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赵孟頫书法真的有那么好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2关键词:书法

赵孟頫书法真的有那么好吗?

点赞1、武汉市 网友:宫主

赵孟頫这位空前绝后,惊才绝艳之人,搁在当今来看,无疑也同样是技能满点的现象级人物。他诗画书鉴,无一不精;而书法更是诸体兼善,空前绝后。除此以外,更是生的一副“神仙中人”的好相貌,又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妥妥的皇室后裔。


据说元仁宗(1312-1320年在位)非常喜欢赵孟頫的书法,仁宗总结出了赵孟頫其书其人的七个特质:


帝王苗裔,一也;状貌昳丽,二也;博学多闻知,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者,造诣玄微,七也。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赵孟頫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提出"师古"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此外,他还首倡“书画同体”,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赵孟頫诸体兼善,而其中尤以楷、行两体出类拔萃,这来自他常年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迹之功。时贤称其“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后人说他是“朝宋迈唐,直接右军”。而在心摹手追,刻意临写之间,外求形似而内宗笔法,踵步风规神韵,加之能够融会贯通历代名家之长,赵孟頫终于锻造出平和雍容、圆活姿媚的个人风格。而赵孟頫的书法审美理想,是晋唐人不即不离而风规自远的中和雅正美,或可叫,尽善尽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曾说:“最想与赵孟頫彻夜长谈。”可见这样一位全才型选手,他的天赋之高,能力之强,足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惊才绝艳的人物,连何慕文先生都想与之彻夜长谈话尽千古,我们对于他的惊艳、欣赏与敬佩又怎能简单说尽呢?

点赞2、泉州市 网友:终不遇

赵孟頫书法以王羲之书法精神韵致为宗,奠定了他的书法艺术基调。用笔精到,功力深厚。

(赵孟頫前赤壁赋)

"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

一一元.虞集《道园学古录》

赵孟頫的书法全面充分的吸收了《智永千字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圣教序》、《十七帖》、李邕的《李思训碑》等这些碑帖的技巧、格调。其书法作品显得清新、宁静、平淡、古雅。

以赵孟頫行书《前赤壁赋》为例,作解析与欣赏:

一,吸收了《智永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和"笔笔空中来,笔笔空中住"的特点。

(赵孟頫前赤壁赋)

(智永千字文)

二,吸收了王羲之《十七帖》流畅奔放,有清刚之气的特点。

(赵孟頫前赤壁赋)

(王羲之十七帖)

三,吸收了王羲之《兰亭集序》提按动作精巧细腻,典雅而有中和之美的特点。

中和之美比较折中,在阳刚美和阴柔美之间,没有过分不到位的情况,没有乖戾怒张之气。中和之美采取的是平衡的方法,如书法作品中的不激不厉、方圆兼备、奇正相生、黑白相间等。

(赵孟頫前赤壁赋)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吸收了《集王羲之圣教序》风格雄健,意境高远的特征。

(赵孟頫前赤壁赋)

(集王羲之圣教序)

五,吸收了李邕的《李思训碑》瘦劲有神、奇宕之形、凛然之势。

(赵孟頫前赤壁赋)

(李邕书写的李思训碑)

六,章法技法:行书《前赤壁赋》纵向每行各字在一条垂线上,行距字距舒朗,均匀。形散神凝。横向对比,字的大小、高低、轻重有变化。

七,笔分轻重:重笔万毫齐力,用三分笔艰涩前行。轻笔细如钢丝。用一分笔轻快提过。筋力坚韧。

(赵孟頫前赤壁赋)

八,为了动态中保持平衡,采用单个字有倾斜之势,整体和谐的方法。

(赵孟頫前赤壁赋)

例字分析:

"壬"字用楷法,用楷书的结构,行书的笔意。

"之"字整体外形呈一等边三角形,以点为中心,左右视觉轻重平衡。转折方利。

"戌”字每个笔画入笔有一小附钩,精巧灵动、神采奕奕。钩方利、饱满。钩的角度小而肥厚。

"泛"字中部宽博舒朗,捺画收短处理。

"望"字上开下合。

"既"字左重右轻。

"月"字斜而不倒。

"秋”字万毫齐力,气势雄强。

"壁”字竖画细劲廋硬,出自于《李思训碑》。

"风”字气质出自于《兰亭集序》。

"于"字形神出自于《智永千字文》。

"徊”字的清刚神态出自于《集王羲之圣教序》。

"兴”字主笔长横放纵伸展,借鉴了苏轼和黄山谷的结字法。

赵孟頫国画作品:

点赞3、吕梁市 网友:猫在潜水

这个问题说明题主对书法知识的匮乏,“欧,颜,柳,赵”乃楷书四大家。大家的字,你说值得学吗?!

点赞4、聊城市 网友:猫面狼心

赵孟頫是文书画印、书论、音乐皆通的综合性文艺家,是元代文人书画风气的开创者、引领者和一代宗师,其书画对后来的影响较大。书法精于行楷,真草隶篆皆擅。

赵孟頫行楷书法主要传承“钟王”书风,博采众长,把颜、柳唐代楷书,黄、米、蔡宋代行书推向新的成熟,其行楷书极具书卷气,熟而不俗,甜而有法。赵孟頫之后,书法帖学更加流行。

如果说王羲之的书法是魏晋书法成功的开创者和前代书法之集大成者,那么,赵孟頫的书法则可以视为元代书风的开创者和历代诸家书法的重要传承者和集成者。

书法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都是人们所追求向往的,但要做到二者有机统一并不容易,有些字体还相对比较容易做到,一般的行楷书其实是非常难以实现的。赵孟頫把行楷书法写到如此成熟的高度,也算是书法史上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创举。以上个人之见,请批评指正。

点赞5、邵阳市 网友:怀中猫

要说赵孟頫书法有多好,我可举个例子:傅山和董其昌皆在20多岁时开始大骂赵孟頫,而同时又在70多岁时赞美赵孟頫为“不可及也”。

以二位大师功力、见识去感同身受解读赵孟頫竟花五十年光阴,岂不令今人愧叹?

如果说王羲之引领了中国书坛近1500年,唐法、宋意统治了书坛600年,那么短短不到100年的元代,却影响了中国书坛至今800年的审美主流。而创造这奇迹的始作俑者,惟赵孟頫一人而已。

赵孟頫是碑学与帖学分野的一道分水岭。秦汉以来,碑刻与牍书就不自觉地交替发展。这一格局直到赵孟頫的出现,才自觉地确立了以帖学为主流的地位。


赵孟頫是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座书法高峰,所不同王羲之的“裁出新体”创新高度,他的高度恰恰相反,是集众美之长,把韵味醇厚的传统美酒,装入自己雕琢的精美瓶中,成为人人追慕的奢侈典藏。

赵孟頫也是以“书圣”王羲之至唐宋众先贤中遗留墨迹最多的一位。从中我们可看到他由凡入仙的轨迹。

我们不可相信,《杜甫秋兴八首》及《吴兴赋》中那种具唐人气象的肥腴、雍和,全篇充盈文人风流倜傥的作品,是出自一位20多岁的年青人;在变法期我们又看到了《前后赤壁赋》中那些绵里揉钢,对比强烈线条魅力;到《兰亭十三跋》时,终于表达出了对晋人风度的最完美诠释;后期的《闲居赋》、《烟江叠嶂图诗》则大开大阖,瘦圆相融,化矩钢为绕指柔,如睹清癯仙颜,如临琼台玉树,是为人书俱老矣。

如王羲之书法可称“入圣”,那么赵孟頫书法可谓“入道”,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儒道,是老庄道释意识入书法,被表现出来之道;无廊庙之气,见真个性,貌柔骨刚,有临风高举之态,绝无抛筋露骨。

斯时去古朴未远,道气也近乎!这是对赵孟頫书法最由衷的赞叹。。。

[临池管窥]谢谢浏览!

点赞6、钦州市 网友:惜醉颜

谢悟空邀请!

赵孟頫是元初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人称“赵吴兴”。赵孟頫直追东晋二王之风。他是一位真、草、篆、隶、行各体兼善的大家。他的书法不激不厉,平和蕴藉,笔法精熟,结字平正秀丽,气息高古。赵孟頫在书法上是一位复古主义者,主张师法“钟王”,出入晋唐。影响元、明、清三朝。赵孟頫的楷书被后人列为欧、颜、柳、赵四大楷书之一,称之为“赵体”。

谈起赵孟頫书法的风格特点,我们要先了解其取法、师承关系。赵孟頫在元代书法史上是一位领袖人物,他凭借着自己杰出的书艺,几乎笼罩了元代至明中期书坛数百年。他诸体皆善,《元史》本传载:“篆、摘、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关于赵孟頫书法的取法,明初的宋镰曾有言曰:“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笔者按,指宋高宗),后取则锤睬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此正所谓学羲献者也。”

赵孟頫取法亦广,从目前所见的赵氏书迹来看,临王羲之作品不少。如《兰亭序》、《十七帖》等帖赵孟頫均认真多次临习。对此虞集曾有如下记载:” 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恉《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大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而且赵孟頫曾收藏有自称祖本的十卷《淳化阁帖》。

实际上赵孟頫的取法范围并不仅限于此,他自云“学褚河南《孟法师碑》,故结字规模八分”。元柳贯《跋赵文敏帖》载文敏)试濡墨复临颜、柳、徐、李诸帖。既成,命取真迹一一覆校,不惟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采发越,有或过之’。明董其昌云曾见赵临习米芾作品。




而赵孟頫的一些作品中亦可窥出智永、陆柬之书法之影子。此外,赵孟頫的篆书、隶书亦渊源有自,元代的杨载云其篆书“则法《石鼓》、《诅楚》”、隶书则法“梁鹊、钟繇”。章草则临习皇象《急就章》,《中国书法全集43·赵孟頫一》中收录有他的《临皇象急就章卷》。

赵孟頫正因取法广博,才被誉为诸体皆精,甚至被何良俊称为“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但总的来说,他于二王处取法最多。

赵孟頫的大楷书吸取李邕书碑的方法,既得流美风韵,又存遒健骨气,在晋人的韵味之外,又具有唐人的法度。代表作《湖州妙严寺记》《三清殿碑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稿》《仇锷墓志铭稿》。其小楷极具特色,用笔极为娴熟,结体妍丽飘逸,用笔遒劲,深得晋人神髓。其行草书被世上称作成就最大者,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以行草书的影响最大。传世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雪晴云散帖》,既严守古法,又纵横飘逸。



赵孟頫生活的南宋末年,书法的发展己经失去了北宋时的勃勃生机而走向了衰落。南渡之后,南宋书家不但失去了家园和收藏、研习书法的条件和氛围,而且最为可贵的书法进取精神也在偏安一隅中逐渐消饵殆尽,远不如北宋书家那么意气风发和积极进取。南宋书坛的凋敝一直延续至元初,而赵孟頫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衰败局面而有力挽狂澜之功。

赵孟頫书法的风格特色是流媚秀丽、温润闲雅。书法史上,赵孟頫楷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三是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六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八是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

赵书虽秉承传统,却不为陈法所囿,往往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变换书体,但不论怎样变,又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书法既有深邃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卓然不群。

点赞7、潍坊市 网友:桃洛憬

赵孟頫先生书法里透露着一股王者之气,不做作,不隐藏!比如其所写《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点赞8、十堰市 网友:大侠蓝星

老赵是“二王”脉系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书家。

他的突出贡献体现在书法史第三次变革中。宋代的尚“意”书法,忽视“法”而重视“意”,到南宋终使书法技巧更单调而江河日下。这时,老赵意识到一定要复兴古法,他大胆打出“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开元明书法一代书风。

他特别钟爱二王书法,心摹手追,他临的《兰亭序》不但似其形,而且能肖其神。他的书法就像一风流潇洒、俊秀清逸的江南才子,恬静、优雅、动人,是典型的江左风格。他的作品华丽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甜腻,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见清气。

老赵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比如“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等等,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后世喜爱赵孟頫的人极多,“ 专 职皇 上”张铁林就是其中之一,据说拍卖会上赵孟頫的作品大多被他收入囊中。

赵孟頫 《缩临兰亭》 13×32cm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