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之间一年到头互不走动、互不通话、互不见面正常吗?
亲家之间一年到头互不走动、互不通话、互不见面,在以前同村、同乡等同地的情况下,肯定是不正常的,但在如今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
我妈生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都远嫁外地,亲家之间别说走动、通电话,甚至连面都没见过。
我姐和我姐夫是大学同学,1993年结婚的,姐夫家在本省另一个县城的农村,是地道的农民,家境贫寒,条件特别差,据说要上个厕所都得跑到2里外的学校去上。我家住在县城,条件相对比较好,我姐夫父母性格内向,可能也有些自卑,再加上我妈并不满意这门婚事,而且我妈也晕车。最后决定在我姐夫家和我家各办一场婚礼,亲家并没有互相参加两边的婚礼。所以我父母和我姐夫父母并没有见过面。
因为我父母曾经干涉过我姐的婚事,但最后发现家长越反对,反而越加速孩子要走在一起的决心。后来父母伤心了,干脆对我和我妹妹的婚姻不再发表意见。
我是1995年远嫁到哈尔滨的。当时从江西到哈尔滨是火车,去一趟要三天两夜,中途还要在南京转车,双方父母都在上班,根本也没法见面。我年轻时属于离经叛道之人,对一切形式上的东西不在乎,没要彩礼、没有陪嫁,也没有婚礼,两人打了个结婚证就算是把婚给结了。
我妹妹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在北京工作,在北京认识我老家山东的妹夫。还是因为相隔甚远,交通不便,双方父母也没有见面。好在双方父母都不多事,彼此谁都没有挑过理。只要孩子生活幸福,他们就很满足了。
我们姐妹仨都是上世纪90年代结的婚,当时亲家不来往、不走动的现象还不是很多。不过在我们老家,婚姻中的男女双方基本上都住在一个县城或一个村或邻村,大人们本来就认识,这样的亲家自然走动要多些,平时生活中也能互相帮衬。如果同地的不走动,那双方肯定是有水火不容的过节在里面。
也许我父母本身就比较开明,而我们姐妹仨个偏偏都嫁给了外地人,正巧我们夫家的父母也很明事理,大家都没有为所谓的风俗啊、面子啊争执过,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没把见不见面当回事,县城里的人也比较开化,没有谁因此而议论我们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加剧,现代人择偶早就不局限于本地了,跨县、跨省甚至跨国婚姻都比比皆是,地域遥远、风俗差异,再加上年轻人婚姻的不确定性,亲家不认识、不走动的现象就更普遍了。很多亲家最多是婚礼上见一面,平时基本没有任何来往,即使有事,也是通过孩子们两边串联解决。
我一直觉得亲家的关系很尴尬,本来生活毫无交集的两对家长,因为孩子们的婚姻而被迫成为亲戚,但说是亲戚,又没有血缘关系,而且双方还经常各自站在自己子女的立场上指责对方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甚至为了利益之争几挥老拳,大打出手,实则可笑。而孩子们一旦离婚了,那亲家立刻摇身一变为陌生人,若是外地的几乎不会有任何交集。
我表弟自己是江西景德镇的,他娶的老婆是四川的,两人在美国结婚生子,双方父母都没参加婚礼,后来知道我堂弟和他媳妇离婚了,我姑姑还很感慨自己亏大发了,说当初儿子儿媳新婚燕尔回国时,自己为了示好,还特地让儿媳妇带了5瓶茅台送给亲家公。现在人家把婚离了,我这五瓶茅台也白送了,一点儿响都没有!
好在现在很多家长都活得比较通透,对亲家这层关系的分寸也把握得比较到位。如果地域比较远,那干脆糊涂一些,能避免交往就避免,实在避不了,也尽量保持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互不打扰、互不干涉,这样大家都轻松!
亲家有情
常来往
亲家频走是非多
既正常,也不正常。亲家,年龄上分析,起码50左右的人了,上班时,各忙各的。俗话说“两脚奔奔走,为的身和口”,当今的说法“人们四处奔波,为了一家人的生活”。退休后,有的,还在拼搏;有的,几个后人,不是帮这家,就是忙那家;有的,想的开,爱旅游;还有的,打牌、下棋、跳舞、弹唱……这社会,交通方便,富有富的玩法,穷有穷的活路。所以,亲家不常聚,也蛮正常。
亲家,是儿女婚配才接缘的亲戚。还有句俗话“隔根纱,差几差,各人养的,各人疼;别人养的,难同行”。亲家间,互动频繁,句把两句家不和,矛盾产生了,给子女(夫妻)之间,亦生矛盾,不少新婚不久夫妻,闹离婚者,亦有之。
诚然,和谐相处的亲家,社会中也不少。他(她)们之间,“六互”(互关互爱互敬互谅互帮互让)齐全,视如一家哈!
以前会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就自己亲身经历,觉得可以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就太好了!
在我的老家,绝不是这样的,既然是亲家,那就是亲人一家。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感情不光是血脉才能带来的吧!在我的亲人中,亲家有事,好事坏事,都是会第一时间分享或者分担!
当然,可能也会有个别不是很亲近的。
于是,带着这样的文化,裸婚远嫁到了一千多公里外。自己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亲家的(我的公婆)。可惜,真有一种鸡同鸭讲的感觉!
十几年,也是热脸贴冷屁股够了!越是对他们好,他们越骄傲。真不知道这对没有礼貌的老太太老头儿哪儿来的自信!只讲一个例子,老头儿病了,第一时间不给他俩儿子打电话,反而是给我爸打电话,要我爸去“帮他”,说的是帮,大家可以脑补[抠鼻]。
人都是相互的,如果他们也是这么多我们,当然理所当然。因为我们到这边十多年,还没遇到过什么麻烦事,他们平时高傲,也不觉得有啥,就想也许是这边整体的人文吧。所以,只要他们遇到什么事,我爸妈都会甚至会主动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但是,今年,家里出了好多不太好的事。其中,我爸三天内做了两次手术。在这里,除了他们,我们再没其他亲人。老公在医院康复,自然没有办法兼顾。老爸做手术,只有我和老妈在医院。因为疫情,老家亲人也过不来。孩子没人带,也只能请朋友帮忙带。而他家就在离医院走路只要20分钟的地方。中间别说看望,就是一个电话也没有问候一下。
以往的冷漠,我们总是一厢情愿的理解为,人文,相信他们人还是好的,心还是好的。这次,明明貌似应该有亲人,但却感受到举目无亲的无助!
现在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人只想占便宜,从不愿意付出。谁都不是傻瓜,跟这样的人交往,宁愿老死不相往来!
人与人之间,来往不来往,真不是社会给了你们什么关系(工作方面除外),而是,是否值得彼此去维护。
其实儿女没有什么事情,保持这样的状态,也是最好的结果。
我是一个女儿,结婚之后,生了一个外孙子,孩子全在亲家那头住。
孩子由他们家来管,我们平时一个礼拜去看一回两回,买一些东西。
当时亲家公还没有退休,心脏支架支了三个,办病退没办下来。
为了外孙子,我们也帮着找,最后病退办了下来。
当时为了办病退,也搭了一些人情,花了一点钱,亲家公由此感到不满意。
自此以后,我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人家也不来。
我们也不去他家,互不通话,互不见面,感觉就像陌生人一样。
其实我们心里也感到委屈,替你们家办事,搭了精力,搭了功夫,到头来闹个费力不讨好。
其实这种状态也挺好,互不打扰,互不干涉,保持一种心静的状态。
总结下来就一点,亲家不是亲戚,孩子在一起是亲家,孩子分开是仇家。
①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特别是男方这一边,更要主动一些。②双方的子女,要主动引线答桥,找出适当时间让双方父母多找机会,见见面,联络感情,再说了,亲家之间也要经常的走动走动。③也有特殊情况,在外省,经常走动有困难,也不现实,也就考验子女们的智慧和能力了。④亲家之间也是亲如兄弟姐妹,有问题,有茅盾,都要迁让一步,让一步海阔天,都是为了子女,多一些忍耐,多一些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⑤现在亲家之间比亲戚走的都很亲切,这也是一种趋势。
别说一年,我们家七八年、一二十年不联系、不走动。
我和娃她爸结婚20多年,我妈妈到过公婆家一次。16年清明节前,娃她爸邀请我妈妈和我二姐夫妇到他家上坟,我妈听说我公公身体不好,顺便就一并去探望他。早上去,晚上吃过饭就回去了。
我公公婆婆到我妈家去过两次,第一次是我俩订婚时,她们一起去。第二次有一年春节,我回娘家,就邀请她们跟着我去我妈家。
因为我妈家和公婆家隔得远,以前交通不变,没有车子到不了,也没有电话。现在交通便利了(都有电话了,可是也不联系),我们家也有车了,可是她们年纪大了。平时两家人有什么红白喜事,都是两边的哥哥姐姐去。
我妈妈和我二嫂的父母好像都没见过面,我哥和我嫂子结婚26年了。她们结婚时,我妈好像没去,后面我妈也没见过她亲家母和亲家公,更别说联系了。假如现在在路上碰到,应该彼此不认识。
其实现在大部分亲戚,经常走动或互相电话、视频联系的本就不多,更何况是亲家之间(如果不是因为子女的婚姻,彼此就是陌路人)。
有人说,亲家亲家,各有各家;有人说,亲家进门,不值半文;有人说,亲家就是冤家。那么,亲家之间一年到头互不走动、互不通话、互不见面正常吗?柳乡人觉得这不正常,甚至反常。
做亲是一家。男女双方的父母能够成为亲家,不仅因为儿女的姻缘,也因为双方父母的缘分。既然能够走到一家,说明两家的条件比较相当,双方父母在三观上得到了比较好的统一,可谓门当户对。
想当年,为了孩子的婚姻大事,提亲、看门、送礼、定亲、婚礼,双方父母可谓操碎了心,跑断了腿,费尽了口舌,最终促成了孩子们的婚事,成了儿女亲家。因此,亲家亲家,亲上加亲。
为什么儿女结婚后,亲家之间很少来往了呢?一是双方父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认为“亲家”非亲家,没有必要走近;二是为了面子,认为去亲家走亲戚,是向对方低头;三是亲家各自都有工作,不愿打扰。
其实,柳乡人认为,因为儿女婚姻,双方父母成为亲家。儿女们组成的是小家,而双方父母应该组成一个“亲如一家”的大家。父母和,则大家和;父母和,则儿女和。这样的家庭才能和睦相处,兴旺幸福。
家和万事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独生子女必然要承担起赡养双方父母的义务和责任。终有一天,亲家母、亲家公必然会走到一起,锅碗瓢盆,居家合伙过日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趁年轻的时候,亲家之间适当地走动走动,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在儿女的陪伴下,打一个电话,做一顿美食,买几件衣服,送一些礼物,看一下风景,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谐而又温馨的家庭和睦图呀!
结语:摒弃礼制,打消顾虑,放下架子,拿出真心,捧出真情,走进家门,走动的次数多了,见面的次数多了,相处的时间多了,亲家之间才会真诚相待,相敬如宾,亲如一家。“亲家母,你坐下,咱们坐下拉一拉......”后面怎么唱来着?
亲家亲家,各有各家,女婿媳妇,虽是一家,其实心里,各有各妈。表面女嫁男,其实并不然。媳妇一生子,全家都欢喜。公婆当保姆,丈夫成侍卫。一切围着小孩转,媳妇娇横不敢言。无论怎么来表现,媳妇处处把你嫌。饭菜不可口,卫生不干净,带娃不科学,经验不能用。公婆心里很为难,到底媳妇要咋办。思来想去才明白,媳妇虽然进咱门,其实她是外姓人,公婆再把心来掏,她只相信娘家人。媳回娘家骂公婆,娘家混账没好人,不分青红与皂白,兴师问罪生事非。从此亲家不再亲,从此婆媳矛盾深。儿子左右不是人,管不了媳妇怕丈人,为讨媳妇心愿意,断绝亲娘间联系。孙子不让婆婆带,非要化钱找保姆。绕来绕去没结果,最后亲娘接了手。本来也非不可以, 话说明白谁反对。媳妇心里主意多,儿子无脑瞎胡搞。免费保姆你不要, 命中注定不会好。人生儿女代代相传,遗传基因骨肉相连。恶媳用尽万千手段,难拦儿子孝敬祖先。亲家之间关系恶变,恶媳作梗最终根源。
谢谢邀请:
亲家之间一年到头互不走动,互不通话,互不见面正常吗?
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来看,没有什么正常不正常的(┯_┯),只要小夫妻两个人过的好,比什么都强。
亲家即便是走的再近,就是天天在一起又能怎么样?这都是表面现象,双方父母是围绕着儿女的小家庭为轴心的,只要小两口恩恩爱爱,不要在于其他的表面形式,小两口过不好一切都是多余的。
现在的儿女亲家大多数是先由儿女认识以后,亲家双方才有互不相识到初次见面,他们根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
如不是一个地方的人,思维和观念不在一条线上是很难在一块沟通的。再加上本来就对儿女这段婚姻就不怎么赞成,只是考虑到儿女的感受才免强同意了,这种情况家庭的组合,互相不见面才是最合适的,也是正常的。
有的家庭老人去儿子家的时候,都是在亲家不在的时候才去,而女方父母同样也是如此。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就明显的可以看出来不是一个阶层的人,即便是坐在一起,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如这样还真的不如少见面是非少呢。
这只是我见过家庭真实的情景,也许是个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