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嘉靖帝为什么要杀夏言?你怎么看?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8关键词:嘉靖,夏言,嘉靖帝

嘉靖帝为什么要杀夏言?你怎么看?

点赞1、固原市 网友:白雪飞龙

刀越磨越硬,越磨越快,并不是什么好事。

嘉靖朝的内阁首辅夏言就是这样一把刀,他是靠两点在大明朝堂上崛起的,一是与宠臣较量,二是揣摩嘉靖的心思。

嘉靖刚即位时,兵科给事中夏言就上疏,希望皇帝上朝以后在文华殿批阅奏疏的同时,能够召见阁臣当面作出决定,“不宜谋及亵近,径发中旨。”

这个建议得到了嘉靖的“嘉纳”。

一击即中后,夏言一发不可收拾,又连续七次上疏,建议嘉靖改革“后宫附郭庄田”,限制后宫及皇亲国戚的利益,奏疏写的掷地有声,朝野传颂一时。

由此引得嘉靖的欣赏与重视后,嘉靖九年,夏言抓住嘉靖的一个心理(由于“大礼议”而怨恨与他对着干的群臣,很想通过改革礼仪制度来彰显自己不容置疑的帝王权威),提出“祀典”建议——改变祖宗旧制,分别祭祀天、地、日、月。

对此,朝臣大多表示反对,此前靠“大礼仪”发迹的宠臣张璁(cong)也在反对者之列,但嘉靖却因此格外眷顾于他。

夏言的这一系列举动,是献媚迎合吗?

是。但与小人的献媚迎合不同。

这一点很重要。

小人献媚迎合往往是越献身段越软,越圆滑。而夏言觉得自己靠的是思辨才华,所以他越是得逞,骨子里越自负,越骄纵。

仗着嘉靖的眷顾,随后夏言便与宠臣张璁展开了较量。

因为张璁“自伐其能,恃宠不让”,嘉靖有意要制约他,加之张璁为朝中士大夫憎恶,几次较量下来,夏言大胜,声望与日俱增,官阶也由给事中升为少詹事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经筵讲官。

夏言这个人气度不凡,眉目疏朗,胸前美髯飘拂,嗓音洪亮,说话不带乡音。每次经筵开讲,嘉靖都全神贯注,异常欣赏,流露出“欲大用”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夏言明白,要想攀高楼,登顶峰,还必须不断地揣摩嘉靖的心理。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这一阶段的夏言很会拍马屁,嘉庆每次写诗,送给他看的时候,他都要写诗迎合,然后再把嘉靖的诗作制成碑刻送还回去。此外,他时时刻刻窥视帝旨,每次“奏对应制倚待立办”,一副忠心卖力能臣的架势。

这一套手段对嘉靖很管用,不久他即得到嘉靖赏赐的一枚银质印章,上刻“学博才优”四字,使用此印章,可以“密封言事”。

毫无疑问,这是嘉靖要大力提拔他的政治信号。

随着张璁、方献夫相继离开,皇子的诞生,嘉靖对夏言愈发倚重,很快就给了他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的荣誉头衔。

嘉靖十五年,夏言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此时,李时虽为首辅,但决策大权却操于夏言之手,此后入阁的顾鼎臣,又一向以“柔美”著称,不敢对夏言持异议,不过“充位”而已。

经过短暂的微妙过渡,嘉靖十七年十二月,夏言终于官场登顶,出任内阁首辅。

嘉靖用人有个标准——“不欲臣下党比”,夏言揣摩到这一点,时刻注意标榜自己“不党”的操守。

然而,先恃才敢为,后孤傲自负,极其高调嚣张的夏言忽略了一点,在官场,当一个人有致命缺点的时候,一定会有致命的敌人。

夏言的这个致命敌人就是严嵩。

严嵩虽然比夏言晚六年进入内阁,但却比夏言早十二年得中进士,官场资历实属深厚。但夏言却因为自负嚣张,从不把具有险恶野心的严嵩放在眼里,而严嵩在未寻到攻伐机会前,却是另一副模样,颇懂得忍辱负重,韬光养晦,面对夏言时,他事事保持恭敬的态度,阿谀奉承,唯唯诺诺。

对此,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如子之奉严君”,好像儿子对待严厉的父亲一样。

而夏言呢,丝毫没有察觉到隐藏在身边的致命危险,不仅如此,因为得势后的极度自负傲慢,夏言对嘉靖也不像先前那样恭顺,尤其对嘉靖沉迷道教玄修,他十分不满,并且有刚直不弯的对抗之举。

嘉靖喜欢穿道袍,戴香叶冠,善于阿谀奉承的严嵩之流会以同样的装扮来讨好皇帝,但夏言却直言“非人臣法服”,有失朝廷体统,拒不跟从,一如既往地身穿朝服。

嘉靖对此十分不满且有厌恶心理,认为这是夏言对他的“欺谤”。

嘉靖二十一年六月,嘉靖借口“天雨伤禾”,亲笔写了手敕,历数夏言“欺谤”、“舞弊”等罪状。严嵩乘机离间,在嘉靖面前,一面顿首,一面泪如雨下地控诉夏言欺辱属下的种种恶行。

嘉靖大怒,不久即将夏言罢官。

夏言罢官后,嘉靖开始把严嵩看作亲信,而严嵩迎合上旨更胜夏言一筹,因写得一手好青词,他越发地受到嘉靖青睐,并很快以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进而又成为内阁首辅。

但嘉靖是个很会操控朝臣的帝王,隐约发觉严嵩过于专横后,他又以一封亲笔信将夏言召了回来,对严嵩加以制衡。

遗憾的是,夏言官复原职后,依然固我,不仅锋芒俱在,而且不拘小节。

举两个例子。

当时阁臣照例有“上官供”,也就是皇帝赏赐的工作餐,严嵩是恭恭敬敬地吃“上官供”,夏言却从来不吃,而去独自享用府中送来的奢侈美食。

内阁加班,嘉庆经常派太监去夜探阁臣动静,夏言全然不顾这些,只要手头事毕,他便从容酣睡,而严嵩却每每挑灯苦干,为嘉靖写青词。

《名山藏》中提及的一个细节更能说明一些问题:嘉靖派太监来见夏言,夏言以首辅自居,从来将太监视同奴仆。严嵩则不然,见到太监,不仅亲切握手,款款请坐,而且还要把黄金塞进太监的衣袖里。

人有时候是被环境杀死的。

见夏言在朝中越来越势孤,严嵩索性勾结锦衣卫头目陆炳,公然陷害陕西三边总督曾铣,并借此诬称夏言收受曾铣贿赂。

嘉靖闻讯大怒,立刻削夺夏言官职。

起先,嘉靖对夏言并没有萌生杀意,但严嵩却在这时添了两把向夏言索命的暗火。

他暗中派人在京城散布流言,说夏言“心怀怨望”,一向不戴香叶冠是“为朝廷计”,不是为自家计。

完了,他给嘉靖写了封秘密奏疏,用汉朝皇帝杀翟方进的旧事来影射现实,促嘉靖下定处死夏言的决心。

嘉靖二十七年三月,夏言正在回乡途中,见到嘉靖派来的锦衣卫,他惊慌失措地从车上跌下,长叹一声:“吾死矣!”

这一叹,十分地苍凉!

四月,夏言被关入锦衣卫镇抚司诏狱,他向嘉靖伸冤,但结果换来的却是绑赴西市斩首,妻子苏氏流放广西。

堂堂内阁首辅,未有谋反大罪,亦不是贪官奸臣,最后竟然遭到“弃市”。

可见嘉靖之昏恶,严嵩之阴毒。

当然,这一官场悲剧也有夏言自身的问题,自造险境,不懂如履薄冰。

又或者说,性格决定命运,尤其环境不善不智的时候,更是如此。

点赞2、株洲市 网友:孤嶼i

嘉靖被称为明朝最聪明的皇帝,因为这哥们把权谋之术玩出了新花样、新高度。

他一个人躲在深宫之中长达20年之久,却能把手底下那帮人精一般的大臣们玩得团团转。在他手底下,有能力的人数不胜数。

我们通过《大明王朝1566》知道的人就有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陈以勤、李春芳、严世蕃、徐有贞、赵贞吉、胡宗宪等等。

其实这些人只是嘉靖皇帝生涯中,下半场表现比较突出的人。在嘉靖皇帝生涯的上半场中,也有一批比较优秀的骨干分子,夏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夏言这个人,一个字:绝!

明朝实行户籍制度,农民的后代永远都是农民,军人的后代永远都是军人。夏言他们家是军籍,也就是说,不出意外夏言长大了就得去扛枪打仗。

问题是夏言的脑瓜子倍儿灵,是个读书的天才。这孩子要是去扛枪打仗,岂不是白瞎了?所谓学而优则仕,夏家自然希望夏言能够读书考进士,继而做官。

而且如果夏言能够做到兵部尚书,那他们家就可以脱离军籍了。于是夏言读书别提多卖命了,最终在正德十二年,36岁的夏言终于高中进士。

考中进士以后,别以为他就能平步青云了,这哥们年纪其实已经不小了,所以想要做到兵部尚书,只有另辟蹊径,于是乎他成了一名谏官,也就是专门挑刺儿的人。夏言做了谏官以后,绝招频出。

绝招一,建议嘉靖革除正德时期的弊政。

嘉靖皇帝刚登基,夏言就发现机会来了!他明白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积极上书,希望嘉靖革除弊政。嘉靖那叫一个高兴啊,全都给办了。

为啥?因为革除的是他堂兄朱厚照时期的弊政,换来的是嘉靖皇帝自己的新时代。


绝招二,不畏权贵的态度,赢得嘉靖的赏识。

夏言就这么走入了嘉靖皇帝的心中。你以为夏言只会拍马屁?那你就错了!夏言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从来不拍马屁,可他的建议却能让嘉靖乐呵。

比如说夏言曾经多次上奏,希望限制后宫和皇族们的庄田利益,这是在跟老朱家斗法啊,结果呢?嘉靖帝别提多高兴了!为啥?因为当时的皇亲国戚都是朱佑樘、朱厚照留下的人,他刚登基后宫能有多少累赘呢?于是嘉靖果断准了!

绝招三,破坏旧制度,为嘉靖立威。

尝到甜头的夏言,主动上书,希望嘉靖能把天地分开祭祀,也就是破坏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事儿可把朝臣们给气坏了,大家纷纷反对,其实谁也不知道,嘉靖帝就是要这么干!

嘉靖刚登基的时候,就为了“大礼议事件”跟朝臣们对着干。现在坐稳大位以后,又想着破坏旧制度继而可以进一步让自己凌驾于群臣之上。夏言此举显然是戳中了嘉靖的小心脏。天坛和地坛就是这么来的。

绝招四,无招胜有招。

夏言和内阁首辅张璁是死对头,但是张璁起家比较早,他恨透了新上来的夏言如此受宠,所以找了各种机会来打压夏言。

结果呢?夏言完全不接招,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做官做事,压根就不理张璁。甚至面对张璁的公然诬陷,夏言也只是否认,却不做过多的解释。

结果嘉靖一查之下,张璁这家伙太不像话了,咋能如此重伤我们的夏言大帅哥呢?于是张璁就这么被夏言干掉了。

没多久夏言就从谏官摇身一变,成为了礼部尚书。好家伙,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1年时间而已,堪称历史之最。


二、严嵩的出现,导致夏言失宠了。

夏言很快就进入了内阁,而且在内阁中说一不二,没办法,人太红了,哪怕没成为内阁首辅,其他阁员也不敢小看他,没多久内阁首辅李时挂了,夏言成功升任内阁首辅。

一直到嘉靖十八年,夏言都非常受宠。可是从这一年开始,一个叫严嵩的人,看出了夏言的套路,于是也开始有样学样,逐渐进入了嘉靖的视线当中。

严嵩领悟到了夏言做官的精华,所以他也试着把马屁拍出了刚正不阿的味道来。结果嘉靖还真的吃这一套,立马开始喜欢严嵩。

至于夏言,由于嘉靖“移情别恋”,所以过去不犯错的夏言,现在做什么似乎都能挑出毛病来,甚至因为迟到一会儿,差点儿被嘉靖赶回家养老。

迟到被赶走一次,奏疏里有错字被赶走一次,嘉靖看星象发现不对头,莫名其妙又赶走夏言一次。总之人家烦你的时候,要赶你走是不需要其他理由的。

严嵩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是推波助澜,结果严嵩就这么取代了夏言,进入了内阁。而夏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家养老。


三、巅峰对决,夏言终究不是严嵩的对手。

嘉靖二十四年,嘉靖发现严嵩这家伙太贪婪,而夏言又太可怜了,所以就把夏言给召回来了。结果夏言一回来,立马凌驾于严嵩之上,开始打压严嵩,并且一反常态地排除异己。

过去夏言是以敢说话而闻名天下,现在夏言却不允许手下人乱说话,否则直接被赶走,吓得言官们瑟瑟发抖。

不光言官们害怕,就连严嵩也很害怕,他知道,不彻底打垮夏言,自己是没有好日子过的。于是严嵩开始布局了。

  1. 第一,严嵩收买了嘉靖身边的一堆宦官,让这些人在嘉靖耳边一直夸赞严嵩,同时贬低夏言。时间长了,嘉靖自然对夏言产生了反感。
  2. 第二,嘉靖皇帝喜欢写青词的大臣。每当夏言写的青词,得不到嘉靖的赏识时,严嵩就非常努力地写好青词,从而获得嘉靖的青睐。
  3. 第三,夏言主张收复河套,这是跟严嵩商量过的,严嵩没有表示反对。可嘉靖却不愿意这个时候收复河套,所以严嵩找准机会,果断上书反对收复河套。同时称夏言为了收复河套做了很多努力。夏言被严嵩这操作给吓呆了,此时嘉靖已经怒了。

显然,此时的嘉靖对夏言已经非常失望了,甚至认为他有胁迫君主和群臣的嫌疑。所以再次把夏言给赶走了。


意识到危机的严嵩明白,夏言不死,还是有复出的机会。于是严嵩再接再厉,妙招频出,直接把夏言给搞死了。

  1. 第一,严嵩让人散布流言,说夏言在回家途中,一直埋怨嘉靖皇帝。
  2. 第二,严嵩弹劾负责收复河套的曾铣战败不报,有贪污军饷的嫌疑,且贿赂过夏言。曾铣是夏言力保之人,事情落实以后,嘉靖大怒,下令逮捕夏言。

这么一搞,夏言的死罪就算是落实了。尽管夏言一再陈述,这是严嵩在捣鬼,可嘉靖就是捂着耳朵表示:我不听,我不听!最终67岁的夏言被杀。


总结:只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

严嵩虽然是个奸臣,可夏言在做官的过程中,难道就是青莲一朵吗?当然也不是。他重新上台以后,力压严嵩,排除异己,重用心腹,本身也触碰了嘉靖的底线。

而且昔日那个稳如泰山,斗倒张璁的夏言,到了晚年遇到严嵩时,却慌不择路了。这使得嘉靖觉得夏言真的理亏。反观严嵩,已经学会了夏言那套稳如老狗的坐姿,以无招胜有招。

参考资料:《明史》

点赞3、德惠市 网友:灼日狂阳

夏言在明代历任内阁首辅中有两个“最”:

一是,夏言从一个正七品的言官升到正二品的礼部尚书,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升迁之快是史无前例的。

二是,夏言是唯一一个被公开斩首弃市的内阁首辅,下场非常悲惨。

当初恩宠时有多么无以复加,最后抛弃时就有多么狠绝无情。

夏言一直都没想明白,圣宠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他到死时还以为他只是被严嵩陷害的。

夏言出生于官宦家庭,聪明,书读得特好,十八岁就可过目成诵,是以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

夏言虽然是江西人,但因出生在北京,说了一口地道的官话。

有一次,夏言在浙江随父亲寓居时,学了几句方言,遭到父亲严厉的斥责。

父亲说,“多少前辈因为不会说普通话,根本无法参与经筵,为皇帝讲读,你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怎么不知道珍惜呢!“

在父亲心里,夏言性格刚直,谈吐又好,将来做个给事中纠劾政事,或是做个翰林为皇帝讲读是最好的了。

当然父亲还有个小私心,在皇帝身边办事,将来熬到尚书之位,就可以免除他家世代的军籍,这是明朝的硬性规定。

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夏言的学业进步迅速,“举业之暇,留情诗赋,挥笔数千言立就”,连父亲的应酬文字,夏言也全部代劳。久而久之,竟使夏言在江浙一带小有名气。

不得不说,夏言将来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升迁,父亲至少有一半的功劳。

如父亲所愿,夏言进入官场后不久,便擢升为兵科给事中。

此时嘉靖皇帝刚刚即位,夏言第一封谏言,就是建议皇帝下朝后,依然能”亲贤臣,远小人“。

而后夏言又奉命查革冗员、查勘庄田。期间共裁革官员3199人。查勘顺天府等周围土地20余万亩, 退还侵占民田2万多亩。

这个时期的夏言勇于任事,积攒多年的抱负之心火热,干劲十足,不畏强权,查看百科里夏言的许多政绩也多是出于这个时候。

但真正让夏言平步青云的并不是他的政绩。

嘉靖九年正月十五,新年开朝第一天,作为一个合格的言官,夏言给皇上呈上了新年第一个建议。

夏言建议恢复皇帝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的典礼。

这是自周朝就流传下来的国家大典。每年春天由皇帝挥动第一下锄头,由皇后投喂第一片桑叶,代表着统治者以身作则劝课农桑,又有向农神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之意。

这项建议虽比较常规,但嘉靖皇帝看后却格外兴奋。

自嘉靖经历了大礼议斗争后,在礼学方面颇有涉猎,他发现目前大明采用的天地合祀之礼不合古法。

按照周礼,祭祀天地是分开进行的,冬至日在南郊祭天,夏至日在北郊祭地。

朱元璋建国之初,本是沿用周礼,但洪武十年,天灾频发,朱元璋认为是分祀天地造成,便把分祀改成了合祀,一直沿用至今。

嘉靖认为合祀有违周礼,对天帝不够尊敬,他想把合祀改回分祀,但他也知道贸然改变,相当于变更祖制,可能会遭到朝臣反对。

于是,嘉靖想先试探了一下大学士张璁的意见,张璁可是在大礼议中以一篇奏疏让所有吵着“认伯为父”的人都闭了嘴的牛人。

嘉靖以为张璁这位礼学专家肯定会支持自己,遵从古礼,万万没想到张璁却认为,现在祭祀的形式也不算违背周礼,况且改变祖制确实不太好。

嘉靖又去问了礼部尚书李时的意见,李时也不赞同。还是不死心的嘉靖,又用占卜的办法请示太祖,结果还是不行。

就在嘉靖泄气的时候,夏言的奏疏出现了!虽然夏言的建议并不是分祀天地,但却与南北郊之礼有关。

嘉靖非常兴奋,一面同意夏言的建议,立即在北郊建造亲蚕礼的祭坛,另一方面把自己分祀天地的想法透露给夏言。

夏言体察到圣意,知道皇帝不好先张这个口,需要有人替皇帝说话,作为臣子自当为皇帝分忧。

于是,夏言马上上疏,请求分祀天地。

不出所料,果然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夏言既然了解嘉靖的心意,便无所顾忌冲在前面与群臣论战。

而嘉靖呢,躲在后面观察群臣的反应,偶尔出来表扬一下夏言的论点,还将反对最强烈的霍韬下狱。

皇帝态度如此强硬明确,群臣不得不同意改合祀为分祀。

自此夏言开始平步青云,不仅时常为嘉靖讲解经史,还成了嘉靖新的礼学顾问,帮嘉靖重新制定了先祖的祭祀礼仪。

夏言的个人优势也充分地发挥出来了。夏言人长得帅,口齿洪亮,讲读时不说方言,尤其文采特别好,常常唱和嘉靖的诗作,写的青词更是令嘉靖十分满意。

嘉靖看夏言也是越看越喜欢,从侍读学士,提拔到少詹事兼翰林学士,从礼部左侍郎,提升到礼部尚书。

到了嘉靖十五年,夏言加太傅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正式入阁。

人在显贵后,往往容易沉迷其中,迷失自我。

夏言自从获得盛宠后,经常出入王侯公卿的饮宴,他的诗词中也流露出优越感和得意之情。

加之,嘉靖时时赏赐,处处关怀,让夏言有一种与皇帝甚为亲近的错觉,侍君时就没那么恭敬谨慎了,这显然是为臣的大忌。

嘉靖十七年四月,夏言陪同嘉靖拜谒皇陵,途中他的帐篷起火,还烧了武定侯郭勋和大学士李时的帐篷。夏言没有独自承担责任,反而是和郭勋、李时一同请罪,被嘉靖毫不客气地责备一顿。

嘉靖十八年五月,嘉靖巡幸大峪山,夏言伴驾去迟了,嘉靖大怒,斥责夏言怠慢无礼。

嘉靖曾赐给夏言一枚银印,密疏上奏时用,夏言忘记用了,嘉靖也非常生气。

嘉靖十九年八月,皇太后去世,夏言在太子丧服礼制的奏疏中,使用了错别字,又被嘉靖一顿骂。

这些看起来都是一些小事,怎么嘉靖如此在意?

嘉靖在执政的四十五年期间,他的表现是两极分化的。在前期,嘉靖也是一个“锐志中兴,以明圣述为己任”的勤政有为之君。

不过,随着嘉靖帝位稳固,锐意进取的心也逐渐减弱了,而且嘉靖身体一直不太好,他从小生在南方,对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很不适应。

嘉靖自即位以来,每到冬季,都会感冒,后来又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每年病的时间也越来越久。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使嘉靖都不愿再承担太繁重的政务,只能由内阁代劳,所以嘉靖朝的内阁权力是很大的。

但是,嘉靖对于刚即位时,内阁首辅杨廷和率领百官逼迫他“认伯为父”的景象记忆犹新,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也很难对继任的内阁首辅们报以足够的信任。

对于皇权他是无论如何都要牢牢抓住的,无论内阁权力如何大,都不能有一丝一毫怠慢皇权。

嘉靖这个人本来就敏感多疑,人到中年后更甚,所以对于夏言的那些小错误,在嘉靖看来就是在怠慢皇权,必须严厉训斥。

然而这些,夏言是感受不到的。

因为说实在的,夏言很能干,青词写得又好,嘉靖很难离得开他,所以尽管有两次嘉靖已经下令让夏言致仕,但没过多久就原谅了他,又召了回来。

不过,世界上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嘉靖很快就发现了替代夏言的人,这个人就是严嵩。

两相对比,嘉靖觉得严嵩简直比夏言更听话,更顺圣心。

嘉靖十八年,夏言因功受封,自拟“上柱国”这个勋号,嘉靖当时也没啥意见,还想把这个勋号同时加给严嵩。严嵩却不受,说了一通不敢用“上”字,非人臣礼。这让严嵩在嘉靖心里很加分。

同年,夏言和严嵩陪同嘉靖南巡,嘉靖拜谒显陵后,有意让群臣上贺表,夏言却说等回京再上不迟,但严嵩马上体察到圣意,坚持立即上贺表,让嘉靖很满意,这样严嵩又加了分。

嘉靖迷上修道后,有一次赐给夏言、严嵩修炼戴的香叶冠,夏言认为这不是大臣应该戴的东西,不合礼制,从来不戴,但严嵩每次下朝都会戴此冠,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

这让嘉靖更喜欢严嵩嫌弃夏言了。

嘉靖二十一年,夏言再次犯了大忌。

先是不顾嘉靖圣旨,千方百计罗织郭勋的罪名,把郭勋弄死在了诏狱。

其次,夏言与太监高忠交好,还将嘉靖关于兴建大享殿不需要写敕令文稿的话泄露给他,让嘉靖怀疑他们互相勾结。

此外,夏言还僭越在西苑乘轿,嘉靖不上朝时,夏言也不去内阁上班,在家办公。

种种不满累积之后,嘉靖终于爆发了。

这次嘉靖彻底把夏言赶回老家,由严嵩接任夏言的位置,进入内阁。

如果夏言此次革职还乡能安心养老的话,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发生。

但夏言是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从前显贵的时候,呼朋引伴,作诗唱和极为风光,现如今一无所有,门前稀可罗雀,这使夏言很是落寞。

在家闲住期间,夏言时常怀念以前行走宫闱的日子,每年嘉靖过生日夏言还呈递贺表,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再被起用。

终于,夏言的期望没有落空。三年后,朝廷来了诏令,召夏言复职,仍旧入主内阁,位居严嵩之上。

这种失而复得的感受令夏言喜不自禁,早就忘记了嘉靖的喜怒无常,他甚至觉得嘉靖特意冷落自己三年,是对自己的磨练与考验,是大有深意的。

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夏言入朝之后,一连写了十二首恩纪诗, 将帝王的恩典与赏赐悉数记录以彰显自己恩宠未失反增。

但实际上,嘉靖只是担心内阁无人制衡严嵩,才想起一直与严嵩不和的夏言。

自作多情的夏言,回朝后仍然旧习未改,盛气凌人,尤其事事针对严嵩,排除异己。

于是,死神离他也越来越近了。

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陕西总督曾铣提出出兵收复河套。

河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历代帝王、边将所公认的,收复河套不仅可以防止北方蒙古肆意入侵山西一带,还能给蒙古有力打击。

做过兵科给事中的夏言对此也有过研究,他看了曾铣的方案后,觉得大为可行,便极力支持。

起初,嘉靖也是赞成的,哪个皇帝不想建功立业呢。

但收复河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非常庞大的军需供给,花很多钱,当时大明的财政已经非常拮据了,如果打不赢,真的是白花钱,什么也没得到。

嘉靖掰手指头左算右算都觉得不划算,索性他就变卦了。

夏言觉得机会难得,还想再辩,但严嵩再次看出圣意,马上转头支持皇帝,还趁机说了夏言许多坏话。

嘉靖一气之下,说夏言是“强君胁众”,再次将夏言罢免。此时嘉靖还没想杀夏言,但严嵩不想将来夏言再有机会骑在自己头上,便罗织了夏言两项罪名。

其一,诬陷曾铣战败不报、贪墨军饷,夏言收了曾铣的贿赂替他隐瞒罪行,文臣武将结交是大忌;

其二,诬陷夏言离京时说了埋怨皇帝的话,是大不敬。

负责彻查此事的锦衣卫都督陆炳跟严嵩是一伙的,陆炳上报嘉靖称一切罪证属实。于是,曾铣被斩首,夏言逮捕入狱。

夏言入狱后,仍然心怀希望,以为嘉靖不会杀他,左不过几个月后就出去了。

他积极上疏为自己辩解,同时指责严嵩蓄意陷害,揭发严嵩,贪赃枉法的罪证,但嘉靖已经不愿意听了。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二日,夏言在西市被斩首,终年67岁。

夏言到死还以为自己是无罪被诬陷致死,他的遗言中还渴望将来“世有公论”。

但严嵩的诬陷并不是夏言之死的根本原因,以迎合嘉靖成功上位的夏言始终没有看清,只有迎合、顺从才能圣宠不衰。

而夏言陡然上位后,便志得意满,盛气凌人,不但不再顺从嘉靖的喜好,还跟嘉靖唱反调,甚至屡屡触犯嘉靖的大忌,这才是夏言之死的根本原因呀!

点赞4、公主岭 网友:萌訫r

1521年4月,在明朝历史上极具争议的武宗皇帝朱厚照突然驾崩,霍霍了一辈子竟然无一子嗣留存。为了延续朱明王朝,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太后张氏商议,决定拥立明武宗的亲叔叔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为新帝。随后,内阁以明武宗遗诏的形式公布:

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即日遣官迎来京嗣皇帝位。

就这样,原本的安乐王爷朱厚熜就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继任之君,史称为嘉靖皇帝。

由于是以“小宗继大宗”的形式登基,所以朱厚熜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管谁叫爹”。究竟是继续称呼兴献王朱祐杬为爹?还是改称明孝宗朱佑樘为爹?围绕这个问题,嘉靖皇帝和满朝文武掀起了持续久远的“大礼议之争”。

在“大礼议之争”期间,尽管嘉靖接连撤换了杨廷和、蒋冕和毛纪三任首辅,但丝毫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当时,明朝官员的气节很足,颇有前仆后继慷慨赴死的意味。

已经骑虎难下的嘉靖皇帝,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采取了大范围的集中廷杖,当场就打死了十七人,打伤了一百多人,史称“左顺门事件”。借此,嘉靖终于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惨胜,也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帝位。

从此以后,嘉靖犹如“华山论剑”的胜者,在证明自己的实力后开始退隐,逐渐懈怠政务,转而沉溺于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甚至于,他还自诩为是仙人降世,经常身披道袍在乾清宫内设坛祈祷和炼丹修行。

当时的内阁首辅李时虽然没有太大功绩,但却非常小心谨慎,从来不敢滥权,在内阁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发挥了充分的“民主”。对此,嘉靖帝非常欣慰,认为李时没有谋权乱政的企图,故而对他更加信任。据《明史·李时传》记载:

或廷议不合,率具两端,待帝自择,终未尝显争。以故帝爱其恭顺。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被嘉靖帝充分信任的首辅李时却在任上病逝了,夏言就成为了继任首辅。本文属于“文史不假”个人原创,仅在“头条号” 和“百家号”这两个平台发表,其余平台皆为剽窃行为!

夏言(1482年7月——1548年11月),字公谨,号桂州,江西广信府贵溪(今江西省贵溪)人。明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明朝历史上最悲壮的内阁首辅,没有质疑,没有之一。

自从靖难之役以来,明朝的文风日渐兴盛,甚至还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所以,考取进士是就成为了入仕为官的入场券,像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等名臣,都是二十几岁就考取了进士的身份,开始在翰林院排队等候叫号的。相比之下,夏言显得有些晚了,他在三十五岁才考取了进士,获得了排队的资格。

通常情况下,进士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开始在此排队等候空缺出现,等候被提拔重用。但是,夏言却被编入了行人司,专门负责在各个府衙和部门之间跑腿,比如传递公文、寄送信函等,类似于如今的机要秘书。

对于这种跑腿和打杂的活儿,夏言并不愿意干,毕竟自己也是寒窗苦读的进士,从事这种体力劳动实在有辱斯文。不过,机敏的他很快发现,这个工作其实颇有前途,因为不仅可以接触到各部高官,甚至还能接触到内阁重臣。

于是,夏言迅速转变了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跑腿儿”的事业中。他不仅聪明伶俐,办事稳重,而且还文笔出众,尤其擅长公文写作,终于在行人司混出了头,被提拔为一名言官。

明世宗在登基之初,得益于杨廷和、梁储、蒋冕和毛纪等内阁大臣的协力辅佐,很快就扭转了明武宗的弊政,国家呈现出复苏之势。据《明史》记载:

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称治。

年轻的嘉靖皇帝非常欣慰,认为自己就是命中注定的真龙天子。而且,他还准备大力嘉奖这帮拥立自己又勤勉辅佐的老臣们,比如杨廷和、毛纪等人。据《明史》记载:

世宗议定策功,加伯爵,固辞。

啥意思?就是说朱皇帝降旨要为这些老臣加官进爵,可是他们却坚辞不受,表示这完全就是臣子的本职工作。感动之余,嘉靖也暂时放弃了奖赏他们的计划。

不过,这种君臣和睦互尊互敬的幸福时光并不长久,双方积蓄的矛盾并未开始发作。终于,随着首辅杨廷和指使礼部尚书毛澄率先上疏,请求嘉靖帝追尊自己的伯父明孝宗为“皇考”,“大礼议之争”由此鸣锣开场了。

身为言官,夏言自然要上疏论礼支持内阁,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时,首辅杨廷和如日中天,官员们纷纷上疏附议,请求嘉靖皇帝“管伯父叫爹”。

随着杨廷和、蒋冕两任首辅相继被罢黜,毛纪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在他的手中,“大礼议之争”达到了最高峰,数百位朝臣开始轮流跪谏,引起了嘉靖帝的强烈反应,决定采取决绝的手段。

一场“左顺门事件”,明朝文官的脊梁被彻底打折,嘉靖也勉强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惨胜。从此以后,双方进入了相对平和期,谁也没有再出幺蛾子。

夏言继续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上疏劝谏嘉靖要勤政爱民,要励精图治,要中兴大明……。据《明史·夏言传》记载:

疏言:“正德以来,壅蔽已极。今陛下维新庶政,请日视朝后,御文华殿阅章疏,召阁臣面决。或事关大利害,则下廷臣集议。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绝雍蔽矫诈之弊。”帝纳之。

那时的嘉靖皇帝,也试图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一样成为圣明之君。因此,他对于夏言的观点非常认同,也记住了这个敢于直言规劝的言官,升任他担任了兵部给事中。

“给事中”的级别不高,但却拥有监察上级之权,必定是皇帝信任之人才可以担任,属于“位卑权重”的官职。之后,夏言又调入了吏部工作,仍然担任给事中一职。

在“大礼议之争”取胜后,嘉靖的自信心开始爆棚,认为太多的礼制都存在问题。比如,延续千年的祭祀都是将天和地合并进行,他却认为应该将祭天和祭地分别进行。

对于这种关系重大的事件,内阁自然不敢专断,主张由全体朝臣进行公议。结果,绝大部分朝臣都坚持遵循祖制,反对将天与地各自分祭。

在这件事上,夏言倾向于支持嘉靖皇帝。他不仅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将祭天和祭地分开进行,还创造性地提请嘉靖帝在春天时亲耕于京城南,提请皇后在秋天时亲蚕于京城北。据《明史》记载:

言上疏请帝亲耕南郊,后亲蚕北郊,为天下倡。帝以南北郊之说,与分建二郊合,令孚敬谕旨,言乃请分祀天地。

这一次高光表现,夏言越来越受到了嘉靖的宠信,但也越来越受到了内阁首辅张璁的警觉。仗着自己的身份,张璁开始有意打压夏言,处处对他使绊。眼见情势有变,夏言也开始反击,上疏弹劾首辅张璁专权乱政。

深谙制衡之道的嘉靖,特别喜欢朝臣之间相互攻讦,自己就可以居中进行处置。因此,在面对张璁和夏言的“互殴”时,他既不表态支持一方,也不表态反对一方,反正张璁还做首辅,夏言还做少詹事。

等到张璁离开内阁后,夏言终于被嘉靖任命为礼部左侍郎,后又成为了礼部尚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夏言就从一名四品官升为正二品的尚书,这种升迁速度在明朝官场是十分罕见的。究其原因才发现,原来是因为青词。

由于嘉靖帝沉迷道教,所以痴迷上了青词。所谓“青词”,又被称为“绿章”,通常是把词藻华丽的骈俪体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在举行斋醮时虔诚敬献(焚烧)给上天阅览的一种祝祷文和祈福文。这种东西非常有意思,基本就是嘉靖帝和上天进行“灵魂沟通”的工具。

因为嘉靖痴迷于此,所以撰写青词就成了当时官场进阶的不二捷径。不过,由于嘉靖自视甚高,不是所有人的青词都可以写到他的心坎里,太浅显会显得你没有水平,太深奥会显得你捉摸不透。

而夏言,似乎天生就是为写青词而生的,他的青词每次都得到嘉靖的赞许。受此影响,他才会连连晋升,谁都认为夏言入阁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皇子朱载垕出生后,嘉靖帝非常高兴,认为这是青词之功才感动了上天。于是,他先后晋升夏言为太子太保和少傅兼太子太傅,终于准许他入阁参预机务,成为了内阁大臣。

李时病死在首辅的任上,夏言不出意外的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不久,他再次凭借青词立功,被晋升为少师、光禄大夫和上柱国。通常,这些赏赐只有在重臣过世后才会追封,而夏言在就任首辅的第二年就全部得到了。

不可否认,夏言在晋升途中也使用过阳谋和阴谋,但获取权力后却是为了治国理政,为了江山社稷。因此,他在担任首辅后,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自然减少了专研青词的时间,甚至引起了嘉靖的猜忌。

在阴谋家严嵩的挑唆下,嘉靖开始认为夏言之前对青词的挚爱都是装出来的,逐渐萌生了不满情绪。借故,竟然下旨剥夺了他的少师之位,算是一次小小的警告吧。

严嵩和夏言都是江西人,虽然他比夏言还要年长两岁,但因为出道较晚,始终跟在“小老表”夏言的身后。对于夏言的提携,严嵩不但不领情,反而总想扳倒这个“小老表”,自己能够取而代之。

严嵩和夏言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使用权术是为了谋私,而对方使用权术是为了谋公。因为显而易见的差异,两人开始渐行渐远,只剩下了表面的“客客气气”。

1547年,深受嘉靖宠信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出事了,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夏言掌握了证据。向来眼高于顶的陆炳只得求饶,甚至还痛哭流涕地下跪起誓才勉强得到了原谅。

从此以后,陆炳开始仇视起夏言,意欲除之而后快。很快,他和严嵩结成了“倒夏同盟”,而夏言却对此浑然不知,继续操劳着军政事务。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流域的“几”字形弯区域,基本涵盖了宁夏、陕西、内蒙和山西的部分地区,是一片极其难得的肥沃土壤,民间素来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谚语。

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北伐元廷后占领了元大都(北京),蒙元的残余势力只得向北逃窜。通过数次交战,河套地区逐渐被明朝完全掌控,成为了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在靖难之役后,中原一带由于兵荒马乱而导致了人口锐减,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明成祖朱棣只得下令,从山西、陕西等地区迁出人口去补充中原地区,使得河套地区出现了人口锐减。

受此影响,蒙古人趁机进行蚕食,再次侵占了河套地区的大片土地。

作为陕西总督,曾铣历来就主张朝廷出兵收复河套地区,还得到了首辅夏言的支持。本来,这“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应该得到大力嘉奖才对。不过,曾铣却与夏言的岳父私交甚好,而他收复河套地区的主张得到夏言的支持就成为了严嵩和陆炳的突破口。

嘉靖听信了严嵩和陆炳的谏言,对于收复河套地区表现得并不积极,甚至还将夏言罢黜首辅之职。直到此时,嘉靖并没有处死夏言的打算,但严嵩和陆炳显然不能允许,他们联合诬陷曾铣战败不报并且贪墨军饷。最后,还别有用心增加了一条罪状——“勾结内阁”。

于是,曾铣和夏言都被嘉靖下旨处斩。对此,刑部尚书喻茂坚、左都御史屠侨等人均认为夏言毕竟曾是首辅,应该按照“议贵”的原则从轻处罚。不料,嘉靖帝却勃然大怒:

夺茂坚等俸。

1548年11月1日,67岁的夏言在京城西市被处斩。行刑前,他没有坐囚车,而是被羞辱性地捆住双手、双脚搭在一根木棍上,像抬猪一样被押赴刑场,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被处死的内阁首辅。据《明史演义》记载:

复套之议,曾铣创之于先,夏言赞之于后,固筹边之胜算也。世宗初从铣议,后入嵩言,杀道济而自坏长城,死得臣而遂亡晋毒,一误再误,何其昏愦若此?

1567年,也就是隆庆元年,新即位的明穆宗才对夏言的冤案进行了平反昭雪,下旨恢复他的所有官职待遇并赐祭葬,追谥号“文愍”。据《明史》记载:

言所奏定典礼,亦多可采。而志骄气溢,卒为嵩所挤。究观诸人立身本末与所言是非,固两不相掩云。

现如今,夏言的墓位于江西上饶市信州区秦峰镇五石村的莲花山,虽然经过了历史沧桑和盗掘破坏,但依然还可借此凭吊,并且慨叹其一生跌宕起伏的际遇和遗憾。@文史不假

点赞5、通州市 网友:小太阳

正德皇帝驾崩以后,他没有后人,这才使得嘉靖皇帝朱厚熜以藩王入继大统。嘉靖皇帝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通过大礼议清算掉了首辅杨廷和,此后内阁人员变动频繁,政治斗争非常激烈。

嘉靖时期,首辅杨廷和下台以后,接下来便是费宏、杨一清、张璁。张璁大权在握以后,也引发朝臣的反感,这个时候夏言脱颖而出,成为群臣中与张璁对抗的领袖。

夏言靠着嘉靖皇帝的宠幸和嘉靖内心真实意图的把握,巧妙利用人际关系和社会舆论击败了张璁。

嘉靖十八年,夏言成为内阁首辅,而同一年,张璁病死。其实当初张璁当初也是受嘉靖皇帝重用的,不过为了权力的平衡,嘉靖皇帝不断的让这些文官互相争斗。夏言做内阁首辅的实际时间并不长,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三、五年时间,不过这段时间内阁成员之间的斗争,极为残酷。

夏言成为首辅以后,这个时候严嵩开始崛起,成为了夏言的新对手。夏言于嘉靖十八年正月成为内阁首辅,五月后礼部尚书严嵩攻击夏言,使得夏言下台。

不过随后,夏言有官复原职,可见嘉靖皇帝不过是借机修理一下夏言,刻意打压他罢了。

嘉靖二十年八月,夏言再次丢掉内阁首辅的位子,不过十月后,他被剥夺的官职又全部被恢复。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夏言第三次被革职。不过这次夏言并没有马上官复原职,一直到嘉靖二十四年九月,历经三年零两个月的等待,夏言叒成为内阁首辅。

夏言内阁首辅位子坐不稳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嘉靖扶持严嵩,与夏言作对。

实际上夏言和严嵩两个人是老乡,都是江西人。严嵩是江西分宜人,而夏言是贵溪人。在古代传统社会中,士大夫非常注重乡谊,同乡是重要的关系纽带。

夏言虽然比严嵩年纪小,但是夏言起家早,严嵩能够进入北京,都得力于夏言的提携和帮助。

那么为什么他们两个人最终反目成仇呢?夏言性格耿直,年少得志,所以为人相对比较跋扈。在夏言看来,严嵩是自己的老乡,并且自己还提携过他,因而夏言把严嵩当做自己人看,对其相当信任。比方说夏言在入阁之前是礼部尚书,而其后他把这个位子交给了严嵩。

不过夏言对严嵩不太尊重,甚至将严嵩看作自己的门客,这极大的伤害了严嵩的自尊心,但是这个时候的严嵩还是不敢和夏言作对的。

在获得嘉靖皇帝的宠信后,严嵩开始想要取代夏言,最终导致夏言被杀。

当然夏言被杀也有自己的原因。夏言这个人比较光明磊落,在政治斗争中都是靠着自己的勇气和才干,不过在关键的时候他往往心慈手软,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所处的险境。

比如说陆炳是夏言的对手,政治斗争失败,夏言准备拟旨处死他,结果陆炳去求夏言,夏言心一软便放过了他。

从夏言个人的经历就能够看出来,这个时候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可是夏言却在这种危急关头,居然雄心勃勃的想要议复河套。

当然夏言的出发点肯定是想建立事功,以便使得自己内阁首辅的地位更有说服力。不过这给了严嵩攻击他的机会,最终严嵩成功扳倒了夏言。

尽管如此,夏言也多半会活下来,因为夏言以前从来没有内阁首辅被杀。由于夏言多次官复原职,这使得严嵩极为不安,欲除之而后快。

所以严嵩拼命的罗织夏言的罪名,最终导致夏言被杀。

对于夏言被杀,当时的人都觉得他罪不至死。所以在隆庆四年,后人便要求为其平反昭雪。在高拱的主持下,夏言得以平反。

点赞6、辽阳市 网友:伴我暖

夏言,字公谨,贵溪(今江西贵溪市)人。明正德十二年进士,在嘉靖朝很长时间担任内阁首辅。

夏言的死,终究是明朝党争和争权夺力的结果。夏言不结党,他为人刚正,豪迈有才能,推荐很多能人担任要职,比如徐阶。但他也排挤其他人,比如严嵩举荐的人,虽然他在皇帝面前成天反驳别人,独来独往,但他任人的行为已经给人一种结党的错觉。

导致夏言被处死的导火索,是陕西总督曾铣提出要收复河套事件。嘉靖二十五年,河套地区起义,蒙古人抢掠边境。秣马厉兵的曾铣上奏请求趁机收复河套地区。嘉靖热血沸腾,让内阁商议,夏言看到皇帝大人这样表态,也是慷慨激昂,觉得曾铣可以完成任务,写文书上奏嘉靖曾铣可以信任,河套应该收复。当然,他的这些决议习惯性的绕过了副首辅严嵩,他以为他跟往常一样是默认了的。

不过文书呈到嘉靖面前,嘉靖反问“今逐套贼,师果有名乎? 兵食果有余,成功可必乎,一铣何足言,如生民荼毒乎?”意识很明显,你一个曾铣和一个夏言能够收复河套?此时的严嵩却当即表态“复套之举断不可为!” 。夏言懵了,这个一直被自己压着不敢说话,对自己毕恭毕敬的人居然这时候出来反对,也当即进行回应“严嵩并没有不同意见,所有的事情都委托给我的”,你既然反对,为什么当时不说,现在才站出来归咎于我,是何居心?皇帝大人给了夏言一个回应“强君胁众”,于是夏言就这样被革职回家了。

夏言下台了,严嵩自然不会放弃彻底整垮夏言的机会,因为他上次揭发夏言的短处,皇帝大人革了夏言的职,然后又重新重用他,致使夏言凌驾于他之上,做事都不看他的看法。于是,严嵩找到了在监狱的仇鸾——因为贪污骄横被曾铣举报后被下狱,让他写举报信,说夏言收了曾铣的财物,两人相互勾结。在明代,边官与京官相互勾结是死罪。于是,刚走到通州要回老家的夏言就被皇帝大人派人追了回来,连同曾铣一起被斩首。

刚正的夏言死了,他的敌党严嵩等人开始了真正掌握了嘉靖朝的要职,贪污腐败十几年,直到他的学生——徐阶,将严党彻底打败,明朝才在徐阶和张居正的努力下中兴!

点赞7、双鸭山市 网友:陌上花

夏言的死还搭上了时任三边总督的曾铣,这是更让人惊异的:一个是堂堂帝国宰辅,一个是年轻有为的边关大帅,两人名声还都非常好,为什么就这么被杀了呢?

夏言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河套平原。河套平原水草丰美,环境优越,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再加上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使得从汉朝到宋朝的历代汉家王朝,均视河套为必争之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宋王朝的覆灭与其对河套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

河套平原

嘉靖年间,蒙古人已经盘踞在河套地带很久,对陕西乃至整个北方的防御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出河套向东可以直接进攻宣府大同,给京师造成巨大压力;向西则可侵扰延安、宁夏、甘肃等地,西北边陲遂不得安生。敌人还可以凭借黄河之险、群山之利,有效的抵挡明军的进攻。明孝宗、明武宗两代皇帝均想收复河套,最后却都无疾而终。

明武宗朱厚照

三边总督曾铣看到了这一点,他深知河套地带的重要性,也看透了历任辅臣不提收复河套只不过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心态。他毅然决然地上书,请求皇帝支持他征伐河套,并且保证三年内一定可以克服河套。

曾铣

奏折呈到御前,皇帝没有什么表示,将这封奏折交付内阁会同兵部讨论决定。内阁诸臣也犯了难,将这个问题下给了所有边将讨论。还没讨论个结果,圣旨就下来了,激赏了曾铣,并且拿出二十万两私房钱(内帑)表示支持。曾铣更加感到天恩浩荡,加紧准备作战计划,撸起袖子打算大干一场。

越南内帑银

曾铣的建议在内阁中也获得了时任内阁首辅夏言的全力支持。夏言的能力无需多言,而其野心也是极大的,他也深知河套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想借机建下不世之功勋。而且他和曾铣之间还有点裙带关系:夏言的继妻的父亲苏纲和曾铣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再加上曾铣本就是极其能干之人,夏言便密奏皇帝,表示诸将之中没有比曾铣更忠诚更能干的了。也正是因为夏言的全力推荐,嘉靖皇帝才会在交付群臣讨论还没讨论个结果出来时就主动表示支持曾铣。可夏言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样子给了成天想着弄死他的严嵩一个绝好的机会。

严嵩

严嵩和锦衣卫都督陆炳勾结在一起,成天谋划着怎么要夏言好看。而正在此时,皇帝突然向内阁传旨:“如今征伐河套,师出有名吗?军饷够吗?一定成功吗?如果偷鸡不成蚀把米,曾铣不足惜,可黎民百姓遭到荼毒怎么办?”这本可以视作是军事行动前对己方的最后一次审查,却让严嵩抓住机会,夏言和曾铣的冤狱也就敲定了。

嘉靖帝朱厚熜

严嵩立刻上书河套绝不可收复,还暗中弹劾了夏言,并且故作姿态请求辞职以激怒皇帝。皇帝自然不让他走,于是严嵩直接明着开始攻击夏言,表示“内阁有关褒奖曾铣的谕旨均是夏言一人草拟,我并不知情”。这一下夏言就顶上了擅政的罪名。而兵部尚书也落井下石,也表示河套不可收复,一时间整个时局出现了大反转。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最恨阁臣专权和将相勾结。嘉靖更是其中的典型。他立刻派人去把曾铣押往京城,听候处理。此时的嘉靖到底还有些理智,知道曾铣是个能臣,没有打算杀他。可严嵩并没打算放过他,在曾铣还没到北京前,就把自己那个废物干儿子、因为犯法被曾铣弹劾的仇鸾犯的罪名全部扣在曾铣头上,还栽赃苏纲受曾铣之子委托贿赂内阁。

这份证词没有任何证据,而嘉靖已经掉进坑里了。曾铣刚到北京,就和儿子、苏纲一起下了大狱。刑部等单位想要搭救曾铣,但皇帝必须要他死,遂给他定了“结交内阁”的罪名,斩首示众,立即执行,家人流放二千里。

曾铣蒙冤

曾铣被处死的时候,夏言已经因为被强迫退休而走在回乡的路上。刚到通州,前来抓他的锦衣卫就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当他听到他的罪名是与边帅勾结的时候,老人直接从车上摔了下来:“天啊!我这回必死无疑!”

夏言、曾铣之死,毫无疑问是彻头彻尾的冤狱。而严嵩之所以能借机害死他们,则纯粹是抓住了嘉靖作为帝王,提防臣子们互相勾结的过敏得有些变态的心理。而出于报复别人的快感,造成名臣名将含冤离世,无数生灵惨遭涂炭,这样的严嵩,又怎能不祸及天下?

点赞8、榆树市 网友:甜毒@

夏言(1482-1548),明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历史对其评价不低,但其下场却十分悲惨:被处斩而死。一代内阁首辅最后竟然以这种方式收场,这在文官集团强大的明代中后期是十分罕见的。

夏言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死的呢?

1、 个人原因——树敌太多

夏言是因为在“大礼仪”中坚定的支持嘉靖皇帝而上位的。他是一个权力场上的明白人,也懂得如何揣摩皇帝的心思。在担任内阁首辅之后,夏言还算是一个兢兢业业、为皇帝排忧解难的好官员。但是登上权力顶峰的夏言,却暴露出了一个严重的毛病,这个毛病是有才之人的通病,那就是恃才傲物。就连在皇帝面前,夏言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傲慢姿态。当时不少大臣都颇有微词,便有了“不见夏言,不知相尊”之语。

其实夏言的科举之路不算太成功,他二十八岁中举,不久入国子监读书,一直到三十五岁才拿到进士资格。无论资历和才华夏言都不比同一时期的严嵩强。另外,夏言还十分瞧不起宦官,要知道宦官的势力在当时是很大的,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树敌太多。

2、 外部原因——触犯禁忌

这就要说到夏言的直接死因了。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陕西总督曾铣提出武力收复河套的方案,以解决蒙古人后裔鞑靼在河套地区的威胁。嘉靖皇帝对于武力收复该地区没有信息,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而这个曾铣是夏言一手提拔上来的,算是夏言权力集团里的人。因为夏言的岳父和曾铣私下里是很好的朋友。正是这点,夏言被严嵩抓住了把柄:官员的亲人和家属不能参与朝政。

严嵩通过宦官里的内应了解到嘉靖皇帝并不敢下收复河套的最后决心。就在皇帝摇摆不定的时候,严嵩适时抓住这个机会,乘机诬告夏言与曾铣内外勾结,借收复河套牟取私利,从而陷帝国于危难。

这一下触犯了嘉靖的禁忌:内超官员与外朝官员勾结。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曾铣以误国通敌的罪名被抓起来。当时,夏言正在出差往回赶的路上,闻听曾铣被抓的消息。他的第一反应是仰天长叹:

噫!吾死矣!

夏言肯定是死得冤枉,但他有自己的一党也是事实,这场政治斗争,最终以严嵩的胜利而告终。

3、 内部原因——被皇帝抛弃

嘉靖皇帝,说他是明代最聪明的皇帝,毫不为过。这位以藩王身份如继大统的人,十分精通操控政治,这在神剧《大明王朝1566》中颇有展现。在嘉靖一朝,无论是权臣还是宦官,都被他控制在手中,而且每当有一方势力崛起后,他便马上着手抑制甚至消灭他。

我们可以看看,将嘉靖扶上皇位的杨廷和被他气跑了,之后的内阁首辅,包括杨一清、张璁、夏言、严嵩,都是被他利用完之后,马上被打倒,只有最后一任首辅徐阶没出什么事儿(主要是嘉靖当时的身体也不好了,需要干活的人)。

夏言的遭遇其实就是他被嘉靖抛弃了。嘉靖需要一个听话人,而不是一个分享权力的人。另外,嘉靖皇帝十分迷信,经常要求内阁写青词,其实夏言也十分擅长此道,但当他达到权力顶峰的时候就开始糊弄皇帝了,而另一位“请辞宰相”严嵩却十分卖力的为皇帝服务。因此,嘉靖逐渐开始获得嘉靖皇帝的欢心。

嘉靖这么做,是保持对权力控制的一种高级手法——垂青于某人,扶上台,不久将其打倒,再重新挑选一位,不久再用人取而代之。不断走马换将,以这办法,既防止任何柄政太久、尾大不掉的情形出现,也随时宣示着他的威权。这也是嘉靖20多年不上朝,却一直掌握着帝国权柄的主要原因。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二日,夏言在西市被斩首,家人被流放。到了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将其平反昭雪,并在隆庆四年追谥“文愍”。至此,夏言的一生才可以盖棺定论。

点赞9、营口市 网友:征心@

我认为嘉靖是中国最会做皇帝的皇帝,对内阁首辅的要求是要能办好我想办的事,并且好处和名声我都要,做不到这点的就滚蛋。第一任首辅杨廷和,多次较量下大礼仪事件终于嘉靖获胜,让他学会了如何最高效地控制朝廷,即找一个人当靶子,把所有矛盾都转到这个靶子上,自己只要用一些手段就能躲在幕后达到目标,一旦这个靶子挡不住了就毫不犹豫地换一个。所以用张璁赶走了杨廷和,用夏言赶走了张璁,用严嵩干掉了夏言,用徐阶赶走了严嵩,要不是挂了还会有其他人来代替徐阶。这五个主要首辅中,杨廷和是佣立之臣加上又是能臣所以不能妄动,削其权势剪其党羽后才能对本人开刀,结果还没弄完他死了,算善终,拿他儿子出气;张璁是听话的小人可是能力真心差点,压不住群臣,再用下去矛头要对准自己了所以得换人;严嵩有能力也听话,用着很舒服,所以一直用,可是架不住他年纪大了压不住他手下的幕僚,而这些幕僚实在做事过分,所以就换一直刻意培养制衡严嵩的徐阶;徐阶是太子党,有能力也至少面子上听话,这时候自己年纪也大了,很多事只要不过分那就算了给儿子铺好路,所以徐阶善终。只有夏言,有能力却不听话,不肯当靶子又想着千古流芳,所以其他大臣不能忍皇帝也不能忍,那就顺着大臣的意思干掉他,好处拿到名声无损。

点赞10、高密市 网友:无边雨丝

最早给嘉靖上青词的猜猜是谁?最早给嘉靖修宫观道场的猜猜是谁?把能臣张璁赶走的猜猜是谁?一个把奸佞演绎的无比全面的奸臣怎么还有人对他的死感到可惜?不可理解!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