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候补知县有哪些权力?什么时候可以转正?
虽然是两个问题,但得从三个方面来聊一下
第一,后补知县的社会地位
候补知县的产生是因为清政府为了防止人浮于事的现象而采取的一种办法
其身份高于秀才及没有做官的举人,低于贡士、进士
清朝的科举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即院试,是由县、府、院每年一次开办的考试,三次都通过者,可进入县学、府学或州(直隶州)学,成为秀才,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乡试,是由各省省城(包括京城)每三年一次举办的考试(就是我们长听说的秋闱),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会试,是在乡试结束第二年春天,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录取三百名,称为贡生
殿试,是在金銮殿上,同样是每三年一次(中途如果遇到国家庆典会增加恩科),出题人名义上是皇帝,录取的称为进士
后补知县的地位之所以高于秀才及没有做官的举人是因为,秀才不能做官,而举人即使之后的会试没有考上,也有机会做知县(贡生、进士一般情况下是直接进六部的,在此只说一般情况,确实也存在一辈子都是贡生、进士,没有做官的)
由此可见,后补知县就是从举人中选出来的
第二,候补知县的权利
京城以外的知县,是正七品,县丞是正八品,县主薄是正九品
一般情况下县丞、主薄是由举人授予职权,候补知县应该要比县丞、主薄地位高,其实不然,县丞、主薄,都是实权岗位,而候补知县只有在当政知县去世、被抓,或者临时请假的时候,才能做官
如果是当政的知县去世、被抓,候补知县上位还好一点,如果只是当政的知县请假,候补知县带班的话,可以暂时代替在职官员处理事务,当政知县归来,就自然恢复职权,同时,候补便散失权利,其任职期间所判案例或公文,均需在职官员审核,不同意时,可以推翻前论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权利,最起码上面提到的秀才有的权利后补知县也拥有,同时是正经“官身”,工资还是有的,虽然少的可怜(秀才、举人、贡生、进士都只是身份)
第三,什么时候可以转正
清朝时期,一个普通人要做官,有两条途径:一是“正途”,即走科举考试之路,第二种是“异途”,即走花钱捐纳、保举之路
后补知县已经有了官身,想要转正,除了等在职知县去世、被抓,就只剩下一条路——保举,即通过送礼或展示才华的方式找朝廷中的大官,或者当世名人向皇帝推荐,去别的地方做官
所以说,时间上不一定,关键看会不会做人
曾国藩殿试成绩,三甲四十二名进士,进了翰林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郑板桥殿试成绩,二甲八十八名进士,等了五年才攀上慎郡王允禧的高枝,做了个小县令
总结一下:
古代做官真是难
一生都得头悬梁
年年考试终得愿
到头还是比钱多
电影《九品芝麻官》的主角包龙星,就是个候补县令,在清朝时期施行一种候补制度,也称作是“需次”,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人在科举成功之后,都可以立刻赴任,有些会成为候补。
在所有的候补之中,候补知县是最多的一种,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候补就候补,可实际上在当时,很多人候补了几十年都没能实授,最终一辈子都在候补。
从满洲入关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候补制度,到了清朝中期,这前百余年岁月里,其实也没出现过太大的问题,因为当时人数还是可以控制的。
可到了清朝中后期,事情逐渐出现了问题。
乾隆时期之后,清朝不管是通过科举考试的,还是花钱捐纳的,绝大多数人都要额外追加“投资”才能够得到实缺上岗,不然就一直处在候补的状态之下。
如果觉得这样就很夸张了,那就太天真了,清朝的候补到了晚清更加可怕,咸丰时期,因军功被保举成为提督的将近八千人,总兵甚至超过两万。
然而尴尬的是,当时清朝实际需要的提督不过十九人,其他人数全都是候补。
因为候补的人数实在太多,当时如果说你是个什么候补知县、候补提督、候补其他杂七杂八之类的人员,根本就没人搭理你,因为除了名义上似乎好听些,完全不顶用。
骆秉章担任四川总督的时候,曾提及一名当地的候补知县,抵达四川后愣是等了十多年,依旧没有任何差事,最终一大家子竟然在饥寒交迫中离开了人世。
与此类似的事情,在清朝时期并不少见,甚至到了中后期,几乎遍地都是。
有人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可候补知县与知县完全两码事,候补知县没有品阶没有实权,更加没有俸禄,除了有个名头之外真的与寻常百姓没什么差别。
就像足球赛场上的候补人员,通常只有正式队员出了问题,才能是替补上场,而候补知县的处境更加艰难,因为候补者往往都是一大群人,而且候补通常也没什么希望。
除非现在的实任者出了岔子,被朝廷处理了,这时候才能有候补者的出头之日。
整体来说,古代的候补知县根本就不值钱,没什么实际权柄,至于转正的时间期限也通常没有明确规定,有人候补到离开人世依旧都在候补,最终也只有无尽等候,没有补。
1、候补道不会去担任实缺的知县,因为 候补道四品比知县级别高太多。
2、清朝的官,有实缺的,有虚衔的,有办差。
实缺的是正式官:巡抚、布政使、道台、知府、知县;
虚衔:就是赏给一个较高的品级。
办差:就是各种差事,收租、收税、河运、剿匪==。
实缺是有严格的品级的;
差事就无所谓了。可以高配或低配。有候补知县可以做道台的差事。
虚衔比如;某人是某某道,可以赏给按察使衔或布政使衔。就相当于现在的厅长加副省级。比如知县加知府衔,就是正厅级县长。
3、候补知府可能会去担任低一个级别的实缺知县;一定要兼署,就是表示临时性。而且级别不能相差太大。
4、同理,候补知县也可以兼署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