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条文中的“应当”就是“必须”吗?
条文中所说.“应当”二字.我认为是鼓励.是支持.是引导.没有强制性。
而“必须”呢?是带有强迫.强制.必须执行.去做去完成去执行,反之受法律制裁。
法律意义上的应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必须,而不是所谓提倡。如果不做,需要承担相应法律后果,所以如果你选择承担相应法律后果,自然也可以“不应当”……必须是带有强制力的,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在法律上不能这么提。只能用应当表示义务,如果“不应当”,那么就要承担相应的强制性的法律后果。表示权利时通常使用的术语是可以/有权,这种时候表示法律允许这样做,无论做或者不做,都没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决定。
应当与必须
同一部法律常见“应当”与“必须”
以安全生产法为例。
1.如安全生产法:第三条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第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安全生产的要求,依法及时制定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并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适时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2.其实,应当与必须意思相同。不同的用法:应当,带有中性词,不带有强烈色彩。对机关单位部门适用,对管理者适用,是自律,自我要求这样做。
必须,不是中性词,有强烈色彩,针对被管理对象适用。是他律,被要求这样做。
3.如果: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法中,对内部的管理,它又是管理者,也适用:应当。
如: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4.以下的法条,交叉出现:应当与必须
第三十三条 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设备的设计检测等单位大都是国有单位,用:应当。
但当交由生产经营单位用时,用:必须。
平时的维护保养,属生产经营单位管理,此时用:应当。
法条中的“应当”就是“必须”之意,否则就是违反法律规定,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官如果应该用“应当”判案而没有用,属于错案,会被纠错。
法律条文里“应当”一词,在语文里解释就是“必须”、“一定要”的意思。
我国的法律条文里,没有“必须 ”这样的字眼。
之所以没有“必须”这样的字眼,是因为法律是代表国家意志的用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应当”一词,从语文角度来讲,中性的感情色彩比较明显,更能彰显出立法者的客观冷静;“必须”一词带有很浓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表达出一种很急切很霸道的韵味。我国是一个受儒家思想感染熏陶了两千多年的一贯制国家,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作为立法者必定要考虑法律条文里用词的选择。“应当”一词既显出法律的客观冷静,显出法律的高大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同时又表现了立法者的儒雅平和。
与“应当”相对应的是“可以”。
“可以”在法条里表达的是带有选择性的意思,不是必须要怎样做。更加侧重于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如劳动合同法第36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对国家法律的影响也是如此。
法律条文中的"应当"与"必须",都是属于"约束性或禁止性规范"。但严厉程度有所区别。
应、应该、应当,属于原则性用语。即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但,特殊情况可以例外。
必须,属于严格定义。即在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的条件下,都不能有例外和动摇。
我认为、法条中的“应当”就是“必须”、“不得”就是“不能”之意,否则就是违反法律规定,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官如果应该用“应当”判案而没有用,属于错案,应该会被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