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抗倭开始,到,万历战争 ( 1592-1598年) 这40年间明朝的军队战斗力有没有大幅的提升? 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又是谁下达了,援朝抗倭的命令?
嘉靖治国四十五年,明朝从平世转入衰世。皇帝虽管管大事,但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年避居西苑修道。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内阁被严嵩掌控,朝廷里都是严党的爪牙,政府的运转能力下降。同时明朝后期最大的内患——流民,正是起于嘉靖。同时又因嘉靖修道,大兴土木,以一人夺万民,致使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朝内党争,导致边军武备废弛,明军战力急速下降。
而军事实力的急速下降,体现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俺答一路烧杀抢掠打到北京城下,还在大同杀死了总兵张达。宣大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最后俺答在一番劫掠过后从容出塞。在这次事变中,兵部尚书丁汝夔听信严嵩毫无作为,最后被嘉靖杀死。
辽东军队一直是明朝军队的精锐所在,常年肩负重任,但在面对俺答时却表现极差,如果俺答当时多想一下,只怕京师陷落将成为必然。
既然作为明军精锐的辽东军队表现都那么差,南方的军队表现又能好到哪里呢?明军内部的实力排行中,南方军队稳坐最后一名。承平日久,南方的军队常年不见战事,当兵早已成为南方一些人混饭吃的工作,渐渐的,南方军队里出现一大批的兵油子,打起仗来跑的比谁都快,再加上嘉靖时的“倭寇”中,虽十之有八都是中国人,但剩下的那些日本人都是日本国内的精锐,又是打游击似的流窜作战。所以就出现了几百倭寇击败几千明军并且打到南京的这种情况。
而到了明神宗也就是万历时,经过嘉靖末期徐阶的改革,隆庆年间高拱改革,隆庆开放海禁,万历前十年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再加上抗倭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的一系列运作。明朝一扫嘉靖之弊政,经济繁荣昌盛。北方出现了李成梁、李如松这样的名将,常年的作战磨砺出了实战经验。同时因为经济恢复,军费供给足够,且万历中前期皇帝锐意进取,明朝的火器发展迅速,等到了抗倭援朝时,入朝的明军每人一铳,还有根据葡萄牙人的佛郎机魔改出来的各种大小佛郎机。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先进的军工业对日本有着巨大的优势。
佛郎机(手持)
大佛郎机(小型炮)
小佛郎机(骑兵用)
五雷神机(可连发,还有子母铳,装弹快)
水雷
火龙出水(射程百余步,对日本水军造成巨大伤亡,可称为世界最早的舰对舰导弹)
可以说,这场战争成了明军的火器试验。负责辽东事务的明朝正规军,精锐部队,凭借优秀的作战技术与先进的火器、火炮,对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再加上明军算是主场作战,补给的压力远小于跨海峡作战的日军。
所以才会看到万历时的明军压着日军打。
或者更简单的来说
嘉靖:民兵、垃圾兵vs日军精锐
万历:辽东打骑兵打出来的精锐vs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
嘉靖帝与万历帝是一对奇葩的爷孙组合,他们多年不上朝,军事作为上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其中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嘉靖帝是通过党争的状态来控制朝政,但还是使奸相严嵩专权多年,国家开始在根子里烂了,而且倭寇主要在于掠夺,类似于今天的游击军,机动性太高,明朝军队对于倭寇当然有点力不从心。万历帝是通过小事不管大事严抓来控制朝政,他前有父亲明穆宗的隆庆新政革除嘉靖帝时期的弊端,改革军队的基础,继位后又有千古一相张居正的改革变法使国力加强,加之抗倭援朝是两国之间的正规军队作战,并非游击战,战胜日本军队也是情理之中的。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第二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躲于深宫之中沉迷于修道,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大权在握的秘诀在于,他是通过拉拢抬高一个再打压一个,使下面两方总是处于对立的,自己居中而受益。虽然效果不错,但这种方式也埋下了明末党争的萌芽。
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重用奸相严嵩,导致了朝政腐败,国家衰落起来,其边事废弛,军饷被吞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在军力不振情况之下,出现了南倭北虏的大患,而南倭就是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袭,明帝国军队战斗力本就是直线下降,一边要面对北方蒙古一边还要面对倭寇,而且这些倭寇主要在掠夺骚扰,好似游击战一般,当然是力不从心。
在平定倭寇期间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名将崛起,为之后明帝国军事不振的局面注射了新鲜的血液。
嘉靖帝之后是明穆宗隆庆帝,这位皇帝在位短短六年,在历史上声名不显或者说评价甚低,其实隆庆帝的新政还是很不错的,在政治上他继位后革除了嘉靖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通过京察等方式整顿了吏治,抑制了土地兼并,使国家开始稳定,发展了经济。
在军事上,隆庆帝整饬武备,赏罚分明核实功罪,加大了军队的训练,巩固加强了长城防御能力,边境的地方官员也都换为精明能干的官员,还提高了官员待遇,军队战斗力上去了边防也开始稳定了。
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通过名将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北方要地士兵,戚继光也驻守了北方边境多年,在戚继光的培训之下,明朝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又上升了。
明穆宗隆庆帝在位时间与儿子明神宗万历帝在位前期又被称之为隆万中兴,可见隆庆帝还是还有作为的,而他的新政也使晚明的军队重新拥有战斗力。
明神宗万历帝继位后前十年基本上是张居正大权在握,张居正在隆庆新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变法,这场变法在后世评价很高,客观上为明朝续命几十年。
在明穆宗时期的隆庆新政还有张居正改革变法十年的基础上,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直线上升,这也是万历年间三大征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万历三大征其一征就是与日本丰臣秀吉的抗倭援朝战役,彼时日本经历了自己的百年战国乱世被丰臣秀吉统一,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老兵,军队战斗力很强,但是与晚明军队交战中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明朝军队很多时候甚至远少于日本军队,最终被明军击败,都没有让其打到中国本土。
万历时期抗倭援朝之所以胜利,其一在于有之前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变法的基础其二在于这次交战可以说是国与国之间的军队大战,目的在于控制地盘,并非嘉靖年间那样倭寇游击掠夺骚扰一般,明军当然战胜了日本。
补充一点,万历帝只是多年不上朝,并非不管事,不上朝不代表万历帝不能私下面见大臣处理国事,万历帝只是小事不管但是大事严抓,像抗倭援朝包括在内的万历三大征,都是万历帝亲自拍板决定打不打的,并且还是万历帝点兵选将的。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明军之所以在嘉靖时期应付倭寇非常吃力,除了战斗力低下的成分在,确实不适应倭寇的战术。
明军采用的战术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大型军阵野战模式,这样的战术模式对倭寇经常出没的东南地区就非常的不适应,明军的阵形往往被复杂的地形切割的支离破碎,而倭寇使用的是武士加上自己郎党的小规模集群突袭战术,这种战术更适应我国东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有利地形,将明军的阵势击溃。而倭寇的精锐士兵并没有占领一地想法,他们经常仗着对地形熟悉,四处流窜,破坏完一处,又迅速转到另外一处,令人防不胜防,让明军有无处着力的感觉。
而万历援朝战争日军占领朝鲜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下一步就是进攻明朝,明军属于主动进攻的一方,对敌军主力的大致动向是清楚的,就是要正面对战,在这点上又与国内抗倭有所不同。
第二、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使明军战斗力和国内财政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这就远非嘉靖朝可比。
嘉靖时期,由于内政不修,明军腐败状况非常严重。就比如说京师驻军虽然对外号称有14万人,但是操练人数也就5到6万人,领取粮饷的时候有人,调遣的时候人就不见了。而军士被世胄纨绔子弟占役的现象十分严重。
今营政废弛,见籍至十四万,而操练者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
这样的军队自然是畏敌如虎,碰见蒙古兵当然是两股战战,涕泪横流。
谙达(俺答)之内犯也,兵部核营伍,不及、六万人,驱之出城,皆流涕不敢前,诸将领亦相顾失色。
再说说嘉靖时期的财政,隆庆元年户部尚书马森的奏疏就说到,他经过对太仓的清查,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开支仅够三个月。
太仓见金百三十五万四千六百五十二两,岁支禄粮一百三十五万有奇。……。今计仅足三月。
而张居正改革将整顿武备、改革军事当作了一项重要内容,整肃军队、严明赏罚、核实功罪,并破格提拔了谭纶、戚继光、王崇古、李成梁等人,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实权,正是由于张居正的这些举措才使明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财政方面更是成就斐然,经过改革国库的充实更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所以,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为万历援朝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和财政基础。
第三、抗倭战争和万历援朝战争,明朝对其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倭寇千里而来只为利益,但是丰臣秀吉可就有灭亡明朝的想法了,为了国家安全,明朝统治者也必定要全力出击,整个万历援朝之战实际上明朝赢得并不轻松,为了战胜日本调集了蓟镇、大宁、宣化、大同各镇,山西、陕西、浙江、四川、湖广以及两京的各路军队,用精锐尽出来形容并不过分,这个待遇倭寇集团可是没有享受到。
我认为这三点就说明了为何明朝面对倭寇吃力,但是却能打赢万历援朝战争的原因。
感谢邀请!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1.嘉靖时期
首先整治方面,在嘉靖时期,朝廷内的政治斗争比较激烈,主要是当时严嵩当政,严嵩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明穆宗、高拱、张居正等斗争,很多有能力的将领无法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战事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其次在财政经济方面,当时的明朝财政较为吃紧,我们都知道明朝到了嘉靖时期,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生活困苦,在财政税收方面已经相当吃紧,无法有力的组织和支援耗资巨大的战事。
第三在军事方面,当时的老式明朝兵制已经相当腐朽,不能堪当重任,这又和经济方面的原因相联系了,因为土地兼并,导致许多军户的天地被大官僚占有,很多军户逃亡或者沦为上级官僚的佃户,才导致战斗力不高,战事一直得不到控制。直到后来戚继光的出现,才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倭患的进一步发展,直到消灭。
2.明穆宗时期
首先,在嘉靖死后,明穆宗继位,明穆宗宽仁大度,勤俭爱民,留心边陲之事,处理都恰到好处,其实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加之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在他在位的时候,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着力培养一些有能力的将领。
3.万历时期 但是明穆宗寿命不长,只位6年,终年36岁,后来年幼的万历皇帝继位,张居正成为首辅,作为万历的老师兼首辅,他大力改革明帝国的各项弊政,可以说将明帝国的国力提高了一大截,比如面对当时财政税收不足,国家在面对内外的开销方面,捉襟见肘的局面,他实行“一条鞭法”,为明帝国积攒了巨大的财富。
而且,张居正当政期间,还大力的提拔了和培养了一批军事将领,比如,戚继光等,他和一些将领们相互支持,为明帝国边疆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后来,万历皇帝亲政之后,他也是相当的有能力,虽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他能够始终对帝国实行有效的控制,期间他特别关照一批又能力的将领,比如“李如松、麻贵、刘廷、陈璘、秦良玉”等等。
再就是很多参加万历援朝战争的将领和军队,都在前面的播州之役、宁夏叛乱的平定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我们都知道,像参加万历援朝战争将领李如松、麻贵等都参加了平定宁夏叛乱的战争;而且像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与宁夏哱拜叛乱都是相当难打的战事,都被当时的明帝国平定了,当然也一定程度上损耗了明帝国的实力。
综上所述,有万历皇帝对时局的把控,有了张居正积攒的钱粮,有了在平定国内叛乱中锻炼出来的强悍军队,而且还有当时高水平的军事将领,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对当时的明帝国来说并不算太难。
原因很简单啊!嘉靖大倭乱的时候,南方明军的防务非常空虚,甚至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
根据统计,在整个“嘉靖大倭乱”期间,仅有据可查的倭寇入侵就高达一百七十九次。在这么频繁的倭寇入侵事件中,江浙地区是受患最严重的地区。当时倭寇的所有入侵中,有一百四十二次是入侵江浙地区,差不多占了八成。
倭寇挑选江浙作为主要入侵地区,第一当然是因为江浙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江浙地区劫掠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第二,这里也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传统航线,加上中国走私商人的参与,使得倭寇对这里非常熟悉。第三,江浙地区作为明朝的腹心地区,江浙地区的军事力量薄弱,城防在当时非常落后,很多新兴城镇干脆连城墙都没有,使得倭寇攻掠城镇显得极为容易。
同时,葡萄牙人的到来,让大量西方火器流入东南沿海,比如著名的长身管火炮——发熕,“铜发熕,每座约重五百斤,用铅子一百个,每个约重四斤。此攻城之利器也,大敌数万相聚,亦用此以攻之。其石弹如小斗大,石之所击触者,无能留存。”诸如火绳枪之类的轻型火器就更不要说了。
与此同时,当时明帝国北部边境上压力巨大。嘉靖年间,每隔几年蒙古便会大举入侵一次,动辄五万、十万、乃至十几万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攻破古北口,一直打到北京,在京畿大掠三月而去。嘉靖三十年(1551年),白莲教教主吕鹤等在山西扯旗造反,失败后上万教徒投奔河套。蒙古势力再次膨胀。
因此,对于明帝国来说,江南卫所兵早已经腐化不堪战,北方的边军不能轻动,福建兵悍勇惯习水战,但是福建本身就在倭寇的入侵范围内,也抽不出什么兵。而被抽调的山东兵又不适应江南水网地带。
另外,倭寇的作战目的是为了劫掠,而非与明廷争夺制海权。所以其在抵达中国沿海后,通常都会抢夺渔民船只而换乘中小船只。所以当倭寇浮海而来,明军虽然一直努力在海上拦截倭寇,但仍然会有不少倭寇登岸。而且倭寇跟很多江南士绅有勾结,喜欢以小股精锐流窜作战,突袭某地警惕性不高的守军,然后屠杀劫掠当地平民,一地破坏完毕立刻转移另外一地。在那个没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时代,这种手段格外格外有效。因为明军大队往往反映不及时,而小队明军往往是外地抽调来的,人生地不熟,往往被汉奸诱入倭寇的伏击圈。
比如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南沙之战后,就有一股倭寇专门避实击虚,突袭当时疫病流行,且战败降职的汤克宽军队驻地,在没能把汤克宽怎样后,便转头进攻防御空虚的通泰县。俞大猷在登陆普陀山时也曾遭倭寇突袭。倭寇对明军登陆的地点时间把握极其精确。甚至,当卢镗刚从福建调至浙江嘉兴之时,就被一股倭寇引入嘉兴城附近可以设伏的地形中伏战败,导致明军阵亡一千一百人。此战倭寇竟然表现得比卢镗更为了解当地地形,明军的军情,各地的人文地理,倭寇都掌握得是一清二楚,显然是当地内奸暗中通风报信的结果。
因此,早期抗倭战争中,明军往往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但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倭寇多么神勇,而是当时江南明军的防务太空虚,体制僵化,当地又有内奸。
等到戚继光练出三千精锐义乌军,以机动武警的模式,各种追着倭寇打突袭战,倭寇很快就扛不住了。比如宁温台大捷后(宁波、台州、温岭),浙江倭寇基本上就被一扫而空了。而福建一地,戚家军就杀掉了上万倭寇。
等到了万历年间,面对入侵朝鲜的日军,明帝国有张居正改革所积累的大量财富,又有戚继光、俞大猷训练过的精锐步兵,北方边军的精锐骑兵。可以说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对付日军自然不在话下。
军队不一样。
明军与明军之间,战斗力也千差万别。
嘉靖年间,倭寇主要侵扰的是江南沿海地区。所以抵抗倭寇的,主要是南方的明军。
这些明军,都是卫所兵,由军户组成的。由于承平日久,武备废弛,疏于训练,根本称不上是一支军队,叫做乌合之众也不过分。所以碰到倭寇常常一触即溃。
戚继光正是看到这些明军完全不能作战,逼不得已才重新训练新军。
万历年间,抗日援chao的明军,以北方边军为主。
第一次出兵,明军共计四万余人。其中,辽东骑兵和宣府大同的骑兵有两万多人,蓟和保定兵一万。浙兵三千。另有五千川军作为后续。
浙兵,也叫南兵。是戚家军余部,战斗力十分强悍。
北兵,都是明朝的边军,以骑兵为主,常年与游牧民族作战,也很能打。明军指挥李如松,成长于军旅之中,智勇双全,深知韬略。他的手下养了一支三千人的私家军,都是他的家丁,装备极为精良,战斗力自然也是冠绝当世。
打个倭寇,当然不在话下。
明军抵抗倭寇的战争,虽然不能说捉襟见肘,但确实打得很辛苦,绵延不绝,无法根治。明军万历援朝战争,虽然前后也打了两次,长达七年,但其实打得很顺,很快就搞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军抗倭)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打个比喻。
我们都知道蚊子和狮子打架的故事,蚊子何其弱小,为何它能打败狮子呢?那是因为它躲在暗处,它对狮子的进攻算得上是神出鬼没,狮子不知道它会在哪里就咬自己一口。而且当狮子发现痛,准备发动进攻的时候,飞行灵活的蚊子,一下又逃得无影无踪。狮子一巴掌,没打着蚊子,反而打在自己身上。
倭寇对明朝的袭扰,就相当于是蚊子进攻的这种方式。他们的目的就是抄掠,抢劫,打家劫舍。一旦抢到了,赶紧就逃。等明军赶过来想打击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驾船跑得无影无踪。
而且明军很难找到倭寇进攻的规律。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来,不知道他们会在哪个地方出现,因而也没办法针对性地想到对付的策略。
不过,话说回来,蚊子虽然让狮子异常烦躁,它能杀死狮子吗?那是天方夜谭。
同样的,倭寇的这种袭扰,能损伤到明朝的根本吗?完全不能。
(丰臣秀吉像)
明军的万历援朝之战,打的则是另外一种战争。是狮子与狮子的决斗。就算不是狮子与狮子的决斗,也是狮子与狼的决斗。明军与丰臣秀吉的日本正规军所进行的战争,正是狮子与狼决斗这样的战争。
这场战争也不是无关痛痒的,对于明军和日本来说,都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如果当时日本军打胜了,占领了朝鲜半岛,他们大量地入侵明朝,甚至征服明朝,都是有可能的。当时丰臣秀吉就说过,他的目标是要征服明朝和印度,建立亚洲大帝国。
这场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明朝因为信息闭塞,同时又远到异国打仗,因此不知道该怎么打,被日本军突然袭击,打了败仗。
但是后来,当明军人数增多,并且在朝鲜的帮助下,对日本军队的情况,对朝鲜的地形比较熟悉以后,中国军队组织的几次战役,都打得非常有效。很快,日本国力不支,人力不支,最后不得不退出朝鲜。
(嘉靖帝像)
而且这场战争对于日军来说,是一场元气大伤的战争。此后,日本国内又发生了德川家族替代丰田家族的动乱和政变,日本再也无力发动对外战争,一直延续到三百年后,日本在清朝末年才再一次崛起。
可以说,明朝抗击倭寇的战争,明军虽然不胜其扰,但它既不能伤到明朝的根本,也不能伤到日本的根本。而明军的援朝战争,那是两国你死我活的生死战,其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嘉靖年间,明朝战胜倭寇,是中国历史上光彩的一頁。
能夠战胜倭寇的主要原因有二个。一要有人,有人最重要。要有能领兵打仗的统帅,还要有精兵强将。二要有银子。打仗要消耗钱粮。必须有足夠做支撑。
到了万历时期,万历十岁登基,帝师張居士为辅臣。主持系列改革。百姓生活有改善。社会比较稳定。国库库银充裕》,方才能夠支撑打一场灭倭的战争。
明在嘉靖和万历年间,涌現出一位名将,他叫《戚继光》。戚继光有勇有谋,堪称一位难得的帅才。他主持的戚家军,先后多次打敗倭寇的进犯。
针对倭寇的弯刀,改造了明军的兵器,在最关键的一场决战中,出人意料的取得全胜,让倭冦闻风丧胆。他主持改造战船,训练水军。戚家军的军纪严明,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和爱戴。戚继光不愧为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是张居正的改革,让明朝财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次是戚继光,李成栋的军事革新,让明朝边军提高了战斗力。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点,明朝在半岛出动的是最精锐的北方边军为主力,而不是战斗力薄弱的南方卫所和土兵。在半岛战场,明军边军的骑兵和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军也没有几十万,基本保持在14万人。明军参战在4-11万人,各个时期兵力不同。另外,明军在半岛战争当中的损失也很大,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轻松。比如蔚山大战,明军损失很大。明实录记载,“失辎重无算”。明朝大臣丁应泰说损失2万人。
岛山会战是明军损失第二大战役,攻城不下,遭到日军反包围。董一元攻泗川之战损失则是第三大战役。战争结束以后,明朝最精锐的辽镇,根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兵力从9.5万,下降到了4万人。
但是,丰臣秀吉的日军,也在半岛遭到惨败,损失数字大约在十万人。这也直接导致关原之战,丰臣家大军实力不足,最后被德川家康击败。
而明军辽镇精兵战马损失过大,也导致了,防御薄弱,无法压制住努尔哈赤。导致努尔哈赤的做大。而缺乏精锐部队进行压制,只能从关内调集战斗力稍差的部队出关,到陌生地域作战,最终导致了萨尔浒战役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