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方言最接近普通话?
哈尔滨话最接近普通话。
我觉得北京的方言最接近普通话!因为当初在大学里学汉语的时候,对普通话的定义是这样下的: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这里完全可以断定,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不过在其他一些著作里面,我还发现了另一种说法: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形成的一种全国各族人民都能说得好听得懂的一种共同语言。
后来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才发现,北方方言的差异是比较小的,无论你走到东北还是华北或者西北,他们的方言都能听得懂,大体相同,只是有极小的个性的差异,比如说东北的话就十分接近普通话,与普通话相比,它显得更加委婉柔和,听起来十分的舒畅;而华北的语音就和北京的语音10分相近,所以很接近普通话,至于大西北五省区的语言几乎和普通话很相似,只是少了东北语音的委婉柔和之感,多了一些阳刚铿锵之气;而华北陕西北部的榆林,延安一带甘肃和宁夏北部的一带,他们的语音多带有一些重鼻音,除此以外和普通话都非常接近。并不像南方的方言一样,十里不同乡,语音如天音。比如从南京到宁波,短短几百里的土地,语音各不相同。一个北方的人如果初来乍到,是很难听懂他们的本地方言的,所以普通话不以南方的方言语音为基础,而是以北方的方言语音为基础,就在于它代表了全国大多数人的语言特点,众多的人都易学易懂,更便于掌握和交流。
陈廷敬,非张廷敬。
切莫陈冠张戴。
陈廷敬,原名陈敬。康熙皇帝
赐给他廷字。
普通话的底基,是清朝康熙字典的发音,康熙字典发音的基础,又是明朝的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再又通过康熙大学土,兼礼部尚书张玉书,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张敬廷两人组织<康熙字典>修订的发声语音,他们领导康熙字典编辑班子,长期在原来热河省承德地方工作生活采集语言语音,当然以原来在热河地方话为主。我们热爱的<红楼梦>就是大量普通话。
现在普通话,追根找源的普通话,还是在北京产生。是明清中央朝廷官方应用官话语言,在明清国都北京产生。北京大明晚期,康熙时代开始官文中。已经有所展现应用。
现在新华字典,是<康熙字典>的四万七干零三十五字的基础上。大量精减而成,才有一万多字,可见现代普通话,是精粹中精粹。与原来地方话,有了巨大变化,但原来热河话。也早被官僚官场话所代替,更接近现在普通话。
普通话是明清官场向皇帝表达的官话。是最早产生元代的<中原音韵>。到雍正皇帝时,就确定一系列应用标准官话。
清朝在1909年,确定北京语音为国语,1918年北洋政府第一次国语音注音字母,1919年五四运动中,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国语运动。使北京话明确成为国语。193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明确以北京语为语音为标准音,不是滦平话以标准音。
新中国成立后,就把国语改为普通语。在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确立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法律地位。
普通话源于元朝,经过明朝清朝官场交流应用,通过五四运动洗礼,民国时确立北京话音为标准音。解放后55年才大量推广到大,中,下校展开学习。现在己是世界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
<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创作戏曲,北曲语音曲韵,成书于1324年,它以北方辽,金两朝!语言北方话语言,省去江南南京话入鼻音的入音,以平声分阳阴两部,明显是有以金朝新兴地的哈尔浜地方话,和辽国新兴地沈阳地方话语的语音的为根底,己经有分为平上下三音了。比它早的是北宋的陈彭年,丘雍的主编<广韵>注音更近北方普通话,<广韵>己有注音文字为191692字,它又是增扩失传的<切韵>。<中原音韵>的语言语音己经近似北京语音,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字汇>三万三千多字和<正字通>的三万多字基础上、汇订而成。<康熙字典>成书是编辑组在长期在热河省会承德周围工作采集的语言语音的,在解放后又那在开始普通话推广。又以记录滦平话为直接,清哳为标准推广区记录区。普通语话当然有东北哈尔滨的底韵。也有沈阳的话的个内含韵味。但最主体形成还是北京话,当然以滦平话是最先推广区,相似度最高。
东北话,普通话,好像是以东北为基础,北京为标准吧,
卧槽,还用问吗?当然是滦平县了。人家是“普通话之乡”。
云贵川吧!我都听得懂[呲牙]
东北话
东北三省,黑龙江人说话接近普通话。
承德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