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面临突发事件,那些公关鬼才是怎么把一手烂牌打好的呢?
把一手烂牌打好,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平安保险的投连事件,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平安保险投连事件的始末。
投连险,全称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保险产品,相比于万能险,分红险,增额终身寿险等其他具有保本属性理财性质的保险,投资连结保险的保费进入投资账户,其风险和收益都由客户承担。与其说是保险,投连险从形态到投资方式,都更偏向于基金。因而投连险的收益,多和股市息息相关。
中国第一份投连险是平安1999年10月22日推出的“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这是一种伞型投资账户,下设“平安发展投资账户”“平安基金投资账户”和“平安精选权益账户”。当时恰逢2000年的中国牛市,上证指数全年上涨51.3%,一直到2001上半年,上证指数创下了2249.77点的历史新高。2000年12月,平安网站上显示,“世纪理财”运行14个月累计为客户创造16.14%的收益率,这个收益率,鹤立鸡群,吊打同期其他公司所有产品。久违的排队买保险的盛况在上海,北京等多地出现。
不得不说,平安是了解客户的,管理层明白,未经教育过的客户很难了解该产品的具体风险,很容易误把它当成是一种传统保本的保险产品。所以,中国平安刚推出投连险的时候,动作非常谨慎,所有销售人员都是在平安从业三年以上的销售精英,而且一旦发现违规销售,立即取消其销售规则,与此同时,平安还安排100%售后电话回访,作为第二道防线。
问题就出在这里,盛况之下,人人鼓舞,平安部分业务员的说辞开始变形——收益被放大而风险被缩小。客户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面对的是10%以上年化收益率的保险产品,而且存取方便,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产品,和基金一样,是不保本的。
2001年下半年,国家为了WTO资格,开始着手加重管理金融行业,在清理银行违规资金,国有股高价减持,问题股集体暴雷等一连串负面新闻的打压下,股市大幅震荡下行,上证指数半年狂跌25.79%,市场突然急转急下,投连险未能幸免,仅基金账户就亏损6655万。
2001年12月16日《南方周末》发表记者杜卫东署名的调查《平安“世纪理财”:被隐藏了的亏损真相》,”0.67%的人赚了,99%以上的客户至今入不敷出。”一方面是记者媒体的穷追猛打,另一方面,友邦的精算师也发文质疑平安“世纪理财”产品本身存在重大瑕疵,平安的获益可能多于客户,例如主险合同5.26%的买卖差价,每月0.1%的资产管理费,投资账户转换费,退保费等费用远超开放式基金。
投连危机是中国保险史上第一次因为产品问题而引发的公共危机。保险骗人的说法从此初现端倪。为了平息这场有关生存的危机,平安壮士断腕,一方面拿出巨额真金白银进行补偿,同时启动了中国保险史上最大规模的客户回访“百万客户大回访”计划,一步一步释放潜在风险,集体诉讼案件得以避免。事情才没有更加恶化,并于此画上了休止符。
投连险事件可以说是平安发家史上事实上最危险的一次危机,但是危机也是转机。也正是平安这样的勇于承担,真诚的回访每一位客户,讲清楚投连险的具体内容和真实风险,客户可以选择拿回本金利息,也可以继续持有账户。正是这样暖心动作和担当,平安赢得了一大批优质客户,也真正的成长起来,才有了后来世界500强的中国平安。
中国需要更多有担当的企业,把客户真正的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