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鲁迅去世时,惊动了哪些名人为他抬棺?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0关键词:名人,鲁迅,去世

问题补充: 到底是多少人?16个还是12个?

点赞1、怀化市 网友:纵情知己

1936年10月18日,日本医生须藤为病中的鲁迅打针时,鲁迅问了一句:“我的病怎么样了?”这是鲁迅的最后一句话,19日凌晨,先生去世,享年56岁。

下午2时,鲁迅的遗体从大陆新村9号运到万国殡仪馆入殓,随后选出了8名治丧委员会成员,他们是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萧参、茅盾、胡愈之、史沫特莱和内山完造。治丧委员会决定22日下午2时出殡,将鲁迅葬在万国公墓。
鲁迅出殡时,前来告别的各界朋友、社会名流和普通民众人山人海,十几位文化名流亲自为先生抬棺,据鲁迅学生萧军在《逝世消息摘要》和《逝世经过略记》中记述,抬棺人一共有16位,分别是:鹿地亘(日本作家)、胡风(作家)、巴金(作家)、黄源(鲁迅学生)、黎烈文(翻译家)、孟十还(翻译家)、靳以(文学青年)、张天翼(作家)、吴朗西(出版家)、陈白尘(剧作家)、萧乾(记者)、聂绀弩(作家)、欧阳山(作家)、周文(鲁迅学生、文学青年)、曹白(鲁迅学生、木刻家)、田军(即萧军,鲁迅学生、青年作家)。

作家孔另境曾在鲁迅葬礼上担任办事人员,他去世后留下了一份比较清晰的抬棺照片。据其女儿孔海珠考证,从万国殡仪馆启灵时抬棺人共有12位,12人分两排站立,每2人为一组。最前面是巴金和鹿地亘,后面依次是: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黎烈文。与萧军的那份名单相比,少了孟十还、陈白尘、萧乾、聂绀弩和欧阳山,多了剧作家姚克。

鲁迅丧礼留下了许多影像资料,其中有不少抬棺的照片。细心者可以发现,一些图片中抬棺的人数不太一致,并且当时一些当事人和新闻报道中对抬棺人的记述也不尽相同,分别有12人、14人和16人之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启灵途中以及鲁迅灵柩放入墓穴时,送别的朋友意识到这是与先生最后的诀别,于是纷纷将手伸到灵柩下面,与鲁迅作最后的告别,因此造成了人数上的不一致。这就是后人对鲁迅抬棺人意见不一的主要原因,巴金曾经在文章中说过这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看。

点赞2、邵阳市 网友:夏风不燥

鲁迅,这个小学课本就开始了解的人,一代文豪、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往上推算家谱,鲁迅与周总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我们小时候学习的课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11岁在绍兴念私塾的地方。

17岁离开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25岁留学日本,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就退学。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的影响,他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28岁,鲁迅从日本回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职;31岁受蔡元培邀请,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37岁时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46岁时鲁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同年10月,他辞去中山大学到了上海。以后10年鲁迅一直在上海。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享年55岁。鲁迅的逝世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抬棺的人有说12人,有说14人,也有人说16人,各种说法都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能受到如此之多的各界的人不经邀约,不凭通知,各自跑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表示钦敬和志愿追随的心情,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

鲁迅是是不倒的旗手,永远的斗士 !

点赞3、南阳市 网友:末世岛域

关于抬棺的人数,版本不一,有说12人,有说14人,有说16人,名单也不尽一致,这其中或有误解和混淆,因为起灵、扶灵、入葬时,是由不同人抬棺的,但起灵时应该是16人。

鲁迅一生骂过很多人,也被很多人骂过,但他没有一个私敌,他去世后中外各界名人纷纷前来吊唁,并自愿为他抬棺。

一、治丧委员会名单15人

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有:蔡元培、宋庆龄、内山完造、沈钧儒、萧参、曹靖华、A·史沫特莱、茅盾、胡愈之、胡风、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13人,后来又增加马相伯、毛泽东2人,共有15人。

二、从殡仪馆起灵时16人抬棺

鲁迅逝世一周年时,田军(萧军)曾执笔写过《逝世经过略记》、《逝世消息摘要》两篇文章,两次提到从万国殡仪馆起灵时的抬棺人是16名,分别是:

鹿地亘、胡风、巴金、黄源、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萧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田军。

这个名单由当事人田军撰写,且距离鲁迅去世只有1年,应该是可信的。

但是我在两张不同角度的照片上数了好几遍后,只发现了15人,或许有1人被遮挡了。

二、向墓地行进时11人扶灵

鲁迅棺木从汽车上抬下来,在向墓地行进过程中,则由宋庆龄、茅盾、柯庆施、周扬、许广平、金仲华、巴金等11人扶着灵柩,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慢向墓地行进。

三、棺木入墓穴时可能是16人

同样是当事人的巴金曾撰文说,当棺木最后放入墓穴时,大家意识到这是跟鲁迅先生最后的诀别,当抬起灵柩时,很多人跑过来把手伸到灵柩下,其中就有田军(萧军),那个押柩车的西洋人也来帮忙,这个时候的人数就不确切了,只能说可能是16人。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点赞4、清远市 网友:纵横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它出自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短诗《有的人》,这是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为鲁迅先生写的,这一年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点25分,鲁迅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中国文坛的一颗星星陨落了,无数中国人痛哭流涕,上海的民众们更是自发地来到鲁迅先生寓所门口,想要送他最后一程,外地的人们更是连夜坐车来到上海,想要加入送葬队伍。

当时宋庆龄知道了这个消息,立马动身前往鲁迅家,并且迅速组织了“治丧委员会”,全部都是宋庆龄千挑万选的人,分别是: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史沫特莱、沈钧儒、萧参、茅盾、胡愈之、胡风、周作人、周建人等13人创建“治丧办”,主要负责殡葬表里事件,维护秩序。

从10月19日到10月22日这4天,赶来参加鲁迅先生葬礼的人数以万计,从殡仪馆到万国公墓的路程约莫有十几里路,没有马车,都是自发随着棺材走的,抬棺材的人也越来越多,包罗巴金、叶圣陶、张天一、聂甘奴、胡峰、肖军,尚有蔡元培、宋庆龄、沈君如、张乃树、李公朴、胡玉芝、王冲石等人。因为不少知名人士都自愿去抬棺材,具体人数也不好再去统计。有人说是12人也有人说16人。

看到这一幕的老百姓们,默默流下泪水,送走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鲁迅先生必将被人民永远记住。

点赞5、徐州市 网友:不可鸡动

1936年10月19日,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首先通知了鲁迅的学生胡风,随后,宋庆龄、冯雪峰等人纷纷赶来,经过几个人一起商量,并征得许广平同意,拟定了一个治丧委员会名单,根据鲁迅先生去世当天1936年10月19日上海《大晚报》所刊登的《鲁迅先生讣告》上,治丧委员会成员13人名单,他们分别是:宋庆龄、蔡元培、内山完造、沈钧儒、曹靖华、胡风、萧叁、茅盾、史沫特莱、胡愈之、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

鲁迅先生去世后,当天就移至万国殡仪馆,从10月19日到安葬的22日这短短4天时间里,前来万国殡仪馆瞻仰鲁迅先生遗容的民众络绎不绝。10月22日下午1时50分,鲁迅先生的遗体从万国殡仪馆出发,送往万国公墓安葬。根据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时,萧军撰写的《逝世经过略记》和《逝世消息摘要》二文记载,当时抬棺者16人,分别是:胡风、巴金、肖军、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曹白、周文、欧阳山、聂绀弩、肖乾、陈白尘、吴郎西、张天翼、靳以。

鲁迅先生棺椁上覆盖着“民族魂”旗帜,这16个民主人士和文艺界的翘楚,伴随着“民族魂”的旗帜,抬着先生的棺椁,仿佛景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充满着崇敬之情。在棺椁抬往万国公墓的过程中,上海各界数万人自发前来为鲁迅先生送行,队伍绵延十几公里,一度观者塞途,交通拥堵,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鲁迅的一生,是为民族精神建立追寻的一生,是对旧世界和麻木人性怒吼的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奋斗不止、呐喊不止、批判不止的生动写照,当他意识到大限将至,从容给妻子许广平留下自己的遗嘱,就是那篇有名的《死》。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鲁迅先生即便是在这个告,世界的遗嘱里,他也充满率直的刻板,或者说古怪的怨愤:

1、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

2、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4、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是的,鲁迅先生一贯如此,即便临终,也是如此,所以他还在《死》一文中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点赞6、北流市 网友:囚心锁

要问当年鲁迅先生去世后,究竟惊动了多少名人给他抬棺?首先我觉得应该要弄明白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去给他抬棺,从古至今很多人死了之后,出灵时都有很多人为之抬棺,上至帝王大夫下至土豪乡绅,都出现过有上百人为其抬棺的事情,为什么会这么多人来抬了,首先我觉得肯定是对死者的肯定敬仰和尊重,其次很多时候抬棺的人越多而且抬棺的人地位身份越高就说明了这个逝世的人越尊贵,最后还有部分原因就是迷信,出灵时棺材不能落地,俗话说:慈棺落地为不舍,凶棺落地为不甘,便是如此。

那么我们再来仔细说说究竟多少名人给鲁迅抬棺了,其实这一直是个谜,查询了很多档案资料和文献,然后发现《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这本书里面讲到的是十三四人,而《鲁迅先生纪念集》里面提到的是十六人,《逝世经过略记》里面记载的也是十六人,另外查询鲁迅先生去世当天的《华美晚报》发现里面说到这样一句话:“大批青年学生送鲁迅入葬,14位作家亲扶棺柩”。同时《申报》里面记载的是“十二人扶柩出礼堂。”可见关于具体的人数一直没有确定下来,后来经过采访当年亲自抬棺的巴金肖军等人,总算有了大致的框架就是,在抬棺的整个过程中人数是有变化的,所以导致很多人有不同说法,比如看过巴金的一篇文章里就说到,当时鲁迅先生灵柩要放入墓穴时,很多同志都意识到这是最后的诀别,于是很多人跑过来把手伸到灵柩下,说要他说最后有16人也是有道理的。

春秋史社,石塘网最专业的历史领域专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点赞7、滕州市 网友:筱竹听雨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36年10月19日,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鲁迅去世后,许广平首先通知了鲁迅的学生胡风,随后,宋庆龄、冯雪峰等人纷纷赶来,经过几个人一起商量,并征得许广平同意,拟定了一个治丧委员会名单,根据鲁迅先生去世当天1936年10月19日上海《大晚报》所刊登的《鲁迅先生讣告》上,治丧委员会成员13人名单,他们分别是:宋庆龄、蔡元培、内山完造、沈钧儒、曹靖华、胡风、萧叁、茅盾、史沫特莱、胡愈之、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

鲁迅先生去世后,当天就移至万国殡仪馆,从10月19日到安葬的22日这短短4天时间里,前来万国殡仪馆瞻仰鲁迅先生遗容的民众络绎不绝。10月22日下午1时50分,鲁迅先生的遗体从万国殡仪馆出发,送往万国公墓安葬。根据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时,萧军撰写的《逝世经过略记》和《逝世消息摘要》二文记载,当时抬棺者16人,分别是:胡风、巴金、肖军、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曹白、周文、欧阳山、聂绀弩、肖乾、陈白尘、吴郎西、张天翼、靳以。鲁迅先生棺椁上覆盖着“民族魂”旗帜,这16个民主人士和文艺界的翘楚,伴随着“民族魂”的旗帜,抬着先生的棺椁,仿佛景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充满着崇敬之情。在棺椁抬往万国公墓的过程中,上海各界数万人自发前来为鲁迅先生送行,队伍绵延十几公里,一度观者塞途,交通拥堵,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鲁迅书法作品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鲁迅设计的封面

备注: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点赞8、榆树市 网友:一错再错

当时,鲁迅先生去世惊动了整个中国。据真实记载,有的名人去了,有的名人沒有去,去的名人是为了对先生的敬仰和告别。沒有去的我想除了铁杆政敌,还有大多数心已经去了,如胡适先生。

尽管被鲁迅先生骂了很多年,不仅仅去说明胡适先生的大度,更应该说明以胡适先生为首的文坛大咖们对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地位的认可。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你碰到过,一个骂者一个被骂者两颗心有过沟通?没有沟通许广平先生不会在鲁迅先生去世后找过胡适先生一一为了鲁迅先生的书籍出版。

沟通的基石是胡适先生说过一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有去抬棺的名人,也有没去抬棺的名人。

胡适先生沒有去,但他的心去了,

两位中国文坛历史上一位骂者和被骂者都伟大、都不朽。

点赞9、大冶市 网友:灭无知

那是1936年的一天,在群星闪耀夜幕的时候,一颗明亮的恒星突然失去了他全部的生命源泉,带着所能散发的最后一丝光芒,划破了有些灰暗的夜幕,坠向了那无边深沉的黑,一代文学巨擎的鲁迅,在这一天伴随着流星闪耀留下的最后一丝光芒,离开了这个他一直想改变的世界。

鲁迅并不是他自己的真名,周树人才是他原本的名字,只不过因为写作的需要,他才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鲁迅的斗志以及为人处事

鲁迅晚年的时候一直居住在上海这个民国最繁盛的花花世界中,虽然举世物欲横流,但这些虚浮的表面却没有蒙蔽鲁迅的眼睛,他总是能透过这虚浮华丽的表面,看到这世界最本质的丑恶,看到这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鲁迅的批判精神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他就如同一个好战的斗士一样,向世界发出了他的挑战。

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可能都会被鲁迅的表象给迷惑了,以为鲁迅是全然不畏惧一切的,以为鲁迅像所有头脑发热的愤青一样,会不顾一切后果地向所有自己看不惯的人发出自己的咆哮。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鲁迅非常懂得做人,他只会攻击这个世界黑暗的表面,而不会把自己的炮火集中在单独、具体的人身上,这种方式并不是鲁迅为人处道的态度,因此在有人要求鲁迅用自己的原名攻击蒋介石、讨伐蒋介石的时候,被鲁迅给拒绝了。

鲁迅知道,如果自己攻击蒋介石的话,那自己就不要想拥有安稳的日子过了,那时将会连累自己的家人跟自己受苦,正因为他这样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收获了很多人的好感与尊敬。

在鲁迅去世的时候,蒋介石还特意派人给鲁迅送了花圈,以示对鲁迅的敬重。

鲁迅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鲁迅下葬的那天,有很多人过来为他送了行,他的学生、好友们为了陪他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特意亲自帮他抬起了棺。

他们一个个都是文弱的书生、没做过苦力的成功人士,他们从来没有做过抬棺这样的事情,但是在鲁迅去世的时候,他们却放开了一切表面的束缚,做起了鲁迅的抬棺人,由此可见他们对鲁迅的敬重。

鲁迅的棺材是从万国殡仪馆出发的,他们一路抬着鲁迅的遗体,走了20里的路,最后来到了上海郊外的万国公墓。

无需他们动手,在他们到达的时候,周边无数赶来送鲁迅最后一程的各界人士们,纷纷动手在地上挖出了一个容纳鲁迅棺材的坑洞,在泥土的掩盖下,鲁迅的存在彻底与这个世界隔绝了,正如那被埋葬的花,再也不能看到它的艳丽。

不过鲁迅的精神却犹如火焰,在广袤的草原上生生不息地燃烧着,至今仍有留存。

16个抬棺人

当时为鲁迅抬棺的一共有16人,他们分别是:

巴金、胡风、鹿地亘、黄源、孟十还、张天翼、黎烈文、萧乾、吴朗西、靳以、陈白尘、周文、萧军、聂绀弩、欧阳山、曹白。

原本抬棺只要12个人就可以了,但是因为走到最后,有些人实在太想在最后时刻对鲁迅表达出自己的敬意了,所以途中就有数人加入了抬棺的行列中,在这个过程中,宋庆龄也搭了一把手。

而这些人中大多数是鲁迅的作家朋友以及他的学生,此外还有一些社会的名流,当时要不是有着规定专人抬棺、以及空间太小的话,以周围众人对鲁迅的尊敬,抬棺人必定不只这个数量。

所以说鲁迅去世的时候,一般认定的抬棺人是有16人,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曾经搭过手,但是因为时间短促的原因,并没有把他们计算在这个行列中,就这样,在众人的敬意下,鲁迅走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不带走半点的云彩。

点赞10、白城市 网友:节奏大师

感谢头条悟空邀请答题:

鲁迅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名气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斗士,也是中国新文化的开拓者,他的思想和著作曾经影响着那一代的青年人。鲁迅的死是当时文化界的一大损失,确实是振动了当时的文化界,很多社会名人和文化界的名人都前往吊唁和参加葬礼。至于都有哪些名人为鲁迅抬棺,我因为没有看过这方面的记载,所以无法回答。

点赞11、甘孜藏族自治州 网友:離開。

记得小时候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面有说他自己怕上学迟到,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老师还表扬他,结果我也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个早字,却被骂了,因为那是一批新桌子。直到现在我还怪那个老师,要是他当时鼓励我,也许我也就是和鲁迅先生一样的文豪了。


言归正传,鲁迅先生去世时56岁,正当壮年,我时常在想,要是他能经历抗日战争,是不是又可以留下更多的文章,他怎么面对自己那些日本友人?

1936年10月19日05点25分,文学巨匠鲁迅在上海寓所去世,当日就移置万国殡仪馆,鲁迅遗嘱“除了亲朋好友的钱,其他人一律不收”。由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史沫特莱、沈钧儒、萧三、茅盾、胡愈之、胡风、周作人、周建人等十三人成立“治丧办事处”,主要负责丧事的内外事务,维持秩序。

第一天有4462人和46个团体、第二天有2857人和团体68个前来瞻仰鲁迅遗容,第三天统计不了,来的更多,三天下来多达万人。从殡仪馆到万国公墓的路程大约有十多里,这这段路程,竟然没有任何马车经过,全部自发跟随在灵柩后面,而为其抬棺者的来头更是一个比一个大,有巴金、叶圣陶、张天翼、聂绀弩、胡风、萧军,还有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胡愈之、王造时等人,都是一些大有来头的人。因为当时很多知名人物都前去帮忙抬棺,以至于后面具体有多少人抬过也不知晓了,有说12个13个14个甚至16个人的都有,其实几十里的路程,中间肯定也有其他人扶抬过又走了,具体多少人,叫什么名字,有的都不知道了,因为没有人具体统计过这些。


连当时的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都以个人名义送的挽联:“一代高文树新帜,千秋孤痛托遗言”。 蒋介石也命人用自己的名义敬献花圈,这次文学巨匠就此与世长辞。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