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行礼都是直接跪拜,为何清朝行礼前先要拍几下袖子?
谢谢邀请。
清朝大臣在行礼的时候为什么要在身上拍两下?
这个咱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见,感觉奇怪,而又多余,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阿呆认为,任何一个礼仪的形成,是与图腾崇拜、生活习俗等有关的。
这个礼仪的形成,与满族人的生活是有关系的。
大家都知道。清兵入关以前,满族人一直生活山海关外东北地区,过着逐水草而迁徙、食肉寝皮的游牧生活。他们的服装,是结合当地的气候和生产、生活需要的,是无领、大襟、束腰、四面开衩的袍子,便于打猎、骑马,而且暖和。
这种袍子,有个袖口“箭袖”也叫“马蹄袖”,是折叠的,可以放下的。冬天骑过车的人都知道,冬天骑马骑车最难受的就是“冻手”。满族人的这个马蹄袖,就是在户外可以放下来,保护手的,防冻的。进屋,就可以折叠起来,方便生活劳动。
清朝入关后,皇太极担心满族子弟入关后忘记骑射本领,强制要求:文武官员的官服一律都要带有箭袖。
所以,清朝大臣向上级行礼的时候,是需要将箭袖放下来的。敏捷地把箭袖给掸下来。这就是所谓的“要在身上拍两下”,这不是拍,是在快速地放箭袖。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表示忠心。箭袖一放下来,手就不能胡乱动了,没有危害和小动作。
2、表示奴性。放下袖子听指示,撸起袖子加油干。
3、表示尊敬。袖不沾灰,手不沾污。
总之,这是一个原本的生活习惯,最后被放大并形成礼仪,被固定了下来。后来由于服装变化,即使没有箭袖,也要将袖口拍两下,来表叔忠心和尊重。
这种“掸袖口”的动作还要从清朝的服装说起,清朝的朝服主要是由明代的箭袖服改装来的,他们将袖口作成了半圆形马蹄状,所以又称为“马蹄袖”。这样的服装设计主要是满足了满族人骑马射箭的要求。所以清朝统治者们在设计衣服的时候,将衣服的袖口上加上了一样类似半圆形的装饰。其实这个装饰叫“哇哈”(不是哇哈哈)。
这个“哇哈”平时是可以收起来的,冬天射箭是可以放下来,达到保暖手的作用。
而清朝官员跪拜皇帝前拍袖子,就是为了“放哇哈”,那么原因有什么呢?
一、这是满清游牧民族对汉文化的学习。
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是游牧民族,习惯于穿紧身、简练、便于骑射的服饰了,也就是所谓的“胡服”。这种服装样式实用但不好看,而且也不舒服,跟汉人的传统宽松的服装不符。在清朝入关以后,满人也在不断的学习汉文化,服饰上也像汉人一样逐渐变得宽袍大袖,马蹄袖甩两下,把哇哈放下来,其实是对汉文化的一种尊重和认同,在保留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对汉文化进行学习。
二、代表了一种尊崇礼节。
封建社会的中原王朝觐拜皇帝时,很多的繁文缛节,清代吸收了汉文化,自然也吸收了这些尊卑秩序,臣子掸完袖子,然后跪伏在地,其实就代表着整洁了自身之后,再拜皇帝,主要就是表现了对皇帝的尊敬而已。
三、表示清廉。
拍拍袖子什么都没有,袖子里面空空的,代表的就是一种两袖清风的清廉态度。(和珅和中堂这样的估计拍袖子是为了算算自己的袖子里还能装多少)
四、表示自己没有藏暗器,让皇帝放心。
大家都看过古装剧,是不是跟笔者一样,对古人的衣服很感兴趣,袖口、胸口简直什么都能藏,随手就能掏出暗器兵器、钱两银票,跟个百宝箱一样。大臣们掸袖子跪拜皇帝其实也应该有这方面的考虑,证明自己袖子里什么都没有,没有带危险品入朝,请皇帝放心。
(古代袖箭)
清宫剧一般都有这样的情节:皇帝正襟危坐,高高在上,旁边的小太监捏着嗓子喊:“有事启奏奏,无事退朝。”这时候,一个大腹便便的大臣弓着腰,从队列中小步踱出,先在身上拍两下,貌似是掸灰尘,然后才跪倒磕头。
这在身上拍两下,到底是干嘛呢?有什么讲究呢?
清朝入关之前,生活在东北,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特别寒冷。为了御寒,北方游牧民族就发明了箭袖。所谓箭袖,就是指又宽又长的袖子,外出的时候,将箭袖放下可以用来保暖;回到屋里将袖子卷起,方便吃饭或者干活。
清朝入关之后,在女真胡服基础上,借鉴汉族服饰特点,设计出各级官员服饰和长袍马褂,这种官服是有严格等级的,什么样的官职穿什么样的官服,绝不可乱穿。例如一品官,文官官服上绣的是仙鹤,武官是麒麟;二品官,文官官服绣的是锦鸡,武官是狮子。但无一例外,所有官服都保留了箭袖。
清朝大臣行礼时,之所以拍两下,就是要把箭袖放下来。
一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撸起袖子一般是要干架的,面见皇帝貌似不够体面,只有放下袖子才能体现虔诚和衷心。
二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廉洁作风。两袖一抖,啥都没有,以此展示自己两袖清风,爱民如子,是个为国为民廉洁奉公的好干部。
谢邀,我们从电视剧中,看到清朝大臣面见皇帝,或者上下级相见时,都要甩两下袖子,然后下跪,其实这是清朝服饰文化和狩猎习俗所造成的。满清定都北京以前是游牧民族,他们以狩猎为生。这就造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满清最有特点的是他们的袖口是马蹄状的——马蹄袖,满语称为“哇哈”。马蹄袖最大的好处就是防止冻伤手背,狩猎时,由于天气寒冷,一般都要绑好。这样一来,既保暖又不影响射箭。这也是多年积累的经验吧。
(清朝的服饰插图)
当多尔衮拥立顺治进京称帝后,这种服饰依然保留了下来,这也是为了不忘自己是马上民族。由于不再狩猎,马蹄袖平时就挽起来,(重点来了,请注意)但在面见皇帝或者上下级召见时,往往先甩两下袖子。然后再跪拜,这种仪式称之为“放哇哈”,是礼节规定的动作。它的意思是说:“我的袖子里没有藏有暗器,不会伤害你。同时有弹掉尘土,迎接主子的意思。”其二就是“表示自己两袖清风,愿孝犬马之劳的意思。”(不知我的回答你满意吗?)
(清朝的跪拜礼)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答:是表示尽心实意一遵重的意思。
在看一些清朝被背景的古装剧的时候,经常看到剧中的官吏之类,在下跪之前会措手拍拍自己的袖子,然后再下跪,而且同时发出挺大的声音。
这几乎就是清代时期跪拜礼的一种特色。
在清朝,这样的礼仪被称作“放哇哈”,而所谓的“哇哈”指的是清代官服上面的一种箭袖,也称作是马蹄袖,这是清朝时期服装的一种特有装饰。
满洲起源于关外,以骑射游猎为生,因此满洲人的传统服饰也很有特色,满洲服饰大多比较收身修身,尤其是衣袖部分。
为了方便,满洲服饰有专门的一种箭袖,这种袖子不仅便于拿取弓箭,而且能够覆盖手背与小臂的部分,起到了很好的保暖与防护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建立国家之后,满洲效仿中原也开始定下了一系列的规矩利益,而箭袖的设计也被带到了清朝官服朝服之类的服装之上,清代正式的服装,全都有马蹄袖。
在平时的时候,马蹄袖是捋上去的,但如果在正式场合,尤其是与别人碰面的时候,那就要将其放下来,以表示尊重,久而久之,出现了所谓放哇哈的礼节。
跪拜之前放哇哈,也有内在的含义:
一,表示自己两袖清风,跪拜之前拍打拍打自己的袖子,表示自己的袖子里什么都没有。
二,就仿佛之前整理衣冠之类,拍打拍打马蹄袖,掸去灰尘之类,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三,箭袖也叫马蹄袖,放下箭袖在跪拜在地,也是对于主人表示一种忠心。
以往的朝代都有跪拜礼,但往往都是直接跪拜,然后有特定的姿势,清朝在跪拜之前拍打袖子的放哇哈,也是满洲自身特色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清宫戏(辫子戏)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官员朝见皇帝的场景,剧中的官员面见皇帝时都要先掸两下袖子,然后再跪下磕头。这个掸袖子的动作颇有来历,在清朝这个掸袖子的动作叫做“放哇哈”。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满族人的祖先生活在现今东北地区的黑龙江、长白山一带,靠狩猎为生。东北地区寒冷异常,为了保暖护手,满族人将衣服的袖子设计的比较狭窄,又在袖口的前边,再接上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叫做箭袖,因为形状很像“马蹄”,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马蹄袖”,满族人称之为“哇哈”。“哇哈”特别适用于冬季骑射活动,将它放下来覆盖在手背上,无论是弯弓射箭,还是放马驰骋,可以防寒保暖,保护手背不被冻伤。平时则可以绾起至手腕,不影响手的正常活动。清朝建国后,为了让满族子孙不背祖忘宗,丧失骑射本领,清太宗皇太极规定官服一律都要带有箭袖,这也就形成了清朝官服特有的款式。文武百官平时把箭袖挽起来,在朝见皇帝或王公大臣时,左右开弓,敏捷地把箭袖掸下来,然后两手伏地跪拜行礼,这个掸袖子的动作成为清朝礼制中规定的动作,叫作“放哇哈”。顺便说一句,不仅仅只是文武百官的官服上有“哇哈”,就连皇帝所穿的龙袍上也有“哇哈”,只不过皇帝的“哇哈”不会轻易放下,只有在祭祖、祭天时才有可能放下来!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我认为清朝官员拜见皇帝时,先拍拍袖口,再跪地行礼,源于两点:自证清白和基本礼仪。
其一:自证清白
由于清朝官员的官服袖子比较宽大,更有人喜欢把一些常用的物件藏在袖子里,如手绢、纸条等。古时候更加有人把匕首藏在袖子里作为行刺的工具。因此袖子“内有乾坤”,是很容易也是很常见的。
官员为免皇帝起疑,主动拍拍袖子,等于说:“我两袖清风、天地无私”,这是身体语言,主动交待的意思。
其二:基本礼仪
满清政权来自关外,满族人属于“马上民族”,策马啸西风,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是粗中有细,颇讲究基本礼仪的民族:面对尊敬的长者、上司、或最尊贵/最高等级的人上人……皇帝之时,都以一整套的礼仪“行礼如仪”……第一步:端正衣冠……正帽、拍打衣袖(这里的拍打衣袖,有拍打因骑马所带来的尘土、保持外观整洁的意思),第二步,撩衣下跪,以示尊重。第三步:右手掌放在胸口处,上半身向前弯,头向下,行礼。
不管是第一还是第二个原因,都离不开那个皇帝才是最“尊贵”的人。作为官员,只有认认真真的“跪”了、才是保护好自己的基本法则。
当然,这是我编出来的…看影视剧得到的印象。
如今火热的清宫剧再次“屠屏”,几乎在一瞬间,各大电视台又是辫子戏涌动,毕竟清代是距离现今最进的朝代,很多礼仪和习俗都有据可查,演绎起来也相对轻松些,笔者在儿时确实也曾经和题主一样的困扰,电视剧里那些大臣们看到皇帝就捋袖子扑棱两下,搞了我当年和小伙伴做皇帝和大臣的游戏之时也照猫画虎的学上几下,甚是好玩。直到某次在图书馆翻书,看到了史料对这种行为的解释,才知道真相是这样的。各位朋友,搬好小板凳,咱细细讲来:
咱先看一张图,这是乾隆皇帝当年所穿的一件衣服,大家注意一下衣服的袖口部分,是不是和现在的大不相同,没错,这个就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规制,因为形似马蹄,所以也通俗的称之为马蹄袖,由于满族当年是白山黑水发迹的,那个地界大家都清楚,到了寒冬时节气温是极低的,所以便发明了这种衣袖以应对严寒,有了这个的加持保暖,手背就不会被冻伤了。这种款式满族人其实有自己的专有名词,它叫做“哇哈”。
满族人入关后,成为了新朝代的创立者,他们很多旧俗被坚持了下来,以示不忘根本,其中便有这个马蹄袖,但是实话实说,在东北马背上之时这个还有些作用,到了京城没那么冷了,尤其是文官,整天书书写写,这个袖子就非常碍事了,所以日常情况下这个马蹄袖被大家都卷起来,每当皇帝前来视察工作,或者每天开早朝例会行礼之时,为了保持服装的整洁,便出现了电视剧中“啪啪”甩两下袖子,把卷上去的马蹄袖给甩下来的动作了,这样做主要是表达对皇帝的尊敬。(有一说认为这样可以彰显两袖清风)尔后在大清一朝,逐渐形成了一种君臣礼仪的形式。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是一个由满人建立的王朝。经常看清宫剧的朋友们可能会看到一个细节,那就是无论是文武大臣还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他们在叩拜皇帝之前,都要“啪啪”地先甩两下袖子。
对此有人会发出疑问,清朝的官员在跪拜皇帝前为何要先“啪啪”地甩两下袖子呢?它的用意是什么呢?别急,有书君来带着大家一起解读它的用意。
一、 官员甩两下袖子这个动作是表示对皇帝的尊重
其实在封建社会时期,大臣觐见皇帝都是要下跪行礼的,但清朝的大臣觐见皇帝不仅要下跪,而且在下跪前要先甩两下袖子的。
为什么要这样呢?这要先从清朝的服饰说起。
清朝的官服和之前所有朝代的官服都不一样,历朝历代的官服都是广袖,而清朝官服的前端是窄袖。
为什么是窄袖呢?这是由于清朝的统治者是满人,他们是在马背上打下天下的。为了便于作战和练习,他们的袖子都是稍紧的,这样便于将手腕紧紧地裹住,保证活动的灵活性。
这样的袖子尤其在对外战争的时候,比起汉族的长袍大袖,则更容易挥动武器和战场杀敌。
因为这种袖子的样子像马蹄,所以这种袖子也叫马蹄袖。
但是满人入关后,他们也开始学习效仿汉文化。官府在设计官服的时候,也学着汉人设计了宽袍大袖。
但是他们在服装上依然延续使用了这种马蹄袖的装束,就是在宽袖口的前面设计了马蹄袖口。
而且不仅官服上有马蹄袖,就连太监和旗人们也都穿有马蹄袖的衣服。这也算是他们本民族习俗的一种延续吧。
那见到皇帝为什么要甩袖子呢,就是因为这种服饰的原因,宽大的袖子再加上马蹄袖,对于日常生活的官员们来说,总有诸多的不方便,所以他们平时都是把马蹄袖挽起来的。
而觐见皇帝,就必须要注重自己的仪表,挽着袖子就不太得体了。所以在下跪行礼前,官员必须得把马蹄袖甩下来,这样袖口自然下垂,官服也显得整齐美观。
后来也就延伸为,在与君主对话前,要打扫一下身上的尘土,干干净净地行礼,把衣服也要整理整齐。这就是对皇帝这个高高在上的君王的一种尊重。
由此而见,甩袖子是官员们对皇帝的尊重,是一种敬畏的表现。
二、 官员甩两下袖子代表自己身上没有带伤人的利器
官员甩袖子除了代表一种文化礼仪之外,它还表示自己的身上没有藏东西。
大家都知道,古人的袖子都很宽大,清朝官员的袖子也一样,只是袖口窄点。
而古人为了方便携带物品,往往会在袖子里缝制一个口袋,口袋和袖子的方向是不同的,所以他们装进去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掉出来的。
我们经常看到古人的袖子里可以装书,装扇子,装碎银子。当然有一点,是不是也可以装一些小型的武器,如匕首啊什么的。
要知道官员是不允许带兵器、凶器上朝的,一些大一点的兵器很容易发现,当然是不允许带的。
但是小一点的,可藏于袖中,还是不容易发现的。
所以有官员想图谋不轨,那么在袖子里藏利器可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官员在上朝的时候也必须得“啪啪”地甩两下袖子,以证明袖子里面是没有藏任何凶器的,也是一种对皇帝安全的保证。
当然皇帝哪有那么容易就被伤害到的,甩袖子慢慢地也只是一种仪式。虽然官员们在上朝前甩一甩袖子,是向皇帝表示,我的袖子里面可没有藏武器。
但它同时也表示,自己是完全臣服于皇帝的,愿意效犬马之劳。
三、 官员甩两下袖子代表自己两袖清风
“两袖清风”是源于明朝的于谦,在当时,因为宦官专政,一些官员就去巴结宦官。这些官员进京带的都是金银珠宝,用来送礼巴结宦官。
而于谦无动于衷,只是举起自己的两个袖子就来了。他说他自己是带了两袖清风的。
他有一首诗写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也正代表了于谦清正廉洁。
所以后人就把两袖清风比作做官廉洁。
而清朝则继承了明朝汉人的文化,官员利用甩袖也正是表示自己袖子里空空如也,表示自己的忠贞廉洁,决不贪脏枉法。
其实这些礼节都是做给皇帝看的,清朝到了乾隆时期,贪污腐败的现象已经很严重了。在乾隆时期,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就是和珅。
可是和珅也是做样子做到了极致,他是马蹄袖拍的最响的那一个,但是他也是贪得最多的一个。
所以这些只不过是表面功夫,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
这种表面的文章已经不能掩盖这些大臣的贪污的内心了。两袖没有装着清风,而是“装着”贪污而来的银子,是那个时候许多官员的写照,同时也是大清灭亡的一个加速器。
从上面可以看出,官员的甩袖子可不是一种单纯的动作。它代表着一种文化礼仪, 它是尊重、忠心和廉洁的象征。同时它也是对汉文化的一种学习和继承。
但是不管怎样这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了,最终这种礼仪形式也被废除了。
而现代是新时代,礼仪形式只要表现的仪表大方得体,彬彬有礼就好。这也正是新时代所体现的人人平等的观念。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清朝大臣下跪时还要拍两下衣袖,简直令人一头雾水,原来我们都想错了,答案很简单!
我在看清宫剧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清朝的官员们给皇帝下跪的时候,先要拍一拍两只手的衣袖,才能下跪请安,这看上简直多此一举啊!就不能直接下跪吗?
这一点想必也是让大家困惑不已,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一种礼节,拍衣袖是把袖子上面的灰尘拍掉,表示对皇帝的尊敬,而且我发觉只有清朝的大臣才会这样,难道是满族的特殊规定!
清朝皇帝的龙袍,是从满族的旗袍发展而来的,清政府没有入关之前,生活在寒冷的北方,他们是游牧民族,那个时候他们的服饰没有领,但是需要束腰,而且有大襟,不但起到了保暖的作用,还不影响骑马狩猎
后来清军入关后,建立了清王朝,对朝堂上的服装有了规定,首先大臣们穿的朝服要有披肩领,但是平常穿的衣服却没有领子
大臣们穿的朝服上的披肩,叫做披云,清朝的袖口叫做马蹄袖,平时这个袖子是挽起来的,见到皇帝的时候,需要挽下来行礼,所以好像是噼里啪啦的拍袖口,时间长了,就成为了习惯,也成为了一种行礼的方式,一开始是不想让子孙望后代,忘记老祖宗的服侍!
他们拍袖口的方式叫做放哇哈,只不过是将晚上去的袖口拍下而已,这是他们入关之后养成的习惯,这也是清朝的特色
总结
除了是养成的习惯外,也可能表明自己的袖子里没有藏任何的钱财,有两袖清风的含义,或者说是袖子里没有藏暗器,对皇帝没有任何的威胁,表明对皇帝的忠诚度
对君王有臣服之意,而且清朝的官服没有口袋,钱财可以藏在衣袖里,拍两下表明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说明此人为官清廉,或许也用这种规矩,时刻来警醒这些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