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还会来吗?
不会去!我们村就有这样一个人,村里的红白喜事,他全都不帮忙,也不随份子,他娘去世的时候,全村没有一个人过去帮忙!
先来说一下我们这里红白喜事的规矩
我们这里民风淳朴,村民都很热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的时候,主人家会请人过来帮忙,首先需要请一个执事,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村里比较有面子,而且懂得红白喜事的全部流程,由他来安排各项事宜。
主人家同宗同源的一批人,比如主人家的大伯叔叔、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可能不是亲的,但是一个姓,属于一个分支,我们这里称之为爷们,他们不需要安排,会主动到主人家帮忙。
这些人来了之后,人手还是不够,这时候,执事就会负责安排村里的人过来帮忙,一般都会安排主人家周围比较亲近的邻居,或者是村子里面比较靠谱的人,执事经常负责这样的事情,他知道什么人适合什么样的位置,如果感觉某个人不行,他肯定不会安排的。
村子里面的人都比较淳朴,大家经常说一句话:能帮忙就帮忙,谁家还没有个事呢?谁还没有用到别人的时候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认知,大家才会很上心,爷们也好,邻居也好,往往不需要执事的安排,就会主动上门帮忙,如果刚好有事情抽不开身,也会通知主人家一声,解释一下,人虽然不能到,但礼金一定不会少。
可有一些人就是不懂得人情世故,邻居办红白喜事的时候,他不仅不帮忙,而且连礼金都不随,这就很不懂事了。
偏执的老姚家
我们这个村,人口比较杂乱,有姓张的,有姓李的,有姓王的,还有姓姚的,等等,姓氏比较杂乱,每个姓氏的人口都不多,大概也就10口人左右,同姓的人都是亲戚。
姓张的人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姓张的所有人都会过去帮忙,姓王的人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姓王的人家也都会过去帮忙,其他姓氏也都一样,当然,除了本家人之外,邻居也都会帮忙,可姓姚的却有一户人家很奇怪,我姑且叫他姚二吧,他从来不帮忙,也不随礼。
姚二是做小吃生意的,每天都要在集上出摊,生意谈不上好坏,养家糊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考虑到他有厨师的手艺,村里每次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执事也喜欢叫他过来帮忙,不是主厨,就是帮忙切菜什么的。
叫过几次,他一起都没有去过,说自己生意太忙,抽不开身,这大家也能理解,可是他们姓姚的人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他依旧不去帮忙,连自己爷们家的事都不管,更不用说是普通邻居了。
不去帮忙也就算了,礼金总要送到吧?不行,礼金他们也从来没有随过,就好像一切都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看着姚二如此不懂事,邻居都很不喜欢他,连他姓姚的本家也都疏远他,不愿意跟他接触,在村里,他完全就是一个异类,不合群,直到他的母亲去世,他才幡然醒悟。
姚二家的一场白事
那是几年前的冬天,姚二的老母亲去世了,按照我们这里的规矩,老人去世当天,就需要马上安排身后事,要在3天之内入土为安。
所以在母亲去世之后,姚二找到了村里的一位老执事,请他帮自己操持全部的事宜,但老执事一口拒绝了,人家心里清楚,这是一个得罪人的事情,出力不讨好。
不仅老执事不愿意帮忙,就连他们姓姚的本家也都不怎么愿意帮忙,要知道,人家有事的时候,他从来都不帮忙,现在自己有事了,怎么可能请得动别人呢?
无奈,姚二只能自己操持,他花钱在外面请了一个做农村大席的团队,几百块钱一桌,只需要掏钱,其他的事情都不需要操心,食材人家自己准备,座椅餐具全都有,有大厨,有服务员,不需要额外的人帮忙。
之后,姚二又找了一个殡仪公司,订了所谓的一条龙服务,棺材以及抬棺的人全都有,忙活了2天,终于把老人安葬了。
按照我们这里的规矩,上午安葬之后,中午开席,亲朋好友、邻居全都到场,随礼之后开始吃饭,吃完饭收拾好,一场白事就算是完整结束了,可是当天中午,村民却犹豫了。
一般来说,谁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一个队的邻居全都会准备好礼金,就等着中午过去随礼吃饭了,可是姚二家办白事的时候,大家却犹豫了,他从来没有给任何人随过礼,我们还要给他随礼吗?
村里的人都出来了,就站在大路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面面相觑,都在问对方去不去,如果所有人都不去,那姚二家的这场事就算是办砸了。
商量了很长时间,眼瞅着就到开席的时间了,村民们还是决定过去随份子,除了少部分真正生气的村民之外,大部分人都去随了份子,不是给姚二面子,而是给老人面子,不能让她走得不体面。
看着村民一个一个不计前嫌,全都上门随礼的时候,姚二哭了,开席之前给所有人磕了三个响头。
从这件事情之后,姚二彻底变了,别人家有事的时候,他抢着帮忙,礼钱一次都没有少过。
最后我想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帮人者,人恒帮之,做人不能不懂人情世故!
红白喜事不回村参加,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会来吗?这得分两种情况,一是人不来但礼金来了,二是人不来礼金以不来。村里的人爱憎分明,结局不一。
今天农村的现状是在家居住的人口比大集体时期少了五分之四。人民向两个方面去了,一是去打工,二是去镇里或镇上居住,留下多为老弱病残这些忘不了故土的人。一旦有红白喜事,大家拖儿带女回村参加。
村里和家族亲朋有事始随礼的人家里有人来参加的人很多
王叔家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如今成家立业,每年都只是过年才回来看看住在城里父母,好多年没回村上,住房年年补修防垮了,说筹王叔百年归世要用来做灵房。老房子里,远存放着父母的寿木。
王叔夫妻二老就一直在城里,三个儿子给二老买了套120平米的房子,每月给生活费,让他们养老。
儿子们没回乡下,但对乡下没失去联系。因为他们户口还在,山林田土还在。于是村里建了微信群,他们都在里面,关系好的还存有联系电话。
每蓬节日,大家都在群里冒泡,遇上春节国庆还会发发红包,增加喜庆。
村里和亲朋好友家一旦有红白喜事,他们三兄弟人不会来,都会用微信随礼,没微信的,把钱转入村里有微信联的人让他帮随。而且每次随礼,都不会少于当地行情。
今年热天,多病的王婶与王叔在小区行走锻炼身体时,不幸摔了一跤,当120车赶到小区时,王婶就离开了儿女们。
三个儿子闻讯,一边叫本家兄弟帮忙把母亲运回老屋,一边带着家人乘飞机回来,在农村老家帮理丧事。
村里人知道这事后,在王叔儿子未回到家之前,都赶来帮忙打扫屋子坝子,自发组织起来上山砍柴,清洗水缸和用具。
在城里和镇上居住的人,有车的都联系帮运生活必需。等三个儿子赶到家时,丧事的前期所需事务都基本完成。儿子媳妇按照风俗一个一个下礼磕头。就这样,在村民的帮忙下,王婶风风光光上了山。
村民有事不回又不随礼的人,自已有事了,不会有人参加
张大爷在村里算是名人,早年是村干部,用村民的话说,张大爷当村干部时,放屁都吹得火燃。
记得我儿时,刚刚改革开放,张大爷家一年四季的农活,都是村里人帮他干。他在外面跑,没时间干农活,农忙一到,一大群人两天时间,就给他做得妥妥贴贴。
每年过年,家里是热闹得很,火炕上的肉,不减反增。一旦他或家人生日,都是十多桌人。
后来,张大爷老了,退了下来,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他二老在家里,这时风改变了。
两个儿子在广东,家里有什么事不过不问,老的不走小的不问,记得有一年,张大叔79岁生日,在农村叫"进十”,这天我回老家,从张大爷门前过,他把我拦下,无论如何要把饭吃了走。
张大爷夫妻都快八十了,但夫妻二人都很精神,他们自已种地,单谷子就要打2000多斤。
我盛情难却,进屋一看,他二老煮了半锑锅肉,置办一大锅豆花。张大爷说,往些年每年都有十多桌人,所以准备点饭菜怕中午万一有客来没吃的。
可是到了中午,只来了一个人,是他的姨台。加上我两个人。在外的儿子打电话问说老爹,今年您进80有几桌人没?他回答说,有个机巴求的人!我听了差点笑了起来。
第二年,张大爷整整八十岁了。两个儿子带上家人从外地早早赶回家,通知好友乡邻,要给老人祝寿庆生。
因他家未通公路,但离小镇只几里山路,于是准备办在镇上的酒店里。他儿子同我年龄差不多,娃儿长大,打电话问我,说你妈前年满70办了多少桌?想根据我的情况衡量一下他要预定多少桌酒席。
我说我预计45桌,结果超了20桌。他说我没你朋情广,我办30桌算了。我没给他建议,因为他们这十多年外出打工后的所作所为,我估计他摆不了多少桌。
正酒这天,他叫我无论如何要去,要给他捧场子。结果中午稀稀落落摆了11桌客,一半都没坐上,一大家人脸都绿了。
结束语:农村人质朴,勤劳,爱帮忙,好客好往来,但无论什么事都讲究礼尚往来,你好我好,离开了这个规律,是行不通走不动的。
因此,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他的都会想法随礼,送上心意,这种人轮到自已有事了大家会去参加帮忙的。如果人不到礼不到的人,他家轮上事了,不会有人厚着脸皮来参加帮忙的。
左老伯在城里工作了一辈子,他去世后,儿子在老家里办理后事,但是,由于他们常年在城里居住,很少回到村里,邻居们谁也没有前来帮忙的!左老伯的儿子一筹莫展,就在这非常尴尬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年轻人,他跑前跑后,很快就召集了几十个邻居帮忙,顺顺当当地为左老伯办理了后事。
这个村子叫张家庄子,村子不大,大约有一百户人家,顾名思义,村里只有一户人家姓左,其余的全部姓张。
姓左的这户人家,就是左老伯家。他们是投奔亲戚来的,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左老伯的父亲年轻时身体就不好,整天病病怏怏的,父亲46岁那年,去地里干活时,淋了一场大雨,发起了高烧,几天后就去世了。
左老伯还有一个哥哥,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儿子,非常艰难。
左老伯的姑姑在省城里居住,听说他姑父是有身份的人,姑姑同情他们孤儿寡母的 ,就把他们从村里举家搬到了省城生活。
左老伯和哥哥都非常聪明,在姑姑和姑父的帮助下,他们都考取了大学,在省城有了好工作,成家立业了。
左老伯年轻时在省城忙于工作,很少回村里,清明节偶尔回来一趟给父亲扫墓,都是来去匆匆。
上去年纪了的左老伯,叮嘱儿子左强,人要落叶归根,在他百年之后,一定要回村里,他要回到那片土地上去。
去年春天,张老伯去世了,他的儿子左强左右为难,如果遵从父亲的遗愿,回到村里安葬,但是人生地不熟,他真是有些发愁!
但是如果让父亲安葬在城里的公墓,又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怎么办?
无奈之下,儿子还是顺着父亲的心愿,和城里的几个亲戚一起,回到了村里安葬父亲。
家里的老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蜘蛛网布满了屋子的角角落落,院子里空无一人,左强心里一片凄凉。
按说这样的白公事主人不用出面,家里老人去世后,村里邻居都会自发地前来帮忙,该干什么干什么,有条不紊,体面地送别老人。
但是由于左强这些年很少回村里,他甚至根本不认识邻居们,这些邻居虽然听说了左老伯去世的消息,但是,他们也没有过来帮忙。
住在左强老家一墙之隔的是张大爷,他生病卧床不起已经六年了。
得知左老伯去世后,张大爷竟然呜呜地哭了,他躺不住了,要挣扎着坐起来!
他的儿子张大明一把按住他,问他:“爹,你想坐起来干嘛啊?左老伯去世了,咱们和他也不熟悉,你哭什么?”
张老伯听儿子这么说,他生气地呵斥儿子说:“你懂什么?你和张老伯不熟悉,你怎么知道我和他不熟?咱们欠他的情分大着呢!”
张大爷老泪纵横地回忆起了往事,他和左老伯有深厚的特殊的交情。
距离张家庄子三里外的地方有条河,河边有一个葱葱郁郁的树林子。
每到夏天,孩子们就在树林子里放牛,捉知了,玩得不亦乐乎。
孩提时代的张老伯和左老伯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块儿上学,一块儿挖野菜,一块儿放牛。
那天,他们俩又牵着牛去了河边的树林子里,牛悠闲地吃草,他们俩和别的小伙伴追逐打闹。
左老伯放的是一头老黄牛,本来黄牛一直在安安静静地吃草,但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拿起树枝把这头黄牛使劲抽了一下子,黄牛当时就焦躁不安,挣脱绳子就要跑。
年仅十岁的左老伯急了,他赶紧去拉栓牛的绳子,但是,牛的后蹄一撩,正好踢在左老伯的脑门上,当时就血流如注,他一下子晕过去了。
别的孩子都吓傻了,张老伯比左老伯大几岁,他没有慌,他一把脱下自己的褂子,赶紧用褂子把左老伯的伤口缠紧了。
他背起左老伯就往卫生院跑去,路上磕倒了好几次,张老伯的膝盖都磕破了。但是他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只想着快点赶到医院救人!
当左老伯的母亲闻讯赶来时,左老伯已经醒了,头上缝了好几针。
母亲对张大爷千恩万谢,她从家里用一个瓢子端来了几个鸡蛋,又去集市上买来了一件上衣,送到了张老伯的家里。
在那个年代里,鸡蛋可是值钱的东西,很少有人舍得吃的,都是拿到集市上卖钱,补贴家用。
张大爷的母亲说什么也不要鸡蛋,更不要那件上衣,她知道左老伯家孤儿寡母的过日子不容易。
张大爷的母亲对左老伯的母亲说:“嫂子啊,你不用把这事放在心上,孩子被牛踢着了,谁看到也不会不管的,俺家孩子皮实,腿磕破了早就不疼了,他那件破褂子更不值钱,你还买衣服干嘛?”
从那以后,张大爷和左老伯这两个小伙伴更铁了,谁有了好吃的都得留着一点给对方。
如果哪一个受了小伙伴的欺负,另一个就会冲上去讨个公道。
左老伯12岁那年,举家搬走的,临走时,他和张大爷这两个小伙伴挥泪而别。
左老伯把自己的一个新书包留给了好朋友,张大爷把自己珍爱的象棋送给了左老伯,让他带着去省城。
汽车站离张家庄子大约二十里路,张大爷一直步行把左老伯送到了车站,俩人依依惜别。
左老伯去了省城后,头几年经常和张大爷写信联系,但是,慢慢地随着时间推移,俩人失去了联系。从此,两个人天各一方。
那年,张大爷的母亲突然病了,面黄肌瘦,浑身无力,在县医院里没有查出是什么毛病,只得去了市医院,但是,住院一段时间后,效果不大,眼瞅着母亲越来越虚弱,张大爷心急如焚。
母亲几次住院,已经让张大爷债台高筑了。孝顺的张大爷看着母亲受罪的样子,他的心里如刀割一样痛苦。
张大爷狠狠心,卖了家里一头正在长膘的黑猪,决定带着母亲去省城大医院治病。
在省城医院,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脸上开始有了血色,也能吃点东西了。
欣喜之余,张大爷很快就发愁了,卖猪的钱马上就要花光了,母亲的身体刚刚有所好转,还不能出院,怎么办?
那天,医院里又催着交住院费了,张大爷走出了医院,他愁得坐在路边掉眼泪,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举目无亲,去哪里借钱?
那天正下着小雨,张大爷根本没有注意到下雨了,他无助地坐在雨里。
突然,一把伞遮在了头上,张大爷抬头一看,看到了一个夹公文包的人在仔细地看自己。
张大爷站了起来,四目相对,他们一下子认出来了彼此,他们俩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原来,左老伯的单位就在医院附近,他下了班后,正好路过这里。
下班时间,路上人来人往,但是他发现一个人却坐在路边淋雨,他多看了两眼。
他发现这个人有点眼熟,但是,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他,左老伯边走边在记忆里搜索这个人。
他已经走过去了,但是他又几步折回来了,他再一次仔细地看了几眼,他猛地想起来了,眼前淋雨的这个人和儿时的小伙伴长得特别像!
他几步走到了跟前,张大爷也认出来了,他就是左老伯!
阔别几十年的好朋友,在异乡的街头,邂逅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激动得热泪直流!
左老伯把张大爷带回了家,让他洗了热水澡,换上了干净的衣服,陪他一起吃了一顿热乎乎的饭菜。
张大爷感动得不知所措,他看到了左老伯家住得很宽敞,楼上楼下都有房间,屋里还铺着地毯,他就知道左老伯在城里也算是体面的人了。
但是左老伯丝毫没有嫌弃他的样子,他们俩仿佛还是多年前胜似亲兄弟的小伙伴!
吃完饭,他们一起去了医院,左老伯悄悄地去交了足够的住院费,他来到病房,询问了张大爷母亲的病情,安慰老人安心治病。
左老伯说:“婶子,小时候我可是没有少吃你家的饭,我张哥还救过我的命呢!现在轮到我来报答你了,我就在附近上班,我家离这里也很近,以后我会常来看你的。”
临走前,左老伯又把一卷钱塞给了张大爷,张大爷说什么也不要,左老伯已经给付上住院费了,怎么好意思再要他的钱?
左老伯说:“哥,咱们两个人还分你的我的吗?咱们换个位置的话,如果在城里的是你,你会帮我更多!在村里住的时候,你对我比亲兄弟还要亲,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张大爷的心里暖暖的。他这辈子真是没有白认识左老伯啊!
张大爷的母亲出院时,左老伯给买了很多水果点心,又给雇了一辆车,把他们送回了家。
这些年,张大爷心里一直觉得欠了左老伯太多情分,无奈的是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好了,几年前的一场脑出血只能让他卧床不起了。
没想到左老伯比自己小好几岁,他竟然走在了自己的前头,张大爷非常悲伤,痛哭流涕!
当他对儿子张大明讲了这一切后,儿子也是眼眶通红,他什么也没有多说,马上就去了左老伯的院子里。
张大明很快就把村里经常办白公事的人找来了,他又找来了十几个和他要好的邻居,大家按照村里的风俗,开始共同操办左老伯的后事。
左老伯的儿子左强看到院子里呼啦啦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他非常感激,他开车去了镇上,买来了好烟好酒,让饭店里给送来炒好的菜,招待前来帮忙的乡亲们。
当左强从从镇上返回来时,他看到院子里乡亲们在张大明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切,准备按村里的风俗送别左老伯。
张大爷坐在轮椅上也过来了,他满脸泪水哽咽着说:“兄弟啊,我还没有来得及报答你的恩情,你怎么就走了啊!”
在张大明的操持下,乡亲们帮忙体体面面地送走了左老伯。
左强感慨万千,真的是亲不亲故乡人啊!这么多年,自己从来没有回来过,但是,送别父亲时,多亏了大家帮忙啊!
左强家的老房子都要漏雨了,他对张大明说:“兄弟,我放下钱,你帮忙修缮一下吧,这里是我的老家,也是我的根啊,以后我得常回来看看。”
张大明说什么也不要钱,他说:“这点小事给什么钱?你放心就是,我马上就找人给翻修一下,花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家老爷子当年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正不知道如何报答呢!”
张大明帮忙把左老伯家的房子重新修缮了,又把房子里面刷了一遍,他把自家院子里的小树也挪了几棵过来,还栽上了几棵花。
左强看着焕然一新的院子,他感动得眼圈都红了!
左强在家里又住了好几天才决定返回省城。临走前,他又在院子里宴请邻居们。
他说:“非常感谢各位大伯大妈、兄弟姐妹们帮助我办理父亲的后事,我没齿难忘,无以为报,以后你们家无论有什么事,只要通知我一声,我就赶紧回来!”
“我在省城开了一家大公司,有好多岗位,咱们村里的年轻人谁想来往公司上班,我双手欢迎,我也可以帮助推荐去别的公司上班!”
左强让大家记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好几个年轻人当场就表示想去省城工作,左强告诉了他们自己的公司的位置,说一定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
左强要返回省城了,他来到了张大爷家告别,他握着张大爷的手泣不成声,他说:“张大爷,看到了您仿佛就看到了我的父亲,这次多亏了大明帮我办理父亲的后事,以后你们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会常回来看看的。”
左强把老家房子的钥匙留给了张大明,请他平时多过去照看一下,给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浇浇水,给屋里通通风。
左强又去了父亲的墓前,他流着泪说:“爸爸,您安息吧,这次回来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让我非常感动,以后我会常回来看您的。”
左强依依惜别了这个小村庄,他知道从此这里有他深深的牵挂了。
回到问题: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家有事时,村民还会来吗?任何人都讲究礼尚往来,没有来哪有往?左老伯去世后,由于他们很少回来,邻居们和他们不熟悉,都没有过来帮忙的。多亏了张大爷和左老伯多年前有份特殊的交情,张大明出面召集乡亲们,办理了左老伯的后事。
刮下春风才会有秋雨,当年左老伯念及孩提时代张大爷无私的友情,他在张大爷身处困境时,无私地大力帮助了他,张大爷一直铭记他的恩情。
张老伯去世后,张大爷的儿子跑前跑后地帮忙办理后事,又帮着修缮房子,这是爱的轮回,更是爱的传递!
左强感激之余,决定要帮助乡亲们,让村里的年轻人去他的公司里工作。
恩恩相报,会碰撞出美丽的花火,这是爱的火焰。
多么纯朴的乡亲们,多么可爱可敬的心灵!
真心建议远离家乡的游子,平时多回去看看,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和乡亲们说说话、 聊聊天。
谁家有结婚的,或者有老人去世的,该表达心意就表达心意,最亲还是故乡人啊!
河流入海,落叶归根,老家,总是游子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老家,是心灵深处柔软的地方!
天边飘过四季的云,那是故乡对游子的深情召唤。
今年正月末的一天清晨,人们还在熟睡中,静谧的早晨被队长的呼声惊醒:“谭大爷去世了,请各家各户前去帮忙。”大家听了以后,家里户户都没有动静。
换作以前,村民们只要听到谁家有老人去世,即便在外地做事,也会赶回来帮忙,但这次,往日热情的村民们并没有热情起来。一个个都坐在家里无动于衷,等着看情况。
我们村里有个祖祖辈辈就延续下来的风情习俗:办红事,需要主家上门请,请了就一定会去;办白事,各家各户自己出动上门去帮忙,不需要请,在家里的人不管男女,只要能干得动的,有空的,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的自己去找事情做。如果在外地,夫妻俩也会商量着让一个人请假回来帮忙。
因为大家伙都形成另一种特殊的默契:互帮互助。别人家有事,你帮了,以后你家有事,别人也才会不请自来。
我很好奇的问妈妈:“以前你们听到有人报丧,即便大半夜知道了,也会爬起床来去帮忙,这次怎么大家都不去了呢?”
妈妈说:“这也得分人啊!”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谭大爷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已经出嫁,嫁在隔壁县城。
对于农村里的人来说,出嫁之女就不算村里的人了,只有儿子媳妇才是。
谭大爷的儿子媳妇今年也42岁,是家里的老小。
小夫妻俩自结婚以来就在浙江那边承包食堂,做生意。
小两口也算勤恳,夫妻俩在外能吃苦耐,每天起早贪黑的,把自己家里经济搞得还算不错。他们在村里建了新房,也买了车。
平日里夫妻俩基本上都在外地,跟村民们打招呼的也很少,每年就大年初一跟着大家伙儿到村民们家去拜个年走个过场。村里谁家办丧事,小夫妻俩从不抽空回来,也从不出面。
谭大爷今年70岁,平时在家开了个小小的牌馆,附近的老年人都喜欢去他家打牌,谭大爷夫妻俩靠着这个牌馆的收入维持着自己的生活。
平时村里谁家办丧事,谭大爷只会凑份子钱,但不去帮忙。他给的理由就是自己年纪大了干不动。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纷纷,你干的动的时候,也没见你们家出过一分力,现在你是可以倚老卖老说自己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你儿子儿媳妇可以来啊!别人家的年轻人能请假抽空回来,他们不要赚钱,怎么就你家不同呢?只有你家儿子媳妇知道赚钱别人家的不知道赚钱非得赶回来?
谭大爷即使听到了也不说什么。村民们议论的次数多了,谭大爷干脆大言不惭的说:“我以后倒下来,不需要大家伙儿帮忙,我儿子有钱!”
大家听了谭大爷的话,默默地记在心里。
去年年底,谭大爷骑摩托车摔了一跤,看着他平日里身强体壮的,像个没事人一样的,没成想就这么摔了一下,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就像大山崩塌一样倒下来了,精神一天不如一天,人也日渐消瘦下来。
大家都在说:谭大爷这样子,活一天是一天了。不知道能不能挨过明年正月。都说好汉难熬正二月。
今年正月二十六的早上五点多,队长就沿着村里那条村道一边敲着锣一边大喊:谭大爷去世了,请各家各户最少去一个人帮忙。队长走了一圈后还在对上的微信群里吼了两嗓子。但即便如此,村民们都没有一个有动静。
上午大家伙儿都聚在十字路口,站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着:“要我们帮忙那我是不会去的。村里其他人家里有事他家从来不出力,一句话忙抽不开身就搪塞过去了,谁不忙啊,谁家里不要赚钱啊!就他家的人会过日子,就他家知道赚钱。”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最后大家伙商量来商量去,决定一起凑个人情去吊唁。因为谭大爷平时在村里还是出了人情。
眼看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帮忙,队长也不好说什么,因为村民们说的是事实。
最后无奈之下,队长给谭大爷的儿子出了个主意:你亲自上门,挨家挨户去请人帮忙,并且给他们开工钱。没有人帮忙,你父亲躺在这也没办法下葬。
谭大爷的儿子最后无奈,在队长的带领下,披麻戴孝的亲自去上门请乡亲们帮忙。
大家伙一想,人家这次诚意也有了,还愿意出钱,看在队长出面的份儿上那就还是去吧!
就这样,村里一户去找了一个人帮忙。谭大爷在家吹吹打打的搞了6天,丧事办得很热闹,丧事办完之后,谭大爷儿子按照约定,给村民们发了工钱。
在谭大爷去世后一个星期,隔壁一个因糖尿病并发症的人也去世了,这次,谭大爷的儿子儿媳妇第一时间主动跑去帮忙了。他说以前是自己不懂事,差点让他父亲没法安葬,以后只要村里人谁家需要出力的,不管多远,他们夫妻俩都会最少有一个人抽空回来。因为他们家还有个老母亲健在。
农村里,村民们之间相互很热情,很纯朴。大家讲究和礼尚往来。
如果你在人情上跟别人有往来,你家办什么事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大家伙儿不会去占这个小便宜。如果在需要你主动出力的时候,你选择借口逃避,那么轮到你家办事的时候,村民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你。
有句古话说得很好:
来而不往非礼也!
我们村有个老抠门,在城里住别墅开豪车,可村里的红白喜事他一律不回,也不随份子钱,村民对他意见很大,暗地里叫他老抠门。
村长去他家和他谈过,让他也要抽空参加村里的白事,毕竟是后辈,礼节还是要到的,免得将来他家遇上红白喜事,到时候一个人都不来,就难看了。
老抠门当场就放话:我有的是钱,有什么需要求你们这些穷人家的,怕不是你们要上门来求我吧。
老抠门姓李,村里人喊他老李头,起初是做装修工的,经常把工地不要的木板料搬回家当柴火烧,很是精明,慢慢地熬出头,和别人合伙搞了个装修公司。
近十年赚了很多钱,还在城里买了个两层的小别墅。
村里的平房就他老父母住着,不肯随他搬去城里,说住得不舒服,没个说话的人。
他每个周末都会回村里住两天,自从他发达了,就不准别人叫他老李头,你叫了他也不应,如果你喊他李老板,他就会慢悠悠地转过头来应你一声。
在我们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你在外当多大的官,挣再多的钱,村里遇到白事通知你前来帮忙,你就要来,除非是有很特殊的理由。
村里的红白喜事,他从来不去参加,喜事他嫌要随份子钱,亏得慌。
白事他嫌要去帮忙晦气,更加不愿意去,总是以自己公司很忙为借口不回来。
他父母倒是个老实人,看儿子不肯去,就自己去。
可他父母中年时生过病,五十岁不到身体就各种毛病,他们去了也帮不上忙。
我们村是个同姓村落,彼此间有点沾亲带故,人情味很浓,人情往来更需要小心地维护。
之前村里有个孤寡老人在家去世了,第二天隔壁邻居看到他没有拄着拐杖出来晒太阳,觉得疑惑,就找个壮小伙翻了围墙进去看看,才发现躺在床上去世了。
赶忙通知老人在外地关系亲近一点的亲戚回来办丧事。
村里每家都出一个人来这户人家帮忙,不论男女。
几个主心骨的长辈淡定地组织着丧事,谁要做什么工作,派谁去买什么东西等等,同时叮嘱了很多丧事的规矩。
唯独老李头不肯来,他说谈了个生意,要急着去签合同,开着车就离开村里,还把他父母带走了,说他女儿早几天身体不舒服,他要去谈生意,让父母去城里照顾孙女。
他父亲就跟他回城了,还叮嘱他签了合同晚上赶回来去那户人家帮忙。
可是,直到丧事结束,老李头都没来,也没给随礼,负责记账的长辈看着本子,说老李头越来越看不上村里人了。
后来村里无论是升学宴、乔迁宴、丧事,他一律都不参加,很明确地告诉大家不用通知他了。
连修路,他都没掏钱,理由是他已经搬出村子,没享受到修路的好处,没必要凑钱。
那时候,他母亲病得很重,已经不在村子里居住了。
村子里有很多富户,他们的处事方法和老李头截然不同。
邻家堂哥是个有钱人,经营着几家大型餐厅,在村里建了七层高的楼,还安装了电梯。
他为人很低调,别人问他一年挣多少个百万,他只是谦虚地摆摆手,糊口而已,没挣多少的。
堂哥平时早出晚归,工作很忙,可是村里的喜事和白事,他没有落下过一场。
村里遇上白事的,通知让他第二天早上八九点过来帮忙,他一大早六点都到了,说早点来看看,没准能帮得上忙。
上山砍竹子、搬木柴、搭建棚子、买鞭炮、当小工,什么都做,没有怨言。
村里老人说,这才是一个后辈该有的样子。
老李头不同,他自诩是做生意的,很忌讳白事,总觉得遇上白事会让他生意的气运减少,大家都说是他自己骗自己。
尤其是这几年,他生意变差了,更加不愿意回村,怕被人笑话。
他母亲是3年前去世的,慢性病拖了很久,没熬过冬天。
按规矩,他母亲是要回村里安葬的,他也不会在城里搞个灵堂来祭拜,只能回老宅子办。
他花钱请了工人在老宅院子里搭建棚子,搞得不太像样,丧礼有什么规矩,亲戚有哪些,他一问三不知,他父亲有老年痴呆,只能呆呆地坐在旁边。
没办法,他就去找了村长和村里的长辈,让他们出面帮忙。
村长以最近村务多为由,拒绝了。
当初村长去他的别墅找他谈,让他多回村参加白事,还被老李头怼得面红耳赤,说我有的是钱,有什么需要求你们这些穷人家的,怕不是你们要上门来求我吧。
这才过了多久,就打脸了。
几个长辈也是口头指点了几句,让他们自己操持。
当晚下大雨,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都是暴雨,他院子里刚搭建的棚子就被吹得连棚顶的布都不见了,柱子没加固,只是单纯拿线绑着竖起来,拿几个石头压着,被狂风一吹,柱子也倒了。
太晚了,木工没来,说等雨停了,第二天再去重新做,大半夜的谁愿意去拼命啊。
老李头从来不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他家遇上事,村民还是来了。
第二天,村里的长辈就去了他家,村里的好几个小伙子也穿着雨衣来了,帮他重新搭建棚子。
长辈在那指导应该怎么盖棚子,有些村民在家拿来了多余的篷布,把棚子往外加盖,免得来参加丧事的亲戚被雨淋。
到了中午,更多的村民来帮忙了,各自分工明确,很快就理清了事情。
一开始,大家都说让他吃点教训,我们都不去参加他母亲的丧事,看他怎么办。
半夜下暴雨后,好心的村民就开始担心他没经验,要是真搞得不好看,就过意不去了。
第二天清晨,下着毛毛雨,有人就在家门口观望了,看看有没有人去他家。
看到几个长辈带着后辈去帮忙,大家就明白了,纷纷去帮忙。
村民嘴硬心软,嘴上说着让他吃个教训,可还是跑过去帮忙了,下了一天的雨,帮工作的村民穿着雨衣都被浇透了。
在山上安葬,遇到下雨,路很不好走,村里的几个小伙子带了人去铺路,挑了沙子覆盖着要走的那一段路,忙了半天,饭都没顾得上吃。
他母亲下葬后一个月,他就拿了很多的水果,每家每户发一袋,说感谢大家的帮忙,姿态放得很低,后来村里的一户人家举办乔迁宴,他破天荒地过来了。
为人处世就像照镜子,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有样学样,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
做人啊,千万别把事做绝了,也别把路走窄了。
我们村有个从来不走亲戚的人家,他老妈走了没人去,挖金井都没有人,更不要说抬棺了,最后我爸和我哥去帮忙了,我妈去帮他们家做饭,后来他老爸走了,我爸我妈也不去了。
那家人离我们家不远,一个生产队不管谁家结婚做寿,他们都不参加,他说我不收你的,也不送给你。
他们家2个孩子看到谁家摆酒席,就眼馋得很,总会跟着人群后面跑一段,孩子妈妈就会拿根竹条子把他们打回去。
时间长了他们家就成了另类,很多大人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们家孩子玩,他们两个孩子在学校也没有朋友。
每天都是他们兄弟俩独来独往。
之前他总说不走亲戚朋友是怕浪费时间,他要用心培养他的2个儿子,后来2个孩子高考落榜就出去打工。
这孩子妈娘家人给他儿子介绍对象,以前的人谈对象双方都要互访,就是暗中去对方村里打听这家人怎么样?
然后这家人就提着鸡蛋和白糖来我们家,说希望我爸爸妈妈替他们家儿子美言几句。
女方正式来他们家认门那天,这男的又来请我爸我妈去帮忙,说怕到时候女方看见家里冷冷清清的。我爸妈就去了,还送了礼物。一直帮他们撑着场面,还把我家的录音机和缝纫机搬过去摆在他们家堂屋里。
还把我奶奶床上那床8斤重的棉花被子抱过去放他们家床上。
我哥比他们家儿子大一些,我哥先结婚,我爸以为他们会来,没想到他老婆居然对我妈说,我姓杨,你儿媳妇也姓杨,按辈分,她得叫我姑姑。
她结婚,必须先来我们家,亲自请我这个当姑姑的我才会来你们家。
我嫂子回家问她爸爸妈妈,是否认识这家人,他爸爸妈妈说,不认得,八竿子打不着。
我嫂子不理她,他们自然也没有来,后来他们家二个儿子结婚,都没有举行婚礼。
一开始女方不同意,谁愿意不明不白的让女儿嫁去你家啊!后来他们家把办婚礼的钱给丈母娘家,给儿媳妇买了三金,选了个好日子就来了。
那年他老妈走了,以前农村没有电话,亲朋好友得自己上门通知,一家人忙不过来了,因为平时他不和别人来往,村里自然也没有人去。
这男的又来找我爸,求我爸去帮帮忙,挖坑抬棺,做饭,挑水……啥都需要人,他实在忙得不可开交。
我奶奶坐在门口躺椅上闭目养神,这男的走了以后我哥就说我爸,要去你去,我不去,我奶奶就咳嗽了几声,让我爸带我哥去帮忙,让我妈去帮忙烧火做饭。
我妈说我们都出去母亲你吃啥?我奶奶说我自己熬稀饭吃霉豆腐。
我爸妈他们去忙了三天三夜,下葬那天抬棺的人还是我哥帮他找的,本村的人说什么也不去帮忙,后来我哥找他同学在别的村请的人抬棺。
最气人的是,他是我哥帮他请的人价格高了,比请本村的人贵了10块钱一个人。
我爸也没有和他们计较,我们家一般很少做生摆酒,除了我哥他们结婚就是我奶奶80岁摆了生日宴。80岁之前我奶奶不让做。
我爸预计的是40桌,结果就超了。那家人也没有来,但是周围的桌椅板凳都被我们借完了,就他们家近一点。我爸就想着我们之前帮他那么多,他应该会同意的。
就去借桌子和板凳,顺便给他家买2只鸡,我们家的用完了,还有5桌人没有吃饭。
结果人家是板凳不借鸡不卖。我爸没办法,说你这桌子板凳我出10块租一天,鸡比市场贵2块一斤,这才从屋里抓了一把玉米把鸡招呼回来挑了2只最大的卖给我们。
后来他父亲去世,我们家就不去帮忙了。
他父亲安葬的地方要经过王大娘家地里,抬棺的人肯定会踩坏他们家菜地的。他就去给人家打招呼,意思从他们地里过一下,王大娘家孩子们都出去了,王大娘不同意,说做不了主,要等儿子们回来才行。
问他儿子女儿啥时候回来,王大娘说不知道。
后来他们家的大儿子拿了2瓶酒2包糖,去给王大娘说好话,说自己爸妈不会为人处世,希望王大娘多包涵,也后王大娘家如果需要,他们弟兄俩一定第一时间过去帮忙。
王大娘没有收他们家的礼物。只是希望他大儿子言而有信。估计那次的教训有点深刻。
后来村里不管谁家有事儿,他们家二个儿子都从县城赶回来吃酒席,得空也会帮忙做点事情。他家2个儿媳妇比较随和,爱说爱笑,不像他们的父母,那脸啥时候都绷着,不哭不笑,永远面无表情。
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们家有事的时候村民还会来吗?
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
你从来不去别人家
人家凭啥要来?
不会去的,现在村里人最讨厌的就是在城里定居,红白喜事不回村参加的人。大家都共同约定,以后轮到他们家有事,村里人都不去帮忙,等着看他们的笑话。所以在城里定居,在农村还有老人的人,要抽出时间给村里人行红白喜事。否则,以后自己遇事,没有人来帮忙是很尴尬的,因为现在的人都很现实。
我们兄弟姐妹都在城里生活几十年了,以前父母活着时,经常这样叮咛我们,村里谁家办酒席,要记着回来帮忙、随礼。因为忙,不能按时回家,村里的人情世故都是父母帮忙随礼的。
等父母去世以后,村里大部分人都看在父母以前帮忙的份上,来家里帮忙。可是仍然有个别村民满腹牢骚,说我们兄弟姐妹在城里混的好,比大家都强,凭什么要给我家帮忙。因为别人家遇事,我的哥哥们也没有回家,都是父母帮忙随礼的。
甚至有一个男人,在抬棺去坟地的路上,破口大骂说他想把棺材扔在地上,被周围其他村民阻拦,大家都说他做的太过分。
这些事情,我们都不知道,只知道比别人家多花了许多钱,因为我们不常在家,知道欠村里人情,就用钱来补偿,所有花费开支都是顺着大家的意思,让大家高兴即可。送走父母以后,我们把村里人请到家里,好好招待一番,给大家都发了红包。所以父母的葬礼,我们多花了几万元。即使这样,还是有人不满意。
现在的村里人都很现实,他们痛恨别人在城里买房,不回家生活。这也成了大家心里的一根刺。无论你以前和村民关系多么融洽,只要你在城里买了房子,孩子有了出息,许多人会酸溜溜的不舒服,在村里说风凉话,甚至在你当面讽刺你。因为大家都觉得你成了城里人,和大家不是一个群体,有了代沟。
如果你再一心挣钱,把村里的事情不当回事,谁家有红白喜事你不回去帮忙随礼,村里人会议论纷纷,说你忘了祖宗,六亲不认,以后轮到你自己家有事,大家都不去帮忙,看看你能怎么办?因为大家对你无可奈何,最后也只能使出这个杀手锏来制裁你。
因为村里留下的人很少,大部分村民都在城里挣钱,其他人能赶回来参加村里红白喜事,为什么你就做不到呢?眼看着在城里买房定居的人越来越多,以后留下的人越来越少,你再不回去帮忙随礼,大家都会同仇敌忾,把你视为公敌 ,也不再理你,更不用说给你帮忙。
其实我说一句实话,许多进城定居的人不回家,并不是看不起村里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变成了城里人,而是他们做人低调,不喜欢显摆。而那些经常开着车回村的人,看起来财大气粗,对人热情,其实他们许多是空架子而已,只是为了让村里人看看,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不喜欢锦衣夜行,想要广而告之让大家知道他们在城里混得好。只是村里人并不知道这些人的心理,误解了不常回家的人,也不知道经常回村的人心里真实用意。朴实的乡亲只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做判断别人。
所以在城里买房定居的人,要常回家看看,和乡亲们唠唠嗑,和大家谈天说地打成一片,村里人才不会对你误解,有其他看法,忘了你。否则,等你家里有了事情需要大家帮忙,大家才不会看你面子,只会拿捏你让你为难,谁让你当初不修后路,做事太过分呢。
如果家里有老人的人,就更要和村里人搞好关系,防止家里老人去世,村里人都不来帮忙,让你一个人唱独角戏丢人。如果实在离得远回不来,也要让父母或者亲戚帮忙随礼,要做到不遗一户,不忘一家。否则,你得罪一家,就是得罪一村人,大家都会联合起来说你的不是,以前的好处会被忘的一干二净,再也没有人理你。你家老人去世,他们不但不会来不帮忙,反而还会等着看你出洋相,笑话你说你没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