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禅让制是明贤还是虚伪?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5关键词:

问题补充: 尧把首领位置让给舜,舜把首领位置让给大禹。这种禅让制度到底是一种明贤制度,还是只是一种虚伪的权利竞争

点赞1、五常市 网友:啤啤熊

当然是彻头彻尾的虚伪,而且多说一句:禅让,是传不过三代的。

后世仿佛对“禅让”充满礼赞与向往,按以前科教书式的说法:“禅让”是一种原始社会末期公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是一种“民主制”传统。

其实恰恰相反,“禅让制”颠覆了之前部落联盟内部平等协商的民主传统,改由联盟首领独自指定接班人,然后大家走个程序表态通过———“禅让制”是虚伪的,代表着部落联盟阶段民主制的终结。


——————

1

尧的时代,虽然还保持了一定的所谓“民主”推选传统,但军事首领的权力显然已经大大加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提出继承人选,并有可能迫使其他部落首领接受,这就直接导致了作为平民、以孝行闻名的舜作为接班人的出现。

这看似一个悖论:一方面,尧破坏了之前部落联盟公推公选联盟首领的民主制度,是“民主”的破坏者;另一方面,从以部落实力作为联盟首领的参选资格,到以“个人德行”作为联盟首领的参选标准,这其中也有一定文明与进步的成分。

这个悖论?意味着??,“禅让制”的出现,是?权斗的结果,是中央集权制度出现的产物。

尧为什么要选舜做接班人??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公推公选还有相当大的约束力,使他不得不继续走“民主”的形式实现权力移交,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选择一个有德行、以“孝”闻名天下的小百姓做接班人,比选鯀、共工等有实力背景的大臣诸侯更利于自己控制权力,更“安全可靠”。

《韩非子·外诸》记载,尧想禅让舜,大臣共工就站出来公开反对,他对尧说:这怎么能行呢?难道你要把天下私自授予给一个普通百姓吗?舜后来坐稳位子后,共工这位尧时代的重臣,就成了“四恶之一”,被“流于幽州”、“诛于羽山”了。

而且,尧虽然指定舜当接班人,却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愿让位,最终迫使一向“谦和恭顺”的舜不得不采取强力手段。

《史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而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从中不难看出,从舜30岁被尧选为接班人,做了整整20年的“皇储”才摄政,再过了11年,等尧都已经死了3年了,61岁舜才?“践?帝位?”。

《竹书纪年》比《史记》记载得更露骨,直接就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把尧关起来才取得的帝位!这样的文字,一反大家认为舜是德君圣王的形象,具有更大的历史真实性。


2

丹朱是尧的儿子,是炎黄部族正统的代表,当时势力十分强大,即便舜已经被指定为合法的接班人,如果自身没有实力,很可能就会被丹朱废掉。

但舜在与丹朱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杰出的领导才能,一方面积极利用才智之士,一摄政就对尧没有安排职位的22人进行了任命,笼络了人心,开了选贤任能的先河,也加强了联盟内部中央领导班子;另一方面团结其他氏族部落,以和为贵,礼让为先,从而获得了广泛支持,为最终登上权力之巅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丹朱反而被孤立了。

《孟子》说舜辅佐尧的时间很长,给予民众恩惠的时间也长,所以百姓拥护他。这应该是事实,给“民众恩惠”,其实也是一种斗争策略。

尧死时,舜已经58岁,这时尧的儿子丹朱的势力仍然占据黄河以北一带,舜很有“大局观”,主动让到了黄河之南,反正当时未开发的土地很多。

3年后,61岁的舜顺利即帝位,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建起了自己的国都,改国号为“有虞”。考虑到当时人均寿命只有30岁,现在是舜考虑接班人的时候了。


3

与舜的出身百姓不同,舜指定的接班人禹出身望族,他的父亲鲧是尧的大臣,鲧被“四岳”强力推荐给舜,负责治理洪水,鯀不仅德高望重,而且在治理水患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遗憾的是,鲧治理水患,历时9年而最终失败,被舜杀了———据说是因为采用筑堤堵漏造成的。其实后来采用疏导的方式,听起来有理,实际操作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鲧被舜所杀,恐怕还是政治原因,在于鲧当年也反对尧立舜为继承人。

既然禹与舜有杀父之仇,舜为什么还要把帝位“禅让”给他呢?

其实不是舜想让位给禹,而是舜有着现实与长远考虑的,一则禹所在的有崇氏部族长期生活在嵩山一带黄河岸边,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没有哪个部族比他们更具治水的资格:二则作为一个强大的、有力量争夺帝位的部族,如果他们治水再次失败,舜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其进行打压———可谓一箭双雕,只是没想到后来弄巧成拙,反倒成就了禹,把禹推上了帝位。

当时水患是中原地区各个部落面临的共同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各个部落的发展,从见水就逃到开始人工治水,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但是,在此之前,当时还没有哪个部落能有效治理水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用年轻的、没有多少经验、也没有什么地位的禹去治水,难免就有“穿小鞋”、“故意刁难”、“借刀杀人”的嫌疑。

如果治水不成,无异于和老爸一样死路一条,这就难怪禹新婚仅仅四天就上了工地,看来他真是在玩命了,他是在和命运赌,赌输了,继续老爸鲧的下场,赌赢了,可能一切因此改变,所幸的是,他赌赢了!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


禹的成功,让舜确实没了借口,而因为治水成功,禹也成了民众心中的英雄,舜没了办法,也只能给禹一个官当了。

禹也确实是个政治人才,利用自己的丰功伟绩,他不仅得到了官职,而且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最后不得不让“舜荐禹于天”,代舜行天子之政。到舜晚年,禹的势力日益强盛,便逼舜让位了。


4

因此,“禅让制”并不是“明贤”,它是部落联盟体内权力斗争的结果,舜尽管以德行登上历史舞台,开辟了中国选贤任能、以德治国的先河,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联盟内部还是要以各自集团的实力大小来说话,没有强大的集团实力,能否如约履职都成问题。

根据文献记载,尧、舜、禹分别所在的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大部族分别活动在冀南及晋南地区、鲁西及豫东、豫西地区,而且各集团内的继承制度也分别是以世袭制为基础的,说明他们各自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是由于共同利害关系的驱动而结成了平等的联盟。没有对等实力的小部落,是不具备“禅让”资格的。

尧的强大与“独裁”,使其有权力提名舜当自己接班人,并迫使其他部族承认,但如果舜自身能力不够,实力不强,很可能早被尧的儿子丹朱干掉了,照样登不了帝位。

而舜上台后杀掉强大的鲧,提拔年轻的禹,其实也想走尧的路线,只是没想到最终反倒成就了禹,让其不仅立了不世之功,也促使其顺利登上帝位。

而禹名义上的接班人伯益,终因实力不够,被禹的儿子启赶下了台,禅让从此终结。

可见,禅让制远不是后世儒家赞美的那样美好,它本身就是权斗之后的平衡,是部落联盟阶段权力分配与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折衷形式而已———在“禅让”的明贤的表象下,我们依然能看到其背后权力斗争的激烈与残酷。

点赞2、桂林市 网友:兎孒▋∷

尧、舜、禹的“禅让”,看起来是贤明的领袖选贤能而胜任王位的人去继承领袖的位置,而不是将首领的位置“中饱私囊”,一切似乎都是为了部落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在后世的许多文人眼中,堪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贤王时代”。但是禅让制到底是真禅让还是“塑料”贤明,这个问题一直都不乏争论者。

关于禅让制的记载,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禅让制正如人们所想,是当时的领袖选择贤明的人来取代自己坐上领袖的位置,政权的过渡比较平和。当然这看起来是有点理想化,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当时这些领袖人物都各具才能,而不同的部落结盟在一起就是为了共同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去抵挡其他的部落联盟的进攻。因此选择贤能而作为继承者倒更像是一个多方制衡的机制,并非没有存在的历史基础。因此所谓贤明,从这个角度理解,也不乏真实性。

另一种说法,是记载在《竹书纪年》当中的,其中所说这三个君主之间的政权转让并没有那么和平美好,实际上他们都曾经彼此放逐过,比如说禹曾经放逐过舜。如何理解这个说法?其实落脚点还是在大部落联盟这里,用许倬云先生的说法,这两种说法都体现的是一个大共同体的领袖权力。也就是说,即便是第二种说法,实际上政权交替仍然是以有实力者当任为基础的。而放逐实际上也可能是权力的彰显方式之一。总之在世袭制出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政权交替的方式应当是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所以才会有延续的基础。因此禅让制的根本始终是“以贤明者任之”,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就不是虚伪的礼让了。

点赞3、孝感市 网友:独嗳伱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专门讨论过。我不认为是明贤还是虚伪,我认为中国压根就没有禅让。更谈不上明贤还是虚伪了。或者这么说,就是糊弄人的。

聊禅让制,就需要先弄清什么是禅让制。

禅让,统治者把位置让位给别人。这是禅让的字面解释。不过我觉得,禅让还得增加几个限制。首先,禅让必须是自愿的,如果不是自愿的,被强迫退位,只能算作文明的篡权;其次,让位于他人,非自己的儿子,女儿等亲属。子承父位,那只是继承关系;还有,禅让给有德之人,为大家着想,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延续。好了,定义好了什么禅让,那咱们就看看中国历史上记录的禅让。

最有名的尧舜禹的禅让

这个首先得从轩辕黄帝说起,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关于姓和氏以后会单说)。黄帝的妻子嫘(lei)祖,生了两个儿子青阳和昌意,其中,昌意生了高阳。黄帝去世之后,由其孙子高阳继位,这就是颛顼(zhuan xu)。虽然是传给了自己的孙子,但还是自己的子孙,就像明太祖朱元璋的继承者是其孙子朱允炆一个道理。颛顼去世之后,由青阳的孙子高辛继位。也就是由颛顼的侄子继位,颛顼虽然有儿子,估计有可能是早死或者实在是不成器。高辛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放勋和挚,先是挚继位,按照史记的说法,挚不善,就是挚没干好,然后就是放勋了。放勋就是尧。先说一句,尧舜禹都是谥号,就是他们生前都不知道自己叫尧舜禹,是去世之后追加的。尧在位70年,很可惜尧的儿子不肖,有两个女儿,就是娥皇和女英,也就是后来的湘夫人。湘妃竹的典故也是她们二位哭舜留下的。舜就在寻找继位者,听说舜很贤,他的两个女儿就都嫁给了舜。然后自己就把位置传给了舜。自己做太上皇了,让位之后自己还做了28年的太上皇。看似这次让位像禅让,那么咱们看看舜的身世,舜,名重华(chong hua,目重瞳子,就是说舜一只眼里有两眼珠子而得名重华),舜是颛顼这一分支的。舜是黄帝后的第七代。尧是黄帝后的第五代。说道这里,舜的老婆比舜还高一辈。这么说来,尧传位给舜,恐怕只因为儿子不肖,但是继位者还是在自己人里挑选的。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继位者,也算是煞费苦心了。这次也算不上真正的禅让,但是毕竟算是远方亲戚了(中国人一般讲究五代以内算是至亲),姑且算是半禅让吧。然后是舜传位给禹了。舜也有儿子,但是儿子也不肖。禹,名文命,禹的父亲是鲧(gun),鲧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也就是说禹是黄帝后的第四代。比尧的辈分还高。是舜的爷爷辈。这辈分好乱。不过让来让去还是黄帝家里的人。多说一句,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舜和禹得位的时候都让过尧的儿子和舜的儿子,看来那个时候子承父位还是正统。只是他俩的儿子估计太不成器了。禹之后就是夏朝,就绝对的子承父位了。

至于后面的朝代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懂得。

点赞4、雅安市 网友:雷老虎

尧舜禹的禅让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在质疑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典故以及中医等等,所有中华瑰宝都有人在质疑。我不知道提这些质疑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我只想问问你们凭什么质疑?是凭你们的一张嘴?还是你们别有用心?我想明理人一看就知。西方亡我中华之心不死,要亡我中华,先亡我文化,亡我精神。有的人跪着跪着,已经变成狗了,你要是把它提起来直立行走,它还会咬你两口!

点赞5、济宁市 网友:开的拉客

这种无聊的问题,就是回答给你一个答案有什么用?禅让制度的开头是好的,但是后面却被用到了极致,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这中间有多少被迫禅让的帝王?谈不上明贤和虚伪,而是当权者为自己找的一个合理的借口,没有那个权利谁敢禅让帝位?谁又心甘情愿的让出帝位?二十四史读下来自然知道所谓的禅让不过是政治家的一块遮羞布而已,从古至今从未中断。只不过是重新打鼓另开张罢了。有关历史问题建议小便有时间读下二十四史。

点赞6、赤峰市 网友:黑市夫人

尧舜禹之间不是禅让制,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其实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领导权也是在黄帝一脉内部传承的。

点赞7、武汉市 网友:心作怪

古代尧舜禹的禅让我认为是真的,因为那时候没有形成统一的王权,几股部族势力形成了一种平衡,尧舜禹的帝位类似于现在的联盟首领,就像联合国秘书长或是美国总统,禅位者原先就是各联合部落推举出来的,继位者也是某大部落的统治者,那种舜耕历山象来助的故事是象征性的,舜应该是在受禅位之前就已经是名噪天下的部落首领了,象可能根本不是大象而是一个叫象的部落来投奔吧?舜的弟弟也叫象,但舜弟象也背叛他,连自己弟弟都背叛他的人怎么会仅凭道德感召就能驱使动物呢?而舜又放逐了自己的前任兼老丈人尧,这里面没有你死我活的搏弈是不可能的,其码两个老婆不会同意,到了禹,禹的父亲是鲧,鲧治水不成被舜殛杀于幽州,其尸三年不腐,天帝派神将携吴刀去砍,鲧翻身落于北冥化为鲲,嗯!一锅炖不下的鲲,其腹中诞出禹!这故事说明什么?窃以为是鲧治水到处筑城,舜找理由削弱他的力量,骗去杀死了鲧,而鲧的儿子禹却在部众的拥护下继任部落首领,鲧的精神不死继续影响部落行为,舜不得以还得用禹的号召力来治水,而禹治水有功,通过治水统治了很多小部落,对不听领导的风后应龙等部落首领处死呑并部落形成了大的力量,等到禹的儿子启已经没有力量可与之抗衡了,天平向夏部落倾斜,中华民族第一次大一统形成了!而舜禅位于禹之后却又被禹流放于苍梧,致使两个老婆哭死在湘江!哪里来的温情脉脉,分明是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古人文字不敢直言于是迂回于不合逻辑的故事里,因为关键词不敢用啊,用了也许没脑袋了呢!

点赞8、岑溪市 网友:白日梦。

竹书记年里说根本没有禅让制 是后人虚构 。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