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9关键词:莫斯科,德军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点赞1、鹤壁市 网友:军统六魔

莫斯科战役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即由泥泞季节之前的前期合围战和之后的进攻作战,前期的合围战堪称经典,占据着数量和素质优势的德军再度证明他们在机动作战方面的优异能力,德军分别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包围了9个苏军集团军,俘虏了75万名苏军、1200坦克和5400门火炮,这个胜利堪比不就之前的基辅合围战,按照苏联的说法,战役初期莫斯科方向的苏军不过125万人,一战便歼灭掉一半以上的苏军,德军完全有理由相信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已经打开,他们只需要迅速前进以将战役胜利发展为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不过随着这两场合围战的结束,10月份的泥泞季节也到来了,这给德军带来的致命的影响,甚至不亚于12月份冬季的严寒,德军的各装甲集群完全陷入停顿之中,即便没有苏军的抵抗,德军的前进也异常缓慢,这除了导致德军大量汽车等技术装备的损毁外,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的胜利所带给德军的战役优势正在迅速的丧失,利用这20多天的战役停顿,源源不断的新锐苏军被运到了莫斯科,再次重建了莫斯科的防御。冬季即将到来,缺乏冬季作战装备的德军还有能力再次击败苏军吗?

泥泞季过后,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再度开始,不过再也没有像之前那样行动迅速,很快他们的武器装备都出现许多故障,这些损失无法得到补充,因为德军的后勤已经到了难以运转的地步,必需的燃料和弹药成为最优先补给的物资,甚至连急需的冬装都被放在了后一位,尽管这导致了数千德军士兵被冻死。德军的进攻早已经失去了机动性,他们的进攻愈发缓慢,而且由于人员、装备和补给的不足,可维持的攻势规模越来越小,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进攻德军可以达成突破,却无法向纵深发展,合围苏军主力,苏军可以从容的进行撤退,在后方建立的新的防线,苏军拥有充足的冬季装备,可以实施更好的机动。战役已经转化为一场阵地战、消耗战,谁拥有更多的预备队和作战物资,谁就能赢得胜利。

在后勤补给这方面,苏军占据的绝对的优势,他们紧靠莫斯科这个交通枢纽作战,从各处运来的军队到莫斯科火车站下车时,几乎是直接开往了前线。此外莫斯科还是一个巨大的工业城市,不断的生产着坦克、火炮等武器弹药以供给给部队所用。反观德军,其前进基地仍设在遥远的斯摩棱斯克,增援和补给到达前线不仅需要长距离的铁路运输,还是需要汽车和马匹进行最后的公路运输,而德军的机车头和汽车由于缺乏防冻液等大量损毁,补给工作实在是糟糕透了。在这种阵地战和消耗战中,后勤补给将决定战役的胜负,而不是战略和战术。1941年的德军并不具备大规模冬季作战的能力,但他们却选择在冬季和苏军进行战略决战,失败在所难免,如果不是德军在素质上的明显优势,恐怕整个中央集团军群都会覆灭,德军能够逃脱被围歼,已经是一场奇迹了!

点赞2、金昌市 网友:龙吟帝

在希特勒看来,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大城市和首都,德国将其占领后必然会实现重要的战略性和政治性目标。因此,德国为莫斯科制定了两套“钳形攻势”:1.由第三和第四装甲集群在莫斯科以北打击加里宁方面军,目的是切断莫斯科到列宁格勒的铁路线;2.由第二装甲集团军在莫斯科以南对抗西方面军、同时第四集团军发动正面进攻。

进攻莫斯科的战斗从1941年9月30号正式打响;在经历了布良斯克战役、维亚济马战役、小雅罗斯拉维茨战役(苏军在这些战役中都扮演的是防御者的角色)后,德军逐渐向首都莫斯科逼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到当年10月底的时候,德军虽然在各个战役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已精疲力竭。纵观当时参与莫斯科战役的德军部队,其步兵师最多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用兵员、约百分之三十三的摩托车正常......

更要命的是,后勤补给的严重滞缓使德军缺少包括棉服在内的御寒物资,这也对不久后到来的冬季进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泥泞的道路和缺少步兵协同,让希特勒不想冒险将自己的坦克草率投入战斗。

与此同时,苏联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战略改变:提振士气的红场阅兵(这些受阅部队在经过克里姆林宫后直接开赴前线)、10万名兵员补充等,但苏军薄弱的防御线还是对德军没有绝对优势。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斯大林一意孤行在11月发动的反攻:苏军只在阿列克辛取得了胜利,而原因还是那里的德军缺乏武器。

到了11月中旬,寒冷的天气让路面结冰硬化,希特勒随即下令再次向莫斯科发动进攻;经过几天的惨烈交战,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相继沦陷,苏军在此期间缓慢后撤并顽强阻击。但到了11月底,德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最近出不到三十五公里,莫斯科城内的建筑物在德国军官的望远镜中已清晰可见......

但德军在莫斯科南北两侧发动的进攻却举步维艰:12月5号,德军的多轮进攻最终被苏军击退。而且这时当地的气温已经骤降至零下20度,甚至更低;这对于缺少冬季服装的德军而言实在难以忍受,机械车辆也因为低温频发运行故障......

对于德军围攻莫斯科的失败,其实从指挥官古德里安的日记中就能找到全面的答案:“......我们严重低估了苏军的优势、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国土面积和恶劣的天气;现在看来,我在12月5号下令停止进攻是明智的选择......”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点赞3、青州 网友:神域战皇

德国是个西方小国,看重逻辑思维能力,关注点侧重于解决前进路上的障碍,然后继续前进。

因此在二战期间,德军一路前行,高奏凯歌,当前进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看重前进不喜后退的思维方式就会给德军高层带来巨大的障碍,等德军意识到败局已定时,就为时已晚了!

二战期间,德军一路狂奔冲到远离后方上千公里以外的莫斯科城下,面对着人数、火力占绝对优势的苏军,面对恶劣的气候,面对无法跟上的后援补给,可以说败局以定,但是德军坚持不撤退,所以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时期,攻打莫斯科的德军根本不是什么大败而归,而是全军覆没!

点赞4、齐齐哈尔市 网友:世界超人

德国仅仅用5个月,就打到了莫斯科,最后却为何大败而归?

1941年6月22日,德国做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议。在对英国作战的制空权,久久拿不下的局势下,决定不惜撕毁在1939年8月23日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东边的苏联发起最猛烈的进攻。

而此时的苏联早已不是当年的半工业化俄罗斯帝国,在俄罗斯帝国尸体上兴起的苏联,接过俄罗斯帝国政权之后,在1928年至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全国工业化。

从工业水平来看,苏联已经做到了直追英法德等国,1939年苏联的工业产值约占世界总份额的10%,德国仅比苏联约高3个百分点,为13.2%。

可见按照国力来分,德国、苏联若交战,应该是打个平手,但是苏联自身1个“漏洞”害了自己。1937年苏联高层对军队进行大整理,大约1.5万名曾经在苏俄内战中,积累丰富战争经验的一线军官被锒铛入狱后处决。

如此一来直接致使苏联军队在跟德国大战的前期,几乎难以形成跟德国军队相提并论的军事力量,所有的防御部队,都在欠缺经验,以及未曾料到德国人来的这么快的“措手不及”状态下一败涂地。仅1941年9月的基辅战役,德国就歼灭了苏联66万人。

但是虽然苏联军队一败再败,它的对手德军也不好过,基于当年俄罗斯帝国抵御拿破仑进攻的经验,苏联为了不让一针一线落入德国手里,执行了残酷的焦土政策。

在苏联“战略撤退”的途中,将沿途的食物几乎完全毁掉,带不走却能让德国有居所的住宅,则被苏联士兵的一把大火烧的干干净净。

面对苏联人这死扛到底的态度,起初德国人并没有过多的在意,依旧坚信只要自己能够快速拿下莫斯科,灭亡苏联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结果是残酷的,德国人遇到了天公不作美以及苏联这边会打仗的朱可夫。当9月30日,德国人集中74个半师约193万人、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的大军团,对莫斯科发动最后攻势之时,苏联的天空突然提前下起了鹅毛大雪。

列宁格勒发动群众,打全民防御战的朱可夫,也被苏联高层安排来莫斯科。在这里朱可夫喊出了背后就是莫斯科,苏联已经退无可退的口号,激起苏联军队极大的士气。

前文说的鹅毛大雪对于德国来说更是致命,因为未曾料到对莫斯科的战役,会被拖入大雪期之中,德国一线部队的防寒措施极差,不但人冻的发抖,手中的枪也被冻的哑了火。

同时由于大雪封路以及苏联的焦土政策,来自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的冬装补给难以直达最前线,而就地又全是焦土,德国士兵不得不在挨冻的状态下战斗力急速下降。

1941年11月29日,苏联军队正式反攻,12月6日德国高层决定不再硬碰硬了,下令莫斯科前线军队转入防御姿态。至此宣布德国在拿下莫斯科的战役中“大败而归”。

点赞5、喀什地区 网友:冼倶゛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可以说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也是最激烈的现场,德国有军事大脑的希特勒,利用闪电战术,已经攻下大半个欧洲,让人闻风丧胆。

意德日组成法西斯,在德军打到中途的时候,盟友意大利拖后腿,然后德军不得不掉头去支援,所以中途浪费了很多的时间,错过了很多战场的有利时机,当德军回到现场,时间已经来到莫斯科的冬季,而莫斯科的冬季给德军带来战场的失败关键。苏联领土面积广大,战线拉长。苏联的领土可以说是最大的,所以在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因为采用闪电战术,战线过长,闪电战术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后勤的物资补充跟不上大部队,后勤运输已彻底瘫痪了,纵深大大扩展,由于苏军的玩命抵挡,把德军拉进了冬季,就是这场冬季可以说拯救了莫斯科的关键。

在莫斯科战役转折阶段的12月份,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没有得到一个新锐师的补充,而苏军则将30多个师的西伯利亚师运往了西线,其中绝大部分投入了莫斯科方向,等到苏军决定发起反攻时,兵力对比已经达到了1.5比1的优势。或许大家认为这点数量优势实在不算什么,德军经常在相差数倍的兵力劣势下仍能取得胜利,但是当时是在冬季,德军没有基本的冬季装备,补给非常差,连基本的弹药补给都非常困难,因此他们的素质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在这种正面的消耗战中,比的是谁的弹药更多,谁的补给更强。德军已经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用于莫斯科的攻势,直到他们精疲力竭,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但是苏军却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预备队,德军迟早都要被苏军越来越大的数量优势所压垮,因为德军没有预备队来补充前线的损耗,填补前线的缺口,所以德军最终必然会顶不住苏军的压力而选择撤退,而且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撤退。

在希特勒看来,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大城市和首都,德国将其占领后必然会实现重要的战略性和政治性目标。进攻莫斯科的战斗从1941年9月30号正式打响;在经历了布良斯克战役、维亚济马战役、小雅罗斯拉维茨战后,德军逐渐向首都莫斯科逼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到当年10月底的时候,德军虽然在各个战役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已精疲力竭。纵观当时参与莫斯科战役的德军部队,其步兵师最多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用兵员、约百分之三十三的摩托车正常……更要命的是,后勤补给的严重滞缓使德军缺少包括棉服在内的御寒物资,这也对不久后到来的冬季进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泥泞的道路和缺少步兵协同,让希特勒不想冒险将自己的坦克草率投入战斗。

与此同时,苏联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战略改变:提振士气的红场阅兵10万名兵员补充等。

德军在莫斯科南北两侧发动的进攻却举步维艰:12月5号,德军的多轮进攻最终被苏军击退。而且这时当地的气温已经骤降至零下20度,甚至更低;这对于缺少冬季服装的德军而言实在难以忍受,机械车辆也因为低温频发运行故障……对于德军围攻莫斯科的失败,其实从指挥官古德里安的日记中就能找到全面的答案:“……我们严重低估了苏军的优势、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国土面积和恶劣的天气;现在看来,我在12月5号下令停止进攻是明智的选择……”

点赞6、辽源市 网友:末尾曲

在苏联决定胜负的因素,战略和战术尚在其次,最主要的却是空间、后勤和机械。虽然某些作战上的决定也非常重要,但它们的影响却还是不能赶上机械方面的缺点和广大空间的配合,而作战指挥上的决策和效果也必须与这两个基本要素相结合。

其实,希特勒那个饱受诟病的“八月分兵”(即将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对进攻莫斯科有决定性影响的装甲集团军转向西南进攻基辅)计划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为南方集团军群对乌克兰的进攻一开始起飞很快,但很快就遭到了由布琼尼元帅指挥的苏联最为强大的西南方面军的比其他苏军更为顽强抵抗,苏联西南方面军一共有30个坦克和摩托化师、5个骑兵师和四十五个步兵师,而指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作战的绝对主力即克莱斯特大将的第一装甲军团仅有600多辆坦克,而苏军在这里却有超过2400辆坦克。苏联广大的森林、糟糕的路况(尚未开发成熟的现代化道路系统)和气候条件(多雨,且一下雨轮式车辆就陷入泥潭中寸步难行)几乎在德军的北、中、南三个方向集团军群的作战方向上造成了极大的后勤压力。这样只有600多辆坦克的南方集团军群也就自然会比拥有近2000辆坦克的中央集团军群的进发滞后的多,因此就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南部侧翼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如果希特勒能在7月上旬中央集团军群拿下斯摩棱斯克后就能马上让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团军向南协助克莱斯特合围基辅的话,德军是完全有可能在苏军于莫斯科方向上的战备完成以前就大胆的突入红军不完整的防线,那么在拿下基辅后是完全有可能在冬季严冬以前攻入莫斯科的。拿下基辅也可以拉近德国各集团军群之间的距离。夏季战役已证明,:步兵师的缺乏机动能力已经导致和前方的装甲部队发生了步兵师和装甲师之间在距离上的严重脱节,甚至是各自为战,苏联人很可能利用德军战线上的这一弱点。以上这两点证明了德军缺乏在苏联原始道路上可以顺利越野的履带式车辆的的机械问题,那么随着也就带来了空间的问题,希特勒想要整合南北和东西的各条战线也是合乎逻辑的。

可是,希特勒在7月19日发布的次一阶段作战命令中,他坚持其原来的想法,即将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团军分别向北进攻列宁格勒和向南进攻乌克兰。这完全违背了德军高层优先突入莫斯科的作战目标,结果希特勒和德军高层就就陷入了长达一个多月的争论当中,当一个多月后希特勒正式决定进攻基辅时,本来满心以为可以继续向莫斯科进攻的古德里安、霍特等人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已经突入苏联的中央部分太深,德中央集团军群的前沿部队已占领一个名为叶利尼亚的突出部并建立防线,这一防线离莫斯科还不到200公里,严重威胁莫斯科,于是此时的苏联方面也就坚定的认为保卫莫斯科的必要性,两个装甲集团军到8月23日才向南挺近也就为时已晚。

战场上时间的浪费简直就是一种犯罪行为!基辅合围战固然是一场辉煌的战术成功,虽然德军包围了60万人以上的红军,但直到9月下旬才结束这一会战,因为恶劣的道路和多雨的天气减缓了大部分机械化装备还是不适合越野的轮式车辆的德军的包围行动。胜利的光辉已被秋季的阴影所遮掩。

由于浪费了夏季中的两个月,苏联方面也就有时间可以完成对莫斯科方向的战备,也就可以在德军筋疲力竭之际发动冬季反攻,使德军的闪电战在莫斯科外围遭遇了破产。






点赞7、安丘市 网友:燕北闲人

这个问题也是我百思不解的问题。

德军的先头部队据说离莫斯科最近只有30多公里,克宫顶上的圆顶都已经可以看得到了。凭德军的实力,继续猛攻,莫斯科被德军攻克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虽说严冬帮了斯大林的忙,挡住了德军进攻的势头,但问题是,德军冷,苏军也冷。德军的攻势反而被苏军的反攻所打破,真的不知道当时希特勒是如何指挥的。这么近的距离,这么凶猛的攻势止步在莫斯科30多公里的城口,最后反而转胜为败。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呢?

点赞8、曲靖市 网友:莛寒梦阮

很多二战史籍甚至历史教科书上都称:德军高级指挥官已经在“炮观镜”里看到了克里姆林宫上的红星...这个事情确实是有,上面这张图片是俄罗斯军事爱好者,根据当时的地图通过估算后画出的德军距离克里姆林宫大概是位置,直线距离约30多公里,当时德军的一个先遣营攻占了莫斯科郊外的一座东正教堂,稳固阵地后,陆续的约一个德军步兵师是兵力抵达这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在古德里安上将的陪同下登上教堂的塔楼,观看到了红星...。
二战军迷们cos的德军,他俩身穿的可能是深秋季风衣外套。

德军兵败莫斯科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就是两条:一是过于自信,二是后勤保障不足。“苏德战争”是在6月份夏季爆发的,由于苏军大本营错误的认为德国大部分军力集结在英吉利海峡,还暂时不能进攻苏联,备战工作有些疏忽,结果就是短短的四个月时间欧洲大片领土被占领...德军的攻势凌厉而顺利,几次大型会战歼灭了苏军300万以上的军队,搞得德军自己也开始麻痹大意!
“台风战役”(苏联叫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参战兵力有100万、苏军参战兵力近150万,这样大规模的会战后勤保障工作至少要准备一个半月的时间,但德军认为苏联冬季来得较早,后勤保障工作又过于繁重,在运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是保证武器弹药、粮食和油料,被服、鞋帽...等这些次一级的军需物质要往后压压,尽量争取将战役提前,九月末或者十月初发动“台风战役”,以苏军的“低劣”战场表现在11月初就会占领莫斯科,到那时再补发冬装也不迟...没聊想刚进入到十月莫斯科战区就秋雨绵绵,使被撤退苏军和游击队破坏的道路更加泥泞不堪,严重的迟滞了机械化装备进攻的速度和后勤部门运输的效率,等没完没了的秋雨下完之后,莫斯科初冬又提早来临,当时德军大部分配发的都是秋装,白天还勉强御寒,晚上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度,根本起不到保暖作用,战事拖到会战的后期,莫斯科则完全进入到了冬季,零下二十几甚至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使德军连枪栓都拉不动了!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的德军后勤运输部门,从图片里就能看到道路泥泞的让人无奈。

对于二战时期德军后勤保障的事情要多说几句,我们在二战提材的影片当中总是能看到德国机械化部队的钢铁长龙般的快速实施“闪电战”,实际德军的机械化、摩托化水平远不及美军,特别是汽车保有量,仅相当于美军的六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的水平,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德军那种现代化军队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是限于德国的资源匮乏,汽车这样的工业制成品产能一直上不去,坦克、火炮、汽车...步枪都需要钢铁,而坦克大炮是一线装备,没有它们怎么打仗?所以在资源分配上就只能往武器装备弹药上倾斜,军用卡车只能是排到后面。
德国二战期间军用卡车的主力“欧宝”3吨运输车,从1937年4月~1944年总共才生产了8.2万量,而美军的“通用CCKW353”2.5吨军卡(十轮卡)到1945年一共制造了81万辆,几乎是“欧宝”的十倍

SD.KFZ.7半履带运输车被认为是德军二战期间最好的运输车辆,既可以拉货还能当火炮牵引车,但是它也仅生产了1.2万辆,就点产量即便是加上“欧宝”也实在是“杯水车薪”!

德军不但是运输车量少,燃油供应也很紧张!坦克和“斯图卡轰炸机”都是耗油大户,特别是后期出现的虎式、虎王重型坦克,自身重量大是真正的“油老虎”!资源就那么一点,坦克飞机都不够用,哪还有多少富裕的给卡车?
但是,这物质总得往上运送吧?要不然没炮弹、没子弹、没饭吃...这仗还怎么进行下去?既然汽车没多少,只能是使用畜力运输,德国在二战期间军马的数量在110万匹以上,军马不需要“喝油”、也不用钢铁、橡胶啥的,几把干草就行,并且两匹军马也能拉一吨的军用物质,负载量还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军马行军速度太慢,拉着货一天行军20公里已经很远了,中途也得休息才行,更严重的是随着战线越拉越长,军马运输的时效型也越来越差!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苏军很好的贯彻落实了“库图佐夫将军”对付拿破仑皇帝的“坚壁清野”,在德军进攻路线上的居民大部分撤往莫斯科,道路全部摧毁、凡是可以资敌的物质也全部带走,带不走的销毁...使得德国没有可能利用这些物质。
长长的德军运输马队,在冰天雪地里运输物质。可问题是能运的量数太少,没法将全部冬装运送到前线,导致了有十多万的德军冻死冻伤,严重的影响了战斗力...。

总之,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战役由于战前准备不足,没预料到苏军的抵抗能力,加上严寒的气候最终兵败莫斯科。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