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为什么南宋王朝会选择偏安政策?难道仅仅是因为统治者软弱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6关键词:南宋,软弱

为什么南宋王朝会选择偏安政策?难道仅仅是因为统治者软弱吗?

点赞1、丹东市 网友:逆ぎ战

靖康之耻,满朝文武被押往大漠,唯一漏网的赵构"衣冠南渡",也是不幸之中之大幸,建立南宋,偏安一隅。

北方尽遭涂炭,能够保留宋朝龙脉,赵构已感幸运,还遑论什么强弱呢?

赵构既无雄才大略光复北边,又贪图安逸千方百计保住荣华富贵,宁愿牺牲抗金名将岳飞,也不敢与劫父之仇金兵做生死了断。不仅仅是软弱无能,而且是卑颜媚骨,令人扼腕长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赵构本应举大旗光复北边,领导众抗金将领,积极进取,实施大反攻。却采取秦桧与金人达成的条约:杀了抗金急先锋岳飞,双方表面上罢兵求和。

殊不知,金兵最怕的是岳飞,"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是金兵心头大患,岳家军曾打得兀术刮刮叫。而除了岳飞,金兵也仍然经常抢掠,没有收敛。这才是赵构最大耻辱和心头之痛。

国恨家仇本应与金兵不共戴天,而杀岳飞更是使亲者痛而仇者快的绝大昏招。在史上留下一笔殊杀忠良的千古骂名。

点赞2、四平市 网友:龙战天

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宋朝之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因为地势易守难攻,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

据《宋史·地理志》载: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自从公元938年划入辽朝版图之后,中原王朝北部地区便少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北宋时期,包括比较锐意进取之君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在内,都时时不忘收复燕云地区。可惜的是赵匡胤在北伐辽朝年间‘壮年早逝’,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北伐又失败,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始终处于梦想之中。

公元1122宋徽宗时期,北宋与虎谋皮,与从穷山恶水中崛起的女真人签订了‘海上之盟’,一起攻伐辽朝,1125年辽朝灭亡,北宋终于如愿以偿收复了十六州中的其中六州(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等)。

收复是比较好听的说法而已。

按‘海上之盟’宋、金的约定:金军攻取辽上京、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的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

当时辽朝在与金国的连年交战中已节节败退,辽国国君天祚帝已逃亡,辽朝已是强弩之末。更何况在宋、金两军夹击之下,按理说宋军取胜只是迟早问题。

但就是在这这样的背景下,宋军依然被哀兵辽军击败。最后西京、南京还是金军帮打下来的,所以事后北宋因未能按承诺攻陷辽西、南二京,经双方交涉后,北宋以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给金,并纳燕京代租钱一百万贯,从金国手中接回了燕云六州。

按这样来看,说买回来其实更贴切一些。不过呢,燕云六州和十六州依然相差甚远,北宋根本没有底气从金国手中要回余下的十州。

而在战略上,北宋参与灭辽的战略方针,不仅白白损失了辽朝这个北方天然边防屏障,还将宋军战斗力的羸弱彻底的暴露在金人面前,就好像在说:“我很脆弱的,快来打我呀!”

而金国最后也没让北宋“失望”,收拾完辽朝后不久又收拾了北宋。“海上之盟”可以说是宋史上最大的昏招,是北宋灭亡、南宋只能偏安一隅的主要原因之一。

岳飞之死和宋朝的文人治国

经过五代十国皇权更迭频繁之乱世,所以宋朝建立后,怎么样治国才能让皇朝更稳定便是重中之重了,先来看宋朝的文人治国。

宋朝非常注重科举选拨人才,无论是寒门子弟还是有钱人家,都可以通过拼博苦读而成为“天子门生”,从而进入仕途报效国家。所谓知识就是力量,这些文人人才便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

在这样的环境下,宋朝的文化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从‘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均为北宋人就可见一斑。

文人入仕为官的话,如果官运享通可以官至太子太师、太傅,宰相(如南宋大奸臣秦桧)、甚至丞相(南宋后期增设),官阶为正一品。

而武官的地位就没有那么吃香了。

据《宋史·职官二》载: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 管军政、军令,制定战略决策等事。正副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

枢密院的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没武官什么事。不过在南宋初期,抗金名将韩世忠、岳飞倒是相继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一职。

而在南宋早期,在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的率领下,宋军在抗金路上不断取得胜利,收复了黄河以北大片失地(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重挫了金军的有生力量,导致金军一度军心动摇,宋军兵锋距金军大本营河南开封仅数十里之遥。

但在这个时候,南宋执政者却演绎了什么叫做“猪队友”。

公元1240年,宋高宗赵构、秦桧等人害怕韩、岳等军队不断坐大难以掌控,勒令韩世忠、岳飞回朝接受“论功行赏”,封韩、岳二人为正副枢密使。

枢密使可以说是管辖‘三军’的最高长官,但却不能直接统军,所以岳飞等人明面上是升了官,实际上却是被夺了兵权。然后在宋高宗、秦桧的主导下,岳飞、岳云父子更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

宋军在打胜仗呢,而主帅却被自己人害死,让岳飞等人的十年抗金之功毁于一旦,宋军收复的失地再次落入金国之手。南宋再次向金国臣服,与金国签订了妥协苟安的‘绍兴和议’。

岳飞是南宋少有的中兴之将,抗金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却成了宋朝‘重文抑武’执政架构下的牺牲品,落得含冤而死的下场,直接导致南宋失去了彻底收复北方的最好时机。所以说,宋高宗昏杀岳飞,是南宋只能偏安一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宋朝的‘进贡之路’

北宋时期,公元979、986年,宋太宗曾两次北伐辽朝,但均无功而返。

风水轮流转,到了1004年宋真宗时期,辽军入侵北宋,本来双方打得有输有赢,一时难分胜负。后来辽朝主动求和,畏敌的宋真宗向辽朝送上大礼,同意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兄弟相称互不侵犯,史称‘澶渊之盟’。

而从公元1040年开始,宋朝又和西夏发生了多次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最后结果是宋先后共进贡银五十五万两给西夏,换来和西夏二十多年的‘西边无战事’。

到了金国崛起后宋朝就更加不堪了,因为金军的战斗力比之辽朝、西夏更加强大,对宋朝的破坏力也更大。先是汴梁城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宗被俘押解北上,北宋灭亡;而南宋虽有过岳飞抗金的‘十年中兴之期’,但架不住宋高宗、秦桧的的“神操作”,丧失了彻底收复北方的锐气,之后南宋就始终在抗金无果、向金议和称臣进贡之中挣扎苟安,直到被后来崛起的蒙元所灭。

从上述可以看出,包括北宋在内,整个宋朝对外采取的多是贡献岁币求安的策略,虽有进取扩张之意,却无开疆僻土之力。从版图来看,北宋国土疆域也只不过280万平方公里,南宋为200万平方公里,如果说南宋甘于偏安一隅,北宋又何尝不是如此?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如果北宋比作老大哥,饱受金国战火摧残后的南宋小弟除了龟缩苟安,又能怎么样呢?

是什么原因导致整个宋朝只能偏安一隅呢?

宋朝军队战斗力天生羸弱?但偏偏岳飞又告诉世人宋军也可以叫不可一世的金军吃败仗。究其原因,还是宋朝统治者的御军之道有问题,且问题还不小。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地方藩镇割据,导致民怨四起,后来唐朝政权也烟灭于农民起义之中 。再历经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权臣篡位政权频繁更替之后,宋朝的统治者便有了‘外患可防,内患可惧’的意识,而且宋朝正是赵匡胤通过“造反”建立起来的,可见‘惧内’是深入宋朝骨髓的,所以便有了后来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军权收归中央的操作。

宋朝的主力军队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有发兵权的是枢密院,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但是枢密院又不能直接统兵,这样兵权层层钳制是不方便造反了,但一旦发生外战,会出现发兵调度的不识兵,识兵的又不能直接调遣军队,到战场后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岳飞抗金时又有所不同。除了岳飞是个杰出的军事指挥家、治军严明之外,岳飞是以战养军,是非常时期的战时指挥官,是宋高宗为了增加和金国议和筹码,退无可退而不得已放权给岳飞的无奈之举。但正是这死马当活马医的举措,却无心插柳地释放了岳飞的指挥才能,也释放了宋军的战斗力,消耗了金国意欲一举吞并南宋的锐气。

所以,正是宋朝统治者这种“俱内”的御军之道,才给了金国疯狂南侵之机。另外,南宋也没有特别杰出的有为之君,多是贪生怕死恐金之辈,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君熊就只有熊一国”了。所以,南宋除了偏安一隅,别无他途。

点赞3、海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玫洛樱

南宋朝廷外忧大于内患,问题严重,根本无力夺回失地,最大的可能是陷入拉锯战,双方都拿对方没办法,进入持久的僵持状态,而这一状态金国可以承担,但是赵构不能。

凭军事实力,南宋并不比金国差,但是南宋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军力分散在几个大的军事集团手里,朝廷不能统一协调指挥,无法形成真正的合力。各军事集团都按照自己的利益决定战略。

绍兴合议

比如张俊,在成皋大捷之后,见到濠州金兵要退,为了争功,排挤刘錡,不许他进兵。让自己的部将王德、杨沂中去抢功,结果遭到埋伏,大败而归。

还有岳飞,违抗赵构援救顺昌的军令,趁刘錡与金兵在顺昌鏖战,背后空虚,挥兵北上,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不俗战果。但是其他部队并没有及时跟进,岳飞最后成了孤军深入。大军被分割在颖昌和郾城两处,大将杨再兴、王兰等人战死。最后不得不撤军,所得战果,尽数丢失。

“今之诸军将帅,相视若冰炭,相疾如仇雠。假使一军深入,其谁为应,一军陷阵,其谁为援?刘光世窃琳馆之清名,张俊负跋扈之大恶,岳飞、吴玠、韩世忠之流,裹粮坐甲,首鼠两端。所以然者,无主帅故也。陛下曩年躬擐甲胄,亲冒烟尘,诏书具在,谁不闻知......今日诸将尾大不掉,陛下已失于初矣,尚此不决,何耶?......欲驭诸军,不可不将将。”


周南仲,一介布衣,一个坚决反对议和的儒生,为何在给皇帝上书时要骂这些抗金将领?虽然他的言辞激烈,有点夸大。但确实点出了南宋军队里的弊端,这些人虽然有军事才能,但临阵相互观望,行动谨慎,保存实力。指挥不动已经是南宋朝廷面临的最大问题。长此下去,君臣矛盾必定加深,前有苗刘兵变和淮西军变余惊未定,长此下去,赵构怎能安心?既然谁也奈何不了谁,那就谈判和解。赵构对议和的紧迫程度高于金国,当然谈判要吃亏的。

点赞4、胶南市 网友:夏日冷男

被打怕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出息有自信的。

点赞5、阜阳市 网友:艾尔狂人

南宋的弱势是太祖赵匡胤种下的因结出的果。皆因为赵匡胤就是陈桥兵变夺得的“天下”,所以他骨子里就害怕武将们效法他,一登基就“杯酒释兵权”,让将军们解甲归田,从此种下祸根。

国家没有强大而统一的武备,能打仗的不能调动军队,能调动军队的不会打仗。几股军事力量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狼上狗不上。就像戏剧《杨家将》反映的那样,关键时刻国家无可用之兵,打了胜仗又不敢大胆封赏,唯恐他们威胁到江山社稷。

南宋小朝廷还有自己的小九九,害怕救回徽钦二帝自己皇帝当不成。就笼络奸贼秦桧陷害岳飞。如此这般能好的了吗?

点赞6、衡阳市 网友:夏奈儿~

为什么南宋王朝会选择偏安政策?难道仅仅是因为统治者软弱吗?

大家好,我是大宋汴梁哥,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无比繁荣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然而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宋朝自此分成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最终享国三百一十九年。而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人们提起南宋就觉得它软弱,又为何南宋王朝会选择偏安政策?

一、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安于现状

虽然南宋有很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等想精忠报国,但是南宋的皇帝却安于现状,“只要别人不打我,我也不想去招惹人家,守着半壁江山,相安无事最好”,并且虽然有很多名将,却缺少能安邦的文臣、宰相。南宋统治者是懦弱的,见到有金、蒙古的进攻,他们选择的不是抵抗,而是逃跑、赔款、割地。甘当儿皇帝。


二、金蒙帝国的强大

历史上的金朝骑兵部队闻名于世,那么他们的骑兵到底有多厉害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金朝开国的重骑兵部队。 在后世的传说和记载中一直有“铁浮屠”和“拐子马”的称号,这些称号就是指重骑兵部队。本来重骑兵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但是金朝将这个概念发挥到了极致。 所谓“铁浮屠”就是重装骑兵,而“拐子马”就是将重装骑兵连接起来的重骑兵冲锋方阵。 在中国北方的平原地带,重骑兵集团冲锋是其他任何兵种难以抵挡的,堪称无敌般的存在。 金朝起自白山黑水,那里常年苦寒,锻炼了女真人吃苦耐劳的特点,同时他们长期过着渔猎生活,锻炼女真人过人的射猎本领,所以战斗力很强。

蒙古则是出了个千年一遇的枭雄铁木真,也就是世称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成功地统一了草原,赋予了蒙古骑兵前所未有的强大信念和组织性,加上严格的训练,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以20万骑兵就横行天下。蒙古骑兵,一直以轻骑兵为主,少量中重骑兵,机动性极强,尤其擅长长途奔袭,后勤方面,几乎全是蒙古马,耐粗饲,耐力极强,蒙古骑兵总是携带几倍的马匹,几乎日夜论换赶路,饿了就喝马奶,经常带大批牛羊奔袭,马牛羊只需啃草,快速奔袭时只随身带肉干,然后基本就靠抢掠,再不行就干脆吃人肉,后勤优势比较大。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也相当高明,几乎把骑兵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包围、分割、围歼,骚扰战术,他们携带的兵器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简陋,不但有弓箭,还有弯刀和斧头,而且极其热衷新科技,大量使用火器和回回炮,大量吸纳各族人才,包括契丹人、女真人、汉人、色目人等等。他们善于扬长避短,利用远射程的轻巧蒙古角弓,来回扫射,把疲劳战术发挥到极致,拖死敌军。蒙古骑兵不但擅长野战,也擅长攻城。


三、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重文抑武政策,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的拥兵自重,巩固了中央集权,也同时有它的不利影响,最重要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因此,宋代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在军事上,多年来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的结果。在宋代皇帝和士大夫心目中,衡量武臣好坏的标准,并不是能否会打仗,而是是否顺从皇帝意愿,俯首帖耳,恭敬从命,将领只要一切按皇帝的意志办事,听从皇帝的安排,按皇帝的阵图出征,即使打了败仗,非但不会受到惩罚,还能照样获得升迁。这种对武臣的猜忌、偏见和防范,年复一年,丝毫不加改变,在和平年代里,武臣作用不大,一旦局势发生剧变,国家无力,到了不能控制军队时,武人跋扈自不用说,就是将领的便宜行事或不同寻常的安置,也会招来朝廷的猜忌不安,从而使双方矛盾不断加深。南宋岳飞、韩世忠等人,自行招募和训练军队,形成了战斗力强大的岳家军、韩家军。但是南宋皇帝并不是担心金统治者的入侵和失地不能收复,而是担忧军权的旁落,听信谗言,对武将肆意猜忌。最后,这些抗金将领的兵权,终于被一一收夺,他们招募来的军队也都被解散了,岳飞还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  

在外交上,“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人们以当兵为耻,军队战斗力低下,士气不振,武备松弛,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再加上机构臃肿,武人丧气,文官贪污,吏治败坏,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在外交上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沉重的纳税负担使农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宋的灭亡。   

在政治上,由于用“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的思想设置职官,这就使当时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重文轻武政策使宋朝的政治体制越来越腐朽、滞后,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综合以上三点,这就是为什么南宋王朝会选择偏安政策的原因!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对南宋统治者的嘲讽,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点赞7、南充市 网友:各种坚强

所谓南宋,是高宗从亡国奴拼命夺回的半壁江山!

后世总埋怨高宗偏安!南明想偏安,学不来宋高宗!

南朝鲜想学宋高宗,偏安一隅,时刻提心吊胆,若非霉军驻扎,交保护费,早成南越吴庭艳!

南越当局如何?想统一越南?

几十万美军帮助南越,终归难逃覆灭的命运!

美国南北战争如何?南方在英国支持下,仍被北方统一!

南方政权想偏安?他们想当宋高宗的徒子徒孙,都没有资格!

美国妄想统一北美,结果是,加拿大给美国人造了一座白宫!

在统一北美的美景中,美国偏安南方数百年!总算是一枚宋高宗的高徒!

高徒美国,望眼欲穿,总想统一北美!至今仍学宋高宗,偏安南方!

宋高宗从亡国奴,一路拼杀,夺回半壁江山,也算成功复辟!

后世总有不明事理之流,责怪宋高宗偏安!纵然宋高宗复辟北宋全境,亦有人责怪没收复燕云十六州!

纵然宋高宗收复燕云十六州,还会有人责怪,应该直捣黄龙!

纵然宋高宗直捣黄龙……现代仍有人会责怪,应该统一亚州,统一地球!

宋高宗统一地球村!还有人会骂没有统一外太空!

宋高宗统一了外太空,仍有人骂娘,应该捉些外星人来,或欣赏或一饱口福!!!

宋高宗彻底无语了!!!

宋高宗无奈哀叹:臣妾作不到!

宋高宋用外星人文字,发出一道圣旨:朕口馋,想吃外星人!凡进贡一枚外星人,赏外星人骨头一根!

高!实在是高!宋高宗实在是高!

点赞8、连云港市 网友:淡忘如思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南宋王朝之所以会选择偏安,一方面有王朝统治者天生的懦弱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宋朝建立之初的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军事力量羸弱,从而无法应付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次次攻击,而这一点比统治者软弱无能要致命的多!

不是说南宋不想北伐,只是除了岳飞那次北伐外,每次北伐结局都比较惨。所以出于稳固政权的目的,南宋王朝不得不偏安一隅,以求自保。我们看一下宋朝的两次著名的北伐——开禧北伐和隆兴北伐

一、隆兴北伐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孝宗即位后,宋金战争实际上仍在进行之中。七月上旬末,孝宗便以太上皇高宗的名义下诏恢复岳飞的原有官衔,并按照相应的礼仪进行改葬。为岳飞平反昭雪的其他举措,以后又陆续进行,显然旨在鼓舞南宋的士气,为随后进行的北伐作准备。



同年九月,金世宗派遣使臣前来索要“旧礼"(指“岁贡”银组)孝宗即下诏给群臣,指出:“从之则不忍屈;不从,边患未已”要他们提出对策。群臣战、和意见分歧,新任执政史浩实际上主和,而以”帝王之师,当出万全”为对,孝宗从史浩议,诏吴璘退保川蜀。但由于吴璘的战略失误,不是采用当年岳飞的以进为退的战略,而是单纯的撤军,金军乘机追击,宋军遭受重大损失,西部宋军从此始终未能恢复元气,仅足以守川,而无进攻能力。

随后进行的符离之战,并非是宋战败,而是由于主将失和,副帅邵宏渊坐视不战,士气低落,邵宏渊所部又率先逃遁,导致弃城南逃,移军守淮的败局。由于宿州的郡名符离,故宿州之战史称 “符离之战”。

符离之战的溃退,说明南宋部分将士的怯金心理并未消除, 尤其是惧怕进行恶战,南宋的军力还不足以打败金军。而金军也感到南宋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金军不仅在恶战中未能打 败宋军,而且在整个战役中也没有能真正打败过宋军,因而金朝也有议和的意向。但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乘南宋符离之溃,致书索取被宋军占领的地区。

此时,虞允文向孝宗陈述宋军放弃陕西的利害关系,孝宗说:“此史浩误朕”。加上宋军出师北伐 未向丞相史浩通报,史浩自请辞职后罢相。符离之败使主战派受挫,主和派重新夺权主政。



隆兴二年初,金致书南宋,坚持索回南宋所占土地,秦桧党羽汤思退见孝宗仍不同意金的议和条件,于是提出请孝宗“以社稷大计,奏禀上皇而后从事”。以致孝宗气愤地说:“敌无礼如此,卿犹欲和,今日敌势,非秦桧时比,卿之议论秦桧不若。”

但是,右相张浚在压力下于四月自请辞相,金军又进军淮南,占领楚州(今江苏淮安)、滁州(今安徽滁州),再次形成临江之势。宋孝宗虽将接替张浚都督江淮军马的左相汤思退罢除(不久死于贬途),但在太上皇宋高宗的于预下,不得不下诏:“朕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进行议和。

同年十二月订立和议,“正皇帝之称,为叔侄之国,岁币减十万之数地界如绍兴之时。与“绍兴和议”相比,屈辱的程度有所减弱,如不称臣而称侄,不称岁贡而称岁币,且银、绢各减五万两、匹。虽是次年(乾道元年)初双方才正式签订和议,但基本上于本年十二月议定,因而史称“隆兴和议”。

这样,兴师动众的“隆兴北伐”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一方面宋朝军事羸弱,导致将士恐金成风;另一方面由于宋高宗的懦弱无能导致在朝廷中主和派掣肘,最后北伐无疾而终。

二、开禧北伐

随着蒙古兴起于北疆,金朝屡受攻击,境内又不断兴起小规模农民起义,为防南宋乘机攻金,金在与宋接壤地区屯兵聚粮,并封锁消息,甚至在一些地区采取禁止与宋贸易的措施。

这些反常的举措使南宋统治者误以为金即将发动南侵战争,于是南宋也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任命执政官张岩、程松分守两淮等地,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也被起用。不久,南宋知道金朝内忧外患的实情以后,主战派认为收复中原的机会终于来临。



嘉泰四年正月,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入见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其他抗战派官员也先后表示了类似的意见,有人即劝权臣韩侂冑乘机攻金以收复中原,建盖世功勋。

同年二月,建韩世忠庙于镇江;五月,追封岳飞为鄂王,大力表彰两位抗金名将,以鼓舞士气。开禧元年(1205年)七月,权臣韩侂胄终于由幕后走上前台,任平章军国事,权位在丞相之上。次年四月,又追夺奸臣秦桧的申王爵位,取消忠献谥号,后改谥谬丑,全面否定对金乞降求和的国策。

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北伐中原的战争,金朝虽受蒙古侵扰,但还未至危及存亡的程度,南宋选择进攻金朝的时机也为时尚早。但开禧北伐确实为爱国人士所称颂,即使曾遭韩侂胄打击的章颍,也呈上所撰《刘(锜)岳(飞)李(显忠)魏(胜)传》,以达到“可传于百世”,“张大国家之威”,“几成功于今日”。

在北伐战争进行时,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称颂:“日闻准颍归王化,要使新民识太平。”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不仅奋勇参加北伐的进程,还作词称:“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明确地表示支持北伐中原的战争。

开禧二年四月,任命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兼陕西、河东路招抚使,镇江都统制郭倪兼山东、京东路招抚使,鄂州都统制赵淳兼京西北路招抚使,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副都统制皇甫斌为副招抚使,摆开了全面攻金的态势。



南宋攻金,出乎金的意料,金布置在河南、淮北的金军,志在以守待援,金统治者也曾误以为南宋军力强大,在占领河南后还可能北上进攻金首都中都(今北京),因而进行了多种防御措施,甚至考虑设置一条西起今河北石家庄北,东到天津南的东西防线,兼以进援河南的金军。

但是,南宋军队大多战斗力不强,又缺乏战斗意志,尽管是主动进攻,但遇金军出城接战,或有金军来援,不论多少经常是一战即败,甚至未战先溃。而被寄以厚望的四川吴曦,不但没有进攻金军,相反于同年六月暗中向金投降,受金封为蜀王。

金遂置川陕边境于不顾,集中兵力于东、中两路。十月,金军渡淮南侵,宋金形势随即逆转,楚州、六合、庐州、和州、襄阳等城先后受敌,已改任镇江都统司中军统制的毕再遇,奉命救援楚州时,盱眙的宋军不战而逃,毕再遇只得回军打败占领盱眙的金军,因功升为镇江副都统制。

毕再遇再次援救楚州时,金军已围攻和州,宋将周虎率部拒战,金军又攻占真州(今江苏仪征),造成临江的形势。迫使毕再遇再次回军以拒敌,而都统制郭倪因救援六合被金军打败,已弃扬州南逃。毕再遇率军坚守六合,多次打败进攻的金军,并追击至滁州,俘获大量军需物资与骡马,宋廷随即升毕再遇为都统制、接替郭倪指挥准东抗金战争。

但是,南宋指挥两淮军事的宣抚使丘密已受命遣使向金求和。金亦有和意,随后即逐渐退兵淮北,淮南仅占领濠州一城,以保持准河渡口,便于南宋拒和时渡淮南侵。

开禧三年正月初,宋廷改命知枢密院事张岩,接替丘密任督视江淮军马,实际是处理向金求和事宜。同月中旬,曾被韩侂胄寄以厚望的吴曦,在金的诱降下,公开宣布为金的傀儡伪蜀王,金章宗得意地说:“吴曦之降,朕所经略。”

吴曦的降金使韩侂胄的威望严重受挫,吴曦被杀的消息并未能使韩侂冑改变向金求和的意向。礼部侍郎史弥远勾结宁宗皇后杨氏(因韩侂胄曾不赞成立她为后),伪造宁宗密旨,指令殿前司长官夏震将权臣韩侂胄杀死。

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为向金表明屈膝求和的诚意,恢了奸臣秦桧的申王爵位与忠献谥号。九月,宋金和议签订,史称“嘉定和议”。改金宋叔侄为伯侄关系,岁币由每年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增为各三十万两、匹,比绍兴和议还各多五万两、匹,另有一次性的犒军费(战争赔款)三百万贯钱,这是历次和议中所没有的,是宋金间最屈辱的和议。

太学博士真德秀对和议的评价是:“金人欲多岁币之数,而吾亦曰可增金人欲得奸人(指韩侂胄)之首,而吾亦曰可与;至于往来之称谓、犒军之金帛,根据归朝流徙之民,承命惟谨,曾无留难”,反映了朝野的不满情绪,奸臣史弥远是第二个秦桧,十月,奸臣史弥远升为右丞相。



对开禧北伐成功满怀希望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次年带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的遗恨辞世。

这年五月,还发生了军官罗日愿、张兴等多人谋杀奸相史弥远未遂而被处死的事件。嘉定四年六月,又有军官陈大节、吴仲哲等认为罗“日愿(只是)为(韩)侂胄报仇,非大丈夫”,显然他们想做更“明智”之举,也被流放。表明南宋上下对奸臣史弥远的痛恨至极。

点赞9、温岭市 网友:≮眀埖≯

自从靖康之变以后,北宋被金军所灭,康王赵构流落江南,将朝廷临时安置的地方,称之为临安。那么南宋的君臣们为何不积极北伐收复中原呢?

其实,说南宋君臣不去北伐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都知道从北宋灭亡那一刻起,南宋立国之初直到金国被蒙古所灭,南宋应该说都没有放弃北伐收复中原。应该说从南宋建立开始,在南宋内部就分为两大派,一个是以中兴四将为首的主战派,一个是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而宋高宗赵构则是时战时和。

有人说赵构惧怕金人不敢北伐?这或许是不完全正确的。赵构是南宋开国之君。如果此人惧怕金人的话估计早就投降了。而且赵构在做康王的时候,就曾表现出非凡的志向,还曾出使金营议和。就是后来虽然退守南宋被金军追击,赵构也是绝不投降。并且重用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抗金名将,全力支持对金作战。

那么,按照南宋皇帝的态度和靖康耻、犹未雪的遗憾。南宋皇帝对金人作战那是旗帜鲜明、态度明确的呀。为何后世会有人说南宋君臣不愿意北伐呢?事情还要从秦桧的议和派说起。南宋初年的议和派就以秦桧为首,秦桧勾结金人,贪图荣华富贵,竟然动摇赵构抗金志气,要求与金人议和,还给赵构指出一些厉害关系,尤其提到唐朝藩镇割据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藩镇割据、武将专权一直是皇帝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加上当时还发生了著名的苗刘兵变。这更加坐实了秦桧的言论。于是,赵构答应与金国议和,这也就有了后来的《绍兴和议》。大家都知道岳飞、韩世忠为首的主战派将领是绝对不同意议和的。而且,由于对岳飞深恶痛绝,金人也提出了宋金议和前提是结束岳飞的性命。

赵构为了达到议和的目的,双方罢兵,还可以提防武将专权,巩固自己的皇位。只好与秦桧商量,最终在风波亭以“莫须有”的罪名除掉了南宋的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元帅。

赵构除掉了岳飞,金国也明白南宋还有很强大的实力,想要灭掉南宋也很难做到。于是宋金双方就签订了《绍兴和议》。基本上确定了宋金的疆界,东起淮河为界、西到大散关为界。而且《绍兴和议》也基本上结束了宋金之间的战争。在这以后,金军也有过一次大规模南下,然而始终无法灭亡南宋,而南宋后来也有开禧北伐,也是失败告终。

点赞10、盐城市 网友:彩叶草

说宋高宗不思进取,只求偏安,这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观点的产生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爱国情结在思想及精神领域对人们的影响而导致。所以现在只要一提起宋高宗命岳飞撤军这件事,人们首先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攻击的矛头对准宋高宗,而不会去关注和研讨宋高宗决定撤军的真正动机和目的,也有部分人不对事物的内在动因做客观的分析,只是偏听偏信小说演义等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些主观臆断的观点,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严格细致的推敲,错误也就不可避免了。其实我们只要切实站在宋高宗的角度去分析和揣摩宋高宗的心思,我们就大概能够理解或者解释宋高宗为什么一定要撤军的内在动因。首先,宋朝虽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离彻底击败金军还差得很远,再打下去,胜负难料。而国家对军队的支持已很困难,打一场望不到胜利尽头的仗究竟有无意义。其次,金国有议和的意向,并且从给宋朝的条件来说很能打动赵构的心(奉还徽宗灵柩,送还高宗生母及部分皇室成员)。而继续打下去不但国力承受不起,也不一定能打赢,不如接受议和,两家罢兵,养精蓄锐,恢复国力,能托几年是几年,过几年太平日子。其三,金国人给高宗带话,如继续北进,那么金国在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将复立宋钦宗之子为大宋皇帝,汴京建都,与南宋政权分庭抗礼。这一条对于宋高宗来说十分可怕,因为宋钦宗是正统的大宋皇帝,他的帝位并没有传给赵构,如果钦宗把皇位传给儿子,那么这个大宋政权的正统性和法理性均远胜南宋,因为南宋政权是承接伪楚的班底。如果此事成真,那么宋高宗的南宋政权就会变成“伪政权”了,那么南宋的这些大臣们会立马蒙圈子,失去效忠目标,而岳飞等武将此时还敢与旧主子刀枪相对吗!金国的这一招够狠,直插宋高宗心脏,无论金国实际用不用这招,但金人至今只字不谈送还宋钦宗之事足可以说明有这种可能性的。这才是宋高宗做为一个皇帝所想的,普通老百姓是很难想到这点的。了解到这一点,宋高宗决心撤军并议和是不是就毫不奇怪了吧。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