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乾隆?:“烟锁池塘柳”,考生:“太难,太难!对不出来!”,结果成状元!你怎么看?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5关键词:状元,乾隆

乾隆?:“烟锁池塘柳”,考生:“太难,太难!对不出来!”,结果成状元!你怎么看?

点赞1、廊坊市 网友:流言*

乾隆一生作诗四万多首,而全唐诗也才四万多首,也就是说乾隆一人就抵得上两千多位唐朝诗人。但尴尬的是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大家所熟知,那打油诗一样的诗作质量,让后人对他的文学素养表示怀疑。不过乾隆却十分的喜爱吟诗作对,甚至亲自出了“烟锁池塘柳”这一孤对难倒了考生。

乾隆的打油诗真的是一言难尽,唯一一首曾经写进小学课本的《飞雪》内容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点睛之笔的那句“飞入芦花”据传还不是乾隆本人写的。而这句“烟锁池塘柳”也不是由乾隆爷所原创,其最早是出现在明朝陈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遗集》中,陈子升在书中记载了他所对的三个对句,其内容为:

“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

“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

“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

但这三个对句都只是迎合了“烟锁池塘柳”的意境,对仗并不工整。

据说,乾隆游江南时,正巧碰上江南的科考,这一次的科考中有两名举人的文采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于是乾隆就出了这一上联“烟锁池塘柳”来测试这两位才子,并说只要谁先对出,并且对的工整就是第一名。乾隆说完上联后,其中的一位才子听完后直说“太难了,太难了”扭头便走了,而另一位一直在冥思苦想,但是半天都没有想出下联来,最后只得悻悻然的走了。后来乾隆对考官说,先走的那一个举人应该定为第一名,众官员不明其意,乾隆高兴的解释到:“我这一联可是绝对,天下人对的下联是难出其右,这人听完就走必定是知道其难度,这才是才高之人。”

“烟锁池塘柳”这一上联确实称得上是绝对,这五个字中,包含了五行“火、金、水、土、木”,而且全是左右结构的偏旁。最妙的是,此联的意境十分玄妙,那一个锁字将烟雾弥漫的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要对出这一绝对的确不易,要求五行相合而且意境相符,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对出的下联都只称得上工整,但都是意境稍逊。而那位举人的“太难了,太难了”满足了乾隆皇帝的虚荣心,毕竟乾隆皇帝都觉得这是一个绝对,贸然的卖弄文学难保惹得乾隆不悦。

而《巧对续录》中一个武士所对的“炮镇海城楼”被认为是“烟锁池塘柳”最佳的下联,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标准对句,但“炮镇海城楼”在意境和格律上面还是和“烟锁池塘柳”缺乏整体的和谐的,细读之下并不协调。

不知大家对于“烟锁池塘柳”这一绝对有什么绝妙的下联,不妨评论区留言讨论吧。

点赞2、锡林郭勒盟 网友:向我开枪

“烟锁池塘柳”这个上联到了清朝,那可是“老考题”了。

都说自古以来科举有名篇,考道德文章,用的都是前人的佳作,而“对联”成为科举学子的“命运选择题”,却是极为少有,而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

但关于乾隆让考生对对子的这个故事,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把考生后来被乾隆“御赐”的身份抬得太高了,故事里说,乾隆给那个对不出对子的考生一个状元,事实上,状元与否,轮不到乾隆来给。

乾隆给的,乃是一个举人在会试中的“第一”而已。

而这个故事,其实是这样的。

话说乾隆年间,有一回江南科举考试,当时乃是一个地方的“会试”(清朝科举中的第二级考试),乾隆心血来潮,将两个文章水平、学识水平旗鼓相当的才子请了上来,让他们对对联,谁能让乾隆满意,那么乾隆就“钦点”其为第一(原本的故事,并没有说是状元)。

而乾隆给出的“上联”,正是来自于明末清初抗清名将陈子壮的“弟弟”陈子升的《中州草堂遗集》中的“烟锁池塘柳”。

陈子升因为兄长抗清失败,自己带着母亲回到了岭南深山野岭中度日,生活贫寒,但是却有着闲心“对对子”,在潦倒之下,看到了“幽凉”的寒潭烟柳,陈子升写下了这句名句。

这句话看似不深奥,但在五律的对仗中,却是极为讲究的。

首先,这上联,五个字的偏旁,对应了“五行”。

”对应了“”,“锁”对应了“”,“”对应了“”,“”对应了“”,“”对应了“”。

不懂联意的人,大抵只会说陈子升矫情,但是放到对联的世界里,这条对子被文人们传颂为“神作”,不为别的,首先是一个落魄的文人,他在悲凉的情境之下,做出了这样应景的话,其次是“五行”之奥妙,这符合自古以来的“天人”文化。

陈子升的“上联”一面世,立即在文人圈子里引起了一股潮流,这股潮流尤其是在满族文人大盛,彼时满族人想要融入汉文化,因此把这个“对对联”的风气卷了起来。

这个潮流,不是一时半会的,乃是持续了很多年,陈子升这个“烟锁池塘柳”风靡到什么程度呢?

那些文人高官,居士雅客只要闲下来了,就会互相来接下联,看谁接得更好,也导致了这么久以来,也压根没有最好的下联,只有更好的下联,陈子升这个上联,成为了一种“文字游戏”的标杆。

再回到乾隆“考”举子这个事情上,乾隆也是有着自己的深意的。

择才先择德,在一个府州地区,两个名列前茅,不分伯仲的举子谁更优秀,难以从学识说明白,但皇帝择人,还是要看“德”,有德有风格,那么即便是文章不行,皇帝一样可以让他一步登天。

乾隆给出了上联,第一个举子一听,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说对不上,而后跪拜退下,把这个机会留给了他的对手。

第一个举子的举动让人惊讶,因为能到这个大殿中来参加考试的,都不是什么平庸之辈,而且这个举子还有争府州第一的实力,竟然在御前展示才华这么好的机会下提前放弃,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而他的对手自然是沾沾自喜,强敌不战而退,这不就是证明了他的勇气吗,暂且不说考题如何,他站到最后,怎么都会被皇帝高看一眼吧。

可真当他自己构思的时候,他也才明白,这个对子太难了,他自己也是无能为力,败下阵来,最后只能是重复对手的动作,跪拜谢罪,然后退下。

这个结果,是不出乎乾隆意料的,因为陈子升此上联,比他的年纪都要早上一百年,这一百年来人才辈出,什么大家都有,可就是面对这个上联,露出了敬畏的态度,没有人敢说自己对得好。

在技术难度上来讲,要学识渊博,对古文化了如指掌,才能有一丝掌握的机会,所以这个对子的精髓,在于学识的沉淀,举子善八股,但一定善韵律吗,这是未必的。

最重要的是,从“烟锁池塘柳”这一个上联里面选择一个人才出来,这也不是乾隆的本意,乾隆这样做,也是为了看人品。

事了后,乾隆钦点了第一个退出的举子为第一,此举让众人不解。

但总有明白的人知道乾隆这样做的深意。

“烟锁池塘柳”,说一句百年名联都不为过,无数文人在这上面费尽心思,第一个举子,听到了此联后,立马退出,那是因为他知道,在皇帝面前对这个对子,他即便是灵感爆发,也好不到哪里去。

与其在皇帝面前意气风发,好像贬低了过去对过这个对子的那些大家们,还不如早早谦虚退出,选择不对,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说太远的,就是康熙朝和雍正朝,大量的文人就拿这个对子来做较量,这些后世学子看的很多书,学习的很多知识,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这些文人,只要抱着敬畏之心,那么有想法的人,就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自我标榜。

也是这个原因,让乾隆觉得,第一个举子虽然退缩了,但这并不是退缩,乃是一种“沉稳”的表现,自己觉得不行,也不合适,那就果断退出,而不是像第二个举子一样,优柔寡断,明明都知道结果差之不多,却还要浪费时间。

这样的性格,不容易办好事情,反而会耽误事情,乾隆这样做,看的是才华,更是品格,因此才让第一个举子成为第一,这种眼界,便是“政治”眼界了,和是否有对得出烟锁池塘柳的学识无关。

这个故事,其实是民间轶事,是真是假,到底发生在江南何处,历史没有记载,只是这样选人才的风格,确实像乾隆的一贯作风,才被传得似有此事,甚至还被传成了第一个离开的学子,直接被乾隆提拔为人才。

借助了陈子升名联的典故,估计也不是为了让大家相信这个故事,而是为了让后世人参与进来,自觉养成一种,如果能对得出这个对子,那自己岂不是比乾隆钦点的那个第一还要优秀吗,基于这种想法,很多人前赴后继。

可科举到了最后一步,哪里真的会这么儿戏,八股写得好,那才是真理王道,一直都不曾改变,说八股不好的地方,满清皇帝自己都知道,但是让他们选择一个精通八股的人才,和一个善学识的人才,还是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

事实上,也就是会试,乾隆还能这么任性地定第一,要是变成了殿试,并不是乾隆这样胡来就可以的,科举的公平性和专业性,也是皇帝不可以随便跨过的一条线,因此单凭一个“对联”来选状元,说法也太过儿戏。

而且乾隆在诗才上,的确没有太大的天赋,乾隆在文学上,是一个“勤奋型”选手,他的作品很多,但却没有直击灵魂的质感,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写诗对对子不怎么样,他一时兴起,也只是为了玩玩而已,不能太当真。

不过文学无限,文人的趣味还在发扬着,“烟锁池塘柳”这个名句,一直流传着,清朝后期,民国时期,对这个对子的文人不绝如缕,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对出了这个“千古”名对,实际是千篇一律,有的人觉得自己的对子毫无价值,但又有着很高的参考性。

举子不再有了,但这个上联,却比人还永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点赞3、岑溪市 网友:陌若安生

“烟锁池塘柳”为历史上的绝对,因为五个字的偏旁刚刚好就是金木水火土,而五行是古人所奉行的,五行相生相克的文化深入人心。

一、乾隆和“烟锁池塘柳”

原来的故事是这个样子的,乾隆在亲临科考的时候,有两名考生不分上下,这个时候,乾隆就拿出来了这个上联,给考生来对。第一位的考生直接掉头就走,第二位想了半天也只能悻悻离去。

那么,根据他们两个的表现,乾隆就点了第一位先走的考生为第一。

为什么呢?因为乾隆认为,他的这个上联是绝对,觉得一看到这个上联就断定了是绝对,肯定是才学很高的人。

(其实,我是觉得乾隆觉得自己对不出来,所以也认为考生对不出来。假如有人对出来了,那肯定是千古绝对的话,没有话说。但是相比较于两位考生的表现,一看就走和看了很久才走。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是一看就知道是千古绝对,选择放弃。另外一个一看之后把它当做普通的上联对待,选择迎难而上。这个结果,是要表现才高的,所以取谁为第一,感觉也很有道理。)

二、相对应形成的对联有:

1、烟锁池塘柳、镜涵火树堤。

上联写的是烟雾弥漫的池塘,下联写的是池塘里的倒影显现的美色,两者均有包罗万象之意。

2、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

根据历史所记载,这个绝对是被认为是无可替代的对法。古诗中所讲究的格律、意境、机关完全契合,完全能够道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其实认真思考便知,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它所阐述出的韵味便是五行的相互矛盾而相互依存。

当然,非要挑毛病的话,就是池塘是通用之词,而锦江并不是通用之词。但是,在众多的对子之中,也算是排在前头的佳作了。还有下联的“江”字,并没有能够和上联形成平仄对应,这个也是一个遗憾。(但是古诗中并不严格的话,仅仅要求固定的位置进行平仄相对,倒是也无伤大雅。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相关的平仄知识。)

这个对联出自民国年间出土的一块碑上,也有人认为此举显示着古人的聪慧:一鸣惊人,此联必然能够震惊天下之人。

3、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这个在历史上,在二百多年来被认为是最为流行且被公认最为标准的对句。在《巧对续录》中有所记载,分别记载的是一个文士和一个武士的对句。(附:文士的对句为:秋唫涧壑松)、

但是,也有人指出,这个对子的意境并不是很能契合,只能说是勉强之作。当然,按照现在的话来理解,一个文科生和一个理科生的进行首尾相接,总觉得会有不协调之感。

......

历来挑战者甚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这些对子中,我还是最认可的是: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

点赞4、毕节市 网友:落花飞絮

凑热闹来了![捂脸][捂脸]
这个问答应该从戏说乾隆皇帝说起!
大家都知道乾隆一生文韬武略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皇帝,特别爱好游山玩水,江南山水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咏诗不下上千首。
作对更是信手拈来,其中有二个精典之作是
一家青搂只有上联没下联,乾隆一时兴起答出下句,上联:一条玉臂千人枕,下联:二片红唇万客尝,堪称精典之妙笔,一条大路通南北,两面商铺卖东西,这联出的够绝对的更妙。关于烟锁池塘柳这联实在是精典中的精典,乾隆三下江南正赶上梅雨天气,小桥流水,烟雾迷漫,那山那水荷塘堤柳被烟雾茏罩,因此留下千古绝句。
每朝每代科举的压轴题便是对联,清朝也不例外,压轴戏就是烟锁池塘柳这联难点是含有金木齐火土,这可难住了满堂考生,上面满朝文武虎视眈眈,其中一位考生起身背手而去,这可惊呆了所有人,这时乾隆皇帝发话了,站着金榜非你莫属。
其实乾隆也看出来这个考生很自信,天子出题不是一般的难,更不能压上皇帝,所以只好放弃这就是原因。
这联一直流传到现在,就是当朝大才纪晓岚对的炮镇海城楼与上联意境上还不工整,后来在出土一块牌文上没留下名子对出下联,可以说完美结合。
烟锁池塘柳
桃燃锦江堤
试对:
灯镶河堤村
烟锁池塘柳
雾罩亭楼阁[祈祷][祈祷]










点赞5、宁波市 网友:棉花一朵

乾隆虚荣心太强,自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天下无敌,喜欢被人抬高、拍马屁。他出的上联若被别人轻易对出下联,岂不是显得自己才疏学浅,脸上挂不住,一时气急龙颜大怒,非得杀了对方不可。而今天这位,不管学才如何,但是个聪明人,懂得心理学,会揣摩人的心思,知道别人想要啥。他看透了乾隆的内心,利用了乾隆的弱点,即便能对出下联,也故意装不会,高呼太难太难,对不出。这就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心,真的认为自己有多么厉害,出的上联无人能对出下联,一时高兴龙颜大喜,就赐了他一个状元。

点赞6、曲靖市 网友:夏侯兰



古人曾有“桃燃锦江堤",“炮镇海城楼"这样的佳句,我等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但"深圳铁板烧","板城烧锅酒”这样索然无味地凑句也不足取。

要知道乾隆年代,哪里有什么深圳哦。

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见漫坡楓红,景色迷人,遂模仿古人试写对句:

上联:烟锁池塘柳;

下联:炫锦滿坡枫。

下联:枫炫满坡锦。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