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失败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1关键词:诸葛亮,刘备,夷陵,诸葛

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失败吗?

点赞1、兰州市 网友:绚烂的笑

为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我认为: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很可能不会失败,但也不会取得胜利。

01

刘备与诸葛亮的战略分歧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刘备占据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一上将出荆州向宛、洛,刘备亲率益州之众出秦川,霸业可成。

而“夷陵之战”是在啥情况下发生的哪?

其一,荆州已失,本来是两条腿走路,现在就剩一条腿啦。

其二,天下之变。此时曹操已去世,作为曹魏集团的核心出现了变化,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时机。但刘备要进攻的不是出现变化的曹魏,而是作为联盟的孙吴。

其三,诸葛亮一直主张连接东吴,共据曹操。本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却出现了自相残杀的局势。

在夷陵之战上,可以看出刘备与诸葛亮出现了明显的战略分歧,而且这一分歧早已存在,甚至在关羽失荆州前就已经存在啦。

从史实可以看出,诸葛亮坚定地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进行。

而刘备却不是如此。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忙活了大半生,啥结果也没有,二十三岁出道,四十七岁还依附刘表,屯兵新野,还得不到信任。

可以说走投无路来投奔刘表,一呆几年,也看不见出路在哪里。

《隆中对》让刘备茅塞顿开,对诸葛亮也是十分的崇拜。

也如愿取得了荆州和益州,刘备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隆中对》战略意义重大,荆、益的取得,也是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不是靠诸葛亮一句话就得到的。

事实也证明,在这一过程中,刘备并没有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具体而言,就是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强取刘琮占据的襄阳;取得西川还是依靠庞统的策略。

君臣之间,并不像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所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那是外交语言而已。

在取得荆州、益州之后,对于北伐,刘备、诸葛亮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分歧。

诸葛亮依然坚持静待天下之变,而刘备却要积极进取,要与魏、吴决战。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孙吴的联盟,形同虚设;二是主动与曹操对战。

刘备与曹操汉中对峙,持续一年多,曹操主动撤军啦,对刘备来说,应该是取得了战略的胜利。

此时,莫名其妙的是,关羽放弃了荆州的防守,大举进攻襄樊,欲一举击败曹操,攻下许都。

事实是,搞得曹操很紧张,据说迁都的打算都有啦。

没有史料具体说明,关羽进攻襄樊的具体原因和战略意图,但绝不是关羽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很大可能就是在蜀汉内部出现了重大战略分歧。

刘备自恃天下英雄,借汉中之战取胜的余威,趁机拿下曹操,一举统一北方。

这是夷陵之战的前奏。

02

夷陵之战的战略意图

夷陵之战,一般以为是关羽被东吴谋害之后,刘备一怒之下举蜀汉全国之兵 东伐孙吴,为了替关羽报仇。

仔细分析,似乎不是这么回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今襄樊市南漳县),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与长子关平一起被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十月,曹丕接受献帝禅让登基为帝。

《三国志·先主刘备传》记载: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改年号章武元年。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恼怒孙权袭击关羽,于是率兵伐吴。孙权遣使求和,刘备盛怒不许。

从关羽被杀到刘备伐吴,至少有一年半的时间。刘备除了登基做皇帝之外,恐怕就是准备伐吴的事啦。

这个时间的准备,不能算作是一怒之下,仓促为之吧。

如果是盛怒之下为了替兄弟报仇,一年多的时间,这股怒火也差不多消失啦。

最大的可能,就是刘备战略考虑,要改变以前的战略防御,趁曹操去世,曹丕年轻,根基未稳,要采取全面的战略进攻。

刘备的战略就是顺江而下,拿下东吴,隔江与曹魏对峙,最后与之决战,一统天下。

天下英雄唯有曹操与刘备,今曹操已死,刘备还怕谁哪?

刘备不想偏安一隅,蜗居西南,要做天下的帝王,自己也觉得蜀汉虽然也是皇帝,毕竟小了点,与自己这个英雄名号不相符。

这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正战略意图。

但诸葛亮不这么认为。

占据荆州,有关羽、张飞这些久经战阵的大将在,还不具备与曹魏集团决战的实力,何况,等来等去,等到这个结果,如何出益州而争天下哪?

刘备也有这个考虑,按照丞相的战略,做缩头乌龟,何时能平定天下?

自己再不出征,等有一天也挂啦,就更不要想争天下啦。

因而,在夷陵之战的战役发动上,诸葛亮与刘备出现了巨大的战略分歧。

人越是上了年龄,越容易急躁冒进,因为留给他的时间不多啦。反而是年轻人更有等待的资本。

诸葛亮后来,屡出祁山,也是这个原因。

这个是自然规律,是很难协调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即便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征,也不会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因为蜀汉不具备与曹魏、孙吴决战的实力。

如果刘备与诸葛亮能够实现战略的妥协,采取折中的策略,稳扎稳打,刘备必然不会大败,但取胜很难,除非出现奇迹。

刘备夷陵失利之后,退军白帝。

孙权闻知刘备驻守白帝,而不是退兵成都,十分惧怕,就遣使求和。

刘备也感觉,当初出兵是天真了些,想一口吞掉东吴不现实,也就认账啦。

重新回到连接东吴,共同对抗曹魏的战略上来。

仅就战略眼光来看,刘备不必说与诸葛亮相比,就是与孙权相比也差的不少。

诸葛亮尽管很高明,但毕竟左右不了天下大势。

即便诸葛亮跟随刘备一起出征,也改变不了三足鼎立的现实。

否则,诸葛亮也不是诸葛亮啦。

一举而下吃掉东吴,趁势再下曹魏,如此好的战略时机,诸葛亮都看不出来,诸葛亮岂不浪得虚名吗?

事实是,刘备被臣属们忽悠的失去了方向,最终导致了失败。

天意如此,诸葛亮也回天无力。


点赞2、乌鲁木齐市 网友:默恋微凉

常言道:预则立,不预则废。变乱长出于肘腋,祸患常积于忽微。因此易经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说。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动,思虑所不及,智力所不逮,灾难危险就会在意外爆发。思虑周全的人,往往能转祸为福,转危为安;思虑不能周全的人,往往能致好为坏,致安成危。因此同一件事情,让不同的人去处理,往往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其结局会如何呢?诸葛亮是个考虑周全的人,在做某事之前,往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利弊,先作好充分的准备,待到事情发生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因此他为刘备提供了详尽完备的隆中对策,征南中之前他在内政外交军备等各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准备,在五次北伐中,他也都提前做好军备,充分做好思想发动,就是在北伐和退却时,也是有条不紊,从没发生重大伤亡情况,从没达到让蜀汉不能承受的地步。诸葛亮很会治军,这在诸葛亮的兵书文集中都有显示。每到一处,如何扎营,如何立寨,如何防御,如何退却,如何追击,如何避免不利情况发生等等,诸葛亮都有周全部置,因此在行军打仗安营扎寨中,蜀汉军在诸葛亮的统领下,从没发生仓惶无措的情况,即使发生失街亭的危险,诸葛亮也是从容率军退回,没有造成重大损失。诸葛一生唯谨慎。由于蜀汉国小人少,国力有限,也造就了诸葛亮用兵谨慎的特点。从五次北伐的情况看,诸葛亮从不做冒险的事情,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面对魏国的强大,诸葛亮总是以自己独到的谨慎策略,和独到的智慧,将曹魏军整治得只有固守防御,没有主动出击之力。

因此,夷陵之战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决不致造成大败,或者战胜东吴,根据形势需要见好就收,搏取最大利益;或者相持不下,见势退却,即使不利蜀汉,也不致大败惨败,大伤元气。




点赞3、张家界市 网友:拒绝翻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651条回答。

恐怕还是会失败。

诸葛亮就算参加夷陵之战,因为总指挥是六十多岁的刘备,他充其量也就是个参谋长甚至参谋的角色。

以诸葛亮的战略头脑,应该可以看出夷陵之战的问题,提出建议。

但是,这个建议也要刘备采纳才行。

官渡之战为什么能够打赢?在于曹操采纳了众多谋士的正确意见,尤其不怕中计的听从了倒戈过来的袁绍谋士许攸偷袭乌巢的建议。


那么赤壁之战为什么失败?难道曹操众多谋士,看不出赤壁这样相持下去对曹军不利吗?至少曹军不擅长水战,新投降的袁绍和刘表士兵军心浮动不愿意打仗,还有大量曹操嫡系官兵因为瘟疫无法作战,这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这些谋士必然向曹操建议暂时退兵,稍后慢慢打垮孙权,毕竟曹军实力是占优的。

但曹操不听这些建议,自认为刚南下就轻松击溃刘备,下垮了刘表,吃掉孙权更是不在话下。

曹操不听别人意见,谋士能力再强也是无用。


道理也是一样,其实夷陵之战大败前,刘备亲自带兵已经长达1年多,被陆逊堵在夷陵附近的不利地形。陆地上无法前进,水军连战不利,陆军和水军因为地形原因还不能互相接应。

在夷陵大战之前,很多将领就认为应该暂时撤退,慢慢对付东吴。

因为当时双方其实是在今天鄂西宜昌附近对峙,这里陆地地形极差,山地丘陵纵横,易守难攻,不适合刘备进攻作战。

同样,这里的长江江面较为狭窄,也是易守难攻。


更重要的是,刘备出川以后,粮食补给的运输极为困难。陆地运输基本不可能,只能通过水上运输。但水上运输需要经过三峡,也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对峙1年多,连军粮都供应不上。军人连续作战伤亡较大,极为疲劳,补给不足,人人怨声载道,士气非常低落。

相反,东吴以逸待劳,以防御为主,有计划的步步后撤,损失较少。

同时,东吴背靠长江运输补给,供应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不是刘备可以相比的。

所以,这么对峙下去显然是刘备要完蛋。就算陆逊不进攻,这么耗下去,刘备也是耗不起。


这时候刘备就应该撤军了,他根本就不可能反攻占领荆州,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

但刘备年老固执,又考虑到关羽、张飞的情义,就是死撑不撤军,最终夷陵惨败。

史书记载:汉军战死者数万,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大量将军战死,统领江面水军的黄权因回归蜀汉的退路被吴兵截断,不得已只好率众投降魏国。

显然,如果刘备听谋士的劝告,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那么就算诸葛亮来也是一样。

除非刘备突然病倒,将指挥权交给诸葛亮,才会有所改变。


话说回来,夷陵之战也并非坏事。

通过此次惨败告诉蜀汉,他并没有打垮东吴夺取荆州的能力。同样道理,东吴虽然大胜,同样也无法打垮蜀汉。

夷陵之战后,蜀汉和东吴再没有大规模武装冲突,一直到三国时代结束。

点赞4、漳州市 网友:数流年

苍茫大地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给孔明准确定位。

真实的孔明并不像罗爷在《三国演义》中吹嘘的那样“多智而近妖”,属于神的范畴:文武全才,打遍天下无敌手。

也不像网友们对陈寿《三国志》过度解读所误解的那样,只懂政治、军事非其所长。

孔明是个大战略家,有《隆中对》为证,你可以像主席说的那样认为:即便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不能握紧拳头,也不会成功。但孔明力主攻占荆州、益州、汉中,作为根据地,徐图进取,没什么错误。

其次,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孔明没有明确反对,甚至也是赞成的。

东吴孙权偷袭并夺取刘备荆州的地盘,并不是什么冲动之举。孙权据下游,刘备占上游;刘备尿尿,孙权只有喝带尿的江水,这是不争的事实。为改变东吴不利的战略态势,他夺取荆州是符合他的国家利益的。这是东吴的国家战略,早在赤壁大战前,鲁肃就有东吴版的《隆中对》,故且名之为《榻上对》。其核心也是夺取荆、益两州。

再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想复夺荆州,多一个北伐的桥头堡和出口。刘备夺荆州、益州、汉中后,把一副烂牌打成好牌,要北伐,可以三路出征:荆州、上庸、汉中,可襄樊战役之后,荆州人地全失,关羽、关平父子被擒杀,孟达火併刘封后,和当地豪强申耽投奔曹魏,等于切断了上庸这一北伐桥头堡。所以刘备复夺荆州,无大错。

再次,如果孔明随同刘备出征,至少没有夷陵惨败。

刘备生前并没有让孔明去前线指挥军事,这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孔明军事素质差。

刘备从荆州起,身边先有庞统,后夺益州,又有法正为军师。而庞统、法正极有军事谋略,尤其是法正的奇谋连孔明也佩服。客观地说,之所以孔明没上前线,是因为后勤、税赋、行政管理这些都是孔明的强项,而庞统、法正最主要的才能限于军事。刘备死后,蜀汉危在旦夕,孔明从容不迫,稳定了军心民心,成为蜀汉大厦的柱石,又南征孟获,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极显政治家、军事家的才能;孔明后期北伐,以寡敌众,胜多败少,你不要说司马懿等不是军事奇才。名将张郃被射杀,可见孔明的本事。连孔明病逝五丈原,魏延、杨仪内讧,蜀汉北伐军仍全身而退。诸葛连弩类似现代的自动步枪,极显孔明的才能。

刘备本就军事才能有限,一生征战败多胜少:赤壁胜了,主要靠周瑜;益州胜了,刘璋太弱,还有法正、张松做“汉奸",法正出奇谋,还折了军师中郎将庞统;夺汉中,纯粹是法正奇谋,曹操孤军深入、粮草不济。没有庞统、法正的刘备竟敢欺军事奇才陆逊年轻,妄自尊大,蜀军全军上山,成了猪头三,全军被火烧。如孔明随行,诸葛一生唯谨慎,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绝不会上陆逊这种当,犯这种低级错误,最多打个平手,无功而返。




点赞5、佛山市 网友:北城凉筑

我认为夷陵之战中刘备如果带上诸葛亮是以下情形:

诸葛亮,治军、布阵、战术等均是三国首屈一指的,治军严谨令行禁止,位列武庙十哲,应该是三国时期军事能力最强的。诸葛亮布阵能力老对手司马懿叹服一声“天下奇才”;战术也是首屈一指,木门道射杀魏国大将张郃、斩杀王双、伏杀司马懿甲首三千。但是诸葛亮军事上也是有弱点的,那就是攻坚能力不够,二出祁山时,久攻陈仓而不下,只好粮尽退兵、司马懿坚守不战毫无办法只能无奈陨落五丈原。


陆逊位列武庙七十二将,军事能力在三国也是首屈一指的。陆逊擅于防守和寻找敌方漏洞,在夷陵之战中采取的就是坚守策略,等到刘备军人疲马劳的时候,才全力出击,动用火攻,一战而胜。


夷陵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刘备方则攻坚乏力,且布阵是有问题的。如果诸葛亮在,作为布阵行家,布阵就不会如刘备这般弱智,不会被陆逊轻易寻找出攻击破绽。而因为陆逊坚守,诸葛亮也未必有好的方法突破防守。


所以双方只会在初期试探各方虚实的时候交战,这时,诸葛亮的能力就会显露出来,必然是吴军失败退却告终,但是尝到苦头的吴军,后期就只会坚守而不会主动出战。蜀汉只能占领一些吴国非战略必要的地盘,而孙吴则会坚守关隘而不出,就这样一直僵持下去。

这时打仗就是打的后勤,作为客军的蜀汉,粮草运输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益州多山,粮草运输极其困难,就导致了蜀汉客军不能久呆,想要速战速决,如果不能速战速决,粮草不继的时候只能够退回益州。


而外部环境,当时三国鼎立,魏国在坐山观虎斗,当孙刘两国内讧的时候,曹魏不可能没有动作,自然可能出兵攻打某国,甚至同时攻打两国,就算没有攻打,对吴蜀两国形成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这时候双方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会意识到吴蜀两国只能联盟而不能内斗,让曹魏渔翁得利。何况此时,刘备因为战场上赢了孙吴几仗,失去关羽、张飞的气应该也消的差不多了,也会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加上诸葛亮等人的劝解,会同意和孙吴停战甚至联盟。而孙吴自知理亏,作为诚意,自然会让出部分对自己不重要的郡县给刘备,让刘备体面撤军。


那么夷陵之战就会是以蜀国小胜,双方不会伤筋动骨而告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诸葛亮是否能够抽身莅临战争前线: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上言

这些上言劝刘备登基为帝的人应该就是蜀汉集团最核心和刘备最密切的人物了,那么这些人适合留守后方吗?

太傅许靖地位是最高的,坐守后方应该是可以服众的,但是许靖只是一个名士,是一个评论家,对选拔人才方面有毒辣的眼光,对于政治方面建树不多,更何况刘备攻破成都时,许靖居然想翻墙叛逃,刘备本来是不想用他的,是法正建议下,刘备才使用了他。委托这么一个和自己有过节的人坐镇后方,刘备觉都睡不着。


安汉将军糜竺,糜竺本来应该是刘备最信任的人,甚至超过诸葛亮,地位不仅比诸葛亮高、还是蜀汉的股东、刘备的舅哥,留守后方是合适的,但是因为荆州之战,弟弟糜芳居然匪夷所思的投降孙吴,自己在公元220年就惭恨病死了,而夷陵之战是在公元221年发动,就算糜竺没死,这样的情况下坐守后方也是不合适的。

太常赖恭,太常是掌宗庙礼仪之官,是九卿之一,地位、职位并不适合坐镇后方。

光禄勋黄权,光禄勋是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是九卿之一,地位职位并不适合坐镇后方。

就更不谈少府王谋等其他人了,职位、威望、信任度根本不足以让刘备放心。

由此可见,蜀汉的后方,除了诸葛亮并没有适合的人选坐守后方,虽然有刘禅太子监国,但是刘禅当时不过14岁,并没有太多的能力,还是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人进行辅佐。


那么从实际考虑,要么诸葛亮出军,刘备守国,要么刘备守国诸葛亮出军,两人并不能同时出征。而在诸葛亮明确反对出征东吴的情况下,那么刘备只好自己出征,而这样的话,夷陵之战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点赞6、果洛藏族自治州 网友:屎性不改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迫不得已的,这场战争对刘备和孙权来说根本没有赢家,最终既得利益者还是曹魏集团,所以说夷陵之战刘备带谁都没没用,其本身的战略就是错误的。

刘备的起家以诸葛亮的隆中对开始,刘备集团也一直按照此战略布局,并一步步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随着汉中之战的结束,刘备集团也发展到了顶峰,然而树大招风,刘备的高调也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孙权背信弃义偷袭了荆州后孙刘联盟已经彻底破裂,伴随着曹丕篡汉,刘备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以一州之力面对曹魏和东吴两个大敌,其实刘备也是无奈的。

夷陵之战其实是刘备在做孤注一掷,胜利的机会很渺茫,即使打赢了孙权,以疲惫之师面对曹魏的压力也必败无疑,或许夷陵之战失败是对刘备最好的结果。

点赞7、菏泽市 网友:星随风寒

不存在带不带上诸葛亮的问题。

刘备很会识人。诸葛亮的作用就跟汉高祖时的萧何一样,看看诸葛亮在出山时的经历就可以看出。

1、刘备平定荆州后,“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2、刘备占领西川后,“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3、称帝后,“以诸葛亮为丞相”

从以上3点看,诸葛亮主管经济,是刘备的后勤部长。

在看每次打仗,刘备的人员配备。

1、赤壁之战中,“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这里诸葛亮作为非战斗人员,是外交人才。

2、征服西川中,“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这里也没有诸葛亮。

3、孙刘争夺荆州时,刘备带兵会合关羽。

4、汉中之战中,是张飞、黄忠。

5、夷陵之战,“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师伐吴。”

从以上几次大的战争来说,刘备都是亲自出马,典型的马上皇帝。久经沙场,经验丰富。

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战略上的原因,刘备兵锋强悍,打的东吴节节败退,东吴采取了守势,滞其锋芒,以守为攻,一点一点耗掉汉军的锐气,曹刿论战中讲的一鼓作气,二鼓而衰,三鼓而竭。东吴正是采取了这种策略,相持了一年多,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候,找着机会,火烧连营,取得了胜利。

所以说,夷陵之战,不存在带不带诸葛亮的关系。

点赞8、张家口市 网友:雨落微凉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失败吗?

老子有言:“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杰出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

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表现恰恰与其相反。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就是为了逞其英武。

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失败。

孙权听说刘备兴兵伐吴,派遣使者来蜀汉向刘备求和,“先主盛怒不许”。

开战之初,蜀汉内部很多人劝谏刘备冷静,刘备置若罔闻。

秦宓劝谏刘备说,东征孙权必然不利于蜀汉,刘备将秦宓关进死牢。

赵云劝谏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要出兵就应该讨伐曹魏,不应该出兵东吴。与东吴一旦开战,就很难结束战争,一定要慎重。”

刘备听不进去赵云的逆耳忠言,执意开战。

开战之后,刘备怒气冲冲,恨不得一下子彻底消灭东吴。


从上图可以看出,刘备是冒险东进:

刘备出兵东吴,黄权劝谏刘备说:“吴人彪悍善战,我军又是顺流而下,进易退难。我请求作为先驱,试探东吴的虚实,陛下坐镇后方,相机行事。”

刘备没有采纳黄权的稳妥建议,急于冒进,命令黄权带着军队沿着北岸进军;刘备亲率大军沿着南岸进军;吴班、陈式带着水军沿江冒进。水陆三路大军冒险东进。

最后让孙吴抓住战机,孙吴将军陆议乘船突破了刘备的大营,大败南岸蜀汉大军。

开战之中,刘备亲率大军与孙吴大军正面交锋。

刘备急于取胜,战事一开,刘备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陆逊极为理智。

当刘备派遣吴班到平地上挑战吴军,挑逗陆逊出兵应战的时候,陆逊的部下极为愤怒,都嚷着出兵应战,教训刘备。

陆逊制止说:“这是刘备的阴谋,我们需要小心应对。”

刘备对陆逊的按兵不动,没有耐心,只好让潜伏在山林之中的大军走出山林。

刘备对陆逊的按兵不动毫无招数,为了解决炎热与饥渴问题,刘备让军队沿着山坡安营扎寨。

陆逊抓住战机,立即出击,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

刘备逃到白帝城托孤。

面对大战,刘备急躁、轻敌;固执、自负;冒进、盲目。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刘备,就是带上诸葛亮,能有诸葛亮施展才能的机会吗?

综上所述,夷陵之战,由于刘备自身的原因导致失败。如果带上诸葛亮,也是白搭!不说是诸葛亮,就是让刘备带上一个神仙,也帮不了刘备。因为此时的刘备失去了理智,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谏!

点赞9、五常市 网友:雅望天堂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刚刚称帝的昭烈皇帝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报义弟关羽身亡之仇,毅然发倾国之兵,东进伐吴。

一时间,蜀国精锐尽起,数万大军水陆并进,来势汹汹。

危急时刻,东吴孙权拜陆逊为大将军,发兵抵御。

双方相持数月,最终东吴凭借着一把大火,在夷陵猇亭一带大破蜀军。

这场三国时代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次战役,同时也是奠定三国版图的大战,终于落下了序幕。

蜀国彻底失去了荆州战略要地,主要势力范围只剩益州和汉中,当年诸葛亮“隆中对”中描述的跨拥荆益、复兴汉室的战略构思,自此沦为空想。

此战让刘备深以为耻,自觉无颜再回成都,随后,他收拢残兵败将,驻跸永安。

次年,刘备撒手归西。

诸葛亮听闻蜀国战败之后,不禁仰天长叹:

法正若是活着,必然能阻止主公去攻打东吴。即便去打,夷陵之战也必定不会陷入倾覆和危险的局面。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 ,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当年诸葛亮曾为法正不能随军,深以遗憾。然而,后世更多的人,却对当年诸葛亮本人没有随军伐吴,纷纷扼腕叹息。

在许多人的眼里,智慧如诸葛孔明先生的他,倘若此番跟随刘备一起南下,历史有很大可能会在这里发生急转弯。

那么,当年诸葛亮如果真的跟着刘备南下的话,这场仗真的能打赢吗?战无必胜,赢虽然不一定会赢,不过,诸葛亮要是去了的话,大概率不会出现惨败的情况!

我们先看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犯下的错误:

  • 因怒兴兵,急于复仇。
  • 将帅乏人,人才一般。
  • 不听劝谏,一意孤行。

再看看刘备当主帅的战绩,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属于典型不会打仗的人。不开玩笑地说,刘备就倾向于一个常败将军,史书上“先主败绩”几个字就出现频率很高。

但就这么一个常败将军,却开创了三分天下的基业,无他,有卧龙耳!

诸葛亮何许人也,躬耕于南阳的一条“卧龙”,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军事造诣非常深。

首先,诸葛亮几乎是天生就能带兵打仗的,统帅能力很强,而且能攻能守,战绩不错。

蜀国总计只有十万大军,而在诸葛亮数次出祁山的过程中,一般都只带五万人马左右,魏军西捶可是常年有超过十万的防御兵力,也就是说蜀军的兵力每次都不到魏军的一半。明明看起来蜀国军队是寡不敌众,而且属于攻方,但是诸葛亮偏偏跟开挂似的,每次都打出了以强凌弱的姿态,压着魏军打。

其实,魏军也不是一味防守,每次也试着去进攻蜀军,可是一对阵就吃亏,一攻坚就打不下来,还总是中诸葛村夫的诡计,连司马懿这等一流统帅也屡次吃苦头。打到后面没有脾气,直接龟缩。

其次,诸葛亮非常擅长于指导制造营垒。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军撤退仓促,司马懿得以看到诸葛亮留下的营盘及防御工事后,曾感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的奇才。

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要知道,陆逊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原因乃是利用刘备重兵顿挫之后,军锋锐气消磨,不得已回营坚守,出现了七百里连营的重大缺陷,最终定计火烧连营,从而一举击败刘备。

诸葛亮如果同去,那肯定能极好地利用地利,即使使用连营之法防守,营与营之间也肯定能实现犄角相错,互相支援,防御缺陷一定会被提前预算好。

这样,陆逊火烧连营的计谋必定无法得到实施。毕竟在“天下奇才”诸葛亮指导之下建设的营垒,不至于出现太大的bug。

同时,诸葛亮特别擅长于打埋伏。在六出祁山中,曾射死张郃,计斩王双。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陆逊想要乘胜追击的话, 自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属不属于肉盾型选手。

当然以陆逊的性格,没有万全的话,自然不会随意出击,特别是遇到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那估计战场上大家都会很小心,不会随意浪战。

即使蜀军出现交锋失利,被吴军占了上风后败退,陆逊也无法狂追猛打,因为诸葛亮已经留了后手,所以蜀军也不会出现一下子就崩溃的局面。

也就是诸葛亮说的,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即便还是会失败,但是既不会倾,也不会危。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诸葛亮的心理素质非常好。即算是马谡失街亭,制高点和枢纽要地失守,全局呈现土崩瓦解的危险,他也能全师而退。

刘备在火烧连营之后,聚兵于马鞍山,然而这场聚重兵防守的战斗最终却以惨败告终,战场防御支点的失去,使得蜀军瞬间土崩瓦解。

没有缺粮,也不是兵力不足,大本营居然轻易被攻破,足以说明刘备在处于劣势时统御部队进行防守的能力不够,他明显缺乏安抚人心的能力,没有做好充分的战场动员力度,最关键的是,在马鞍山之败后他完全乱了方寸,部队居然被打散了。

诸葛亮要是在,他凝聚人心的力量肯定能更好,即算失败,他也能把败军带好,选好正确的行军路线,徐徐撤退。

诸葛亮绵密的性格会尽力弥补刘备急于复仇的浮躁心理带来的军心躁动,急于立功,善于政工工作的他肯定能营造一个稳定的军队氛围。甚至会采纳黄权的建议,水军先驻留江州,作为后援部队,适时而动,成为决战时刻的一支生力军。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属于珠联璧合。

诸葛亮被称为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个典型的正人君子。战略上强大,但是他做人做事太光明正大,具体策略上往往有点畏首畏尾,因为他确实不够阴损,也因此他看人还不够准。

但是,刘备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老大,他能够笼络各色人等,最重要的是,刘备看人用人的眼光还是非常毒辣的。能够弥补诸葛亮的不足。跟随着诸葛亮学习的门生马谡在夷陵之战中就不可能得到重用。

加上刘备率领的可是一只先打赢刘璋,前不久又大败曹操的百战之师,虽然没有名将,但是宿将如冯习张南傅彤等等还是不少,这支军队有了诸葛亮这个大脑后绝对非常强大。

但是,你要说诸葛亮加刘备就一定能够打赢陆逊吗?未必,要知道陆逊可是吴国自周瑜之后最厉害的统帅,他堪称一个战场机动防御大师。

特别善于利用地形,心理素质极好,而且善于揣摩敌军将领的心思,尤其耐得住寂寞,往往消磨敌军斗志,然后相机寻找破绽。

作为一代儒将,陆逊虽然还年轻,但他的谋略已经十分老到,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果断命令吴军让出几百里山地给刘备,拉长蜀国补给线。同时,他坚守营寨不出,避开刘备大军初来犯境时的锐气。

而且,他得到了吴主孙权的绝对信任,虽然资历不够,但是却能忍辱负重,尽力化解大军内部统兵大将的求战心理,最大程度上团结吴军,这样一个对手不会那么轻易被击败的。最关键的是,东吴孙权在干掉关羽后做了各项政治军事准备,甚至迁都鄂州,而鄂州离夷陵主战场相对于千里之遥的成都当然近得多,一旦战场出现任何状况,孙权随时都能率领主力增援,堪称陆逊前线军团的巨大后盾。

反观蜀军,虽然是一只曾从荆州远征过西蜀刘璋的部队,近期战绩更是辉煌。刘备出征的时候也带上了卧龙,但出川口之后大本营相隔千里,怎么看都是孤军深入。

不过即使悬师远征,毕竟荆州属于刘备故地,还不至于很不熟悉。但是粮道太长,一字长蛇阵弱点明显,肯定需要分兵驻守,可以被吴军攻击的破绽实在不少,这是诸葛亮也很难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刘备如果带上诸葛亮对战陆逊,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有小胜败,不会有大的输赢。

极有可能的结果是,蜀国凭借着百战之师,先期小胜,后面形成相持,而后吴国提出议和。

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如同诸葛亮历年北伐的结果一样,蜀汉无功而返,刘备虽然没有惨败,但是也无法奈何陆逊大军。

最终昭烈皇帝还是只能望洋兴叹,最终退回成都。然后在诸葛亮尽力斡旋的努力之下,吴蜀形成彼此罢兵并互不侵犯的和议,虽然在刘备有生之年无法再次联盟,却也达成了联合攻魏的默契。

随即,极有可能开启一段先主兵出祁山的全新篇章。三国时代,或许又会出现一段不一样的历史了。

点赞10、厦门市 网友:女生网名

夷陵之战刘备如果带上诸葛亮,极有可能不会失败,而且在政治家、战略家诸葛亮的帮助下,极有可能取得远比胜利更大的战果。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得从夷陵之战爆发前后的局势来说,而扭转夷陵之战前后局势的当时来看,也只有诸葛亮。

夷陵之战爆发前的形势

夷陵之战爆发前,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大却彻底改写三国历史的战争,这就是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襄樊战役虽然战争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这场战役彻底打破了孙刘联盟,本来两家联手对抗曹操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变成了孙刘内斗,曹魏坐收渔翁之利。

襄樊战役简单来说,就是刘备集团的关羽北上攻打曹魏,而且节节胜利,水淹七军,取得了不错的军事成果;而东吴孙权当时和刘备处于联盟态度,出于配合作战和盟友的考虑,孙权决定北上合肥,配合作战;但是孙权的谋士却认为,合肥不易攻打,而且即便攻下来,也不容易守,不如攻打荆州,关羽北伐,荆州空虚,正好趁此机会拿下荆州,这个主意得到孙权的认可,并派吕蒙白衣渡江,不仅攻下了荆州,俘虏了荆州的军队,而且杀害了大将关羽。

夷陵之战前形势

本来就和东吴有所间隙的刘备集团,在背后被孙权捅了刀子,怒不可遏的刘备决定讨伐东吴,但并没有立马发兵,因为在此时,曹丕已经篡汉,汉王朝已经灭亡,所以为了名义上对抗曹魏,刘备在益州称帝,改元章武,做好了这一切的准备,刘备决定东征孙权,而赵云、诸葛亮都持反对意见,不过刘备已经下定决心,所以一场东吴和蜀汉的战争便随之爆发。

夷陵之战爆发之时,曹魏的势力最为强大,并且对蜀汉、东吴都是虎视眈眈,所以即便刘备要东征,也不敢不提防曹魏,于是派遣大将黄权引领军队1万驻扎长江以北;而东吴在迎战刘备的同时,也不敢掉以轻心,而是重兵驻扎淮南,防止曹丕偷袭,同时向曹丕称臣,派遣部队驻守夷陵,阻挡刘备东进。

夷陵之战是蜀汉和东吴灭亡的掘墓之战

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蜀汉精锐的军队顺江东下,兵锋直至夷陵;而东吴本身战斗力远不如刘备,所以只能驻扎夷陵,阻挡蜀汉军队,而不敢与之交锋。

在《三国演义》中,安排了这样一段内容,那就是孙权派遣大臣诸葛瑾,向刘备求和,希望能归还荆州,让刘备息兵;但是遭到刘备的拒绝,并且说道,如果不念及你是丞相兄长,必定要杀你消恨。

正史之中,东吴是否求和不得而知,但从刘备的战略进攻态势而言,求和也没有太大意义,只能以战促和,因此双方战役已经难以避免。

夷陵之战地形

刘备军队兵锋正盛,应该一鼓作气,杀奔荆州,但是却因为地形原因,被堵在夷陵,久攻不下,士气涣散,而加之树木茂盛,军队扎营都在林木之中,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回。而经历夷陵之战后,蜀汉集团精锐全部损失,而东吴方面为了作战,耗费国力,也是难以为继,可以说夷陵之战是蜀汉集团和东吴集团的掘墓之战,经历该战役后,这两方都没有能力再问鼎中原了,等待他们的只有灭国。

如果诸葛亮跟随,会有不同的结果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其在隆中时期,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实现方式是联合孙权,而促成孙刘联盟的首功也是诸葛亮。在三国后期,诸葛亮更是促成了和东吴的战略联盟,以攻为守,消耗曹魏,才为蜀汉赢得了数十年的为继。

如果诸葛亮跟随刘备东征,则不会发生大的失败,而会以战促和,在夷陵之战久久不能取胜之时机,诸葛亮应该会二次出使东吴,和孙权陈述厉害,促成孙刘的重新结盟。因此,曹魏一直将战略进攻定位在东吴地区,在夷陵之战时,曹丕更是陈兵江南,孙权压力极大,而且夷陵之战一结束,孙权立马遣派使节去白帝城,表达结盟的意思;而这时候,曹丕已经派遣大军攻打东吴。

孙权与刘备

如果诸葛亮出使东吴,一定会缓解夷陵之战的巨大损失,促成两家结盟;刘备久攻不下,战争经验已经明了,如果不及时收兵,可能会造成更大损失;而东吴压力更大,因此双方和谈完全有可能,而作为谈判结果,极有可能是荆州归还孙权,孙权归还荆州军队,并赔偿钱财粮食,而这也恰恰是刘备集团最需要的。

诸葛亮促成的孙刘联盟

有了这个谈判结果,不仅会避免刘备和孙权集团的巨大战争损耗,还可以结盟共同对抗曹丕,刘备可以集中力量攻打关中地区,而孙权可以攻打荆州、合肥,作为牵制,这也许对于刘备和孙权而言是最有利的。

点赞11、晋城市 网友:嗜血狂狼

带上诸葛亮没用,诸葛亮从来就不是军事天才,而是出色的政治家,就像诸葛亮自己总结的那样,如果带上法正,就不至于倾覆了,但是法正在这个时候已经去世了,因此蜀汉阵营里军事指挥能力出色的人只有刘备了,其他人都难堪大用,不是刘备一意孤行,是实在无人可用。

诸葛亮对于讨伐东吴并不赞成,因为这和他“隆中对”的战略谋划相违背,诸葛亮认为讨伐东吴名不正言不顺,刘备建立蜀汉的基础是个孙权一起对抗曹贼,因此双方唇齿相依,东吴和蜀汉之间的战斗叫内讧,和兴复汉室没任何关系,就是刘备认为自己翅膀硬了,可以先把东吴拿下,壮大自己的势力,当然这和东吴人才凋零有关系,周瑜、鲁肃、吕蒙都已经故去,如今东吴军中群龙无首,因此刘备认为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搞定东吴这帮酒囊饭袋没有任何问题。

孙权面对刘备,先是派出了一群老将,但是他们不是刘备的对手,东吴很快就损兵折将兵败如山倒。这个时候,儒将陆逊登场了,这位将领有儒者之风,和当年的周瑜周公瑾一样,他不像威武的将军,更像是儒雅的公子。刘备对陆逊很轻视,他认为让这么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来,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靠近树林安营扎寨,联营八百里,这是兵法大忌,但没人敢说,为什么呢?因为主帅是刘备,谁敢说刘备的不是呢?你说“马氏五常”中的马良没有见识?这位蜀中的才俊,其能力绝不在其弟马谡之下,但是他没有说,正史上也没有诸葛亮写信劝谏的事情。

刘备的失败,和带不带诸葛亮没关系,带上诸葛亮,刘备也会失败,因为决策者是他,他出兵讨伐东吴,诸葛亮都不能阻止,那么对抗陆逊,刘备又怎么会听诸葛亮的呢?因为从刘备托孤安排来看,政治上诸葛亮为主,军事上却是李严为尊。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