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如果肃顺、端华六大臣没有被慈禧除掉,历史将会怎样?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4关键词:历史,肃顺,慈禧

问题补充: 肃顺是满清少有的干练之才,左宗棠、曾国藩等中兴名臣都是他推荐引用的。咸丰帝临终授予端华、肃顺等六人为顾命大臣,后在“辛酉政变”中,肃顺被杀,端华被赐自尽。

点赞1、吴川市 网友:浴血魔王

感谢问答小秘邀请。历史的过去时没有假设,而假设的历史只能为后人借鉴。可以肯定,如果肃顺不死,晚清的历史将被改写,中兴有望,延续有期。

首先,肃顺能得咸丰皇帝重用,是因为他杀伐决断,敢作敢为。他提出的“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九字治国方针,可谓对症下药,实为乱世可用之重典。上自乾隆以来的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引来列强环伺,内有满清大臣乃至八旗子弟的胡作非为,如不施以重典,大清危矣!肃顺的治国方略顺应了咸丰的振兴愿望,所以,咸丰为避英法联军之难,被迫逃往热河行宫,危难之际,重用肃顺,把他推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顶峰。当时,肃顺身兼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多重任,统领大内及行在一切事务,君臣联手,肝胆相照,确为大清的希望所在。


其次,早在英法联军犯京之前的若干年,肃顺治国已经收到了显著效果。一是大张旗鼓“打老虎”,惩腐肃贪,震慑了朝野上下的贪官污吏;二是严办“戊午科场案”,惩处涉案官员91人,处斩了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兵部侍郎李鹤龄、主事罗鸿绎等重臣;三是重拳整顿财政积弊,彻查严惩,抄没户部司员、商户及满族宗室数十家,惩处涉案官员数百人。肃顺铁腕肃贪,吏治为之一新,贪腐之风明显收敛,由乾隆后期逐渐泛滥的贪腐风气大为改观。
更可观的是,肃顺重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汉族官员,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扶助大清振兴树起了一批栋梁。在这些汉臣的鼎力支撑下,肃顺利用左宗棠收复新疆建立清朝行省,巩固了西北要津,扩大了中华领土,可谓千秋功德。我们可代用英法联军统帅的话,来看看肃顺面对列强的表现,他说,“有权势的肃顺,是与欧洲为敌的头号坏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必须将全部欧洲蛮夷赶出中国”。这就是英法联军统帅眼中的肃顺,而肃顺面对列强的强硬姿态,在此后的满清大臣中后继乏人,致使大清在列强的欺凌下,一步步走向衰败,直到灭亡。

如果肃顺不被慈禧所杀,反而是肃顺的“钩弋计划”得以实现,晚清绝对是另外一番天地。败就败在,咸丰心慈手软,不能像汉武帝防患太后乱政痛杀太子生母钩弋那样,除掉慈禧以绝后患。结果是,肃顺从热河护送咸丰皇帝灵宫回京,刚刚走到密云,即被慈禧和奕沂抓捕, 斩首于菜市口,时年仅45岁。肃顺一死,曾国藩仰天悲叹:“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后来的事实果如曾国藩所言,大清自毁长城,一败涂地。

点赞2、哈密市 网友:世俗骚。

咸丰安排的是辅政八大臣并不是六大臣。这八大臣如果成功掌权,那么首先中国必然会和外国势力陷入更大的纷争,其次他们也会为了权力斗的你死我活,国家局势会更加混乱。清朝可能会提前灭亡。

而八大臣从组成那一刻起就注定不可能成功,因为咸丰是不会让他们成功的。

咸丰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怯战逃往承德。

但是放弃都城火烧圆明园,外敌入侵让咸丰承担巨大的压力,最终一病不起。

咸丰帝只有一个儿子活下来就是慈禧生的载淳。因此咸丰死后,必然由载淳继位。

可是载淳只有六岁,自然无法理政因此选择辅政者成了必须选项。

当时可以选择的人很多,一般幼帝继位,往往会由生母,亲王,大臣辅政。可是到了咸丰这里全都行不通。

皇帝生母辅政,历史上有个武则天,而慈禧有权力倾向;亲王辅政,本朝出了个多尔衮,而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当年曾经和自己有过皇位之争;大臣辅政,本朝出过权臣鳌拜,自己的宠臣肃顺嚣张跋扈,颇有鳌拜的影子。

选择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最后咸丰决定联合辅政。

他特意组成了八个人,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穆荫、匡源、景寿、杜翰、焦佑瀛。

他让这八个人组成辅政集团,并且为了限制他们的权力特意将自己的两个印章交给皇后慈安和载淳,而因为载淳年幼,故此由慈禧掌管。这样决策权就到了皇太后手中。

而慈禧和慈安正是因为拥有决策权才最后绊倒了八大臣。

如果八大臣没有被慈禧绊倒,而是成功掌权,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第一,外国势力干涉。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时候最害怕外国势力干涉。而和外国势力打交道的恭亲王保证外国势力不会干涉,因为外国人要的是在华利益,他们通过二次鸦片战争已经获得了想要的,并且认可了恭亲王等和他们打交道的大臣,希望他们掌权。

而肃顺等人是顽固的守旧派,他们不会和外国势力打交道,因此如果他们上台外国势力一定会干涉,以此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到时候中国一定再次陷入战乱。

第二,八大臣离心离德争权夺利。

咸丰是为了保住儿子的皇权才组建的八大臣,因此并不希望他们团结一致。这八个人中,载垣端华肃顺是远支宗室,景寿穆荫匡源是满人,杜翰焦佑瀛是汉人,景寿还是驸马。因此这个八大臣就是宗室满人汉人外戚的大杂烩,这些人不可能同一条心,他们只不过是因为皇命才一起共事,并且有着两宫太后压着才团结一致,一旦共同的敌人没了,必然互相争夺权力。

肃顺虽然不是第一辅政大臣,但是他是咸丰的宠臣,是实际领导者,他虽然有才能但是风扬跋扈,很不得人心,就连八大臣中的人都不满肃顺,因此一旦八大臣真正掌权,一场政府权力大战在所难免。

第三,朝野不满。

八大臣全都是跟随咸丰帝逃亡承德的大臣,而留守北京的大臣要和外国势力议和维持局面,可是最后手握大权的去世逃跑的人,出力的什么都没得到,因此以恭亲王为首的北京大臣对八大臣恨之入骨。

如果八大臣掌权,恭亲王等北京大臣不可能就这样沉默,必然争夺权力。

因此八大臣掌权后,清政府一定会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内忧是朝堂争权夺利,农民起义军起义不断,外患是外国势力干涉,到时候清政府说不定就会提前灭亡。

点赞3、盐城市 网友:夜の独醉

如果“辅政八大臣”没有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联合恭忠亲王奕訢被除掉,那么历史将会怎样?个人认为,可能会更加糟糕!对照一下清初的那四位辅政大臣,大概其也就能看明白了。

清世祖顺治帝临终前指定了四位大臣辅政,有两位是曾经反对过摄政王多尔衮的,即索尼和鳌拜。另外两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子、顺治帝的表兄弟苏克萨哈和遏必隆,这其中鳌拜与苏克萨哈还是儿女亲家!按照顺治帝的设想,四位辅政大臣相互牵制,虽可能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等“副作用”,但起码不至于威胁到儿子清圣祖康熙帝将来收回并行使皇权。

然而,事与愿违,顺治帝前脚刚死,四位辅政大臣便斗上了,尤其是鳌拜与苏克萨哈这对儿女亲家,斗得跟“乌眼鸡”似的!最后,苏克萨哈“光荣”地GAME OVER了。遏必隆则索性直接“躺平”——“你们爱咋地咋地吧,爷不跟你们玩儿了!”老奸巨猾的索尼更加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若不是康熙帝娶了他的孙女、硬生生把他“捆”上了自己的战车,赫舍里氏家族究竟会走向何方,恐怕都是个未知之数……

正所谓“权力会使人迷失方向”,四位辅政大臣尚且斗成那样,就更别说是八位了!如果“辅政八大臣”没有被除掉,等于就是默认了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忠亲王奕訢的败北,即便不被除掉,两宫皇太后也基本上只能沦为“辅政八大臣”的“橡皮图章”了。接下来,这八位的内斗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清文宗咸丰帝当初选择这八位时,本来就“没安好心”,说白了就是让他们相互牵制。郑亲王端华和肃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怡亲王载垣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这三位是宗室、是爱新觉罗家的人。一等公、固伦额驸景寿是清宣宗道光帝的姑爷、清文宗咸丰帝的姐夫,跟那几位都不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景寿的夫人寿恩固伦公主还是恭忠亲王奕訢一母同胞的亲姐姐!

剩下的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几人中,杜翰是咸丰帝的“嫡系”、帝师杜受田的儿子,跟那几位也不太可能穿一条裤子。总而言之,这本就是由不同利益集团拼凑起来的班子,各有各的利益、各怀各的鬼胎,内斗几乎是必然的。

再就是端华、肃顺兄弟,肃顺的锋芒毕露可不是一天两天了!都是庶出,凭什么端华承袭了“铁帽子”郑亲王爵位?一旦掌握了最高权力,您认为肃顺会真的甘心屈居端华之下吗?还有怡亲王载垣,他真的就会心甘情愿听端华、肃顺兄弟的吆喝?三位宗室之间同样是矛盾重重,内斗也几乎是必然的!这还没有算上手握重兵的曾文正、左文襄、李文忠那些人,在“辅政八大臣”斗得不可开交时,他们又会如何?没有谁知道……内部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难道还指望他们能够改变清王朝的颓势吗?

再者,“辅政八大臣”中,绝大部分都是满洲贵族或传统官僚,除了肃顺还稍微有点儿“战略眼光”,其他人不见得比慈禧太后看得更远。即便是肃顺,他所关注的也依然局限于清王朝原有的框架之内,并没有太大突破。换言之,就算肃顺最终斗赢了其他七位辅政大臣,成为了一家独大,也不见得就能让清王朝起死回生,说不定还不如慈禧太后掌权也未可知……更何况,随着清穆宗同治帝一天天长大,皇帝与辅政大臣的矛盾会日渐凸显,“辅政八大臣”还能不能继续掌权都是个未知之数!如果同治帝亲政了,历史又会如何走?谁也不知道。所以,就算“辅政八大臣”没有被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联合恭忠亲王奕訢除掉,清王朝的灭亡恐怕也是无法避免的,说不定亡得更早!

点赞4、连云港市 网友:巴黎港。

谢谢邀请!

历史是没有假设的,但我可以根据历史的记载,对咸丰指定的八位顾命大臣之首肃顺进行剖析后,就会发现如果肃顺不死,也许清朝的命运会改写,中国的近代史会走出一条不同的路来。首先,肃顺的身份和地位超然。

肃顺姓爱新觉罗,是正儿八经的满清皇室,又是咸丰指定的八位顾命大臣之首,所以在政治上他具有决定性的话语权!

他本身又是满洲襄蓝旗和汉军襄黄旗都统,在清朝的政治架构体系中,他类似于清初的鳌拜,可见肃顺的政治地位。

1861年,咸丰驾崩,载淳被立为皇太子后,次年就要改元的年号“祺祥”就是肃顺制定的。

其次,肃顺的政治手段强硬。

肃顺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少有的清醒之人,他对晚清的危机时刻保持着一定的敏感度。他深知,官场的腐败也许最终会拖垮了清王朝。

正是因为如此,从咸丰八年到咸丰十年,他先后以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的身份,处理的“戊午科场案”和“户部宝钞案”,可谓是晚清政坛上的一股清流。

两案共处理了官员数百人,其中一品大员被处斩(满族),满族宗室被抄家,都让人大跌眼镜。两案后,晚清吏治得到改善,财政积弊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晚清官场的贪腐受贿的不良风气。

“戊午科场案”也成为清朝史上三大科场舞弊案之一。

然后,肃顺有识人之能。

肃顺是晚清朝廷中少有的清醒之人。他虽然专横,但对于有才能的人却能以礼相待,无论是满人还是汉臣。

咸丰七年,经历了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运动再次席卷大江南北,这让肃顺认识到如果再不放地方实权给汉族官僚,湘军固然死,但满清也在劫难逃。

加上咸丰八年的科场案,对满族大员的失望,让他重用汉臣的决定就没有改变过。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汉臣都被肃顺依重。

尤其是左宗棠,如果不是他联合曾、胡等人上书,又请潘祖荫向咸丰说出了那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话,恐怕在咸丰年间左文襄公就要被当时的湖广总督官文给杀害了。

最后,肃顺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是强硬!

肃顺固然有人性的弱点,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对待侵略者的态度和左宗棠有得一拼。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沙皇俄国的特使奔赴北京,敦促清政府对《瑷珲条约》签订的两国边界进行最后的确认。

肃顺就是这次外交的全权负责人。他无视侵略者的威胁,指出和俄方签订条约的奕山“既无全权证书,又无正式关防”,无权代表清政府,所以条约无效,导致俄方的算盘失败。

这让俄使气急败坏,以致他积极和英法联军接触,强调要想换约必须使用武力,同时百般诋毁肃顺,将他列为清王朝头号的战争分子。

历史其实喜欢开玩笑的,也许我们受到某些影响,对肃顺没有任何好感。

可是剥开云雾就会发现,其实肃顺身体中还流淌着他先祖披荆斩棘的坚韧,还有着封建士大夫的硬气和骨血。

比起辛酉政变后登上政治舞台的慈禧和奕?,肃顺的可取之处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所以他被杀后,才有曾国藩的那句“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的感叹。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点赞5、济南市 网友:夏至未至

历史大的趋势不会改变,因为对整个大时代来说,个人的作用太渺小了。

无论慈禧当政,还是肃顺八大臣主政。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满清的封建制度其结果应该都是一样的。在英法联军紧逼北京的情况下,肃顺的主张是让咸丰逃跑,由恭亲王留守谈判。可见其的能力和本事也不见得有多高明,对比之下。当时的慈禧还希望咸丰皇帝据城而战。不管其目的如何,但显然比肃顺高明多了。

咸丰应该是吸取了顺治和康熙年间的的教训,不设立摄政王,也不让少数辅政大臣专权,所以设立了八个辅政大臣,既有宗室,皇亲,也有朝臣。也就是说不能让顾命大臣大权独揽,初衷是好的,但结果却是八大臣被罢黜横死。因为咸丰做梦都想不到慈禧不是孝庄、却是武则天。

可以说,讲究玩心计肃顺肯定玩不过慈禧,而且肃顺向咸丰提过效仿勾弋夫人事,杀其母,留其子。也可见双方关系之恶劣。但如果说到说到治国方略,慈禧应该不如肃顺永。慈禧是永远都是是阴毒的小伎俩,是没有大局观念,慈禧也确实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如果肃顺上台,应该比慈禧当政的要好很多。

但如果希望肃顺能够实行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明治维新,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既是肃顺个人的能力问题,也是历史的局限性。肃顺当政的最终结果应该和慈禧区别不大,而且依照过去的历史经验,同治皇帝亲政以后,肃顺的结局大概也未必善终。

无论慈禧还是肃顺谁当政都无法治理好这个国家,当时的满清好比是一个身体机能已经毁坏,重病缠身的老人,任何一个人也无法挽回他衰败的命数,因为封建制度已经走进了他的死胡同,已经是病入膏肓无药就要了,制度如血液,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满清的灭亡是必然,这和谁当政关系不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点赞6、玉林市 网友:烙茚゜

咸丰皇帝临终留下的顾命八大臣,肃顺是他们的首领。肃顺曾经建议咸丰学习汉武帝立子杀母。可惜咸丰不是汉武帝,他没有听从肃顺的建议,而且还把象征皇权的印章让慈禧代同治皇帝管理。可见他对肃顺并不完全放心。

咸丰有顾虑,同治年幼,肃顺一旦专权,他儿子同治的皇位会有危险。

假如没发生辛酉政变,肃顺、端华等六大臣没被慈禧处死。以肃顺的狂傲性格和跋扈的工作作风,专权是必然结果。随着同治皇帝一天天长大,他与肃顺的矛盾会日趋激化。



这时的肃顺有三种选择,一是废掉同治自己当皇帝;二是放弃手中的权利;三是继续当权臣。废帝自立那叫篡位,风险极高,即便是有魄力,肃顺选择的可能性也不大。放弃权力,没有张良那样的智慧很难做到。肃顺最有可能的是继续当权臣。

同治与肃顺的矛盾,必然把嗜权如命的慈禧卷入其中。同治母子俩会携起手来对付肃顺。



论行政能力,肃顺比慈禧强太多了,但要论玩心眼,搞政治斗争,肃顺不是慈禧的对手。肃顺有一个最大弱点,就是他看不上满人。他认为满人都是草包,能吃饭不能干活,复兴大清朝必须依靠汉族能人。所以,肃顺对满清贵族很不友好。满清贵族对肃顺当然也不感冒。慈禧会联合满清贵族干掉肃顺。肃顺的结局依然不会太好。

同治六岁登基,按照顺治康熙的先例十四岁亲政,期间也就八年时间。所以,肃顺专权的时间不会太长,八年可能就是极限。



有人会问,肃顺不会先把慈禧杀掉吗?不会。慈禧是皇帝的妈,肃顺没有那个权力,同治皇帝也不能让。

因此,即使没有辛酉政变也会有其他政变,肃顺当政时间不会太长,慈禧还会掌权,大清朝历史不会有太大变化,肃顺被杀的命运也不会改变。

历史要想改写,除非咸丰听从肃顺的建议,杀掉慈禧。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点赞7、合肥市 网友:忆雨纷飞

任何人都是他所生活的国家的历史塑造的,也是生活在那种社会结构之中的人,谁也无法超越历史和社会结构,能够有超越意识的,大概是那些思想家或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这样的天才人物。但柏拉图又何尝不是历史所塑造的呢?

一个人能做什么,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思想以及当时的局势。肃顺端华这些满洲亲贵真的还能比六王奕?更加开明吗?不大可能。他们其实和大多数满清统治阶层一样,对这个突然变得如此可怕的西方世界并不了解,这样他们如何能够做出恰当的决策?如果他们斗不过奕?和慈禧,谁能说他们的能力就超过了慈禧和奕??对于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人们,谁在位,有本质的区别吗?

当时西方与中国的实力差距之大,任谁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中国社会只能从艰苦的环境里慢慢熟悉现代文明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承受一百多年与西方文明相遇所带来的所有苦难。

点赞8、乌兰察布市 网友:苏筠凉。

若是肃顺等顾命大臣在辛酉政变中成功了,那么同治帝就成了傀儡皇帝,这个傀儡不是被他的母后架空,而是被八大顾命大臣架空,那样的话肃顺的势力就会更大,权力也会更大,还有端华。

若真的是这样,慈禧这个命就保不住了,慈禧如果被杀,做为儿子同治帝只有表现的更听话,更顺从才不会惹来杀身之祸。

还有一个结果,慈禧不被杀掉,但会被限制一切权力,形同软禁,这样也等于是架空了慈禧。那样的话,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就不会死,毕竟她的外公就是端华,还有一个外公就是肃顺。

可历史没有如果,肃顺等在辛酉政变中失败,被杀的被杀,自尽的自尽,被革职的革职,慈禧逐步掌握大清政权,从后宫走向前朝,成了晚清的实权派。

也是因为肃顺和端华的缘故,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才在丈夫去世后,被逼自尽,陷入尴尬的境地。

点赞9、白城市 网友:爱湮灭

首先一个地基腐烂、外人帮忙还出力推到的清国大厦怎可能凭借一人之力而恢复如初?一人之力或许清国大厦倒塌的时间延长、在倒塌过程中出现的屈辱历史减少一部分,但终将倒塌.......

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下“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肃顺:

清朝的的政治、经济、发展到咸丰年间,朝廷自上而下早已腐败不堪,大小官员多是能捞就捞,能混就混,大清要度过难关,就要先重手整顿吏治。肃顺这个人“人狠话不多”,深的早起意气风发的咸丰皇帝喜欢,肃顺也不是在咸丰面前磨磨嘴皮子,他是那种雷厉风行、杀伐果决,能干大事、办实事的人,肃顺历任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时,就以“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这九字纲领。

1、肃顺的强硬手腕的政治能力:

从办理了“戊午科场案”和“户部宝钞案”两个大案可以看出。其两宗案件涉案的九十多名官员中没有一个漏网之鱼,全遭到了应有的处罚,甚至将一品大员柏葰处斩;在中国科举史上舞弊情节最严重的“顺天考案”中被肃顺用最血腥的方式处置。甚至还顺藤摸瓜,挖出了涉案金额触目惊心的“户部银案”,把京城数百名借着发行新官票盘剥百姓的大小官员奸商,全数抄家,抄的家破人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京城的王公贵戚。追回的数千万两赃银,更给此时为军费焦头烂额的咸丰帝大补血。

肃顺的这一系列动作,让贪官污吏为之颤栗,使晚清官场对贪腐习以为常的污浊政治生态随之焕然一新。史载“数十年诸弊净绝”。甚至到了三十年后的清朝光绪年间,还有上了岁数的清流老臣私下感慨:要是肃顺还活着,这些贪官敢这么胡糟?

2、肃顺对于最大的政治对手:

为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权位,肃顺还不遗余力地排挤恭亲王(清朝末年也算一位能人)。在咸丰末年,皇帝对肃顺几乎言听计从,因此,咸丰对恭亲王的态度,基本代表了肃顺的态度“用而远之”,要不自己跑到热河,留下他还在京城谈判。

3、肃顺与汉官大将:

面对大清王朝的颓势,当时的传统八旗到此时以不能同日而语了,腐败、无能不堪,肃顺看清了现实,当前只有汉人人才才能拯救现在局势,才有可能度过重重难关,而在汉人当中,“肃顺推服楚贤”,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湖南人,都为肃顺所保举和重用。

赋予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南下练兵大权,甚至不顾满朝非议,亲自出面给曾国藩等承担后果,担当后台。在曾国藩创建湘军最苦的几年里,凡是刁难曾国藩的各级官僚,大多被肃顺铁腕出手拿下。当时咸丰皇帝担心以大事托付曾国藩,会让汉人操持权柄,对朝廷构成威胁。后来在肃顺的坚持和保荐下,咸丰才重新启用在家守制的曾国藩,以其出任两江总督,稳住了东南战局,如此力挺,晚年的曾国藩也曾叹息:没有肃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功业,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而对左宗棠,肃顺则称得上对其有再造之恩。肃顺早就听闻左宗棠是大人才,闻之此事,便联合曾国藩、胡林翼等官员上书力保左宗棠,并邀请深受皇帝信任的吴地才子潘祖荫写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此后又在咸丰帝面前力荐左宗棠,给予重用。

肃顺向朝廷推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汉族官员,为平定太平天国、为“同光中兴”吸收了大量的人才

4、肃顺对外强硬:

肃顺在中俄《瑷珲条约》谈判过程中毫不惧怕俄国人的威胁,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5、他也有着自己骄横专权、目中无人的一面从“龙气碎杯事件““钩弋故事””周中堂签署事件”这些轶事可以看出。

肃顺被杀后,“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深知当今朝廷之中能识大体、懂得时局、有胆识、有魄力之士除肃顺外,所剩无几了。懂得知进退的曾国藩就曾担心,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恐政府使用汉人的政策或许有变数,不仅太平天国起义难以平定,或许自身都有危险。


在肃顺去世五十年后,1912年的清王朝,大厦将倾时刻,会不会有人想起““祺祥政变”,会不会想因“祺祥政变”而死的肃顺?小编想,应该不会吧?那些内心迂腐、目光短浅、嗜权如命的人或许早就忘了他了吧?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大家指正与关注并与“刘家五叔”一起谈论古今中外历史趣事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