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守陵人守的是一种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辈先人。清朝没有灭亡的时候,工资肯定都是清政府发放。那么清朝灭亡之后,为何仍然还有守陵人?他们的工资谁给发?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
其实守陵人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务。据说当年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准备带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坟。
没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击不说,甚至还出现了白起还魂的情况。据说后世守卫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后人,之后由于战乱,渐渐的也消失了踪影。那么清朝的皇陵怎么回事?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在关内还没有陵墓,只有关外的三个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别是太祖、太宗和四个远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个远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时候,当时还没有清朝,不过他们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业。主要是由爱新觉罗氏来担任,一直传到清朝入关之后,变成了守卫三个陵墓的工作。
他们平时的主要工作并不仅仅是看守陵墓,毕竟当时清政府地位在那里,也很少有哪个不开眼的贼会去盗墓。主要是负责另外两项工作——祭祀和运转。
因为古人认为祖先有灵,后世子孙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于是在每年的特定季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员提前准备,所以说规模最大的时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间,甚至还在永陵设置了总理衙门。而且官职设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确,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后来关内也有了陵墓,比如清东陵这些地区也多了守陵人的职业。
不过相对于关外的守陵人,关内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们当成一种工作。因为关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袭,对他们来说守陵是一种荣耀。即使没有工资,他们也都会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资谁来发?
当然在清朝的时候,守陵人的工资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发放。不仅仅是工资上面有优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错。
比如说自从清西陵建立之后,清政府就在此地设置了七八个不同分工的衙门。小到每一个点,都有着对应的工人。比如说面匠、糖匠、酒匠等等无比琐碎的东西,都会有专门的衙门特殊管理。
基本上这个人干什么工作,一辈子都是这个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后代,都会延续这种工作。而且搬过来的守陵人,都会被分到一处三分三的小院(宽×长),这也是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而且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设立了学校。除了和正常满族私塾一样的满汉双文,他们平时还需要学习有关于祭祀的很多东西。毕竟他们成年之后,需要接任祖辈的工作。
由于他们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时工作也不多,因此养出来了一大批的懒汉。除了祭祀的时候之外,平时都是非常清闲。这些人没事遛遛鸟、喝喝茶,可谓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这些守陵人的后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户口。因为上了户口之后,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现在的正处级。有了户口之后,就要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
后来清政府灭亡之后,有关于守陵人的管理越来越混乱。不过仍然留下来了一批人,负责守陵工作。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原先清政府的很多开支,都是由民国政府来买单。
所以这个时候的守陵人,他们的工资都是由民国政府发放。不过相对于清朝没有灭亡之前,工资则是要少得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干这种工作。
后来他们为了生计,有一段时间给溥仪写过信,希望可以开发一部分的陵墓地,当然不是挖坟,就是在上面种地。再过分一点的,竟然监守自盗,倒卖陪葬品。
虽然不是非常珍贵的陪葬品,毕竟比较珍贵的都在里面,不过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盗墓贼。到了孙殿英偷盗清东陵的时候,守陵人只有几十人。
据说如今竟然还有守陵人,不过也只剩下了几户人家。他们的工资没有人会给他们发放,支撑他们的也只不过是一种信念。
靠信念活着的人,不需要什么工资的。
清朝一共有10个皇帝,其中9个分别葬入清东陵和清西陵的皇陵,最后一个溥仪葬在了私人运营的陵园;10个皇帝之外的皇太极和努尔哈赤,则葬在了关外,称为“关外三陵”。
关外三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
为清朝守墓的人,其实都是清朝真正的忠臣。不得不说,这个王朝的忠臣真的挺多的。
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忠臣。宋朝灭亡后,10万军民跳海自杀,为宋朝殉葬;元朝灭亡后,大多数的读书人也选择殉节或者隐居,朱元璋为此杀了不少人;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以下,殉节而死的人超过万人。
清朝灭亡时,人心尽失是真实的历史现象。可是为清朝殉节的人,也实在是超出人们想象。
闽浙总督松寿,率领清军拼死抵抗革命军,失败后吞金自杀;
西安将军文瑞,带领满城清军抵抗革命军,失败后投井自杀;
担任闲职的爱新觉罗黄带子也有载穆、德祜自杀的;
汉人高官中,也有殉节的,如江西巡抚冯汝骙,被江西革命军礼送出境,然后走到九江服毒自杀;山西巡抚陆钟琦,被山西革命军满门抄斩。
清朝灭亡多年,怀念清朝要求复辟的有张勋、康有为等人,怀念清朝自尽而死的还有王国维梁济等学界名人。
到今天,给清朝招魂的人还不少。
清朝有一支专门的守陵人队伍。清永陵公元1606年建成之时,就驻扎了一个完整守陵队伍,最高峰时达到3000人。清代守陵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守陵人除了看护陵墓,其他两项重要任务就是准备祭品。守陵人分工明确,有人专职负责饲养牛羊,有的专职负责酿酒。到了康熙年间,在永陵设立总理衙门,专职负责陵墓守卫,而且设置了总管1员、翼长2员、八旗满洲防御16员、笔贴式2员、领催4员、马兵75名等等。
清朝灭亡之后,这些守陵人的工资有人给发吗?他们会不会玩忽职守甚至监守自盗呢?
按照《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规定,民国政府拨付专门自己为清朝守灵经费,并且派出军队保障清朝陵寝的安全。
可是,1917年6月,张勋支持下,清朝的遗老遗少一起背叛了民国。从法理角度说,民国有权不再提供清帝退位的一切优待条件,但为了获取清朝遗族的支持,还是维持了现状。
到了1924年,革命性更强的冯玉祥发动政变控制北京,驱逐了故宫中的溥仪。自此,清朝的活人没人管了,死人自然有可能会遭遇更可怕的灾难。
不管是清东陵清西陵还是关外三陵,都在远离城市的穷乡僻壤、偏远山区。民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自然有很多人铤而走险落草为寇,为了生存,打皇陵的主意实属正常。清朝皇陵的一些守陵人,工资领不到,待遇也给不了,甚至个人安全都成问题,就开始监守自盗。一开始守陵人只是把皇陵中的树木石材卖给别人当建材,到了后来主动请盗墓团伙前来作案。
没想到,守陵人和土匪、盗墓团伙的小动作,最终酿成了孙殿英东陵盗墓的大案子。
当年清室让位时,东陵不仅设有护陵人员,机构仍然承袭清制,而且还有旗兵、绿营兵驻陵守护,宗人府、礼工部等机构分别承担陵寝一切事务。但是随着世事的变迁,东陵渐渐脱离清室的掌握,落入北洋军阀手中。护陵大臣名存实亡,常不在官署,不仅不能有效保护陵墓,反而串通他人,倒卖财物。于是,对东陵的破坏与日俱增,直至有人企图全面挖掘偷盗,大发横财。
到现在,还有一些守陵人在皇陵边上生活,与其说他们是守护祖宗陵寝,不如说是靠着祖宗给自己占的这篇好地,土里刨食儿。他们其实都是普通的农民。
不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守陵人的一些祭祀的“行为艺术”也成了陵墓旅游的一个重要卖点,姑且也叫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按照道理来说,在清朝灭亡之后,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因为清朝灭亡、发不了工资给他们,他们就会很快地丢下手中的守陵工作,去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在清朝灭亡之后,清东陵和清西陵中的守陵人们并没有马上这样做,接下来,他们仍然留在了清东陵和清西陵附近、仍旧担负了以往的守陵工作。
这时候,想必大家会非常疑惑,不明白这些守陵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明明清朝都已经灭亡了,还要这样的坚持。
信仰、忠诚并不是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说是信仰、是对清朝的忠诚支撑着他们,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在清朝灭亡之后,民国确实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
比如在清朝灭亡之后,曾经的两江总督张勋虽然投靠了北洋政府,但他却一直对清朝念念不忘,不仅没有剪掉自己头上的辫子,还下令自己军队中的所有士兵保留头上的辫子,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清朝的缅怀,最后,他更是反叛民国、打起了复辟的主意。
还有在开国之后、当溥仪被放出监狱走在大街上时,还有一大群满清的遗老遗少们专程赶来在大街上参拜溥仪,口中大呼着万岁。
从这种种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封建时代里这些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有多么重了。
不过这方面的原因虽然也对清东陵和清西陵守陵人们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民国一如既往给予的待遇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策略有关。
清朝在灭亡之际虽然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样的流血冲突,但是当清朝真正灭亡的时候,清朝却是以和平方式终结的。
那时候,在袁世凯向南方革命党的妥协下,清朝皇室为了防止遭受到灭顶之灾,他们就选择了和平退位,把江山大权转交给了袁世凯、转交给了民国北洋政府。
正是由于他们在此过程中签订了一系列的和平协议,溥仪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才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保住了在紫禁城中的居住权,然后享受到了每年400万大洋的补贴。
在进入民国之后,清朝的军队全部融入民国军队中或者解散。
而在这个时候,北洋政府为了保护溥仪皇帝和紫禁城,他们就专门派驻了一支军队把守在紫禁城,防止其他人等任意靠近紫禁城危害到溥仪的安全以及夺走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
在溥仪长大之后,他还专门让自己弟弟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拿出去卖钱,在此过程中,为了瞒住那些驻守士兵们,他和他弟弟可谓是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得知民国政府对清朝皇室退位后的态度。
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在民国后之所以担负着以往的工作,就跟民国一如既往给予他们的待遇有关。
正如同每年给予溥仪皇帝补贴、派兵保护紫禁城一样,在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仍旧给以往的那些守陵人们派发了工资,这不间断的工资,才是那些守陵人们会继续留在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原因。
守陵人成为盗墓贼的帮凶
如果没有这些工资的话,信仰和忠诚并不能让这些守陵人们坚守太长的时间。
在溥仪被赶出皇宫、在民国政府断绝了给予清朝遗老遗少们的各种优待后,这些守陵人们的工资也随之被断绝,这个时候,就有不少守陵人为赚钱离开了清东陵和清西陵。
至于那些没离开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家就坐落在清东陵和清西陵附近,他们习惯了种田维生,这才留在了当地。
不过他们虽然没有离开,但是他们以往所担负的守陵工作也随之放下,没有再做这己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这些人在后来就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盗墓贼们的帮凶,为清东陵、清西陵被盗埋下了伏笔。
清东陵和清西陵在历史中都遭受过盗墓贼们的洗劫,其中,清东陵受创最为严重,众多皇帝陵墓中只有顺治一人的陵墓没有被盗,清西陵受创最轻,众多皇帝陵中只有光绪一人的陵墓被盗。
在历史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孙殿英之外,清东陵和清西陵还吸引了不少的土匪以及周围百姓们的洗劫。
在孙殿英以及那些土匪们想盗清东陵和清西陵而找不到路口的时候,就是这些守陵人的后人或者曾经的守陵人们带领他们找到了路口,然后他们才可以用炸药或者盗墓工具把清朝密封的皇陵给破开,尽数盗走了里面的珍宝。
自从中国开始流行给皇帝修建豪华陵墓的那一天起,守陵人这个职位就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发展成一个有文有武的守陵军团。守陵人的工作繁复而枯燥,十年如一日,他们负责看管财物,逢年过节准备祭祀活动,守卫皇陵的安全。守陵工作世代相传,世代为死人而活,好在死人不会说话,省得伴君如伴虎,反而比较好服侍。在清朝,守陵人的选择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并非随便从地里拉出来一个农民就可以担当此任。一般,清朝的守陵人有三种身份,要不是位高权重的大官、要不是内府派出来的守陵人,要不就是八旗守陵人。
像守护大臣这样的官员,一定要宗室内部的人才能够担任,而且官职都不会小。与其说他们来守陵,还不如说他们是来这里静思己过,接受处罚的,因为这种差事毕竟不太好,被派过来的高官,若不是实在没什么用处,就是因为犯了很大的错误。守护大臣任职期间住在陵寝附近,并非是世世代代都在这里守陵,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守陵人。
因为清代的皇陵是由内务府管理的,所以内务府有权指派人去守陵。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上三旗的包衣,地位本来就是最为地下的,如果被选中守陵,就是世世代代的事情。而内务府任命守陵人的时候,基本上是在陵墓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对于这些包衣来说,虽然一辈子离开了中央官职系统,没有了大富大贵的希望,但是相对于原来落魄的生活,在皇陵之中的守陵生活反而有所改善。
八旗守陵人属于外八旗,他们能够成为守陵的兵丁,也是得经过考核的,并非是拖个关系或者子承父业这样。这些人可能原来生活就很窘困,成为守陵人之后,一定程度上能有所改善。而且相对于皇宫之中的工作,守陵工作更加轻松,没有什么约束。但是和内务府的守陵人一般,进了这块地盘,自己的未来差不多就已经定死了,没有什么可能出人头地。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在这里,建功立业的机会基本上等于零。但是,八旗守陵人依旧是众人争抢的一个职位,因为一旦做上了守陵人,本来地位低下、默默无闻的家族都会受到政府的善待,不需要纳税和服役。
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人并非是简简单单的看门人这么简单,基本上都是和皇族沾亲带故,而且经过训练的人。而到了大清灭亡之后,对于守陵人就没有那么讲究了。民国政府曾经颁布条例,罗列了对大清皇帝辞位之后的优待条件,其中有一条明确规定,在溥仪辞位之后,清朝的宗庙和陵墓依旧享受祭祀,而且民国政府会派遣卫兵去守陵,妥善保护。
在这个时间段之内,守陵人开始分作两拨。一拨是溥仪手下内务府派来的,一拨则是由民国政府派遣过来的,两拨人虽然做着一样的事情,但是工资来源不同,一个来自与内务府一个来自于民国政府。而不久之后,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颠沛流离最后逃到了日本。因为无暇顾及陵墓,守陵的守护大臣领不到俸禄就走了,而彼时民国政府内部也是一团乱,守陵卫士也四散而去。
在1924年到1928年期间,是清陵损失最为惨重的四年。守陵大臣监守自盗,暗通守陵卫士将陵墓之中的零碎宝物偷偷拿出来倒卖。1928年,孙殿英摧毁了慈溪和乾隆的陵墓,拉走了几车的金银珠宝。而这个时候守陵大臣和守陵卫士早已名存实亡,清陵就像一个为盗贼们敞开大门的财宝箱,任由他们打砸抢。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守陵人是赵德新,他的祖上本是努尔哈赤的伯父,因为政治错误而被惩治守陵。这些守陵后人们在清陵附近建了一个村落,时代居住在那里。对于他们来说,守陵已经是祖上传下来的文化,无关乎奴性。
从古至今人死了之后是要对其进行下葬的,但有些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但大部分还是用的土葬的方式。因为古代人觉得,人死了之后只有把他埋到泥土之中,死者的家属才会觉得安心,死者也才能方得其所。
为何有人坚持守护皇陵
因为这都是安排好了的,在古代的一些皇室贵族的陵墓之中,多多少少都会放一些陪葬品的,不是金银珠宝,就是生前收藏的一些陶陶罐罐,基本上放到现在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其目的也很明显,就是希望自己死了之后,可以让生前喜欢的东西一直陪着自己。防止陵墓中的宝物不被别人盗出,所以安排了专门的守陵人负责看守。
其次就是,防止在一些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导致陵墓破坏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守陵人站出来对陵墓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据说一般在陵墓修建当初就把守陵人的领导给选出来了,然后再去根据这个陵墓的大小去选择守陵人。清朝时候的守陵人可是一份非常好的职业,因为稳定的工作加上稳定的收入,犹如一个铁饭碗一般的存在。只要把控好了陵墓的安全,搞好了陵墓的卫生情况,基本上就算可以了。
大清灭亡之后还有一部分人坚持守着陵墓是因为子承父业,父亲以前是一个守陵人,所以他传给了自己儿子,这期间有他们自己的信仰,所以要一直坚持下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习惯了这种每天跟陵墓打交道的生活,所以即便收入没有以前那么丰厚了,但是他们依然还是乐此不疲的在守着陵墓。
那么是谁给发的工资呢
刚开始的时候守陵人的工资是清朝政府给进行发放的,我前面也说到了守陵人这个职业好比一个铁饭碗,说明这份工作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据说守陵人每一年的收入比一般的平头老百姓要高许多,大约一年有几十两银子,除此之外当时的朝廷还会给这些守陵人赏赐15年左右的田产,并且如果说在当时守陵人的工作做的特别好的话,会直接受到皇帝的嘉奖,那么肯定是会有额外的奖赏的,当然这个几率不是很高,但是记载的有人曾经拿到过一笔非常可观的赏赐费用,就是单纯的觉得他把陵墓看管的特别好。
清朝灭亡后,工资这一块主要是民国政府给的。清朝的灭亡就代表着守陵人的工作已经到头了。但是当时的守陵人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他们的衣食住行还是需要有人去进行管理的,当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出并与民国政府签署了协议,民国政府是需要给予这些守陵人薪水的。只不过后来的工资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丰厚了,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已经算不错的,所以有些人就不愿意干了,选择去另谋出路。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甚至因为陵墓无人管辖,因为他们长年守在这个地方,清楚的知道这个陵墓的地形是什么样子的,所以直接监守自盗,把里面的宝贝给挖了出来进行倒卖。
我是史忆小史官,欢迎留言评论。
民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中,有条是: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所以大清就算灭亡了,在民国政府的保护下,还是可以继续享有一定权力的。
大清灭亡后的守陵人
清朝选守陵人是需要经过严格挑选的,必须是皇家近亲,或者一些犯了错,但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来负责。比如雍正的亲弟弟胤禵,在雍正上位后被安排去看守康熙的景陵;又比如乾隆十分疼爱的福长安,在和珅死后,被嘉庆皇帝派去守卫乾隆的裕陵。
虽名为守陵,可实际上却是监视,守陵人没有官职,但有不少部门,除了负责陵墓的安全、环境之外,还得负责好现任皇帝来祭祖时的所有安排调度、祭祀祭品、皇帝和官员的居住地方等等。所以守陵人的工作也不是很轻松的。
而大清灭亡后,守陵大臣的职位还是延续了下来,并且由民国政府安排守陵卫士,至于他们的工资,则守陵大臣由内务府发放,而守陵卫士则由民国政府负责了。
不过在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北洋军阀冯玉祥回京,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溥仪先躲进了醇亲王府(溥仪原先的家),又逃往日本公使馆,躲到了日本人的庇护之下。而守陵大臣,因为没有了内务府和皇家的“按时发薪”,守陵卫士也因为政府内乱而被撤走了。
所以在1924——1928这四年间,一些守陵大臣暗通还留守着的守陵卫士,不断地偷盗陵墓的宝物出去卖,甚至还有企图全面盗墓的团伙,妄想大发横财的人不在少数。公元1928年6月,大盗孙殿英摧毁了慈禧定陵和乾隆裕陵,抢走了陵墓内所有的宝物。陵都没了,守陵大臣这一职位也就不复存在。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守陵人是赵德新,他是清关外永陵世代相传的守陵人,也是中国最后的守陵家族。赵德新的祖上是班里布,是努尔哈赤的伯父,因错而被发配到永陵守墓,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村落,世代相传。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大清关外有三陵,关内有清东陵,清西陵。
皇家陵墓从一开始就有专门的守陵人,大清陵墓更是如此,守陵人不是一个,是有很多,于是在陵墓附近有了守陵村。
河北易县的忠义村,就是著名的守陵村,守的主要就是清西陵。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这些守陵人,以及过去“发工资”的情况,还有现在的生存状态。通过忠义村,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整体守陵人的生活状态。
守皇陵是世代守陵人的职责
清朝守陵人,对身份是有要求的,基本上都是满族人,否则难以做到尽心尽力。当然,满族男子娶了汉族老婆的是有的。忠义村,到现在为止,所有男性都是满族。
清朝时,守陵人的后代一出生,就成了新的守陵人,户口一上,守陵人的身份就确定了。“守陵”在这些守陵村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职业。
所以,就算清朝灭亡了,还是有人继续守陵。
守皇陵是有工资的,清朝有,民国也有
就拿清西陵忠义村来说,早期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不低,这和清朝重视皇家陵墓有关。
而且,守陵人还有等级,有守陵的宗室王公,有守陵的大臣,还有守陵的平民百姓。宗室王公有各王爷,大臣从三品到九品不等。但是,守陵王爷和官员并不固定,他们是守陵的管理者,会来回调动,只有守陵的基层百姓,才是真正的守陵人。
清朝时,守陵人都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不低,孩子上学有专门拨的学费,另外也有补助。可以说,曾经的守陵人待遇不错,不事生产,还能富裕度日,这也造成了早期守陵人除了每天在陵墓转转,就开始了游手好闲的日子。
晚清时期,大清朝被帝国列强欺凌,不是割地,就是赔款,工资就发的少了。
辛亥革命后,守陵人工资进一步减少,至于政治身份,则基本没有,一水的都是守陵百姓,都聚居在了守陵村。
可是,后来情况继续恶化,在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京城后,守陵人彻底没有了收入,日子艰难,可是守陵人除了守陵,其他都不会干,因此日子就难过了。于是开始在村子周边进行耕种,以便糊口。
因此,年轻的守陵人开始了外出当兵,或者谋求其它生计,至于守陵则渐渐被忽略了起来。于是,盗墓者们有了更多的机会。
守陵人目前生存状态
进入新中国,剩余的守陵人还是通过耕种艰难度日。到了十年动乱年代,守陵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到处都在破四旧,于是,守陵人最重要的职责,巡查陵墓,防范盗墓,这些都不敢做了。但是,这只是暂时的,他们心中还是印刻着他们的职责。
改革开放后,守陵村的人继续守陵,没有工资,年龄稍长的,在村里种种地,糊个嘴。年龄比较轻的,出去打工,据忠义村的调查,80%的守陵村青年出去到大城市打工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除了出门打工,守陵人开始发展旅游业、养殖业,形势越来越好,获得了不少收入。
如今,守陵人早已不是一份职业了,只是,守陵村的村民们习惯性的,常常在陵墓周边转转。
注:参考资料 那凤英《清西陵探源》
虽然守陵人守的是一种信念,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需要衣食住行,所以维持生活的经济收入也是必须要有的。
清朝入关之前,已经有三座帝王陵建在了关外,即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朝皇帝远祖的永陵。清朝入关之后,除了溥仪之外,9位皇帝分别分别葬在了清东陵和清西陵。
这些皇陵规模巨大,里面陪葬有数以万计的珍宝,为了防止陵寝被盗,历代的帝王都会派遣守陵人守卫陵墓,为此清政府也建立了完整的护陵制度。
关外三陵的管理机构为“三陵总理事务衙门”,等级与六部并列,主要负责关外三陵的安保、祭祀和修善工作。陵园内有一支较大规模的护卫队,巅峰时人数达到了3000人,一旦有不法人员进入陵园400步以内,他们可以随时射杀。清朝末年,陵园的安保工作交给了盛京副都统。
清东陵和清西陵分设了东、西陵承办事务衙门,这个机构的规模要远远大于关外三陵衙门。
以西陵衙门为例,清政府一般在易县派遣皇族后裔为总理大臣,统一管理陵区内所有事务。在西陵衙门之下,又设有内务府、礼部、工部等机构,它们各自负责陵园内的修善、祭祀等活动。除此之外还有泰宁镇总兵衙门的11营兵马负责陵园内的安保工作。乾隆时期,清西陵的看护人员就已经达到了一万人。
守陵人的工资
清朝时期,守陵人的工资毫无疑问是清政府发放。当守陵人来守陵时,清政府首先会给每户人家分一处小院,并且给他们统一建造房屋。
守陵人到了陵园定居后,他们不用从事劳动生产,而且一旦生育了子嗣,可以立刻报告给园区内的内务府。内务府登记之后,每个孩子每年可以领取三两银子四斛米,成年后担任差事时薪资也会增加。
道光皇帝之前,清朝国力稳定,国库资金也相对充足,守陵人的工资也会按时发放。但自从道光皇帝之后,清政府开始走下坡路,守陵人的工资也就逐渐减少,甚至开始拖欠。
为了生计,一小部守陵人分开始学习汉人种地。但大多数守陵人已经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性格,他们根本不愿意像汉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于是开始砍伐陵区内的树木,甚至一些胆子大的人开始盗卖陵区内的贡器。
清朝灭亡后,清政府与民国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例》,其中有一条规定是清朝的宗庙社稷由民国选派卫兵保护。但北洋政府成立后内斗不断,根本没有任何多余的精力去管理清朝的陵墓。
此时的守陵人也等于正式下岗了。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人离开了陵区寻找工作,也有人选择跟随汉人学习种地。
但有一部分人还是选择了护陵,这一部分人之中就有一些打起了陵墓的主意。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隆福寺”匾额上的金粉就是被当地的守陵人刮去卖了,匾也被当做木柴烧了。
当然,除了这种事情之外,守陵人和皇室子孙也会给盗墓贼做扫尾工作。比如孙殿英盗掘东陵离开之后,溥仪命人重新安葬乾隆和慈禧。这时一部分人就从陵墓内取了一些东西“留念”。比如,前些年拍卖1.3亿元的缂丝陀罗尼经被就是在重新敛葬乾隆时被人“留念”的。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因为溥仪是伪满洲皇帝,所以日伪军派遣了一支部队保卫清朝皇陵。
新中国成立后,守陵人的后代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分得了土地和农具,完成了改造,在汉人的帮助下学会了耕种,再也不是曾经好吃懒做的满族大老爷。如今,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和普通人相差无几。
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清朝的皇家陵墓是与世隔绝的圣地,清朝统治者特别注重对皇家陵园的看管与守卫。
清朝统治者认为,皇陵是蟠龙卧虎之土、蕴藏王气之地。
清朝皇家修建陵墓,都是从全国各地遍选优良质地、华美材料。
清朝皇家陵墓建筑富丽堂皇,殉葬品也是奢华无比。
清朝皇族对陵墓极其重视。民国时期,东陵被盗,清朝遗老遗少选出代表,火速赶往东陵,重新安排遗骨安葬。
清朝皇家确实非常重视陵墓的守卫工作,因此诞生了一批特殊人员——守陵人。
守陵人守的是对祖先的敬畏,守的是信念的执着,守的是对儿孙的祈愿。
清朝守陵人——对祖先充满敬畏
清朝不用活人殉葬,而是派遣活人看护陵墓。清朝的守陵人绝大部分出身于爱新觉罗家族。
清朝统治者和守陵人都认为,祖先为他们创立了基业、打下了江山,所以,后代要尊敬祖先。
守陵人担负了不少职责,最基本的职责是不让陵墓被人损坏、更不能让陵墓被人盗掘。
清朝的守陵人要保证正常祭品供奉、摆放整齐,发现腐败祭品,必须及时更换。
皇家祭祀祖先时,守陵人必须早早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生活安排、以及祭拜秩序。
清朝守陵人——对信念的坚定执著
因为有地位才有资格担当守陵人,所以,守陵人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自豪,守陵人会把守好陵墓看成是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守陵人总是把守护好皇家陵墓,当成无上光荣。
守陵人总是把做好每一次祭拜活动,当成自己圣神的任务,也当成自己巨大的业绩。
守陵人一度成为清朝爱新觉罗家族羡慕的职业,很多人争着去当守陵人,最高峰清朝皇家陵墓拥有32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守陵人——对儿孙的美好祈愿
清朝皇室和普通百姓一样,信奉祖先有灵,可以保佑子孙幸福、安康、发达。
为了得到祖先的保佑和庇护,每年特定时间、每逢重大事项,都会举行祭拜活动。
守陵人精心组织每一次祭拜活动,就是真诚希望祖先在天之灵,庇护子孙不遭受伤害,保佑子孙平安健康、富裕充盈、江山永固。
因为对祖先魂灵充满希望,所以守陵人兢兢业业、常年坚守陵墓;清朝皇室对守陵人也不薄待。
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清朝统治时期,清政府给守陵人发放不菲的俸禄,也给予相当不错的政治地位,都能享受到县令一样的待遇。
清政府在陵墓所在地设立专门的衙门,管理陵墓事务,当然也就享受衙门官场的待遇。
每一个守陵人都拥有一亩三分地的小院子。
守陵人经济条件优裕,空闲时间很多,工作人员绰绰有余,所以,守陵人大部分时候都是十分自在、十分舒服的。
清政府灭亡后,根据民国政府所作出的承诺,守陵人的工资津贴全部由民国政府保障提供。
民国混乱时期,有少数守陵人参与土匪或者军阀的盗墓活动,以获取不义之财。
随着收入越来越少,守陵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大部分守陵人不再守陵,而是另寻谋生之路。
但是,直至现在,还有几十个爱新觉罗后裔,凭着传统观念的支撑,仍然在为清朝皇帝守陵,他们聚集在一个叫永陵镇的地方。
现代守陵人基本上都是岁数较大的老人,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发放的津贴、以及他们在属于陵园的土地上耕种所带来的收获。
在仅存的守陵人的血液里,顽强地流淌着传统文化的精粹,始终活跃着期盼子孙幸福发达的美好愿望。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