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章碣的名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到秦国灭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后,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在秦王朝统一之前,由于社会历史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所以在文化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百家学说的兴起,即有维护旧的奴隶制之学说,也有极力推动社会进步主张建立封建社会的学说。
当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想建立万古封建帝国基业,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强有力措施,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学。要完成这一大业,过去一些旧的许多不利于新的封建帝国的学说书籍,当时的统治者肯定是要禁止的,也许当时秦始皇做的过度了,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搞的过分的一刀切了,所以遭到了当时及后世书生地愤恨,编出了“焚书坑儒”的故事。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后,禁止了一些学说的事肯定是有的,但如言“焚书坑儒”故事中所捏造的那么严重,恐怕虚的成份也很多。
秦王朝统一全国之后,仅仅存续了十五年,其原因决不是因为所谓“焚书坑儒”,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可以并起”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影响深远,就连陈胜吴广都能喊出“将相宁有种乎”。也就是说,封建帝制是建立起来了,但维护封建帝制的思想观念尚未建立起来,如儒家的“忠君”思想尚未深入人心。这里要明白,后来汉朝树立起了儒家思想治国,但并不等于放任任何学说的树立,别忘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封建王朝时期是只会容许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学术发扬光大的。
虽然秦王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所谓的“焚书坑儒”,但后代的书生却总爱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往“焚书坑儒”上扯。
唐文人章碣就曾写诗言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意思是说,百家的书被焚烧了,秦王朝的帝业失去了维护的学说,函谷关和黄河这样的天险也维护不了秦王朝近五百多年的龙兴基业。焚书坑儒的大坑里烟灰尚未冷却山东就群雄揭竿而起了,刘邦和项羽之所以敢造反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读书的缘故吧。这首诗是在讽刺秦始皇的所谓的“焚书坑儒”,也就将秦王朝的灭亡归结为“焚书坑儒”,这显然是带有书生意气式地偏见的。
暂切不言刘邦和项羽是否真的不读书,假如真的刘邦和项羽不读书,他们起义也是有读书的张良和项梁辅佐的,再假若刘邦和项羽是读书的,那也得看读了什么书,如读了如何“反”的书呢,不更助长了他们地造反的雄心吗。
历史上能成就霸者都是提刀乱砍乱杀。赵祖陈桥兵……、袁巧逼裕签字,而得权,不乱杀?少。刘项原来不读书,正应,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人起相佐耳,常人说的帮帮匠。读书人谋事瞻前顾后,所谓秀才造反,多年不成。不读书者,一阵乱冲瞎杀,成功为王,败者遭杀。历史不断重复,如人吃饭?吃了饿,饿了吃……
您好谢邀!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运用讽刺手法,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注释:焚书坑:又名焚儒谷,传说是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下。竹帛:指书籍,古代用竹简和绢帛书写文字。烟销:用火烧光。关河:指函谷关和黄河的险阻。山东:华山以东,即六国旧有之地。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全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活埋书生,力图使他的帝业延续下去,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浩劫。
这首诗否定秦始皇焚书策略,认为这一举措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巩固帝业,但结果适得其反。诗中用一“虚”字暗指秦王朝土崩瓦解,帝业落空,讽刺焚书坑儒的愚蠢及残忍。以“刘项原来不读书”作结,既与开头紧密呼应,又深化了诗的主题。诗人章碣这首诗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叙史为依据,深入剖析,重在议论,表明观点,对所咏之史作出评判,成为咏史诗绝句中的名篇。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谢邀。
这句诗出自章碣的《焚书坑》,全文如下: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要如何理解后两句诗呢?要评价秦始皇,我们要全面评价才不失偏颇。秦始皇之功在历史的长河中自有人评说,我就不多讲了。
从诗句的意思看,可以看出诗作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残暴做法,而希望他的统治永固的无情嘲讽。
秦始皇在他残暴统治的过程中,加速了他所建立的帝业短命而亡。他的焚书坑儒施暴于民就是其中之一。他做了许多民不聊生的坏事,挥霍奢侈,鱼肉人民,加上他的接班人,秦二世昏庸无度,使秦朝成了短命朝代就不可避免了。
秦始皇本想以焚书坑儒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加强帝国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但他的做法又事与愿违。焚书坑中的烟未冷,山东的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峰烟就燃烧起来,再接着刘邦和项羽把农民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刘项带领农民军推翻了秦始皇所建立的帝国统治。这两句诗既反映了秦王朝统治时间的短暂,又反映了秦始皇焚书的禁锢人民思想的残暴错误做法。
要说刘项原来不读书,我以为是不正确的,两人如没有读书,是不可能的,项羽称楚霸王,刘邦建立汉帝国,非无知识者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作者讽刺秦始皇罢了。焚书坑儒只不过是推翻秦王朝因素的一个方面,真正的原因是秦统一华夏后,全国人民希望统一给他她们带来安居乐业,远离战乱,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过上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可惜秦统治者反其道而行之,不顺应民心民意,在人民和社会最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政策,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这是秦王朝短命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秦朝短命而亡,与秦二世昏庸无度,也有很大的关系。评价秦始皇要全面评价,才不失偏颇,而非一首诗所能说得了的,我只就这两句诗说说我的浅见理解。
浅见理解,谢网友和读者。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句话出自章碣的《焚书坑》,全文如下: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从诗句的表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对秦始皇焚书封杀思想,妄图帝业永祚的嘲讽。
古代凡是想要评价秦始皇的人,肯定都得先读一下《过秦论》。章碣肯定也读过,他的观点和贾谊基本相同。《过秦论》中记载: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要说不同,也就是把《过秦论》中的主角陈胜吴广变成了刘邦和项羽。
诗人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来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 ,寓意一眛地倒行逆施、为君不仁,不论怎样都只能自取灭亡。
岂有文章颠社稷,向来佞幸覆乾坤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的本意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尤其是从全文来看,显然是在讽刺秦始皇为永固帝业焚书坑儒封杀思想,结果推翻他统治的却是不读书的刘邦项羽,一切都做了无用功。章碣“喷”秦始皇的亮点就是在“原来”二字上,从前面的“书面语”突然转为生活中“口语”,仿佛都能听到他肆意“吐槽”时的笑声。
自古评价秦朝的文章里,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贾谊《过秦论》,应该属于是列入了“读书人一生必读的100本书”里的,也代表了主流的观点,章碣想来也是读过的。而且除了主角由陈胜吴广换成了刘邦项羽,添加了个人情感,他在思考上并没有超出贾谊的论述。“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四句几乎是和《过秦论》中的这段直接对应的: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所以,如果要讨论诗中的深意,不妨直接引用贾谊文中的观点,或者说是历史上的“主流观点”: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把诗中的意思往开了说,想要巩固统治,愚民政策没用,山河险固没用,百万雄师也没用,不施仁义,倒行逆施,最终都难逃灭亡,那些“垂死挣扎”不过是徒留笑柄。
如果此诗成于章碣及第之前,倒是觉得十之八九是章同学求而不得只能自嘲,一如那座著名的“读书顶个〇”的雕像。就算是及第之后,考虑到章碣传世的二十六首中,除了《东都望幸》这首含而不露的讽刺外,极少有这样明目张胆对着某位古人开地图炮的诗作(不排除遗落于世的诗作中会有),自嘲读书无用论也是极有可能的。好比某日终于挣扎读完硕读完博,回头一看,咦,当年读了个高中就出去混的隔壁家邻居的舅舅的儿子的同学已经身价上亿,还不得长叹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么?——开个玩笑,英雄不问出处,没有高下之分;)实乃古今之人,心性相似也。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章碣的叙事说理诗《焚书坑》,全诗共四句,抄录如下: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作者,以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一事件与秦王朝不足二世就灭亡了的关系。
全诗讲道:焚书坑内的灰烬还未消尽,秦朝的根基就虚空了。尽管有多么多天险屏障,也只能护住秦始皇的居所罢了。坑内的灰烬还未冷却下来,各地的起义英雄都揭竿而起,秦王朝很快被推翻。刘邦项羽原是不读书的,把书烧掉对他们不起作用的。
诗作者通过诗化的语言告诉我们,秦始皇梦想自己的帝业千秋万代传下去,而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却是最愚蠢的行为。他不去收敛改掉自己的暴政,而想用封杀各种学说,禁锢人们思想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只会引起人们更强烈地反抗,加速自己的灭亡。
总之,章碣的这首诗,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和教训,还是很有思考价值的。
远这两人两句的意思很明显,
一,秦朝灭亡得快,快得头几年焚烧诗书的灰烬还是热的。帝国转瞬就灭亡了。形容时间太短了。
二,项羽刘邦连书都没有读过的人,居然把秦朝给推翻了。说明秦朝已经烂得一推就倒。人家捡了大便宜。
诗句的基本意思就是秦朝灭亡得太容易了。
三,秦始皇灭六国残暴,但凡六国的后代,几乎都解往咸阳。秦始皇做六国行宫,特别安排这一部分人。
杜牧《阿房宫赋》有“嫔妃滕嫱,往来于秦,朝敢望夜弦为秦宫人”。
这些六国后宫入秦为秦国宫人。也就是奴婢。说明秦朝不善后,结下深仇,把六国上下全得罪了。
四,时间短,十年灭六国,十五年秦失其鹿,十八九年后归于汉,二十年不到"号令三嬗"。残暴苛政,必使秦祚不永。
五,好大喜功,铺排过大,无法以有限的财力支撑南征北战,皇陵阿房。
六,取之无尽,用之无度,暴虐天下百姓。耗尽天下财物,民不聊生,激起民变。
七,军队懈怠,甚于裁军。一旦有变,无法应对。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毁兵器作太平用的礼器。秦始皇认为国家不会用军队了。所以,忘记了古人之言,国之大事,在戎与祀。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上台,陈胜吴广起义,大军到了函谷关,章邯才武装囚徒为军,出关应付敌人。
如果没有这些囚徒军,又当如何?
八,项羽是读书的,《项羽本纪》一开始就说项羽读书,因为是在乱世之中,这书读来有什么用。在战争动乱年代,许多书生投笔从戎,不是没有道理的。班超不这么干的吗?项梁让项羽读书,项羽不读是对的。项羽说得好,读书有什么用,计个名字就可以了。如果项羽是个优秀生员,还会去打天下,会有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荣耀和王者气度吗?一定会没有。项羽在战争年代,有清醒的头脑,他不读书并不是以后不读书。
刘邦也是读过书的,只是秦朝的基层干部,拿钱连养活自己都不容易。又加上出身底层,没有读书深造的机会,有何必勉强人家。刘邦如果不认识字,他不可能当干部。我们只能说刘邦读书少而已。
后来,刘邦成了皇帝,在南征北战中,抽出时间学习。他教导儿子刘盈说: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尚遂知尔。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书宜自书,勿使人也。
这是汉高祖刘邦最后让儿子学习的教导。也是他的学习体会。不读书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吗?
所以说,项羽刘邦是读书的。只是他们对读书的态度与后人的看法有出入。
如此而已。
不要人为设定社会发展规律,要先尊重事实。
疫情未冷山东乱,上学原来不读书…
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百姓,让自己的封建制度万事永存,禁锢人民的思想,施行愚民政策,把书籍统统烧毁,把有学问的统统活埋,以外焚书坑儒就能消灭人民百姓的反抗。却怎么也没想到,刘邦、项羽都是不读书的,一样起义灭掉暴秦。
作者以此来讽刺封建帝王,当然也延伸至一切统治阶级,不以人民百姓的利益着想,妄想靠残暴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可能实现的,早晚会被人民百姓起来推翻。
这句话,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适用于社会的任何历史阶段和时代,应为统治阶层引为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