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皇帝皇后不是一起死的,但他们是如何葬在一个墓里,难道先死的不封墓吗?
古代帝陵皇帝与皇后是否合葬在一起是有多种做法的,有的合葬在一个地宫里,有的同陵不同穴,也有后期打开皇帝地宫合葬在一起的,总之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我来重点说说清代皇帝皇后是如何安葬地宫的。
▲孝贤皇后
⒈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
清朝对于皇帝与皇后是否合葬在一个地宫里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卑不动尊”,就是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可以葬入皇帝陵的地宫,而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是绝对不能在葬入皇帝陵地宫里了,只能另外在帝陵旁边单独建造皇后陵。例如著名的孝庄太后,他是皇太极的妃子,按理应葬入沈阳昭陵,但是孝庄太后就以卑不动尊的理由,最后葬在东陵风水墙外,名为“昭西陵”。还有清代第一座皇后陵–孝东陵,为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之陵,我们来看看当时礼部官员呈给康熙帝的奏折是怎么说的:“古来帝后有不合葬而自为陵行,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东,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拟“孝东陵”字样,仰侯钦定。”从这段话可以很清楚清代的陵制,因为孝陵已葬入顺治皇帝,地宫封闭不会在打开,即所谓卑不动尊。所以在孝陵东侧单独建皇后陵,取名孝东陵。后来的慈安慈禧太后定东陵也是如此。
▲孝东陵
⒉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
清代时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是葬入皇帝地宫的,与皇帝合葬。但也有一个例外,就是著名的那拉皇后,说她巡游途中无故断发,乾隆皇帝大怒,但是并没有废除她的皇后名分,但是死后却被葬入纯惠皇贵妃地宫,而且不享供奉,不设神牌,甚至官方史料中都没有记载,最后还是在守陵官员写的《陵寝易知》中找到答案,这也是清朝悬案之一。咱们还以乾隆为例,乾隆皇帝裕陵地宫共葬入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这些人都是死在乾隆皇帝之前的,陆续葬入裕陵地宫的,孝贤皇后是第一个葬入裕陵地宫的人,乾隆皇帝还亲自送皇后棺椁葬入地宫,那之后肯定不能关闭石门啊,但不关门也不行,所以就用木门暂时封闭地宫入口,以免泄露地气。此木门没有皇帝特旨是不能打开的,以后其他皇贵妃也是这样陆续葬入地宫,等到乾隆皇帝驾崩梓宫葬入地宫以后,才关闭地宫里的四道石门,填砌地宫隧道入口彻底封闭地宫。
▲裕陵地宫
综上所述,清代时后宫的皇后及妃嫔们要想葬入皇帝地宫其实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死在皇帝之前,这是最重要的,二是生前必须是皇帝特别喜欢的人,三是得够一定的品级,至少为贵妃。一般都为皇贵妃。其实清代皇帝陵地宫最先开始先葬皇后的是康熙皇帝景陵,康熙二十年,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就一同葬入刚刚竣工的景陵地宫。如题主所问,先葬入的不是不封墓,而是暂时封闭,只有皇帝入葬后才彻底封闭地宫。
这个问题要分具体情况来看,以汉文帝刘恒的嫡母吕太后与生母薄太后为例。这二人都死在汉高祖刘邦之后,吕太后去世后是与汉高祖合葬于长陵的。但是,二人并不是葬在同一个墓穴之中,而且采取了同茔异穴的葬制,即处于同一个墓园之内,但封为两个“坟头”(封土),地宫也是分开的。薄太后去世之后,因为长陵之内只预置了一个后陵的位置,而且已经被吕太后使用了,最后薄太后被孙子汉景帝葬在了儿子汉文帝为其新建的南陵。由此可见,汉朝的所谓帝后合葬,是同茔异穴葬制,并不共用一个地宫,不存在提问者所说的情况。而且,后世很多朝代都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再以清朝为例,清朝的不少帝后都葬于帝陵地宫之中,是同穴葬。但是,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皇后(包括原为侧室的皇太后)必须死于皇帝入葬帝陵之前。如清圣祖(康熙帝)的孝诚、孝昭、孝懿三位皇后,她们都死在清圣祖之前,因此理所当然葬入了景陵地宫。但是,有一位死于清圣祖之后的皇后也葬入了景陵地宫,她就是清世宗(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她之所以能够入葬景陵地宫,并不是清世宗违规操作,而是她在雍正元年便去世了,彼时清圣祖尚未正式入葬景陵地宫,因此孝恭仁皇后才获得了入葬景陵地宫的机会。再之后,无论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甄嬛原型)还是晚清时期权势熏天的孝贞、孝钦显皇后(慈安、慈禧),都是另建后陵,没能入葬帝陵地宫,是为“卑不扰尊”。但是,无论泰东陵还是定东陵,都属于泰陵、定陵的组成部分,仍然属于帝后合葬。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明朝。明朝除了明宣宗废后胡氏等少数特例,绝大多数皇后(含原为侧室的皇太后)都葬入了帝陵地宫。如果皇后死于皇帝之后,通常会采用一些方法打开帝陵地宫大门,然后将皇后梓宫葬入。当然,这一切都是严格保密的。从已出土的明朝藩王墓来看,地宫大门很可能是使用暴力撞开的,因为梁庄王墓的地宫大门有一扇是用木头后补的,与原本的砖石建筑格格不入。由此可见,明朝的帝陵地宫很可能也是采取了这种暴力方式。因为明神宗朱翊钧去世时,原配孝端皇后和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都已经不在世了。因此,唯一被发掘的帝陵——明定陵无法帮我们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只能通过藩王墓类推了。
大致就是这三类情况。不过,还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元朝,元朝帝陵采取了密葬方式,至今也无人知道元朝皇帝到底葬在了哪里,就更别说皇后了。更何况,元朝“皇后”太多,直接编号第几斡儿朵第几皇后,到底谁算真“皇后”,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卑不动尊,如果皇帝先死,皇后后死,那皇后是无论如何进不了皇帝的墓,但皇后先死,则可以先放在皇帝的地宫里,等皇帝死后,进入地宫,大墓合上!
以康熙为例,康熙15年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景陵,五年后竣工,然后就举行仪式把孝诚仁皇后(赫舍里),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移入景陵地宫。
赫舍里与钮祜禄氏都是康熙四年大婚时入宫,赫舍里为后,钮祜禄氏为妃,赫舍里20岁时生胤礽血崩而亡,钮祜禄氏是25岁病亡,死前被康熙册为皇后。
然后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28年去世。这样康熙就有三位皇后入住景陵地宫,等待着康熙的到来。
雍正继位后,尊生母德妃为孝恭仁皇后,康熙死后不到一年病故,因为还在丧期,地宫还未封闭,所以孝恭仁皇后也可入住景陵地宫。
雍正因为跟老十三胤祥关系铁,把他的生母敏妃章佳氏(已经亡故)连升两级,追尊为皇考皇贵妃。虽然她的级别不够与康熙合葬,但雍正还是把她与孝恭仁皇后一并送入地宫,这样康熙地宫就有五个女人陪伴在他身边,地宫封闭。
汉制皇帝和皇后同茔不同穴。
比如汉高祖刘邦陵与吕后陵相距300米,但在一个陵城内,就是长陵。
汉武帝的茂陵,他的皇后陵位子上葬的是李夫人的陵,汉武帝极其宠爱李夫人,所以她死后把她葬在皇后应该葬的位子,而当时的皇后卫子夫还活的好好的。如果卫子夫后来没有巫蛊之祸,汉武帝不知把她陵寝置于何处。
还有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陵寝。
乾陵是683年开始修建,第二年八月,李治葬入地宫,但乾陵的修建工程一直没有停止。武则天死后,中宗李显按武则天遗命葬入乾陵,与李治合葬,封闭地宫。地宫门口的39层巨大石条牢牢地封住地宫,任谁也进入不了地宫。
篇幅有限,简单的聊到这些!欢迎大家讨论!
谢谢邀请。
古代的墓葬制度很复杂,每个朝代也不很相同,皇帝和皇后死了,有的合葬,有和分葬。咱就光说皇后比皇帝死的晚怎么合葬的问题。
皇帝陵封顶是很麻烦的事,要求坚固还要防盗,比如用砖木或巨石板封顶后,上面还要有石砂层,起到易塌陷防盗贼的作用,上面还有黄土灌浆层(用小米汁和泥)特别坚硬。如果一次性封好了,再挖开就会破坏了原来的结构,是不行的。一般情况是先在适当位置留有通道口,再把通道封死,等皇后死了下葬时再挖开。
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帝后两口子死后合葬的传统,还真不是一直都有的。
先秦和两汉时期,皇帝和皇后无论哪个挂在了前头,都是死不同穴的,各自有各自的陵寝,不存在把封好的陵墓再打开,往里装的情形。
一般是早先修帝陵时,就一并在帝陵周边修了皇后陵。
所以,当时的皇后陵墓多是在皇帝陵附近另辟新陵,单独下葬的,规格要低于帝陵。只有大名鼎鼎的吕后,其坟丘大小几和建筑物的规格,几乎与高祖刘邦长陵相等。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先秦和汉朝早期,儒家提倡的男女尊卑观念还没太深入人心,皇帝和皇后不但是两口子,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较为平等。比如,前面提及的刘邦吕后夫妇,属于典型的职场搭档。
到了南北朝时代,开始了“混搭”,既有皇后单独起陵的,也有夫妻合葬的。
此时,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开始流行起一种“卑不动尊”的讲究,即,地位低的一方不能去打扰地位高的人。
因此,去世的晚的皇后要与皇帝合葬的话,得将地宫墓道重新挖开,再入葬填埋。按照“卑不动尊”的原则,属于对先帝的“大不敬”和无礼打扰,是大忌。
所以这一时期,跟皇帝合葬的皇后,都是先于皇帝去世的,或者是皇后为皇帝殉葬后,一起埋了的。比如北朝前期,沿用鲜卑族习俗,皇后要为去世的老皇帝生殉,然后两具尸体一起火葬,把骨灰在合葬于地宫,根本没有机会活成“皇太后”的阶段。
之后的历朝历代基本沿用了“卑不动尊”的原则,皇后先去世的话,棺椁就放帝陵里面等着,等皇帝驾崩后,再打开地宫,帝后合葬;如果皇帝先挂了,帝陵地宫就会直接封死,活成皇太后的先皇皇后,是没有机会和理由跟老公合葬的。
比如,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昭陵,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长孙皇后先去世了,在昭陵隆重下葬,13年后,太宗皇帝才进来跟她地下“团圆”的。这两位堪称帝后和谐的典范。
还有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十全老人乾隆,别说小他许多的妻妾们,就连他的儿子很多都没能活过他。等他老人家作为太上皇驾崩的时候,裕陵里面已经有五个女人等着他了,其中两位是皇后,三位是皇贵妃。棺椁的摆放位置,还给当今的影视行业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关于“卑不动尊”,千年来,只有一个特例,那就是乾陵。丈夫唐高宗李治先进来等着,几十年后,妻子武则天才来“团圆”的,而且这两口子还全都当过皇帝。
当年武则天被迫退位,以皇太后的身份去世。他的儿子唐中宗排除众议,坚持按照老娘的遗嘱,重新打开皇陵,让父母地下合葬。毕竟,自己的爸妈都当过皇帝,也无所谓什么“卑不动尊”了。
而且,孝顺的唐中宗皇帝,也照搬了妈妈的意愿,在乾陵司马道东侧设了一块“无字碑”,上面光溜溜的,未刻一字,意在让后人去评说自己的“功与过”。
跟无字碑相对的,是司马道西侧的“述圣碑”,为武则天给自己的老公高宗皇帝歌功颂德而立的,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金粉填字,很是认真动情。
武则天坚持跟丈夫合葬,也说明了两人的“真爱”程度,无字碑则代表着她老人的自信和无愧。不过,这里倒是最想表扬一下高宗李治。换种角度看,他对妻子和信任和让权,并非主要出于常人说的那种懦弱或者“惧内”。
大家有没有感觉,真正自信而优秀的男人,多数是低调和能屈能伸的,那种嫉妒自己的配偶表现过于优秀的男子,多数都是半吊子水平,过分的敏感和“自尊自大”,其实,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唐高宗李治的做法,才更能体现出男人的自信和风度。
当然,还有两人的“真爱”。
对于古代皇帝来说,天下的一切都是他们的,所有东西包括女人都归皇帝支配。自古以来,皇帝就应有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
有些大臣为了讨好皇帝,会在全天下范围内收集各色美女,打着为皇帝选妃的旗号。好多女子都想入宫做皇帝的妃子,有的家里为此还要行贿那些官员才能被选中。如果能做皇帝的妃子,那么家里也会跟着沾光,其实表面看着很风光,背后却很可怜,那就是皇帝在死的时候,这些嫔妃有可能要陪葬。
古代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有的会耗费很多的物力财力来为自己建造陵墓,如果这个时候皇后或者嫔妃死了,而皇帝还没有死,那么她们就可以直接先葬在甚至还没修好的陵墓之中,这个时候陵墓不会封门,依然还在建造,等到皇帝死了之后就可以和这些皇后嫔妃合葬了。
如果皇帝先死了,而皇后和嫔妃还没有死,那么皇帝在去世之前就会选几个嫔妃,在自己死的时候陪葬,而这些陪葬的嫔妃是最可怜的。等到皇帝葬在陵墓之中的时候,墓门就会被封死了。
殉葬制度是一种陋习,在先秦的时期,这种现象很正常,不过那个时候多数是让奴隶殉葬,这种殉葬制度到了春秋时期,也一直被传承,一直到秦献公时期,以人俑代替才算终止了这种活人殉葬的制度。
当年秦始皇死的时候,秦二世就下令所有没有生子的嫔妃为秦始皇全部殉葬。自此之后,嫔妃为皇帝殉葬就成了一种歪风邪气,可以说这是一种惨无人道的制度。
朱元璋创建明朝,在朱元璋死的时候,又把这种陋习发扬了出来,朱元璋生前一共有40位嫔妃,在朱元璋死的时候,他下令让38位嫔妃为他陪葬,以保证自己在死后也可以过得很舒适。
《荀子-礼论》语: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所以古代人非常迷信,相信人死后在阴间依旧能够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所以在修建陵墓时,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仿照世间来进行,尤其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在自己当政期间,就提前几十年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并且随时进行现场视察把关,而一旦他们去世后,在完成一定的下葬仪式后,就开启地宫之门将他安葬在里面,全部程序完成之后,关闭封死地宫之门。
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题目所说的,因为皇帝的陵墓一般情况下是要和皇后合葬的,但是几乎没有皇帝和皇后同时死亡的,那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如果皇帝先死,皇后后死,或者皇后先死,皇帝后死,如何解决合葬的问题的,实际上从历朝历代实际来看,解决此中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启地宫之门,但这又要具体的分析。因为要合葬,只有此办法,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唐太宗昭陵
【1】唐朝的做法是先封地宫,之后再重新开启地宫。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恩爱有加,贞观十年六月即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年仅36岁,因为长孙皇后非常的贤惠,两人少年结发,夫妻伉俪情深,长孙皇后的死对唐太宗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在长孙皇后去世前,一再告诫丈夫自己的后世要从简薄葬,希望不起坟茔,以山为陵。唐太宗是按照皇后的意愿执行的,更下诏将其作为祖制,以传后世,从此开创了唐朝以山为陵的先河。
在贞观二十三年即649年,唐太宗驾崩入葬昭陵,在元宫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长孙皇后终于又一次与丈夫聚首。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生同寝死同穴,不负夫妻之义,伉俪情深。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
而唐朝另外一位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也是一样。唐高宗李治于弘道元年即683年驾崩,葬于乾陵,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即706年五月,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康熙帝景陵
【2】清朝康熙帝开启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的做法。
同样这样做的还有康熙大帝,更是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以待皇帝的先例。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一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门。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康熙六十一年驾崩,雍正元年即1723年九月初一奉安于景陵地宫,掩蔽地宫。雍正元年即1723年孝恭仁皇后崩逝,雍正帝将其与父亲康熙帝合葬景陵。
汉武帝茂陵
【3】皇帝独葬做法。
还存在皇帝独葬的情况,最为突出的就是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后元二年即前87年驾崩,后葬于茂陵。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汉武帝没有与任何一位皇后合葬,也许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实际情况所决定的,而采取了陪葬的形式。
西昭陵
【4】相忘于两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合葬的目的。最突出的是孝庄皇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晴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一生培育、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主。1688年1月27日逝世,按道理她去世后要将灵柩运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的,但是在她去世前,曾表达出: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这下可难坏了康熙帝,不知道如何安置皇祖母,于是孝庄皇后的棺椁一直停放在清东陵的暂安奉殿,这一放就是几十年,一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雍正帝才下令在暂安奉殿原地建起陵园,葬入地宫,因为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西昭陵”,于是形成了一个在盛京,一个在北京的最终格局。
关于皇帝与皇后死后的安葬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主要包括合葬、分别下葬两种形式,下面我们就按照历史时间脉络,来说一下当时的情况。
应该说合葬的形式,最符合我们的认知,但很多风俗习惯,都是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来的,所以最初皇帝与皇后死后是不安葬在一起的。
这主要指的是汉朝的情况,当时虽然不像今天这样提倡男女平等,但女人也是有着一定社会地位的,而夫妻之间属于搭伙过日子,女人也不完全是男人的附属品。
所以,那时的皇帝与皇后,都是分别下葬的,根本没有合葬这个说法,所以也就不存在,先死的那个人,封不封墓的问题了。
当然了,皇后的陵墓是建在皇帝陵墓旁边的,算是一个陵园之中的邻居,所以当时的皇后也算是陪伴在皇帝左右的。
那汉朝灭亡后,时间就来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从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开始,到公元589年,杨坚建立隋朝结束,时间跨度共计370年。
这370年的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动荡、分裂的历史时期,不但王朝交替异常频繁,并且出现了很多少数民族政权。
所以这一时期,皇帝与皇后的安葬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的,不过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皇帝与皇后合葬的形式。
那时间到了唐朝后,当时的政策是皇帝和皇后合葬,最著名的就是武则天,武则天死前留下遗嘱,要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于是,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就按照武则天的遗嘱,把已经封闭了20多年的乾陵重新打开,并把武则天葬入其中,乾陵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葬入两位皇帝的陵墓。
不过也正是由于李治死的时间太久了,所以当时朝臣议论纷纷,认为不应该为了武则天,而打扰到李治的“休息”,也就是“卑不动尊”的理念。
后来这一思想,也被后世的帝王接受,基本上明确了,如果皇后先死,可以先葬入帝陵,等待皇帝死后,再合葬封陵;如果皇后后死,就单独修陵,葬在皇帝旁边。
那时间来到宋朝后,情况又变了,但也是考虑到“卑不动尊”的理念,为了省去麻烦,宋朝直接规定,皇后单独建陵,其陵墓建在皇帝陵墓的西北方,也就是“同茔不同穴”。
元朝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当时元朝虽然入主中原了,但风俗习惯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性,也就是不建立陵墓,秘密下葬,所以皇帝和皇后也就不会葬在一起,更不需要紧挨着。
明朝时期,又改成了皇后与皇帝合葬,比如明英宗死前留下遗诏,要求皇后死后,与他合葬,这也算是对皇后最大的恩宠,那也正是因为有这种要求,所以封陵时,肯定会留重新开启的机关。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史料缺失,以及截至目前,打开的帝王陵墓有限,所以在明朝之前,皇帝与皇后的安葬情况,未必完全和上面所说的一样。
毕竟还是存在很多有个性帝王的,加上帝王下葬属于皇家绝密,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几位有史料记载的帝王情况,来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
不过时间来到清朝后,一切就非常明朗了,在帝王下葬方面,一来有着丰富的史料记载,二来清朝帝王陵墓被盗掘的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详细的说一下清朝的情况。
清朝时期,在孝庄之前,皇帝与皇后是一定会合葬的,比如,皇太极葬在昭陵后,皇后哲哲才死,清廷为此特意将昭陵打开,把哲哲葬了进去。
而到了孝庄时,她特意留下懿旨给康熙,说皇太极死的时间太久了,她不忍心打扰到皇太极,加上她舍不得顺治,所以让康熙把她葬在顺治的孝陵附近。
也正是由于孝庄的懿旨,违反了清朝的祖制,所以康熙才将孝庄停灵三十多年,直到雍正三年时,雍正才让孝庄入土为安,也因此使得孝庄的陵墓,与皇太极所在的沈阳昭陵相距非常遥远。
不过,也是从孝庄开始,清朝改变了,皇帝与皇后必须合葬的先例,也就是形成了“卑不动尊”的规定,自此以后,凡是先于皇帝死的皇后,就先葬入帝陵等待皇帝。
而比皇帝晚死的皇后,全都重新另建陵墓,陪伴在皇帝陵墓旁边,比如甄嬛的原型孝圣宪皇后,还有慈禧等,都是另建陵墓的。
当然了,如果皇后死时,皇帝的陵墓还没有封陵,也是会和皇帝合葬的,比如雍正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她死时康熙陵墓还没有封陵,所以雍正也就没给生母单独建陵,而是把她直接葬入帝陵之中。
而跟皇帝合葬的人,除了皇后外,也有皇贵妃,比如乾隆的裕陵,其地宫中就葬了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当然了这五个人都是死在乾隆前面的,否则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殊荣。
在古代皇帝先死或者是皇后先死了,难道下葬之后不封陵寝,还要继续等另一方去世在下葬吗?
其实这个问题历朝历代规矩都不大相同,目前已经有实例可以证实的就是距离我们时代最近的清代,毕竟清代帝陵被盗挖破坏不少,也都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但是清代之前又不大相同,下面就来说一说历朝历代皇帝和皇后死后都是如何下葬。
其实夫妻合葬是最符合现代人认识的逻辑,但是在古代还真未必如此,在两汉时期也就是最初的封建王朝时期,皇帝和皇后是根本不合葬在一起的。
两汉时期自汉高祖刘邦开始就是实行帝后同茔异穴,刘邦死于妻子吕后之前,刘邦死后即葬入了汉长陵之中,吕后死后则是在刘邦的墓穴旁边另起一座陵寝,汉朝的后陵通常在帝陵东面,这也算是夫妻合葬陵寝,只是夫妻不同穴而已。
所以两汉时期皇帝与皇后都是分别下葬,只是同茔异穴,这也就说不上两个人谁如果先去世了封不封墓的问题了。不过虽然两汉时期皇帝和皇后是同茔异穴,但是自东汉以后,东汉在丧葬时特地为皇帝和皇后两个墓穴之间连接一条墓道,以示死后夫妻合卺之意。
两汉时期属于是帝后分葬合陵,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就比较纷乱了,由于乱世比较纷杂,这一时期政权也比较多,所以帝后丧葬的形式也很多,有皇帝和皇后夫妻合葬墓,也有依旧延续两汉时期的同茔异穴的规矩,不过皇帝皇后夫妻合葬形式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到了隋唐时期天下局势基本稳定,从隋朝开始确立继续沿用两汉时期的同茔异穴的埋葬方法。
不过到了唐高宗之后,由于唐高宗李治先去世,他去世之后,他的妻子一代女皇武则天取代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王朝,并成为女皇。但是武则天晚年被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被迫让位给了儿子唐中宗李显,武则天在临死时叮嘱儿子李显一定要将自己与李治同穴而葬。
李显在武则天去世后遵循了她的遗嘱,于是李显命人开启了已经入葬很久的李治乾陵地宫,也开启了后世帝后同穴合葬的先河。
但是李显开启乾陵地宫埋葬武则天,这让很多李唐忠臣不满,他们认为武则天不过是窃据帝位,她终究是李治的妻子,毕竟在古代妻子是以丈夫为主,正所谓卑不动尊,所以武则天入葬不应该重启李治的乾陵地宫,可以遵循旧制,在乾陵内另择穴而葬。
李显最终还是将母亲武则天与父亲李治同穴合葬在了乾陵,但是当时大臣们提出来的卑不动尊的理念却也被后世延续下去。
即如果皇后先去世可以向葬入皇陵,然后皇陵地宫暂不关闭,等待皇帝驾崩之后在一起合葬之后关闭地宫。如果皇后比皇帝后去世,那么还是同茔异穴而葬。
但是到了宋朝之后,宋朝的皇后大多数寿命都比皇帝长,尤其是北宋时期皇后熬死皇帝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在北宋屡见不鲜,由于在北宋时期皇后熬死皇帝成为太后之后政治权力极大,因此北宋时期皇后甚至在去世后享受到了单独建陵的待遇,所以两宋时期皇后还是和皇帝分葬,而且还有了单独建陵的崇高待遇。
不过两宋皇后单独建陵的区域也依旧是在皇帝陵寝区域之内,说是单独建陵,其实和两汉时期没有太大变化。
比如北宋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宋真宗皇后刘娥,她虽然在死后享有单独建陵待遇,但是建陵区域也在宋真宗的永定陵范围内,而且规模远比宋真宗的永定陵小得多。所以两宋时期的皇后单独建陵也不过是皇帝陵寝的附属,其实也就是同茔异穴而已。
到了元朝时期,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蒙古人的殡葬制度又和汉人大不相同,元朝皇帝采用的是密葬法,即元朝皇帝深埋在成吉思汗的葬身之所漠北起辇谷,护卫将皇帝深埋好之后,不在地面上建任何标记,而是种上很多树木,若干年后树木长成,连皇室子孙后代都不知道祖先葬于何处,只能知道大概位置在起辇谷一带。
蒙古皇室祭祀也大多对衣冠冢祭祀,现今所能看到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就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而成吉思汗及其后世子孙元朝皇帝都埋葬在了起辇谷一带,由于没有立碑,谁也不知道这些元朝皇帝究竟埋在了起辇谷哪里。
这就是元朝皇室的深埋密葬法,他们不建立陵寝,甚至连子孙后代都不知道祖先尸骨究竟埋葬在哪里,因此也不会和皇后合葬,也就不存在如何封墓的问题了。
到了明朝时期,可以确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原配妻子马皇后合葬在了一起,这算是又回到了皇帝皇后同穴合葬的规矩。
但这是由于马皇后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再加上朱元璋的明孝陵当时没有建好,所以皇帝和皇后实现了合葬。
那在明朝如果皇帝死在了皇后前面,那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明英宗朱祁镇就给出了后世答案,明英宗朱祁镇曾经是大明战神,上演了千里送人头,被蒙古瓦拉大军俘虏的戏剧一幕。
虽然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失去了帝位,但后来通过夺门之变再度复辟。朱祁镇在位期间废除了殉葬制度,算是比较宽仁的君王。他在被瓦剌俘虏期间,他的嫡妻原配皇后钱皇后为了营救她,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私房钱去赎他,并且每日跪地祷告,日夜哀哭,以至于跪坏了一条腿,哭瞎了一只眼睛。
因此朱祁镇复位之后,非常感激钱皇后,对她礼敬有加。朱祁镇最后也死在了钱皇后前面,在临死前朱祁镇一再交代将来钱皇后死后一定要与自己同穴合葬。所以朱祁镇下葬后地宫并没有完全关闭,而是给钱皇后留了门,后来钱皇后去世,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就遵照朱祁镇遗旨将钱皇后葬进了朱祁镇的明裕陵。
其实明朝一直奉行的是帝后同穴合葬制度,在朱祁镇之前,他老爹明宣宗朱瞻基和爷爷明仁宗朱高炽都是死在了各自的皇后前面,最后也都是实现了帝后同穴合葬,而他们都是在下葬后并没有完全关闭地宫,直到皇后去世入葬才彻底关闭地宫。
但明朝皇陵大多应该是同坟异穴,即指帝后虽然合葬,但并不在同一墓室之中,据猜测来看明朝皇帝与皇后大多是这种形式,也就是同坟异穴,但是毕竟明十三陵大多保存完好地宫没有被开启,不太好证实。
清朝留下的历史资料比较多,而且清东陵被盗挖的也很厉害,所以关于清朝皇帝皇后下葬制度记载的也比较多。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因此也和明朝是差不多的,都属于帝后同穴合葬。从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起就开始沿用帝后同穴合葬。
而且顺治属于英年早逝,他死后清朝才开始修建他的陵寝清孝陵,结果陵寝还没修好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也去世了,加上顺治生前喜爱的董鄂妃在死后被他追谥为皇后,因此董鄂妃和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都顺利的陪着顺治合葬进了清孝陵。
但是顺治生前的正宫皇后孝惠章皇后还一直在世,一直到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才去世,此时顺治的地宫已经关闭四十多年,那孝惠章皇后如何下葬呢?
这还得从康熙的祖母顺治生母孝庄说起,孝庄在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去世,按照规矩孝庄的遗体应该运回盛京沈阳与皇太极的清昭陵合葬,但是孝庄临终前以卑不动尊的原则叮嘱康熙不要把自己运回沈阳清昭陵安葬,就近埋葬在儿子顺治的清孝陵附近就行了。
于是康熙将祖母孝庄安葬在了清东陵外面,后来雍正时期扩建为昭西陵,取名昭西陵就是为了与远在沈阳的清昭陵呼应,昭西陵虽在河北遵化,实则却是按照沈阳清昭陵规模建制而成。
因此唐朝时期的卑不动尊原则在清朝又开始流行起来,孝惠章皇后去世后,康熙参考安葬祖母孝庄的规矩和唐朝卑不动尊的原则,就在父亲顺治的清孝陵旁边为嫡母孝惠章皇后营建了孝东陵。
此后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安葬在雍正泰陵西面被称为泰西陵;嘉庆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也是死在了嘉庆后面,被葬在了嘉庆昌陵西面,被称为昌西陵;道光的皇后孝静成皇后死在道光后面,被葬在了道光慕陵东面,称为慕东陵。
赫赫有名的慈禧也是死在了老公咸丰后面,她被葬在了咸丰定陵东面称为定东陵,而咸丰的原配皇后慈安也是死在了咸丰后面,同样和慈禧比邻而居也葬在了咸丰东面,因此定东陵又分为慈禧定东陵和慈安定东陵。
清朝倒数第二任皇帝光绪1908年去世,但是光绪生前没有营建陵寝,他去世后才开始修建崇陵,而光绪的嫡妻隆裕太后在1913年去世,光绪的崇陵在1915年才建成,因此隆裕太后死后还能赶上与光绪同穴合葬。
所以清朝皇帝和皇后丧葬形式大致与唐朝武则天之后的唐朝帝后丧葬形式大致相似,以卑不动尊为原则的帝后同穴合葬,即如果皇帝先死,就直接关闭地宫,皇后另在帝陵旁边择地而葬,也就是同茔异穴。如果皇后先死,则先葬入帝陵地宫,但是地宫暂时先不关闭,等皇帝驾崩后在一起合葬。
写在最后
所以总得来说历朝历代的帝后丧葬形式都不一样,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特点,而且这里只是说的通例,还有一些就是和皇帝本身的个性也有关系。
总体而言中国历朝历代的帝后合葬规矩不外乎同茔异穴和同穴合葬以及同坟异穴三种制度。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其他朝代不是很清楚!清朝我还是知道点的!在清朝,皇帝一登基就会修皇陵,皇帝地宫里的棺床根据皇帝的意思也是预先留好!比如皇帝预留了六个棺床,那么就说明地宫里面除皇帝外,可以有五位皇后或者后妃跟皇帝合葬!但是呢,也不一定就真的会葬进去五个!
一般情况下,死在皇帝前面的皇后或者后妃,可以先进入地宫,地宫的门并不关,等皇帝死后进入地宫后,地宫才会真正的关闭!因为皇帝最尊贵,皇帝一旦进入地宫,就再也不能有人打扰了,所以死在皇帝后面的皇后(注意只能是皇后了,没有后妃了,后面的皇后也就是未来的太后)他们会被继任的皇帝修太后陵,他们和皇帝是同陵不同穴式的合葬!!这就跟汉朝时期的制度差不多了!汉朝实行的都是同陵不同穴的合葬,也就是说,皇帝和皇后都在同一个陵园里面,但是不是在一个穴里,他们分别建穴,皇帝或者皇后他们都是一人独穴!
这个不同时期不一样。
汉朝的时候,帝后合葬的形式是同一个陵园不同的坟墓。皇帝陵坐北朝南,皇后陵在帝陵的右后方,体制规模稍小。如果有两位以上的皇后,另外一位得葬到别处。比如,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后来的薄太后就只能另葬了。
汉朝的诸侯王大多数也采用类似的葬制,但也有一种岩穴,也就是大石头山上凿出来的,王后两个陵是并排的,规格上相差无几。有的还在两墓之间修一条通道,比如徐州龟山汉墓,那个通道很窄仅能通过一人,不容棺椁通行,所以仍然是两穴。
唐宋以后帝后同葬是同穴葬。如果皇后先死,先葬入帝陵,皇帝死后再打开墓穴,把皇帝葬入。皇后后死的话就要令建皇后陵。有一个例外是武则天,她死于高宗之后,仍被葬入帝陵。
明朝的制度又有所不同。现在已经挖掘了明定陵,结合文献可以把明朝的葬制完全搞清楚。明陵是一座坟墓,但却有三个穴。中穴坐北朝南,墓道朝南开。左右两穴一个坐西朝东,一个坐东朝西,墓道都朝北开。三穴之间有仅供一人通行的通道相连。
中穴就是皇帝墓葬,左右两穴就是皇后墓葬。不管是先于皇帝而死的,还是后于皇帝而死的皇后都可以葬入,都是葬入偏穴。如果和皇帝一起下葬,也可以一起葬入中穴。
比如万历皇帝,他的皇后去世不久还没下葬他就驾崩了,连同原已下葬多年移葬过来王恭妃,三人一起葬入中穴,所以定陵左右两穴是空的。
清朝的皇陵以孝庄为界,之前的帝后都是同葬一穴,皇后逝于皇帝之后,也要打开帝陵葬入皇后。孝庄以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就是先死的皇后葬入帝陵但不关陵门不封土以待皇帝。皇帝死后再去世的皇后另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