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为何拒绝受封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
织田信长并没有拒绝受封征夷大将军和开设幕府,因为他压根就没来得及拒绝或者接受,就丧命本能寺了。
不过,在室町幕府灭亡之后,织田信长的确有很多机会可以开设幕府,为什么他没这么做呢?
其一,室町时代日本人的认知是“只有足利氏才可以出任征夷大将军”
这个观点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新鲜,不过国内有个以此观点衍生出来的谬论大家一定熟悉,就是“只有源氏、平氏才可以出任征夷大将军”。
当然,后者是以讹传讹,前者是事实。
既然大家的固有认知如此,织田信长没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担任征夷大将军。在流放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足利义昭以后,织田信长一方面将足利义昭的儿子带走,说会拥戴足利义昭之子成为下一任幕府将军,另一方面也没有向朝廷请旨罢免足利义昭的将军之职。
也就是说,虽然日本的政权从室町幕府转移到了织田家的手上,但是当时足利义昭仍然是征夷大将军、武家栋梁。
在足利义昭被流放以后,织田信长曾想与足利义昭和解,让足利义昭返回京都重新恢复幕府的统治。不过足利义昭不知死活地要求织田信长给他递交人质,引起信长的不满,此事方才不了了之。
其二,织田信长没有必要非得出任征夷大将军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新鲜的观点是大家不知道的,这就是天正三年朝廷给织田信长的“阵宣下”。
天正三年七月三日,朝廷表达了想给织田信长加官进爵的意思,但是织田信长却拒绝了。这并非是真的拒绝,而是在历史上重复过无数遍的“谦让”行为。
朝廷随后在十一月四日正式下旨,织田信长叙任从三位权大纳言、兼任右近卫大将,下赐开设“阵仪”的许可,织田信长欣然接受。
此时的织田信长官职和位阶都要比幕府将军足利氏要高,区别就是没有出任征夷大将军而已。实际上,征夷大将军在日本的官职系统里并不算是什么显赫的官职,朝廷真正显赫的官职是关白、太政大臣这些大多数由公家出任的官职。织田信长出任的“右近卫大将”,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征夷大将军”的替代品,并且右近卫大将的地位本身就不输给征夷大将军。
而开设“阵仪”,指的其实就是开幕,朝廷给了织田信长开设“幕府”的许可,也就是建立武家政权,“幕府”只是武家政权的一个代称罢了,又不是非得用这个词。
所以,织田信长建立的安土政权实质上就是一个没有冠名“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名称的武家政权。
织田信长采用避而不见的方式回避了武家传奏劝修寺晴丰传达的、天皇希望他出任“三职”(关白、太正大臣、征夷大将军)之一的要求,只是由天下所司代村井贞胜出面敷衍,由于他本人并未直接表态,且不久后本能寺之变就爆发,他对就任“三职”、尤其开设幕府的态度究竟如何,是需要认真研究一番的。
首先,虽然未直接表态,但他对出任征夷大将军并开设幕府的确至少是不热心的:在未与足利义昭闹翻时他就干脆地谢绝出任副将军,足利义昭被逐出京都后至本能寺之变发生,期间间隔9年,他也并未谋求取而代之(要知道明智光秀“十日京兆”都能轻易得到将军的任命,他真想做是不难的)。织田氏属于伊势平氏,他本人也曾自称平氏,而征夷大将军是属于源氏的役职,尽管这个问题在日本古代不难解决(比如拜个源氏的义父改个姓),但当时足利幕府影响还很深厚,一旦这样做就会给自己增添许多掣肘,这是我行我素且所谋者大的信长所不愿付出的代价。
那么关白呢?关白是平氏的禁脔,他自称平氏出任关白更无障碍。
问题在于织田信长不是喜欢附庸风雅的丰臣秀吉,而是自我中心、不愿受传统拘束的新式人物,出任传统上由公卿出任的关白,他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也变得像一点公卿,否则便不伦不类,对这一套农民出身,渴望自抬身价的秀吉很热衷,生下来就是武家嫡子的信长却味同嚼蜡,偶尔搞个赛马会是可以的,整天这么绷着他非中暑不可。
至于第三个高级职务——太正大臣,他大约未必抵触,善于窥伺他心意的秀吉在最后的通信中已称呼他“大相国公”,这是太正大臣的敬称,他死后也的确被追授正一位、太正大臣,这个职位相对超脱,进退有据,也无需舍弃自己“霸府”的体系另搞一套,仍然需要朝廷“大义名分”的信长应该不会排斥挂上这个崇高且不累赘的头衔,如果不是被本能寺这个意外打断,他正式就任太正大臣应只是时间问题。
关于织田信长这个人,当时的人就搞不大清楚他的想法,一个“外星人”般的存在。现在就织田信长不做征夷大将军、不开设幕府,我谈下自己的看法。
织田信长的时候,大家千万别以为室町幕府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有什么了不起,这厮在当将军前在寺庙里当和尚,后来被织田信长扶持起来当了将军。织田信长给他吃、给他穿、给他女人,就是不给他尊严和实权,后来足利义昭不爽才与织田信长的反对者合作。这将军根本就是一个幌子,没什么多大作用。
很多大名会很重视官职,像丰臣秀吉为当上关白不知道闹出多少闹剧,但是织田信长就是不感冒。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什么都讲究实际利益,不怎么鸟虚的。到了织田信长后期,什么官职不管制,已经到了他想要当什么天皇就要给什么的地步了,甚至朝廷还有人当心他废掉天皇。到底,要不要废天皇呢,织田信长没表示,鬼才知道他怎么想呢?不过,一想到他的灭佛行动,谁都担心他再干出格的事情。
为了吃点定心丸,朝廷是三番五次派人要求织田信长在太政大臣、关白、征夷大将军中选一个职务担任,织田信长就是没有回应,史称“三职推任”。后来,织田信长要上洛,也就带着人马去朝廷那里溜达一下。本来几天的路程就可以到,织田信长突然就在本能寺住下了,让整个朝廷的都懵了。
朝廷的那帮公卿们早早在城里等着了,算好织田信长要过来的时间。左等右等就不见人来,后来消息传来,织田信长暂时过不来,在本能寺住下了。公卿们虽然没什么实力,但是还是很高傲的,不过对于织田信长他们没办法,一来要讨好他,希望他给自己平时多送一点花销;二来不得不低头,织田家毕竟是实力最强的大名。
公卿们跑到本能寺来见织田信长,按照惯例朝廷来的人,大名要亲自来接见。但是,公卿们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织田信长来,后来不得不又跑回城里去。小编“子屠龙”都能感受到公卿们的挫败感,清高的人被踩到脚下去了。
突然,第二天织田信长要见他们,公卿们有跑到本能寺。这次,公卿们是没什么好期望的,毕竟昨天被冷落的厉害。想不到,织田信长这次非常隆重的款待他们,还拿出几件国宝级的工艺品和大家一起欣赏,大家谈笑风生,很是高兴。接着又起波折,公卿们又被吓着了,因为织田信长的拿出来的几件艺术品,全部来自那些被他灭了门的大名家。
可惜,没过几天就发生本能寺事变,织田信长死了。不然,日本的历史可能会另有一番景象,根据日本史学界的分析,织田信长这个人老精明了,通过本能寺接待公卿们的几番对决,已经把整个朝廷给吓唬住了。他到底,在政治上要干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要做出重大的改革。既然要变革时代,你认为当大将军开幕府这事情在织田信长眼里还重要吗?根据研究者的结论,这根本不重要。
征夷大将军官位其实不高,也就正三位吧。但却是武人所能到达的顶点,所以在武士眼中比较重要。织田不要这个职位,我觉得原因有:一,他不是源氏,这个职位惯例是给源氏的,平氏当将军很勉强,他勉强算成平氏,两下勉强,挺不好意思拿的。二,平氏控制政权时官位是太政大臣,他拿这个位置也是恢复平氏往日荣光。三,织田是什么是规则的破坏者,他会在乎所谓武士老大必须是将军的潜规则?要不要也不影响他控制实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织田的野心也该不是只是当个武士老大吧!应该是重新建立一种与幕府统治有很大区别的统治模式吧!取天皇代之应该不会,但至少是想自己不仅仅是武士老大,大名联合体的盟主吧!而是对武士,大名,公家有更强的控制力,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将军的名分就不够了,就必须是公家之极才能实现目的。要了那个征夷大将军的位置,他想要的的那个位置就不好拿了,因为拿了后,他就建立了幕府,稳定了政局,各大名包括他原家臣升成大名,就想安分地当大名了,不会再跟他搞革命了。
这个问题居然也是日本学者眼中的千古之谜?
从织田信长扶持足利义昭重新成为将军后,很快又将这位所谓的继承征夷大将军赶下台的历史,可以看出织田信长不但具备上洛条件,而且完全有资格受封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的实力。
但他没有这么做,而且还拒绝这么做。
原因只有一个,织田信长是一位想要颠覆传统,改变时代的人。
正因如此,织田信长的野望威胁到了希望维持传统,不愿意改变的人们,这些人不仅包括日本当时传承许久的天皇,还有很多公卿,所以他们炮制出了一位代理人,明智光秀,策划了本能寺之变,杀了织田信长。
如此解释就说得通明智光秀之所以造反的原因,毕竟明智光秀的造反理由扑朔迷离,实质上最基本的理由是织田信长太超前了,他要将日本所有的传统全部改变,已经让权贵们和利益集团们都站到了其对立面。
当然啦,愚蠢的明智光秀背负了弑主恶名,羽柴秀吉,也就是后来的丰臣秀吉在政策上后退一步,接过了关白职位,因为丰成秀吉的出身注定无法担任征夷大将军,所以只能担任关白,但两个职位也相差无几。
这是政治上的妥协结果,但丰臣秀吉没有开设幕府,可比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算是在政治上做出了让步。
所以丰臣秀吉统治很快又过度到了愿意遵从传统,开设幕府的德川家康手中。
由此可见,织田信长的政治野心使得他拒绝受封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
随着政治博弈与阴谋的展开,一切又回归传统。
因为他想取代天皇[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