等对话。做出必要的让步,不惜给他一定的好处,从而把他稳住。就算是出点血,毕竟和战争相比,其损失要少得多。比如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看上去好像宋朝给了辽国一点岁币,但这点钱和战争的开销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同时由于宋朝的经济发达,在两国之间边境贸易中,又把这个钱赚回来了。
因此,对于后金只能是暂时采取守势。让他暂时得到眼前的利益。等到国内问题解决了,再来解决后金问题。按照明朝的实力,只要国内问题解决,后金根本就不是问题。
三、国内要剿抚并用。
首先对国内的灾荒地区,要高度重视救灾工作。综合采取赈灾,安抚,移民等政策,安抚国内。对于口粮无法保证地区,可以迁徙灾民参与戍边。
政治、经济、军事手段齐下。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农民军问题。对于已经扑灭的农民武装,要给其出路。千万不能让这些人没有饭吃,最后又再次拿起武器造反。
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内自然灾害严重,由于组织领导不力,没有能够组织民众齐心协力抗灾,反而是自己内部打得一塌糊涂。从而让后金政权渔翁得利。
明朝军队单独对付后金,或者单独镇压农民起义,都不是问题,完全可以应付。但在国内经济形势一片糟糕的情况下,让明朝军队同时两线作战,这是明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只能是先解决国内,再来和后金秋后算账。
崇祯帝最大的失误就是不懂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造成这个失误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崇祯帝的性格多以且刚愎自用。
崇祯登基以后就办了一件错事,他彻底清理了魏忠贤的阉党集团,在这不是为魏忠贤洗白白啊,魏忠贤虽然为人嚣张跋扈,阉宦出身,党同伐异,血腥残暴排斥异己,但是魏忠贤为人确实如木匠皇帝天启帝临死时所说,“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至少魏忠贤不会把国家往完蛋了上带,魏忠贤在天启时代曾经力排众议,大胆启用辽阳战败以后饱受谗言诋毁的熊廷弼,果断罢免宁锦大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不计私怨推荐孙承宗、赵南星等一批直臣能臣,可以看出魏忠贤在一定程度上是忠于国家,有一定的原则。
也就是说阉党集团未必都是坏人,东林党人也未必都是好人和能人,所以崇祯上台立刻诛杀了魏忠贤是一件错误决定,一竿子彻底把阉党集团全部打死,东林党是得势了,可是结果呢,中央内部更加混乱,你争我斗,最终把本身就已经腐朽的大厦彻底摧毁。也难怪司礼大太监曹化淳在李闯攻克北京时感叹“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从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明如果崇祯可听从天启帝的临终遗言,慢慢从魏忠贤手里收回皇权,或许大明王朝还能挺下去。
然后就是崇祯帝始终不明白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之前崇祯比较信任袁崇焕,但是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之后,崇祯帝开始猜忌袁崇焕,而袁崇焕私下与满清议和,更让崇祯帝忍无可忍,终于杀了袁崇焕。
这就让他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了,实际来说在崇祯元年全国就已遍布起义军,起义军在天启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崇祯登基后想靠杀魏忠贤收拢人心,结果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袁崇焕见此之势决定和满清议和,走攘外必先安内的路,先收拾了国内的起义军,再与满清决胜负,但是崇祯根本就没想通过这道理,他之前在袁崇焕吹牛逼的时候选择了信任袁崇焕,可是在袁崇焕做出正确决策时他又开始猜忌袁崇焕,最终杀了他,也把大明王朝给彻底扼杀了。
杀了袁崇焕以后,明朝就一直陷入了两条战线的情况,一面要剿灭农民起义军,一面还要对抗满清,再强的国力面对如此情况也会被拖垮,更何况是已经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
再之后崇祯好像明白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想到了先议和剿灭农民起义军再消灭满清的思路,但是满清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局势比崇祯看得透多了,所以他们绝不会和崇祯议和,满清收拾完了朝鲜半岛下一步就是入主中原了。
所以崇祯之死一点不冤枉,他虽然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是他的思路完全是混乱的,他看不透局势,外加一系列的失误操作,明亡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袁崇焕不该私自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现在在朝鲜境内),丧失了一支牵制的力量,导致清皇太极一路打到了北京,虽然是袁崇焕打退了清兵,但是崇祯惊魂未定,轻信了谗言和皇太极的离间计,凌迟处死了袁崇焕。
袁崇焕虽然有错,但却是战功显赫,难得的将才,这是失误之一,还有就是一登基就收拾了阉党魏忠贤,东林党泛滥成灾,政治平衡没玩好。两大败笔,无人可用,闯王破城,崇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