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你是如何积累写作素材的?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3关键词:素材

问题补充: 作家写作旁征博引,难道他们真的能把这么多东西背进脑海里吗?

点赞1、余姚市 网友:靠这都行

写作离不开素材,素材离不开积累。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笔者根据个人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1、从阅读中积累



无论读经典还是短篇,都要随时做好积累。抓住其中好词好句或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精辟见解等好的片段抄录;若时间紧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手机拍照,然后再抽空转移到笔记本上。从而做好写作素材积累的“根基”。

2、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处处有语文”,同样生活处处有素材。每天看到路边很有特点的宣传标语、广告词、商铺名称等;听到的感人故事、人物介绍、社会评论等;都要做好笔记;还要选取身边发生的或亲身经历最有所感触的一两件事写下来(日记)。慢慢形成写作素材的“血肉”。

3、从信息中积累



随着社会的发现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像电视、报刊杂志、微博、今日头条等,已成为人类了解社会动态,必不可少的工具。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名人轶事、新闻焦点、社会发展等,都是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资料库”。

总之,不断的从阅读、生活、信息中素材,使写作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据可依。

点赞2、山南市 网友:醉欲倾城

在我开始写文案和书评之前,对素材积累的意识比较模糊,但还是有习惯的。要么是做做纸质版的读书笔记,要么直接电脑复制黏贴到文档。不过一旦要像模像样地每天每周有产出,这是绝对不够的,看上去积累了挺久的素材,稍微写几篇文章就觉得肚子里面没墨水了。捉急。

我之前上过星姐(“一直特立独行的猫”)的在线写作课程,其中有一节分享了她写作10年中常用的“素材积累方法”。在结合课程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从3个W(What,Where,When),一个H(How)谈谈灵感来源和收集素材。

01 What?定义素材

下班后总喊着“我要回家看书,你们谁也别约我”!因为对我来说,“看书”是白纸黑字的、很实在的输入方式,可以划线、标注、摘抄。

但固守如此“学院派”输入方式不符合一个试图紧跟时代热点的斜杠青年,整理后发现,只要是能引发思考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是素材:

一:文字类

书报杂志、公众号、新闻网站、知乎豆瓣等

二:音频类

音乐、广播、有声书、音频网课

三:表演作品类

电影、电视、话剧、音乐剧

四:社交类

万能的朋友圈、聚会聊天、旅行

五:亲身经历

如果涉及隐私,一般都会以“我有个朋友......”开头

定义了素材的范畴,那么对于内容的选择,如何取舍?

我们总是倾向于自己认同的、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想法,有时候一些观点挑战了我们的认知,甚至是完全无法苟同,可能会产生不适感,是果断取关还是尝试多角度理解?

对不同观点的接受度,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速度。

有些人懂得不少,但兼容性不高,可能还是不够辽阔;有些人知道自己懂得不多,接受差异,积极思辨内化,想问题的角度就会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小时候读书是为了学更多,后来是为了找到共鸣,现在读书是为了看到更多可能性。

根据这个逻辑,下面两题就是送分题了。

02 When?什么时间收集素材?

任何时间。

03 Where?去哪里收集素材?

哪里都有。

收集素材不是一本正经坐下来才能做的事情,而是随时随地。

小结:善于观察和思考,秒变素材为题材。

秘诀:真听、真想、真感受。

◆◇◆◇◆◇◆◇◆

04 How?如何收集素材

各有各法,我重点分享一下,最常用的几种写作素材收集方法。

一、文字类和音频类

与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划分方式不同,我倾向于划分为以故事为主的“内容类”和评论为主的“观点类”来分别讨论。

1. 内容类:

以小说为例。

不少人为了收集素材去写作,包括我自己在内,愿意多花时间啃“硬书”。而对于小说,可能会认为故事讲完了,唏嘘一下别人或悲或喜的人生,没有留下什么。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从内容上来说,小说的人物是我们没有体验过的人生,如同很多人爱看电影一样。

体验不同的人生和人物面对抉择时的挣扎和选择,才看到自身的狭隘,才比较有可能变得辽阔。

从形式上来说,小说的故事架构和语言运用是值得借鉴的。

《红楼梦》中有那么多的人物,但如果把名字遮起来,只看对话,读者大概能知道这是谁在说话,因为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宝钗的识大体、黛玉的小脾气,是辨识度极高的。

即使我们不写虚构类故事,运用到平日的写作中,也可以把一个例子讲得有声有色,人物“立”起来了,道理就讲通了。

小结:跟着小说学习“讲故事”的能力。

2. 观点类:

观察发现,知乎的高赞回答经常被各类文章引用。说明在自己表达啰嗦的时候,别人的一个金句简直可以撑起一整篇文章。

这很有效率,但总感觉有些走捷径,而大量阅读需要时间,如何读书,才能以一当百呢?

从读好一本有深度的书开始。

方法:学习并整理以下三个内容,行文的逻辑、犀利的观点和精辟的句子。

1)行文逻辑:解构解构解构

做思维导图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旦开始解构好文,虽然有些烧脑,但能体验庖丁解牛的畅快感。不需要追求酷炫的形式,除非想往这个方向写方法论类型的文章或者开设课程,一般学习者,手动画树状图,也完全没有问题。

2)犀利观点:总结知识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书很贴心的设有每章小结,但是作者的小结和读者的重点不一定一致,更个性化的做法是,把自己读到的知识点补充到已有小结中,方便最后回顾总结。

3)精辟句子:分类整理

我一直有划出好句子的习惯,源于小学语文作业,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本叫做“好句摘抄”的本子。抄完一本特别有成就感,但是后来发现,真要用的时候,满世界找却无法定位。

因为比较慢热,这些年我经历了这样的演变:

第一步:纯手动摘抄

第二步:在手动摘抄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点评

第三步:摘录形式从纸质版变成电子版

第四步:分类整理电子版

我所知的分类整理大师当属李敖,他的拆书大法真的是“拆一本是一本”。他会同时买两本一模一样的书,看一本,拆两本。因为每本书都是正反两面印刷的,如果想要摘录的内容正好在同一张,两本书就完美解决问题。(贫穷限制了我拆书的能力!)

李敖有很多分类文件夹,内容细分到极致,比如一般人分类为两性问题等大板块,他会再分成男性的XXX问题,和女性的XXX问题。报纸上看的社会新闻的故事素材也会被收入素材库,对他来说,写文章很容易,素材拿来就用。

最后,素材在手说走就走。通过合适的素材支撑文章观点,内容自然丰满起来。

小结:拆书大法好。

◆◇◆◇◆◇◆◇◆

二、表演作品类

主要包括影视剧、舞台剧,与读小说一样,电影、电视剧、话剧等都是讲故事的范本。除了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思考作品本身想要探讨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挖掘:情节、人物和其他脑洞大开的解构。

1. 情节:学习讲故事的能力

并不是写小说的人才需要讲故事的能力,论述也需要。长篇大论的“干货”不太适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因此引出观点需要故事,论证观点需要故事,举例说明需要故事。

为什么有些举例显得可有可无,有些举例可以锦上添花?或许只差一点讲故事的能力。

2. 人物:台词和表情

不少公众号会用台词截图作为配图,有些是为了通过台词佐证观点,另一些直接把台词引用为观点。因为故事情节多由人物台词呈现,虽然不及小说的内心描写细腻,但冲击力更强。所有的对话都不是废话,都为人物塑造服务。

比如,咆哮帝马景涛的图片至今仍被引用,就是因为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一张图片而做到此处省略一万字。

3. 其他脑洞新奇的解构

我学习的星姐写作课程中,提到她广告公司的一个同事,在看完电影后奋笔疾书,当大家都在吐槽广告植入太多太明显的时候,他在做商业广告植入方式总结!不禁惊叹,学习资料处处都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

小结:故事的结束,是解构的开始。

◆◇◆◇◆◇◆◇◆


三、社交和亲身经历

1. 线上社交软件

比如微信朋友圈、微博上,有些朋友分享的内容是我们不熟悉的、不会花时间去关心的,了解一下也无妨,正好当做免费科普。

这么一想,每日“审阅奏章”的时候怀着“发现真善美”的心态,而不是八卦或评判别人的生活状态,竟然真的发现了有用的鸡汤、鸭汤、小贴士。

有些朋友圈内容极为励志,本来是抵触的,但是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从朋友圈观察不同人的状态,久而久之也会对自己的状态有反思,产生新的灵感。

我有个素未谋面的微信好友,每天早起打卡和完成冥想。但对我来说,早起写文完全不及晚上思路清晰,只能做一些阅读类的输入。当我今天再次看到他的打卡朋友圈时,突然有了灵感,说不定尝试冥想后,早起写文技能get,还可能积累素材,写一篇有关冥想的文章。

这就像是曾经埋下的一颗种子,总会在合适的一刻破土,就当做是对生活有心人的回报。

2. 线下社交活动

同理也适用于和朋友的聚会聊天及其他社交场景。每一个接触过的人,都有闪光点,如果选择看到缺点,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困扰,如果选择看到优点,那就是......素材宝库!

和我一起学瑜伽的一位大姐,性格爽朗,皮肤黑里透红,甚是健康。有一天发现,她在路口卖早点。瞬间觉得太励志了,一方面,人家半夜起床准备早点,晚上准时练习瑜伽,那睡到八点才起床上班的自己,有什么脸说下班后好累,没力气健身呢?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我对健身和美的看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管什么背景的女性,不管是否生活优渥,都是可以主动寻找自我、追求美的。

小结:好素材的三个层次:激发动力、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

灵感来自善于发现的眼睛,素材来自发现后的积累归纳。

“如说而行者,身心俱泰”,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就是“写吧,真写才能真思考”。而真感受才能真思考。希望略有启发的人,不再焦虑素材无多,而是打开自己眼去观察,打开自己的脑去思考,变“废”为宝。

◆◇◆◇◆◇◆◇◆

我是不爱治愈系心灵鸡汤,爱煲实用系老鸭汤的Helen,

微信公众号:Helen小姐的精神世界

希望以上的总结对你有用,也期待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更多好用的方法。

点赞3、秦皇岛市 网友:輚神传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关于如何积累写作素材这个问题,我刚开始学写作的时候,这是我最首先想要攻克的点。

文章的立意、亮点的解读,都离不开素材。

去哪里找案例,找故事,找段子,找金句?

后来,我再听了编辑老师给的方法,和看了不少自媒体草根大咖分享,和有关写作的书之后,有了思路,自己也总结了3点,分享给你:

首先,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这是我的编辑老师,豆瓣红人——鼹鼠的土豆,说的:

不是要开始写文了,才去找素材。素材的积累,是你日常就开始的,有意识去做的一个行为。

自媒体大咖勾俊伟老师,关于素材积累,他引用古典《跃迁》一书里,关于【索引】和【联机学习】的概念,说:

做素材积累,我们没必要记住每个故事,每个案例,每个段子,每个金句,况且我们也记不住。我们只要做好素材库,做好索引,需要用时,第一时间找到就可以了。

建立素材库,石墨笔记,有道云,印象笔记等工具都可以用。

他建议,两类素材,做好积累:

1体系化素材,简言之就是,相关你行业的经验的素材;

例如我是全职妈妈,少儿保健,少儿心理教育,少儿绘本、图书,我都会留意整理到文件夹,自己的心得,别人写的文章,也会做整理。

2碎片化素材

  • 鸡汤:一些脱俗的鸡汤,你听过的,看到的,记下来;(我逛简书热文,逻辑思维,咪蒙,得到,公众号热文,就留意)
  • 金句:大咖的、名人名言,记下来;(我看书,常看人文类和社科类,我就留意)
  • 故事/段子:有意义的,有趣的故事/段子;(我也常逛知乎,还有奇葩说这档综艺节目,有很多段子和金句)
  • 图片:触发人思考的图片;(朋友圈,或者微博看到,我会保存)
  • 视频:有意义的,简短的视频,复制链接保存



自媒体大咖刘扬《学会写作》一书,关于素材积累,四大方法:

  • 感受法:从眼耳鼻舌身意入手。
  • 采访法:在群里,你抛个问题,测试一下大家的反应,热议的,你保存下来,列入选题库。大家没反应的,你就放弃。你也可以留意,网民热议,网民热评的点,记录下来。
  • 笔记法:笔记分为日常笔记和读书笔记。日常笔记我们常常忽略,日常笔记是记录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和感悟。读书笔记包含3点,摘要、感触和延伸。延伸可以理解为书评,去看看别人写的,好的书评。
  • 网络法:顾名思义就是网络找资源,书中建议,你可以尝试用【内容数据工具】,就是百度指数,谷歌趋势。

他还说,建议每天用,固定时间、固定时长,来做素材收集这个事。

结语

汝欲作诗,功夫在诗外,素材积累这个事,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积累素材,快不来,走心是关键。

希望以上回答,能给到你一些些的思路。

亲们,你们还有什么方法收集素材吗,快来交流一下~

那天看到一句金句:有才华是一件多少帅的事!身无长处是多么无聊啊!

点赞4、高邮市 网友:走向我

两个人一起逛街,一个人回来洋洋洒洒写出一大篇文章,另一个却觉得没发生什么事啊,没什么可写的呀。这就在于两个人的眼光和神经是不是敏锐,容易被触动。要让自己的神经时常清醒,像雷达一样随时要接收信号。看到什么就马上记下来,或者语音记在手机里,不然那些灵光闪动的火花一眨眼就不见了,等有时间了再补充完整。


多看书,要擅长做笔记。不仅要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也要记录哪段文字触动了自己,有了什么感慨和回忆,都可以记下来。我的笔记常常一写很长,凡是触动我的都会写下来,有的对于书来说早已跑题千里,但是对于自己来说,仍可以作为以后的写作素材。


零碎时间,比如等车、排除时,看手机时,也一定有不少吸引我们的内容,有价值的或者想到以后会用到的就收藏或截屏,之后要记得整理。


看书时要经常查资料。比如书中讲到一个典故,那就查一查到底有怎样的来历。这样一方面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在积累知识。当脑子里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往外溢”。


经常写作,比如日记、散文等,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文笔水平,也是纪录自己的人生踪迹。我一度放弃了这两项,觉得这类文章没人爱看。现在有些后悔,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下来,对于将来都是难得的一笔财富。也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不少素材。


另外有一本书,叫《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日本奥野宣之的作品。主要是讲通过一元化笔记法来积累信息,构建知识生产体系。


所谓一元化笔记法是指把所有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创意、电影的观后感、书的读后感、报纸新闻、电视片断、生活小事、还有一点小感慨,小喜欢等等,哪怕是看到一枚好看的树叶,只要你觉得有意思好玩值得说值得记的全都收录在一个本子里。这样的笔记乍一看上去很杂乱无章,但是时间长了你就能感觉到它的妙处了。

那么到底如何整理信息呢?奥野宣之讲得真得太细致了,太令人佩服了!


1.葱鲔火锅式笔记法,这是奥野宣之在另一本很有名的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读书笔记法。


2.保持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有动力挖掘一些值得人思考的东西。这对发散思维非常有帮助,这种好奇心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非常难得的品质。


3.从报纸、杂志、年画等上收集信息。我记得我小时候还有剪贴本,剪下好文章或者美容的小窍门等,这都是在整理信息。


4.从报纸上收集基础资料,剪下书评或一些重要评论。


5.把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知识生产。把那些零零碎碎的信息,不断地整合重组,就是在时行知识生产,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将书上的知识变成自身的血肉。


等等。整本书220页都是在讲各种的整理信息,太多了。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没有源源不断的输入是没法完成输出的,如果你学会了这个方法,并习惯了这个方法,就不用再担心没东西写了怎么办。

点赞5、临海市 网友:我碍你

有一本名为《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实为“如何有效积累素材”的书,十分实用,都是干货。


只要是“知识生产者”就能用得上的宝典

啥是知识生产者?就是能创造出新信息的人。

比如,能够写出原创的文章、书籍、企划书、商业软文或网络小说等新信息的人,都可称之为“知识生产者”。


我也算“知识生产者”中的一员(大写的尴尬),只不过水平不高而已。一踏入这个“坑”,才写了2篇文章,就感觉身体被掏空,不,是大脑被掏空。敢情我十几年的输入,2篇输出就game over了?


我急需学会积累素材的方法,必须建立我自己的素材库,才能做到持续输出。


于是日本“笔记作家”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被收入囊中。


这本书说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其实最没有“整理”的痕迹。并不是教我们按照分类方法把信息归纳整理,使之看起来清清爽爽,像图书馆按中图分类法排列的整整齐齐的书籍一般。


这样分类整理信息的方法是作者奥野宣之最讨厌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能坚持做笔记,就是因为繁琐的信息分类法让人们不厌其烦。而且,整理着整理着信息就丢失了。

比如,参加专业培训,获得的信息该归类进培训讲义笔记本还是写作素材笔记本呢?要不要照抄一遍,让2个笔记本上都有才最稳妥呢?


就算归类做得十分清晰,也难保证时间长了,想不起眼下急需的某个信息到底记载在哪个笔记本或哪个app上的情况发生。


为此,作者奥野宣之给出了一个最简单,以不变应万变的笔记整理法:只用一个笔记本。不管是培训讲义还是出游日记,抑或是读书笔记或电影票根,统统就放在一个笔记本里。


这样,不管是什么信息,因为就在这一本笔记本里,因此想用的时候就一定能够找得到。如同把孩子的玩具都整理进一个收纳箱,不管想玩什么一定能找到,比起一个小箱子一个箱子地翻着寻找,畅快多了。


这叫做“一元化笔记法”。


为了方便回忆,每条笔记都要添加6位数的日期标签,比如170609。这样做,是给信息设置精准“坐标”,方便日后查找。


例如,当你需要找到去年参加某个培训时的笔记,回忆一下,当时好像是个夏天,自己穿的是短袖T恤,那么时间可能是6月,由此又想起,好像是端午小长假之后的培训,那就在标注日期为170605之后的页面里找吧,一准能找到。又快捷又方便。


这叫做“时序化笔记法”。


但是如果笔记已经积攒10本了,那么寻找信息又面临难题了——谁能记得好几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写的书评是哪年哪月的事儿呢。


这就需要我们给笔记建立索引。比如在笔记本的扉页(通常这一页人们都不会写字,恰好可以用作“索引页”)写上“xx笔记在本册的180227日期页上”。


这样只需要快速浏览笔记本的扉页,而不必一张一张翻页浏览就可以找到想要调用的信息。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总索引。这通常在电脑上完成。新建个excel表格,把每本笔记本扉页上的索引照搬到电脑上。


奥野宣之因为早十多年就开始用这个办法收集整理素材,所以已经积攒了180+册以上的笔记本,总索引打开来有1800多条。


别看表格这么长,找起信息来却特别方便。在excel上输入该信息的关键词,所有和这个关键词有关的索引就都显示出来,再按照索引找出笔记本上相符的日期页,信息就被找到了。


这叫做“索引化笔记法”。


通过“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3种方法,我们便可以自由地玩转笔记本,创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


我特别想尝试这样的笔记法。我需要在本专业上读许多书,听许多课程,参加许多培训。但已经读过的书和课程,参加过的培训,基本没剩啥了。除了当时对我有振聋发聩般启发的话语,略有印象但仍无法原文复述之外,其他都散在时光里了。


好像十年都白活了一样,好像十年的光阴和为知识付的费都打了水漂一样。想想就又生气又惋惜。好在“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以及“做一件事最佳的时机就是现在”,这样的鸡汤可以安慰我,让我放下愤怒和自责。从现在开始,为创立自己的“知识宝库”和“素材库”而努力。


以期能在“知识生产者”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之前就读过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现在又看到他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如果能将二者结合,那么我们或许也可以像奥野宣之一样,把一本书吃透、榨干,将这本书上的信息彻底为我们所有。


对了,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里,奥野宣之还给出了如何将信息“活用”起来的招数。比如通过收集素材、咀嚼素材、将素材发酵以及顿悟和具体化5个步骤,将零散的素材变成一篇有深度的文章,甚至一本书。


总之,这是任何一个“知识生产者”都能用得上的宝典。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做饭,得先有米;想做菜,得先有食材。同样地,想持续地进行“生产知识”,首先得学会持续地积累信息。


而如何收集整理素材的道道儿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很全面。

点赞6、平顶山市 网友:蔷薇仙子

今天结合自身经验给大家安利一个有利工具—易撰,它是一款专业的自媒体数据采集工具,收集头条、百家、大鱼、企鹅、搜狐、一点、网易、凤凰、时间号、趣头条、东方号11大平台资讯数据,每天实时采集更新,用好它,保证你每天灵感与素材源源不断。

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具体怎么用:

1、爆文数据库

独家采集8大平台爆文数据,实时采集更新,10万+、50万+、100万+爆文数据你可以随便看,做标题摘录、选题研究都是非常方便的。要知道自媒体人研究爆文是必须工作,而要可那爆文没有工具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

2、自媒体文库

这一板块就是11大平台的全面数据,数据领域齐全,你可以分领域、分形式、分阅读量亦或是按关键词自定义搜索都是可以的,每天在编辑文章之前,上自媒体文库看一看同领域的最新文章是什么,最新的选题时什么,把握领域动态,丰富自己的选题库。

平常在编辑文章时还可以直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寻找素材,相比于搜索引擎或是其他平台,这里的资讯会更加集中,也更加精准全面,让你省去筛选零碎信息的时间,也没有广告纷扰,提高创作效率。

3、实时热点

这个就不用多说啦,实时热点,实时话题动态,随时了解新潮资讯。

点赞7、张家界市 网友:木瑾年华

很多人的答案,主要是围绕自己的生活和阅读来的。大部分人的答案,主要是围绕自己的生活,读书。通过对自己生活的感悟和对书本的感悟来积累素材。

但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通过网络积累素材。

网络这个东西,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的。我们每天浪费在手机上和网上的时间相当多。

怎么样把这个更好的利用起来,积累到我们需要的素材,还真是一个大学问。之前,我做素材积累的时候也很少关注到这个方面。

但是,今天在看刘洋的《学会写作》这本书时,得到的一些启发,同时也分享给你。



通过网络积累素材一般主要积累的是三方面的内容。

一,知识素材。

简单的说,就是用网络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查出来,然后增进自己素材的准确性。

比如我们不确定的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

还有我们不确定的词语,原文用法以及新闻事件,数据,事实,资料,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网络来核实。

这点很重要,比如我最近经常在石塘网上面答题。虽然我没有涉及到历史这一类的问题,但是有时候去看别人的回答的时候,会发现人家对于历史这个内容是相当了解。

而且,之前在听石塘网培训的时候,祁门小谢说,在做历史方面的问答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自己的素材的准确性。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网络核查真实性的原因。只有自己搞清楚了,写的答案的真实性才能提高,我们的答案才能够取信于人。

第二,热点和趋势。

针对一件事情,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有人会对一件事情进行详细的评论。



通过仅有的局部资料,我们往往很难搞清楚事情的原貌,同时也会被一面之词误导。因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把搜集的素材综合起来考虑。

针对一件事情,把相关的评论,以及意见全部收集起来,综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的看待一件事情。

这个怎么用呢?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在写作之前首先选定一个话题,然后针对这个话题搜索相关的事实,以及人们对这个事实进行的评论。之后,我们再根据这些事实和评论。引发出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不仅有事实,还有自己的分析,可读性会增强。

第三,内容大数据。

我认为,这个方法主要是针对热点追踪的。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新浪微博,百度搜索,或者是百度指数,谷歌趋势。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件事情的整体发展趋势。

所以我认为,这个方法对于那些经常追热点的人来说是比较有用的。同时如果我们经常关注这些热点的话,也对自己写作选取话题,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热点的时效性都比较短,因此,我们通过追踪热点,通过了解人们关注的东西,然后和自己要写作的材料结合起来,往往会让自己的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同时,也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关注点,更容易被传播。

以上,就是我在看刘洋的《学会写作》这本书上面的,关于素材积累的一些方法。

素材的积累,还是需要我们用心体验,用心思考。少了哪一样,素材的积累,都会变得不完善。


我是“悦思益明001”

喜欢读书,喜欢写字。

希望在这条路上,能够遇到更多好伙伴。

大家一起奋力前行。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