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刘邦为什么打不过匈奴?汉武帝又是因何才能打败匈奴的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11:54关键词:刘邦,汉武帝,汉武,匈奴

刘邦为什么打不过匈奴?汉武帝又是因何才能打败匈奴的呢?

点赞1、浏阳市 网友:冷情调

谢邀,这个其实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汉武帝打匈奴,基本上没有多少败绩,大多是胜绩,后来张汤甚至说,“以前汉兵打匈奴兵,一个打五个,现在不行了,只能一个打三个了”

为什么这样?兵器存在着代差,汉朝的青铜器、铁器,匈奴兵的兵器还是很落后的,所以经常看到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李陵五千打两万的。

说这只是想说,汉朝军队打不赢匈奴,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刘邦的军事才能也不低,军队也是就经沙场的老兵老将,他为什么带着5000骑兵去打?而把30万留在后方,真的是轻敌?怕是防止内部出问题吧?

那为什么汉武帝可以吊打匈奴,刘邦,汉文帝、汉景帝三代人只能和亲?

并不是汉武帝比他们都厉害,也不是名将辈出,名将辈出是结果,不是原因,

固然,一方面是经过三代人的积累,汉朝有钱了,有马了,兵强马壮,可以打仗了,汉武帝雄才伟略。

最重要的是,汉朝的环境变了,这才是汉武帝可以雄才伟略,可以名将辈出的关键。

刘邦白登之围时,诸侯王只有韩信和臧荼被收拾了,其他诸侯王还割据一方,刘邦的地盘也只有关中秦国故地,以秦国故地的地盘对抗匈奴,本身就吃亏,

红色部分才是汉朝地图,浅红色是诸侯王

另一方面,当时汉朝的主要矛盾是中央政府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而跟匈奴是次要矛盾。

如果刘邦跟匈奴火并,诸侯王会帮谁?还是会作壁上观?不用我说了吧?

所以,刘邦只能安抚匈奴,选择和亲,转而收拾诸侯王。

而当异姓诸侯王收拾了,又分封了同姓诸侯王,汉朝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内部矛盾,汉朝跟诸侯王的矛盾。

而当经历三代人的努力,诸侯王被削藩成功,成了大地主,汉朝可以全国实行郡县制,管理全国地盘了,

这样,内部矛盾解决了,外部矛盾成了主要矛盾,内部矛盾成了次要矛盾。

汉武帝可以拿着全国数十个郡县的资源来对抗匈奴,而不是关中之地,这样有钱、有人、有马,还不用担心内部扰乱。

而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的名将辈出,都是削藩成功带来的结果,而非汉武帝牛的原因

点赞2、安顺市 网友:言衷善

匈奴,是一个让华夏子孙心惊胆战了一百多年的名字。曾经的蒙古高原上,匈奴人纵横驰骋,建立了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在战国时期,由于秦将蒙恬和赵将李牧的活跃,匈奴被牢牢地压在长城以北动不了。但是随着秦国的灭亡,似乎一切都变了,匈奴开始南侵,开始了和汉朝的一场争霸战。这场大战中,弄死了楚霸王项羽和兵仙韩信的刘邦被匈奴打得轻骑潜逃,而少不更事的汉武帝却能够一举打败匈奴,甚至到了“漠南无王庭”的地步。这对曾祖孙,在面对匈奴时,为何表现如此迥异呢?原因是两个:一个是对手不同,一个是己方的实力不同。

一、对手不同

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的同时,漠北草原的势力更迭其实更加剧烈。原来的 匈奴之主头曼单于,由于喜爱幼子,对长子百般刁难,甚至想要借刀杀人。后来这个长子大难不死,回来掌握了一部分军队。在他的悉心调教下,这支军队成了一支只认命令不认人的魔鬼军。只要长官的响箭射出,不管目标是谁,哪怕是长官的妻子,也必然会死在这支军队的弓箭之下。后来,这位长子带着军队突袭了自己的父亲,夺取了匈奴的汗位。这位长子,就是冒顿单于,匈奴最强悍也最有作为的君主,没有之一。后来冒顿单于还用示敌以弱的方法,打败了比匈奴还要强大的东胡部落,一举奠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

与此同时,刘邦解决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他的几个异姓王突然潜逃匈奴,刘邦出兵讨伐,连着派了很多使者去探听虚实。冒顿单于故技重施,刻意示弱,终于引得刘邦贸然进兵,被围白登山。如果没有陈平的“奇谋”,这位大汉的开国君主很可能客死异乡。

冒顿单于这样的人,既有实力又有谋略,心狠手辣而善于隐忍,是个天生的帅才。也是得益于他把战略重点放在北方,才让汉朝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他的时代。后来冒顿单于逝世,他的子孙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虽然得益于此时的汉朝处在休养生息的阶段,匈奴还在大汉的边境嚣张,但是强弱之势已经慢慢在变化。到了汉武帝时代,在位的军臣单于和伊稚斜单于已经不再具有雄才大略,不但难以对抗强大的汉朝,连自己的固有的土地都守不住,河西走廊地区都成为了他们的肘腋之患。

匈奴领导者的能力变化,自然会影响汉匈两国的对决结果。

二、己方实力不同

汉高祖刘邦当初虽然一统天下,但是国家的实力不强。秦末农民起义搞得天下变乱,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财富大量损失。此时的汉朝,其实撑不下一场新的大战。而且,刘邦在攻击冒顿单于时,自己能用的几个大将,比如韩信、英布、彭越,刘邦全都不敢用,只能自己上。而刘邦的军事能力,顶多也就在中上水平,在白登山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两代盛世,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富裕的阶段,国库里的钱多得用不了,百姓家的马已经多到出门不骑母马的地步。这也就让汉武帝有了讨伐匈奴的资本。更何况,此时的汉武帝也找到了自己的良将:卫青、霍去病。这二人向匈奴人学习了运动战,深入匈奴腹地进行打击。这种主动进攻的战法,很适合屯驻分散的匈奴。所以,这二位将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将匈奴的势力赶出了汉朝的势力范围。日后匈奴想要继续发展,只能仰大汉之鼻息了。

点赞3、芜湖市 网友:泠泠夜风

刘邦接手的是国破待兴,刘彻接手的是文景之治。

点赞4、山南市 网友:你我酣畅

刘邦打匈奴同汉武帝打匈奴是两回事儿,刘邦是威慑,汉武帝是降服。所以,主观意识的不同,决定了战争结果的差异。


刘邦对匈奴的战争

如果不是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也不会对匈奴动武,原因很简单,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刘邦称帝后,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并不是边患,而是内忧。因为他在打江山的过程中画出了许多张大饼,后为兑现承诺,封韩信为楚王(原齐王)、张敖为赵王(承袭父国)、彭越为梁王、臧荼为燕王、英布为淮南王、吴芮为长沙王、韩信(为区别另一韩信,多以韩王信相称)为韩王。


但现实的问题是这些诸侯王一边嚼着“大饼”,一边还在琢磨着这饼能吃到什么时候?也就是说,他们在担心刘邦能否允许他们一直存在下去。而刘邦的想法是,这么香的“大饼”为何不给自家人吃,而是白送给外人,再说,他们会不会“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呢?”也就是说,其实刘邦既不信任、也不想留存异姓诸侯。因此,正是由于刘邦同异姓诸侯王之间信任矛盾的激化,所以燕王臧荼最先起兵。

灭掉臧荼之后,刘邦开始琢磨韩信。因为韩信是军事大才,他的存在始终让刘邦寝食难安。不久,刘邦便亲自去云梦泽诱捕韩信。接下来,刘邦会夺那个诸侯王的“大饼”,虽暂时还没有分晓,但过往的一切,让韩王信看在眼里,惧在心里。


韩王信最初建都于颖川,后被刘邦迁往晋阳。因为颖川在洛阳附近,让刘邦睡不踏实,而晋阳正好是阻挡匈奴的屏障。

晋阳与匈奴边境尚有距离,韩王信觉得自己的才能施展不开,于是奏请刘邦将都城迁往马邑。没想到,韩王信到达马邑不久,匈奴冒顿单于便率军来攻。

显然冒顿单于是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不然他不会兴师动众、大动干戈,因为如果韩王信扎根于马邑,必然会使汉朝在战略范围上得到拓展。

事实上,冒顿单于打韩王信如同“张飞吃豆芽”那么简单。所以,韩王信只能一边向冒顿求饶,一面向刘邦求救。

刘邦接到求救信后,马上回信将韩王信臭骂一顿。韩王信被骂的胆战心惊,唯恐步了臧荼、韩信后尘,所以干脆投降匈奴。

韩王信投降匈奴,让刘邦意识到了匈奴的现实威胁,但是他又承受不起全面战争的负担。最重要的是,目前诸侯王的问题还悬而未决,他不能扔下“烂尾楼”,再去堂而皇之地建“别墅”。那么该如何应对呢?刘邦想到了“一锤定音”。


何为一锤定音,就是卯足了劲给匈奴痛击,让匈奴元气大伤,暂时消停,好腾出手来清除异姓诸侯。要知道,当时刘邦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时不我待呀。所以,最终刘邦集结32万大军,冒着严寒,浩浩荡荡,去战匈奴。

因此,我们会发现,刘邦出征匈奴其实是一时兴起,规划不足,仓促有余。因为他的目的就是集中力量,如当年秦始皇那样,一拳将匈奴击于国门之外。因此也赋予了当时汉匈战争的“时效性”,即无论胜败,刘邦都不会持续。


所以结果是,当刘邦在白登山吃了败仗之后,并不是厉兵秣马、卷土重来,而是用“和亲”来稳住匈奴,然后去从容应对异姓诸侯的威胁。这就是轻重缓急,区别对待的结果。所以,也不是刘邦打不过匈奴,而是形势所迫,不允许他同匈奴纠缠下去。事实上,汉武帝之所以能打败匈奴,正是一个长时间纠缠出来的结果。

汉武帝的对匈奴战争

汉朝自同匈奴和亲起,再到汉武帝开战,间隔了六十年余年。在这六十多年里,匈奴既得到了美女,也得到了粮食,还得到了金银珠宝,但是他们从没有停止对汉朝边境的滋扰。


所以,在这六十余里,汉朝受了无数窝囊气,也憋了一肚子怒火。如此一来,便决定了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不可能是“浅尝辄止”,而是以奔流入海之势将对方降服,否则汉朝还会遭受更大的报复性侵扰。

因此,也正是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战争所需人力、物力、时间的付出以及重视程度都要胜于刘邦。所以我们发现,汉武帝的对匈战争并不是如当年刘邦那样提兵就走,而是制定了一个全面、详实的计划。

首先,汉武帝精心培育了大量优良战马,打造了先进于匈奴的各式武器,加强了对兵卒攻防本领及长途奔袭所需体质的训练。

其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先后联络了月氏、乌孙,缔结一个对抗匈奴的联盟,从而在战略上形成对匈奴的围堵之势。

再则主动派兵出击,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汉武帝在这十余年间可谓是火力全开,直到将匈奴困于漠北深处,苟延残喘。


漠北之战结束,标志着汉武帝对匈奴战争阶段性的胜利。此后,匈奴处于战略守势,再也没有了肆无忌惮进攻汉朝的实力。从公元前99年起,汉武帝又发动了三次对匈战争,结果使匈奴伤痕累累,汉朝损兵折将。

如果从时间上算起,汉武帝对匈奴开战始于公元前133年,结束于公元前91年,历时40余年,所以战争的强度与频率都是刘邦无法比拟的。而刘邦在白登之战的过程中并没有吃亏,只是本人被冻了七个昼夜,但是他却立刻叫停了对匈奴的战争,这就充分说明了他的发力点并不在匈奴身上。因此,也正是对匈奴战争的主观态度,决定了战争结果的走向。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阅读!

点赞5、南阳市 网友:空虚度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农业文明要想打败草原文明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

草原文明逐水草而居,他们机动性强,人到哪里可以驱赶牛羊一起走,换句话说,他们的粮草会自己移动,这本身就节省了很多的人力,而且他们在移动中,并不影响生产,也就是说他们的产出没有终止。


而农耕文明要发动大军远征,就必须有强大的后勤来供应粮草,有数据统计,一个士兵需要十个人来供应他的粮草问题,那么中原文明随便发动一次十万大军的行动,就意味着有几十万人是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这就意味着,农耕文明每发动一次大战,生产就基本上终止了,因为劳动力都去运送粮草了。

其次,目标问题。

我们首先要明白,游牧民族的威胁在哪里?

他们是因为物质的匮乏,为了生存,所以需要时不时的南下劫掠,抢劫完一堆物资直接就走,他们不会跟你拉锯,说白了人家就是游击你,漫长的边境线,你防不胜防,这是古代最头疼的一件事。

修长城只能防范,并不能根除,所以中原文明必须时不时的打击他们,削弱他们,每当草原势力即将崛起的时候,中原文明就必须付出代价去打击他们,否则将是中原文明的灾难。


而要想打击他们,就必须在茫茫草原找到他们的主力进行决战,但是人家也不傻,会跟你躲猫猫。

人家机动性强,你怎么找?

所以,农耕文明想找他们决战,首先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去寻找他们的主力,其中的耗费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要想解决草原问题,首先必须积累足够的粮草,否则还没有找到人家主力呢,粮草没了,这仗怎么打?

再次,国内政治环境

国内政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生态不好,国内有人与草原部落有勾结,或者内部有人想搞你事,想等你下台,这些潜在威胁是很强的。

有时候皇帝并非真正能够乾纲独断的,皇帝只是一些利益团体的代表,皇帝也需要下边人给他办事啊,没有了利益,皇帝一个人也是很难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刘邦败了?

首先就是粮草

经过春秋战国八百年战乱,秦始皇终于统一了华夏,和平不到十五年,天下重起刀兵,秦末动乱是一次大灾难,毁灭了几百年积累的文明。


到刘邦统一全国,汉初的朝廷高官出行,找不到统一颜色的马,甚至有些大员还坐牛车出行,可见当时国家穷到什么地步。

国库粮草自然是很匮乏的,没有粮草的支撑,是不可能打赢的。

政治环境不好

刘邦是通过与秦末众诸侯联合的方式,才打败项羽的,最后刘邦做了皇帝,很多人内心是不服气这个人的,但是迫于大汉实力强劲,不好发作。

这些人暗中也在等机会发难,所以,国内的政治生态是极不友好的。


刘邦明白这一点,所以此战刘邦的目的很纯粹,给匈奴一个下马威,震慑他们,从而稳定边境,发展生产,但是事与愿违。

此时的匈奴已经不是秦时不敢南下而牧马的匈奴了,匈奴借着秦末动乱的良机进行发育,此时实力强劲。

所以,刘邦的目的没有达到,本来他想像美国一样,在别国家门口搞个演戏震慑一下敌人呢,结果人家不吃你这一套,给你一个反击,狼狈不堪。

汉武帝时期呢?

汉朝经过文景二帝励精图治,国富民强,几十年的发展,大汉可以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宏伟口号。

经过几十年的和亲与隐忍,如今的大汉可以扬眉吐气了。

汉武帝时期,以上这些因素全部达到了打击草原势力的标准,完全可以寻找他们的主力决战了,他们有足够的粮草支撑,几十年君臣的屈辱,此时满朝文武拧成一股绳,政治生态极其良好。


所以,汉武帝能穷几十年国力与匈奴硬刚。

还好,运气不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最终把匈奴打回姥姥家去了。

不幸的是,在汉武帝晚年,国家近乎崩溃,汉武帝下罪己诏稳定了局势,后继之君休养生息,及时刹车,才避免了汉帝国的崩盘。

所以说,跟草原势力决战,付出的代价是很惨重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无奈,谁能真正明白。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驰道,修长城?难道他是为了享乐吗?并非如此。

有了驰道,朝廷收到边界报警后,大部队可以迅速沿着驰道北上。

长城的作用在哪里?

有了长城,他们不能为所欲为的游击,有了长城,他们的进攻并不会很顺利,给我中原文明反应的时间,有了长城,我们的百姓相对安全一些。

相比于跟他们打决战,修长城的成本低多了。

点赞6、银川市 网友:白芍花开

我们都知道,匈奴人对中原王朝的威胁由来已久,在商周时期就有,有学者就认为匈奴是犬戎的后裔。在秦朝的时候,义渠人力量很强大,对秦国威胁很大,后来秦国强势之后,灭了义渠国,逐渐匈奴人占据了义渠国的地方,特别是河套地区、河西走廊、蒙古高原。这些区域很容易俯冲进入渭河流域,对秦汉的都城长安会产生致命的威胁,因此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并且修建了长城。但是到了汉朝,刘邦和匈奴的白登之战,实在败得很惨,差点脱不了身。


一、刘邦败给匈奴,是因国力不足,骑兵太弱,但优势是有弓弩

汉初之所以败得这么惨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汉初的骑兵非常弱小,汉高祖刘邦出行,连四匹同样颜色的白马都找不到,其次,秦朝政策严苛再加秦末战乱,人口锐减,不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应付不了大规模对外征战。最后,刘邦短短几年就统一了天下,过于轻敌,被匈奴人引诱到了山上,从而被围住。从另外两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匈奴的实力当时是在汉朝之上的,其一,白登是在山西北部,也就是说匈奴人能够深入中原的腹地,其二,匈奴人四面进攻,西方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马,北方全是黑马,南方全是红马,由此可见匈奴人骑兵众多。


尽管汉匈之间力量对比差异很大,汉军在饥寒交迫冻死一大批人的情况下,匈奴人仍然很难消灭掉汉军,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因为弓弩。匈奴人的骑兵很难发射弩,可能也并不具备制作弩的技术,而秦国的弩在战国时期天下闻名。当时弓箭的最远射程在150米以上,可是弩却能在300米以上,强弩甚至在500米以上。在这种情况下,骑兵的射箭力量反而不如步兵,射程肯定没有步兵远,再加上当时的骑兵是没有铠甲的,所以在白登山上,居高临下的汉军弓箭手对匈奴骑兵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导致这场战争中匈奴人也损失不小。整体来看,汉朝之所以败于匈奴,是因为国力不足,并且缺少骑兵,而汉军能够逃出包围,除了因为陈平贿赂阏氏之外,还因为汉朝的弓弩对于匈奴骑兵来说是致命威胁。


二、汉武帝时期,国力大增,骑兵众多,武器也有了改进

汉初为了弥补缺少骑兵的缺陷,长期执行养马可以免除田赋和徭役的政策,使得民间养马数目大增。汉武帝从即位开始就训练骑兵,并且时常训练骑射,到了鼎盛时候,汉朝拥有马匹四十万匹。汉武帝即位后又集中权力,打压诸侯王,盐铁专卖,使得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量的财力。汉朝为了提升骑兵在马上的战斗力,锻造了一种新兴刀,那就是环首刀。环首刀长一米左右,单手握住非常合适,并且增加了血槽,对于骑兵来说,刀比剑更利于劈砍,所以环首刀成为汉朝骑兵的重要武器。所以整体上来说,从军事武器、人口、财力上,汉朝对匈奴都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的,匈奴人并不具备跟汉朝抗衡的实力。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决定出兵匈奴,并且采用的战术和匈奴人一样,就是派骑兵快速打击,并且分成两支,一支起到牵制的作用,另外一支则直接深入腹地,进攻王庭。


三、汉武帝攻打匈奴的战略与过程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役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其一是河南、漠南之战,其二是河西之战,其三是漠北之战。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和李息先是突击往西,然后再迂回往东南,像勾拳一样将匈奴人包围了起来,打败了楼烦王、白羊王,夺取了黄河以南区域。随后,右贤王渴望夺回失地,多次南下。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命李息牵制匈奴其他部落,卫青直捣右贤王王庭,右贤王仓皇逃脱,河套之地从此被汉朝把控。随后汉军和匈奴反复征战,将匈奴人驱除出了漠南之地,匈奴人从此失去了战略要地,只得西迁,汉武帝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但是匈奴人明了汉军的战术,为防备汉军突击,王庭往西北后撤了一两千里,加大了纵深。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决心乘胜追击,不再使用作战谨慎的卫青为主力,而任命年轻大胆的霍去病,奔袭一千多里,两次闪击王庭,俘获了浑邪王,夺取了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而河西的祁连山一带是匈奴最重要的马场,匈奴人因此元气大伤。经过这两次激战后,匈奴人丢失了几乎所有的战略资源领地,无法与汉军抗衡,但仍不断骚扰边境。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最大的一次征战,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率五万骑兵,出兵匈奴,原计划是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出定襄,汉武帝听闻匈奴单于东迁,就调整了作战方向,以便卫青负责牵制匈奴,霍去病直接打击单于。结果反而是卫青碰上了匈奴主力,击败匈奴单于,而霍去病几乎灭掉了全部左贤王部众。从此之后,匈奴人继续北迁,但是随后的三十年中,匈奴人经历了严重的暴雪和寒冷天气,损失了三分之一人口,最终部分南迁与汉元帝和亲,一部分远遁北方,往中亚和欧洲迁徙。


结束语

汉初,刘邦之所以打不过匈奴,就是因为骑兵不行,但匈奴也无法占据绝对优势,就是因为汉朝有弓弩。骑兵对步兵最大优势就是速度,来去如风,骚扰步兵,并且近距离可以骑在马上冲击步兵。但是有远距离的弓弩手存在,骑兵就并不占有优势。而且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力量和汉初有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人口已经是汉初的两倍多,由原先的1500万左右,增加到了3600万以上,而匈奴人的人口应该在200万左右,从能够使用的劳动力上来看,匈奴人完全处于劣势。


匈奴人的优势在于骑兵在汉朝漫长的边境线上快速骚扰,一旦汉朝也有骑兵,匈奴人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汉武帝能战胜匈奴,除了他本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外,还因为汉朝有了众多骑兵,在军事实力上就完全胜过了匈奴。

点赞7、荆门市 网友:魔境仙踪

刘邦打不过匈奴,一是年老国疑,二是太穷;汉武帝能够打败匈奴,一是识人得人,二是有钱任性。刘邦和冒顿分别统一了中原和匈奴,都是帝国主义,很有必要掰个手腕,摔个跤什么的,摸清对方底牌,划清势力范围。这就有了汉匈的第一次战役,白登山之战。结果刘邦被围七天七夜,差点领了盒饭。

秦朝时蒙恬军团以世家名将、精锐甲士外加秦直道的畅通物流等优势,对阵匈奴有秋风扫落叶之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但是经过秦末大乱和楚汉争霸,中原一片狼藉,十室九空,据说丞相的马车都凑不齐同款颜色的马匹。而匈奴在单于冒顿的带领下正是雄姿勃发之时,地方万里,控弦之士四十万,是个超级大国。刘邦发动白登山反击战,可以说草率了。实际军事上汉匈各有优势,差距并不大,中原王朝之初虽然全国性贫穷,军备不足,但是长期的战争往往会锻炼出精悍的军队和骁勇的将领,唐朝李世民横挑突厥,后周柴荣力压契丹,明初朱元璋对蒙古势力更是扫穴犁庭,所以穷并不是打不过匈奴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刘邦是年老国疑,汉朝经济穷困的弱点就等于加了杠杆放大化了。

汉朝车兵

刘邦只比秦始皇小四岁,创业时已经48岁了,称帝时年满54岁。要知道当时人的寿命是很低的,可以说这是一个“说走就走”的岁数,这对朝廷的稳定性影响非常大。刘邦登基,大封群臣,同时分封了异姓诸侯王七个,他们是燕王臧荼、赵王张耳、韩王信、梁王彭越、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都是尸山血海中闯出来的饿狼,封他们为诸侯王,刘邦不是真心,因为搞反楚联盟时刘邦承诺给他们分股权的,无奈分封,这实际是权宜之计。刘邦自己本来是项羽分封的汉王,还不是说反就反,以己心度他人,要是自己死了这些家伙肯定要造反,张耳忠厚,与他也是儿女亲家,吴芮远在南蛮,而且德高年老,没啥问题。关键是剩下的臧荼、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正值壮年,正是干事创业的年纪,威胁大大的有。其中韩信人称“兵仙”,最不让人放心,因此刚灭项羽,刘邦就趁机夺了韩信的兵权,“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同样的,也许这些人也盼着刘邦驾鹤西去,就没人治得了他们了。这里面臧荼是个急性子,第二年就反了,还勾结匈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其他人也靠不住,当下就灭了臧荼,然后分封自己的发小卢绾为燕王,这个卢绾后来也反了。这个时候匈奴开始频频南下了,刘邦就把韩王信从内地颍川迁到太原以北地区,抵御匈奴;既打匈奴,又削弱异己,这一点韩王信能看不明白?心有怨气是必然的。韩王信也是真刀真枪杀出来的王,他索性自请把王都设到邻近匈奴的马邑,决心剿灭匈奴,给刘.委.员.长看看,不料几仗打下来,损兵折将,还被匈奴包围,汉军就跑去援救,发现这小子与匈奴信使你来我往忒煞情多,怀疑他要背叛,“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刘邦的责骂让韩王信恐惧,臧荼的坟头草还没长起来呢。打不过的敌人就是朋友,韩王信就当了汉奸,投降匈奴,并且当先锋官攻打太原。

汉朝分封图

怕啥来啥,刘邦的血压一定很高,达到峰值那种。论用兵彭越、英布都是天才,韩信更是天才中的天才,这些人刘邦还敢用吗?他又不像李渊、朱元璋,有能干的儿子,老当益壮亲自挂帅别无他途。而且,他肯定也不敢全力进攻,大军是梯次进发的,彭越、英布、韩信在后方,他能不留一手?就这样年事已高的刘邦带着樊哙、夏侯婴、周勃这些老家伙出征了,谋士有陈平、娄敬,张良早去修仙了,云深不知处。就这样白登山反击战仓促间打响了。

匈奴骑兵

到底是战火中锻炼出来的军队,汉军一到太原就打得韩王信的叛军抱头鼠窜,三度击破匈奴左、右贤王与汉奸的联军。刘邦到了太原,听说匈奴兵马驻扎在驻兵于代谷,就派使者去沟通,先礼后兵,实际是刺探匈奴虚实。冒顿也是当世名将,又凶又狡,他故意向汉使展示廋马弱兵,“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匈奴人全民文盲,能够自悟《孙子兵法》,可见很厉害。刘邦也很谨慎,但是二十多个使臣都判断匈奴可击,谋士娄敬最后也去刺探了,认为“事出反常必有妖”,刘邦大军已启动,时值寒冬,但弟兄们群情激昂,就没有听其言。另外,他肯定也想一役毕其功,年龄不饶人呀。于是一马当先杀进了匈奴人的包围圈,一番苦战被包围在白登山,汉朝丞相都凑不齐同一颜色的驷马,人家匈奴骑兵,一个方面军一种马。匈奴骑兵万马奔腾,攻打白登山,汉军奋战不已,双方对峙。就这样刘邦饮着风,咽着沙,冰天雪地,被包围了整整七天七夜。这要是明英宗早歇菜了。后来靠着陈平的计谋和能见度低的大雾天气,刘邦逃出了包围圈。匈奴也害怕被汉军赶来的大军反包围,另一方面估计大冬天,山西那地方的山沟沟估计早就没啥草料了。

白登山之围

刘邦回去后的国策立即变成了和亲匈奴,一个是匈奴实力强大很难干得过,二是和匈奴打仗太费脑子了,太费钱粮了,三是自己和匈奴拼个你死我活,彭越、英布、韩信渔翁得利怎么办?下一步就是收拾这些人了。最终,刘邦和吕后两口子或阴谋诡计,或强兵攻打,把这三个送上了黄泉路,赵王张耳死后传位于子张敖,按说是刘邦女婿,但太年轻,有威胁,也被废了,刘邦发小燕王卢绾见势不妙也跑了,刘邦一死立马降了匈奴。

汉武帝刘彻上位后天下是另一番景象。刘邦的汉朝是大片大片的贫民窟,战争的伤痕,而刘彻时期的汉朝,欣欣向荣,一派盛世之相。“汉兴七十余年之间, 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 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可以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钱有钱,要马有马,全面建成了封建主.义小.康.社.会。

是不是经济强大就作战无敌呢?大隋朝也是要啥有啥,杨广的六十万大军硬是让高句丽扛死了,宋朝经济也强,辽、金、夏、蒙谁都打不过。大清朝经济实力十倍于日本,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陆军也是伤亡惨重,不堪一击。经济实力能否转化为战斗力关键在人,而汉武帝是个极善识人用人的帝王,尤其是前期。

为了打垮匈奴,他都做了哪些工作?

一是深化经.济.改.革,抓商业的人车船税,实行盐铁专卖,六次改革币值,由此使中央政府拥有了强大的财力;二是狠抓削藩,使用主父堰的推恩令,基本解决诸侯坐大问题,形成中央集权的大汉政.府,不再像刘邦那样老是顾忌别人背后捅刀子;三是廓清外围,在用兵匈奴之前,刘彻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又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与中亚的联系;四是提拔俊才,建成强大骑兵军团,他任用的卫青、霍去病、李陵等都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他派出的外交官张骞、苏武、常惠,被匈奴扣押十余年也要想办法完成任务。军队统帅的阵营完全不是刘邦那种老将老兵。而且,他的数十万精锐大军可以放心大胆的交给大将军,刘邦要是这样操作的话,帝位绝对不保,偌大年纪还要带伤领兵出征,可悲可怜。

刘邦是内卷化的邦国体制,刘彻是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刘彻打垮匈奴完全是实力碾压。

张骞像

霍去病像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