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李陵,是西汉名将,后为匈奴名将,飞将军李广的长孙。
他擅长骑马射箭,爱护士卒,在军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李陵曾与匈奴交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后来,李陵有几次可以归汉的机会,但是他都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
兵败被俘,不能归汉。
公元前99年10月,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他的5000步兵遇到匈奴单于11万骑兵。
李陵带兵浴血奋战8天8夜,50万支箭全部射尽,武器全无,军队陷入绝境。
他回到军营,左思右想,决定把军队解散。解散令一发出,军中一片哗然,各自逃生。
半夜,李陵带十余位壮士向南突围,准备回汉,被凶奴骑兵数千人紧追。眼见已到穷图末路,李陵将手中的剑举向脖颈,准备自杀。
“且慢!”一声顿喝从不远处传来,是且鞮(dī)侯单于。单于知道李陵之祖父“李广难封”的传说,以及李家人始终没能在朝廷中大展身手的魔咒。
他用“振兴家族使命”“死节易,活节难”等语,劝李陵。此刻,李陵的生命意识突然变得很强烈。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把剑收回,决定先投降,然后再从长计议。
虽然如此,李陵这个受“文死谏,武死战”传统教育的儒家弟子,又怎么能禁受得住道德的谴责,以及良心的拷问?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大汉以后,汉武帝大怒,当时很多大臣都斥责李陵,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
可是当时汉武帝正在发怒,于是就迁怒于司马迁,把司马迁处以宫刑。
国仇家恨,不愿归汉。
冷静下来的汉武帝也明白了李陵的委屈与无奈,就赏赐了李陵的残部,同时又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
这个公孙敖也是个不靠谱的主儿。他来到目的地以后,却听说有个姓李的汉朝降将正在教单于练兵,准备对付汉朝军队。
他也没问到底是“哪个姓李的”,就返回了汉,把听到的消息告诉汉武帝。
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对李陵彻底失望。大怒之下,他就把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子全部处死。
李陵听到他全家被杀,悲痛欲绝。其实当时替匈奴练兵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这李绪本也是汉朝人,后来投降匈奴,并且地位还在李陵之上。
李陵深恨李绪,因为李绪为匈奴练兵,却让他全家被汉武帝所杀,于是李陵就杀了李绪。虽然这样做稍稍解了恨,可也改变不了他全家被杀的事实。
他想,如果汉武帝当初念他杀敌有功,理解他投降的无奈,保全他的老母亲,能够给他一个回归的理由。
他也可以像古人那样,逼迫敌人签下和平条约,戴罪立功,用另一种方式为汉家奉献光和热。
可是,有一种委屈是,我想付出全部,你却没有给我机会。
悲痛欲绝的李陵现在已有国无家,大汉再无亲人可以牵挂,回汉后只能触景伤情,因此,李陵在心里不得已关上了那扇回汉的大门。
知遇之恩,不忍背离。
当李陵杀了李绪以后,凶奴的正妻因为更看好甘心投降的李绪,对李陵特别仇视,于是扬言要杀死李陵,为李绪报仇。
而单于为了保护李陵,亲自护送他到北方苦寒之地避难,又将自己最喜爱的拓跋公主嫁给李陵。
李陵成了单于的驸马,自然没有人再敢动他。单于还立李陵为右校王,并给足李陵时空,“有大事,乃入议”,任他沉浸在个人的悲痛中,收拾支离破碎的内心。
单于尊重李陵,见他消极抗汉,也尊重他一颗赤子之心,从此不再派兵攻打汉。
单于为了李陵一再破例,一再退步。对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单于,再想想薄情寡恩的汉武帝,李陵百感交集。他内心的天平彻底倾斜,也彻底断了回汉的念想。
恐再受辱,拒绝回汉。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李陵旧时好友霍光、上官桀当政。
向李陵递来了橄榄枝:他们派遣李陵的一个旧任前往凶奴,劝李陵回国,为大汉效力,并且也让李陵不用担心回去后的前途和富贵。
打量着穿着胡人衣服的李陵,老友好不辛酸。李陵也感慨万千。好久,李陵抚摸着自己披散的头发,感叹道“吾已胡服矣!”其实李陵内心也有些挣扎。
如今的新君即位,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是不是依然如汉武帝一样对自己的过往揪住不放?
自己离开大汉已经二十来年了,如果回汉,对时局一无所知,会不会有人在背后对自己指指点点?这些,都是未知。
而且自己“投降”的经历,会成为一生的“污点”,日后难免再被清算、受辱。思前想后,李陵又一次狠心拒绝回大汉。
几年后的公元前74年,李陵老死在匈奴。
后来,大权在握的两位老友下场都不好:上官桀以谋反罪被处死;霍光权高名重,死后,全家被诛杀。
李陵如果当初回汉,又因为他以前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他的下场一定比老友还惨。可见,李陵当时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
伴君如伴虎,面对充满变数的政治时局,李陵选择继续留在匈奴,也给自己留下了一条活路。
李陵因为军事力量悬殊,成为阶下囚,本想有朝一日再为大汉效力,没想到,一个讹传,让他家园荒芜、家族灭门,使他失去了对大汉的归属感。
反而是凶奴收留了他25年。这25年里,娇妻稚子,伯乐红颜,给了他那颗破碎的心太多的抚慰。
他心中虽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也因此害怕再次回到故园,触景伤情,再次受到来自各方的非议。因此,李陵纠结半生也没有归汉,而是选择在他乡终老。
李陵的人生丰富,经历坎坷,他的一生也饱受争议。若有罪,他已用消极抗汉的实际行动赎罪。
若要罚,他已被迫用亲人的惨死与半生的内心煎熬自罚。是非功过,都归于尘土,任由后人评说。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李陵,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擅长骑射,仁爱谦让。
兵败投降
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率军攻击在天山一带的匈奴右贤王。李陵、路博德均作为分兵辅助作战。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到浚稽山扎营,并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结果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韩延年战死,李陵兵败投降。
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以李陵之事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说“他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他不是真投降,肯定是假意投降以待时机”。武帝却认为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施以宫刑。
诛杀全族,断汉情
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此后,有汉使到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领步卒五千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诛族之仇,不共戴天。这样一来,就断了李陵对汉王朝的最后一丝念想。
娶妻生子,驻匈奴
此外,匈奴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昭帝即位,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派李陵的昔日好友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酒席间任立政大声说:“汉朝已宣布大赦,国内安乐,陛下年少,由霍子孟、上官少叔辅政。”想用这些话使李陵动心,李陵沉默不语,又不经意地摸着头发说:“我已成匈奴人啦!”“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李陵在匈奴待了20多年,于公元前74年病死。在匈奴期间,他曾劝说苏武降匈奴,由此可见,他是打定主意留在匈奴了。
作家张承志对李陵曾评价道:“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一代名将,或许他的无奈,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这里是历史学苑。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以史鉴今,开创未来。喜欢的小伙伴不要忘记关注转发哦!】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李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以至于为了匡扶正义、为李陵正名的史学大家司马迁还无端地被汉武帝割了一刀。
在司马迁看来,李陵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
司马迁认为,李陵之所以不以死殉国,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朝廷!
汉武帝不相信司马迁的说法,李陵也终将没有回到汉朝,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是非曲直呢?
山野老人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从机遇的角度看,命运多舛。
李陵这次出征匈奴给李陵带来的不幸遭遇,让人扼腕叹息!
按照正常情况看,李陵可以避免这次不幸的遭遇,但是命运似乎与李陵作对,一次次让李陵遭遇不测。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着三万骑兵出征匈奴,汉武帝让李陵带着自己的部属为李广利担任后勤运输工作。
李陵不愿意,对汉武帝说:“我手下那些人能征善战,我愿意带着手下深入匈奴腹部,牵制匈奴兵力,为贰师将军担当侧面掩护。”
汉武帝说:“我没有骑兵给你,我的骑兵都派出去了!”
李陵说:“我不用皇上派兵给我,我只靠我手下五千步兵就够了。”
汉武帝还是不放心,让路博德带兵支援李陵。
路博德是将军,李陵才是个校尉。
路博德想,我怎么可能给李陵做后卫呢?
路博德于是给汉武帝打报告说:“现在是秋季,此时匈奴兵强马壮,不宜于与匈奴开战!”
汉武帝以为是李陵说了大话,不好收场,只好让路博德出面,替他李陵收场。
这是第一次,李陵还没有出兵,就被路博德出卖了!
匈奴十万骑兵围歼李陵五千步兵,李陵且战且退,距离边境线只有一百多里了,此时出了叛徒管敢。
管敢因为受到校尉的凌辱,投降匈奴。
管敢告诉匈奴人说:“李陵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只要把李陵包围起来,李陵就插翅难逃。”
本来匈奴人见李陵快到边境线上了,害怕汉朝的援兵过来,打算撤军回家,听了管敢的话,于是将李陵包围起来。
李陵见无处可逃,被迫投降。
这是命运第二次捉弄李陵。
李陵投降匈奴后,汉武帝回想前后的经过,突然明白过来,认为是路博德这个老家伙坏了他的事情,当初这个老家伙要是按照计划,担任李陵的后卫,李陵不至于弹尽粮绝而投降匈奴。
于是汉武帝派公孙敖去营救李陵。
公孙敖没有办法见到李陵,中途抓到一个俘虏,审问俘虏得知,李陵投降匈奴后帮助匈奴训练军队。
公孙敖将这一消息报告汉武帝,汉武帝一气之下,将李凌家母亲、妻子、儿女、兄弟等人全部诛杀。
后来证实,这个帮助匈奴训练军队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
李陵得知这个消息后,处死了李绪。
这是命运第三次捉弄李陵。
如果不是命运捉弄,也许李陵早已回到了汉朝。
(李陵)
二,从汉武帝方面看,把事做绝了。
李陵没有回到汉朝,汉武帝负有主要责任。
如果汉武帝仔细斟酌司马迁的话,相信李陵不会背叛汉朝,李陵也许不会留在匈奴。
如果汉武帝听了公孙敖的汇报,不冲动,继续派人去匈奴核实,李陵也许回到了汉朝。
汉武帝听到公孙敖的汇报后立即诛杀了李陵全家,让李陵对汉朝彻底失望,才打消了回汉朝的主意。
三,从李陵自身看,患得患失。
李陵与苏武相比,气节不如苏武。
苏武面对匈奴的软硬兼施,宁死不降!
其次,苏武不管在什么时候,心里都装着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这两点,李陵都做不到!
李陵面临是留在匈奴还是回到汉朝这样选择的时候患得患失!
苏武回到汉朝之前,李陵来送行。
李陵感叹说:“皇帝逮捕族灭了我的全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侮辱,我还有什么留恋的呢?”
此时的李陵还是放不下个人的荣辱!
苏武的遭遇与李陵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匈奴人派李陵去劝降苏武。
李陵对苏武说:“您的哥哥因犯大不敬罪自杀了;您的弟弟因为驸马坠河的事情而害怕,饮药自尽了;您的老母早已不在人世了;您的妇人因为年轻早已改嫁了;您的儿女如今下落不明。您对汉朝还有什么盼望呢?”
苏武说:“我们一家深受国恩,不管遭遇什么情况,我都不会背叛朝廷!”
苏武回到朝廷后,不断写信给李陵,劝说李陵回到汉朝。
李陵回信说:“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白自己,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因此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在李陵看来,是国家对不起他,由此他对国家恩断义绝!
李陵回信中还有这样的句子:“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一切说明李陵是留在匈奴,还是回到汉朝,都处在患得患失之中。
汉武帝死后,昭帝继位。
霍光、上官桀等人主政,这些人与李陵的关系很好!
他们牵挂李陵,派任立政等人前去匈奴,劝说李陵回到汉朝。
李陵抚着自己的头发说:“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
此时的李陵已然是一副匈奴人的打扮,穿着胡服,扎一撮发髻。
李陵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苏武回到汉朝后也曾差一点被处死。
尽管苏武遭遇厄运,但仍然对朝廷没有半点疑心。
后来宣帝登基,苏武被宣帝宣称为十一名中兴大臣之一。
如果李陵回到朝廷遭到凌辱,又会怎样想呢?
(苏武北海牧羊)
综上所述:李陵投降匈奴后不愿意回到汉朝,客观上是汉武帝刻薄寡情造成的,主观上李陵与苏武相比胸怀、格局不够!
汉武帝去世后,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大缓和,被囚禁十九年的苏武等大汉使团成员,在李陵的帮助下也陆续回国。这时,大汉帝国掌握大权的人物是辅佐大臣霍光与上官桀。霍光与上官桀与李陵都是旧日好友,都很欣赏李陵的才能,于是便派李陵的同乡好友任立政等人前往匈奴,劝他归国。
见到李陵后,任立政说:“少卿兄(李陵的字),现在时过境迁,李家的悲剧,我听后也十分悲痛。现在朝廷上下,都希望少卿兄能够返回中国,继续为汉室效力。少卿兄意下如何呢?”
李陵摇摇头说:“回中国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绝了任立政的请求。最后,李陵老死在异国他乡。
那么,李陵说的再次受辱是什么意思呢?他为什么不愿归汉呢?
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陵无颜见昔日的好友、部下。
李陵是很自负的人,当年如果不是过于自负,也不可能吹牛以五千步兵扫平匈奴。牛皮吹破后,李陵全军覆没,除了四百余人突围返回国内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战死沙场。然而,作为主将的李陵居然在最后关头选择投降,尽管他自己的说法是假投降,但谁信呢?如果回到国内,试想想,他要如何面对昔日的部下与战友,以他如此自负的性格,这不是再次“受辱”?
第二,李陵投降后,曾与汉军有过交锋
李陵这个人的品格,我觉得是不错的。在投降匈奴后,他并没有做很多对不起汉室的事,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征和三年(前90年),武帝派出三路人马进攻匈奴,其中一路是商丘成率领三万人马出西河。商丘成兵团深入匈奴后,没有找到匈奴人的影子,准备班师回国,此时匈奴大将与李陵率领三万骑兵跟踪追击。这是李陵投降匈奴后第一次与汉军在正面战场交锋,可能也是惟一的一次。两军在浚稽山相遇,大战九天九夜,双方都伤亡惨重,最后匈奴人引军北去。
如果说仅仅是投降,或许还能得到谅解,但李陵都参加与汉军的战争,倘若回国,大家可以想象,商丘成手下那三万战士,会怎样看待李陵呢?
因此,李陵最终没有回国,老死于匈奴。
汉武帝曾经给过李陵一个机会,一个让李陵回国,避免全族被杀的机会,但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导致这个机会泡汤了。所以,李陵后来开始劝同在匈奴的苏武投降,后来又拒绝了辅政权臣霍光等人的邀请,终生再也未踏入汉土一步。他对此的解释是“丈夫不能再辱”,同时,他还曾经在与苏武离别的时候作了这么一段辞: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在李陵投降匈奴之初,汉朝的百官从一边倒地夸赞李陵转变为一边倒地唾弃李陵,而汉武帝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震怒不已,最终步乐被迫自杀,司马迁也被施以腐刑。
然而在此不久之后,汉武帝就冷静下来了,他渐渐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以五千步兵对阵八万匈奴骑兵,取得丰硕的战果,李陵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所以,《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这么一段记载“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也就是说,在李陵投降不久之后,汉武帝就已经派公孙敖去迎接李陵了。但是呢,公孙敖回来之后就撒了个谎,说李陵不但是真投降,还在帮匈奴练兵呢,汉武帝这才决定诛杀李陵全族。所以,在当时来说,汉武帝是对得起李陵的。
而到了汉昭帝时期,霍光等人再派人去匈奴接李陵回国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的家人已经被杀,他们整个陇西李氏的名声都已经败坏,再回来干什么呢?
不过,幸亏李陵没有听霍光的,如果他真的回归汉朝,那么霍氏被清算的时候,他又怎能逃脱?就真的要面临“再辱”了。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决定,汉朝的大军再一次出征。这次的主帅为李广利,共统领三万骑兵,他们从酒泉出发,任务是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
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此时在朝中担任侍中建章监,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是直接供皇帝指派的一个官员。大军已经出征了,汉武帝召见李陵,要他带兵为大军运送粮草,也就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我们大家都知道,过去领兵打仗,将士们的军功都是以杀敌数量多少来衡量的。做后勤保障工作就是敲边鼓的角色,很难立下大功。李陵的爷爷,飞将军李广,当年就是因带兵作战时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大军决战的机会,而在悲愤中自杀的。
到了孙子这一辈,也不知是祖辈的遗传基因,还是后天的性格使然,李陵一看,皇上让自己去打仗,不是让他到前线去跃马杀敌,而是做大军的后勤支援?他不干了,他要争取一下,于是叩头请求说:“臣所率领的屯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力可缚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军独当一面。”
对于争功之人,当皇帝后的自然喜欢。勇于争功意味着就能奋勇杀敌,是自动自觉的革命行动,不用扬鞭自奋蹄,大汉就需要这样的将领,于是汉武帝和颜悦色的问道:“你是耻于做下属吧!但是这一次发兵太多了,已经没有马匹拨给你了。”
只要能让自己独当一面就行,李陵一看,有门。既然皇帝松口了,别再谈什么条件了,于是爽快的答道:“不须给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
看到这么奋勇争先的将领,看到这么急于立功的属下,汉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感动,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在中途接应李陵。
这个路博德是什么人物?他以前担任过伏波将军,后因犯法被剥夺了爵位,目前以戴罪之身担任强弩都尉,他此时据守居延泽的居延塞。虽然现在落魄了,但虎死雄威在。
现在皇帝诏令,让他给一个年轻后生做后援,他觉得很掉价。于是在接到皇帝的诏令后,便以推辞的口谕给皇上奏:“现在刚进秋季,不是开战的时机,臣希望等到来年春天,与他各率酒泉、张掖五千骑兵分别攻打东西浚稽山,必将获胜。”
汉武帝见到奏章非常生气。心说怎么地?要改变我拟定的作战方针?真是胆肥了。后来一琢磨,这个路博德上书,定受了李陵的指使。我没给李陵骑兵,他一看全是步兵,现在后悔了。那你当初何必夸这个海口?于是传诏路博德:“李陵夸下海口,‘要以少击众’,现在速带你部赶往西河,守住钩营的道路,阻击匈奴进犯。”
又传诏李陵:“应在九月发兵,应从险要的庶虏鄣出塞,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徘徊以观敌情,如无所见,则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将情况用快马回朝报告。你与路博德说了些什么?一并上书说清楚。”
无端的遭受怯战的怀疑,又得到皇帝的一顿训斥,李陵无奈之下,率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到目的地浚稽山扎营。将沿路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手下陈步乐快马回朝禀报。
李陵带兵出征,就要独当一面,好建功立业。他整天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但有句俗语不是说得好吗?人心不足蛇吞象,李陵就是这样。没敌人时盼敌人,来了敌人又怕敌人。这是为何?因为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他带的是五千步卒,遇到的却是三万多匈奴骑兵!这一口真是咬到了钢板上,两个馒头的胃口,让你去吃一筐馒头,看你怎么消化!
李陵于是决定,正式开始排兵布阵,军队在两山之间,以大车作为营垒,前排的士兵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摆开作战队形,并且下令:“听到击鼓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
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千弩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匈奴兵数千。
单于一看汉军作战这么勇猛,大吃一惊。心想,这块硬骨头一定要啃下来。于是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兵合一处,八万多骑兵一起围上来。汉军顿时吃不消了,向南边战边退,几天后又被困在一个山谷中。
李陵的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跑,然后投降了匈奴。他对单于泄露了汉军的军机:“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已尽,只有精兵打着黄白二色作旗帜,单于只需派精兵射杀旗手即可破阵了。”
单于知道了详情,大喜,命骑兵合力进攻,边打边喊:“李陵、韩延年快降!”
接着挡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李陵处在山谷底,敌军居高临下,矢如雨下。汉军顽强抵抗,一天之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丢弃战车而去。
当时,还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也只有短刀。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狭谷,单于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在险要处放下垒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进。
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把珍宝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鸟兽散,还可能有逃回去报告陛下的人。”
他令将士们每人拿上二升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在边塞遮虏鄣会合。
李陵兵败之处,离边塞只有百余里,但是没有一只部队前来救援,就这样,孤军奋战了好几天,最后没有了箭矢,刀也卷刃了,最后力竭而降。
此时在朝中的文武百官,听说了西部战况,都在骂李陵。武帝以此事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则说:“李陵在家孝敬老人,在军队与步卒同甘苦,具有报国之心。这次他只领了五千步兵,但遇到的是匈奴主力,朝廷军队顽强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而且以臣看来,他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后来使者从匈奴带回消息,说李陵在漠北,在帮着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汉武帝十分震怒,心说你投降就投降了,还要帮助敌人对付朝廷,在盛怒之下,将其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
而当初说了几句公道话的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此罪按律当斩。但司马迁为了父亲交待的完成史书的编辑工作,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就这样,一代伟大的史学家,失去了传宗接代的家伙式。
此后,有汉使到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因孤立无援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
使者说:“陛下听说,你在为匈奴练兵。”
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
这个李绪本来是汉朝的塞外都尉,驻守奚侯城,匈奴来攻时,战败投降。
李陵一看,由于这个李绪,致使自己家族被诛杀,气愤不过。便派人刺杀了李绪。
李陵这才知道,汉武帝为何诛杀其全家,也刺杀了真正的罪魁祸首,但也于事无补,大汉他是回不去了。
结语:李陵扫北,遇到的这场遭遇战,应该说虽败犹荣。他带领的是步兵,本身军力就弱于骑兵,又是孤军深入,但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却杀敌一万余人,这个战绩已经很骄人了。
后来弹尽粮绝,体力不支才投降的。后人猜测是假投降,这个没有证据。但就是真投降,他已经为大汉倾尽全力了。
匈奴死伤那么多人,居然没有屠俘,这倒是让人佩服了。最主要的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崇拜强者的传统。否则,就是单于同意了,他手下的士兵也不干呀!看不把这些俘虏剁成肉酱才怪呢。
再看看我们的大汉朝廷,从汉武帝的祖爷爷刘邦开始,一个白登之围,走了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的后门才得以逃生,从此后,公主、美女、财物每年开始给匈奴进贡;到了他祖奶奶吕雉,又让冒顿单于意淫了一把,写信要娶年届六十的吕雉为妻,对于这种羞辱,吕后却不敢放个响屁,卑躬屈膝的写告饶信,奉送上年轻的女子和众多的财宝。
当皇帝皇后的可以向匈奴献媚求饶,而要求文臣武将以死尽忠。这种双重标准,肯定让人不爽。再说,汉武帝错听了传言,灭名将全家,致使飞将军李广血脉自此在中土绝种。
这是李广整个家族的悲哀,还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关于李陵的功过是非,只有人后人去评说了。
做为李陵,自此以后他是不能回到大汉本土了,同时他本身也不想再回去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李陵降匈奴后,汉武帝杀了李陵家里人,李陵凉了心。想回汉也不敢了。
李陵,一个孤胆英雄。他率五千荆楚精兵,选在匈奴牛羊肥美之时,匈奴处于“农闲”之际,各处匈奴云集的时候,孤军深入遭逢匈奴大军8万,苦战8昼夜,弓矢俱尽的状况下,与剩余三千百将士挥泪作别,领十余人,引开追兵。最终被捉,投降匈奴。五千精兵只余下四百多人生还。
李陵成为一个有家不能回的汉人,他无面目报陛下。
汉武帝得知李陵归降仇敌匈奴后,在朝堂上是大发雷霆。言辞估计很是恶毒,连司马迁都没有将这些录入《史记》,只是记述了他的一番看法,这个看法包含有同情李陵,也有描述李陵功劳的成分,比重还很大,隐隐透出责备汉武帝救援不力的意思。正在火头上的汉武帝便将司马迁治罪,司马迁由此遭受到作为男人最难以启齿的千古一恨。
所以,李陵在此时此刻是根本无法返回汉地的,回来之后也根本没有功劳可言,只有汉武帝的怒火。
此时的李陵,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李陵论》之中,将李陵评定为不忠、不孝、不智、不勇,其理由只有一个,李陵在被捉之前应该自刎。自刎之后,李陵就会成为忠孝智勇之人。
那么,李陵为什么不自杀,又甘愿降服匈奴,将回返汉朝的路堵死?
在公元前117年(元狩四年),李广在卫青面前自杀。而在李广自杀之前,李广的长子和次子早已战死,三子李敢在一年后,又被霍去病射死。
此时李广家族仅剩下,李敢之子李禹和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儿,再有就是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
李禹贪财,倚仗姐妹受宠于太子,极尽谄媚,无丝毫振兴李家的才能和胸怀。
作为长子长孙的李陵承载了李氏家族的重新荣耀的希望。在这一点上,他始终与祖父李广看齐,将荣耀作为奋斗目标。李陵的种种举动,被汉武帝看在眼里。
(李陵)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然而,汉武帝并未将李陵当做大将来培养,只是作为一名预备将领和教导队来看待。这才有了李陵主动请战的情况出现。
得到许可后,李陵斗志昂扬,有一展抱负的豪情,激荡在胸间。然而,却因时机选择的不对,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接到没有后援的通告。李陵自然会生出挫折感,手下五千将士也会斗志骤减。但是,李陵并没有就此放弃,坚决出战。出战之初,他定然与将士做出某种承诺,立功返乡,光耀门庭。
李陵长途奔赴两千里后,进入匈奴腹地,靠的是将士的双腿硬生生一步步量了过来,建功立业,封侯雪耻的心愿支撑着他一步步走了过来。
然而,他和祖父李广运气一样差,途中就遭遇人数高达8万的匈奴骑兵,可是李陵依然以仅有的五千兵力对抗匈奴大军8昼夜,杀敌近两万人,自身只损耗了一千多人,功绩已是大大超出李广。
可是,弓矢告罄。
此时摆在李陵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战死。二、投降。当然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偷偷逃出军营,只身返回汉地。哪条路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那么,手下的三千精兵该如何处置?
他们面对后无援兵,军械败坏又会作何选择?
他该如何处置这些在尸堆中残存下来的大汉子弟?
他确实没有面目报陛下。但是,可以让子弟兵存活下来,遂率十余人引开追兵。
这个时候的李陵绝对是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
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李陵投降前,校尉管敢早已投降,匈奴尽知李陵军虚实。李陵被俘时,离边塞(仅)百余里,边塞以闻。此时的李陵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匈奴追兵,给子弟兵更多的时间。这就是李陵没有自杀的主因。其中,匈奴单于爱惜李陵的治军才能,这一前提也不可忽视,使得李陵这一支仅有十余人的小队被生擒。
但是,李陵内心却是极其矛盾,备受煎熬。
一年之前,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匈奴单于想要降服苏武为他所用,在李陵归降后,命李陵进行劝说。李陵在此时向苏武表述出投降最初的时刻的内心深处的想法。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李陵的前半段话,作为开场白,没有什么可说的。后半段,却是将自己刚投降时身兼不忠不孝的想法合盘托出。而苏武的坚定不投降的态度,却是让李陵察觉到他与苏武之间的差距以及他在汉朝之中此时应该有的形象。
武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自分已死久矣!王(李陵)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所以,在汉武帝派遣公孙敖来招降李陵之前,李陵已经将自己逼入到了死胡同,无法承受和应对再次叛离匈奴,回归汉朝之后的局面。当然,其中也含有对汉武帝仅听一面之词便族灭全家的恼恨。
因此,李陵最终只能老死在匈奴。
李陵要怎么回去呢?
李陵的全家,全都被汉武帝族灭了。也就是说,李陵根本就没有返回汉朝的余地。
李陵投降匈奴,完全是因为寡不敌众。
根据史书记载,李陵为汉朝战斗到了最后一课,哪怕是在投降被俘以前,李陵都在战斗。当时,李陵甚至还感叹:
如果再给他数十支箭,也许就能率军突围成功了。
或许是敬佩李陵这个人物,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还在朝堂上为李陵辩解:
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历数李陵的功过,并且希望汉武帝不要为了这件事丧失理智。考虑一下:李陵也许未来还能继续报效朝廷呢?
然而,汉武帝就是不听,诛杀了李陵家族满门。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汉武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汉武帝统治的前期,有卫青、霍去病等良将,再加上匈奴内乱严重,所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汉武帝统治的后期,各种败仗频出。那么,开疆拓土这到底是良将的功绩,还是你汉武帝的功劳呢?
从李陵与苏武的对话中,发现李陵确实是对投降这件事充满愧疚。
甚至表示过:如果汉朝没有诛灭他的家族,他确实有效仿曹刿劫盟于柯邑之意,即为汉朝戴罪立功。
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李陵这个事儿,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他人的问题,让我们这些读史者,既感慨李陵之强,又惋惜李陵之悲剧,当真是矛盾得紧。
一时“吹牛”一时爽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李家人,打仗自然是毫不含糊,箭术更是一绝,他们的志向就是征战沙场,不让他上前线是他们最难受的。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攻右贤王,并召见李陵,想让李陵负责运送粮草。此时的李陵好歹也是个骑都尉,年纪也已经36了,自然想要建功立业。可不上战场,光负责后勤咋立功、咋封侯,他可不想像他爷爷李广那样一辈子不得封侯。于是,他马上给汉武帝跪下了,说道:“我手下那些守边的将士,哪个不是勇士,打老虎都没问题,那箭法更是出神入化。臣还是希望能够单独率军去干匈奴。”汉武帝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是不想做别人的下属吧?我派这么多兵出去,可没那么多马给你。”李陵当即表示:“马,不需要,臣就要以少打多,我手下五千步兵,便可直捣单于王庭。”
汉武帝一听,这么厉害,好吧,你去吧,还派路博德给他打个接应。
兵败被俘
李陵这个“牛”是吹得有点大了。那边路博德也不给想他做后备,就给汉武帝上了一书,“如今秋天匈奴马正肥,不宜开战;来年春天,我与李陵各率五千攻匈奴,必胜”。
汉武帝还以为是李陵怂了,很生气,命令他们九月份就发兵。
结果,李陵在浚稽山真的就碰上单于的主力了,一共三万多骑兵。五千步兵被三万多骑兵团团围住。李陵毫无惧色,就是干,瞬间千弩齐发,匈奴兵应声而倒,五千步兵竟把三万多骑兵打退了。
可问题是单于的左右贤王也在附近,很快就聚了八万多骑兵。李陵且战且走,最后占据高点以击匈奴兵,无奈终因寡不敌众,在杀了一万多匈奴兵后被俘。
回国无路
按说被俘后来逃回国的也不少。张骞、苏武也都曾经被扣留在匈奴很长时间,最后也都回国了,就算是李陵的爷爷李广也曾经被俘,跑回去过。为什么李陵回不去呢?
因为发生了一个意外。
李陵那五千人,最后倒也不是没人逃出来。听逃出来的人汇报情况,汉武帝觉得李陵肯定死了,可是后来又听说他投降匈奴的消息,
文武百官都在批判李陵的“可耻行径”,只有太史公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说他肯定是假投降。汉武帝觉得司马迁有影射李广利的嫌疑,还给司马迁判了刑,司马迁因此受了宫刑。不过,后来汉武帝倒是有点想通了,李陵毕竟以少打多,如果不是路博德那份诏书,也不用那么急着出兵,也就不那么恨李陵了。
一年后,汉武帝还特意派公孙敖带兵去匈奴境内接应李陵。结果,公孙敖啥也没见到,却因为担心汉武帝骂他,虚报说:“俘虏都跟我们说了,李陵在那边帮着单于练兵呢,我们当然接不到他了。”汉武帝这下可火大了,我还以为你李陵是好样的,你可倒好,倒打一耙,于是下令,将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子全都给杀了,甚至于整个家族都在恨李陵不能守节。
后记
原本李陵也想假意投降,伺机回国。可问题是汉武帝把他的家人都杀了,他还哪里有回家的路。所以,只好踏踏实实地在匈奴呆着了。
匈奴单于非常看重李陵,还把女儿嫁给他,并立他为右校王。
汉昭帝即位以后,霍光还派了任立政等人来匈奴准备接李陵回国,李陵已无意回国了。
后来,苏武被扣留在匈奴的时候,李陵几次和苏武聊过,既有试探口风,也有劝降之意。最后,苏武可以回国的消息也是李陵过去传达的。二人饮酒、歌唱,诉衷肠,李陵能苏武的羡慕之情,难以言表。
只可惜,兵已死、亲已亡,李陵唯有客死匈奴一途而已。